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讨论20140523_第1页
【论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讨论20140523_第2页
【论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讨论20140523_第3页
【论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讨论20140523_第4页
【论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讨论201405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⑤试图处理开放性问题之时。例如这样的一个开放性问题:有一个二次函数y=a+bx+c(a≠0),已知当自变量x分别取-5,-1,4,7这四个值时,其中只有一个x所对应的函数值y≤0。试尽可能多地写出满足条件的函数的解析式。解答开放性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结论并不唯一,不同学生常常发现不同的结论,学生间的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种差异的解决。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能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倾听同伴的意见,并从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可促进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其发散思维的能力。

2.2.3恰当讨论的总结

在教师的角色中,教师的总结者角色是其重要角色之一。教师对课堂讨论的总结,有助于学生科学判断标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1)适度引导。课堂讨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及时了解课堂讨论的进展情况,要适度参与和引导,离开了教师的调控与引导,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教师应当处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做一位课堂讨论的顾问和参谋,把握好课堂讨论的走向。

例如:梯形面积等分

问题1:怎样作一条线段将△ABC的面积一分为二?(适当过渡)

生1:作中线!

师:对!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CAD和△CDB等底同高,所以面积相等,这样的线段有三条。

问题2:如何作一条线段将梯形ABCD的面积一分为二?学生画图,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形成方案。

生1:只需要作出梯形上、下底中点的连线即可(此为方案一)。

师:为什么呢?

生2(补充):分成的两个梯形等底同高。

生3:我还有一个方法,取DC的中点G,连接AG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则S梯形ABCD=S△ABE。取BE的中点H,AH即为所求(此为方案二)。

师:好!这名同学运用梯形的常见辅助线,把梯形的面积平分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面积平分问题,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生4:我发现在方案一中取EF的中点H,过点H任作一条直线与AD、BC相交即可(此为方案三)。

师:很好!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4(补充):以前做过的证明题中有这样的辅助线作法,可以得到△MHE和△NHF全等。

生5:我发现点H就是梯形ABCD的中点四边形的对称中心,方案一和方案二都是方案三的特殊情况。

师:你的发现很好,看到了此问题的本质。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深入研究,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在讲解梯形面积等分问题中,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能集思广益,方法多样。

(2)及时评价。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和分析要遵循“自我参照”的原则,而不是以“科学参照”为标准,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参照系,而不是以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为参照系进行评价和分析。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如:“我明白了什么?”“我不明白什么?”“我的看法是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我同意或者不同意某种看法”等。尽管会有许多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正确地找到答案和准确地用学科术语来表述这些结论(这是过去的教学急于追求的目标)的角度看,也许直接的关联不大,甚至偏离话题,但是这种彻底的自我表现和真实的参与,会给后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况且,不排除有些学生可能在预习或其他条件的支持下,先期领悟和掌握了所面临问题在学科层面上的意义,形成与教材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结论。对此教师都应该给予正确的评价,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在讨论中学生的参与是第一位的;学生围绕问题思辨的积极性是第一位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第一位的。学生以“自我参照”为标准所做的一切判断都必须受到尊重,教师应做的是让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始终指向问题。

对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不是仅局限于对问题的多种看法和思维的发散,要为学生创造出足够的开放性空间。不单看学生回答的语言是否规范、是否运用了“术语”,更要看学生是否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单看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教师预设的方向和答案,更要看学生是否经过了独立思考,能否自圆其说;不单看学生是否“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更要看学生是否有创见,思想是否积极;不单看学生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更要看回答是否言之有物……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时,应当允许他们调动一切工具和手段,让学习过程充满开放性。

3课堂讨论的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诺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3.1讨论制度的落实贯彻课堂讨论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当主角,成为真正的思考者、活动者。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并不是指几个优秀生或少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而应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应该是全体学生的活动空间。在课堂上,能否调动最大范围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是课堂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之一。如果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而让使活跃的学生频频表现,而其他学生很少参与。那即使一两名同学表现再好,也是不成功的。因此我们要尽可能采取措施,让更多的学生能成为参与者。(1)组织者的轮值制。学习优异者往往都是讨论组里的当然组长,他们把握着话语权总是全面深入而优雅地展示着自己的思考成果,即使学困生思考出了答案,也没有勇气去表达,这就让共同参与的讨论演变成某几个人表演的舞台。我们要让讨论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都能参与的事。要使讨论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执掌讨论小组的人员应采用轮值制。(2)讨论者的分工制。合作是一个相对的词,合作依然要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没有恰当的分工,合作都不可能顺利的展开,必然会造成某些讨论环节的脆弱性。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分工,让每个人积极重演不同的讨论环节,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3)学困者的扶助制。学困生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合作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更要注意扶助那些胆小的学生,而不是总让小组长们过度表现。在讨论组内可以优先安排学困生发言,让他们说出最容易的答案,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4)听言者的倾听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往往是表达欲望甚强,参与者各自持有自己的观点及证据,总觉得自己的观点是独到的正确的,总想亮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很多同学在其他同学发言时没用去认真聆听,看上去全员参与了,其实是互相游离,缺少合作。甚至最后,有的因为没用轮到自己发言而丧失了讨论的那份热情。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听”的过程中学会“挑剔”,发现他人的问题;在“听”的过程中吸收他人的学习成果,真正合作起来。3.2课堂讨论记录表

讨论制度是相对稳定的长远计划,一旦习惯形成则成为班级常规化。而课堂讨论记录表是每一节课堂讨论最真实的动态反映。教师通过在课后对这份表格的观察,能够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如何。不仅可以做出对学生在课堂讨论的一个中肯评价,还能够让老师反思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及组织展开。帮助教师纠偏补过,在以后的工作中减少盲目性,增强有效性,使教学相长。

3.3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针对课堂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这也恰恰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内容。作业反馈的好与坏,就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课堂讨论的效果如何。

反思,通过信息反馈得到思考,以上两种反思都能比较客观地说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走向有效、高效。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新思路,找到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让我们的课堂走向高质量,让每一位同学都从有效的数学课堂讨论中收益终身,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一线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