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辽宁省辽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秦州杂诗(其十五)①杜甫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②风落木,客舍雨连山。阮籍行多兴,庞公③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④毛斑。[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因安史之乱,杜甫辞去朝廷官职,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此诗即他到达秦州暂住东柯谷期间所作。②塞门:边关。③庞公:东汉末年隐士。④镊鬓:拔掉鬓角上的白发。古人为出仕而常有此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诗人写自己还没来得及泛舟大海,就已经陷身于无尽的战火之间。B.“悠悠”本指从容自然,此处为反语,指诗人四处奔走躲避战乱的惊慌窘态。C.颔联明写风吹叶落、秋雨不止的自然景象,实则抒无奈漂泊的凄凉悲切之情。D.颈联用典,借用阮籍的任性不羁和庞公的隐居选择,为尾联表白心志张本。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我们应如何看待诗人的这一行为?【答案】15.D16.尾联说这眼前的“东柯谷”,就可以达成疏懒的心愿,从此就用不着再去拔什么斑白鬓毛了,侧重表达诗人的归隐之志。

这样的志向是杜甫一时所感,表面上是面对战乱不休的时局时无力补天只得独善其身的选择,但深处流露出诗人的不甘。【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任性不羁”错。此处,“多兴”可以理解为“多兴致”“多即兴”“多随兴”,但并非“任性不羁”。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通观全诗,这首诗首联写遗憾。年轻时确实有过“泛沧海”想法,但后来“未暇”实现,遇到无休无止的战乱。次联写景。秋风秋雨落叶纷纷。恰好是当下境遇的写照。杜甫当下就是在“塞门”“客舍”的凄风冷雨中。三联用典,阮籍常常随兴而游,庞公选择隐居岘山。末联表白心愿:东柯谷特适合俺这样的疏放懒散之人,我也要学阮籍随兴学庞公隐居,再也不说出仕为官的事了。尾联意为“东柯谷正适合我的疏懒之性,既然不想出仕也就不必修整鬓斑”。杜甫说,要说这眼前的“东柯谷”,就可以达成我疏懒的心愿,从此就用不着再去拔什么斑白鬓毛了。也就是说,如果老杜决心像阮籍和庞德公那样归隐,这东柯谷就非常适合。如果在这里养老,那容颜的老不老也就无所谓了,问题是,这样的志向是杜甫一时所感,表面上是面对战乱不休的时局时无力补天只得独善其身的选择,但诗人实际上不能做到这样的悠然自得,故而深处流露出诗人的不甘。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梅花①宋·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②。素面翻嫌粉涴③,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注】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为悼念侍妾王朝云而作,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只有王朝云相从。②绿毛幺凤:又叫“倒挂子”,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③涴(wò):玷污,弄脏。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的前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畏瘴雾侵袭。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作者高洁的人品的化身,表达自己对朝云的情深。B.“素面翻嫌粉涴”,极言岭南梅花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装饰的,若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梅花本来的美好姿容。C.“高情已逐晓云空”,“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D.苏东坡的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真正达到了花与人浑然相融的妙境。16.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是悼亡词,两者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5.A16.同:两首词都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凄然伤怀之情。异:《江城子》表达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无限悲凉和落寞之情。《西江月》赞扬朝云像梅花一样高洁美丽,傲寒开放,感谢朝云与自己共赴苦难的一往情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实为作者高洁的人品的化身,表达自己对朝云的情深”错,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相同点:两首词都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凄然伤怀之情。《江城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西江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2)不同点:苏轼写《江城子》时,正是因与王安石失和,在政治上遭受排挤,被贬为密州知州期间,本词表达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无限悲凉和落寞之情。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而作者衰老的形象,也恰是现实不顺的反映。《西江月》是苏轼大约60岁时创作的一首词,此时苏轼人生观已经很成熟,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只有王朝云相从,借赞扬梅花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辽宁省部分校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夏旱白居易太阴不离毕①,太岁仍在午②。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金石欲销铄③,况兹禾与黍。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悯然望岁④者,出门何所睹。但见棘与茨,罗生遍场圃。恶苗承沴气,欣然得其所。感此因问天,可能长不雨。【注】①太阴,月。离,接近。毕,星宿名。古人认为月离于毕为雨象。②古人认为午年主旱。③销铄:熔化。④望岁:盼望丰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照应标题,通过对天文现象的描述,揭示这个夏天发生旱灾的事实。B.“金石”两句写金石都快要熔化,更何况禾、黍等庄稼呢,进一步强调干旱严重。C.“欣然”句语意一转,写出农人因干枯作物受“沴气”滋润而丰收在望的欣喜之情。D.结尾两句中诗人用问天的方式,发出何时才能下雨缓解旱情,结束旱灾的感叹。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对天灾的不满。“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直抒胸臆,表达对旱灾不止的不满;“金石欲销铄”运用夸张手法,极写环境之恶劣。②对农民的怜悯。“唯农最辛苦”直抒胸臆,表达对农民的怜悯。③对粮食作物生长环境的关心。“恶苗”四句,运用反讽,借写渴求苍天长期不雨以助恶苗生长,侧面表达对维护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作物生长环境的关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农人因干枯作物受‘沴气’滋润而丰收在望的欣喜之情”错。“恶苗承沴气”说的是“病谷得到了灾害不祥之气”,由此可知,诗中的“欣然”并非是农民的欣喜,更多的是人们的愤慨,不涉及“干枯作物受‘沴气’滋润而丰收在望的欣喜之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对天灾的不满。通观全诗,首二句照应标题,通过对“太阴不离毕,太岁仍在午”的天文现象的描述,反映出遭遇夏旱的现实,引起后文。“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叙事兼抒情,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旱灾不止的不满;“金石欲销铄,况兹禾与黍”,运用夸张手发,借写“金石”销铄,凸显天气干燥炎热,极写环境之恶劣。②对农民怜悯。“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直抒胸臆,他以这份哀悯之心将农民心理刻画得真实可感,令人潸然,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怜悯。③对粮食作物生长环境的关心。“但见棘与茨,罗生遍场圃”“恶苗承沴气,欣然得其所”,转入对农业生产的关注,表达对对粮食作物生长环境的关心。“恶苗”四句,运用反讽,借写渴求苍天长期不雨以助恶苗生长,侧面表达对维护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作物生长环境的关心。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考适应性测试(二)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赠王友道苏轼谁道东阳①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②。省可清言挥玉麈,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③。【注】①东阳:原指沈东阳,即沈约,因求官而累瘦了身体。②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③蜀客:指汉代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因他是蜀人,故称。司马相如因“悦文君之色”,在夫妻之事上不加节制,最终因“消渴症”而亡。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二句以历史人物喻之。词人以发问的口气,认为不宜一概而论历史人物。“谁道”二字,排除了独见。B.词的上片描绘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尘脱俗之气质,引用李白的典故,进一步赞颂友道高洁超尘的风姿。C.词的下片继续赞颂友人的美好品性,“保器全真”体现出词人对友人能够做到保持真气,自爱自重的赞颂和钦佩D.尾句词人一方面怀着遗憾的口吻,惋惜家乡人司马相如因文君而亡身,另一方面也警告友道不要重蹈司马之覆辙16.有人评论苏轼的这首《临江仙》构思新奇,结构独特,语言中充满了道学色彩,富含哲理。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15.C【解析】词的下片中“真须保器全真”为词人的劝诫之语,目的是警示友人保持真气,自爱自重,不要迷于美色,而并非“赞颂”之语。16.①构思新奇,结构独特:词的上片赞美了友道的风华正茂之容貌及超尘脱俗之气质,词的下片则语句委婉,劝诫友道不要沉湎于女色,应该自珍自爱。上片与下片词人表达的情感看似截然不同实则联系紧密,体现出构思之新奇、结构之独特。②道学色彩浓郁:词的上片中“风尘外物”,一尘不染,与世无争,是中国道人的美德,也是词人欲求又不可得的处世经文;词的下片中“省可清言挥玉麈”是魏晋士大夫关于老、庄守身思想的探讨,“保器全真”中的“真气”乃是道家思想之精髓;“风流何似道家纯”则认为没有什么“风流”韵事比得上道家的纯真气节。全词体现出浓郁的道学色彩。③富含哲理:全词运用了众多的史典,以沈东阳、李白、司马相如的典故道出了貌美身健与高洁脱俗、不为仕途所困扰的哲理关系,托出了词人于己于友以道治身的美好思想。辽宁省大连八中等三校2024年高三联合模拟语文试卷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北塘避暑(宋)韩琦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注:此诗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之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扣题,交代避暑的时间、地点,次句表现诗人在幽静环境中的飘逸超尘之感。

B.颔联写作者并不借助管弦消遣,而沐浴清风,悠然自得,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

C.颈联借“水鸟得鱼”“岭云含雨”,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一近一远,情理兼备。

D.尾联作者因酒已喝尽,酣然入梦;梦中醒来,感时伤怀,眼前无限江山,徒惹伤感。

(2)这首诗蕴含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答】(1)D.“感时伤怀,眼前无限江山,徒惹伤感”错,根据文意,作者在北塘避暑觉得悠然自得,自得其乐,并没有感时伤怀,也没有伤感。故选D。

(2)①“水鸟得鱼长自足”是水鸟有鱼就长久地自足。诗人借助“水鸟得鱼长自足”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长自足”表明诗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②“岭云含雨只空还”是山岭上云含着雨却只白白地往返,诗人借助“岭云含雨只空还”表明自己的品质,“只空还”是说什么都没带,就这样回来了,表明诗人清廉不染尘埃的高洁。③“万柄莲香一枕山”是满塘荷花送来阵阵清香,还有枕边淡淡一抹青山。莲出淤泥而不染,是高洁的象征,诗人借助“莲香”表明自己清高脱俗的品质。诗人还将“万柄莲香”和“一枕山”融为一体,“莲香”脱俗,“青山”博大,两者结合,可见诗人胸怀博大。

答案:

(1)D

(2)①“长自足”可推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②“只空还”可推出清廉不染尘埃的高洁。③“莲香”可表明清高脱俗;将万柄莲香和一枕山融为一体可显示其胸怀博大。

译文:

满室都被林塘荡涤尽暑气烦恼燠,空旷寥廓仿佛不再凡间。谁人敢来给清风议个价钱?无乐能超过百日空闲。水鸟得到鱼就能长久地自足;山岭上云含着雨却只白白地往返。酒喝尽后是什么使梦魂警醒?满塘荷花送来阵阵清香,还有枕边淡淡一抹青山。

赏析:

韩琦是北宋名相,他为官清廉正直,生活俭朴,不尚奢华,尤重保持晚节,曾为诗曰:“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此诗首联破题,林幽塘清,洗涤去暑气袭人的烦恼,使人觉得心旷神怡,超脱于尘世之外。其实这一“暑”字有双关的含义,诗人要避的不只是自然界的“暑”,尘寰中的“暑”才是最“烦”人的,君不见“炙手可热势绝伦”的“暑”气,早已令诗人退避三百舍,但他倒觉得有超尘拔俗之妙。

颔联转入议论,其中出句最妙,和诗人差不多时候被贬的后生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得很有意思:“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谁个敢说它一斤值几个钱呢?看似问得荒唐,却有了“无理的意趣”,因为语愈荒诞,情愈炽烈,心愈真诚,也就愈觉有妙想独步。

颈联还是说理,但不是纯议论,而是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以避免宋人喜欢纯议论之病。出句的关键在“知足”,知足者常乐;对句的关键在“空”,诗人曾“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只今“处江湖之远”,也和“岭云”一样,即使“含雨(忧国忧民之心)”再多,也是“空”的。

尾联让读者闻到“黄花晚节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万柄莲香”,要远远胜过“举杯浇愁愁更愁”这种自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