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02/21/wKhkGGYGKs6ABslpAANGg4cfkis809.jpg)
![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02/21/wKhkGGYGKs6ABslpAANGg4cfkis8092.jpg)
![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02/21/wKhkGGYGKs6ABslpAANGg4cfkis8093.jpg)
![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02/21/wKhkGGYGKs6ABslpAANGg4cfkis8094.jpg)
![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02/21/wKhkGGYGKs6ABslpAANGg4cfkis80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贵州省毕节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统中国人非常讲究社会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他们常常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中国社会中个人可能拥有三大类人际关系,即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情感性关系通常都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像家庭、密友等主要社会团体中的人际关系,都是情感性关系之例。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家庭可以说是对个人最重要的主要社会团体。典型的传统中国家庭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多重功能,能够满足个人各种不同的需要。在未分家之前,中国式家庭中主要的社会交易和资源分配法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依照此一法则,每一成员都应当为家庭尽力,家庭也应当供给他生活所需的资源。和情感性关系相对者是工具性关系。个人在生活中与家庭外的其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达成他所希冀的某些物质目标。更具体地说,个人和他人维持情感关系时,维持关系本身便是最终目的;可是,个人和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时,不过是以这种关系作为达成其他目标的一种手段或一种工具,因此,这种关系基本上是短暂而不稳定的。譬如:店员和顾客、公共汽车司机和乘客,双方都以和对方交往作为达到自身目标的手段。双方交往时,彼此可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其间纵然带有情感成分,亦属十分有限。在中国社会中,混合性关系是个人最可能以人情和面子来影响他人的人际关系范畴。这类人际关系的特色是:交往双方彼此认识而且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其情感关系又不像主要社会团体那样,深厚到可以随意表现出真诚的行为。一般而言,这类关系可能包含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同乡等不同的角色关系。在这类角色关系中,交往双方通常都会共同认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三者,这些彼此认识的一群人,构成了一张张复杂程度不同的关系网。这种人际关系网络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由于关系网内的人彼此认识,混合性关系的另一个特色是它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混合性的人际关系大多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不像情感性关系那样绵延不断,长久存在。它的延续必须借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加以维系。在混合性关系中,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特殊性和个人化的,交往双方预期将来他们可能再次进行情感性的交往。因为关系网具有这些特性,如果个人需要某种生活资源,而要求其关系网内的某一资源支配者给予协助时,资源支配者往往会陷入所谓的人情困境中。假如资源支配者坚持公平交易的法则,拒绝给予对方特殊的帮助,则势必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破坏其人缘。因此,在许多情况下,资源支配者不得不遵循人情法则,给予对方特殊的帮助。尤其对方掌握有权力时,更是如此。(节选自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是中国社会中每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受到“差序格局”的影响。B.相比其他两种关系来说,情感性关系可以满足个人诸多情感方面的需要,更加长久和稳定,故这一关系最为重要。C.个人在生活中与家庭外的其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如外卖员与顾客、老师与学生,这是一种短暂而不稳定的关系。D.混合性关系介于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之间,这一关系既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又需通过礼尚往来加以维系。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对中国社会中的三大人际关系的内涵、表现及交往法则一一展开论述,语言严谨,逻辑严密。B.材料二在分析“差序格局”的伸缩性时,引用了多句俚语来说明“差序格局”广泛意义上的扩展性。C.两则材料分别从人际关系和社会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资源配置的问题,丰富了“差序格局”的内涵。D.两则材料都印证了费孝通提出的“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一说法。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A.“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善推其所而已矣。”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夫妇皆齐斋而宗敬焉,终事而后敢私祭。”4.两则材料在论证上都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以《红楼梦》相关情节为例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差序格局”的三个特点。【答案】1.D2.A3.D4.①都采用总分结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②都采用举例论证,观点明确,论证有力5.①等级性:元妃在结束省亲回宫前,根据皇家规矩、贾府辈分,通过礼物分配把贾府上下人等分成若干等级,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等级性。②伸缩性:贾府鼎盛时秦可卿出殡,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皆有祭奠。而贾府被抄家后,贾母去世,葬礼冷清寒酸,体现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③壁垒性:薛蟠意欲进京,担心京中房舍被看守之人偷偷租赁出去,便和母亲商议,打算提前安排人去打理,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壁垒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每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说法错误,原文是“可能拥有”,范围扩大。B.“故这一关系最为重要”错误,文中分别阐述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没有对三者进行比较,选项于文无据。C.“工具性关系,如……老师与学生”错误,“老师与学生”不属于工具性关系,而是混合性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交往法则”错误,材料一并未论述工具性关系的交往法则,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推其所为”己以己为中心,推己及人。B.“众星拱之”展现以“己”为中心。C.是“推己及人”思想的表现。D.强调先公后私的祭祀权。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文章论证特点包括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理论方式等。结合具体内容抓住主要特点分析即可。材料一,第一段总说中国社会中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等三大类人际关系,后三段分别进行论述;材料二,第一段点明“差序格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后三段分别论述三大特征。可见结构上两则材料都采用总分结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材料一,“譬如:店员和顾客、公共汽车司机和乘客,双方都以和对方交往作为达到自身目标的手段。双方交往时,彼此可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其间纵然带有情感成分,亦属十分有限”,举例论证工具性关系。材料二,“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举例论证差序格局的伸缩性。都采用举例论证,观点明确,论证有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筛选概括“差序格局”的三个特点,再结合《红楼梦》相关情节分析相关特点。①等级性:元妃在结束省亲回宫前,根据皇家规矩、贾府辈分,通过礼物分配把贾府上下人等分成若干等级,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对凤姐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刘姥姥行礼问安,说明其身份地位远低于贾府的管理者凤姐,该做法是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观念的体现,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等级性。②伸缩性:《红楼梦》中,“四大家族”自己的差序格局是有等级性的,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贾雨村和贾家本不沾亲,但他还是想极力讨好贾家,想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贾府鼎盛时秦可卿出殡,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皆有祭奠。而贾府被抄家后,贾母去世,葬礼冷清寒酸,体现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③壁垒性:《红楼梦》中有“薛蟠因和母亲商议道:‘咱们京中虽有几处房舍,只是这十来年没人进京居住,那看守的人未免偷着租赁与人,须得先着几个人去打扫收拾才好’”,薛蟠打死冯渊意欲进京,担心京中房舍被看守之人偷偷租赁出去,便和母亲商议,打算提前安排人去打理,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壁垒性。贵州省黔东南州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最早的香蕉跟我们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最早的香蕉都是野生的,在这些野生香蕉中,就有我们今天栽培的香蕉的“父母”——野蕉和小果野蕉。野生香蕉的原产地是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地区,在那里,当时的人类通常采集富含淀粉的植物茎干和地下根茎来充饥,比如西谷椰子树的茎干。研究者推测,也许当地人最开始接触香蕉,并不是为了吃它的果实,而是为了吃它的地下根茎球茎。因为香蕉球茎富含淀粉,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能填饱肚子。而最早的野生香蕉果实不仅很难剥开皮,而且里面的种子又大又硬,根本无法下口。那人类是何时开始吃香蕉果实的呢?这就需要找到人类最早种植和驯化香蕉的地方了。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种植香蕉的地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研究者发现,大约在6800年前,当地人已经开始种植香蕉,而小果野蕉很可能就是在那里被选择驯化成半可食用的香蕉的。然后,随着自然传播和人类活动,野蕉和小果野蕉相遇结合并形成杂交种。这些杂交种被人们引种到世界各地,不断地杂交、选育和栽培,最终得到完全可食用的香蕉。在几千年的种植驯化过程中,人类关注着香蕉果实的口感和香蕉种子的变化,不断选育适合食用的品种,并最终得到软糯香甜的香蕉。这些香蕉的种子最终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点,失去繁衍能力,而香蕉也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无籽香蕉。1870年4月,一位叫作洛伦佐·贝克的美国船长,驾驶着漏水的帆船进入牙买加海港进行维修。码头上的一串黄色水果吸引了他的眼球。贝克从未见过这种水果,好奇的他赶紧去询问当地人。原来,这种水果名为大麦克香蕉(又称大米七香蕉,曾广泛种植),它皮厚耐寒,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贝克只尝了一口,就被大麦克香蕉软糯香甜的口感征服了。对牙买加人来说,大麦克香蕉是一种稀松平常的水果。早在19世纪初,一个法国博物学家在游历东南亚后,带了些大麦克香蕉的球茎到加勒比海上的马提尼克岛种植。1835年,种植衣该岛的香蕉又被一名法国植物学家引进到牙买加。然而,生活在美国的贝克却是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水果。他意识到买卖大麦克香蕉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便马上购买了一百多捆香蕉放到自己的船上。这些香蕉漂洋过海最终抵达美国的港口,然后被高价卖出。贝克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便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后来,他干脆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这就是现代香蕉种植和贸易的正式开端。随着香蕉贸易的开展,香蕉逐渐成为欧洲和北美地区最常见、最便宜的水果之一。因为价格亲民、健康美味、食用方便等特点,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如吹气球一般激增,并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以及世界上更多地区的人们喜欢的水果。一位名叫班尼斯特的美国人还专门建立了香博物馆,将多达1.7万余件与香蕉有关的各色展品陈列其中。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香蕉刚开始风靡全球的时候,1903年,香蕉枯萎病(也称巴拿马病,一种通过土壤传播的香蕉传染病,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袭击了巴拿马地区的一个香蕉种植园,片的香蕉植株枯萎死亡,而且情况愈演愈烈,以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都没能逃过此劫。为什么香蕉对疫病的抵抗力如此之差?其实,这本质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大麦克香蕉是人们长期以来杂交育种的产物,属于高度不育品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然而,无性繁殖产生的所有后代均来源于同一母株,因此,所有大麦克香蕉的基因几乎完全一样,可以说全世界的大麦克香蕉园里本质上是种了同一棵大麦克香蕉植株。一旦疾病来袭,往往就是“一蕉得病,全家遭殃”,因为所有香蕉的“软肋”都是一样的。此外,无性繁殖会随着种植代数的增加而造成内源性病毒的积累,这会极大降低香蕉的免疫力。随着香蕉枯萎病肆虐全球,各国研究者都在努力寻找应对方法,遗憾的是没有任何成效,大麦克香蕉眼看就要消失。所幸的是,1939年,一种新的香蕉品种卡文迪许香蕉(就是我们现在通常吃的华蕉)在南美洲被发现了。不久之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大麦克香蕉种植区都开始换种卡文迪许香蕉了。1965年,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退隐江湖”了。目前,少许当时幸免于难的大麦克香蕉以“改名换姓”的方式存活于东南亚的一些小规模种植园里。虽然大麦克香蕉并没有灭绝,但它也很难“东山再起”了。(摘编自《香蕉传奇》,刘汉哲编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最早的香蕉跟我们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同,前者是野生的,后者是栽培的,但两者有很大的亲缘联系。B.研究推测,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地区的人们当初不是吃香蕉果实,而是吃它的地下根茎,其原因是其果实根本无法吃。C.野生香蕉的种子又硬又大,经过驯化后的野生香蕉种子最终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点,香蕉变成了无籽香蕉,口感也不错。D.大麦克香蕉不能抵御枯萎病侵袭的原因与它属于杂交育种的产物,为高度不育品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对疫病的抵抗力差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难吃的野生香蕉进化到人们乐意吃的香蕉,香蕉在此期间经过了漫长的不断杂交、选育和栽培的演变过程。B.文中画横线处括号内的文字通俗易懂,对其前面的名词术语进行了解说,使其更加清晰明了,这样更加易于读者透彻地理解。C.香蕉种植最早发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地区,而现代香蕉种植园模式则发源于美国,是美国人贝克开创的。D.文章主体部分按照香蕉进化历史的时间顺序,依次阐述了香蕉的变迁历程,文章的思路清晰,井井有条。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用了“也许”“可能”等副词来介绍与香蕉相关的知识,突出了作者的科学态度。B.文中虽然在语言上追求通俗易懂,但还是保留了一些科学术语,如“内源性病毒”等。C.文中“父母”“一蕉得病,全家遭殃”“退隐江湖”等语句幽默、俏皮,使文章富有趣味。D.“吹气球一般”比喻形象,表达出作者对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增长过快的担忧之情。4.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卡文迪许香蕉替代大麦克香蕉”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A.每年,全世界人类吃掉超过1000亿根香蕉,其中大部分是一种叫作卡文迪许的香蕉。B.卡文迪许香蕉在1939年后开始进入了商业化生产当中,它能够抵御香蕉枯萎病的侵害。C.世界上的香蕉品种有一千多种,而卡文迪许香蕉品种的产量最大,目前已经超过50%。D.卡文迪许香蕉目前来看虽然比不上大麦克香蕉的口感和味道,但其味道也还是不错的。5.请结合材料概括大麦克香蕉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兴起、发展以及消失的过程。(6分)1.B(B项,“其原因是其果实根本无法吃”说法错误。主要是香蕉球茎富含淀粉)2.C(“最早发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地区”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中“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种植香蕉的地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的信息可知,题干中“库克沼泽”只是目前发现的,另外,贝克是在牙买加买地开创现代香蕉种植园模式)3.D(“作者对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增长过快的担忧之情”说法错误,文中只是为了表明当时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增长速度快)4.B(根据文中所述大麦克香蕉眼看就要消失的原因为枯萎病的侵袭可知,卡文迪许香蕉替代大麦克香蕉的根本原因在于可以抵御香蕉枯萎病的侵害,而B项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答案为B项)5.①兴起:贝克带香蕉到美国,香蕉被高价卖出,他看到商机,并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②发展:他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源源不断地进行香蕉贸易,香蕉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人们喜欢的水果。③消失:香蕉枯萎病的袭击导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毁灭,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消失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联考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由理念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日益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因其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构成传统中国人的基本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信念,在今天仍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着。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我们需要考察儒家如何论述自我在人我关系、群己关系中的自由。我们把传统儒家的人我关系分解成家庭、国家、社会几个方面来讨论其中的权利界限问题。在家庭的父子、夫妇、兄弟、长幼关系中,从静态分析,儒家给予父、夫、兄、长以更大的权利、更多的自由,给予子、妇、弟、幼以相对弱小的权利、很少的自由,可以说在这样一种礼法制度中,自我的自由是不平等的;从动态分析,所有的子都有可能成为父,所有的女都有可能成为母,所有的妻都有可能成为婆婆,但所有的妇都不可能成为夫,所以儒家在时间的绵延中实现了一种有限的代际补偿性的自由。在国家的君臣、官民关系中,从静态分析,儒家给予君、官以更大的权利、更多的自由,给予臣、民以相对弱小的权利、很少的自由,可以说在这样一种礼法制度中,自我的自由是不平等的;从动态分析,理论上所有的民都有可能成为官,但除了继位者之外的所有的臣都不可能成为君,同样儒家在时间的绵延中实现了一种有限的延续补偿性的自由。我们再来分析儒家礼法关于群己关系中的自我的自由的讨论。在儒家的家、国、天下的群体一整体中,人我关系的种种规范就是整体内部的关系分化,而非由一个个独立个体通过契约方式建立起来。而人我关系中的主导者——父、夫、君,往往作为家、国、天下的代理者,实际超越了人我关系中的具体的关系者身份,而具有“大我”——家、国、天下的代表者的身份,因而其自由无限大,而其他的“小我”在群己关系中则基本缺乏权利、自由,只能把自我归属于父、夫、君所代表的“大我”,这就是我们直接感受到的传统中国社会生活中缺乏个体自由的根本原因。(摘编自李祥俊《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有删改)材料二:19世纪,严复将英国约翰·穆勒的OnLiberty翻译成《群己权界论》,以“自由”为权界讨论“己”与“群”的关系,讨论“个体”与“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群己权界论》从古代中国思想学说中“群”这一概念切入,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讨论的重点,认为在群体的价值和个体的价值之间,前者高于后者,由此并置推导出“小己大群”的观念,即在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之间,个人价值为轻,群体价值为重。严复当时处于半殖民地的中国,饱受各种不平等条约的侵凌,国家的自由和强盛成为仁人志士关注的迫切问题,因此,国家的独立自主以及摆脱强国压制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独立与富强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词,“国群自由”是实现“小己自由”的前提与基础。严复认为自由,有逐渐递增升华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能够区分“群”和“己”之间的权界,通过法权的方式保障自由的权力。他认为有关“自由”的言论学说颇多,也并不是穆勒关于“自由”的论述所能穷尽的,在纷繁复杂的自由之论中,首要之道是要明确“己”和“群”之间的权界,只有明确了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才可对“自由”进行阐述。第二个阶段是将个人自由这一有关个人人格的自由提升至个人自由这一大的人生境界层面。由修身齐家而至治国平天下,这是个人自由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的变化,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从个人自我完善层面而言的“成己成物”境界。第三个阶段即为经由小己自由而至国群自由。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通过实现个人自由而助推实现国群自由,而国群自由之下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个人自由。严复的“个人”观源于自身坚守的儒家式思想认知,这种中国儒家式的个人自由观,即个人自由的基本前提是个人道德的完善,而实现这一前提的途径是克己与自治。个人自由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个人自由以他人自由为界限,个人自由的终极理想不在个人利益的获得,而在于群体的自由和提升。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民族、社会、国家的理想实现为终极目标,因此,严复所定义的“个人”必经由自修、自治而最终走向自由。而且,“个人”与“群体”相辅存在,“个人”自由始终被放置于“群体”的框架中未定位,“个人”创造与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人道的实现和群体的福祉,而当“个人”与“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应完全服从于“群体”,而“个人”自由和“群体”安危之间的平衡则是群己分界的关键,严复“群己”相辅相助存在的模式开启了现代中国个人观念的开端并影响深远。(摘编自常琳《鲁迅早期“个”思想研究》中严复“群己之辩”,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由理念因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影响着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B.材料一关于“人我关系”的论述,实际上指出的是儒家提出了一种不平等的自我的自由。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群己关系”,并都认为个人价值不重要,群体价值更为重要。D.材料二指出,只有在半殖民地的中国,“个人自由”才必须以“国群自由”为前提。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宗明义,先提出儒家思想中自我的自由思想,接着分别从“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方面阐述了自由的内涵。B.材料一最后一段主要论述了在群己关系上,儒家把家、国、天下看作是生命的整体,也是理解儒家自由观的核心。C.材料二第三段采用并列式论证,层层递进地分别用三个不同阶段来区分了“个体自由”和“群体自由”的明确界限。D.材料二中严复的自由关系论证逻辑思路明晰,即经由个人自由实现个体自我的成己与明德、才能实现新民和救亡图存之社会目标。3.下列选项,不能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群己关系”的一项是()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D.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于个人自由都有相关论述,试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联系。5.群己观即“群己之辩”,探讨的是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青年学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B2.C3.B4.①严复的“个人”观源于自身坚守的儒家式思想认知,即个人自由的基本前提是个人道德的完善。
②儒家的群己观是“小我”归属于“大我”,严复的群己观是“个人”与“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应完全服从于“群体”,二者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性。5.①儒家的群己观是“小我”归属于“大我”,能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处理好自我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
②“国群自由”是实现了“小己自由”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群己观的现代价值,提高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③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民族、社会、国家的理想实现为终极目标,更要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自由理念”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其中比较有影响是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因其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可知有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的是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而不是“自由理念”,选项说法属于偷换概念。C.“并都认为个人价值不重要”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而其他的‘小我’在群己关系中则基本缺乏权利、自由,只能把自我归属于父、夫、君所代表的‘大我’”,可知“小我”在群己关系中缺乏权利和自由,从属于“大我”,并没有阐述个人价值不重要。D.“只有在半殖民地中国”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严复‘群己’相辅相助存在的模式开启了现代中国个人观念的开端并影响深远”,可知并非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个人自由”才必须以“国群自由”为前提,而是一直都要以家国为先。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C.“材料二第三段采用并列式论证”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的“严复认为自由,有逐渐递增升华的三个不同阶段”,可知材料二第三段的论证应为层进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群己关系”是在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之间,个人价值为轻,群体价值为重。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不符合严复的“群己关系”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严复的‘个人’观源于自身坚守的儒家式思想认知,这种中国儒家式的个人自由观,即个人自由的基本前提是个人道德的完善,而实现这一前提的途径是克己与自治”,可知严复的“个人”观源于自身坚守的儒家式思想认知,即个人自由的基本前提是个人道德的完善。根据材料一中的“而人我关系中的主导者……实际超越了人我关系中的具体的关系者身份,而具有‘大我’——家、国、天下的代表者的身份,因而其自由无限大,而其他的‘小我’在群己关系中则基本缺乏权利、自由,只能把自我归属于父、夫、君所代表的‘大我’”,可知儒家的群己观是“小我”归属于“大我”。根据材料二中“当‘个人’与‘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应完全服从于‘群体’”,可知严复的群己观是“个人”与“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应完全服从于“群体”。由此可见二者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思想,因其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维路径,构成传统中国人的基本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信念,在今天仍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着”“而人我关系中的主导者——父、夫、君,往往作为家、国、天下的代理者,实际超越了人我关系中的具体的关系者身份,而具有‘大我’——家、国、天下的代表者的身份,因而其自由无限大,而其他的‘小我’在群己关系中则基本缺乏权利、自由,只能把自我归属于父、夫、君所代表的‘大我’”,可知儒家的群己观是“小我”归属于“大我”能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处理好自我与他人、集体的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二中“国家的独立自主以及摆脱强国压制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独立与富强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词,‘国群自由’是实现‘小己自由’的前提与基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通过实现个人自由而助推实现国群自由,而国群自由之下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个人自由”,可知“国群自由”是实现了“小己自由”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群己观的现代价值,提高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根据材料二中“个人自由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个人自由以他人自由为界限,个人自由的终极理想不在个人利益的获得,而在于群体的自由和提升。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民族、社会、国家的理想实现为终极目标”,可知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民族、社会、国家的理想实现为终极目标,更要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贵州省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联考卷(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杜甫七律《登高》是历来唐诗选本必选之作。明代探讨“唐人七律第一”的问题,这首诗成了一个焦点,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之后四百年来几成公论。“七律第一”的提法,始见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是频频赞颂杜甫的,可是说到“唐人七律第一”,却不提杜甫。至明中叶,明人对“唐人七律第一”的命题发生了强烈兴趣,更多文人参与探讨,又补充了苏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崔颢《雁门胡人歌》、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张说《侍宴隆庆池应制》、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以及杜甫四首作为候选,共计七人十一首。其中,王世贞提出杜甫《登高》《秋兴八首》(之一、之七)及《九日蓝田崔氏庄》四首候选,随后,其弟子胡应麟在这四首杜诗中选出《登高》,并把它从“唐人七言律第一”拔高到“古今七律第一”。此后虽有不赞成者,但因未能提出更有力的竞争诗作,故胡应麟一锤定音。在诗歌浩如烟海的中国,《登高》能登顶四百多年而不坠,这绝对不是一桩偶然事件,而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将其他候选作品跟《登高》比较,来窥探古典诗学的终极理想。崔颢的《黄鹤楼》,因为《沧浪诗话》的影响,在“唐人七律第一”的角逐中,最初是《登高》最强的竞争者。早在明初,高棅《唐诗品汇》收“七言律诗”九卷,即取崔颢、李白等为“正宗”,崔颢居首,而另置杜甫为“大家”。而《黄鹤楼》被淘汰的主要原因,在前四句不合七律体式,明人胡震亨即指责:“今观崔诗,自是歌行短章,律体之未成者,安得以太白尝效之,遂取压卷?”许学夷虽然宣称“崔颢七言律有《黄鹤楼》于唐人最难超越,太白尝作《鹦鹉洲》《凤凰台》以拟之,终不能及”,但也不得不承认它不够“合律”。尽管如此,《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侍宴隆庆池应制》《积雨辋川庄作》等诗,形式都不弱于《登高》,却也全被淘汰,这说明:形式只是入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内容仍然是决定因素。那么,《登高》的内容,跟其他候选作品有何不同?《黄鹤楼》之外,最有可能跟《登高》竞争的,其实是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比较这三首诗。首先,三诗写景都极为出色。“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皆千古名句。但我们仔细辨析,三诗的场景壮阔有别,激发的情感实有差异,套用西方美学术语,王维激发的是“优美感”;杜甫激发的是“壮美感”,直面超越个体的庞大宇宙;崔颢的“壮美感”则介于两诗中间,强于王维而弱于杜甫。在壮美的强度上,三诗呈现出杜甫>崔颢>王维的排序。三诗还有另一差异,《登高》和《黄鹤楼》是悲剧性的,而《积雨辋川庄作》则是喜剧性的。自古希腊以来,欧美诗学便认定悲剧高于喜剧。跟胡应麟同代的莎士比亚,他的喜剧再好,也没人认为可以匹敌他的四大悲剧。实际上,“悲剧高于喜剧”是东西方文艺的共同预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未进入候选名单。三诗的悲剧强度,依然呈现出杜甫>崔颢>王维的排序。《登高》前两联有宇宙的宏伟,后两联有个体的悲怆,两相叠加,个人的悲怆遂有了宇宙尺度的重量,其他诗跟它比都显得分量太轻,远不如《登高》“气象雄盖宇宙”,遂被淘汰。(摘编自杨志《“古今七律第一”神话及其心理根源》)材料二:萧涤非在《杜诗选注》中这样评《登高》:“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似的悲剧。”这里的悲剧是一种美学范畴,它的客观基础是人的苦难和死亡,是把个体人生的痛苦和毁灭演示给人看。但悲剧绝不等同于悲哀、悲惨或者不幸,也不是所有人的苦难都具有悲剧之美,悲剧和崇高常常是形影相随的,它要求表现出崇高的因素。首先,悲剧人物必须具有一定的伟大或正面的品格和素质。杜甫无疑是符合这个条件的。他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忠贞的信念和伟大的人文关怀等,他始终积极的入世直面惨淡人生,都足以说明这是一个高尚的灵魂。所以诗中所写的虽然是个人的不幸,却依然有悲剧的震撼力。其次,悲剧人物的不幸痛苦必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必然性。造成杜甫不幸的原因有多种,但安史之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这场持续八年的灾难使强大的唐帝国走向衰落。残酷的战争使人民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这样杜甫的不幸便不仅仅存于“私人生活”的狭小领域,在其个人悲剧的后面有着社会性的现象,这样的悲剧是接近崇高的。崇高使诗的境界更为阔大,悲剧使其情感更加深挚,这正是本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激赏的原因。(摘编自郭杨波、周涛《崇高与悲剧之美——杜甫〈登高〉赏析》)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代探讨“唐人七律第一”的问题,杜甫的《登高》成了一个焦点,此诗也因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B.胡应麟把《登高》从“唐人七言律第一”拔高到“古今七律第一”,因为没人能提出更有力的竞争诗作。C.胡震亨和许学夷对《黄鹤楼》的态度不太相同,但就其被淘汰,他们的看法却一致,就是不合七律体式。D.《登高》能登顶七律有其深刻的根源,两则材料都从悲剧的美学范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角度新颖独特。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人评《登高》“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评价意见都出奇一致,说明“古今七律第一”名副其实。B.严羽虽然频繁赞颂杜甫,但在“唐人七律第一”上却不提杜诗,大概与他“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诗学趣味不符。C.“悲剧高于喜剧”是东西方文艺创作的共识,《黄鹤楼》虽然具有强烈的悲怆色彩,但其强度不及《登高》,这也是两诗的差异。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气呵成,.三联对仗,绝无重复,被誉为“老杜第一快诗”,但因为诗中有轻快的喜感,未进入候选名单。3.下列选项,最能支撑《登高》被评为“古今七律第一”的一项是()(3分)A.王世贞:“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斤两不足)。”B.施蛰存:“杜甫作此联(“无边落木”两句),肯定是先有下句而后凑配上句的。”C.胡应麟:“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D.施补华:“起处‘鸟飞回’三字亦勉强属对,无意味。”4.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悲剧和崇高形影相随,因此苦难才具有悲剧之美,萧涤非对《登高》的评价首先强调其“悲歌”就基于此。B.文中对悲剧内涵的阐述,与鲁迅对悲剧——“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揭示有着较大的差别。C.杜甫的老病孤愁不是个人的,具有社会历史的必然性,读此诗我们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D.杜甫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忠贞的信念和伟大的人文关怀,杜诗虽然都表现他个人的不幸,但都具有悲剧之美。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登高》被评为“古今七律第一”的原因。(6分)1.(3分)B【解析】“没人能提出更有力的竞争诗作”是胡应麟“一锤定音”的原因,不是从“唐人七言律第一”拔高到“古今七律第一”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2.(3分)A【解析】“评价意见都出奇一致”,错误,文章第四段“此后虽有不赞成者,但因未能提出更有力的竞争诗作”说明无法“出奇一致”。3.(3分)C4.(3分)C【解析】A.“悲剧和崇高形影相随”属于作者的观点,与萧涤非对《登高》的评价没有构成因果关系;B.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文中的阐述与鲁迅的阐述看起来虽然有些“差别”,但其本质是一致的;D.“杜诗虽然都表现他个人的不幸,但都具有悲剧之美”中的“都”将范围扩大了,杜甫的诗也有写其他的题材的。5.(6分)(1)形式上:严格的七律诗的体式,杜甫《登高》四句八联,每联都对仗。(2)内容上:写景极为出色,有直面庞大宇宙超越个体生命的“壮美感”。(3)悲剧性上:《登高》悲剧强度大,前两联有宇宙的宏伟,后两联有个体的悲怆,两相叠加,使个人的悲怆遂有了宇宙尺度的重量,具有崇高美和悲剧美。(每点2分,三点6分)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海底下面有生物并不稀奇,陆地底下不也有蚯蚓吗?不错,但是深海里发现的,是在直到海底下面上千米的岩石和地层里进行着另一类新陈代谢的微生物,它们构成了海底下的深部生物圈。深海底下沉积物里有微生物,这早就知道,也并不意外。上世纪五十年代调查船在太平洋底取沉积物柱状样,结果确实有微生物,只是向下变少,最深的一根样柱8m长,底部已经几乎没有细菌,由此推想大洋底下也就是顶上几米沉积物有细菌。六十年代晚期,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有一次出事故,下沉1500m,人员都安全逃出,但是带下去的午餐却深沉海底,奇怪的是过了10个月以后返回原地,发现午餐保存得都还不错,足见深海海底细菌并不活跃,因而科学家们猜想微生物在深海底下的分布是很浅的。挑战这种观点的是大洋钻探,七十年代起,已经根据深海沉积孔隙水中CH4与SO42-的含量和同位素,发现井深一二百米处还有细菌在活动。由细菌活动造成的SO42-氧化、CH4的生产和氧化作用,在全大洋都普遍存在。然而若来决定性转折的是1986~1992年间太平洋区的5个航次,每次都在大洋深部的沉积岩芯中发现微生物,其中最深的是在日本海,发现在海底以下518m的深处还有细菌,只是各处钻孔中微生物的丰度都从海底向下急剧减少,从近表层每立方厘米的10亿多个,减到500m深处的1000多万个。大洋钻探在太平洋的发现,唤起了学术界对海底下面微生物群的注意:在海底以下的深处,居然还有巨大数量的微生物生活着,甚至深海玄武岩里还有细菌生活构成现在我们所说的“深部生物圈”。为此,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点评文章时,还配了幅漫画,把海底孔隙里微生物的“生活”,形象描绘为边打扑克边抽烟的“底层生涯”。确实,深部生物圈住着地球上“最底层的原住民”,但是它们的生活绝没有漫画里画的那样逍遥。无论是海底下面深部生物圈里的微生物,还是热液口的微生物,都属于黑暗食物链,但是热液口的微生物能够通过化学合成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而深部生物圈的微生物被封存在地层孔隙微小的空间里,只能依靠地层里已有的有机物实行“异养”,它们的新陈代谢极其缓慢,但“寿命”极长,要以多少万年来计算。读者也许会羡慕它们的长寿,可是在这种环境下的微生物,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生活质量”无从谈起。尽管如此,微生物也总得有最低限度的能量和修补细胞的物质,此外,这些微生物也总得进行繁殖。它们的繁殖速度如何?有人推测细胞分裂的周期起码得上千年,但这也只是猜想,所有这些都是学术上的未解之谜。深部生物圈的规模多大,至今并不清楚。这里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深度,一个是数量。近十年的大洋钻探,极大地拓展了对深部生物圈的了解。2010年在贫养的南太平洋环流区钻探,发现一亿年来所有深海沉积层里,都可以有微生物生存。2012年,日本制造的全球最大的钻探船“地球号”(Chikyu)在日本南边水深1200m的深海,发现在洋底以下2500m、2000万年前形成的含煤层里还有大量微生物生存。钻探大洋基底的岩浆岩,在上地壳的玄武岩、下地壳的辉长岩,甚至由地幔岩风化形成的蛇纹岩里,都发现了微生物。看来与其说深度,不如说温度才是限制微生物分布的下界。现在已经知道发现微生物的深海热液口的最高温度是:120℃,而海底下面深部生物圈的微生物至少能适应40~60℃的高温,至于更加确切的温度界限,有待进一步的钻探检测。多年来,对深部生物圈微生物数量的估算,结果悬殊,20年前最初的估算最为惊人;有人推算出全大洋海底下面有36×108个微生物,合计生物量3000亿吨,因此说地球上的微生物有70%生活在海底和陆地的地下,地下的深部生物圈占据地球上活生物量的30%,然而这种估计有点过头,后来的推算认为海底下面深部生物圈的微生物有2.9×1029个,或者可以到5.39×1029个,不过都少了一个数量级,估算结果如此悬殊,原因在于数据来源不一,而根本上讲还是数据太少,尽管结果相差巨大,却显示出一种共同的分布趋势:从海底表层向下,细胞密度的对数值都是随着埋深的对数下降,这说明深部生物圈微生物数量向下减少的总趋势是普遍现象,关于深部生物圈微生物数量规模的争论,一时不可能有结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建筑消防工程消防设施设备研发、生产与销售合同
- 2025年度酒店客房智能化改造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新型城镇化建筑工程合作意向书
- 2025年度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服务合同补充协议范本
- 2025年度房地产项目垫资合同范本(新版)
- 2025年中国乳酸依沙吖啶溶液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 202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劳动合同
- 2025年度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造价咨询及监理合同范本
- 2025年城市公园环境卫生管理与承包服务协议
- 2025年度公司内部员工借款续借合同范本
-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作文范文及导写(解读+素材+范文)课件版
- 模块建房施工方案
- 多域联合作战
- 生理产科学-正常分娩期的护理(助产学课件)
- 煤场用车辆倒运煤的方案
- PPK计算模板完整版
- 居民自建房经营业态不超过三种承诺书
- 河南省陕州区王家后乡滹沱铝土矿矿产资源开采与生态修复方案
-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解读
- 最常用汉字5000个
- 《了凡四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