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CATALOGUE目录循环系统概述心脏结构与功能血管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过程与机制循环系统调节与控制常见疾病与案例分析01循环系统概述循环系统是指人体内输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部分。循环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组成。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等,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等。定义与组成组成定义生理功能及意义生理功能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免疫细胞等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代谢废物等排出体外,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意义循环系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之一,其正常运作对于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系统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包括心脏的四腔心、动静脉的分支与吻合、毛细血管的广泛分布等,这些结构特点保证了血液在体内的顺畅流动和物质交换。解剖学特点根据循环途径和功能不同,循环系统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再经静脉回流至右心房的循环过程;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到达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循环过程。分区解剖学特点与分区02心脏结构与功能123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侧,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心脏的形态像一个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和四条沟。心脏的大小一般与本人的拳头相当,重量约250~300克,女性心脏通常比男性小且重量轻。心脏位置、形态及大小心腔结构特点01心脏内部被分隔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02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以及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均由房间隔和室间隔分开,互不相通。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有二尖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三尖瓣,保证血液单向流动。03心脏传导系统010203心脏传导系统是由位于心肌内能够产生和传导冲动的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右束支、左束支和Purkinje纤维等。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深面。心脏传导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心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它们开口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主要供应左心室前壁、侧壁、室间隔前2/3及左心房等部位的血液。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右心室、室间隔后1/3及右心房等部位的血液,并发出分支至窦房结和房室结。010203心脏血液供应途径03血管结构与功能弹性动脉位于主动脉和大动脉,具有较厚的弹性纤维层,可缓冲心脏收缩产生的压力波。肌性动脉分布于中、小动脉,含有较多的平滑肌,可收缩和舒张以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小动脉管径较小,对血流阻力较大,是形成外周阻力的主要因素。动脉血管类型及特点容量血管静脉管壁薄、弹性小,容纳全身约60%-75%的循环血量。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向心流动。静脉的舒缩性静脉管壁平滑肌的舒缩可改变静脉的容量和血管的外周阻力,从而影响静脉回流和心输出量。静脉血管类型及特点030201结构特点管壁薄、通透性大、管径细小且分支多,互相吻合成网。功能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将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运回血液。毛细血管结构与功能ABCD血管壁组成及功能内皮细胞层位于血管最内层,具有抗凝、抗炎、调节血管通透性等作用。中膜层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具有维持血管形态、调节血管舒缩等作用。基膜层位于内皮细胞下层,为内皮细胞提供支持和保护。外膜层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为血管提供保护和营养支持。04血液循环过程与机制VS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属支→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体循环意义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心脏。体循环途径体循环途径及意义肺循环途径及意义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肺循环途径将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吸入氧气,使血液得到氧合,为全身组织器官提供氧气。肺循环意义冠脉循环途径左、右冠状动脉从主动脉根部发出,分支进入心肌,形成毛细血管网,最后汇合成心静脉回到右心房。要点一要点二冠脉循环意义为心脏自身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心脏。冠脉循环途径及意义血液通过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连续通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等多种机制,维持微循环血管的正常舒缩活动,保证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顺利进行。同时,微循环也是体内重要的体温调节场所之一。微循环过程微循环机制微循环过程及机制05循环系统调节与控制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通过接收和处理心血管感受器的传入信息,对心脏和血管活动进行调控。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通过心血管中枢的调节,使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回降。化学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或氢离子浓度升高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心血管中枢的调节,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和循环系统的相应变化。神经调节机制体液调节机制如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等,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维持循环系统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由肾上腺髓质分泌,通过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和血管收缩等效应。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当血容量减少或动脉血压降低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从而提高动脉血压。血管紧张素血管的肌源性调节当血管受到牵拉或压力变化时,血管平滑肌可发生相应的收缩或舒张反应,以维持局部血流量的相对稳定。局部血流量的代谢性调节组织代谢产物的积聚可刺激血管舒张,增加局部血流量;而代谢产物被清除后,血管则恢复收缩状态。心肌的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来调节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与静脉回心血量相适应。自身调节机制循环系统稳态维持机制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在循环系统的调节中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维持循环系统的稳态。心血管反射的调节作用心血管反射包括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等,在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自身调节的补充作用在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基础上,心血管系统还通过自身调节机制对循环功能进行微调,以适应机体不同生理状态下的需求。神经-体液调节的整合作用06常见疾病与案例分析发病机制高血压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是由于动脉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血管阻力增加和血压升高。临床表现高血压病患者常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并发症。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发病机制冠心病患者常出现心绞痛、胸闷、心悸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临床表现冠心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排血量降低和体循环淤血。临床表现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猝死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案例分析诊断过程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医生初步诊断为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行业劳务派遣管理服务方案
- 骑电动车的保证书
- 市政项目风险管理奖惩制度
- 国际贸易钢材供应与物流方案
- 体育设施五金工具及维护方案
- 幼儿园线上教师培训方案
- 怀化学院《外国史学史》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怀化学院《理论力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上海市室内装饰项目设计合同
- 二期-创新思维与方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东华大学学生手册题库
- 罗伊护理个案模板
- 新人教PEP版六年级上册英语 Unit 4 Part A1 教学课件
- (新版)护士资格-第3章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考试题库
- 汽车美容店股东合伙协议书
- 1.绘画的多元化 (3)
- Q∕GDW 12108-2021 电力物联网全场景安全技术要求
- 医院医疗精神科危险物品管理PPT课件讲义
- AECOPD病例分享
- (完整版)电线电缆载流量表
- GB-T-7975-2005 纸和纸板颜色的测定(漫反射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