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易错题汇总_第1页
2023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易错题汇总_第2页
2023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易错题汇总_第3页
2023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易错题汇总_第4页
2023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易错题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易错题汇总

一、错例目录

1.长度单位

1.1统一长度单位..............................................(***)4

1.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6

1.3认识米用米量............................................(***)7

1.41认识线段量、画线段....................................(***)8

1.42认识线段量、画线段..................................(***)10

2.100以内加减法(二)

2.11退位减法..................................................(***)11

2.12退位减法.................................................(**)12

2.21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14

2.22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15

2.3加减混合.....................................................(***)18

2.41加、减法估算................................................(***)21

2.42加、减法估算................................................(***)22

2.43加、减法估算...........................................(***)25

2.51整理和复习...............................................(***)26

1

2.52整理和复习(***)27

3.角的初步认识

3.1认识角、画角............................................(***)28

3.2角在生活中的应用........................................(**)29

4.表内乘法(一)

4.11乘法的初步认识......................................(***)30

4.12乘法的初步认识........................................(***)32

4.2整理和复习...........................................(***)33

5.表内乘法(二)

5.1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34

5.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35

5.3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37

5.41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38

5.42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39

5.5乘法口诀表........................................(***)40

6.总复习

6.1......................................................(***)41

二、原始错例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

采集样本106黑大60.4%采集者******

率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基本课时VV

题课练习

题目出处教科书第2页综合机单元

型型课

总复复习

相关知识统一长度单位、估测长度拓展

习课

2

这是第一单元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时,学生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

教学简述作为长度单位来估测其他物品长度的一个练习。学生需要掌握估测的方

法,同时有赖于其空间感觉的发展。

♦典型错题

大约,)个巨■长。

大约()个匚长。

大约,)个匚:长,

大约(1个=长,

学生错解:

小刀大约自个长。橡皮大约(54)个长。

回形针大约(1或2或®、长。蜡笔大约(@)个长。

典型错解:

蜡笔大约f可个长。错误率占到31.现

♦原因分析

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虽然给了学生用

测量物体长度的体验印对如何测量没有做细致的指导,当作业本中出现

这一立体图形时,部分学生还不知道以它哪一面哪条边作为长度的单位来测量,而是

直观地以图的最左边到最右边作为一个长度单位,不是把它看做一①立体图形在思考

;其次是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比如用铅笔画一画分一分,看看大约要几个。

造成典型错解:蜡笔大约(4)E

长的原因是学生以橡皮为参照物,而橡皮的真正长度,学生又不能正确地确定(也是

从最左边到最右边为它的长度了)造成的。这就和学生空间发展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了。

♦教学建议

1.新授课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楚如何确定立体图形的长(高)度,如正方体、长方

体的长度是以某个面的边长;

2.在学生进行操作时,要给予细致的指导,使每一位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来测量

,在进行相关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用划一划等方法来估测。

♦资源链接

相关习题选练:

1.0

第一支铅笔大约|3)个高。

第一支铅笔大约个高。

回形针大约(白齐高。

橡皮大约(E个高。

大约(口长。

大约([^3长。

大约(1,。长。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47.1%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错误1aoz采集

采集样本缶10%采集者******

举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基本V课时

题练习

题目出处《过关检测》综合机单元VV

型课

总复复习

相关知识认识厘米和米拓展

习课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过关检测中的一道题。学生之前已初步感

教学简述

知了米和厘米的长度。

♦典型错题

题目: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小明的身高是130()o

2.字典的厚度是3()o

3.教室门的高度是2()。

学生错解:

1.小明的身高是130(米)。

2.字典的厚度是3(米)。

3.教室门的高度是2(厘米)。

♦原因分析

由于刚接触长度单位,还不十分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

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不深,所以难以在实际中应用。

4

♦教学建议

1.让学生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体验感受1厘米有多长;利用食指甲宽大约

1厘米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让学生寻找身边大约1厘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1厘

米长的认识。

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并用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米尺的长度,再让他们四人小组

讨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得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1米长的绳

子,两手张开拉直绳子,充分利用自己身体的长度,张开双臂的宽度大约1米来帮助学

生建立1米的表象。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大约1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1米长的认识

O

3.先估测,再实测。

4.对比法,理解选择哪个单位更合适。

♦资源链接

相应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黑板宽()

弟弟的身高110()课桌长()

后测情况反馈:

学生知道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但还不能灵活运用,

需要加强练习。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5.8%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320咨吴16%采集

采集样本采集者******

率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基本V课时V

题时课练习

题目出处《过关检测》综合机单元V

型型课

总复复习

相关知识认识厘米和米拓展

习课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过关检测中的一道题。学生之前已学过

教学简述了认识米和厘米,用米和厘米量,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换算,对同单位的

长度已经能够熟练计算。

♦典型错题

题目:

30厘米+70厘米=()米

100厘米+9米=()米

学生错解:

30厘米+70厘米=(100)米

100厘米+9米=(109)米

♦原因分析

1.看看这些题目,好像计算都对,可是学生在写单位时粗心及没看清单位是否统

出现错误。

5

2.学生对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不明确,凭感觉做。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明白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长度单位不同也要转化为相同

的长度单位再进行比较大小。

2.

让学生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在计算出结果时,确定应该写什么

长度单位。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1米-40厘米=60厘米-10厘米=100厘米+5米=

26米+7米=31米-3米=4米-50厘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18.3%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

学校

采集样本54率46%采集者******

新授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基本V课时V

题课练习

题目出处练习一综合机单元V

型型课

总复复习

相关知识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拓展

习课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后编排的一个练习,在此之前已经

教学简述认识了线段,并且会量和画线段,而《课堂作业本》上也曾经出现让学

生先估一估线段的长,再量一量的前期题型。

♦典型错题

题目:

10.看看哪条线程长,再量一量.

学生错解:②号长

♦原因分析

【教学片段】

不打开书,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先出示该题中的两条线段

师:你能看出这两条线段是哪条长吗?

6

生1:②号长

生2:一样长

师: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吗?那么同意②号长的请举手。生举手有25人

师:同意一样长的请举手

生25人举手

师:还有4人没举手是表示还没想好是吗?(生点头)

师:现在我发现我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同意②号长,一种是表示一样长,谁有

理由能说服对方?我们先请表示②号长的观点来说说一一

生3:②号是平的,平的就要比竖的长,所以我觉得比①号要长。

生4:我看过去就觉得①有点短,就是②号长。

师:那觉得一样长的有意见吗?

生2:我看看反正是一样长的。

【课后分析】

从上述教学片段看,我觉得从问题的抛出到学生的回答仅仅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学生

作出的判断完全只是他肉眼所直接观察到的一个表象,而科学事实证明:人的感官判

断事物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有46%的学生觉得是②

号长的错误还是可以理解的。而这个题目的本身我想除了让学生正确量线段外,也旨

在说明这个道理。但是这个错误是否可以尽可能少的避免呢?接下去我在其他班修改

教学过程后重新做了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教学片段】

1.直接观察书中题目,明白题意

(1)指名读题,想想题目先让我们干什么?再让我们干什么?

生:先让我们看看哪条线段长?再让我们量一量。

师:现在你有办法不量这两条线段估计出是哪条长吗?

(很多学生试着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有的在仔细观察,有的用两只手指在比划,有

的用自己脑海中的一厘米在判断着……教师等待着)

生1:我知道是一样长的,因为我用手指去比划过了。

生2:我也觉得是一样长的,因为我用我的指甲一厘米一厘米去试过了。

生3:我觉得看起来是②号长。

这时很多学生都叫起来:“是一样长的。”

师:现在同意②号长的请举手。

生举手7个。

师:我们不忙着下结论,如果想知道这两条线段究竟是谁长,我们有什么办法吗

?

生(齐答):用尺子量。

师:好,我们一起去验证一下究竟正确答案是什么一一

学生立即动手测量。

“一样长的!”判断对的学生异常兴奋。

师:是啊,有时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其实不一定是对的,会受产生错觉呢!

♦教学建议

通过比较两个片段,我觉得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还是要学会等待,问题抛出后学生

需要有思考的时间,去判断的时间。其次,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比较欠缺,用实

物投影仪呈现的两条线段与学生本身座位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这给学生的判断造成了

7

更多的困扰,因此让学生直接观察书本上呈现的两条线段相对而言判断起来容易些。

最后,可以用相关变式练习给学生加深印象,明白视觉误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还是存在

的。(见资源链接)

♦资源链接

1.如右图: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图一图二

2.生活中去观察同一条上坡路:站在路的一头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你看到了怎

样的结果?

♦大津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35%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错误采集

采集样本32016%采集者******

率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一单元基本课时V

题练习

题目出处《过关检测》综合机单元

型课

认识线段总复复习

相关知识拓展V

量、画线段习课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后的一道拓展题。课堂作)1k本P4页

教学简述的第四题已经出现过类似的习题,只不过是以图画的形式出现f向,学生

掌握情况尚可。

♦典型错题

题目:

小军拿了一根长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还有4米露出井口,这口

井深()米。

正确答案:10-4=6(米)

学生错解:10+4=14(米)

♦原因分析

1.学生对于本知识点掌握不好,出现知识点混淆现象。因为这种类型的题目在指

导丛书和课堂作业本里都出现过,并且是以对比形式出现的,如:小军拿了一根长10

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还有4米露出井口,这口井深(

)米;小军拿了一根长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离井口还有4米,这口

井深()米。

2.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弱。这类题目在作业本出现的时候有图形辅助,学生答题情

况比较好,而试卷上只有文字出现时,则答题情况不佳,说明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是

很发达。

3.对于那些优秀生出现错误的情况,她们不是知识点没有掌握,也不是题目意思

不理解,而是粗心大意,导致最终的错误。

8

♦教学建议

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这道题,理解题目意思。

其次,让学生回忆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以前做到过吗?哪里出现过?当时我们是

怎么做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第三,比较这道题与以前出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处?

第四,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第五,学生独立画图作答。

第六,反馈交流,总结做题方法。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一根竹竿12米,把它插在水里,露

出来8米,水深多少米?

拓展训练:

小明用一根绳子去测量一口井的深

度。他把绳子三折后去测量井深,结果井口外余3

米;他又把绳子四折后去测量井深,结果井口外余1

米。这口井深几米?这条绳子长几米?

对比下面的示意图不难看出,把绳子三折后,井口外余3

米,那么井口外绳子的总长就是3X3=9米;把绳子四折后,井口外余1

米,那么井口外绳子的总长就是1X4=4米。从9米中减去4

米,剩下的绳长恰好就是井的深度。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7.7%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误采集

采集样本320率23%采集者******

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基本V课时VV

题课练习

题目出处《课堂作业本》P11综合机单元

型型课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总复复习

相关知识拓展

)习课

这是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后进行的独立

教学简述练习。通过练习,多数学生已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

方法。

♦典型错题

题目:

66-49=

学生错解:

66

-49

37

♦原因分析

9

1.

知道个位减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作十再减,但计算十位时,没有去掉被借走的

一个十。

2.个位不够减,用减数的个位数去减被减数的个位数。

3.看错运算符号,也存在计算粗心。

4.二年级学生刚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特别是马虎的学生,更容易出错。

♦教学建议

1.通过摆小棒,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借一作十”的算理,如计算67-

39时。把其中的1捆小棒拆开,从里面拿2根加上另外的7根就是9根,9-

9=0,还剩下两捆和八根就是28根。

2.

给合竖式来进行讲解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这一退位的数理。并介绍这退位点的重要性

o个位7减9,不够减,从十位退1,17减9得8,在个位写8;十位6退1乘J5,5减3得2,

十位写2,差是28。

♦资源链接

强化练习:

84-35=90-65=48-29=100-28=91-38=

后测情况反馈:

学生懂得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把被减数分成“几十”和“十几

”之后,用十几减去减数的个位数,计算十位时也记得去掉被借走的一个十,再去减

减数的十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之后,进一步理解退位减的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5.6%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35蒙误34.3%采集

采集样本采集者******

举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基本V课时V

题课练习

题目出处课堂乐园综合机单元

型课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总复习

相关知识拓展课

减法习

教学简述此题是在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后进行的练习。

♦典型错题

题目:

列竖式计算。

学生错解:

1.个位数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忘记在十位减1。

10

如43

―18

35

2.个位不够减,用减数的个位去减被减数的个位。如

56

一27

31

3.两位数减一位数,忘记写得数十位上的数字。如

22

一9

3

4.个位数相减,十位数相加。如

49

一36

73

5.数字、得数抄错或漏写。

♦原因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都是粗心引起的。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往往会忽视

细节,不容易关注一些细节问题。由于学生的粗心,因此我们在作业的批改时,试卷

的批阅中会发现许多错误都是类同的,如数据的抄错,横式漏写结果,基本的口算出

错,忘了退位等等。这些错误都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都

是粗心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情感不稳定引起读题不仔细。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是特别枯燥、繁琐的,尤其

是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计算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得特别不耐烦,做题时不认

真读题、没耐心审题,经常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导致错误。对于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

又太过于轻心,产生轻敌思想,结果还是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

2.注意品质差引起做题过程中数字、符号看错、抄错。我们都知道注意的稳定性

和分配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计算过程中常常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可是低年级小学生恰恰不能持久注意,也不稳定,注意范围较小,比较容易被一些

干扰因素吸引而“分心”,造成很多“遗忘式差错”,很多计算题不是学生不会,而

是做题过程中数字、符号看错、抄错,这种由于注意品质差引起的错误往往学生自己

很难发现。

3.不良学习习惯的引起的错误。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是首当其冲的坏习惯,一部

分学生连自己草稿时写的“6”和“0”、“5”和“8”都分不清楚了;没有养成自觉

检查的习惯。

4.个别学生没有理解算理,没有掌握方法。

♦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学生情感不稳定、注意品质差、学习习惯差等

都是引起粗心的主要原因,粗心其实就是学生没有能很好的关注到自己的细节,也就

是缺乏一种良好的,严谨地学习态度。因此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

助学生告别“粗心”,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可以采用下列的措施:

1.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检查方法。学生如果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就能及时的纠错,

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检查也只是从头到尾囱冏开一遍

,即使有错也发现不了。最主要就是学生不会检查。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教

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检查方法。题目抄好后把数字符号对一对,看一看得数有没有写。

11

2.多温习旧知。在讲退位减法之前,多复习一些20以内的退位减法,加强对旧知

识的巩固,为教学退位减法做好铺垫。

3.针对常出现的几种错误反复练习。讲完新课后,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错题

,通过同桌互相讨论或分组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因而减少了类似错误的发生。

4.开展“一周无错题”竞赛活动。每节课抽几分钟时间,练习几道题,要求学生

认真计算,并对学生的做题情况做好记录,周末评选出“一周无错题”的学生,进行

表扬或奖励,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资源链接

优秀文章推荐:

1.陶雪鹤《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版。

2,唐华军

《小学数学新教材“数与代数”编写与实验的调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斯苗儿《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5.6%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错误采集

采集样本5431.48%采集者******

率1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基本课时

时课

题课

机练习

题目出处教科书第25页型综合单元V型

相关知识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拓展总复复习

12

际问题习课

这是第二单元中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后的一道练习。

教学简述这题涉及到小数减整数,这是学生首次接触,没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典型错题

题目:

一本字典12.30元,小玉想买1本,还差3元。小玉攒了多少钱?

学生错解:

12.30+3=15.30(元)

♦原因分析

1.对于二年级初次接触小数减整数,学生还是有些不知所措,用算式表示更是不

易。

2.在答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读题能力也欠缺,看到两个数就直接相加,对于“差

3元”没有理解到位。

3.还有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实际用钱经验不足。

♦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理解“12.30元”的真正含义。在小数点前表示12元,小数点后一位

是表示角后第二位是表示分,所以12.30元实际就是12元3角。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理解题意。买一本字典还差3元,说明攒的

钱比字典的价格要少,不够买的。

3.这里也可以设计买东西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攒钱和开支零花钱,用平

时学生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一辆玩具小车有15.50元,我攒了8元,还要攒多少才可以买到这个玩具?

一盒彩色笔的价格是12.50元,小明想买一个,可是还差5元,现在他攒了多少钱?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15%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误采集

采集样本35率34.3%采集者******

学校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题基本时课时课新授

13

练习

题目出处基础卷期末试卷综合单元V

型机型课

总复复习

相关知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拓展V

习课

这个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能否用《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知识来解决相

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前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和求相差数的

应用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这个学期中重点要解决的是比较两个数

教学简述的多少中一种类型,即“已知一个数,求比这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

少”。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把差的表述句从问句变成了条件句,相比

较的两个数量中较大的数量和较小的数量变化成了要解答的问题。

♦典型错题

题目:

解决问题

多少个球?

B盒中B盒中的

的玻璃玻璃球个

球个数数比C盒

比A多1名个C

5个

25+15=30(个)

求C盒中玻璃球的个数:

错误1:40+18=58(个),11个,占31.4%。

错误2:30+18=48(个),1个,占0.029%

♦原因分析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求B盒中玻璃球个数时,解答错误的很少,其中有一位学生

因忘记进位而导致结果计算错误外,其他的学生都能正确列式解答。而在求C盒中玻璃

球的个数时,有一部分孩子出现了一样的错误情况,那就是用“加法”来解决问题,

究其原因我想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从学生学的角度看。

本册教材编写的《比较两个数的多少》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已知一个数

,求比这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很显然不管是求B盒还是求C盒中球的个数,

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数学问题,之所以在学生解答时会出现如此大的对错差异,首先

最主要的原因是题目在两个量关键句的表述方式上不同。即:

求B盒时,关键句把未知量放在前面,表述为未知量比已知量多15个,求未知量;

求C盒时,关键句把已知量放在前面,表述为已知量比未知量多18个,求未知量;

14

从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来说,他们很容易被一个‘'多"字所误导,看见“谁比谁多

几”,想当然的就用“加法”来解决问题,而并没有去考虑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且这样的孩子在解决完问题后,也很少会把自己求的结果再放回到题目中,检查一

下是否符合题目,他们认为有了结果就完事了。

另外从试题的编题形式看,学生需要自主选择所需的条件来解决问题,这无形之中又

加大了解题的难度。特别是在求C盒时,必须通过已知B盒的前提下进行。这种中介桥

梁关系的建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数量关系的转化和联系是一个持续思考的过

程,思考和分析能力薄弱一些的孩子,往往没有耐心去花时间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拿到一个问题找到条件后,就是为了快些得出答案,而不关心这个答案是否正确、是

否合理。

2.从教师教的角度看。

学生在解决C盒问题时出现这样的错解,很显然是对应用题已知条件的分析能力不

够,所以在学生一开始接触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应该让每个孩子经历分析、

思考解决应用题的过程。特别是在两个量数量关系的分析上,不能总是停留在教师讲

,学生听的表面形式上。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分析问题的重要性?怎样的分析解决过程

才是正确有效的?在新授课伊始就应该逐步渗透下去。

♦教学建议

在教学此类应用题时,能让学生根据差的表达句,判断大小,决定算法:建立起

"问题----条件----

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还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表达训练:根据

,知道()和()比,()大,()小,要求(),用

(算式)求。语言训练的目的不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是要理清学生的推理过程,

养成学生有理有据的思考习惯。

♦资源链接

其他教师建议:

教师甲:应用题的分析中,可让学生学会找关键句,能通过对关键句的分析,试

着画简单的线段图,来表示两个量的多少,并用图形结合的方式来直观理解谁和谁比

?谁多谁少?

教师乙:.可以先试着给孩子们一个分析的模式:根据(关键句),知道()和(

)比,()多()少,要求(),就是求(较多量),用(加法).每个应用题呈现后,都能让

孩子们试着这样说一说.如果能做到这样分析,解决两个数比较的逆向应用题也就不在

话下。

其他教师建议的共性是:解决此类应用题时,要给学生一个分析关键句(已知条

件)的模式,让学生在看到一个应用题后,不是盲目地根据“多或少”这样的字眼,

就决定计算的方法,而是通过分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解答,并可以适当借助线段帮助

理解。而且要养成及时检查的习惯。

鉴于前面的思考,解决此类应用题可以借鉴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1)钢笔比圆珠笔少6支。

15

板书:()和()比,()多()少

(2)篮球比足球多8个。

(3)红花再加5朵,与黄花的朵数同样多。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展开。(板书课题)

二、展开

(-)看图提出问题。(课件呈现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蓝车行驶了53米

(2)红车比蓝车多行驶了17米。

2、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红车行驶了多少米?

小结:这样两个信息和一个问题就构成了一道基本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而

在应用题中这两个告诉我们的信息就称之为“条件”,也就是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就能组成一道最基本的应用题。

3、解决“红车行驶了多少米?”这个问题的关键句是那句?(红车比蓝车多行驶了17

米。)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用()和()比,()多()少说一说。

4、根据这句关键句,我们还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更清楚地表示出红车和蓝车之间的

关系。

老师示范画线段图

师:我们用这样一段长度的线段来表示蓝车行驶的53米,那红车行驶的路程应该怎么

画?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依据红车比蓝车多17米得出红车的线段比蓝车画得长一点。

5、要求红车行驶了多少米?在线段图中指的是哪一段?

小结:从线段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表示蓝车的线段短,说明蓝车行驶的路程少,(板

书:少)表示红车的线段长,说明红车行驶的路程多。(板书:多)

6、列式

师:现在看着线段图,你能列式解答吗?(口答)

师:为了更完整地解答应用题,我们在列式计算后,还需要写“答”。

板书完整解答过程,并强调冒号写在“答”字的右下角,写完后最后写上句号。

(二)师:主题图中除了呈现了红车和蓝车,还有绿车呢!我们来看看绿车行驶的情

况吧!

1、直接呈现问题

红车行驶了70米,绿车比红车少行驶32米。绿车行驶了多少米?

2、分析在这个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3、根据这样的条件和问题,我们试着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请仔细阅读学习要求,按

照要求的3步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要求:

(1)找出关键句,先判断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2)根据题意,你能试着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吗?

70米

红车/人、

16

绿车?

(3)列式计算,并写答。

4、反馈交流。

师一边画线段图,一边反馈,让学生想象绿车应该怎样画?怎么想的?

线段图完成后也在后面标注“多,少”。

5、比较两道题的异同。

两道题都是求行驶的路程?为什么一个用加法解决,一个用减法解决呢?

预设:要求较多的量,用加法;求较少的量,用减法。

6、课堂总结

练习设计:

三、应用

1、书上45页练习第1、2题

(1)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解决第一个问题?

用上句式:根据,知道()和()比,()大,(

)小,要求(),用(算式)求。

2、口答:(补充条件、问题后解答)

(1)圆珠笔有10支,钢第比圆珠第少6支。(补问题)钢笔有多少支?

(2)(补条件)足球有7个,篮球比足球多8个。篮球有多少个?

*(3)篮球有15个,篮球比足球多8个。足球有多少个?

(设计意图: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在课本和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一

种假象,那就是“多用加,少用减”。在课的尾声让学生接触这样一个变式练习,是

对学生思维层次的一种提升,暗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看“多或

少”这两个字眼就下结论,而是应该从问题出发,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先判断谁和谁

比,谁大谁小后,再作解答,才是正确的做法。)

板书设计:比多少

53米70米

?米32米

70-32=38(米)

答:绿车行驶了38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16.7%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106错误31.1%采集者***采集***

17

率学校

新授

错题来源第二单元基本课时

题时课练习

题目出处教科书第30页综合单元VV

型机型课

100以内连加连减和加减总复复习

相关知识拓展

混合习课

这是学生在一年级学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

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其知识基础直接影响着本章内容的学习,而本单元

的内容又直接影响着二(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同时,进位

和退位教学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知识难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2

教学简述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而许多学生并不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O

此类接龙式的计算题对学生口算能力要求比较高,教材中出现的次

数并不是很多,题目没有明确提出笔算的要求,所以学生往往用口算解

决,再加上连贯作用,错率就显得比较高了。

♦典型错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