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散文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散文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散文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散文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散文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赏析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万鞋墙

梁衡

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

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楼、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

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

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000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

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

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

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己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

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

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

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

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

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

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

约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

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

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

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

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

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

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

我是1963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

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

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

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13个补丁。90年代我已

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们常用

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

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

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

浆成“衬”,裁成帮,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

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

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500针。那堵鞋墙共有13000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

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鞋墙不朽。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衬“一堵万鞋墙”

给“我”的惊奇感受。

B.第二段通过“隆重聚会”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这两个比喻,把无生命的鞋写活了,

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C.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反映出农村的落后,

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

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象,表达了深刻

的主旨,形成幽默的风格。

【错因分析】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解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

确”还是“错误”的一项,本题让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也就意味着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都是表述有问题的,

由于涉及错误选项较多,做题时容易出现审题不清、分析易混的错误。

【试题解析】B项,“隆重聚会”不是比喻,是比拟。“这鞋”“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请”“聚

会”这是人物的行为,此时把鞋子当作人来写,这是比拟中的拟人。C项,作者“以赤着脚上课”和“一大

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到开会“着正装”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进步。D项,“形成幽默的风格”不准

确,应是“形成庄重的风格”。

【参考答案】A

散文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语言、主旨、结构、形象、手法等内容的考查,考查的方式基

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

懂文章,设误点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墙下短记

史铁生

一些当时看去不大要紧的事却长久扎根在记忆里。它们一向都在那儿安睡,偶尔醒一下,睁眼看看,

见你忙着就又睡去,很多年里它们轻得仿佛不在•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很

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了无比的重量。

近些年我常记起一道墙,碎砖头垒的,风可以吹落砖缝间的细土。那墙很长,至少在一个少年看来是很

长,很长之后拐了弯,拐进一条更窄的小巷里去。小巷的拐角处有一盏街灯,紧挨着往前是一个院门,那里

住过我少年时的一个同窗好友。我们一度形影不离,我曾把一件珍爱的东西送给他。是什么,已经记不清。

可是有一天我们打了架,为什么打架也记不清了,但丝毫不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他要回了那件东西。

回家时,我贴近墙根走。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晚风轻柔得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它吹离,

吹离身体,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

那很可能是我对于墙的第一种印象。

我摇着轮椅走街串巷,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青灰色

的墙很高,里面有更高的树。树顶上曾有鸟窝,现在没了。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俟见了这面高

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外恐怖。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

母亲要出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青灰色高墙里的情景。她当然是绕过那面墙走上了

远途的,但在我的印象里,她是走进那面墙里去了。没有门,但是母亲走过去了,在那里面,高高的树上

蝉鸣浩大,高高的树下母亲的身影很小,在我的恐惧里那儿即是远方。

我现在有很多时间坐在窗前,看远近峭壁林立一般的高墙和矮墙。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

里。没有多少事可以放心到光天化日下去做。规规整整的高楼叫人想起图书馆的目录柜,只有上帝可以去

拉开每一个小抽屉,查阅亿万件心灵秘史,看见破墙而出的梦想都在墙的封护中徘徊。

我们有时千里迢迢,只像是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

但未必就能逃脱。墙永久地在你心里,构筑恐惧,也牵动思念。把所有的墙都拆掉的愿望自古就有。

怎样呢?料必大家一齐慌作一团(就像热油淋在蚁穴),上哪儿的不知道要上哪儿了,干嘛的忘记要干嘛了,

漫山遍野地捕食去和睡觉去么?毕竟又趣味不足。然后大家埋头细想,还是要砌墙。砌墙盖房,不单为避

风雨,因为大家都有些秘密。假设这心灵之墙可以轻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天和地都是墙,时间和空

间都是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

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要接受墙。

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

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眼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

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

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天不变道亦不变。老柏树千年一日伸展着枝叶,云

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风路草丛,野草一代一代落子生根。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十,创造一种祷词或

酸语,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路的腿……但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盖立,墙下

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空旷的夕阳走来园中,若是昏昏睡去,梦里常掉进一眼枯井,井壁又高又滑。

喊声在井里嗡嗡碰撞而已,没人能听见,井口上的风中也仍是寂静的冤屈。喊醒了。看看还是活着,喊声

并没惊动准,并不能惊动什么,墙上有青润的和干枯的苔薛,有蜘蛛细巧的网,死在半路的蜗牛身后拖一

行鳞片似的脚印,有无名少年在那儿一遍遍记下的……

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记忆和印象之间总要闹出一些麻烦:记忆对我说未必是在这

墙下,但印象总是把记忆中的那个老人搬来这墙下,说就是在这儿。……雪后,月光朦胧,车轮吱吱唧唧

轧着雪路,是园中唯一的声响。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传来,在老柏树摇落的雪雾中似有似

无,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曲终,心

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老人盘腿端坐于墙下的石凳,黑衣白发,有些玄虚。雪地和

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原来箫声并不传自远处,就在

那老人唇边。也许是气力不济,也许是这古典一路至今光阴坎坷,箫声若断若续并不高亢,老人颤颤地吐

纳之声亦可悉闻。一曲又尽,老人把箫管轻横腿上,双手摊放膝头,看不见他是否闭目。我惊诧而至感激,

一遍遍听那箫声和箫声断处的空寂,以为是天喻或是神来引领。

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不必这样神秘。直

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

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失魂落魄的年月里我常去

跟那墙谈话。是,说出声,以为这样才更虔诚或者郑重,出声地请求,也出声地责问,害怕惹怒它就又出

声地道歉以及悔罪,所谓软硬兼施。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墙,要你接

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

那谈话才称得上谈话。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本文中,“墙”沿着作者流动的心绪,象征着史铁生对于精神困境的一系列生命体认。同时,它

又不仅归属于个体生命,亦是人类生存窘境的精神写照。

B.文章开篇,以议论入手,从总写有关往事与记忆的人生感悟出发,引出墙。与墙有关的少年时代的

一段往事是有一些无奈和悲伤的,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C.“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作者在遭遇人生的劫难后充满痛苦、不

甘、怨愤,始终无法正视。

D.史铁生散文以意象苍渺著称。本文“墙”的意象,充分体现了史铁生散文意象的意义多重化的特点,

遥指作者充满哲思的、回归生命本真的深邃内心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文本,划分层次结构,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

主旨,然后比对选项。本题C项,“始终无法正视”错,原文“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

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作者最后明白在遭遇艰难挫折时,选择接受它,只有拥有坦然面对、积极思索的

心态,才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答案】c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阅读流程

一读一一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③分析题目含义。一一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读一一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抓每层每段的中心句。一一用铅笔做好标识。

三找一一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一一整合答案: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整合;②

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一一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誓写。

二、阅读题型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词语特殊含义:指代义、修辞义、语境义

方法:从原文中摘取、提炼、概括

考查词句含义的往往是:

①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③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

①标明句子出处;

②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③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答案要点:抓关键词+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借代义、指代义、比喻义)+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分析作品结构

关于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一有什么作用?

作用题两大要点:①内容上;②结构上。

结构作用(专业术语):

(1)文首:开篇点题、总结全文;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情感;深化主题;收缩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

意无穷。

题型三:鉴赏艺术手法

提问方式:(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作者是如何写“……”的?

(3)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1、表达方式

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

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虚实结合: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点面结合:如《江雪》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

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

合起来。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

以小见大。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

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题型四:概括作品内容

提问方式:请根据本文概括……;或文中……,请加以概括。

答题技巧: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主要内容。

题型五:鉴赏作品语言

关于语言特色

1、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

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

2、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典雅、含蓄蕴藉、富有文采、质朴平实、严谨、精确准

确)

3、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音韵美、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句式

活泼)

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语言风格举隅:自然淡雅、平和冲淡、苍劲雄健、绚丽浓艳、清婉隽永、形象含蓄

题型六:引文的作用

答题要点: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

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

引用类型: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

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题型七: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

答案要点:①概括内容作用,②提示主旨作用,③线索作用,④修辞作用。

题型八:探究类

常见题型: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特点:

①开放性:A、见解独到;B、观点深刻。

②限制性:A、关注显性信息(题干中明确规定了答题要求,如大体方向、字数限制等);

B、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全文”,“结合实际”等)

答题策略:

(1)有明确的观点。

(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鉴赏散文的语言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喋蹑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

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

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

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

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

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

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

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

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

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

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

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

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

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氯香气里传承着

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

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

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一一“徽墨名

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

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

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

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

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

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

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

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

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

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

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喝喝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

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

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

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

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

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

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

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莱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

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

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

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画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

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一一“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

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错因分析】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考生常犯的错误是考虑问题

不全面,因而造成答案不完整。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墨与砚台的唱口禺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这

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

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这句运用了联想

和想象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

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鉴赏散文中的语言一致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出题热点,常见的考查形式为“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赏

析文中画线句子”“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

何效果”,都是鉴赏类题型,不同之处在于题干中是否已明确鉴赏的角度,如从修辞方法角度鉴赏。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

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

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内容+情感。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雨

梁遇春

①在这个悲惨的地球上忽然来了这么一个欣欢的气象,简直像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的那副

古怪笑脸,完全显出宇宙里的白痴成分。在所谓大好的春光之下,人们都到公园大街或者名胜地方去招摇

过市,像猩猩那样嘻嘻笑着,真是得意忘形,弄到变成为四不像了。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

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

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

惟一光荣的时光。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围都是同情的空气,仿佛一个堕落的女

子躺在母亲怀中,看见慈母一滴滴的热泪溅到自己的泪痕,真是润遍了枯萎的心田。斗室中默坐着,忆念

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生平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

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好比中古时代那班圣者被残杀

后所显的神迹。“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

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心境。“风雨如晦,鸡鸣不己”,人类真是只有

从悲哀里滚出来才能得到解脱,千锤百炼,腰间才有这一把明晃晃的钢刀,“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

事”。“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

的客子拍着阑干,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园,怀念着宿草新坟里当年的竹马之交,泪眼里仿佛模

糊辨出龙钟的父老蹒跚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

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罢。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

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垒了;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

111,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

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

悄悄下着,遮住耀目的阳光,却滋润了百草同千花。檐前的燕子躲在巢中,对着如丝如梦的细雨呢喃,真

有点像也向我道出此中的消息。

②可是春雨有时也凶猛得可以,风驰电掣,从高山倾泻下来也似的,万紫千红,都付诸流水,看起来

好像是煞风景的,也许是别有怀抱罢。生平性急,一二知交常常焦急万分地苦口劝我,可是暗室扪心,自

信绝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不过对于纷纷扰扰的劳生却常感到厌倦,所谓性急无非是疲累的反响罢。有时我

却极有耐心,好像废殿上的玻璃瓦,一任他风吹雨打,霜蚀日晒,总是那样子痴痴地望着空旷的青天。我

又好像能够在没字碑面前坐下,慢慢地去冥想这块石板的深意,简直是个蒲团已碎,呆然跌坐着的老僧,

想赶快将世事了结,可以抽身到紫竹林中去逍遥,把世事撇在一边,大隐隐于市,就站在热闹场中来仰观

天上的白云,这两种心境原来是不相矛盾的,我虽然还没有,而且绝不会跳出人海的波澜,但是拳拳之意

自己也略知一二,大概摆动于焦躁与倦怠之间,总以无可奈何天为中心罢。所以我虽然爱濠濠的细雨,我

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纷至沓来,洗去阳光,同时也洗去云雾,使我们想起也许此后永无风恬日美的光阴

了,也许老是一阵一阵的暴雨,将人世哀乐的踪迹都漂到大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焦

躁同倦怠的心境在此都得到涅磐的妙悟,整个世界就像客走后,撇下筵席洗得顶干净,排在厨房架子上的

杯盘。当个主妇的创造主看着大概也会微笑罢,觉得一天的工作总算告终了。最少我常常臆想这个还了本

来面目的大地。

③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牍里面那句烂调,所谓“春雨缠绵”罢。一连下了十几天的梅雨,好像再

也不会晴了,可是时时刻刻都有晴朗的可能。有时天上现出一大片的澄蓝,雨脚也慢慢收束了,忽然间又

重新点滴凄清起来,那种捉摸不到,万分别扭的神情真可以做这个哑谜一般的人生的象征。记得十几年前

每当连朝春雨的时候,常常剪纸作和尚形状,把他倒贴在水缸旁边,意思是叫老天不要再下雨了,虽然看

到院子里雨脚下一粒一粒新生的水泡我总觉到无限的欣欢。可是那时我对于春雨的情趣是不知不觉之间领

略到的,并没有凝神去寻找,等到知道怎么样去欣赏恬适的雨声时候,我却老在干燥的此地做客,单是夏

天回去,看看无聊的骤雨,过一过雨瘾罢了。因此“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快乐当面错过,从我指尖上滑走

了,盛年时候好梦无多,到现在彩云已散,一片白茫茫,生活不着边际,如坠五里雾中,对于春雨的怅惆

只好算做内中的一小节罢,可是仿佛这一点很可以代表我整个的悲哀情绪。但是我始终喜欢冥想春雨,也

许因为我对于自己的愁绪很有顾惜爱抚的意思;我常常把陶诗改过来,向自己说道:“衣沾不足惜,但愿

恨无违”,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心境罢。

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举例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本文的语言特征。显然,本文有大量的修辞,如比喻“像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

的那副古怪笑脸”“仿佛一个堕落的女子躺在母亲怀中,看见慈母一滴滴的热泪溅到自己的泪痕”等;如

拟人“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还有引用、化用诗词,如“最难风雨故人来”“今日把似

君,谁为不平事”“山雨欲来风满楼”“衣沾不足惜,但愿恨无违”;另外由春雨春阴联想到的游子思乡

等也是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一。

【答案】关键词:化用引用想象联想语言口语化修辞

例: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多用比喻与想象,比如在第①段中把春雨比作慈母的热泪来抚慰懂得人也哀愁

的人的心灵,感情真挚深厚,又夹杂许多引用,如“小楼一夜听春雨”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具有文学色

彩。

1.掌握语言鉴赏的角度:

词语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的选择: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

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选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语言的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

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2.了解散文词句类试题常见题型:

【题型一】: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意)

①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加点词)的含意?

②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③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加点词语)的含意。

④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个词语)?

⑤请简析该句(词语)的内涵。

⑥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句(某词)的理解。

【题型二】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①以XX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②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④本文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请分析。

赏析语言特色题的四个思考方向:

①词语的使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②句式(该句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反问句、祈使句,还是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

③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④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技巧+阐释+效果作用。

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

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

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

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

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

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

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

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

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

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

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

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

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

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嘀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

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

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

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

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

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

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

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

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

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咋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

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

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

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

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

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谩……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

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

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

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

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

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

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一一无论秦腔或老腔一一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

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

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

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

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

出了一个令全场唯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

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

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

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错因分析】题干点明何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答题的重点在于“举例并加以分析”。但是学生需要找到文

中哪些地方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的。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对,它不是直接描写老

腔的,依此筛选,本题就不难了。

【试题解析】①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白头发白眉毛”老汉

及十几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

②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以及我的心灵震

撼。从侧面描写展现了老腔的艺术魅力。

③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看: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

的精神享受。

【参考答案】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腔的艺术

价值。

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这是一道考查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首先要明白侧面描写手法的特点。侧面描写是本文重要的艺

术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

进行刻画描绘。在本文中是通过他人的反映来表现出老腔演奏的艺术影响力和震撼力。所以答题时可以选

择不同的角度即赵季平、濮存昕、观众。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B,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

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

汶川大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

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

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

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僻嘛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③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

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

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

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

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

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

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己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

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

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

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

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

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

的老根嘎嘎嘲嘲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

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

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

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遇土即根,有水

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

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

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

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

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

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

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1,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

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

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

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

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震柳的特点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物象以及表现手法。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回答本文“如何表现震柳特点?”注意结合全

文分析。对于物象的塑造有宜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本文四段是直接描写,“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

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

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

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

老根嘎嘎崛嘲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

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

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

造了震柳这一形象,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的艰难的生命历程。文章第二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

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强调地震的巨大破坏,衬托震柳的奇迹存活,也

点明了震柳之名的由来。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

行对比,其目的是强调震柳生命力的顽强。文章前四段集中写震柳经历强烈地震而不死,第五段则对柳树

作总体介绍,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补充交代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

【答案】本文通过直接描写和衬托、对比的手法表现“震柳”的特点。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

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强调震柳生命力的顽强。第四段直接描写柳树运用

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柳这一形象,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的艰难的生命历程。

第五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

艺术手法(或称写作手法)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对艺术手法

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要做好“一、

二、三、五”项工作:

“一”:指必须构建一套关于各类表达技巧的名称、特征和表达效果以及实例的知识网络。

“二”:指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指解

答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三”:指三个步骤:确认所用技巧一具体解释一简述好处。

“五”:指五个切入,在“确认所用技巧”中大致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

手法、结构技巧、语言特色。

(一)表达方式:

散文常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其中考查最多的是描写和抒情。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

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答题步骤:先写出具体运用什么方式方法,然后再具体解析。即答题格式为:方法+解析。

(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和其他表现手法经常放在一起考查的。从提问的方式来看,有时是直接问某部分或全文用了

什么表达技巧,并顺带考查这种手法的作用,有时是让你鉴赏(赏析)。

(1)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描写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拟人:把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活泼、亲切动人。

排比:增加文章气势。用来状物,景象迭起,五彩缤纷;用来叙事,丁卯纷陈,有条不紊;用来说理,

充分全面,淋漓尽致;用来辩论,气势磅礴;用来抒情,酣畅淋漓,缠绵俳恻。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能更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征,给人以启示。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强调、突出重点,

升华主旨或句意。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映衬,或补充)。表意凝

练,抒情酣畅。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双关:富有寓意,含蓄委婉,尖锐犀利。

引用:语言凝练,言简意明;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

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2)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

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

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托: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

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铺垫感情。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

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内心情感,使表达的内容含蓄、赋予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

感享受。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

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染: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

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用以加深主题。

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

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

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烘托: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

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三)谋篇布局技巧

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方法(总分式、层进式等)、情节安排(顺序、倒叙等;详略等)如悬念、铺垫、

伏笔、照应等。

分析散文的结构特色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

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

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

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

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

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

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

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

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

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

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

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

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拉倒。那时,寺庙多已消

失或改作它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

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

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

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

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

涂抹着关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

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

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魄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

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

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很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

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

命运的构造?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谋篇布局等结构的特点分析;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前后伏笔照

应、过渡等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注意答案不要含混,容易造成采分点不清晰。

【试题解析】文章开头写“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

生命”,说胡同是“我”全部的生命,随后通过对“四十年前”“另一年”“有一天”“第一个校园”“成

年后”“离开故乡三年”“合欢树长大了”“我的妻子来了”的种种描写,写出胡同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

是总分结构,并可以看出明显的时间顺序;第二段写”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

仲,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与最后一段“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

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相互照应,构成首尾回环的结

构;在文章叙述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