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案_第1页
文学理论教案_第2页
文学理论教案_第3页
文学理论教案_第4页
文学理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导论局部重点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即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及其应有的品格,文学理论的七种根本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思想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是本章教学要点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一〕文学理论归属于文艺学◆文艺学:理论界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科学或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开展的历史规律;反过来,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一般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史共时←—————————————→历时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特殊文学史从这张表看,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是属于研究一般的范围,同时,是属于共时研究的范围。所谓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所谓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从这张表看,文艺学主要是三个分支:文学原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文艺学:是以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学说和理论,亦称“文艺科学”。它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史侧重于纵向研究〔宏观〕文学批评侧重于横向研究〔微观〕文学理论纵横交错总结理论标准〔归纳〕◆与文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几个文艺学科〔1〕中国古代文论〔2〕西方文论〔3马列文论〔4〕文艺美学〔二〕文学理论的任务根据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可以对文学理论的任务进行划分:创作欣赏

↘↙

文学作品

↗↖

批评开展1、文学活动开展论。重点介绍文学开展的根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开展的规律。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研究文学创作的过程和规律。4、文学作品论。研究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

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本教材根据文学理论的任务拟定了相应的框架。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一〕实践性。文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可以检验理论正确与否。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形态的学科,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个别理论家杜撰出来的。而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实践活动的总结。现有文学活动的实践才有文学理论的概括;另外,文学理论是变化开展的,由于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不断开展变化,文学理论也在不断的更新开展。因此,要注意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以新时期中国小说开展的情况为例来论证。〔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1、以马克思主义为文学理论开展的指南。这里指的是以马克思注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理论成果采取“扬弃”的态度。2、就现在而言,应遵循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原那么。根据中国文学理论开展的现状来解释。三、习文学理论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一〕学习文学理论的目的◆为学好其他文学课程打下理论根底;◆培养思维能力,提高理论水平;◆懂得文学创作,正确欣赏和评论文学作品;◆了解人类文明遗产,修养人文精神。〔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的要求◆一是掌握原理,注重理解;◆二是抓住重点,融会贯穿;◆三是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四是学习教材,攻读原著。〔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的方法◆课堂学习与课外自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书、读好书;◆注意听课方式:眼观屏幕;笔走龙蛇;集中思想。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研究视角与客体的不同决定了文学理论形态的多样化◆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艺术生产←艺术价值←艺术消费二、文学理论的根本形态1、文学哲学

反映论视角,从作家与世界的关系来探讨,认为文学是对世界的反映。因此以反映论为根底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根本形态。2、文学心理学

心理学视角,中外文论都有论说,诸如: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虚静"说。庄子《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庄子认为只有到达虚静,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神思"说,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滋味"说,钟嵘最早以"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物感”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象外"说,"意境"说等等西方文论:◆

亚里士多德:"净化"说◆

立普斯:"移情"说◆

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

荣格:"原型"说◆

康德:"审美态度"说等等。3、文学符号学。符号学视角,主张文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中国文论中言意关系西方20世纪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

卡西尔〔ErnstCassirer,1874—1945〕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训练,后成为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人论》等。他的符号哲学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文学活动就是人利用符号活动的一个过程。4、文学信息学。信息学视角,文学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响。5、文学社会学。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的形态,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

孟子“知人论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孟子◆

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社会学理论家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卢卡契等。6、文学价值学。价值学视角:文学作品具有一种非实用价值即特殊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的存在环节:创作,作品,消费。7、文学文化学。文化学视角是一种最广的视角,一方面是一种"泛文学"观,即两个活动系统的融合。另一方面,文化诗学,最古老的,最年轻的和最热的方式。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目的和要求:本章概括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开展,以及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建设。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以及建设中国当道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经普列汉诺夫、列宁、毛泽东等丰富和开展了的一种学说,其理论根底是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它认为文学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并在此根底上,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起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构成论、文学开展论、文学批评论等,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恩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中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因而这种理论的创立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又是马、恩批判地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美学的结果,也是他们总结19世纪以前文学实践的结果。因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活动理解为人的一种生活活动,在此根底上创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根本视角,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学哲学,以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为文学理论的基石。◆

艺术生产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文学活动,就可以把文学活动理解为一种艺术生产。重点掌握艺术生产的两层含义。◆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从社会结构理论来看,文学属于意识形态,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审美属性。◆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在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一种交往思想,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根据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认为文学活动是交往活动进行的理想场所。

虽然马克思主义文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说了他们对文学活动的认识,但这些方面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三、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影响是世界性的。除了社会主义国家在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论之外,一些非社会主义的国家也在认真对待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论。诸如,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到现在还在兴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南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它包含两层意思: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其次,要坚持那些已被长期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根本原理,如文学活动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等等。二、中国特色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当具有中国特色,为此,就要切实注意两点:〔一〕是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二〕是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中国文论中的许多精华理论诸如意象、意境、神思、言意之辨等都可以进行现代性的转换,为建构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效劳。三、当代性要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具有当代性并表达时代精神,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开展的根底上,总结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其次,要正视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再次,要吸收20世纪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诸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系统学、控制论、信息论等等,以使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的水平上来。第二编

文学活动

在这一编中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中提出的“人的活动”的范畴,由此出发探讨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开展、文学的本质和特征等问题。本编重点介绍文学作为活动的特点、构成及其产生和开展;文学作为话语系统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出现的新的特征及其开展方向。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学活动及其构成;掌握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重点理解文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开展。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本章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文学活动自身进行考察以了解其特性;放置到作为文学活动的根底和前提的人的生活活动整体中去认识;剖析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开展。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根底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开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具体阐释:从发生学层面看,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开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开展、延续的根底;从认识论层面看,既然人是从一定生活活动中产生和开展的,那么也理应从生活活动出发来认识人的特性。二、人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在人的生活活动中人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审美关系。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举的《我们对待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人可以同对象保持科学的的、功利的、审美的关系。这取决于人的生活活动的自由自觉性,这就是审美得以发生的根底。〔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作

人的生活活动可以按照任何一个尺度去生产,而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只能按照它所属的物种去生产,正是因为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所以人可以按照美的尺度进行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三〕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

人的生活活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根底。在文学活动中,人在直观上是审“对象”,深层是审“自己”。如“移情”;另外人的感觉和意志在文学活动中会发挥各种创造能力,具体表达为造型、组织、想象等等。正如陆机所云:“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人的生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马克思把其概括为两大根本层次: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在精神活动中文学属于审美性的精神活动。第二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一、世界与作者◆

世界:在这里主要指文学活动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本世界的创造者。中西方古代文论中关于世界与作者关系的论说。◆

西方文论:早在古希腊就强调作家对客观世界的逼真描绘。如:德莫克利特、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都持这样的观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塞万提斯等人都认为在艺术创作中,一方面艺术家要模仿自然,另一方面,艺术家笔下不是第一自然,更应该是“第二自然”。后来,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以后,在文论中强调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不管是再现还是表现,不管是强调客观世界还是强调主观世界,作家与世界是分不开的。◆

中国文论:作者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很早就受到了重视。《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毛诗序》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有:“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钟嵘《诗品序》中有:“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作品作为“物之感人”的产物,既是对“物”德世界德再现,也是对“人”德心灵德表现。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既强调客观的世界的重要性,也重视作家的主观心灵的展现。◆

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的表现活动。1、文学表现活动需要有理性的参与。2、文学表现活动是审美、无功利的。3、文学表现活动把艺术情感熔铸于一定的审美形式之中。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关于世界与作者的理论◆

福柯与罗兰·巴特都主张在文本中作者是缺席的。二、作品

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要素。

作品和形式的关系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受到突出的强调。◆

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决定着内容,文学的本质是由其形式所决定的,同样隶属于客观说范畴。三、读者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雅克布森等。主张文学的“文学性”就表达在形式本身,主张文学创作的“陌生化”。◆

英美新批评

代表人物兰色姆、英美新批评同样强调文学文本的内在自足性,主张把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批评的核心,为此他们创造和更新了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如“肌质”、“构架”、“含混”、“张力”、“悖论”、“反讽”、“语境”、“语调”、“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等,并运用这些范畴去把握、理解、描述文学文本的特征。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兰色姆将哲学中的“本体论”概念转移来运用于文学研究,将文学文本视作独立于作者和读者经验和意识之外的存在,赋予文学文本本体论以恰当的名称。◆

结构主义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开始盛行,法国文学研究由于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以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文论,他同列维-斯特劳斯、雅克·拉康、福柯以及阿尔都塞等人被称之为结构主义文论的“巨头”,在文论界和整个西方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结构主义者们普遍认为在所有的文学作品背后隐藏着一个稳定的结构模式,他们试图在具体的分析批评中从各种文学形式要素的联系中抽象地建构起关于文本的结构模式,通过对文本结构模式的描述,到达对于文本的解释。结构主义文论同样否认了文学同世界和作家以及读者的联系。捷克斯洛伐克文学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杨·穆卡洛夫斯基那么试图将再现说、表现说与作品本体说结合起来,指出“每一种文学事实都是两种力量——结构的内部运动和外部干预的合力”,但从整体上来看,他的观点与俄国形式主义是相似的,都认为在文学中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作者创作的本文才能实现其价值。读者在文论中的地位受到重视实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接受美学以后。◆

接受美学

20世纪60年代接受理论在德国应运而生,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伊塞尔和姚斯。他们接受了英加登的思想并作了更大的发挥。都主张文学研究应当充分重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本文只提供‘程式化了的各方面’”,而读者那么“促使作品的审美对象得以形成。”也就是说“作品”产生于读者与文本的相遇和交流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乃是由各个时代的读者所赋予的,不同时代读者可以从同一文本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四、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作为活动,它是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而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不过是这个整体中的四个根本要素。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文学活动整个的是四因素之间构成的一个对话交往结构。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开展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一〕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1、巫术仪式发生说◆

弗雷泽〔J.G.Frazer,1854-1941〕。在其巨著《金枝》一书中,为巫术起源说提供理论根底。◆

爱德华·泰勒〔英国人类学家〕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学起源巫术。◆

索尔蒙·雷纳克〔Salmonreinach〕认为艺术起源于狩猎巫术,他认为艺术活动是作为一种能控制狩猎的活动的实践手段而开展起来的。目的在于保证狩猎的成功。因此艺术是一种被深思熟虑过的手段。◆

评价:巫术说的理论较为有力的解释了现存的“原始艺术品”的许多谜团。现在发现的许多史前岩壁画,有的画在洞穴内数百米的深处,有的洞穴的岩画,人要平躺在地面上方可以从岩石的缝隙中见到,有的岩画上几只野牛身体重叠,据考察是不同时代所画,但其周围却又大片的空白却不着画色。这些现象都说明原始艺术的功用并非如当代艺术那样,承当着审美、娱乐的功用,而是具备着神秘的巫术实用目的。巫术说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指出的艺术的源始时期的功利实用性。这种揭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精神的,人类只有在解决了物质生活的根底之上才能有效的实施真正的艺术活动。在物质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很难想象先民们会有“闲情逸致”去创作纯粹欣赏目的的“艺术品”的。巫术说的理论同样面临着追问。巫术说显示原始艺术活动本身就是附属于巫术活动本身的,但并没有证据说明巫术确实早于艺术活动。那么,巫术本身的源始是如何呢?巫术说也无法解答在原始艺术品中就开始出现的诸如对称、节奏、和谐等根本特征。巫术说也没有完全解决艺术的起源问题。2、宗教发生说◆

巫术与宗教的差异:从产生的时间看,巫术是史前社会就有了,宗教那么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才产生;从世界观来看,巫术认为人能控制自然,具体手段是采用相应的仪式,宗教那么多数认为这样控制是不行的;从表现形态来看,巫术包含了许多技术性的操作问题,而宗教更多包含着人生价值探讨和道德训诫的问题。◆

宗教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宗教利用艺术的手段传经布道;另一方面,艺术受宗教思想的影响。例如西方的绘画中有一些经典性的绘画作品是关于宗教方面的,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等。另外,欧洲中世纪的艺术受封建神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唐代的诗歌中也有对佛理的阐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对宗教说的评价宗教与艺术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但说艺术其源于宗教缘由是不充分的。因为从宗教跟巫术之间的关系来看,宗教的产生应该晚于巫术,这样看宗教活动的产生应该晚于艺术活动。3、游戏发生说西方文论中关于艺术与游戏之间关系论说的文论家有:◆

康德〔Kant,1724-1804〕,在《判断力批判》中他为艺术下了一个定义“人们只能把通过自由而产生的成品,这就是通过一意图把他的诸行为筑基于理性之上,唤作艺术。”同时指出“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前者唤作自由的,后者也能唤作雇佣的艺术。前者人看做好似只是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的成功,后者作为劳动即作为对于自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只是由于它的结果〔例如工资〕吸引着,因而能够是被逼迫负担的。”◆

席勒〔Schiller,1759-1805〕继承并开展了康德美和游戏的关联的学说,认为“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游戏所代表的自由精神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席勒对游戏说的另一个奉献在于提出著名的“过剩精力说”。◆

谷鲁斯(KarlGroos,1861-1946),他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传统游戏说的“无目的”提法,他认为“高级游戏”归根结底乃是我们惯常感到的力量的快感,觉得有能力扩展才能范围的那种欣喜,以及连带的“自我炫耀”的快感。艺术家的创作也并非仅只是一种无功利的游戏,而是通过影响别人,是他显出超出他的同类人的精神优越。◆

对游戏说的评价

游戏说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指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的本质。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是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展现的一种无功利的活动,这已成为当代学界的共识。但游戏说却无法说明巫术说已经解决了的史前原始艺术本身的实用性问题。4、劳动说◆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首先,劳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基,它为文艺活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的根底。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相当深刻的命题。“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开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到达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根底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马克思也正确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同时集体劳动促使着人类交往范围的日益扩大和复杂,这种交往的需要促使着有声语言的出现,进而又出现了可以传递信息的信号,最终创造出了书写符号——文字。语言和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两件大事,同时也是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人类手的灵巧性的提高,五官感觉的日益敏锐和人性化,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语言和文字共同构成了文学艺术得以生成和开展的物质根底。◆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鲁迅的“杭育杭育派”阐释的就是原始初民在劳动中创造的最早的诗歌。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动植物名目相当之多,据统计草木名有105种,各类器物名称300余种,远非我们当代普通人所能了解的,确实可以作为一本生物学的“入门教材”来读了。再者,原始时期文字创造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书写工具相当简陋,这一物质状况决定了先民的书面文字大多简短、古奥。拥有宏大篇幅的民族史诗多在口头流传而且大多都经过巫祝们的有意或无意的整理才得以成为现代看到的面貌。◆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个提法同样适用于原始文艺。原始的战争、祭祀、耕作等实践活动在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原始诗歌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中所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曾有人认为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固无根据,但其时代的久远那么无疑问。它所反映的就是一次完整的狩猎过程。相传为大舜所作《祠田》“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具有,利民之志。”那么是农业活动的表现,另一首传为伊耆所作《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表现的是先民通过祭祀恳请〔命令〕老天保佑风调雨顺的场景。《易》中也保存了不少远古的作品。“得敌,或战或罢,或泣或歌”〔《易·中孚·六三》〕这是战争的记述,“暌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易·丰·上六》〕那么是古代婚娶场面的生动描绘了。西方《荷马史诗》更是全面的反映了古希腊时期战争、手工业等等各方面的社会生活。◆

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歌,而诗在当时必须是吟唱的,且以载歌载舞的方式传达。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一体化的。这种早期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直接演化为舞蹈。二、文学活动的开展〔一〕文学开展问题的复杂性及前人有关认识◆

《乐记》认为文学开展的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

《文心雕龙·时序》中认为,文学开展的动力是时代的变化◆

黑格尔《美学》中认为,文学开展的动力是非人力改变的理念的作用。◆

弗莱《文学的类型》中认为,文学开展的动力是文学内部因素。即文学的开展符合循环论的规律。◆

形式主义文论认为,文学的开展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的变化。持这种观点的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普洛普、法国结构注意学者列维-斯特劳斯等。

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论说了文学开展的动力因素,尽管每一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论说都是不充分的,不完全的。〔二〕文学开展的终极原因◆

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推动文学开展的终极原因。但是,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唯一的因素,除了经济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开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开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因此文学的开展与经济开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他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开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根底一般开展成比例的。”这就是著名的文学开展的“不平衡规律”。这种不平衡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在艺术领域内部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的开展不平衡。正如马克思所说:“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成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开展的不兴旺阶上才是可能的。”史诗、神话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相当兴旺,然而在之后的文学创作中不可防止的衰落了,“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我国文学史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独特的历史语境中到达了最高的辉煌。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2、是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开展关系的不平衡。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当西方各主要国家正纷纷进行着工业革命,迈入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行列之时。俄国却依然残存着腐朽的农奴制度。但是,19世纪的俄国文学天空中却是星光璀璨。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妥斯托耶夫斯基、契诃夫、果戈里等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大师就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为世人所赞叹不已的文学精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的盛况也是在生产力和社会开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平衡现象”的存在是由文学开展动力的多元组成和文学自身开展规律、自身传统所决定的。但是,“不平衡”现象并不能否认社会生产对文学开展的根本决定性作用。从文学的整体来观照,文学的开展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的整体开展还是平衡的、相适应的。文学开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合力的方向可能与其中的任何一种力的方向都不相同,而合力中起着终极作用的因素是经济。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答复作为一种活动的文学究竟是什么。内容包括文学概念辨析、文学的一般段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四个问题。通过学习,能认识到文学观念的变化开展和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两方面内容,并能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理解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形态。第一节文学的含义一、文学概念三义文学在今天一般被视为“美的艺术”或“语言艺术”,包括诗、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样式。但从古至今至少有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中国的章炳麟和美国的韦勒克、沃伦等人均持这种观点。◆

狭义文学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这种文学与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电影等一起被称为“美的艺术”。◆

折中义文学是介乎广、狭二义文学之间而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换言之,折中义文学是对介乎广、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二、文学的文化含义〔一〕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他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丛结之全体。这种复杂丛结的全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

符号论文化:德国哲学家卡希尔提出来得,卡希尔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文论中谈文学是文化就应该从符号论的角度理解。〔二〕文学作为文化在中西文论中的表现将文学视作一种文化的样式的文学观念,在中西文论中都不乏例证。中国魏晋以前,“文学”〔或“文”〕一词是在广义上使用的,几乎等于现在所谓学问或文献即文化,泛指一切应知的学问。◆

“文学”一词的最早出处《论语·先进》中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文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公冶长》〕,这里的“文”即学问或文献。◆

至于现代文学观念所包含的诗,在当时也仍然被赋予一般文化含义,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也是强调《诗》具有使“君子”成人的社会功能,诗仍被归属于历史、哲学、政治等广义文学之中,承当一段文化所承当的社会功能。随着汉代辞赋的兴盛,人们也开始以“文”或“文章”指称狭义的文学,“文学”的“文”的特殊含义得到了强调。对“文”的本义的追问,有助于后来审美的文学观念的开展。但在魏晋以前,广义文学即文化的文学观念无疑仍居于主导地位。在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也往往是广义上使用的,即属于一般文化,没有被称为“艺术”。◆

在希腊尚无一般文学概念,而只有特定的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概念。古希腊的“艺术”相当于“技艺”。直到文艺复兴,诗与艺术才普遍地被统一在“美的艺术”名义下,但仍未同“理智的艺术”〔哲学、历史、演讲术等〕明确区分开,即仍旧是文化。〔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逐步兴起的文化研究。在五六十年代扩展到美国及其它西方国家,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我国也得到了蓬勃开展,被誉为“目前国际学术界最有活力,最富于创造性的学术思潮”。文化研究对文学的研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一些文学教授开始从莎士比亚转向麦当娜,从《包法利夫人》转向了侦探小说,另一些批评家放弃了诗歌和小说而兴致勃勃地进入广告、MTV和流行歌曲的研究,甚至考察起了香烟与垃圾的历史脉搏。电视肥皂剧、街头舞蹈、服装款式的含义、电影之中的种族冲突或者观众被赋予的性别主体位置——这一切都被纳入文学批评的研究范围。”文化研究将文学放置在一个大文化的框架中予以审视,文学的文化意义得到空前的关注。三、文学的审美含义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即文化〕中别离出来并被赋予特殊审美性质,在中国大致完成于魏晋时期〔3-6世纪〕。◆

曹丕《典论·论文》中有“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范晔《后汉书·文苑传赞》中有:“情志既动,篇辞为贵”。◆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中有:“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等等”在西方完成于16-18世纪。◆

1747年巴托提出“美的艺术”。他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和艺术、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中。这也意味着文学的审美属性被确立。可以说,无论中、西文化对文学的审美性质存在如何不同的见解,但却持有同一立场: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具有特殊的审美性质,这一点成为共识。四、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的通行含义是: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五、文学与非文学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区别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

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

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

文学蕴含这似乎特殊而又无限的意味。第二节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要理解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应该从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出发来理解。◆

社会结构: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多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文学的普遍性质〔一般意识形态〕和特殊性质〔审美意识形态〕的存在决定于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由两个层次构成: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经济根底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现实物质根底。意识形态是与经济根底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等其他艺术等。◆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经济根底;另一方面,它与经济根底的关系不是之间的而是间接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的其他中介环节发生联系。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它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审美的属性。◆

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是什么?首先,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三.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是什么?首先,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即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其次,审美又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融合、冲突,审美的无功利、形象和情感性质、往往受到意识形态的功利、概念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因此,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看,它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是审美的,即言文学往往是无功利的。无功利,指人的活动并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表达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文学直接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首先,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其次,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特殊手段。〔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概念的。形象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首先,它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其次,与科学活动中的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而概念那么是抽象的,要求确证、确定或明晰。但文学又必然依赖理性,只不过理性在此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在文学创作、阅读和艺术形象本身中,理性都在起着微妙而重要的作用。总之,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是理性的。〔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文学是审美的,其第一含义又便是情感——文学是情感的,情感,这是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同时,审美情感已不是单纯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又总是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它们而得以显现。同时,文学也是认识的,总有理智的认识因素起作用,认识在这里即是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那么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性的话语活动,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综合。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一、文学于话语◆

话语”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或“文本”等术语的区别。“语言”通常指人类最主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那么是其具体运用形态。“语言系统”和“言语”分别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和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而“话语”那么似比两者的总和还更丰富和复杂。“本文”仅仅指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构成物,“话语”那么不仅包括“本文”,还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沟通和语境。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它至少包括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文本〔4〕沟通;〔5〕语境。◆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首先意味着它是人们的说、写、听、读、思等活动及其产品,这就是具体语言活动和产品,简称话语。任何意识形态,都必然表现为话语形态。二、文学于话语蕴藉◆

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它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籍的性质;2、在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籍的性质作为文学的语言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和蕴藉性,不同的阅读所得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话语意义呈现多元的趋向,文学作品必然具有一种话语含蕴的特征,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这个意思。大到长篇巨著,小到一首绝句,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出来后的流传过程中,这种含蕴的特征表现为读者可以不断地从中挖掘出新的意义,永远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红楼梦》作为一个固定的文学文本,问世已将近三百年的历史,然而时至今日,围绕作品的意蕴内涵仍然争论不休,阮籍的诗钟嵘就说“归趣难求”,直到今天恐怕还是让读者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所说“诗应当永远是一个谜”,它存在就意味着意蕴的不断地开掘、不断地增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接受者那里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但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去建设铁路,去做飞行师,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去高山上滑雪,去驾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过极平常的日子,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多么芬芳。但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文学的话语是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可以调动人的想象为其指向的,这使它具备了形象性的特征,不同的人经历不同想象就不同,生成的意义自然也就不相同。反过来,也正是由于文学话语蕴涵着似乎无可穷尽的意义,文学的形象这一区别于客观物象,包容着丰富的主观体验的“象”也就得到进一步地凸现,文学的话语可以“以一当十,以少总多,小中蓄大,一中生多”。其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际工具可以描述天地自然,万事万物,但在表达人的情感思绪时却往往难以到达准确和清晰。这一方面缘于人类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同时也是语言自身的有限性的表现,古人所说“言不尽意”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提出来得。这种“言不尽意”的情况,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从而增加了文学自身的魅力。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文学的话语蕴籍特点常常更充分地表达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本文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1.含蓄:是本文的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之一,指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畜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用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的话说就是“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对杨贵妃姿容的描写仅十四个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没有过多过细的描写,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最终完成对杨贵妃形象的塑造。2.含混:有时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是本文的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混”〔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复义”等〕,原指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深入确定本义的语言表达式,在新批评之前,这一般被视为缺陷,具有贬义的色彩。1930年英国著名批评家燕卜荪在其理论著作《含混的七种类型》中确立了“含混”新的意义,燕卜荪认为:“任何语义上的差异,不管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响”就会造成“含混”,燕卜荪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说明,对一首诗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而决非单一确定的,只要解释的有道理,都不能独断的加以排斥。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也谈到:“‘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注》:‘言我忠信謇謇者,乃上法前世远贤,固非今世俗人之所服行也;一云‘謇’,难也,言已服饰虽为难法,我仿前贤以自修洁,本非今世俗人之所服佩。”按王说是矣而一间未达,盖不悟二意之须合,即所谓“句法以两解为更入三味”,“诗以虚涵两义见妙”〔李光地《榕村语录》正编卷三〇、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亦既西方为美学定名立科者所谓’混含〔con-fusio〕是也。可见中西在诗歌文学语言的含蕴性的认识上也是存在共通性的,正所谓“诗无达诂”,文学语言的这种表意的含蕴性和外在的形象性,使得文学语言具备着丰厚的审美价值,可以说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诗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优秀诗作的根本特征。◆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讲述的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根本属性、价值取向和开展规律等问题。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根本属性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历史条件与文化环境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根底之上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是它的根本的社会属性。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从根本性质上不同于过去以所有制为根底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历史条件与文化环境,便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有如下两种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这是区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首要标志。(三)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能否得到开展的根本保证。1.文学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局部;2.社会主义的执政党____共产党不仅支配着社会物质资料,领导着物质生产建设,而且支配着社会精神资料,领导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维护和稳固社会主义经济根底的功利性。热情地肯定、赞美和促进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展,对其中那些不完善的局部和某些假、恶、丑的现象,要进行无情地批判和揭露,其目的是为了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稳固和开展;帮助人民认识生活、改造生活,积极同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要揭露和批斗官僚主义、封建特权思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极端个人主义及各种腐败现象;还要充分反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揭示出在这场伟大历史变革在人们精神世界中所引起的深刻而丰富的变化,以引导人民为建设祖国做出积极奉献。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局部和主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审美意识形态,它对自己的经济根底绝不是漠不关心的,而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效劳,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所谓主旋律的作品,即代表时代精神、表达人民美好思想情感的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本身具有(主导性和)层次性,这就决定了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文学活动,也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层次的。这种层次性,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去认识:从文学活动与社会主义经济根底的关系,从政治思想的性质,从审美价值和艺术性等等,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层次。因此,要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只要有某种进步意义和审美价值,有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轻松的、娱乐性的,也可以允许其存在和开展,不能要求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都到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

多样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者的风格和创作个性是多种多样的,读者的审美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因此,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也绝不是单一刻板的,而必然是多样性的。总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应是统一的:◆

强调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文学活动,但并不排斥其它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反对认为表现主旋律可以降低艺术标准、多样化可以降低思想标准的看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价值:它说明的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用以标明人对世界的特殊关系,评定某个对象在它对人的关系中所具有的意义。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开展中价值取向的中心问题,是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一〕文学为人民效劳,为社会主义效劳,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开展的根本方向和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核心;〔二〕人民群众的创造和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不断推动文学艺术活动的开展,也不断地为文学艺术活动产生出内在的动力和目的;〔三〕文学为人民效劳,为社会主义效劳,主要是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而实现的,即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染力,去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灵,进而影响社会生活;二、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一〕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区别:◆

艺术功能上:前者追求表达最具个性化的情感,后者那么以提供消谴娱乐为目的;◆

文本上:前者注重艺术形式的探索和试验,后者一般固守现成的审美习惯与程式;◆

从欣赏看:前者要求具有一定的接受背景和审美经验,后者只需受众予以一定程度注意即可;制作目的:前者以艺术上的完美为最大目的,后者那么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简单说,俗文学的根本特征是:可读性、易读性、套板性即保守性;〔二〕要摆正雅与俗的位置,二者这可以相互转化的;〔三〕要注意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按照美的规律”即〔一〕最真实表现出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愿望,展现时代风貌;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以及一切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性美、人情美等等;〔二〕摆正歌颂与暴露的关系问题;〔三〕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四〕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观察生活与文艺的指导思想,深入了解人民和生活,学习和丰富文艺及其它知识;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开展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继承性是文学开展的一种规律性表现;〔二〕内容和形式的继承性,在对思想内容的继承上,要明白我们只是从思想资料的角度去继承,而不是从思想体系上去继承;在对文学遗产的中,既要反对“全盘继承”,也反对对文学遗产不加批判的“全盘肯定”;〔三〕列宁的“两种文化学说”和“人民性”是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依据;人民性是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人民的生活、斗争、生存方式、生存境遇、需求愿望和审美理想等等,就是人民性,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二、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既要加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也要进一步开展本民族文学的特色。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开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双百方针是开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方针。总之,对待文学遗产的原那么应是批判地继承,批判是鉴别、比较、剔除是手段,继承是吸收、光大、发扬,是出新,继承是革新的根底和前提,革新那么是继承的目的。第三编

文学创造第六章

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目的和要求:本章通过对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文学生产与一般精神生产以及其它艺术生产的联系和区别、文学生产中主客体的内涵等问题予以揭示。要求掌握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以及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根本内涵。第一节

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内涵物质生产: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二进行的相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人类为了取得精神性的活动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相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二者的关系精神生产的产生与开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根底的。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精神生产的繁荣开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2、精神生产一旦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详细参看文学活动的开展〕〔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2、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文学与科学的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们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作那么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们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文学与宗教的区别: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的根底上是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根底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此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认人自身的价值。〔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1、文学所运用的语言比是语法意义上的“语言”,而是一种实际交往的特殊“语言”——言语。文学创造是以话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2、文学话语与科学话语、日常话语是不同的,它是一种创造性话语。科学话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标准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日常话语较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要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话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言系统”。文学话语那么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反映世界和表达主体情思,所以显得含蓄、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话语相当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最富于创造性的语言。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一、文学创造的客体〔一〕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1.客观即“自然”说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西方文论中的“模仿论”。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塞万提斯、巴尔扎克等等都持这样的观点。◆

中国文论中“观物取象”说。如《周易·系辞》、画论中的观点、诗论中的“物感”说等等。2、即“情感”说这一学说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言志”说、“缘情”论等。◆

西方文论自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以后主张“创作是作家情感的流露”20世纪以来苏珊·朗格、艾略特等文论家有对情感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3、评价:〔具体阐释略〕〔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它既可以把物质世界作为创造的客体,也可以把已客观存在着的特定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文化气氛、历史情境和作家个人对生活的体验等作为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所以,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客体。◆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神话、童话、神魔小说、科幻小说的创造同样来源于社会生活。以《西游记》为例。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所谓整体性指文学家把社会生活作为完整的对象加以反映,而不是把社会生活分割开来,进行分门别类的反映。这一点是文学创作和其它精神性活动的重要区别所在。整个社会生活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许多层面和内容,有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教育生活、工业生活、农业生活、军事生活等,针对这些生活本身就有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工科学科、农科学科和军事学科来进行分别的研究和探讨,这些学科所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文学那么不然,在他的世界里整个社会舞台上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无不进入文学创作者关注的视野。就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而言,虽然不同的文学作品也有题材上的差异,同样有军事题材、工业题材、农村题材等的分别,但不管是什么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对题材领域之内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绝不会是单纯的反映其中的某个方面,而是始终把社会生活作为整体来反映,《红楼梦》宝、黛的爱情纠葛为中心线索,广泛地返照了整个封建家庭的兴衰荣辱、但它反映了当社会时代的方方面面,被誉为时代的“风俗史”,这是对文学反映整体的社会生活的绝佳注释。另外,整体性还表现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现象和规律作为整体加以反映,而不是只抽象出某些规律。卢卡契说:“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现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段话说明了文学生产客体整体性更深的一个层次。哲学研究,研究人的世界观,往往是从现实入手,然后在分析过程中把现象抛弃了,抽象出概括性的语言,进行逻辑的推理,描述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事物的本质。而文学创作中作家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形象,是通过形象反映作家对生活本质、规律的认识,是现象和本质相互融合的统一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目光审视时,会获得不同的美、丑的评价。就本质而言,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美与丑。苍蝇可以传播疾病,从自然科学角度甚至从人文学科角度来审视,苍蝇也很难说有美的价值,但文学家却不然,《诗经·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那么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那么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来,无庶予子憎”苍蝇成为夫妻之间述说衷肠的兴起之物,它有什么丑的呢?日本著名诗人小林一茶从一切生物为兄弟朋友这个观点出发说:“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更是有着浓浓的人情味,苍蝇是否也在这样的语言中显示了作为一个生命存在的美好呢?当然并不是说在文学中,世界存在的一切事物都作为美的东西而出现,而是说,经过了诗人、文学家的加工改造,天地万物都有可能显露出它那没有被人所关注过的美好的一面。文学世界中同样也描写丑陋,文学创作有个规律“要想甜加点盐”,表现美的东西也需要丑的东西来衬托,反映崇高的东西也需要卑下的东西来衬托。这是丑在文学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文学中“丑恶”的形象如果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而且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性,这样,“丑恶”的形象就转化为一种艺术的美。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艺术丑”这一范畴,如果艺术作品违背了艺术自身的规律,堕落为空洞的说教或拙劣地描画,这样的情况称之为艺术丑。“艺术丑”和“艺术中的丑”是两个概念,需要作出区分。文学对美的关注就要求作家善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叶燮曾说“夫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的神明才慧始见”,西人罗丹也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关于客观事物本身是否就有美丑的属性的问题当然可以继续讨论,但缺少了审美主体的关注品鉴,“客观的美”本身又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呢?更何况作家不仅仅是美的发现者,更是美的创造者,常人眼中的凡俗之物,在作家眼中可能就是具有着极为丰厚的美的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了。◆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文学所反映的自然、社会生活虽然广袤,却是以人为其核心和最终的归宿的。即使那些妖魔鬼怪、乃至自然景观,无不投射着人的影子,人的情感灵魂、人的思想。哲学也研究人,但这个人是抽象的“人”,是概念的“人”,文学表现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个体的人。二、文学创造的主体〔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1、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

西方的“模仿论”中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作家、艺术家就是“模仿者”。如柏拉图的“摹仿说”、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等◆

创造者兴起于18世纪以后对“模仿说”的批判。代表性的文论家游华兹华斯、柯勒律志等。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康德的“艺术无功利”说、叔本华等持“旁观者”说;中国文论中如庄子的“虚静说”、苏轼的“游心物外”就是这种观点。◆

“移情者”如立普斯的“移情说”、费舍尔父子等持这样的观点。3、评价:〔具体阐释略〕〔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我们认为,只有处在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应具有“主体性”。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一方面作家创作应具有自己的风格,表达为创作个性要突出,另一方面,作品还应具有一种世界意义和人类意识。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一〕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主要的心理特征。〔二〕创作主体对客体的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主要的思维特征。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二〕主体从选择客体道对客体进行重塑,都是在生活的制约之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主体的创作始终受客体的支配和制约。从这个角度将创作过程也是一个主体“客体化”的过程。以托尔斯泰创作《安娜·卡列尼娜》为例进行讲解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阐释了文学创造过程的三个阶段。要求掌握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作品与意图的冲突等问题。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信息〕储藏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材料贮备的主体性是指材料必须被烙印在作家的头脑中,应转化为主体心灵伸出的记忆,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才能随意调动,这时的材料才具备主体性的特征,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创作材料。◆

获取材料的方式根据获取材料的途径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根底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那么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表达着深层的心理内容。(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三、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遇有外部刺激的触动,于是产生了带有极强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创作动机的结构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根底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常用的心理机制有(一)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以作家的童年经验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为例进行讲解。

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

根据积累材料的主体性特征进行讲解。◆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

沉思的功能是获取“意外的收获”或情感的“二度体验”。以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的经验为例进行讲解。(二)想象与联想◆

想象就是把过去的经验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可以说作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是想象,无怪乎黑格尔将“想象力”视为艺术活动最重要的能力。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作家都对想象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有的还生动地描述了文学创作活动中艺术想象的种种特征。◆

中国战国时的《楚辞·远游》中已有“思故旧以想象兮”的说法,这是大概是中国古人关于艺术想象最早的不自觉的认识。◆

晋代的陆机,陆机《文赋》中有“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陆机看来,想象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上天入地、连接古今、自由驰骋。◆

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也对想象做了精彩、形象的描述:“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想象的问题同样也受到国外的一些文学理论家们的关注◆

赫士列特认为:“不管是对于自然事物的描写或对天生情绪的描摹,如果没有想象的渲染,都缺乏以构成诗歌最终的目的和目标。……‘想象是这样一种机能,它不按事物的本相表现事物,而是按照其他的思想情绪把事物揉成无穷的不同形态和力量的综合来表现它们。’”◆

雪莱认为“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雨果说“诗人有翅膀,能飞翔,能突然消失在幽暗中,这是诗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所有这些论述无不将想象看作是诗歌〔泛指文学〕创作的核心。以上这些论述虽然都指出了想象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大多限于对想象进行印象似的描述,要真正对想象这种心理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离开了现代心理学是不行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类大脑的机能,其物质根底是人脑兴旺的脑神经细胞,从心理机制上说记忆是想象的根底,想象是以记忆中原有表象或经验为根底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大脑神经元细胞贯穿的结果。所谓艺术想象那么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和经验,对它们进行艺术的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根据在创作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一般可以将艺术想象划分为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和奇异性想象。1、再现性想象是指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对过去积累的信息进行回忆的过程。再现性想象是作家创作最常用到的一种根本的想象方式,作家调动他的记忆储藏,将过去曾目睹的或经历过的事情通过回忆再度在脑海中复现出来,选择那些能表现主体中心意念的人或事作为自己创造新的对象世界的根本材料。作家比之于一般人其观察力与感悟力敏锐的多,一位作家的头脑中必然到储藏着大量的表象和信息。著名作家巴金谈到他的代表作《家》的创作时曾说:“书中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确实,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我好象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冲动的一切。”2、虚构性想象是指作家在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的根底上,只选取经验过的某一点事实,生发开去,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鲁迅先生说自己写的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就非常准确、形象的说明了创造性想象的特点。3、比你想象是对某种抽象的东西进行形象化。比较想象,虚设想象又叫创造想象。文学创造者的艺术构思过程又叫形象思维。想象是贯穿艺术构思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在艺术创作活动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