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训练思乡类_第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训练思乡类_第2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训练思乡类_第3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训练思乡类_第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训练思乡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思乡类

阅读下面《诗经•采薇》最后一章,完成下列小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几句诗看似一幅风景画,其实其中涵蕴的是千丝万缕、荡气回肠的军人情怀,写得缠绵恻隐,

而又深邃飘忽。

B.前四句从从军时的情意缠绵,依依惜别,写到凯旋时的心情沉重、涕泪交加,触景生情,而

又情真意切。

C.后四句的意思是说行走在道路上内心犹豫彷徨,不敢又不愿归家,又渴又饥。主人公的心中

是多么悲痛,但却没有人了解他内心的哀思!

D.这几句诗含蓄柔婉中表达了刚烈的民族气节和粗犷的边境生活,让人在感慨边境将士的悲苦

境遇之时,更添一种柔情。

E.这几句诗借用景物的冬春变化,含蓄地表达了人生亦如四季的变化无常,同时透露出诗中主

人公对未来生活起伏变化的预测和设想。

2.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别睢阳故人

张谓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从小客居游历梁地,由于时间很长,作者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故乡了。

B.颔联写作者居住的地方由于经历了长年战乱,城池破败,过去的人和事已然不在。

C.颈联写夏日经雨桑条焕发了新绿,在秋风中麦子已成熟,体现了时序光阴的更替。

D.尾联写作者有家书不知道寄到哪里去,主要是因为朋友要走,自己无人可以托付。

4.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即

偶数句)的尾字押平声韵。

B.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

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第二句写作者自身的感受,看到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

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

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

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

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6.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①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久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③,旅游谁肯重王孙④。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②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

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③橘柚:《九章•橘颂》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

人屈原的作品。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

白。④王孙:《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交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锁梦魂",巧点"宿"字,透露诗人因行游受阻而怅然

之感。所以,诗歌首联旋律舒缓低沉,满含怅惘情绪。

B.颌联描写湘江的秋雨景色。"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这两句对仗工整。“芙

蓉国"和"薜荔村",本已极言其多、其盛,再加上"万里"和"千家"的修饰渲染,烘托

出气象的高远,境界的壮阔。

C.颈联重抒情。"悲橘柚",是说橘柚引起诗人的悲叹。"王孙"一词运用典故,表现诗人壮

烈情怀。

D.尾联以景结情,意在言外。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迹所到之处。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

与之对话;而现在诗人的情况却是渔人看见他竞不与之言语,令人感慨万千。

E.本诗写景抒情各有侧重,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是融洽的。这首七律,借湘江秋雨的苍

茫景色抒发诗人的慷慨之气,写来情景相生,意境开阔。

8.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无奈。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

为虚写。

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

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

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

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1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湖口有怀

刘长卿

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

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

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写诗人频繁地想要遥望帝乡,这一行为暗指诗人对政治中心和建立功名的渴望。

B."万里心来去"看似只有"心"在运动,但实际上"心"是随着"身"一起运动的。

C.第三句聚焦于空间的"小"与细节,第四句则侧重空间的"大"和全景,形成对比。

D."扁舟"指小船,而"舟"与"船"在古诗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情感内蕴和使用语境。

E.五、六句点明时令特征,诗人借秋天大雁不分昼夜南飞,含蓄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12.本诗第七句化用了屈原的"洞庭波兮木叶下",请赏析其化用之妙。

答案

1.CE2.(1)对比。将时序之"今一昔",物候之"柳一雪",人生之"往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

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

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

"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2)反衬。诗中第一句写春风袅袅,杨柳依依,此为乐景,然反衬出离别之哀;第三句写寒冬腊月,

风雪交加,此为哀景,然反衬出归来之乐。

(3)双关。"杨柳依依"之"柳"谐音"留",回忆当初男女主人公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写

得哀婉含蓄,回味无穷。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内

心犹豫彷徨,不敢又不愿归家”的说法错误,应该是戍边战士近乡情怯、归心似箭,总觉得自己路

上走得太慢。E项,“未来生活起伏变化的预测和设想”的说法错误,应该是对“未知的未来生活的

惆怅"。故选CE。

2.试题分析:题干问"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这是考查鉴赏诗歌的表

达技巧,先指岀手法,然后指岀效果,前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手法:"今一昔""柳一雪",这是时间上今昔对比,物候对比;效果:同一条路,今昔之分,人生

之"往一来",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第一句离别时写乐景

春风杨柳,此为反衬手法,反衬出离别之哀;第三句写归来时寒冬腊月,风雪交加,却反衬岀归

家之乐。修辞手法上,"杨柳依依"之"柳"谐音"留",这是双关,效果:将送别时的依依惜

别之情,写得哀婉含蓄,回味无穷。

3.D4.①客居的孤独凄凉②物是人非的感慨③离别的不舍

【解析】3.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

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家书”理解错误,指寄给友人的信,“无处托付”判断错误。故选D。

4.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本歌的丰富情感,就要从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表

达方式逐句逐联来分析,抓诗句中的景语、情语和典故语等。"少小客游梁"写作者从小客居

游历梁地,表达客居的孤独凄凉;"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写作者居住的地方由于经历了长

年战乱,城池破败,过去的人和事已然不在,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相送一沾裳”表达离别的

不舍。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

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

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5.BD6.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

分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说法不正确,首联的第一

句营造的画面明亮澄丽,没有“萧瑟凄凉”。首句所写的景物是明亮澄丽的。只是这明亮在下一句

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D项,“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说法错误,颈联的第一句中“千村杵”是

作者想象的情形。故选BD。

6.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

能力.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得出。本诗首联"山明落日水明沙,

寂寞秋城感物华"抒发了悲秋之情;颔联"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抒发了诗人思乡

之情;尾联"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诗歌表达了诗人岁末为生计而愁,同时感慨自

己年华老去。答题时,先指出抒发了什么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

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

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

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

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

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对诗歌具体内

容进行分析,得出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7.AC8.①首联: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同时用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

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②颔联:诗人为美景陶醉,喜悦、赞赏之情。③颈联:诗人的身世之感和

故国之思,乡思难遣,仕途不遇。④尾联:抒发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

【解析】

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

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

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

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

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岀

答案。A项,"透露诗人因行游受阻而怅然之感。所以,诗歌首联旋律舒缓低沉,满含怅惘情

绪"有误,一个"锁"字,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不过,由于整句取景壮阔,

无奈怅惘之中并无衰飒之气,反倒更加激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接下来的"江边深夜舞刘

琨"一句,诗人即用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C项,

”表现诗人壮烈情怀"错误,"王孙"一词运用典故,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张老

师的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诗歌一开篇便起得雄浑壮阔。"湘上阴云锁梦魂",这一句不但形象地描绘出暴雨将至之时的

那种风急浪高、阴云密布的景色,而且点明题意,交代因雨受阻、夜宿湘江的缘由。一个"锁"

字,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不过,由于整句取景壮阔,无奈怅惘之中并无衰

飒之气,反倒更加激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接下来的"江边深夜舞刘琨"一句,诗人即用

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颔联则转为描写湘江的秋

雨景色。"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这两句既对仗工整,又写景壮丽。秋风暮雨

之中,诗人眺望远方,只见湘江两岸,满目所见,尽是花枝繁密的芙蓉和随风摇曳的薜荔,煞

是美丽。名之以“芙蓉国"和"薜荔村",本已极言其多、其盛,再加上"万里"和"千家"

的修饰语,则显得更加幅员辽阔,展现岀一片广阔无边的花海和绿色原野,面对这样的壮丽景

色,诗人的心境也不由得更加开阔了,流露岀喜悦和赞赏之情。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其中"乡

思不堪悲橘柚"一句,主要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橘树生长于南方,一旦移植

到北方栽种,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结岀的果实味道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有"橘生淮

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湖南地处南方,故盛产橘柚,何况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

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

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

凄苦、悲凉。于是,只能将满腹辛酸化为一声"旅游谁肯重王孙"的呼喊。"王孙"语岀淮南

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

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

人明白。尾联则以写景作结。"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两句,暗用屈原与渔父之

事。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一种世无知

音的悲愤溢于言表,令人感慨万千。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

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

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

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

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

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从诗歌标题“秋宿湘江遇雨”来看,

这首七律,写于诗人旅游他乡,遇雨受阻,夜泊湘江之中,诗中通过对秋风暮雨景象凄凉的写照,

抒发了诗人游子思乡和怀才不遇的感叹;根据注释,可知诗歌中使用刘琨闻鸡起舞、屈原的“橘柚”

和楚辞中的“王孙”等几个典故,分别表达了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决心以及乡思难遣仕途不

遇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张老师的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9.B10.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票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

思乡之情;②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③年华老去,愁对

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

【解析】9.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

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

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

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

“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

10.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

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再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本诗首联开头点题,写春晴怀念故园的海

棠。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念之情。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第

三句,"万物皆春"明点"春"字。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

老了。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都富有生气。可这里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

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

无限感慨,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第四句中“一年过社"暗点"春"字。这里说的是春社。

燕子是候鸟,过了春社日(春分前后),才从南方海岛上飞回。这一句和上句相呼应,以燕子飞回,

补充说明"万物皆春",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颈联的出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

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对句以直白之语,将柳絮将飞又堕的神态写岀来。这

柳絮像是要掉下来,却又飞上去,飘个不停。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

是春,柳絮也是春。最后一联说,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

翠美玉做的酒杯中来吧。作者一反其意,说春光"餐不得";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

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正是用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

光的真挚感情。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故回答本题时,要结合关键的诗

句,分点回答即可。即:从故园之思、爱春惜春之情、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等方面回

答。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

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

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张老师

的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