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督府势严重,将吏莫敢仰视。渭角巾布衣,长揖纵谈。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割耳,深数寸。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翚。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节选自《明史·徐渭传》)材料二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蓬勃奋发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节选自《古文观止·徐文长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正确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袁宏道A游越B中C得D渭残E帙以示F祭酒G陶望龄H相与I激T赏J刻K其集L行世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死系狱”和“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苏武传》)中的“论”字的含义相同。B.“白衣往吊,抚棺恸哭”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中的“吊”字的含义相同。C.“是胡公知有先生矣”和“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中的“是”字含义不相同。D.“胡为不遇哉”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中的“遇”字含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喜好书法,擅长草书,绘画花草竹石,也都超逸有情致。B.徐渭诗作格调高雅,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他的文章有卓越的见解,气度沉静而且章法谨严。C.徐渭性格狂放不羁,命途多舛,仍有胡宗宪这样百年难遇的豪杰、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赏识他。D.徐渭纵情山水,走遍齐鲁燕赵等地,饱览塞外大漠,一切令人惊讶的情状,他都一一化入诗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2)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14.“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是对徐渭的高度推崇,请结合二则材料简要概括徐渭之“奇”。【答案】10.CHJ11.B12.B13.(1)幕府中若有紧急之需,会在夜深时打开大营门来等待徐渭。徐渭有时喝醉了不能来,胡宗宪也只是好好对待他。(2)徐文长既然向来不能与时俗苟合,当时的所谓诗坛的领袖,他也都加以抨击,把他们看作奴才,所以他的名声不能传出越地。14.①才能奇异;②性情奇怪;③遭际奇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袁宏道在越中游历,发现徐渭残余的书册,把它拿给祭酒陶望龄看,两人一同激动欣赏,于是就刻印了徐渭的文集,使流行于世。“袁宏道游越中”,“越中”为“游”的后置状语,后面断开,即C处;“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以”表目的,连接前后“得”和“示”,“祭酒陶望龄”为“示”的宾语,故应于其后断开,即H处;“相与激赏”,“相与”修饰谓语“激赏”,主语省略,与其后“刻其集行世”之间存在先后关系,故于“激赏”后断开,即J处。故CHJ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论”,判罪。句意:被判死罪,关进监狱。/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B.“含义相同”错误。“吊”,悼念死者/“吊”,慰问。句意:徐渭身穿白衣前往吊唁,拍着棺木大哭。/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C.这/正确。句意:这是胡公对先生的赏识。/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决定是错误的。D.际遇/接触。句意:怎么说他生不逢时呢?/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徐渭诗作格调高雅”错误,原文“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的意思是“诗作的体裁格调有时也有卑下的”,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诗作格调高雅”。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夜深开戟门以待”,省略句,补充“待”的宾语“徐渭”;“或”,有时;“顾”,只是。(2)“雅”,向来;“骚坛主盟”,诗坛领袖;“奴”,意动用法,把……看作奴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翚。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可知,才能奇异;根据“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可知,性情奇怪;根据“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割耳,深数寸。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可知,遭际奇特。参考译文:材料一:徐渭,字文长,是山阴人,做学生时,有盛大名气。总督胡宗宪将他征召到幕府里,宗宪猎得白鹿,将要把它献给朝廷,让徐渭起草奏章,与其他门客所起草的奏章一道,寄给跟自己关系好的学士评判,让他挑选其中特别好的一篇,送上朝廷。学士把徐渭所写的奏章进献皇上,世宗非常高兴,越发地宠信、倚重胡宗宪,胡宗宪因此也更看重徐渭。胡宗宪主管幕府,气势严肃庄重,将领、官吏们没有谁敢仰视。而徐渭头戴角巾,身着布衣,只行长揖之礼,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幕府中若有紧急之需,会在夜深时打开大营门来等待徐渭。徐渭有时喝醉了不能来,胡宗宪也只是好好对待他。徐渭懂军事,喜欢出奇妙计策,胡宗宪擒住徐海,诱捕王直,徐渭都参与了其中的谋划。徐渭依凭胡宗宪的权势,很骄横。等到胡宗宪被投入监狱,徐渭害怕灾祸及身,于是装癫狂,竟拿巨大的锥子刺自己的耳朵,深入几寸。后来,又杀死了后妻,被判死罪,关进监狱,他的同乡张元忭竭力挽救,才得免除死罪。于是游历金陵,到达宣、辽等地,纵观各个边关险塞,与李成梁的几个儿子结交为友。进入京师后,做了张元忭手下。张元忭用礼法来教导他,但徐渭不能听从张元忭教导,时间长了,就生气离开。后来元忭去世,徐渭身穿白衣前往吊唁,拍着棺木大哭,哭后,也不告诉主人家自己姓甚名谁,就离开了。徐渭天才高超,不同凡俗,诗文水平超出一般的人。善于写草书,绘画花草竹石也很精巧。嘉靖年间,王世贞、李攀龙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为是平民身份,被他们摈弃。徐渭愤恨他们用达官贵人来欺压寒素之士,发誓不入这二人的帮派。之后二十年,公安县的袁宏道在越中游历,发现徐渭残余的书册,把它拿给祭酒陶望龄看,两人一同激动欣赏,于是就刻印了徐渭的文集,使流行于世。材料二:文长既然已经在科举考试上不得志,于是就放肆地饮酒,纵情山水,走遍了齐鲁燕赵等地,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峦起伏、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声震天的景象,风雨交加、树木倒伏、幽谷闹市、奇人异士、珍稀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情状,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又有蓬勃奋发不可磨灭的壮志,和英雄不得志,报国无门的悲痛,所以他的诗,嬉笑怒骂,如水奔流出峡谷,如春芽破土,像寡妇深夜的哭声,像逆旅行客迎寒启程。虽然他诗作的体裁格调有时也有卑下的,但是匠心独运,有王者之气。不是那种像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所能赶得上的。徐文长在文章写作上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势沉着法度精严,他不会因为模拟压抑自己的才能,也不会无节制地议论以致打破了文章的思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既然向来不能与时俗苟合,当时的所谓诗坛的领袖,他也都加以抨击,把他们看作奴才,所以他的名声不能传出越地,可悲啊!文长喜好书法,用笔奔放有如作诗,在苍劲豪迈中又使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正是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韵味”。他还善作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但文长终究因为在当时不得志,怀着愤恨死了。石公说:“先生的命途多艰,致使他激愤疯狂,狂病发作,又被抓入狱。古今文人的牢骚和苦难,没有超过先生的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百年难遇的豪杰、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赏识他。在胡公幕府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对先生的赏识;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这表明皇帝也赏识他,唯一遗憾的就是身份未能显贵。先生诗文的崛起,一扫近代文坛荒秽之气,百世之后,自会定论,怎么说他生不逢时呢?”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不奇特的。正因为没有一处不奇特,这也就注定他到了哪里都不能得志。可悲啊!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装领卿署之职。邓后以女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阁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其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有忠公,而意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真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选自范晔《后汉书·宦者传序论》)材料二: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已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序》)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为A人主者B非欲养C祸于内D而疏E忠臣硕士F于外G盖其渐积而势H使之然也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行辈中,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老三,叔是老四。D.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邓太后不能直接参与朝臣的议政,只能委任宦官,所以才打破了不能将国家大事寄托在宦官身上的规定。B.五位宦官合谋诛杀大将军梁冀,因而受到桓帝信任,内、外朝也认为宦官功莫大焉。C.宦官侍奉君主的起居饮食,容易获得信任和亲近,君主与其关系日益亲密而产生依赖,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D.君主如果醒悟,可以撵走女色,而宦官的祸患却不容易除掉,唐昭宗就是一个例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2)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患也。14.宦官干政会引来祸患,其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G11.C12.A13.(1)没有办法进内宫参加谋划,下达诏令,不超出皇后所居的地方,不得不任用宦官,把国家的命运寄托于宦官身上。(2)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从前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14.①材料一认为,宦官干政,朝臣阿谀宦官,即能荣耀三族;忤逆宦官,就会祸及五族,朝廷纲纪陷入混乱。②材料二认为,宦官一旦获得君主的完全信任,就能挟持其作为人质,君主即使有所悔悟也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者,非……,……也”是判断句,“者”后B处断句;“非欲养祸于内”和“疏忠臣硕士于外”对应,“而”连接下句,DG处断句;故在BDG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季是老三,叔是老四”错误,叔是老三,季是老四。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所以才打破了不能将国家大事寄托在宦官身上的规定”错误,文中只是说邓太后以女主身份主持朝政,政事纷繁,朝臣议处国家大事,没有办法进内宫参加谋划,下达诏令,不超出皇后所居的地方,因此,不得不任用宦官,把国家的命运寄托于宦官身上。“打破”的说法文中没有依据。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无由”,没有办法;“制”,帝王的命令;“寄”,寄托。(2)“向”,从前;“恃”,依靠;“……者,……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①依据材料一“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真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可概括为:宦官干政,朝臣阿谀宦官,即能荣耀三族;忤逆宦官,就会祸及五族,朝廷纲纪陷入混乱。②依据材料二“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可概括为:宦官一旦获得君主的完全信任,就能挟持其作为人质,君主即使有所悔悟也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参考译文:材料一:从明帝以后,直到延平年间,对宦官任用范围渐渐扩大,名额也稍为增加。中常侍增到十人,小黄门二十人,帽子上的装饰全改为金珰右貂,兼任九卿等外朝官的职务。邓太后以女主身份主持朝政,政事纷繁,朝臣议处国家大事,没有办法进内宫参加谋划,下达诏令,不超出皇后所居的地方,因此,不得不任用宦官,把国家的命运寄托于宦官身上。他们手操封爵大权,口含王法诏命,不再只是担任掖廷、永巷、闺牖房闼的职务了。后来宦官孙程立了拥立顺帝的大功,曹腾参加了拥立桓帝的谋划,继之以五个侯爵的合谋,使外戚梁冀受到诛杀。他们所作所为公允正大,恩情在皇帝心中。所以朝廷内外都服从,上上下下不敢非议;有的人称赞他们有伊尹、霍光一样的功勋,无愧于前代;有的说张良、陈平的谋略,又出现在今天。虽然当时也有忠心为公之臣,但终归遭到排斥;他们的举动移山倒海,呼吸变霜化露;对他们的索求,想方设法满足的,就光耀三族;直情不隐、违背他们心意的,则远近亲族都要遭到夷灭。汉朝的朝纲法纪乱到了极点!材料二: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小忠小信获得君主的信任,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当发觉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自己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她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①,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节选自《论语·颜渊》)材料二: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宣王曰:“善!”周公②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成王与唐叔虞③燕居④,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愿,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节选自《说苑·君道》)[注释]①皋陶:偃姓(一说为赢姓),皋氏,名繇,字庭坚。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②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③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因封地在唐,故称唐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姬燮继位,迁居到晋水之旁,故将国号改为“晋”。④燕居:指退朝闲居,也指闲居之所。燕,安乐的意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明君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B.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C.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D.故明君/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意思是依从、因循,与成语“因地制宜”中的“因”字意思完全相同。B.《书》,指《尚书》,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C.理,是一种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的礼器,依其大小以区别尊卑。D.称,意思是颂扬称赞,与《出师表》中“先帝称之曰能”的“称”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和汤善于选拔正直的人才,并且让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使得不仁之人远离了自身。B.尹文认为齐宣王应该采用无为且能够宽容臣民的理念治国,他还引用《书》中的语句加以佐证,得到了齐宜王的认可。C.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任命十二州牧,每方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这样做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D.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唐叔虞怕成王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最终唐叔虞得到了封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2)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14.虞舜能够“不下堂而天下治”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11.A12.D13.(1)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什么居住在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2)做君王的人为什么要选用贤才呢?君王只有得到贤才来辅佐自己,才能治理得好天下。14.①虞舜有识人之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远离自身。②虞舜能任用贤能,让他们各司其职,又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让他们显赫荣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务必求得贤才,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俸禄优厚;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明君在上”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设四佐以自辅”结构完整,应在“自辅”后断开,“贤者进以显荣”和“罢者退而劳力”是并列关系,应在“显荣”后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沿袭;依据,根据。句意: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B.正确。C.正确。D.正确。句意:士大夫要颂扬它。/先帝称赞他是个有才能的人。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唐叔虞怕成王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错误,从原文“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可知,唐叔虞听了成王的话很高兴,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旦,并非怕成王反悔而请求周公旦帮忙。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诚”,果真、果然;“居”,居住在深宫中;“而”,表示转折,却;“岂”,难道。(2)“王者”,做君王的人;“何以”,为什么;“自辅”,辅佐自己;“治”,治理得好或天下太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原文“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和材料二原文“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可知,虞舜有识人之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远离自身。结合材料二原文中针对“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可知,虞舜能任用贤能,让他们各司其职,又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让他们显赫荣耀。参考译文:材料一: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的含义太丰富了!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材料二:齐宣王对尹文说:“国君的政事应该怎么办?”尹文回答说:“国君的政事,就是清静无为又能够宽容臣民。政事减少了,百姓就容易顺从;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所以百姓便不会因为政事而犯罪。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博大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圣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尚书》上说:‘宽容通达就能成为圣人。”齐宣王说:“好!”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颁布德政,施行恩惠,边远的地方更加昌明。他任命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委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如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人,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人,将这些情况入朝向天子禀告。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说:“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当的地方吗?为什么你们治理下的百姓,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呢?”那些诸侯国君回去后,便召集本国的大夫并把天子的话告诉他们。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高兴地说:“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因此所谓州牧,是用来打开四方之门、明察四方情况、通达四方意见的。这样就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成王与弟弟唐叔虞在一起闲耍,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形状授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来分封你。”唐叔虞听了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叔父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成王,他说:“天子您封了唐叔虞吗?”成王说:“那是我偶尔与唐叔虞开的玩笑。”周公回答说:“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话说出来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颂扬它。”于是成王就把晋国封给唐叔虞。做君王的为什么要选用贤才呢?君王只有得到贤才来辅佐自己,才能治理好天下。(不然的话,)即使有尧、舜那样的英明,而不配备重臣,那么君王的恩德就不能传布,教化惠泽就不能施行。所以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务必求得贤才,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俸禄优厚;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这样,君王就不会留下忧患,臣民中就不会有奸邪之人,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恩泽遍布众生,滋润草木。从前虞舜左有禹,右有皋陶,不下殿堂而天下得到治理,这就是任用贤能的功效啊。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二年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广之。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责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忱也。”季兴乃止。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季兴大败,请和。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丙辰,季兴卒。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含近臣远,非计也。”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属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遂固请退居。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材料二:后唐庄宗过河,荆渚高季昌谓其门客梁震曰:“某事梁祖,仅获自免。龙德①已来,止求安活。我今入觐,亦要尝之。彼②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若移入他镇,可为子孙之福。此行决矣。”既自阙回,谓震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抄《春秋》。又竖指云:‘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吾高枕无忧。”乃筑西面罗城,拒敌之具。不三年,庄宗不守。英雄之料,顷刻不差,宜乎贻厥子孙③选自《北梦琐言》)【注】①龙德:后梁末帝年号。②彼:与后文的“新主”,都指后唐庄宗李存助。③贻:留传,遗留。厥:他,他的。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高季兴A既得B三州C请D朝廷E不除F刺史G自H以I子J弟K为之L不许。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中的“白衣”,与《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所用手法相同。B.“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中的“因”,与《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中的“因”意思不同。C.“以嗣王属我”中的“属”,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意思不同。D.“遂固请退居”的“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梁覆灭后,高季昌改名季兴,想亲自入朝觐见后唐君主,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大量制造战舰,想攻打楚国,最后被孙光宪劝阻。B.夔州刺史潘炕罢官,高季兴领军突击,杀死守兵并占领了夔州城。第二年楚王派袁诠率军攻打荆南,高季兴派水军迎战,被击败。C.高季兴之子高从诲承袭爵位,认为唐近而吴远,舍弃近的国家而臣服远的国家,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向后唐请罪,获得正式任命D.高从诲把梁震当兄长对待,而梁震因年事已高且高从诲没有荒废先王遗业,请求退居高从诲留不住他,每年给予他丰厚的赏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2)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14.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在高季昌身上足以借鉴的成就之道。【答案】10.CGL11.A12.A13.(1)荆南遭受战乱以来,依赖您使士兵和百姓休养生息,才有了生机。(2)那么就是说功劳在他一个人身上,哪还有辅佐大臣的关系?而且外出游玩打猎十天不回来,朝廷内外人们的心情怎么受得了?14.①安抚百姓,恢复生产;②礼贤下士,善于纳谏;③有识人之智,谋略深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高季兴得到三州,请求朝廷不要任命刺史,自己派子弟去充当,后唐帝没有答应。“高季兴既得三州”中,“高季兴”为主语,“既得”为谓语,“三州”为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三州”后断开,即C处;“朝廷”既是“请”的宾语,又是“不除刺史”的主语,整个句子承前省主语“高季兴”,应在“刺史”后断开,即G处;“不许”的主语应为“朝廷”,应在“不许”前断开,即L处。故在CGL三处句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白衣,是借代手法,指平民百姓;藩篱,借喻手法,本体为边境。句意:我仅以平民身份侍奉在您的宴席之侧就可以了。/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B.正确。通过;趁机。句意:于是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C.正确。托付;连缀成串,写作。句意:他将您托付给我。/屈原写作草稿还没有写完。D.正确。于是;喂养。句意:于是坚决请求告老还乡。/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没有得到允许”于材料一无据,从材料二看,入朝是得到了庄宗的许可。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赖”,依赖;“休息”,使……休养生息;“生意”,生机。(2)“何有”,有什么;“旬”,十天;“中外”,朝廷内外。【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①由原文“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可知,安抚百姓,恢复生产;②由原文“光宪谏曰:‘……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忱也。’季兴乃止”可知,礼贤下士,善于纳谏;③由原文“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既自阙回,谓震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抄《春秋》……’吾高枕无忧……不三年,庄宗不守”可知,有识人之智,谋略深远。参考译文:材料一: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的高季昌为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到任时,城池残破被毁坏,百姓凋残耗尽。高季昌安抚召集流散的人,百姓都恢复了旧业。开平二年冬季十月,依政人进士梁震经过江陵,高季昌爱惜他的才能学识,将他留下,想要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判官。梁震说:“我向来不羡慕荣华仕禄,您不认为我愚笨无知,一定要让我参与谋划议事,我仅以平民身份侍奉在您的宴席之侧就可以了,何必一定在幕府任职。”乾化二年,高季昌暗中有占据荆南的想法,于是便上奏朝廷请求修筑江陵的外城,把它增加扩大。乾化三年,高季昌修造了五百艘战船,作为进攻防守的器械。后梁朝廷逐渐无法制约他。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听说后唐灭了后梁,为避后唐庙讳,改名为季兴,打算亲自入朝觐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夏季四月,梁震向高季兴举荐前陵州判官贵平人孙光宪,高季兴让孙光宪担任书记一职。高季兴大造战船,准备进攻南楚。孙光宪劝谏道:“荆南遭受战乱以来,依赖您使士兵和百姓休养生息,才有了生机。如果又和楚国成为仇敌。其他国家趁我们空虚疲乏之际前来侵犯,这是非常值得担忧的。”高季兴于是作罢。天成二年春天,高季兴得到三州,请求朝廷不要任命刺史,自己派子弟去充当,后唐帝没有答应。夔州刺史潘炕被罢官,高季兴便率领军队突然进入夔州城中,杀死防守士兵并占领了夔州城。后唐明宗大怒,任命刘训担任南面招讨使,率领四万步兵和骑兵讨伐高季兴。高季兴向吴国请求救援,吴国派水军来援助他。天成三年春季三月楚王马殷到达岳州,派遣六军使袁诠攻打荆南,高季兴凭借水军迎战。高季兴大败,请求讲和。冬季十二月,高季兴卧病在床,任命他的儿子高从诲暂时处理军府事务。丙辰日,高季兴去世。高从诲继位后,对僚佐们说:“后唐离我们近而吴国离我们远,舍弃近的国家而臣服于远的国家,这不是好计策。”于是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后唐明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天成四年秋季七月甲申日,后唐朝廷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情通达,礼贤下士,重用梁震,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梁震说:“先王待我如同贫贱之交,他将您托付给我。现在您已经能够自立,没有荒废先王遗业,我已年老,不能再侍奉人了。”于是坚决请求告老还乡。高从诲没能留住他,于是为他在土洲修建府舍。高从诲时常到梁震家里去探望,一年四季的赏赐极为丰厚。从此把政事全部托付给孙光宪。材料二:后唐庄宗过了黄河。荆渚人高季昌对他的门客梁震说:“我在后梁太祖手下做事,得到的仅仅是自己没有被处罚。龙德初年以来,只求安稳地活着。我现在去朝见庄宗,也是希望能够打探他的动静。他若是想谋求天下,一定不会囚系(扣押)我。要是进军别的地方,那可是子孙的福分。走这一趟已经决定了。”从皇宫回来以后,他告诉梁震说:“新国主经历百战,才得到河南。对功臣自夸他亲手抄录《春秋》。又竖起指头说:‘我从指头上得到天下。’那么就是说功劳在他一个人身上,哪还有辅佐大臣的关系?而且外出游玩打猎十天不回来,朝廷内外人们的心情怎么受得了?我现在高枕无忧了。”于是在西面加筑了罗城,又修造了用来阻挡敌人的用具。不到三年,庄宗果然没有守住。英雄所预料的一点没错,留给子孙福泽也是应该的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①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②。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勃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节选自《韩非子·主道》)材料二: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英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注]①纪,纲领,纲纪。②表异,表现违背正常情况,即伪装。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今群臣A无不一辞B同轨乎C季孙者D举鲁国E尽化为一F君虽问G境内之人H犹不免于乱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文中指万物本原,与《师说》中“吾师道也”的“道”词义不同。B.素,本义是未经加工的丝织品,引申为本色,与文中的“雕琢”相对。C.门户,指派别、门派,文中指一个派别之言,即“门户之见”的意思。D.偃兵,指停止战争;其中的“偃”与“偃仰啸歌”的“偃”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主张用道来指导君主治国,认为圣明的君主一定要把握“道”这一本原和准则,去探知万物的本原、成败的原因。B.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恶,去掉自己的成见与智巧,臣下才会各守其职、各尽其能,而不伪装自己去逢迎君主。C.正如谚语所说的,不听取众人的想法就会迷惑,君主如果只听信某一个人的话,那么就可能会被臣下蒙蔽。D.惠子劝说君王要明察臣子的进言,如果攻打齐、楚确实有利,且整个国家都因此获利,那就肯定有问题,因为聪明人多不这样认为。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2)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14.材料一强调君主要虚静无为,而材料二强调君主要主动察言,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答案】10.DFH11.D12.D13.(1)让明智的人完全使出他们的智慧去思虑问题,而君主借助他们的智慧去决断政事,因此君主不会在智慧上有穷尽。(2)现在我所有的事情都和群臣一起谋划,但国家却越来越乱了,原因是什么呢?14.不矛盾。材料一针对使臣子保持本真、各尽其能而言。材料二针对君主不被蒙蔽,不盲信盲从而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群臣没有不和季孙统一口径的,全鲁国都变成了一个人,您即使问遍境内百姓,仍然不免于混乱。“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为状语后置句,“群臣”是主语,“无不”是状语,“一辞同轨”是谓语,“乎季孙”是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者”一般用在上句末尾,“者”后D处断开;“举鲁国尽化为一”,“举”是“全”,修饰主语“鲁国”,“化为”是谓语,“一”是宾语,后面F处断开;“君虽问境内之人”,“君”是主语,“问”是谓语,“境内之人”是宾语,后面H处断开。故在DFH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万物本原;道理。句意:道,是万物的本原。/我学习道理。B.正确。C.正确。D.错误。停止战争;倒下。句意:惠施想与齐、楚罢兵言和。/或躺或卧高声吟诵诗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为普通人不会都这么聪明”错,原文“是何智者之众也?”,意思是聪明的人怎么会这么多啊!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尽”,完全;“因”,借助;“穷”,穷尽。(2)“举”,全,所有的;“虑”,谋划;“愈”,越、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不矛盾。由“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勃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等可知,材料一针对使臣子保持本真、各尽其能而言。由“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等可知,材料二针对君主不被蒙蔽,不盲信盲从而言。参考译文:材料一: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所以圣明的君主把握这个本原以了解万物的由来,研究这个准则以认识事情成败的原因。因此君主用虚静的态度对待一切,保持无成见的虚心,就能知道事物的真相;保持宁静,就能知道行动是否正确。所以说: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爱好,君主表现出自己的爱好,臣子们就将要去精心粉饰自己的言行;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意图,君主表现出自己的意图,臣子们就要去极力伪装自己的观点。所以说: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恶,臣下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本真之情;君主去掉自己的成见与智巧,臣下就会处处谨慎对待。因此君主虽然富有智慧却不用智慧思虑,让世上万物各处于自己的位置;富有才能却不凭才能去行事,以此来观察臣下言行的依据;有勇力也不用来逞威,而让群臣完全发挥出他们的武勇。群臣各尽自己的职守,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据他们各人的才能而加以使用,这就叫做遵照常规办事。圣明君主的处事原则,是让明智的人完全使出他们的智慧去思虑问题,而君主借助他们的智慧去决断政事,因此君主不会在智慧上有穷尽;有才能的人进献出他们的才干,君主依据他们的才能任用他们,因此君主不会在才能上有穷尽。(节选自《韩非子·主道》)材料二:君主观察和听取臣下的言行,如果不加验证,就不会知道实情;如果偏听偏信,就会受到臣下的蒙蔽。鲁哀公问孔子说:“民间俗语说:‘没有众人合计就会迷乱。’现在我所有的事情都和群臣一起谋划,但国家却越来越乱了,原因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明君有事问臣下,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像这样的话,明君在上,群臣就可以在下面直率地议论。现在群臣没有不和季孙统一口径的,全鲁国都变成了一个人,您即使问遍境内百姓,仍然不免于混乱。”张仪想凭秦、韩和魏交好的势力去征伐齐、楚,惠施想与齐、楚罢兵言和。两人争执不下。群臣近侍都帮张仪说话,认为攻打齐、楚有利,而没有人帮惠施讲话。魏王结果听从了张仪的主张,而认为惠施的主张不行。攻打齐、楚的事已经确定之后,惠子进见魏王。魏王说:“您不要说了。攻打齐、楚的事情确实有利,全国都这样认为。”惠施趁机进言:“这种情况不能不明察。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有利,全国都认为有利,聪明的人怎么会这么多啊!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不利,全国都认为有利,愚蠢的人又该多么多啊!凡要谋划,是因为有疑;有疑的事,如果确实是疑惑不定的,那么就会有一半人认为可行,一半人认为不可行。现在全国都认为可行,这是大王失去了一半人的意见。被挟持的君主也正是失去了半数意见的君主啊!”(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先生年逾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将以其弟之女妻之。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介执杖屦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之,而李丞相、孔给事亦以此见称于士大夫。先生讳复,宇明复,姓孙氏,晋州平阳人也。少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阳,学《春秋》,著《尊王发微》。鲁多学者,其尤贤而有道者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其后介为学官,语于朝曰:“先生非隐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尝召见迩英阁说诗,将以为侍讲,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异先儒,遂止。七年,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先生姓名,坐贬监处州商税。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上言:“孙某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本二张孝先曰:“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洙泗以下,伊洛盛矣。二程之吟风,游杨之立雪,师弟子之义,至今犹令人景慕。乃余观孙明复隐居泰山,石介师礼事之。宾客至,介侍立执杖屦甚恭谨。鲁人皆嗟叹,谓乃今复见师弟子礼。此在周、程未起时,亦宋朝道学之盛有开必先耶!余感古道而识于此。”(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注]游杨:“游”指游酢,“杨”指杨时,均为北宋著名理学家。10.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涂好正确的选项。枢密使韩琦言之A天子B选书吏C给纸笔D命其门人祖无择E就其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年逾四十”的“逾”,指超过,越过,与“客逾庖而宴”“年逾花甲”的“逾”意思大致相同。B.学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又称教官、祭酒、博士、提学、学政、教授和教谕等。C.“少举进士不中”的“举”与“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举”意思相同。D.洙泗,即洙水和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复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进士,于是在泰山南面隐居,著书立说。B.孙复学问渊博。他担任侍讲官,被皇帝召到迩英阁说诗,遭人诋毁而停讲。C.孙复因孔直温狂妄不当的谋划而受到牵连,后因赵概等人上书才免于被贬。D.孙复治学严谨。他研究《春秋》,不迷于传注,不曲解经义,探得经之本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2)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14.文本二中张孝先对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