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特色专题讲练专题一高考题型及解答技巧课件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特色专题讲练专题一高考题型及解答技巧课件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特色专题讲练专题一高考题型及解答技巧课件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特色专题讲练专题一高考题型及解答技巧课件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特色专题讲练专题一高考题型及解答技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特色专题讲练专题一高考题型及解答技巧题型1文字材料型选择题题型2图表型选择题题型3概念型选择题题型4组合型选择题题型5逆向型选择题题型6结论型选择题题型7因果型选择题题型8比较型选择题题型9探究型选择题题型10图文材料型解析题题型11开放探究型解析题题型12史研史观型解析题文字史料型选择题是非常符合高考“三新”的考查理念的主要题型之一。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扩展和延伸,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在高考中颇受青睐。这类题目主要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型解读题型1文字材料型选择题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典例导析【典例】(2011·山东文综,14)“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顺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

)。解题思路本题为历史文献类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雅典民主制度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解答时应从材料入手,逐项对照分析。从材料的前半句可以看出,古雅典的陪审制度体现了民主的运作方式,公民享有平等和民主的权利,因此B项错误;从题干的后半句可以看出,这一制度不可能保证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C项错误;后世的司法程序是不断完备的,D项说法错误。答案

A解答文字材料类选择题多用史实支撑法、转化法和理论分析法等。解答的思路如下:阅读材料(题干)→抓立意(命题视角)→找关键词(求答项)→解读信息(材料内涵)→迁移知识(关联知识)→逐项分析(史实或结论是否和材料相符)→运用技巧(方法运用)→得出答案。解答技巧历史图表题是以图片、表格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具有试题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等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表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本题型一般有三种类型:(1)图画型:①人物图。②文物图,主要有艺术、遗迹遗址遗物、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图片或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③漫画。题型解读题型2

图表型选择题(2)表格数据型:①表格。②公式。③统计图,主要有线条图、圆形结构图、函数图像图、动态曲线图等,其中尤以经济史方面较多。

(3)地图型:①形势图。②布局图。③分布图。④疆域图。⑤交通路线图。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B.“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典例导析【典例】(2011·安徽文综,19)右图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 (

)。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D.“现在有效的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解题思路本题为漫画式选择题,解答注意漫画讽喻的现象或实质。观察漫画,结合德国政体特点,从议会与政府、皇帝的关系方面分析,其寓意是议会被君主操纵,反对君主无疑是自寻死路,暗喻议会没有权利,反映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专制本质,B项符合题意。A项俾斯麦强调统一时宣称: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要解决面临的问题,只有用铁与血,而材料中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建立。C项强调世俗王权与神权的重要性,与题意无关;D项是对德国体制的赞许而不是讽刺。答案

B这类题目解答常常会用史实支撑法、理论分析法等。解答此类选择题应注意以下技巧:(1)分清类型,判断题目是图画型、地图型,还是表格数据型;同时要特别注意细分几种类型选择题的解答方法。(2)读懂图表,要“三读”:读标题、读内容、读标注。充分利用和挖掘图表信息,尤其要注意观察、捕捉细节,善于把握图表蕴涵的深层内涵和本质特征。(3)结合历史阶段特征,进行知识的迁移,展开合理的想象。(4)要通过对数据、图片等信息的把握,理解事物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发掘其本质特征或内涵。解答技巧概念型选择题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题型解读题型3概念型选择题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需要运用历史概念。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典例导析【典例】(2010·广东文综)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庄园”与均田制的理解。解答本题注意题干对庄园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均田制的概念,分析均田制与“庄园”的关系是土地兼并。据题干可知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答案为C项。答案

C解答此类选择题多运用以下方法:(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解答技巧(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题干文字、备选小项和选项。该题型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容量较大,不仅可考查多个知识点,而且还能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文综命题考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组合型选择题按其解答要求可以分为排序型和排除型两种:前者要求对备选小项中给出的历史事件按照发生事件顺序进行排序;后者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对备选小项是否符合题意要求进行排除,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题型解读题型4

组合型选择题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④“新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A.①④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③④典例导析【典例】(2010·福建文综)《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

)。解题思路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巴黎公社概念的全面把握。解答此题注意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从背景看①解读正确,从过程和性质看③④解读正确,建立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一般认为是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材料中“萌芽”一词也反映了这点,故答案为D项。答案

D组合型选择题多用排除法和限定语突破法,还要注意组合选择题的类型。(1)对排序型选择题,主要的技巧有:一是确定首尾法。就是说对于要排序的几个小项,在自己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都可以大大降低这种试题的难度。第二,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如果在解答过程中,我们可以确定某个小项和另外小项的先后关系,即可把不符合这种关系的选项排除,也可以将试题答案判断出来。解答技巧(2)对排除型选择题,主要的技巧是排除法,即将我们能确定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固定或排除,然后观察选项,往往可以顺利将试题解答出来。只要排除某一个小项,答案即可“水落石出”,即使我们对小项涉及知识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对题目进行解答。逆向型选择题,又叫否定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利用考生在考试中的思维惯性来设置答题陷阱,主要考查考生的仔细审题能力和细致阅读能力、准确理解历史的思维品质等。题型解读题型5

逆向型选择题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典例导析【典例】(2011·浙江文综)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解题思路本题为否定型选择题,主要考查理解基本史实的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可以推断出A项说法符合材料含义;据所学知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可以判断C、D两项符合史实,但B项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答案

B

否定型选择题的解答要注意思路和方法:(1)解答思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否定词,这些词语的设置有的比较明显,如“不正确的”“错误的”“不可能发生的”等,一眼就可以看出;有的设置则比较隐蔽,如“违背了上述观点”“不会出现”“不包括”等。然后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人物、地理范围、历史结论、逻辑关系等要素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得出正确答案。注意“错误的就是符合题意的答案”这一原则来确定出最后的答案。解答这种题型的试题时,最典型的失误就是没有看到否定词,把逆向选择题当做正向选择题来解答,结果造成解答失误。解答技巧(2)解答方法

①排除法:即通过排除符合历史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得出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

②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史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③推理法:题目略有难度,暂不能确定某个选项的正误时,假定某一选项正确,然后根据历史史实、结论与历史逻辑关系进行历史推理,得出正确答案。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特别是运用基本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故难度较大。题型解读题型6

结论型选择题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典例导析【典例】(2010·广东文综)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解答题干材料,结合史实判断分析得出结论。据材料“1959年”、“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尼克松的反对”等关键信息,可知是反映了冷战时期的苏美对峙的状况。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1973年,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排除C项,故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

D

结论型选择题解答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1)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1)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解答技巧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2)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结论。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是因为”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题型解读题型7

因果型选择题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典例导析【典例】(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时应关注“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分别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力量以及斗争方式等。“公车上书”是1895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B项是次要原因;C项不是原因;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选A项。答案

A

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1)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2)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3)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4)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解答技巧

比较型选择题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概念、事件、人物或观点等放在一起,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同”“相同”“共同”“相似”等。这种类型的试题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共同点的,可称为“求同型”;另一类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不同点,可称为“识异型”。比较型选择题主要分为两大类:题型解读题型8

比较型选择题

(1)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形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隐形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

(2)从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通常后一种更常见。A.睦邻友好

B.战略同盟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典例导析【典例】(2010·福建文综,18)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1和图2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现代中国两次重大外交活动的历史照片,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的重要原则,实际是考查对中美关系和上海合作组织两大外交活动比较。据两幅历史照片的文字信息,可以很容易得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比较,无论中美之间的往来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都是不同文明背景国家之间的交往合作,其间遵循的共同原则必然是D项。A、B、C三项有悖于我国不限于邻国交往、不结盟政策和新时期外交的特征,故予以排除。答案

D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应在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

(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让“求同”还是让“识异”,对“求同型”的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的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技巧

(2)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

(4)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

探究型选择题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解决相关问题,具有开发性或探究性的特点。试题的设问多为“探究的主题是”“□□应为”“符合XX探究主题的材料是”“探究的主题是”等形式。题型解读题型9

探究型选择题A.上海工业化一瞥B.改革开放在上海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D.上海,红色的摇篮典例导析【典例】(2011·上海单科)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材料(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解题思路本题为探究型选择题,是从上海历史的变迁入手,考查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注意观察题目所给的材料,二是据全部材料的本质内涵,分析所给备选主题是否全面涵盖了材料的内涵。A项上海工业化一瞥,在材料中的“中共二大”无法体现;B项改革开放在上海和上海红色的摇篮只是片面反映材料中的某些局部;C项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全面概括材料的主题,包括工业化历程及红色的摇篮。答案

C

探究题型选择题的解答,一是阅读探究情境,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探究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研究主题;二是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这类题目解答多用阶段特征分析法、史实支撑法、理论分析法等。解答技巧

图文材料型解析题是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分为纯文字材料和图文结合两类型。所谓图文材料型解析题就是指以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作为题目材料主体的非选择题。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解读历史图片、表格,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题型解读题型10

图文材料型解析题

解答图文材料型解析题,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表格的有效解读。所谓有效解读,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字、图片、表格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从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参照选择题题型中“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图表型选择题”的方法,所不同的是,图文型非选择题要求把所获得的信息转化成为文字答案,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要更高。材料一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下图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典例导析【典例】(2011·山东文综,29)(节选)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1)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我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有关史实,解答需要的知识点有洋务运动和“一五”计划的有关内容。第(1)问,“铁厂”是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一方面可促进其发展,但另一方面不免受封建官僚统治的影响,又会阻碍其发展。第(2)问,武汉铁厂是“一五”计划的成果,回答实施“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即可。答案

(1)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

(2)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解答图文型材料解析题的步骤:第一,最基本前提是读懂题意,在审明题意的基础上阅读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第二,审读设问的前提条件、求答的限定词词语、回答的目标等。第三,在对材料和设问明确的基础上,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第四,根据设问表述成文,注意史论结合、言简意赅。这里特别提示一下,问题的答案一般有四个来源:①第一类以课本为依托,答案来源于材料。②第二类以材料为依托,答案来源于课本。③第三类答案来源于课本,又需要提炼材料相结合,这类题目设问在高考中最常见。④第四类答案既不来源于材料也不来源于教材,需要以教材和材料为依托,通过深度思考分析回答。解答技巧

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主要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设问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说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后由学生提供研究该课题的办法等。题目的设问方式主要有“判断观点说明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获得哪些启示”“得到哪些认识”“历史主题小论文”等,这种题型具有提供的材料不完备性、设问的开放探究性、答案的不固定性等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在不同知识能力水平基础上,分析、思考、质疑、批判与探究历史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题型解读题型11

开放探究型解析题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典例导析【典例】(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

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题思路本题属于探究开放型试题,以“西方崛起观点”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此类学科综合大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然后据材料的观点,任选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评述。本题考查对西方崛起观点的评价。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主要观点有:殖民扩张论、科技促进论、文明扩张论、欧洲优越论、世界其它国家文明有功论等;选定自己认可的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迁移所学知识和史学评论方法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并能做到观点与史实相统一。答案

(1)评分标准: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2)参考答案:本人支持材料中所提到的第五个观点,即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成就的观点。理由如下:①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等亚洲诸国无论在经济、科技、贸易及航海探索开拓方面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②经济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如中国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入国内及国际市场。③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的先进的历法及数学成果大多已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引起西方各国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改革和文化运动,大大推动了欧洲各国从封闭落后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中国的指南针、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等为西方探索新航路提供了科技条件。④贸易方面:亚洲通往欧洲的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早已打通,大量的中国商品如:瓷器、香料、丝绸和茶叶等行销全世界。直到19世纪初,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亚洲处于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⑤航海及探索方面:中国的航海技术世界领先,早于西欧人开辟新航路前的近一个世纪,中国明朝郑和的大型船队已出海远航,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东南亚各国。⑥思想方面,中国的儒学思想也曾为启蒙思想家们所沉迷和向往,他们极力推崇的“平等、仁慈和博爱”等观点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启发。因而,近代倡导“重商主义”的西欧人开辟新航路以后,伴随着他们的殖民掠夺和垄断贸易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西欧人才逐渐建立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并进而把广大殖民地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于公元1800年前后渐渐赶超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步骤:

第一,整体浏览试题,审好题目要求,明确主题。根据设问结合提供的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充分挖掘材料所蕴涵的有效信息,进而进行知识迁移,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结合题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探究该课题的意义,确定本课题适用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要注意主题必须切题和语言表达的概括性。第三,注意解答方式,史论结合。比如用写小论文形式还是逐条列举的形式或者是综合谈自己的认识或看法等;解答时有论有据,史论结合,文字通顺,逻辑严谨等。第四,解答这类题目,要沉着冷静,解答技巧要分清是设问开放性的题目还是研究性题目,还是二者的综合型题目,但都有一个共同落脚点: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一定都要紧扣主题,运用学习的相关历史知识和史学理论进行解答。不可偏离主题或缺乏说明的论据,更不能偏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

史研史观型解析题是通过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所知史学研究方法、思路,结合各种史观进行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论证、评价历史现象的一种新题型。这种题型是新课标形势下,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科素养的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尝试,也是中学历史学习延伸到高一级学校能力培养的准备。题型解读题型12

史研史观型解析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典例导析【典例】(2011·广东文综)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西方的历史观念》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