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改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跟踪第30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1页
高考新课改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跟踪第30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2页
高考新课改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跟踪第30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3页
高考新课改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跟踪第30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4页
高考新课改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跟踪第30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届高考新课改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跟踪第30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1.如图为有关种群年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b、c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的多少B.大多数的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为c类型C.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D.a类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少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C.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近期的个体数量一定会增多D.所有的种群都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3.《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捕捞该种鱼时应控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数罟不入洿池”是为了保护幼小个体

C.应在K/2之前用粗网对该种鱼进行捕捞

D.在用标志重捕法统计该种鱼数量时,标志物易被鱼吞食消化,会使统计结果偏大

4.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采取措施降低环境容纳量,能从根本上限制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B.消灭捕食者,引入被捕食者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措施C.在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防治,消耗的防治成本最低D.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的可持续增产5.在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统计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细胞数D直接从静置培养的试管底部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6.下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7.某小组对当地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喜鹊在某时间范围内的出生率(Ⅰ)和死亡率(Ⅱ)的关系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中,第0~6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第7~10年间种群数量先升高后保持不变B.图乙中c点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该喜鹊种群在图甲的第1年和图乙的b点时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D.图甲的第3~9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图乙的c~d段的数量变化8.1936年,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其后五年期间环颈雉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这五年期间,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B.在这五年期间,环颈雉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种群的λ值均大于1

C.自引入到该岛屿开始,环颈雉种群内部就出现了竞争现象

D.引入环颈雉可使该岛屿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9.某湖泊中央有A、B两个相邻的小岛,在某年的3~11月份对两小岛上的社鼠种群进行数量调查,并记录小岛的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绘制曲线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岛上社鼠种群数量变化与气温无关B.A岛社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5只C.6月份B岛社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人工投放食物和水可使社鼠的种群数量增多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11.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进行的实验及其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组别实验处理实验条件实验结果实验1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进行培养实验2培养液10mL,加入干酵母0.1g,环境温度为28℃实验3培养液10mL,加入干酵母0.1g,环境温度5℃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1处理应为培养液5mL,加入干酵母0.1g,环境温度28°CB.实验2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其对应的实验结果为曲线a所示C.b组前6天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增加培养液后曲线与a一致D.计数时,若视野内酵母菌数目太多须通过预实验确定最适稀释度再进行统计12.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如图表示一个计数室及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液中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B.每天定时取样前要摇匀培养液C.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格计数,目的是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D.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为上右图所示,则估算酵母菌的总数为6×106个/mL13.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14.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1.请指出并改正以上操作步骤中的错误:__________2.血球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计数板有__________个计数室.方格网上有__________个大方格.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3.在计数前常采用__________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则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统计

4.上述实验所用血球计数板以及观察到计数室一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分布如图所示。以此小方格中酵母菌数作为平均数进行计算.则1mo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

。15.生态策略是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甲两条曲线分别表示K、r对策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1)据图甲分析,K对策物种的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和绝灭点X,当种群数量高于X时,种群数量可以回升到S,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但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就会走向绝灭,这正是东北虎等濒危动物所面临的状况。为了保护东北虎,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东北虎对推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重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价值。(2)据图甲比较分析,r对策物种的曲线特点是____,这正是人们消除有害生物的危害所面临的状况。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____型增长曲线。(3)图乙曲线Ⅱ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缓解草原的鼠患。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采用了标志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被捕获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到,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____(偏大/相等/偏小)。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正确项分析】有些昆虫,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蜉蝣和蝉,蝉的若虫要在地下生活多年,而羽化出土后的成年蝉只能生活一个夏季,C正确。【错误项分析】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A错误。就人类人口来讲,增长型(a)因年轻人口所占比例太大,预示着人口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和大多数亚、非、拉国家都属于这一年龄结构类型;稳定型(b)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即1个家庭生2个孩子),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如多数发达国家;衰退型(c)因老年人口比例过大而预示着未来人口数量的衰减,如少数发达国家,B错误。增长型(a)种群的密度会越来越大,D错误。2.答案:B解析: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B正确;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受其它自然因素(如疾病、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近期其个体数量不一定会增多,C错误;种群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D错误。3.答案:C

解析:“数罟不入洿池”可以保证幼小个体不被捕获,使该种龟的年龄结构保持增长型,A、B正确,为保持该种鱼较大的增长速率,捕捞应在K/2之后进行,C错误。标志物被龟吞食消化后,会使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从而使统计结果偏大,D正确。4.答案:A解析:采取措施如减少其食物来源,增加其天敌的数量,破坏其栖息环境等,降低环境容纳量,能从根本上限制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给濒危动物创造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措施,B错误;在种群数量达到K/2前防治,防治成本最低,C错误;鱼类养殖过程中,捕捞后的剩余量接近于K/2时,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D错误。5.答案:C解析:A、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褐家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随机选取家系,若选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所得发病率偏高,B错误;

C、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C正确;

D、由于酵母菌往往沉在底部较多,测量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的底部吸出培养液前没有振荡试管,会导致实验所得数据偏大,D错误.

故选:C.6.答案:D解析: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故A正确;甲曲线小于a时,即种群密度低时,,种群更容易消亡,因此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数量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故B正确;乙曲线小于a时,,种群数量容易回升,因此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故C正确;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时,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为0,故D错误。7.答案:C解析:本题通过喜鹊数量变化柱形图、出生率(Ⅰ)和死亡率(Ⅱ)的关系曲线考查科学思维中的演绎与推理能力。图甲中,第0~2年间种群数量在增长,第7~10年间种群数量先下降后保持不变,A错误。图乙中c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c点前种群增长速率大于零,B错误。该喜鹊种群在图甲的第1年λ大于零,种群数量增长,图乙的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所以二者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C正确。图甲的第3~9年间种群数量先下降且下降得先快后慢,第9年间种群数量不变,图乙的c~d段种群量—直下降且下降得越来越快,D错误。8.答案:D解析:出生(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在这五年期间,种群数量由25增长到1380,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A正确;A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环颈雉新引入到该岛屿,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在这五年期间,每年的种群数量都比前一年多,所以A值均大于1,B正确;种群内部的竞争现象一直存在,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会越来越激烈,C正确;由于环颈雉属于外来入侵物种,竞争力强,本地物种往往被其取代,导致其他的本地物种消失,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9.答案:D解析:两岛上的社鼠种群的数量不与温度呈现同步增减变化规律,不能说明社鼠种群的数量变化与气温无关,据图分析,高温条件可能不适宜社鼠的生存繁殖,A项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岛社鼠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55只,但不能维持在55只,故环境容纳量小于55,B项错误;B岛种群在4月份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A岛种群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之后种群数量下降,引起种群数量下降的因素很多,故种群的数量下降不一定是年龄组成引起的,也可能是种群数量过大,食物不足等原因,故6月份B岛上的社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不一定是衰退型,C项错误;人工投放食物和水可增加环境容纳量,减少种内斗争,并可减少觅食时间,从而减少社鼠被天敌捕食的概率,故增加食物和水可使得社鼠的种群数量增多,D项正确。10.答案:B解析: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时要进行第一次计数,A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错误;每隔一定时间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营养、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11.答案:B解析:A.实验1处理应为无菌水10mL,加入干酵母0.1g,环境温度28℃,若为培养液5mL,加入干酵母0.1g,环境温度28℃,曲线前期应上升较快,故A错误;B.实验2养分充足、温度适宜,起到了对照作用,其结果对应曲线a,故B正确;C.b组对应实验3,前6天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若增加培养液其曲线也无法与a组一致,因其还受温度制约,故C错误;D.计数时,若视野内酵母菌数目太多可增大稀释度,不一定必须通过预实验来确定稀释度,预实验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并不能确定最适的稀释度,故D错误。12.答案:C解析:培养液中含有氧气,所以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A正确;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B正确;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格计数,目的是取样计数并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C错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及夹角。据图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24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24÷16×400×104=6×106(个),D正确;故选C。13.答案:C解析:图①中a点之前种群环境容纳量为K1,a点后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却使环境容纳虽降低,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A正确;图②中b点后的变化是环境容纳量增大,则其有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B正确;图③中c点后种群数量减少,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图④中种群个体数量变化规律,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D正确。14.答案:1.步骤②错误,应改为“将锥形瓶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中吸取培养液”;步骤③错误,应改为“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滴管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

2.2;9;3.台盼蓝染液;不需要;4.2.8×107个解析:1.在锥形瓶中吸取酵母菌菌液时,要将锥形瓶轻轻地振荡使酵母菌能均匀地分布在溶液中;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