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第4单元 《古诗三首》 板块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第4单元 《古诗三首》 板块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第4单元 《古诗三首》 板块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第4单元 《古诗三首》 板块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第4单元 《古诗三首》 板块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示儿》《题临安邸》,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活动1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视频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学生欣赏。

2.简介: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

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

中国馆内。

3.激趣: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吗?

预设:车水马龙、繁荣昌盛、富足安康、国泰民安。

4.导入: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

开封。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6年的100多年间,人们都过着太平、富足、安康

的日子。但这一切从金兵破城而入的那天起,就不复存在了。

活动2结合资料,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1.出示背景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

钦宗两位皇帝,中原的半壁江山被金人占领。这段历史也被宋人称为“靖康之耻”。

2.过渡:公元1210年,已是85岁高龄的诗人陆游,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

生旅途,临终之际,他唯独为一件事而不瞑目,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

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示儿》,看看他的遗言。

3.板书诗题。

操作指导: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深沉情感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应

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及创作诗歌的背景,为学生深入了解《示儿》做足准备。

板块二诵读古诗,学习《示儿》

活动1朗读古诗,随文识字

1.听《示儿》朗诵视频,学生自由读古诗《示儿》,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

句,读好停顿。(课件出示古诗《示儿》)

2.教师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读好停顿。

3.指导书写“祭”“乃”。

(1)祭:上部左边有两点,上部右边第一笔是横撇,不是两小撇。书写时上面

部件要盖住下面的“示”。

⑵乃:笔顺为横折折折钩、撇。

4.再读古诗。

(1)教师相机指导读出味道。读古诗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

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2)学生自己试着再读,努力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活动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

1.小组交流诗题“示儿”的意思。(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

的,是对儿子的交代,相当于遗嘱。)

2.引导学生读题质疑:看到诗题,你脑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预设:

(D父亲为什么给儿子写这首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3.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先读懂古诗,接下来我们用学过的方法

理解古诗的内容。

活动3小组合作,探究诗意

L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展示:(1)独立读古诗,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

作标记。

(2)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3)解决不懂的问题,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补充。

2.学生按照自学提示展开学习。

活动4组织集体交流,体会诗句意思

1.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1)看注释。

(2)查工具书。

(3)联系历史背景。

(4)结合生活经验。

2.小结: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内容,是很好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学习古诗时

我们就可以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再联系社会背景来理解古诗。

3.结合课件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1)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

有了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这句诗的

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定”指平定,收复;“中

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

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指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翁”指你们的父亲。这句诗的意思是:祭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

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4.引导学生把每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

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

祭祀祖宗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活动5升华情感,链接类文

1.引导学生想一想:诗中的哪一个字表明了诗人当时的情感?(板书:悲)诗

人“悲”的原因是什么?是自己吗?

2.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家常话,却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

的叮嘱,只嘱咐他们“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怀啊!让我们

随着音乐一起诵读这首古诗吧!(配乐朗读)

3.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再来背一背这首诗吧!指名背

诵。

4.诗人用一生来等待一个愿望一一王师北定,诗人一生都在悲痛,悲痛于北

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出示陆游的另一首诗。

课件展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指导朗读,诗中哪个字表明了诗人千回百转的心情?

(2)对比朗读这两首诗,说一说:这首诗和《示儿》,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3)背诵整首古诗。

操作指导: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有什么疑问。然后小组交流,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古诗的内容。最后抓住“悲”

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透过文本和诗人进行对话。教学时链接陆游的另一首

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情感抒发

出来,从而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板块三总结方法,学习《题临安邸》

活动1交流资料,初步感知古诗

1.教师出示古诗题目,学生齐读诗题。

2.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这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

此题为后人所加。

3.课件出示这首古诗,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好节奏。

4.师生交流《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位皇

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朝廷

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

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志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

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诗人当年曾游学苏、杭一带,耳闻目睹赵家王朝

昏耳责腐败,愤世嫉俗,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写下这首诗。

5.启发学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愤怒、责问。)

6.学生自由练读古诗后,教师指名读古诗。

7.指导书写“熏、杭”。

(1)熏:笔顺是先写撇、横,再按书写“黑”字的笔顺来写,一竖要贯穿到最

上面的撇。总体要紧凑,不要拉长。

(2)杭:右上的一横要短一点,要比左边“武的横略高。

活动2结合资料,理解古诗内容

1.学生小组交流,从以下几方面品悟诗情。

(1)从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抓住重点词“暖风”“休”“游人”来

说)

(2)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⑶通过“醉”字,体会到了什么?(感受到南宋君臣不想着发奋图强,收复

失地,却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2.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悟,同学间相互补充。

活动3理解“山外青山楼外楼”

1.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2.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3.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臣们。)他们建这些楼做什么?(供自己享乐。)

活动4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1.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人,你们着急不着急?我们和

诗人一起问问他们一一西湖歌舞几时休?(指导朗读,读出怒其不争的悲愤之情。)

2.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

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

3.表达练习。

课件展示:面对终日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

活动5抓住诗眼,理解“暖风熏得游人醉”

1.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教师解读“游人”。

(1)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都看成了什么人?

预设:游人。

(2)什么是“游人”?

预设:游山玩水的人。

(3)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

课件展示:不一样。我们平时说的“游人”是出去旅游的人,不是天天都玩,

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夭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3.师生一起品析“醉”。

(1)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一样吗?

课件展示:不一样。“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

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2)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听着歌女们演奏,

看着舞女们跳舞的画面。

(3)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预设: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活动6剖析“直把杭州作汴州”

1.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

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不是,是汴州。)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

汴州。

2.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

课件展示: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

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3.小结: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

江山。

操作指导:学习古诗最大的困难就是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所以要注意开发

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通过现在的“游人”与诗中的“游人”

作对比,通过“喝醉酒”的“醉”与诗中的“醉”作对比,通过“汴州”与“杭

州”作对比,把学生带入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学生就好像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南

宋统治者的歌舞升平,看到了金兵占领地区老百姓的孤苦无助,看到了汴州曾经

的繁华,看到了杭州又败在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人的手中。

板块四激发情感,诵读古诗

1.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

愤?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引导背诵《示儿》。

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南宋权贵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

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我们担忧不担忧?齐读古诗

《题临安邸》。

操作指导:重点要放在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上,启发学生读出心中的那份感触。

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即用朗读促理解,用朗读促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

耳白匕匕-刀ho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亥、恃、擞”3个生字,会写“亥、恃、哀、拘”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己亥杂诗》。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背诵,引入新课

活动1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1.首先,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

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遗言吧。指名背诵《示儿》。

2.接着,我们再来听听,林升对醉生梦死的权贵们愤恨与不满的质问。指名

背诵《题临安邸》。

活动2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引出话题,抒发爱国之情。

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

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

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这

节课,让我们走近清代诗人龚自珍,看看他在《己亥杂诗》中又表达了怎样的心

愿。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可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背诵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并

且创设情境,引入本课所学内容。

板块二学习生字,初读古诗

活动1解诗题

1.引导学生说说你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预设:结合书中注释,我知道了《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写的一组诗,

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2.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资料,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课件展示:“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诗题中的“己

亥”指的是1839年。龚自珍辞官南下时,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

首日记体组诗,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这315首诗都称

为《己亥杂诗》。

3.引导学生想一想:从诗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还有什么问题?

活动2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指名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会断句。

2.指导书写“亥、哀、拘”,重点指导“亥”:撇折上没有点,书写时要注

意保持字的平衡。

3.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件展示: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民不聊生。这时候,

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

4.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操作指导: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平时缺少积累。所以要在课

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板块三自学探究,把握诗意

活动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古诗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展示:(1)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查找的资料,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3)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来与大家

共同研究。

2.学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交换阅读信息。

活动2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效果

1.教师指名读,学生练读,同学间相互评价。

2.师生一起学习生字。

“恃”读shi,不读ci,是依靠的意思。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I”后

写中间的竖画。(课件出示“恃”的书写动漫)

3.自由交流,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1)九州生气恃风雷:“生气”不是指发脾气,是指活力和生命力,在这里用

“朝气蓬勃的局面”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2)万马齐喑究可哀: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

见),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3)我劝天公重抖擞:“重抖擞”是再次振作精神的意思。

(4)不拘一格降人材:“格”是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呢?

(清朝用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只读“四书五经”已远远

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

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操作指导:这首古诗生字较多,要先引导学生充分阅读。然后,学生小组合

作,结合资料理解古诗。最后,学生交流汇报,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

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板块四理解诗意,品悟诗情

活动1细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想象画面

1.初读时,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现在我们再读全诗,透过文字去想象,你

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汇报交流想象到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D一提到“万马”,你能想到什么词语?(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

闹、壮观的景象!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

场面?

(2)这里龚自珍说的真是清朝的马吗?他指的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联

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3)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3.品读文字,感受诗人的痛心疾首。

(1)正因为“哀”和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

州的“生气”啊!诗人盼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

预设: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2)“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荡涤什么?炸醒什么?

(3)引读古诗,升华情感:

他满心期盼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齐读第一行诗)让这场

变革来得更快些!(齐读第一行诗)让这场变革来得更猛烈些吧!(齐读第一行诗)

活动2细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品悟情感

1.小声地读读古诗的后两句,和同桌交流:“我”劝谁?劝什么?怎样劝?

2.汇报交流,说说感受。

3.教师引读,升华情感:

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

烟让本已千疮百孔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齐读第三、四行诗)后来清政

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清政府与各国陆续签订了

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齐读第三、四行诗)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失败,八国

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齐读第三、四行诗)

操作指导:诗中的“万马齐喑''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

是上文“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基础。所以

要引导学生抓住“万马齐喑”,通过想象画面,补充资料,使文本的内涵丰富起

来。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设计引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板块五激情诵读,感悟写法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课件展示: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

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2.带着这样的期盼,来诵读这首诗。

3.总结写法: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人通过创造了“风雷”“万马”“天

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

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

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地感受他的情。

操作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