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单篇阅读(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广东)_第1页
文言文单篇阅读(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广东)_第2页
文言文单篇阅读(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广东)_第3页
文言文单篇阅读(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广东)_第4页
文言文单篇阅读(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广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文言文单篇阅读(解析版)

[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入。”对目:“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月西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目:“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

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羯。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又何回焉时时而回进B.小信未孚愿陛下亲之信之

C.忠之履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展D.战干长勺万钟于我何加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庄公接见曹刿,耐心回答其“三问”,说明鲁庄公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

B.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充分说明了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C.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始终以曹刿的言论贯穿全文,中心突出,无一处不照应。

D.文章记述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着重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具体过程。

【答案】

1.C

2.(1)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已经穷尽了。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

鼓时(士气)。

3.D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间:参与/间或,偶尔,有时候;

B.信:诚信,信用/亲近,信任;

C.属:都解释为“类”;

D.于:介词,在/介词,对于;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

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鄙:鄙陋,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2)鼓:击鼓;再:第二次;竭:穷尽。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D.“着重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具体过程”有误。文章并不是重点记叙长勺之战的具体过程,

而是论述曹刿关于战争的理论。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

公的原因;第二层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取信于民。第二段略写了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

机是彼竭我盈之时;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因此“论战”是全文

的重点。

故选D。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前684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

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

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

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

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

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

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

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

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

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说:“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

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己经穷尽了。敌方的勇气己经穷

尽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

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023•广东揭阳•校联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芳其筋骨()(2)衡于虑()(3)人恒过()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

4.(1)使……劳累(2)同“横”,梗塞、不顺(3)犯错误

5.(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

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解析】

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

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

(2)句意:思想阻塞。横,同“横”,梗塞、不顺。

(3)句意:人常常犯错。过,犯错误。

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困于心:心中有困苦。衡

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⑵入:动词

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

辅佐。出: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

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

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

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

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

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

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

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2023•广东茂名•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苧,然后能改;困于心,行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

法家拂士,中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

(2)困于心,衡于虑()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案】

6.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指在国外

7.(1)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2)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

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解析】

6.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人恒过”的句意是: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过:犯错误。

(2)“困于心,衡于虑”的句意是:内心忧困,思绪阻塞。衡:同“横”,梗塞,不

顺。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句意是: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出:

指在国外。

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乱

(扰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知(懂得,知道)、于(在)、安乐(处安逸快乐)”几个词是重点词

语。

【参考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

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

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

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

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

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23・广东佛山・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略无解处()(2)虽乘奔御风()

(3)良多趣味()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案】

8.同“缺”,空隙,缺口这里指飞奔的马甚,很。

9.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

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解析】

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略无阙处”的句意是: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2)“虽乘奔御风”的句意是: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奔:飞奔的马。

(3)“良多趣味”的句意是:有无穷的趣味。良:甚,很。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啸(啼叫)、属引(接连不断)、凄异(凄惨异常)、绝(消失)”

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

峰像屏障•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

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

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

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

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

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

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苏良嗣,雍州武功人。帝选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苛心上苑。宦者所

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

竹于江中。垂拱初,迁工部尚书。尚方监②裴匪躬®案诸范,建言鬻④果蔬储利佐公上。

良嗣日:“公仪体⑤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遂止。

(节选自《旧唐书•苏良嗣传》)

【注】①蔚;移植;种植,②尚方监;官署名。③裴匪躬:人名。④鬻;卖。⑤公仪休:

春秋时期鲁国人,官至鲁国宰相。因为清正廉洁而不收礼物、遵纪守法被流传后世。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尚方监裴匪躬案申苑

②未同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

(2)苏良嗣体恤民情,在文中有哪些体现?

【答案】

(1)①多(处),各(处)②听说

(2)①扣押借采竹之机横行暴虐的宦官,并上疏劝阻高宗。

②劝阻裴匪躬想卖掉果蔬与百姓争利的行为。

【详解】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尚方监裴匪亲自督造各处园林。诸:多(处),各(处)。

②句意:我从未听说过天子要卖水果、蔬菜来和百姓争利的事情。闻:听说。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

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其意思是:宦官所经过的地方都骄纵残暴的对待百姓,返回

的途中经过荆州,苏良嗣把宦官囚禁了,接着上奏章直言极谏,言语非常恳切正直。奏

章献上后,高宗下诏慰劳勉励他,立即下令把竹子丢弃到江中。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苏良

嗣对借采竹之机横行暴虐的宦官进行扣押,并上疏劝阻高宗,高宗下令把竹子丢弃到江

中,从中可以看出苏良嗣体恤民情。

根据''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休一诸侯相,拔

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其意思是:尚方监裴匪亲自督造各处园林,提

出要卖掉园中的水果、蔬菜,储备钱财补贴王公大臣。苏良嗣说:“公仪休是一个诸侯

的相国,却能拔除园中葵莱销毁织机,我从未听说过天子要卖水果、蔬菜来和百姓争利

的事情。”从中可以知道苏良嗣劝阻裴匪躬想卖掉果蔬与百姓争利的行为,可以看出他

是一个体恤民情之人。

【参考译文】:

苏良嗣,是京兆武功人。皇帝选他为荆州长史。皇帝派遣宦官到江南采买怪竹,将

在上苑种植。宦官所经过的地方都骄纵残暴的对待百姓,返回的途中经过荆州,苏良嗣

把宦官囚禁了,接着上奏章直言极谏,言语非常恳切正直。奏章献上后,高宗下诏慰劳

勉励他,立即下令把竹子丢弃到江中。垂拱初年,调任为工部尚书。尚方监裴匪亲自督

造各处园林,提出要卖掉园中的水果、蔬菜,储备钱财补贴王公大臣。苏良嗣说:“公

仪休是一个诸侯的相国,却能拔除园中葵莱销毁织机,我从未听说过天子要卖水果、蔬

菜来和百姓争利的事情。”这类事就被制止了。

[2023•广东揭阳•校联考一模】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日:“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①夏台,文王囚麦里,

晋重耳奔②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

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日:“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③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

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日:“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④国家,亲附百

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医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

吴归蠡。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系:拘囚。②奔:逃亡,出走。③折节:屈己下人。④填抚:镇定安抚。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由是那之

(2)于是举国政展大夫种

1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13.简要分析越王勾践最终能反败为胜的原因。

【答案】

11.(I)观察,看;(2)通“嘱”,托付,委托。

1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13.①国内有文种、范蠡这样善于辅佐的治国贤臣(重用人才)。②国外有吴因这样时

时存在的敌对国家和可能带来的灾祸。③身为君主的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④勾践

关心百姓,与民劳作,以民为本,取得民心。⑤勾践善于听取臣子意见,从谏如流。(答

出三点即可)

【解析】

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

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I)句意为:从这看来。观:观察,看;

(2)句意为: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属:通“嘱”,托付,委托。

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

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

辅助句读。

“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意思是:于是深思熟虑,苦心经营,

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苦身焦思”并列结构,

作谓语,应在“思”后停顿;“置胆于坐”状语后置,应在“坐”后停顿;“坐卧即仰

胆”主谓结构,应在“胆”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

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可知,国内有文

种、范蠡这样善于辅佐的治国贤臣(重用人才);且勾践善于听取臣子意见,从谏如流。

根据“勾践之困会稽也”可知,国外有吴因这样时时存在的敌对国家和可能带来的灾祸。

根据“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

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可知,身为君主的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根据“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可知,勾践关心百姓,与民

劳作,以民为本,取得民心。

【参考译文】

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怅然感叹道:“难道我就在这里了结一生吗?”种说:“商汤

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美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

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吴王赦免了越王,

越王勾践回国后,于是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

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

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尊放下架子,

礼待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但有才能的人,热情款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

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盆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

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

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2023•广东茂名•统考一模】

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

者予十金。民悻之,莫敢彼。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

欺卒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目:“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②也,

不可施刑力刑其傅©公子虔,黑蜉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

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嗣:继承人。③刑:处罚。④傅:老师。⑤霜i: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4.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I)民自之莫敢徙怪

(2)行之十年行

1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16.结合选文,说说卫鞅(商鞅)是如何取信于民的。

【答案】

14.认为……奇怪(或感到奇怪)施行

15.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16.在实施新法令之前,做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太子触犯了新法,因太

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处罚,于是商鞅依法处罚了太子的老师。

【解析】

14.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民怪之莫敢徙”的句意是: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怪:感到奇怪。

(2)“行之十年”的句意是:新法施行十年。行:施行。

15.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有一人徙

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的意思是: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

金,以表明决不欺骗,最终发布法令。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有一人徙之/辄予五

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内容作答。结合“乃立三

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和“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

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踪其师公孙贾”可知,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先做了“立木

南门”,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的方法来取信于民。然后又太子触

犯了新法,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商鞅便将商鞅依法处罚了太子的老

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以示惩戒,从而让百姓相信自己。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

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

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

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人们都知道了左庶长言出必行,最终发布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反「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

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

人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将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

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2023・广东广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僧玄奘传

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心末出家,博涉经论。学谓翻译者多有讹谬,

茗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

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国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

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

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

敬宗,广召硕学沙门②五十余人,相助整比③。

【注释】①大业:隋炀帝杨广年号。②沙门: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③整比:整饬排比。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学谓翻译者多有讹谬

②蕃人远近感尊伏之

(2)本文写了玄奘西行求经,遍游西域的事情,写出了玄奘怎样的精神?请根据短文内

容回答。

【答案】

⑴①曾经;②全,都;

(2)文章表现了玄奘目标远大、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详解】

(I)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学生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不

断积累整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还要特别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①句意:曾说当时的佛经译本有很多谬误。尝:曾经。

②句意:各地的外国人都尊敬佩服他。咸:全,都。

(2)本题考查人物评价。需从原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中,筛选提炼关键词,分

析作答。从“博涉经论(广泛阅读佛经著作)”可见其知识渊博;从“尝谓翻译者多有

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他曾说当时的佛经译本有很多谬误,所以到西域

去,广泛寻求不同的版本来检验校正)”可见其目标远大、不怕困难;从“在西域十七

年,经百余国(他在西域十七年,遍访了一百多个国家)”可见其持之以恒、毅力非凡。

【参考译文】:

玄奘和尚,姓陈,洛州偃师县人。隋炀帝大业末年出家,广泛阅读佛经著作。他曾

说当时的佛经译本有很多谬误,所以到西域去,广泛寻求不同的版本来检验校正。太宗

贞观初年,跟随商人到西域结交佛教界人士。玄奘知识渊博口才出众,每到一地都要讲

授经义、解释疑难,各地的外国人都尊敬佩服他。他在西域十七年,遍访了一百多个国

家,这些国家的语言全都懂得,于是收集山河风俗、当地特产,撰写《大唐西域记》十

二卷。贞观十九年,回到京城长安。太宗召见他,非常高兴,跟他交谈讨论。于是诏令

把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经安排在弘福寺译成汉语,还命令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

敬宗,广泛征聘学识渊博的和尚五十多人,帮助玄奘整理考校。

[2023•广东佛山・一模】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为鲁山令,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

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

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所得俸禄,君衣食人之孤遗者。岁

饥,日或不爨②,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选自《新唐书•卓行传》,有删节)

[注释]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爨(euɑn):烧火做饭。

1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且*去()(2)番衣食人之孤遗者()

1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

20.依据选文,简要概括元德秀身上的“卓行”。

【答案】

18.逃跑,逃亡全,都

19.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

20.①孝顺老人;②诚信务实;③赈贫济乏;④安贫乐道。

【解析】

1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且亡去”的句意是:将来他逃走了。亡:逃跑,逃亡。

(2)“悉衣食人之孤遗者”的句意是:全都用来供给那些孤儿弃儿吃饭穿衣。悉:全,

都。

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可通过理解句意、把握句子中的相关标志词来判断正确断句的

位置。

句意: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他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

其中"白"即''说"的意思,自然所说的话后边得停顿;“且”为句首的连词,前面必

须断句,“无……乎?”为表示反问的固定搭配,因而“无”的前面要断句。

故正确的句读是: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

2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

从“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可以概括出元德秀身上的“卓

行”一一孝顺老人;从“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可以概括出

元德秀身上的“卓行”一一诚信务实;从“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可以概括出

元德秀身上的“卓行”一一赈贫济乏;从“岁饥,日或不爨,陶然弹琴以自娱”可以概

括出元德秀身上的“卓行”一一安贫乐道。

【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元德秀)参

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就自己背着母亲进了京城。考中进士后,母亲去世,

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建一间庐舍守护,吃饭不放盐酪,坐卧不垫坐垫和席子。在他担任

鲁山县令时,有个盗贼被关押在牢里,正碰上当地老虎作恶,盗贼请求打虎赎罪(元德

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他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

吗?”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能背弃约定。如果受牵累,我一个人承担罪责,

不牵连到其他人。”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元

德秀得到的俸禄,全都用来供给那些孤儿弃儿吃饭穿衣。碰上荒年,有时整天不做饭,

只是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天宝十三年,元德秀去世。死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

食器和舀水的瓢之类的东西。

[2023•广东・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

日:“《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

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徒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

何尔莺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

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稿®,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

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选自《晋书•皇甫递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

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稼

播种和收获。此泛指从事农业劳动。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

儒家经典著作。

2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因对之流涕

B.无以慰我/或以为痴

C.干我何有/万钟干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D.谧乃感激/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25.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

26.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试分析皇甫谧和宋濂成功的共同因素.

【链接材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缪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烽然若

神人;余则缁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24.C

25.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

26.(1)选文中皇甫谧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学习;《送东阳马生

序》中宋濂亲手抄写每一本借来的书,即使寒冷的冬天也毫不懈怠(分析)。可见他们

的成功源于勤奋(结论)。

(2)选文中皇甫谧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只把书写作为自己的事业;《送东阳马生

序》中其他同学衣着华丽,而宋濂衣着破旧却毫不羡慕(分析)。可见他们的成功还源

于用心专一(结论)。

【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