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一般护理-第五节用药护理_第1页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一般护理-第五节用药护理_第2页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一般护理-第五节用药护理_第3页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一般护理-第五节用药护理_第4页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一般护理-第五节用药护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般护理第五节用药护理用药护理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中医用药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护理人员掌握中药汤剂的煎煮法、中药内服法及不同剂型中药外用法,才能为患者提供正确的、优质的用药护理。CONTENTS中药汤剂煎煮法01中药内服法020304中药其他用药法中药外用法01中药汤剂煎煮法中药汤剂煎煮法汤剂服用是中药给药最主要的途径,即根据不同药性和治疗需要配伍后,将切细、打碎或炮制过的药物加水煎煮,滤取其药液的方法。古代医家对煎煮法亦很重视,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亦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中药在煎煮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是单味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活性成分进行化合反应。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有重要意义。中药汤剂煎煮法(-)煎煮容器1.适宜煎煮用具煎煮容器以砂锅、瓦罐为好,因其材质稳定,不易与药物中所含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少,且价格低廉,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容器,此类容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但其传热较快,不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且散热亦快,一般大量制备时多选用。2.禁忌煎煮用具忌用铜、铁、铝、锡锅等器具煎煮药物。铜、铁质容器传热快,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物时能与中药中所含的糅质、有机酸等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铝锅虽化学性质较稳定,但不耐强酸强碱,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中药汤剂煎煮法(一)煎药用水1.水质煎药用水必须以水质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一般来说,除处方有特殊规定外,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为饮用的水均可用来煎煮中药。可选用清澈的泉水、井水、河水及自来水。煎药用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分发生沉淀。忌用开水煎药,因植物药物外层组织细胞受热后会立即紧缩、凝固,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的蛋白质变性层,影响药物的析出和有效成分的利用。中药汤剂煎煮法(一)煎药用水2.水量:煎煮水量应根据药物的性质、药量、吸水程度和煎煮时间而定。一般汤剂经水煎两次,其中70%〜80%的有效成分已析出,三煎、四煎中只剩下20%〜30%,所以临床多采用两煎法。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均匀放入药锅内,看准药物表面的位置,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4cm为准,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另一种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lg药加水约10mL,计算出该方总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如果煎煮花、叶、全草类等吸水性好的药物,加水量适当多一些,矿物类、贝壳类加水量应少;煎煮种子类、果实类等吸水性差的药物时,加水量可稍减。煎药时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如确实需要加水时,应加开水以防药液温度骤降,影响药物有效成分析出。如不慎将药煎湖,应弃去,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中药汤剂煎煮法(三)浸泡中药煎煮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煎药前将药物放入砂锅内,加冷水浸泡,以药材浸透为原则。一般情况下,花、叶、草类药物浸泡20〜3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类浸泡60分钟。夏季室温高时,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另外,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成分中含有糖和昔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还有些中药是经过炮制的,如添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中药汤剂煎煮法(四)煎药火候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一般先用武火煎沸,沸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水分蒸发迅速,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如《本草纲目》曰:“先武后文,如法服上,未有不效也。”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物成分挥发。中药汤剂煎煮法(五)煎药时间煎药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决定。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次为宜,先用武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头煎为20〜30分钟,二煎10〜20分钟。解表药、芳香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10〜20分钟即可。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3次为宜,头煎为40〜50分钟,二煎为20〜30分钟,三煎为10〜20分钟。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中药汤剂煎煮法(六)榨渣取汁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榨渣取汁,以免有效成分沉淀在药渣上。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尤其是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药渣中有效成分所占比例更大,榨渣取汁更为必要。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此法可增加药液成分的15%〜25%。中药煎煮后所得药液,成人一般每次200〜300mL,学龄期儿童100〜150mL,婴幼儿50mL为宜,煎煮2〜3遍将几次药液混合后分次服用。中药汤剂煎煮法(七)特殊药物的煎法1.先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如龟板、鳖甲、龙骨、牡蛎、石膏、磁石、石决明等;或经久煎可以降低毒烈性质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先煎30分钟或更长时间,舌尝无麻味,再放入其他药物同煎。2.后下有效成分因煎煮易挥发、破坏或不耐煎煮的药物,应当后下。如薄荷、沉香、«香、佩兰、砂仁等气味芳香、含发挥油的药物,应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放入;其他久煎易被破坏有效成分的药物,如钩藤、大黄、鱼腥草等,宜在煎好前10〜15分钟放入。3.包煎对易漂浮的花粉、细小种子、粉末类矿石药物及表面有绒毛、药性比较黏的药物,如蒲黄、海金沙、车前子、滑石粉、辛夷、旋覆花、灶心土等,均应将药物装入纱布袋内,与其他药物同煎,可避免药液浑浊及减少对咽喉和消化道的刺激。中药汤剂煎煮法(七)特殊药物的煎法4.另煎也称另炖,即为保证贵重药中有效成分不被其他药物吸附,应当单独煎煮1〜2小时以上,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羚羊角等。5.洋化是指将胶类药物加适量开水溶化,或隔水蒸化后,冲入已煎好的药液或入药液中溶化服用的方法。样化可使胶类药物不黏附于其他药物或药罐上,以免烧焦。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饴糖等胶糖类药。6.冲服入水即溶化的固体药物,汁液性药物及用量较小、不宜水煎的粉末状药物,不必煎煮,用煎好的药汁冲服,如芒硝、竹沥、三七粉、琥珀粉等。7.煎汤代水某些挥发性强、体积大、用量多或与其他药物同煎时容易使药液浑浊难以服用的药物,如玉米须、金钱草等可煎汤代水服用,糯稻根、灶心土等可煎汤后静置取澄清汤液服用。8.泡服又称煽服,含有挥发油且用量又少的药物,可用刚煮沸的开水浸泡30分钟,或用煮好的一部分药液趁热浸泡,取汁服用。如藏红花、肉桂、番泻叶、胖大海、金银花、菊花等。中药汤剂煎煮法(八)机器煎药又称“中药代煎”,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煎药方法。根据处方将药物混合装入以特殊布料制成的煎药袋中,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加入适量的水;将水和浸泡好的中药连袋投入煎药机内,当温度和时间达到设定的标准时,中药即煎好,机器则自动停止加温。药汁可直接进入包装机,灌注于密闭塑料袋内。机器煎药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使有效成分更易煎出,且携带方便,贮存时间较长,每剂药中的浓度、成分分布均匀。02中药内服法中药内服法内服为中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具有作用直接、见效快、剂量易于控制、给药方便的优点。中药的服药方法是否恰当,对疗效亦有一定影响,在临床应用及护理时应注意以下方面。中药内服法(一)给药时间1.给药时间与人体时间节律同步协调即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如凡是需要借助人体阳气驱邪、采用扶正祛邪治则的疾病,在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治法与方药时,药宜在早晨或上午服用,凭天时阳旺、人体阳气随之充盛之势,扶阳抑阴,祛病除邪;同理,凡需借助阴气祛邪的疾病,在选用清热解毒、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息风等治法与方药时,宜于傍晚或午后服用。2.给药时间应按疾病的部位确定《神农本草经》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即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峻下逐水药宜晨起空腹服;安神药、缓泻药宜睡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应食后服;治疟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急病、重病则不拘时服;慢性病应按时服。这些服药时间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药内服法(二)给药方法服用汤剂,一般每日1剂,分早晚各1次服用。对于儿童,可2日1剂,每日分2〜3次服用或少量频服。危急重病患者应据病情需要,一次顿服或持续服药以维持药效。有的方剂可煎汤代茶,不拘时服,如胖大海。如遇昏迷患者、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法给药。对于呕吐患者,宜加入少量姜汁,或先服姜汁后服药,亦可采取冷服、少量频服的方法。对于作用峻烈之品或有毒性的药物,宜先服少量,逐渐增加,有效则止,慎勿过量。总之,应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性特点来决定和调整具体的给药方法。中药内服法(三)服药温度指中药汤剂的温度或服药时开水的温度,分为温服、热服和凉服。1.温服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温开水、酒、药汁等液体送服的方法,称为温服。一般中药多采用温服。服用时应注意,汤剂放凉后应先加热煮沸,再放温服用,不应只加热到温热不凉就服用。汤剂冷却后多种有效成分因温度降低、溶解度小而析出沉淀,如加热至沸,则已沉淀的有效成分又可溶解,放温后服用,效果基本上接近刚煎好时。同理,服药不能只服上面澄清部分,应搅拌均匀后服用。2.热服将煎好的汤剂趁热服下或将中成药用热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热服。解表药必须热服以助药力,增强发汗效果;寒证用热药,应热服,属“寒者热之”之法;真热假寒用寒药,应热服,属“寒药热服”“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法,以减少患者服药格拒。一般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均应热服,以提高临床疗效。3.凉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凉服。热证用寒药应凉服,属“热者寒之”之法;真寒假热用热药,应凉服,属“热药凉服”“治寒以热药,凉而行之”之法。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中药内服法(四)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服药后患者宜休息一段时间,以利于药物更好地吸收;同时要严密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尤其是服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和药性峻烈的药物,更应严密观察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1.观察服药后的必然反应患者服用药物后,会产生一定的药理作用,否则,药物就未达到预期的作用。如服解表药后,患者会汗出;服利水渗湿药后,患者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这说明药物在体内已发挥应有疗效。2.观察服药后的综合反应药物进入人体之后,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综合作用,因此,必须全面观察服药后的全身反应。如服用泻下药后除了要观察大便的次数以外,还要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以及是否伴有腹痛,腹痛的性质、发作时间及程度,是否有脱水症状等。中药内服法(四)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3.观察服药后的毒副反应:护理人员对中草药的性能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要有明确的认识,严格掌握常用药物的性能和应用剂量,避免滥用,纠正中草药不会中毒的错误观念。用药前,应向患者说明服用该药的注意事项。中药中毒时常见的症状有:咽干,唇舌发麻,面部及全身发红,伴有皮肤丘疹,头晕,烦躁,呕吐,腹痛,腹泻,中毒严重者可出现语言及肢体运动障碍,呼吸急促,随即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暂停。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音低、脉细弱、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等。如临床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并立即报告医生协助进行救治抢救。患者正确地服用中药,护理人员正确地施以服药前后的护理,不仅可使药物及时发挥效用,并可提高远期疗效,有益于治疗疾病。03中药外用法中药外用法外用法是指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外用中药制剂使用方法简便,可根据疾病需要选用合适剂型,敷贴或涂抹局部皮肤,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吸收发挥疗效。常用有药膏、掺药、吹药、酊剂等,现将其用法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一)药膏的用法与护理药膏为药物细粉与饴糖、蜂蜜、植物油、凡士林、鲜药汁、酒、醋、水等赋型剂调和而成的厚糊状软膏。1.适用范围具有消瘀止痛、舒筋活血、接骨续筋、温经通络、清热解毒、拔毒生肌之功效。用于痈肿疮疡和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肿胀、疼痛等,如太乙膏、跌打膏、麝香风湿止痛膏等。2.操作及护理方法清洁局部皮肤后,将药膏涂在大小适宜、折叠为4〜6层的桑皮纸或纱布上,敷于患处后包扎,关节部位采用“8”字形或螺旋形包扎。一般2〜3天换药1次。中药外用法外用法是指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外用中药制剂使用方法简便,可根据疾病需要选用合适剂型,敷贴或涂抹局部皮肤,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吸收发挥疗效。常用有药膏、掺药、吹药、酊剂等,现将其用法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一)药膏的用法与护理药膏为药物细粉与饴糖、蜂蜜、植物油、凡士林、鲜药汁、酒、醋、水等赋型剂调和而成的厚糊状软膏。1.适用范围具有消瘀止痛、舒筋活血、接骨续筋、温经通络、清热解毒、拔毒生肌之功效。用于痈肿疮疡和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肿胀、疼痛等,如太乙膏、跌打膏、麝香风湿止痛膏等。2.操作及护理方法清洁局部皮肤后,将药膏涂在大小适宜、折叠为4〜6层的桑皮纸或纱布上,敷于患处后包扎,关节部位采用“8”字形或螺旋形包扎。一般2〜3天换药1次。中药外用法(二)油膏的用法与护理油膏是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其优点是软、滑润,无板硬黏着不舒的感觉,尤其对病灶折缝处,或大面积的溃疡,使用油膏更为适宜,故现代临床常用油膏替代膏药。1.适应范围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的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肛门疾病等也可应用。如金黄膏、玉露膏、痔疮膏等。2.操作及护理方法将待敷药摊在大小适宜、折叠为4〜6层的桑皮纸或纱布上。无创口者在患处敷药,上加盖一层极薄的棉纸,这样既可减轻对皮肤的刺激,又可加强药力渗透。敷上油膏后加以包扎,防止脱落。一般2〜3天更换1次。3.注意要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化已尽,摊贴油膏,应薄且勤更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也应摊贴薄,若过于厚涂则会影响肉芽生长,减慢疮口愈合。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应改用他药。中药外用法(三)掺药的用法与护理

掺药是根据病证特点,按照制方规律,将不同的药粉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的药物。古时称散剂,现称为粉剂。1.适用范围由于掺药处方不同,具有消肿、散毒、提脓去腐、生肌收口、定痛止血等不同作用,因此适用范围广。用于疮疡创面、皮肤溃烂或湿疹、口腔黏膜炎症或溃疡等。常用的有生肌散、二味拔毒散等。2.操作及护理方法清洁创面后,将药粉均匀撒布于创面上,用消毒纱布或油膏纱布覆盖,一般1〜2天换药1次。也可掺布于油膏,或黏附于药线上,而插入疮内。使用去腐拔毒药物时,有时会刺激创面,引起疼痛,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以便取得合作。中药外用法(四)鲜药捣敷法与护理

鲜药换捣敷法是一种简便的外用药物疗法,价格便宜,疗效确切,在民间有很多的治疗经验,用时可直接捣烂外敷患处或煎水洗涤患处。1.适用范围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等功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