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济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届济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届济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届济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届济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济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2023.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作为诗美概念的价值与日常语境中我们对它的联想不一致。在文学批评中,它包含着内容和风格两

方面的含义。

从内容方面说,老意味着深于世故。深于世故,通常尤指经历忧患,表现在诗文中即立意妥帖,显出深

谙人情世故的练达。龚贤《赠剩上人系中》诗云:“老僧待死处,古寺号承恩。无地可行脚,傲天且闭门。

既知身是幼,羞问舌犹存。向午坐清寂,蒲团松树根。”黄生评:"起得老,结得深。”什么意思呢?因为

对方是一位逃禅的遗民,如何在遗民的执着和释子的幻灭之间找到一个沟通和平衡的点非常困难,诗起

首以“待死”沟通两者的身份,结尾以蒲团与青松象征两者的操行,取意深稳而浑然无迹,实在可谓起老

结深。这里的“老”与其说体现在艺术表现上,还不如说体现在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上。

在风格方面,我认为“老”的审美内涵起码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认识。

首先,是在整体风格上显现为老健苍劲的色调。老健在感觉印象上表现为一种瘦硬与苍劲之风。瘦硬通

常显示为不同寻常的笔力,而苍劲则每每表现于诗境的高远雄浑。清初李浜《秋日闲兴》写道:“老树鸣

风叶,萧萧万壑流。那堪连夜雨,散作满城秋。远杵寒相答,孤鸿迥自愁。升沉看物理,天地一虚舟。”

这样的作品让人联想到杜甫晚年的诗境,体气雄浑而绝不流于虚响,确实称得上“声格俱老”!

其次,是在技巧上意味着稳妥和成熟,整体风格的无缺陷。稳妥是意味着艺术完成度的概念。凡口语中

与稳妥相通的词,在诗文评中亦与老相应,如停当、妥当、安顿、老到,都可以指称技巧意义上的“老

反之,当诗歌的艺术表现出现局部的不完满时.,“老”的否定式就常用来表示遗憾。如纪的评陆游《暖甚

去绵衣》“谁道江南春有寒”句"有字欠老

老在修辞上表现为自然平淡的特点。正像人到老年,表情和举止都趋于自然平静,艺术的老境也都显示

出自然平淡的气质。苏东坡有所谓极绚烂而归于平淡之说。诗歌中的自然平淡首先意味着朴素的风格,

具体到艺术表现,则有结构、章法的质直,又有修辞技巧的平淡。自然平淡的境界,貌似浑然天成,看

不出用功之迹,但不是无所用心,乃是精心锤炼的结果。

(摘编自蒋寅《作为诗美概念的“老”》)

材料二:

在文学史上,给诗人姓前冠以"老”字并不多见,固定冠之以“老”的,千载之下唯杜甫而已。那么,为什

么独独以“老”冠杜呢?

"老''在杜诗中使用频率极高。在其一千四百余首诗中,“老”以不同的面貌呈现笔端,有时以本字出现,

有时以白首、衰年、迟暮等形式出现,合计竟达530多处。杜甫为什么如此多地提到老?杜甫的人生理

想,是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出的人生理想,其中传统的东西很多,尚老就是其一。中国是尚老的国

度,“老”象征着年高圣德、经验丰富、沉着稳健、充满智慧,因此,杜甫天性喜欢老者,在《壮游》中

他说:“脱落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并在不知不觉中过早"老'’化了自己。

杜甫频频言老,不仅仅因为尚老、结交老苍,还有着更重要的原因。从大处着眼即是社会时代巨变的影

响,一生失志,打击沉重;从细处着眼即是生活的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促成其老。而这两方面关系又

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生于我国封建社会中前所未有的盛世,但不幸的是在他做好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准备之后,等

待他的却是奸人当道、仕途坎坷及社会的剧变。十年困守长安,在天宝十四年他刚得一小官职时,渔阳

颦鼓却动地而来,巨大的动荡带来的是生活的苦辛与心灵的创伤,历尽了人世沧桑,美好的理想被严酷

的现实击碎了,大唐帝国在受苦,人民在受苦,杜甫作为敏感的诗人,更是苦中之苦。就是从这时起,

1

他笔下的“老'‘多了起来。丹纳说过:“苦难使群众伤心,也使艺术家伤心。艺术家既是集体一分子,不能

不分担集体的命运”,"他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别人只见到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它的精神”。

读其《北征》,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的苦难、国家的苦难,看到全体,看到精神!

在杜甫的人生经历中,生计始终拖累着他,虽有朋友接济,他还是长期过着漂泊生活。贫穷和疾病缠绕

着他,促使他对老异常敏感,并成为他过早衰老的催化剂。所以在诗中,他也往往是老、病一体化:“老

病有孤舟”“衰疾谢知音'"'拖病江天白首郎”。贫病加剧着生理的衰老,心灵的煎熬加剧着心理的衰老,以

致早生华发,但更为突出的是他那沉重的心理负担。杜甫的一生有太多的放心不下,内心超负荷运载着,

始终是沉甸甸的。对家人他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邻人他是“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

亲“,对朋友是“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对人民他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国家他是“十年

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对一切的操心,也促进了心理的过早衰老。杜甫这种老的特色,给人印

象十分深刻。人们提起杜甫,就往往联想到一位贫病交加的老者形象。

其实杜甫的“老''中包含着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生阅历、特定的心理趋向赋予的独特韵味,不是随便什

么人拈出个"老'’字就可学来的。只有杜甫的人生风范、思想情感当得起这个“老''字,冠之以"老”符合其

人格特色。"老”是对这一切的极好概括,决不是对其自称的盲从。

一个,,老,,字,既是其人生理想的突出体现,又可提示其诗之风格特色,用之概括杜甫,实乃绝妙好字.

(摘编自刘艺《漫议“老杜”》)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诗美概念的“老”,既体现为深于世故,又表现为修辞的平淡、技巧的稳妥成熟和风格的老健

苍劲。

B.杜甫在自己的诗中频繁地使用“老”字,在他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这个字出现了530多次,体现他

的偏爱。

C.杜甫之所以频频言“老”,有尚老、衰老、贫病交加等多种原因,其中社会时代的巨变是最主要的

因素。

D.杜甫长期过着漂泊生活,贫病缠绕,加之他对家人、朋友、人民和国家无不关心,加剧了他心理

的衰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龚贤写出《赠剩上人系中》之所以能做到起老结深、取意深稳,与他对赠诗对象剩上人所经忧患

的深刻理解是分不开的。

B.文章用纪的评陆游诗的例子说明,要想让诗歌呈现出“老”的风格,即使在个别字词上也必须追求

技巧上的稳重和成熟。

C.平淡自然不易得,如果没有经过经过精心锤炼、用心经营,就难以让诗歌形成自然平淡的气质,

难以达到艺术的“老境

D.杜甫的“老”包含着特定时代带来的独特韵味,如果没有对人民、国家苦难的关注分担,杜甫的“老”

的风格就不会形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能体现作为诗美概念的“老''的风格的一项是()(3分)

A.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B.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C.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D.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结合材料,用文中“老”的观点简析杜甫的《登高》。(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夜

2

王祥夫

雨是冷的,是冬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却不停。地里的庄稼早已经收过了,场里的事也已经做完了,

所以人们就没什么事可做了。都快要过新年了,天还下着雨,让人觉着有些扫兴,觉着该找点什么事做

做才好。周口店便和六子、周来富、周金、菜刀头出动了。

周口店是个漂亮小伙子,皮肤白白的,又是大眼睛,只是笑的时候嘴会张得很大,所以人们就叫他周口

店。其实周口店是个很勤快的年轻人,总是在找事做,秋天的时候他去收了一阵胡麻,把胡麻收来再倒

手卖给油坊,胡麻收完了,他又去收豆子。卖给豆腐坊。周口店还计划到了天冷时再去收羊毛,收羊毛

是个脏活儿,他肯做,就说明他的扎实。他不能不扎实,他的父亲原来是一个木匠,现在已经很老了,

什么也不能做了,眼睛有了病,总是红红的、烂烂的。他的母亲是个胖子,动不动就头晕,但还是忙着

给人们做衣服挣些钱。

周口店和六子他们出动去做什么?他们五个,穿了塑料的雨衣和雨鞋,在雨地里一划拉一划拉地走着,雨

下到他们的身上有细密的声音,小村紧靠着一个煤矿,村子里的那条路给来来往往的大车弄得坑坑洼洼

不好走。一下了雨就更不好走,周口店他们只好在道边墙根处的稀泥里行走,这就让他们好像排了队,

一个跟着一个,一个跟着一个。

他们一划拉一划拉地走到村口的道边了。他们到那里做什么?他们是去收过路费,只要是想从村子里过的

车,他们都要向他们收些钱,好像这样一来,他们和那些把村子里的路压得都是坑的车的关系就扯平了。

他们做这事,原是底气不足的,但他们说做这事原是要保护村子里的道路的,底气便又有了。还有了收

费的标准,那就是大车收多少,小车收多少,倒有了公事公办的味道。

“干什么去?”有人在道边问了。

“劫道!”

周口店他们就在雨里一划拉一划拉地来到了靠路边最近的那家饭店,这家饭店是山东人开的,这个山东

人原来是下井的,受了伤,天阴了腰就痛,所以就在这里开饭店。

外边的雨“沙沙沙沙,沙沙沙沙”地下着,他们一边喝着那一点点酒,一边说着话,他们的耳朵现在都很

好使,可以说都已经练出来了,能听得出外边来的是什么车,为了怕从外边来的车一下子冲过去,他们

在路边拦了一根杨树杠子,这么一来,真像那么一回事了。正经路卡,都有那么一条杠子。

周口店他们喝着酒,忽然,听见外边的动静了。

①“车来了。”饭店的男主人,那个山东人马上出去又马上进来,说。“大车小车?”周口店说。山东人便又

一头出去,只一刻便又回来,水淋淋的。“吉普车。”山东人说。

周口店他们都有了些酒气,身上也暖烘烘的,这暖烘烘的感觉让他们不想再出去,再说外边还下着雨,

这让他们有些不情愿。

车是一跳一跳开过来的,司机怕走岔了路,想要问问路,却看不到人,忽然,前边有了灯光,司机的心

里就有几分暖了,想象那不可知的热炕和热茶,就把车停了。

“站住!”

年轻司机摇下了玻璃,雨从外边一下子扫进来。

车上还坐了一个女人,叫小婉。她丈夫去下煤窑了,下煤窑挣得多一些。她呢,就去了县城里的饭店打

工。马上就要过年了,她丈夫却不见人影儿。她是来找自己男人的。小婉是主任老婆的一个远房亲戚,

年轻司机奉主任命令负责护送女人。

小婉和年轻司机下了车。

“先下车,下了车再说。"年轻司机小声对小婉说。

小婉不知道下了车再说什么,车下的人让他们下车做什么。她有些害怕,雨夜是漆黑的,天边偶有闪电,

会吓人一跳。

②“下车做啥?”小婉说话了,一路上她几乎一句话都没有。

“吃饭,吃了饭再说。”

年轻司机和小婉进到饭店里了,山东人把帘子打起来,帘子再放下来的时候,冬雨就给关在了外边,屋

3

子里的热气和气味让年轻司机和小婉一下子感到了生活的气息。

“下两碗面。”

小婉站起来,一头扎进里屋去了,年轻司机也跟了进去,进去才一会儿,山东人就从里边慌慌张张地出

来了,神情有些异样,他一说话,周口店和六子他们都愣住了,张大了嘴,也都站了起来。

“找那个人来了。’‘山东人朝外指指,小声说,“西边矿上埋的那个人。”

“是他女人?”六子说。

“那肯定。‘‘山东人说,看着周口店。

周口店不说话了,他觉得有什么从心里涌上来了,一下子就涌上来了。下着雨,来了这样的车,又来了

这样一个女人。这样的晚上,西边地里埋的那个人,那个人他认识,和自己一起下过井。周口店站起来,

把手抬起来,在身上摸,他身上有二十块钱,他又让六子在自己身上找找,六子身上有十块。二十块加

十块就是三十块。

周口店把身子探出去,外边的雨还很大。

“咱们走。'‘周口店对他的弟兄们说。

“还早呢。”六子说。

③“走!”周口店说,像是突然生了气。

周口店是最后一个走的,他把那三十块钱塞给了山东人。“别收他们的钱。”他对山东人说。

“两碗面用不了这些。”山东人说。

“你看着再给他们来点什么。“周口店说。

“还能用你的!’'山东人说。

山东人看着外边,看着从屋里出去的周口店。雨下得更大了,不知道周口店他们做什么去了,应该是回

家去了?但山东人知道,西边埋在地里的那个人是永远也回不了家了。

“给炒个鸡蛋!”山东人对里屋自己女人说。

“下这么大雨,应该吃个炒鸡蛋。“山东人又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还有什么呢?”山东人问自己,”是不是

还有点儿猪头肉?''④"对,还有点儿猪头肉。”山东人又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一开始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年关将近阖家团圆的时节,为下文小婉来煤矿寻找仍未归家的丈

夫做了铺垫。

B.“底气便又有了“,表现了周口店等人对煤矿的态度,他们认为劫道只是在惩罚煤矿,是朴素的劫

富心理。

C.“又来了这样一个女人”,语句平静却震撼,揭示了小婉男人的遭遇是此地煤矿失事导致工人死亡

的一个缩影。

D.南势经历了不大到夹杂着闪电再到最后下的更大了这一过程,深度契合了主人公周口店复杂矛盾

的心路历程。

7.关于文中几处划线句子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山东人为周口店等人通风报信,说明他认可这种行为,也想加入他们。

B.②处,表现出小婉在文中话语稀少,可以想见她寻人时的焦急心理和低沉情绪。

C.③处,周口店生气地让六子“走”与上文回答“劫道”时的内心状态形成对比。

D.④处,山东人的自我回答“对,还有点儿猪头肉”,揭示了他善良的内心世界。

8.小说通过“人性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点亮底层世界的灯火。请结合文中周口店这一人物简

要分析。(4分)

9.王祥夫将其创作形容为“曾经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本篇小说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4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乱之所

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弟兄,大臣,显贤。任吏责臣,主母不放;礼施异等,后姬不疑;分势不

贰,庶适不争;权籍不失,史弟不侵;下不一门,大臣有拥;禁赏必行,显贤不乱。臣有二因,谓外内

也。外曰畏,内曰爱。所畏之求得,所爱之言听,此乱臣之所因也。外国之置诸吏者,结诛亲唯重帑,

则外不籍矣;爵禄循功,请者俱罪,则内不因矣。外不籍,内不因,则奸充塞矣。官袭节而进,以至大

任,智也。其位至而任大者,以三节持之:日质,日镇,曰固。亲戚妻子,质也;爵禄厚而必,镇也;

参伍责怒,固也。贤者止于质,贪饕化于镇,奸邪穷于固。忍不制则下上,小不除则大诛,而名实当则

径之。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不然,而与其仇:此谓除阴奸也。蔽日诡,诡曰易•论功而赏,见

罪而罚,而诡乃止。是非不泄,说谏不通,而易乃不用。

(节选自《韩非子•八经》)

材料二:

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

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日:“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

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

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日:“鼓

之啬夫①,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

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

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

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

所间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释】①啬(se)夫:掌诉讼赋税的地方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

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间伦之为A人也B佞C而不仁D若使间伦E下之F吾G可以H不赏之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即称王,《鸿门宴》“沛公军霸上”的“军”表示驻军,两者用法相同。

B.爱,指宠爱、宠幸,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词义不相同。

C.帑,指国家库藏的金帛,古代常将“廉”“帑”连用,用来代指粮仓钱库。

D.经年,文中是指终年、经过一年,与现在人们所说的“经年累月'’意思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子认为乱臣会利用君主对国内亲信和国外诸侯的不同态度作乱,对此明君当赏罚分明,杜绝内

外祸乱产生的可能。

B.对于贤能、贪婪、奸邪三种不同类型的位高权重之臣,韩非子主张分别采用质、镇、固三种不同的

办法来控制他们。

C.对于那些留着坏事、杀掉影响自己名声的奸邪,君主须用食物毒死他,如果不这样做,就是给自己

的仇人增添助力。

D.馈间伦自荐可以轻而易举攻克鼓,但穆伯因其奸诈不仁,用他有可能会起到宣扬“舍仁而为佞”的风

气,没有理睬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

5

(2)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

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君臣关系,观点有什么不同?(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鹏鸽天

惠洪

蜜烛花光清夜阑,粉衣香翅绕团团。人犹认假为真实,蛾岂将灯作火看。

方叹息,为遮拦。也知爱处实难拼。忽然性命随烟焰,始觉从前被眼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明的烛光照亮宁静清冷的夜晚,飞蛾围绕烛火四周,像是在采摘花蜜。

B.词人怕烛火灼伤飞蛾,驱赶视灯为火的飞蛾,表现了词人对飞蛾的怜惜。

C.这首词描绘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整首词表现出含蓄朦胧的文学风格。

D.全篇以小见大,理随事出,事理相融,人生感悟如警钟般提醒着后世人。

16.词人从飞蛾身上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意趣?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期中考试之后,小刚想选一句名言作为座右来铭勉励自己保持初心,他想起魏征在《谏太宗十思

疏》里说“▲,▲

(2)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隐喻词人的人生追求和对内心明洁人生信条的秉持。

(3)“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也是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四季分明的华北平原,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决定

了这里生长的小麦的好品质,这也让吃面食成了很多山东人的习惯。

①蒸馒头、做馒头、吃馒头,②在很多人的眼里,③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④我的家乡山东胶东一带,

⑤馒头以“大”著称。⑥在那里,一斤一个的馒头很平常,⑦十几斤一个都算不上很大。⑧最大的有几十

斤,白白胖胖的,⑨需要制作特制的大蒸笼和大锅盖才能蒸熟。⑩平时吃的时候,需要先把大馒头切成

片。

其实,山东馒头也并非全都硕大无比。有些地方爱做花悖管,各种造型,小巧精致,栩栩如生。这样的

花悖管不仅受当地人喜欢,也吸引很多外地人慕名前来采购。如今,当地做花管博的队伍不断壮大,过

去的小作坊发展成了大工厂。特别是临近春节时,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乡下各村镇都忙得热火朝天,

制售馒头成了富有特色的富民产业。

山东的传统特色馒头蕴含齐鲁风物之美,揉入淳朴民风民俗,凝聚齐鲁儿女的勤劳智慧,它体现着中华

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18.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

变原意。(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试分析其表现力的具体体现。(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

一开始,①,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②,因为它本身存

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正因为如此,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

6

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曾子并不否认“天圆地方”说的存在,但他认为那说

的不是天地具体形状,③。他引述孔子之语,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即天所遵

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地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则属于“方”,安谧静止。孔子师徒的说

法,固然可以弥补“天圆地方”说在形式上的缺陷,但这种修补却也使该说丧失了作为一种宇宙结构学说

而存在的资格,因为它所谈论的已经不再是天地的具体形状了。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标点符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就”字替换为“便”字,“固然”替换为“诚然”,不影响句意表达。

B.“悬”属形声字,“县”用来表音;“上”属指事字,其本义为高处、上面。

C.“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含褒义,文中也是这种用法。

D.文中波浪线处引号用法与…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句中引号用法不同。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雪崩面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伏尔泰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海明威

2023年8月24日,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57天内放射性物质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240

天到达我国沿岸海域,3年后影响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而其排放至少要维持30

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A(B"老”这个字出现了530多次“错,原文是,“老,以不同的面貌呈现笔端,有时以本字出现,有时以

白首、衰年、迟暮等形式出现,合计竟达530多处”。C“最主要”错误,原文“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

眼……。而这两方面关系又是一脉相承的。”D“加剧了他心理的衰老”错,原文是“贫病加剧生理的衰老,

心理的煎熬加剧心理的衰老

2.D(“就不会形成”错,“对人民、国家苦难的关注分担“只是原因之一)

3.C

4.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提出作为美学概念"老'’的含义,然后从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进行

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

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通常”“尤指”“与其说……还不如说……”等词句用语严谨。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5.①从内容上来说,《登高》是杜甫饱经磨难后的老成之作,诗中描述的漂泊、老病、贫穷无不体现了

他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②从风格上来说,《登高》整体色调老健苍老,技巧上稳妥和成熟,少用修辞,语言凝炼精警又富于变

化,浑然天成。

③从杜甫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理想上看,《登高》所呈现的身世之悲、忧国忧民的情操当得起“老”,冠之

以“老叶分恰切。(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6.B【解析】“只是在惩罚煤矿”说法绝对。从文中“只要是想从村子里过的车,他们都要向他们收些钱”

一语可知,周口店等人将路的不平归咎于所有路过的车辆。故选B。

7.A【解析】A"他认可这种行为,也想加入他们”错误。从后文得知女人身份的“慌慌张张''以及拒收周

7

口店递过来的三十块钱等细节,可以看出山东人是善良且具有同情心的。故选A

8.①周口店,勤劳踏实,父母年老多病,他体恤父母的艰辛,力所能及地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体现他人性良知中的“善”;②他同时也有贪财的本性,不惜走上违法犯罪的劫道之路,体现他人性欲望

中的“恶”;③他最后明白寻人者身份,并想替小婉垫付饭钱,又体现出他同情弱者和善良纯真。④周口

店是底层百姓的缩影,他具有艰难的生存困境,他既是受难者,也是作恶者,体现了他的复杂性。(答

案中只要扣住“人性”中的“善”“恶”结合文本事例作答,均可得6分。只分析了人物性格,没有扣住善恶,

可得3分。)

【解析】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然后分析。“周口店是个很勤快的年轻人……忙着给人们做衣服挣些

钱。'‘这一段人物介绍,表现周口店勤快且踏实,能体谅家中困难。“他们是去收过路费……倒有了公事

公办的味道……”这几句写周口店愚昧无知,思想错误,贪图钱财,走上抢劫之路。“他觉得有什么从心

里涌上来了……他把那三十块钱塞给了山东人……”一段,写周口店受到了震动,想用实际行动帮助寻人

的女人,体现他性格中同情弱者,善良的一面。主人公周口店既有淳朴的善良,也有被生计所逼后的人

性泯灭的贪婪欲望。幸运的是,他人性中的善最终战胜了恶,完成人性向善的转变。

9.①“曾经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此句理解为:他的创作有秋日的肃杀之气,多以批判揭露坏

现象为主,笔锋犀利;同时还以温暖的笔触反映现实,彰显人间春天的“温暖”•②环境上,冬夜连绵的

阴雨给人以冰凉的触感,而小店内生活化的景象却温馨和暖。③情节上,文章先写先周口店等人雨夜劫

道,后情节突转,周口店放弃劫道帮助女人,这种抑扬的情节安排体现出由“秋肃”到“春温”的转变。④

人物塑造上,周口店人性的阴暗中仍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辉,如秋日肃杀中饱含春日温暖。⑤主旨上,小

说既通过表现煤矿失事事件展现底层人的生存现状,揭露社会问题,又从中挖掘人性的向善、互助,突

出世间温情的一面。(①为必答点,其他四点答出两点即可得6分)

【解析】注意题干中所说的“曾经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重点要以关键词“秋肃”“春温”作为切

入点分析;理解为他的创作有秋日的肃杀之气,多以批判揭露坏现象为主,笔锋犀利;同时还以温暖的

笔触反映现实,彰显人间春天的“温暖本题为开放性探究题,答案不唯一,可充分打开思路,多角度

分析做答。从环境上看,故事的设定背景在饭店内外,饭店外是冬日冰冷的雨夜,饭店内氤意着温暖的

灯光、热气和气味,一冷一热的场景对比体现“秋肃”和“春温”的结合。从情节上看,劫道变为了帮助,

这一情节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结尾处以山东人提供炒鸡蛋和猪头肉这一细节戛然而止,展现人物人性的

良善,体现出“秋肃”到“春温”的情节转变。从人物上看,周口店由一开始的劫道到收集钱币帮助小婉,

展现了主人公由恶向善的转变,体现出人物塑造上的“秋肃”和“春温”。从主旨上看,小说人物多样,却

是围绕面对生存问题的底层小人物这一群体展开,充分展现人性的复杂和最终向善的选择,在冬天的雨

夜有“春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BDF【解析】句意:馈间伦的为人,奸诈不仁义。如果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他吗?

11.D【解析】经年,一指经过一年或若干年,有时又表示多年或好几年。“经年累月”形容经历的时间十

分长久,经历很多年月。与文中意思不一样,所以选D。

12.C【解析】“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是给自己仇人增添助力”错误,文中“不然,而与其仇”意思是:不

这样做,就交给他的仇敌杀掉他。

13.(1)因此,英明的君主仔细考察公私的不同和各自利害之所在,奸臣就没有所凭借(利用)的机会。

(2)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案板上腐烂,这样做该不会妨害称霸吧?

【解析】(1)得分点:“故”,因此;“审”,仔细考察,详究;“所乘”,所凭借(利用)的机会。

(2)得分点:“爵”,酒器;“得无……乎”固定句式,译为该不会……,恐怕……;"霸”,称霸;特殊句

式。

14.①韩非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利益是不同的,圣明的君主当采有效的策略控制臣子,防止乱臣产生;②材

料二认为君臣之间应保持相互信任,这对治理国家至关重要。(第①点2分,第②点1分,共3分)

【解析】两则材料中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非常明显,如材料一“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

8

者杀”“官袭节而进,以至大任,智也。其位至而任大者,以三节持之:日质,曰镇,曰固”等;材料二“夫

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

为道大矣。”

【参考译文】材料一:

君主懂得君臣之间的利益是不同的,才能称王于天下;认为利益是相同的,就要被臣下所挟制;和臣下

共同执政的,就会被臣下所杀害。因此,英明的君主详察公私的不同和各自利害之所在,奸臣就没有可

乘之机。产生祸乱的根源有六种:太后、妻妾、子孙、兄弟、大臣、名贤。依法任用官吏,按律督责臣

下,太后就不敢放肆;区分不同的礼仪等级,妻和妾就不会混淆界限;权势不平分给后代,庶子就不会

与嫡子争夺;权位不丧失,君主的兄弟就不会来侵害;臣民不为权臣私门所控制,权臣就不能蒙蔽君主;

禁令和奖赏要坚定地实施,名贤就不敢暗中作乱。臣子有两种可以利用的力量,这就是国内的和国外的。

国外的诸侯是君主所害怕的,国内的亲信是君主所宠爱的。对所害怕的人的要求总是给予满足,对所宠

幸的人的意见总是言听计从,这就是奸臣所依据的力量。由外国暗中安插的各个官吏,君主要追查和惩

办跟外国关系密切并接受贿赂的人,这样臣子就不敢借助外国的力量作乱了;爵位俸禄要根据功劳授予,

对于无功而请求爵禄的人,连同替他求情的人一起办罪,这样左右亲信也就不会成为臣子作乱的凭借了。

国外的诸侯不能借助,国内的亲信不能利用,那么内奸和外奸作乱的途径就都被堵塞了。官吏逐级提拔,

一直到担任重大的职务,这才是明智的用人方法。对于官位很高并担任重大职务的人,要用三种办法来

控制他们:一是质押,二是安抚,三是稳固。厚待他们的亲戚妻子而喑中加以软禁,叫做“抵押”;爵位

俸禄优厚并坚决兑现,叫做“安抚”;多方检验他们的言论,威严地责求它的功效,叫做“稳固”。贤能的

人由于“质押”而不敢有任何活动,贪婪的人由于“安抚”而消除野心,奸邪的人由于“稳固”而无计可施。

容忍而不制裁,臣下就会侵犯君上;小的奸邪不除掉,势必导致大的诛罚;罪名和罪行相符,就直接除

掉他。有些人留着会坏事,杀掉又会败坏名声,就通过饮食毒死他;不这样干,就交给他的仇敌杀掉他:

这叫做“除阴奸”。蒙蔽君主,就是诡诈;所谓诡诈,就是变化无常。君主能够按功行赏,见罪行罚,奸

臣就不敢欺诈。君主不泄露自己对是非的判断,不透露臣下的进谏和劝说,奸臣随机应变的诡诈手段也

就不敢使用。

材料二:

如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上不信任臣下,就无以不能役使臣

下,下臣不信任君上,就不能侍奉君上,信任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过去,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

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案板上腐烂,这样做该不会妨害称霸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

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

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晋国的中

行穆伯攻打鼓这个地方,一年都攻克不下,馈间伦说:“鼓这个地方的吏民,我是知道的。不必兴师动众、

出兵打仗,我就可以攻下鼓这个地方。”穆伯不理他,左右的官员说:“不用一兵一卒,而鼓就可以得到,

为什么不听馈间伦的意见呢?‘‘穆伯说:"馈间伦的为人,奸诈不仁义。如果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

他吗?如果赏赐了他,不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吗?如果让小人得志,那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

邪。即使得到了鼓地,又有什么用呢?“穆伯,是战国时的大夫,管仲,是霸主的得力助手,他们尚且能

够如此的被重视信用,疏远小人,更何况陛下是德冠千古的圣明君主,怎能有损于巍巍盛德呢?

15.C【解析】C.“含蓄朦胧”错。本词表现词人对于佛理的参悟,以开悟心性为目的。本词表面描绘的是

一种情境,尾句直接点出“始觉从前被眼瞒”的道理,还有“人犹认假”“也知爱处”等直白表述。故选C。

16.①“人犹……作火看”感悟到人要有辨别真假的能力;②“也知爱处实难拼”任何成绩的获得均需努力;

③结尾两句,到死才知道真假,有叹惋也有鼓励:要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事物,即使死也在所

不惜。(四点,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词的末句“忽然性命随烟焰,始觉从前被眼瞒”,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

理所在。首先,作者由“人犹认假为真实,蛾岂将灯作火看”感悟到人处于尘世中尚且将假认为真,何况

飞蛾。这里的“假”指外物,世间诱惑本心的事物,这里的“真”指人的本性和本心。其次,飞蛾这种扑火

9

的行为正是人的写照,人们基于“爱处”而“拼”,即使粉身碎骨也要达成愿景,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

不止。词人怜惜这种行为,但同时也充分理解这种行为。

第三,作者由“忽然性命随烟焰,始觉从前被眼瞒“,告诉我们人生如同扑向光亮的飞蛾,十分短暂,不

要等到生命快结束时,才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也即在短短的几十年,拨开名利虚假的表象,探求人生

更有意义的存在。

17.(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或“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2)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3)示例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示例二: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示例三:渥水出骐骥,昆山出凤凰

【解析】易错字有:“实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