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教科书六年级下册1—2页例题1和“练一练”,练习一1—3能联系百分数意义,对扇形统计图的数据做简单分析,并能根据扇形统计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做出解释和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难点:根据扇形统计图的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一、据案自学1.知识准备(1)我们以前学过了(2)能清楚的知道数量的多少是(3)既能清楚的知道数量的多少还知道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是 2.阅读课本例1我国陆地总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题1.师:说一说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及统计图的2.出示例1扇形统计图图叫做什么统计图吗?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并板书课题:扇形统计知3、提问:观察扇形统计图,你了解到什么?师:相机说明整个圆代表师:问怎样从图中看这样生:学生可能提出山地面上2012年12月2012年12月 ,每个扇形分别表示4.你知道这种图形叫统计图。二、交流展示5.你能与同桌说说你还能从扇形统计图中了解了什么。6.用计算器算出每种地形的面积,并高原面积/万平方千米三、拓展训练7.阅读课本练一练,说一说知道什么,想到什么?8.完成练习一第1题。9.完成练习一第2题。10.完成练习一第3题。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出来的,4、提问: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的观察交流,你能说说扇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吗?它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关系)5、提问:我国陆地总面积是多少?学生计算,并且完成书上表格。6、完成练一练出示统计图,提问: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师:图中信息,你知道了什么?老师指出:我国人口数量四、反思创新1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要与大家说一说。一就是用世界9.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9.6%的8、练习一第2题。他几种干果各占百分之9、练习一第3题。域吗?出示第3题以及统计图,让学生检验自己掌知老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什么认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选择统计图教学内容:教科书六年级下册2—4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题。1、使用学生认识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不同特2、使学生经历统计图的数据的比较和分析过程,一、据案自学1.知识准备(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课老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些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类统计图的特点是什(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么?老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统计图的比较,进一步了解他们不同特点和各自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统计图。3、出示例2(先出现扇形统计图)老师:观察扇形统计图看看从图中反映了课外阅读哪个方面的情况,自这三幅统计图统计了课外阅读的哪几方面情况每幅图表示什么内容,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4、学生讨论,老师巡视 2.阅读课本例(1)例题中的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2)从哪幅统计图中能看出六年级一班同学比较喜欢哪一种课外书?从哪幅统计图看出下半年各月阅读本数的变化情况?从哪幅统计图看出阅读课外书时间的多少?(3)你还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二、交流展示3.与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根据需要选择统计图?指导。老师:哪幅统计图能反映出这个班同学比较喜欢哪种课外书,为什么?5、追问:课外阅读这三方面情况,为什么要从不同统计图了解。6、老师:阅读这些统计图,你还能从统计图中对这个班的同学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获得哪些信息?集体交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想法。7、老师小结三种统计图升8、完成“练一练”9、练习一第4题(1)出示两张统计图数5.选择折线统计图是因为:为O O7.同学之间根据题目具体的说一说三、拓展训练问题?(1)李大伯家的哪项收入最多,哪项收入最少?各占年收入的百分之几?(2)李大伯家的各项收入分别是多少万元?(3)—哪两年间李大伯的收入增长最多?(4)李大伯家的收入比增长了百分之几?(5)回答上面的问题你分别观察了哪幅统计图?9.完成练习一第4题。四、反思创新1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据。让学生说说了解哪些提问:这两组数据分别用么?追问:第一组数据同样是百分比,为什么用折线统计图而不用扇形统计图?这两组数据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吗,为什么?第二组为什么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老师小结想法特点。学生完成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获,把你的认识体会和大获?知道根据什么选择统计图了吗?。统计图应用练习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7—8页练习一5—7题。“动手做”二、交流展示1、学生独立填表计算完成,老师巡视指导。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想法,然后汇报。一、谈话引入1、师:回想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图?(随之板书)这三类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2、师:我们已经知道三类统计图各自特点,这节课要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实践活动,通过练习,进一步学会根据不同统计图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实践进一步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解决一些简单二、应用练习3、练习一第5题。师:从扇形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什么?口算出萝积80平方米,其他蔬菜种植面积是多少呢?先想一想在算一算,把结果全班反馈表中数据,说说5、老师小结。6、练习一第6题师:从每幅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什么,先仔细观察,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同桌交流后集体汇报。7、师:20名女生50米跑步成绩除了扇形统计图外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顾英五个学期50米跑步成绩除了条形统计图还可以有什么统5、学生根据老师要求,独立自主开展活动。老师巡视指导。6、学生集体交流并且完成。三、学生自我小结计图表示?小组讨论后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师提问:20名女生50米跑成绩用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表示,各有什么特点?顾英5个学期50米跑步成绩用的两幅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师提问:从每组统计图中你分别获得哪些信息?8、老师小结。三、实践活动9、练习一第7题老师:我们班级阅读习惯要怎样方法了解?(学生集体交流后完成)10、完成“动手做”(1)了解操作要求。提问:这个活动应该怎样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演示,集体交流评议。(2)老师提出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开展活动。(3)师:想一想要比较男女生反应速度的差异,可以怎样收集整理数据?小结:可以分别汇总、收集、整理男女生实验数据,再计算出男女生平均数据,最后比较男女生反四、全课总结老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1.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3.学生通过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合理猜想等活动,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抽象和概括圆柱、圆锥的特征。教学准备: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知识准备:一、回顾引新:师问: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与立体2.你认识哪些立体图形一、据案自学图形?二、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将这些物体3.读第9页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两类,怎么分?分一分。1.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4.认识圆柱的特征。(1)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2)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圆柱上下是_。圆柱怎么分?2.说说圆柱的特征。展示学生的探究方案,全班交流圆柱的特征,教师上下一样粗两个圆面形。圆柱有个面是弯曲的。员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 ,它们是的两个圆。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 ,圆柱两个底面之的距离叫做5.读第10页上面的图,这些物体你认识吗?分别是什么?都是什么体?6.认识圆锥的特征。(1)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2)拿出课前准备的圆锥,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锥的侧面是一个。从圆锥 指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一个曲面(1)全班交流,教师相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2)认识圆锥的高(3)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4.讨论:圆柱和圆锥有底面、侧面、高三个方面比较。)四、拓展练习5.完成“练一练”。(2)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6.做练习二第1题。(1)学生自己现在图上标(2)交流: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1)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形状用语言描述给五、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获?还有哪些疑问?从这三个面观察圆锥呢?先看一看,再连一连。四、反思创新1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12.剪下第113、115页的图形,分别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并算出底面周长和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曲面)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曲面)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的例2、例3,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第3~6题。1.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2.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经历探究计算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发展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教学准备:带有商标纸的圆柱模型,多媒体课件。活动学生复习圆的周长与面一、据案自学活动一:例2:一种圆柱形的罐头,底面直径是11厘米,高是15厘米。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看是什么形状?是个形。4.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长是圆柱的,宽是圆柱圆柱的侧面积二活动二:学习圆柱的表面积2.完成学案作业3、4、5题。3.自主学习完成6、7、8(一)交流圆柱侧面积的计1.出示圆柱体模型,汇报说出它的特征,在模型上指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分别表示哪儿?2.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1)商标纸的面积其实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2)你是怎么展开的?有没有不同的形状?(1)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6.请在上面的方格纸上画这个圆柱7.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做圆柱的S侧=S底=S表=二、交流展示(1)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2)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三、拓展训练高是6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单位:cm)什么数据比较方便?(2)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4.交流“练一练”第1题。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讨论:除了知道圆柱的底周长和高可以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还能从哪些条件也能求出圆柱的5.交流“练一练”第27.完成练习二第4题。(1)学生独立练习。(2)展示交流:铝皮围成其实是圆柱的什么面?羊皮围成的其实是圆柱的什么面?t82gg11.练习二第4题12.练习二第5题四、反思创新1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15.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1)求油桶用了多少的铁皮,其实求圆柱形油桶的什么?(2)学生练习后交流讲评。(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2)全班交流得数及算法。五、课堂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二二二圆柱的表面积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14--17页练习二第7--12题。1.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圆柱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这些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2.学生通过练习,能运用所学的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课前让3~5名学生说一说表面积怎么求?说一说底面积怎么求?一、谈话导入1.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其中圆柱的底面积怎么算?侧面积呢?二、课堂练习么?(1)交流:需要糊彩纸的面是什么?要求彩纸的面积就是算圓柱的哪几个面积?(2)交流算法和结果。3.完成练习二第9题。让板演生说一说自己是说由哪几部分构成怎样想的?解答时要注(1)出示“博士帽”问:认识它吗?什么样的人可以拥有博士帽?(2)观察:这个博士帽是怎么做成的,包括几部分?(3)你能算出,做一顶这样的博士帽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黑色卡纸5.完成练习二第11题。全班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想法:怎么算一根柱子的侧面积的?为什么不要算底面积?三、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1)小组内讨论,(2)小组汇报,全员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积圆柱的体积(1)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例4、相关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2题。1.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2.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3.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教学难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教学准备:把圆柱沿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二 二 O3.长方体与正方体共同体积=一、据案自学活动一: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一、回顾引新师:说一说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圆柱的二、自主探究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2)下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2.交流圆柱体积拿着你的探究方案上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成长方体吗?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证呢?积吗?(2)把圆柱的地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照下图拼一拼。(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有什么变化?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二、交流展示6.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长方体的底面积等(2)操作教具,让学生观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4.推出公式系?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4)比较:拼成的长方体×(2)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三、拓展训练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三、巩固拓展1.做“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四、总结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10.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周长是62.8厘米,高是50厘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四、反思创新1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14.一个圆柱形钢材,体积是565.2立方分米,底面半径是10厘米。这根钢材的长度是多少分米?员柱的体积V=sh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练习教学内容:第17、18页练习三第3—9题1.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2.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根据师生互问想一想各自怎么求?一、知识梳理出示补充题示意图底面积314平方厘米提问:1.这个圆柱的体积2.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3.如果这是一个圆柱体(1)要计算这个圆柱体什么(2)圆柱体的容积又怎积有什么区别?要从里面量出有关数据二、基本练习三、综合练习(1)思考:可以怎样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有什么不同的方法?(2)交流:可以先算50枚1元硬币组成的圆柱的体积,再算1枚1元硬币的体积,也可以先算出枚1元硬币的厚度,再用底2.完成练习三第7题。3.讨论练习三第8题。(1)学生独立完成。四、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五、拓展题。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六、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第3、9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第18、19页练习三第10-16题,动手做。1.学生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以及表面积的计算。2.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3.学生通过练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学生互相说一说近段时间学会圆柱一、知识梳理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积怎么算?侧面积呢?2.怎样算圆柱的体积、容积?二、基本练习什么?学生计算完成表格。全班2.完成第11题。交流时强调求铁皮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表面积。3.完成第12题。(1)提问:求水池里的水有多少吨,要先求出什么?(2)学生练习,全三、综合练习1.完成第13题。出示第13题引导观察图并理解条件。提问:包扎带除去接头处可以看成两个什么吗?多指几名说一说。2.完成第14题。(1)出示第14题引导观察图并理解条件。提问:大棚是什么形状的?(2)求薄膜的面积可以当成求什么面积呢?求它的空间呢?提问:把长方体橡皮泥捏成圆柱它的什么不变?(或者问,长方体和圆柱有什么关系?)引导交流不同的计算引导:拉出的8厘米部分的体积是多少?根出容器的底面积吗?求出了容器的底面交流思考题的想法?中水面上升了9厘米,怎四、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后练习圆锥的体积(1)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例5,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一、据案自学分之几吗?一、谈话导入1.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学会什么?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二、自主学习1.下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动手做一做: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员柱和圆锥形状的空容器各一个。在圆锥形容器里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里,看看次正思考:圆锥的体积正好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想想:怎样求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2.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员锥的底面积,h表示圆锥的高,员二、交流展示3.汇报交流上面的内容三、拓展训练5.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70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高也相等。圆柱的体积是9.42立方2.你是怎样验证自己的生汇报自主学习过生: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师生小结(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体积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圆锥体积一般不是圆柱的1/3。明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3.推导公式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S表示圆锥的底厘米,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如果圆锥的体积是9.42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7.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可h)4.交流“自主应用”。(1)交流第1题。追问:为什么要用“170×12”的积去(2)交流第2题。两个圆锥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锥的体积吗?三、巩固拓展1.完成“练一练”第2要求学生只列式并不计算,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2.完成练习四第1、2题。3.有两个空的玻璃容器,先在圆锥形容器里注满水,再把这水倒入圆柱形容器,圆柱形容器里的水深多少厘米?4.完成练习八第3题。310.完成练习四第3题四、反思创新1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12.把一个体积是120立方厘米的圆依次出示问题,提问:这两个问题分别求圆四、总结延伸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究了什么问题?谈谈你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圓锥的體積底面積×高×专教学后记:圆锥的体积(2)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八第4~10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迅速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互相说一说。一、揭示课题1.提问: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一些圆锥的练二、交流提升1.做练习八第4题。先让学生各自完成填空,再指名说说填空时2.做练习八第5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判断圆锥和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让学生说说判先估一估。先写,后请同学互相说一说为什么?3.做练习八第6题。(1)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第一个问题。(2)组织学生提出4.做练习八第7~9题。评讲后集体订正。5.交流思考题。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和估计,再引导学生通过三、巩固拓展1.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2.把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圆锥的体积占圆学习小组内小结。柱体的几分之几?削去的部分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3.一个圆柱体比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48立方厘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各是多少?四、总结延伸同学们掌握了圆锥体的哪些知识?你用圆锥体的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对这部分知识还有什么疑问?整理与练习(一)教学内容:完成“回顾与整理”及“练习与应用”1~6题。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程,式形结合,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重点: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互相回顾相关圆柱与圆锥的说一说各自的特征。一、谈话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一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二、回顾整理1.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完整地表述一下。2.圆柱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请说说它的转化和让学生把下表填写完整。3.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解决什么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三、练习应用1.做“练习与应用”第1题。2.做“练习与应用”第2题。3.做“练习与应用”4.做“练习与应用”5.做“练习与应用”6.做“练习与应用”四、巩固拓展(1)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2厘米。它(2)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1)如果沿着这个铁皮盒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纸?(2)某工厂做这样的铁皮盒100个,需要多少铁皮?(3)如果用这个铁皮盒盛食品,最多能盛多少升?3.在一个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入一个底面半径3厘米的圆锥形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0.3厘米。圆锥形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五、总结延伸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整理与练习(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练习与应用”第7~14题及“评价与反1.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分学习小组互相介绍,做到每一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圆柱、圆锥的有关知二、交流提升1.提问,引导学生讨(1)长方体、正方体、间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有2.做“练习与应用”第7题。3.做“练习与应用”第8题。4.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引导学生说解答本题应该5.做“练习与应用”探索实际题目,动手做一做。独立完成巩固习题,并说一说解题引导学生对体积公式进行6.做“练习与应用”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7.做“探索与实践”第12、分小组测量并计算:再与商标上标出的容积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8.做“探索与实践”交流时引导学生说一说有三、巩固拓展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1)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什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体的侧面积的?(2)要做一个圆柱底面油桶现在已经有了一块长25.12分米,宽5分米的铁皮,现在要给它配上合适的底和盖,需要边长几分米的正方形几块?做成的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宽8分米的长方形铁皮,现在要利用它制做一个圆柱形油桶。怎样制作浪费最少而容量最大?请画出制作的示意图并计算出它的容3.一种饮料瓶的瓶身呈圆柱形(不包括瓶颈),容积是150毫升。现在瓶内装有一些饮料,正放时高度为20厘米,倒放时空余部分的高度为5厘米,瓶内现有饮料多少毫升?四、评价反思先让学生阅读26页表中的评价项目,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情况,说说自己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什么不足,然后客观地对自己作出评价。板书设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五第1~3题。1.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进行思考,明确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2.学生体会转化策略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灵活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探索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多媒体课件一、据案自学活动一:自学例1白号。已知女生有21人,男生有多少人?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分析数量关系?3.你能独自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二、交流展示一、据案自学1.课件出示例2。学生按照学案完成活动一的内容并交流。(1)全班交流。从“男生人数是女是()份,男生人数,女生占美术组女生人数占美术组的人可以怎么解答?(指名板演)数量关系式呢?(2)用方程怎么解答?(展台展示学案上的解法)二、交流展示4.解决刚才的问题,你选用了什么策略?你选择的这个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优点?和同桌说一说。5、完成“练一练”6.完成30页练习五第1题。(3)比较: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比较喜欢哪种解法?(4)追问:你是怎样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2.交流“练一练”。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三、拓展训练1.完成“练一练”1.看图填空。(1)一杯果汁,喝了,还剩0已喝带比红彩带,红彩带比花彩带2.练习五第1题。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转化的3.练习五第2题。交流展示学生的学(线段图可以怎样分析,列式怎样想的。还能用什么策略解答这个问题?)4.练习五第3题。教师指导,指名不同解答方法的学生板演。7.完成30页练习五第2题。8.完成30页练习五第3题。人之间,男运动员的人数是女运动员的四、反思创新997会?2.甲乙丙三人一共储蓄35万元,甲储钱数是乙的,乙储钱数是四、反思创新2.甲乙丙三人一共元用假设再调整的策略解决问题号:15教学内容:教学28页的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五第4~71.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多媒体课件活动一:自学例2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一、引入2.提出课题:利用这些策略可以方便地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揭题)一、据案自学出示例21.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2.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3.你选择的是哪种策略?你所选用的策略应该怎样想、怎样做?4.试一试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A:画图的策略: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提示】这些大船一共做了多少人?这样呢?B:列表的策略:【提示】和实际人数42人相比,会1、完成学案活动一,并交流。学生独立思考,选择策略A:画图的策略:怎样画图来解决,学生解释并引导理解。B:列表的策略:思考:怎样用列举策略找到结果的?学生讲解。教出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解决?C.假设的策略:思考:用假设的策略解决时,可以怎样假设大船和小船的只数?呈现学生假设、调整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并理解。二、交流展示5.交流A想法6.交流B想法7.交流C想法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有什么体会?三、拓展训练8.出示:练一练1的大船只数小船只数总人数和42人比较55少了2人C: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答案?二、交流展示5.交流A想法6.交流B想法7.交流C想法展展展展三、拓展训练8.完成书本29页练一练1(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9练习五第4题,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a.你估计的怎样?我们就把你估计的结果作为你的一种假设,你准备借助什么方法来帮助呢?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通过学生的交流明白:数量多,画图起来不方便,用列表的方法比较5×10+4×6=74少了4件10.完成32页练习五第5题。(在书上完成)四、反思创新2.车棚停着自行车和三轮车一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流,说说怎样通过列表、10.完成32页练习五第5题。(在书上完成)四、反思创新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2.车棚停着自行车共有28个车轮。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大船只小船只数总人数与42人相比数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号:16教学内容:教材下册第31-32页练习五第6-9题,思考题和“你知道吗”。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正确地解决问题。2.使学生在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和回顾反思中,进一步了解策略的特点和相应的解决方法、过程,发展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用不同的策略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策略多媒体一、谈话导入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我们主要应用哪些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入:这节课我们要一、据案自学二、交流展示学生展示作业并讲解理由。三、拓展训练练习五思考题。(尝试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这些策略进行练习。(板书课题)一、据案自学(练习五的第6题-第9题)1、学生读题交流信息。2、借助画图等策略3、有不同解法吗?比较哪种解法更方便一些?二、交流展示谁来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四、反思创新1、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阅读课本第32页下面的“你知道吗”有关内容。四、拓展训练5.练习五思考题。(1)学生读题后说(2)学生独立完成(3)集体反馈,展示学生不同的解法。四、反思创新1、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阅读课本第32页下面的“你知道吗”有关内教学后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总课时编号:17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例1、例2,“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1、教学目标:2.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一、据案自学1.学习课本第33页例题1(1)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2)两幅画的宽有什么关系?一、据案自学(完成学案1并交流)图,①号长方形的长是 形的长是()厘米,②号长方形的长是①号长方形长的()倍;①号长方形的宽是()二、交流展示2.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上述两幅画的长(宽)的关系的?(1)图形的放大把长方形的都放大为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2)图形的缩小把长方形的都缩小为()厘米,②号长方形的宽是①号长方形宽方形的边长是()厘形的边长是①号正方形二、交流展示2、指名解答。3.教师引导学生小(3)小结:上述比的前项对应5.(例题2)(在课本第34页操作)(1)按3:1放大图形:说说“按3:1放大”的意义,并画图;(2)按1:2缩小图形;说说“按1:2缩小”的意义,并画图;(3)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三、拓展训练6.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2倍吗?)7.按1:2的比画出下面图形缩小4.观察上面的几个图形形,你有什么发现?8.(1)图中()号图形是①号放大后的图形,它是按(:)的比放大的;(2)图中()号图形是①号缩小后的图形,它是按(:)的比缩(P36页第1题,看书上图形完成)9.(1)按2:1的比放大正方形;(2)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P36贞第1题,在书上完成画图)四.反思创新10.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图形的放三、拓展训练展台展示,学生点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3.完成练习六第2题。学生直接在书上完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是怎四、反思创新1.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疑问?段的长是原来的3倍,在这个放大镜下正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多少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编号:18教学内容:教材下册35例3及练一练,练习六的第3—6题,“动手做”。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2.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多媒体课件一、据案自学(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2.张卫欣把一张照片放大,放大前状不会发生变化?1、完成学案的第2题 (2)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二、交流展示4.认识比例:表示(2)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三、拓展训练6.下列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和9:27:7.p35第二题。(你能从中选择2组数据,组成一个比例吗?)3、教师引导学生小三、交流展示1、小组讨论说明为2、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四、拓展训练5578.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32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240千米。(1)上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比(2)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比(3)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4)两次行驶的路程比和两次行驶的时间比能组成比例吗?1、完成课本35页“练指名汇报、说明理由2、做练习六第3题。指名汇报,说说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提问:这两个比再写出两次行驶路程的比和两次行驶时间的比,看能不能组成比例。你是怎样想的?3、做练习六第4题9.判断下面哪个比能!:4组成(1)写出每张长方形剪纸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2)用上述比写出一个比例。时间/分46铅笔数量/枝3557四、反思创新12.你是怎么认识比例的?13.(1)18:2=9是不是比例?(2)2、4、8、16这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学生独立判断,再集体交流,说明自己的理引导学生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交流:两个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两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说说是怎样放大的?五、反思创新1、你是怎么认识比例的?13.(1)18:2=9是不是比例?号:19(2)2、4、8、16这四个数能否组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4及“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一、据案自学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能多些几个吗?)二、交流展示(能多些几个吗?)二、交流展示一、谈话导入;1、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3.认识比例的项:做比例的项;叫做比例的外项;4.想想说说:(1)说出例题中你发现的比例的内项、外项;(2)2和6是否只能做内项?5.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规律呢?(2)如果a:b=c:d,那么()×等于,这叫做比例的基3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二、据案自学学生独立完成学案1.三、交流展示例各部分的名称(2)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交流:什么是比例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6.比例6:3=4:2可以写成吗?(1)说出这里比例的各项;(2)这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怎么看?7.下列比可以组成比例吗?(1)3.6:1.8和0.5:0.25结合具体的比例说一说(3)如果把比例写出示:比例6:3=4:2可以写成马?(4)已经知道了比(5)尝试:交流展发现比例的性质(1)汇报猜想:观察上面的比例,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8.P39“练一练”第1题::禾11.P41练习七第2题。语言描述规律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4)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通过连线使学生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人。例的内项和外项;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5、如果用字母表示a:b=c:d,那么你发现的规律可以怎样表示?四、拓展训练1、做“练一练”第1题。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指名读题,并说出题周B+4cm→6CgA里填上合适的数。)15.(1)0.25、0.75、24和()可以组成一个比例(2)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加上两个内项的积,结果是180,其中一个内项是5,另一个内项是多少?提问:你打算怎样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引导学生先假定每组中的两个比是能够组成比例的,再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检验。五、反思创新你有哪些收获?可以把你发现有规律介绍给朋友、亲人。对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吗?个比例(2)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加上两个内项的积,结果是180,其中一个内项是5,另一个内项是多少?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外项解比例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第40页例5及“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5—91.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学会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多媒体课件一、据案自学13.5cm,宽是多少厘米?(1)放大前后的长、宽有什么关一、据案自学系?(2)尝试自己独立解决;(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交流展示2.展示解题过程的,叫做解比例。4.试一试:解比例3、尝试解答。二、交流展示1、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2.板书过程,总结思路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3.练习提高,归纳思路做“试一试”,学生三.拓展训练:::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三、拓展训练1.学生检查预习中做的“练一练”,汇报交流。2.做练习七第5题。4.做练习七第6题。让学生说出解比例的过程,强调比例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后集体纠5.做练习七第7题。先指名学生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集体评讲。6.做练习七第8题。(1)出示题目。6.把左边的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得到右边的图形,求未知数)-12→的A7.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1)分别写出两杯蜂蜜水中蜂蜜(2)按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与水体积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组男生.男生有24人,女生有多你不?同的方法解答吗?)四.反思创新9.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10.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另一个内项是多少?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出解决第(2)问时是根据什么来列比例式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4)解:设女生有x人。X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把一道形如A×B=C×D的乘法等例如:根据3×4=6×2可以写出四、反思创新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性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比例尺教学内容:教材下册43—46页,例6、“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2.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多媒体课件一、据案自学形草坪,长50米,宽30米。把这块图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分别写的比吗?一、据案自学(1)小组交流学案的第1题(2)组织交流,探究方法怎样探索写图上距离与(1)分别求出5厘米和50米、3厘米和30米的比;(2)通过上述计算你有什么发现?二、交流展示2.说说你的发现。3.认识比例尺:比例尺4.比例尺的线段表示;如图用比例尺是1:()=三、拓展训练实际距离比的方法。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二、交流展示(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的比例尺是多少?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44页量)7.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8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是5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这个操场长150米,宽60米。求这的数。(在课本第46页量)写成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3、认识线段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表示师介绍线段比例尺。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三、拓展训练1.做“练一练”第19四、反思创新9.怎么认识比例尺?比例尺可怎样表示?10.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甲乙两城在地图上相距18厘米,如果在1:8000000的地图上,应该画多少厘米?题。要求同桌互相说说图上比例尺表示的实际意题。让学生先量一量,再3.做练习八第2题题。四、反思创新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哪些会用到比例尺3.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甲乙两城在地图上相距18厘米,如果在1:8000000的地图上,应该画多少厘米?板书设计:认识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030米比例尺的应用课时编号:221.学生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2.学生在应用例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方法多样化的认识。能够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选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一、据案自学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求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多少米?一、据案自学1、完成学案的第1和22交流学案情况。a.在这张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实际例尺1:8000表示什么意思吗?北的意思后,想一想,可以怎样求明华小学到少年c.出示学生学案练习中一些做法并讲评。d.请同学们想一想,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g.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解指出:算出来x等于40000厘米,但实际距离通常不用厘米作单位,所以最后的答案要换算成二、交流展示3.交流:列比例求实际距◎明华小学比例尺1:8000(1)比例尺1:8000表示什么意义?二、交流展示3.说出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并展4.尝试用解比例的方法解题。5.医院在明华小学的正北方向三、拓展训练6.(P45)梅镇汽车站附近的平面(1)分别量出汽车站到镇政府的距离各是多少米。(在书上量)(2)幼儿园在汽车站的正西方向400米处,你能在上图中表示出幼儿元的位置。(在书中标出幼儿园)7.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着尺是1: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四子王旗与北京的距离是3厘米。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8.完成P46练习八第5题与第69下面是小青从家到梅花山的路线图。离是怎样解答的?列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试一试)三、拓展训练5.完成“练一练”还有一张梅镇汽车站附近的平面图。(课件出示练一练)。教师:实际距离通常不用厘米作单位,所以最后的结果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2)第二个问题,你能在图上表示出幼儿园的位置吗?那么赶快行城东车站”城东车站”博物馆梅花山(1)小青家到梅花山的路程大约是多少千米?(2)小青早上8:00从家出发,以12千米/时的速度骑自行车去梅花山,需要多少分钟到达?10.了解“P47你知道吗”四、反思创新11.节课所学的内容你有什么看法和疑问?动吧!6.完成P46练习八第5题与第6题(在书上完成)。学生了解题意,独立计算,填写表格。7.完成P46练习八第7题.8.阅读“P47你知道吗”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四、反思创新9.今天我们利用比例尺解决了很多的实际问题,说说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问题?10.一幅比例尺是1:10的图纸上,量得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你能算出该长方形图上的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吗?比例尺的应用例7.240米=24000厘米240÷80=3(厘米)24000÷8000=3(厘米)3×0=60000(厘米)=600(米)4.5×0=90000(厘米)=900(米)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总课时编教学内容:教材第50页的例1,第51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九第1~3题。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一、据案自学活动一:阅读课本P50页,的什么方向吗?2.东北方向也叫作()偏以轮船所在位置为观测点,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多少度北北一、据案自学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确定2.用方向描述物体的位(1)教学北偏东(西)、南偏东(西)北方向航行,你能说出灯塔1和灯塔2分别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想,东南、西南方向又叫作什么方向?学生思考后回答:东南方向也叫作南偏东,西南方林塔句也叫作南偏西。(2)教学用角度确定位置。①如果老师现在告也在北偏东方向,你能在图中指一指吗?明确:只要指在北和东的夹角范围内的都符提问:如果灯塔1和灯塔A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但是位置却不同,呢?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根据它们偏离角度的不②问:怎样测量灯塔1和正北方向偏离的角度呢?珑潭心度的3.灯塔1在轮船的()偏()二、交流展示4.以前学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5.现在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三、拓展训练6.例1中,灯塔2在轮船()10千米。以机(2)飞机C在()偏东()°方向()千米处。()千米处。()千米处。方向,观察灯塔1所在的学生先在图上量一2.用距离确定物体(1)提问:是不是知道灯塔1在北偏东30°方向就能把它具体位置确地描述灯塔1的位置,学生根据所给的条×10=20(千米)景点方向图上距离实际距荷花池二、交流展示交流汇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精确位置需要具备两个要素,即方向和距离。三、巩固练习1.做第51页“练一练”。2.练习九第1题。提醒:这道题内容比较多,要仔细读题,弄清学生读题,理解题四、全课小结:1.今天我们再次研究了确定位置。今天学习的确定位置,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描述位置方法有玉龙潭飞霞阁四、反思创新9.今天有哪些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10.南京在北京的南偏东方向,在地图上看一看,你所居住的地区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很多,课前大家说了很多,课上又学了一种。不同的情况,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描述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位置编号:24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的例2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九的第4~6题。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用字母表示的方向,进一步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并表示2.使学生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3.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一、据案自学一、据案自学复习引入黎明岛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随机指出:东——E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北北黎明岛南SE1.先自主学习,想一想,再小组内交2.北、南、东、西这四个方向还可以4.图上1厘米表示(千米的距离应画(二、交流展示5.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在图上6.将自己画好的位置与同学交换并交流一下。三、拓展训练2.如果知道黎明岛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节课我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3.明确清凉岛的位(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2)怎么画出北偏东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7.解比例2青山动物园的熊猫馆在猴山北偏东80°方米处,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二、交流展示清凉岛在北偏东40°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9(1)1号运动员的落地点在靶心的什么方向多少米处?2号运动员呢?(2)3号运动员的落地点在靶心的在图中表示出3号和4号运动员的落四、反思创新么,说一说。5.练一练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三、拓展训练2.练习九第5题。自己先算一算实际猴山多少米?怎么算出来的?连起来怎么说?馆在猴山北偏西60°方向120米处。孔雀园在猴山南偏东35°方向90米3.练习九第6题。伞运动员跳伞吗?(出示题图)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有问?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的例3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九的第7~10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物体方位和位置关系的嘉1.先自己说一说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的行走路线,再交流一下。一、据案自学1、谈话引入吗?谁来说一说?学生说说从学校到相信你会让老师根据你的叙述找到你家的。(课二、交流展示1.生1:先向东走到2.先向()走到(),再向走到()3.先向()走到(),再向走到()4.先向()走到(),再向走到()二、交流展示6.交流说一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行走路线。三、拓展训练7.计算以怎么走吗?从食堂到教学楼呢?到书店,再右拐走到学校。生2: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走到书店,再2在小组中说一说,3全班汇报交流。允许有不同的叙说方式。三、拓展训练1.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计算。2.练习九第8题。出示李家桥小学的平面图,让学生尝试描述3.练习九第9题。*?(1)5路公共汽车从火车站出发句()行()千米到达新华书店,再向北偏()方向行()(2)由公园向()行()千米到达中心广场,再向()偏()方向行()千米到达医院,最后向(3)说说5路公共汽车从体育馆开往火车站的行驶路线。四、反思创新10.本节课有哪此收获,你知道了哪些?11.学校在你家的什么方向?从你家各自练习后,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引导在全班4.学校在你家的什么方向?从你家上学,途中要经过哪些有明显标志的地方?你能说出你上学的路线吗?四、全课小结:引导总结:我们在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的时候要说清楚方向,有距离的还要说清距离,途中各点要逐个描述,做到不重(正比例的意义)编号:26第59页练习十第1-2题。1.是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能说明理由。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关系,感受表示正比例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渗透函数思想,进一步培养比较、抽象、概括和演绎思维等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兴趣,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独立思考、主动交流道习惯。认识和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发现和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多媒体课件一、据案自学活动一:自学例11.阅读课本56页例1,观察表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 一、据案自学复习引入: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吗?(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更深入的研究数量之间让学生自学例1.完我总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总是一定,也就是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种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事业单位员工停薪留职合同范例
- 保姆工作合同样本
- 档口分租合同
- 医院临时工聘用劳动合同范文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版管理人员聘用合同集锦
-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协议
- 二零二五顶管施工安全协议
- 高速铁路突发事件的处理-教案
- 弱电安全施工方案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蝴蝶的家》教学设计
- 2021年温二高、瓯海中学、龙湾中学提前招生英语试卷
- 2022年学位英语考试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 DB63-T 1110-2020 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高清现行)
- 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专家评分表
- 锦屏二级水电站厂区枢纽工程测量方案
- 简约复古风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作品简介名著读后感PPT课件
- 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2017版)
-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课程标准
- 中国联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
- 中药饮片储存与养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