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看了就懂的文言文虚词资料-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全国卷考区)_第1页
一份看了就懂的文言文虚词资料-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全国卷考区)_第2页
一份看了就懂的文言文虚词资料-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全国卷考区)_第3页
一份看了就懂的文言文虚词资料-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全国卷考区)_第4页
一份看了就懂的文言文虚词资料-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全国卷考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二轮复习之文言虚词目录一、真题演练二、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三、文言虚词的分类四、重点文言虚词五、课堂小练趣味语文故事——滥用虚词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短短18字,用11个而字,精妙至极。聪明的你,能说出每个“而”的用法和含义吗?答案解析:当而而不而:应该用“而”字的时候却不用“而”字不而而而而:不该用“而”字的时候却偏用“而”字而今而后:从今以后已而已而:算了算了第一个而,是名词;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第三个,名词动用;第四个,名词第五个,是连词,表转折第六个,名词动用第七、八个,介词第九个,名词第十个,名词动用一、真题演练【2022新高考卷Ⅰ】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译文: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把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2022新高考卷Ⅱ】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译文: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二、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文言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能;二、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有的起标志性作用。(一)知识讲解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往往融合到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一般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介词: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例如:从、自从、在、当、由、除了等。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或、虽然、如果”等。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例如:的、地、得、着、了、吧、呢、吗三、文言虚词的分类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吾、尔、汝、之、彼、其词类特点: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而、以、且词类特点: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的虚词。于、乎、以词类特点: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虚词。既、方、会词类特点: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之、所;将、且;也、乎、与词类特点: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虚词。呜呼、嗟乎词类特点: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1.代词(1)第一人称:、予、余、我、吾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离骚》)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2)第二人称:女、汝、若、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而(字而幼孩)、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同“汝”)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其,他,他的,她的,他们的)、渠(问渠那得清如许)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并序》)(4)复数:属、辈、侪、类、徒(亡命之徒)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尔辈、汝辈、尔曹、若属:你们吾辈、吾曹、吾侪、吾属:我们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属、之徒、之伦:这一类人、这些人(5)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是、此、斯(登斯楼也)、兹(挥手自兹去)、之、然(不尽然)意思: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近指代词:彼、夫、其意思:那、那个、那些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无定指代词:或、莫意思: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6)疑问代词代人:谁、孰意思:谁、哪一个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代事物:何、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奚、曷(蹈死不顾,亦曷故哉)、盍(何不、为什么、怎么)意思:什么、哪里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并序》)表处所:安(沛公安在)、恶(乌,什么、怎么)、焉意思:在哪里、哪里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2.副词(1)时间副词表过去:既、业(业已完成)、已、曾、尝、适、初、曩(从前、过去)、昔、向(向之所欣)、乡(通“向”,从前,过去)意思:曾经、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并序》)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并序》)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表现在:方(正当、正在)、会、适、属(适逢、正好)意思: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表将来:安(沛公安在)、恶(乌,什么、怎么)、焉意思:将、将要且为之奈何?(《鸿门宴》)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促织》)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并序》)表短暂:斯须(片刻、一会儿)、俄而、旋(不久,“旋踵即逝”)、暂、寻、未几、须臾、无何(不久)、猝(突然)、乍(乍暖还寒)、暴(一夜暴富)、忽(忽明忽暗)意思: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并序》)表持久:常、雅(安帝雅闻衡善术学)、素(素善留侯张良)意思:经常、时常、平素、一向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2)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不是,“匪夷所思”)、非、靡(没有,“靡有朝矣”)、勿、微(微斯人)意思:不、没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表禁止:毋(宁缺毋滥)、勿、莫(莫哭)、无意思:不要、别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并序》)(3)范围副词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举世闻名)、悉、尽、都、具(百废具兴)、共、率(全都)意思: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表部分或个别:但(只、只要、只是、只有)、唯、止(只、仅仅)、仅、独、徒(只是)、特(只是,非特如此)、第(只是)、直(只是,只不百步耳)意思: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促织》)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4)程度副词表深度:少(稍微)、殊(很,恐惧殊甚)、很、极、甚、绝(很,佛印绝类弥勒)、至(极、最,至理名言)、良、酷、孔(很,孔武有力)、稍、微、略、颇意思: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绝无踪响。(《促织》)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行并序》)吾至爱汝。(《与妻书》)表比较:益、弥(欲盖弥彰)、尤、愈(愈演愈烈)、加、滋(更加,“滋可痛矣”)意思:更加、尤其、更、越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四、重点文言虚词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则、者、之、于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已而】不久,后来。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俄而】不久,一会儿。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对点练习1.民困而不知救: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2.敏而好学:表并列3面山而居: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4温故而知新: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可译为“如果”。7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表因果,“因而”。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第二人称代词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罢了”。二、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三、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四、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第三人称代词。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加强语气。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三)用作连词,放在句首,表示选择或者假设。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练习:辨析句中“其”的用法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的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3.其皆出于此乎?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的5.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那些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其中的7.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难道。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

9.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五、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三)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为之奈何?(《鸿门宴》)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六、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方法或其他。译为:拿,用,凭着、依照,用…身份。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3.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译为“率领”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6.表结果,译为“以致”(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练习解释句中“以”的用法1.余船以次俱进:按照2.秦亦不以城予赵:把3.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因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在5.以刀劈狼首:用6.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按照7.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凭8.敛赀财以送其行:用来9.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七、于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1.在,从,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2.“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6.与,跟,同。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7.“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练习:解释下列句中“于”的用法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被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于是6.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通“吁”,语气词7.业精于勤荒于嬉:由于8.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八、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二)动词,到……去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三)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九、何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为什么2.豫州今欲何至。:

宾语前置句。什么(地方)3.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4.水何澹澹。多么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多么6.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固定结构为什么7.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固定结构怎么样8.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同“呵”,呵斥、盘问十、且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多么2.得过且过:暂且3.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况且十二、焉1.心不在焉。兼词于此2.人之所罕至焉。那里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怎么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宾语前置句,哪里5.割鸡焉用牛刀。怎么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里7.且焉置土石?哪里8.以俟夫观风者得焉。它,代这篇说十三、因1.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2.因而厚遇之。趁机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4.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趁机5.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于是6.单于使使晓(告知)武,会论(一起审讯)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趁着7.因遗策,蒙故业:沿袭十四、与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结交2.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赞许3.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给、替4.子非三间大夫与?同“欤”,吗十五、则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宾语前置,等待2.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于是、就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却4.入则孝,出则弟。于是、就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如果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十六、者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人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人4.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的情况5.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标志十七、所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所字结构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3.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定语后置标志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固定结构表用来十八、也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2.汝何以能复之也?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3.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4.汝之言,金玉也。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5.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表感叹语气五、课堂小练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①觉今是而昨非②门虽设而常关C.①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②或植杖而耘耔D.①乐琴书以消忧②木欣欣以向荣【解析】A项,为: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B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C项,或,都是副词,有时。D项,以: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修饰。故选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夫淫雨霏霏C.莫能与之争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D.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解析】A项,与“为”呼应,构成“为……所……”的句式,表被动;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表原因。B项,动词,像、如;连词,至于。C项,介词,和、跟;赞成。D项,助词,“……的人”。3.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③失其所与,不知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⑤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⑦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其孰能讥之乎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⑩其可怪也欤A.①②/③⑥/④⑦/⑤⑨/⑧⑩B.①②/③④/⑥⑦/⑤⑨/⑧⑩C.①②/③⑥/④⑨/⑤⑦/⑧⑩D.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解析】①②人称代词,他、他们;③⑦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指自己;④⑥人称代词,它的,分別代指“后洞”和“鲲”;⑤⑨指示代词,那些,分别指“好游者”和“疑惑”;⑧⑩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4.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跂而望矣蟹六跪而二螯B.王好战,请以战喻以弱天下之民C.木受绳则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解析】D项,介词,和;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B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5.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齐楚之精英②杳不知其所之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④多于南亩之农夫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公将鼓之⑩句读之不知A.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B.①④⑦/②⑤/③⑨/⑥⑧⑩C.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D.①④⑦⑩/②③⑨/⑤/⑥⑧【解析】①④助词,的;②⑤动词,往,到;⑥⑦取独;⑧⑩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③代词,代金玉珠宝等物;⑨助词,词尾,不译。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①不拘于时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①鸷鸟之不群兮②舞幽壑之潜蚊C.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振长策而御宇内D.①欲人之免惑也难矣②固一世之雄也【解析】A项,都是介词,受,被。B项,①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C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D项,①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②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7.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剑阁峥嵘而崔嵬②弃甲曳兵而走③蟹六跪而二螯④水为之,而寒于水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⑥皆明智而忠信⑦吾尝跂而望矣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③⑥/②⑦/④⑤/⑧B.①③⑦/②⑥/④⑤/⑧C.①③/②⑥⑧/④⑤/⑦D.①⑥/②④⑦/⑤/③⑧【解析】①③⑥连词,表并列②⑦连词,表修饰④⑤连词,表转折⑧连词,表递进。8.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问君西游何时还②开国何茫然B.①但见悲鸟号古木②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①难于上青天②以其无礼于晋D.①其险也如此②其孰能讥之乎【解析】A项,疑问代词,什么;疑问副词,多么;B项,副词,只、仅;C项,介词,比;介词,对;D项,代词,它;副词,难道。9.下列句中句子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不如因而厚遇之B.今君乃亡赵走燕乃使其从者衣褐C.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D.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赵强而燕弱【解析】A项,分别为“通过”和“趁机”;B项,分别为“竟”和“于是、就”;C项,都副词“只不过”;D项,表假设“如果”和表并列。10.下列各句加粗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亦不以城予赵②以勇气闻于诸侯③宁许以负秦曲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⑤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B.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D.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解析】①“把”;②⑤“凭”;③④⑦⑧表目的的连词“来”;⑥⑨介词“因为”。真题演练真题演练2022全国甲卷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译文: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真题演练2022全国甲卷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译文: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真题演练2021全国乙卷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