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8据文推断与筛选信息客观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1页
考点28据文推断与筛选信息客观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2页
考点28据文推断与筛选信息客观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3页
考点28据文推断与筛选信息客观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4页
考点28据文推断与筛选信息客观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28据文推断与筛选信息客观题

据文推断就是立足文本,借助逻辑推理,快准推断信息。信息推理与判断题是信息类

文本阅读的必考题,此类题目的选项内容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并且暗含逻辑关系,

属于在原文信息概括、理解、分析基础上的逻辑推断性信息,需要立足文本,借助逻辑推

理,进行比对判定。命题角度主要有三个:核心概念的理解推定、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

文外论据印证文内观点。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第3题题干要求选出“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或“不支持材

料观点”“支持/不支持某一论题(概念)”的一项属于对文本材料外论据的分析,完全是在考

查学生是否真正看懂了文章。其考查趋向是对文本论题(概念)的理解,对文本观点态度的把

握,以文外设题的形式来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掌握。

考项一核心概念的理解推定

年份卷别题干设问命题特点

根据材料内容,下对于重要概念的理解,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新高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选项引入文外的相关材料,或诗句,或理论,或情境化的

2020

考I卷革地理研究范畴的具体现象、事例等,来验证对材料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

一项是(3分)理解与研判。考查本质是概念的理解把握及信息的推断。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

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

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

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

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

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

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解析:D首先准确理解“沿革地理”这一概念的外延,由原文可知,“沿革地理”研究的

主要内容为“疆域政区、历史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然后准确理解

选项所给的文外材料的具体内容或本质特点,A、B、C三项分别对应“疆域政区、地名和

水道的变迁”,而D项“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更多的是侧重分析演变原因与过程,

应该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属于“沿革地理”的研究范畴。

端突破途径

核心概念的理解推定“两步骤”

第一步:准确理解文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内容。内涵指构成概念的要素,包括事物共同的属性、性质、

特点等;外延指概念的对象范围。答题时,要回归原文找到文中对应信息区间,准确理解要

印证的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如上面“典例精析”,首先需要准确理解文本中涉及的“沿革地

理学”是什么,然后明确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

第二步:准确理解选项所给的文外材料的具体内容或本质特点

选项给出的文外材料有自己本身的特点,考生要根据对文中概念的准确理解,精准理解选项

内容,尤其是关键词语,然后将其意思与文中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内容(即对象范围)相比对。

导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日景,曰情。"意

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

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

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

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

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

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

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

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

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

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

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

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

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

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B.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D.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CA项,《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

志,属于情景并茂式。B项,《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

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属于景中藏情式。

C项,《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

久的悲愤之情,属于情中见景式。D项,《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

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雄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

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属于情景并茂式。

考项二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

年份卷别题干设问命题特点

选项内容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并且暗含逻辑关系,属于在

根据原文/材

新高原文信息概括、理解、分析基础上的逻辑推断性信息,选项在原

2020料内容,下列

考I文中往往不能找到直接对应语句,只能找到部分相关信息,而且

说法不正确/

卷、原文中的信息往往较分散,跨段落或跨材料。考查本质是信息的

2022正确的一项

II卷逻辑推断能力。常见的设误方式有推断绝对、于文无据、强加关

是(3分)

系、违背情理等。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①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

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②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

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

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

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③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

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

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④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

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

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

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⑤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

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⑥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

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

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

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⑦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

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

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

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⑧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

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

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

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⑨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

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

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⑩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

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①《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

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

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

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

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

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②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

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

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

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

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

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

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

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

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

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

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健书《读〈拉奥孔〉》)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选项示例选项分析

“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说法过于绝对。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

根据材料一第⑦段中的“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

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

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

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可知,文章只是阐述了绘画与诗歌适用

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

的对象不同,并非所有的场景都是绘画不如诗歌描述得生动和明

和明白。

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

“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曲解文

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

意。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的“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

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

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知,图画也可以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后人

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

自然也可能推想出这一过程。

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

闹”“春风又绿江南材料一最后一句说“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

岸”“两山排阚送青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选项所举三句诗分别用

来”等诗句,化静为“闹”“绿”“送”三个动词,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

动,以动作来描绘景延,化静为动,写活了景物。推断正确。

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违

说,从这个例子可判背情理。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已是文学理

断,后人关于王维“诗论上的定论,这种说法显然错误。另外,材料二第②段中沈括质疑

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传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绘画只能表现一个时刻的场景。而

说法其实没有道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的是诗画之间的渗透与相融,二者并无

联系。

答案:c

等突破途径

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四要点”

第一,对文章整体内容要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要准确提炼

把握全文的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

法。

第二,抓关键的语言信息

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是很重要的。例如常见的关键语言形式有:“已经成为”“今后必

将”“有望将”“都是”“往往是”“也许是”“今后将(也许)成为主要方面”“有望在

近期获得解决”“有可能实现”“……是绝对不可能的”“将有重大意义”“因此人们产

生了某方面的想法”“只有……才能有某方面的结果”“必须……否则将不能实

现”“……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作者(一些人)对这一点是持否定(肯定)态度的”“可

以进行某项测试”“已经找到了某方面的方法(结论、线索)”“与某种现象(做法、问题)

一样,此问题也将成为……”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也就有可能找到打开思路的钥匙。

第三,重点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运用三重推断,深究细节,化隐为显,明辨

"是"“非"

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显性地表述出来,但总会有一定

的暗示,解题中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要细致体会作者在某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

点态度,细致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哪方面的材料来论证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

者的看法,当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表述角度时,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结论也可能会出

现相应的变化。

第四,仔细分析研究选项中的推断关系是否成立

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而是一种推理。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

某些词句进行表述,但命题点不是侧重于表述是否符合文意,而是侧重于思考,侧重于由原

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因此,仅仅采用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

子、词语等)进行简单比照的方式,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

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表达意图等是否一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对于完整推断项要“三看”: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

或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等

问题。

(2)对于观点句的表述要“三看”: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原因或条件:二看推断过

程是否合理,是否有逻辑错误;三看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

理。

(3)对于“双重”观点句,比如“A推动了B,也推动了C”,要注意第二个小句是否偷

换了主语。

(4)对于判断句,要注意“肯”“否”是否混淆或者推断是否绝对化。

身即学即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

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这种设计

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

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中的

“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据《考

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可知“素”(即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

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至此完成。《诗经》中还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

它包含着用“素”代替“绚”,“素”胜于“绚”的思想。即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

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美,主要是受到道家“贵真”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

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

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为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了。

同时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

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

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设计和设计

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

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美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

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故拙也”。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绘

画为例,水墨画以墨为彩,是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光与色

的韵律和画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朴素、幽远而含蓄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作

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庄子说“能体纯素,

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决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

“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尚简”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

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法贵天

真”“虚静恬然,寂寞无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崇尚和效法。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重视

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质自然之美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材料二:

在“双奥之城”北京,精彩纷呈的冬奥盛会正如火如荼进行。“简约、安全、精彩”是

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可以信手拈

来。比如,大到直接服务于竞赛的压雪机、浇冰车、雪地摩托、全地形车、高山滑雪的防护

网等体育器材,小到餐饮、交通、火炬接力、医疗防疫等赛事运行和保障所需物资,北京冬

奥组委均坚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能合并采购就合并采购”的原则,最大程度减少资源

浪费。

开幕式历来是奥运会重头戏之一。不同于此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时间相对缩短,把

艺术表演自然融入流程和仪式中。相比2008年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温暖、更从容,

简约的同时不失美感。“它的规模不是最大、表演不是最多,但体现出人类在艰难时刻的温

暖和一起面向未来的勇气。”谈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如是

说。

开幕式的简约,只是北京冬奥会“节俭办会”理念的一个细节。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的

仪式和活动,本届冬奥会火炬接力计划同样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呈现新特点。

“火炬接力计划落实简约办奥需求,保证接力活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展示国家形象,

增强民族自豪感,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简化规模,突出特色,努力把传递活动办得'简约

而精彩'。”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说。

颁奖仪式是奥运赛事中获奖运动员的高光时刻,是向获奖运动员表达祝贺和敬意的最好

形式。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仪式以“冰雪荣光”为主题创意,颁奖元素总体

设计体现了外观简洁大方、功能贴心实用、材料环保可持续等特点,配合熠熠生辉的奖牌,

展现出中国礼仪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韩秉志《简约办赛呈现精彩冬奥》)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重本质、重功能,反对一切浮艳、装饰等艺术形式。

B.简约风格的设计尽管体现自由、灵动、朴素之美,但并不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C.“能体纯素,谓之真人”,“纯素”是淡中有至味,与水墨画的淡远意味不同。

D.北京冬奥会在筹备过程、开幕式、火炬接力、颁奖元素等多方面凸显“简约”理念。

解析:DA项,“反对一切浮艳、装饰等艺术形式”错误,原文信息是说“这种设计理念

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

不谋而合”,选项表述绝对;B项,“不符合”错误,原文信息是“‘疏简’也是道家所倡

导的一种审美意境……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重视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

质自然之美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可见选项中简约风格的设计体现自由、灵动、朴素之美,

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c项,“不同”错误,原文信息是“道家贵真也贵淡……作

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庄子说'能体纯素,

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决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可

见选项中“不同”应为“一致”。

考项三文外论据印证文内观点

年份卷别题干设问命题特点

下列选项,最适合选项给出的可能是一种观点,也可能是一个事例。考生需

作为论据来支撑材要将选项所述与材料的主要观点进行匹配,以得出正确答

新高料一观点/最能支持案。一般来说,选项与材料的主要观点可能有如下五种关

2020

考莱辛“诗画异质”系:与材料主要观点相符、与材料主要观点相反、属于材

I卷、观点/最能够支持第料提及的次要观点、推论偏颇或推论过度超出材料所说、

2022

II卷三、四自然段中心所述与材料无甚关联。考生应排除与材料主要观点不相符

论点的一项是(3的其他干扰项。考查本质是对文本观点的理解把握和推理

分)判断能力。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解析:D莱辛“诗画异质”观主要强调绘画和诗歌在功能上的区别,D项符合题意。A项,

强调诗的空灵,与“诗画异质”观无关。B项,说的是诗和画的联系,“同趣”有违“异质”

观。C项,主要谈诗和画的融合,而非“异质”。

举突破途径

文外材料印证文内观点“三步走”

第一步: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

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利用材料的出处,从出处的标题来确定材料

论证的观点;二是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最终确定材料的中心观点。

第二步:准确理解选项所给的文外材料的具体内容或本质特点

选项给出的文外材料有自己本身的特点,考生可以根据给出的对象特点来弄清楚选项内容是

否符合文本内容。如论据的内容,指论据涉及的对象和体现的本质特征等,这就需要我们准

确把握选项所给的文外论据材料的关键信息点来理解这两方面,从而判定其是否能够支撑文

本论点。

第三步:进行比对

判断选项和原文对应区域之间的关系属于与材料主要观点相符、与材料主要观点相反、属于

材料提及的次要观点、推论偏颇或推论过度超出材料所说、所述与材料无甚关联等五种关系

中的哪一种,从而确定出正确选项。

身即学即练

3.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即学即练”T2),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列语句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B.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C.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D.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解析:B材料一主要谈论的是简约朴素的艺术设计理念。A、C、D三项均体现了简约朴素

的艺术美。B项,诗歌色彩绚丽与文中简约意味不符。

典例引领

解答据文推断客观题

考点1推断前提是否有据

推断前提是否有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也就是作为推断的

考点精讲

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首先在“审选项,抓关键”的过程中,分出前提与结论,格外关注关联词

语;其次,分析选项的前提时思考:(1)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原文内容是涉及局

部的或整体的,到了选项就成整体或局部了。(2)前提是否混淆了语气,注意前

判定技巧提中表示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

会”——推断可能成立;前提中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

定”一一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的。这就需要考生仔细比对选项中

的前提与原文的信息是否一致。

[即时训练]

1.请阅读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对错,并分析。

[读原文]耕读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的产物,其内涵是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结

合,达到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亦耕亦读、通达义理的境界。它起源于我国上阶层对隐逸生

活的追求,是儒家“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人格体现。古代土阶层的“耕”

大多是象征性的,他们只不过是寄情山水,在青山绿水间吟诗题赋、修身养性,但就是这种

象征性的耕读生活,成为钟情山水的耕读文化的源头。

[审选项]A.耕读文化起源于儒家和道家的归隐思想,是我国古代士阶层对隐逸生活

的追求。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起源于儒家和道家的归隐思想”错误,原文是“起源于我国士阶层对隐逸生活

的追求,是儒家'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人格体现”。

2.[读原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

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

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

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

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

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审选项](2020•新高考卷I,T2-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

际上领先(结论),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前提)。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错误。选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是结论,

对应原文“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结论正确;“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

的扩大”是前提,运用了因果推理,回归原文,发现原文原因还包括“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

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选项前提范围变小,并且原文没有“主

要”的意思。

考点2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要分析推断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就是分析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

考点精讲断、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复

句形式呈现。

1.假设推断判断方法

吊见的关联词:如果...就....,右....就....,要就O有时关联词

会省略,但整个句意是假设推断的。

关注点:假设的前提是否正确,假设的结论是否必然。

2.条件推断判断方法

判定技巧

根据前提和结论又可分为:①充分条件:常用关联词“只要……就……”;②

必要条件:常用关联词“只有……才……”:③无条件:常用关联词“无论……

都……”。

关注点:是否错置条件,把充分说成必要、把必要说成充分。条件和结果是不

是一对一关系。有无以偏概全或张冠李戴的问题。

“如果A推动了B,也推动了C”,要注意第二个分句是否偷换了主语。

3.因果推断(果因推断)判断方法

常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有的直接用

“因此”关联结论。

判定技巧

关注点:看有无因果颠倒、一果多因的问题,是否强加因果。

4.目的推断判断方法

常见关联词:为了、以、以便、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等。

关注点:是否无中生有

[即时训练]

3.请阅读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对错,并分析。

[读原文]学习中国哲学,一是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方法,二是体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思

想智慧。中国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为后人提供了丰厚的思想

智慧。这种智慧是超时空、没有国界的,具有普遍价值,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

[审选项]D.我们只要能把握中国哲学的思想内容和方法,体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思

想智慧,就能学好中国哲学。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只要……就”过于绝对,这是充分条件关系,不合文意,原文表达为“学习中

国哲学,一是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方法,二是体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智慧”,这是说学习

中国哲学的方法,并非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就一定能学好中国哲学。

4.[读原文]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

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

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

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

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

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审选项](2021•全国卷I,T3-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

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错误。选项“数字人文的价值”与原文“数字人文”的价值不匹配,目的错误,

原文是“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考点3推断结论是否合理

考点精讲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

彼、以己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知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

1.文内推断判断方法

文内推断的结论在选项中一般用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词的后

面,看这些词语表述的结论是否能依据原文内容的相关信息推断出来,注意两

点:①结论过于绝对,特别要注意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能否在原文中有

与之匹配的信息;②结论与原文相悖。

判定技巧

2.延伸推断判断方法

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推断的逻辑性和前提的真实性,这

两点在前文己经论述,同时,还要学生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格外关注

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合乎社会常理,即一

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

[即时训练]

5.请阅读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对错,并分析。

[读原文]其次是超然悠然的心境。有不少诗人作诗是在激昂慷慨之际引吭高歌,所谓

激愤出诗人。陶渊明偏不然,他是在超然悠然的心境下作诗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心境

下写出来的。虽然他的血也沸腾过,但他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吟咏他的诗句。一团火包在

冷隽的语言里,自有一种悠然的气度和透彻的力量。

[审选项]B.与陶诗相比,在激昂情绪之下完成的诗作,其悠然的气度与透彻的力量

会有所逊色。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激昂情绪之下完成的诗作,其悠然的气度与透彻的力量会有所逊色”推断不

当。根据文段可知,陶渊明的作诗方式能让自己的作品激情内蕴,因而“自有一种悠然的气

度和透彻的力量”,但不能由此扩大范围,得出“与陶诗相比,在激昂情绪之下完成的诗作,

其悠然的气度与透彻的力量会有所逊色”的结论。

6.[读原文]……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

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

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

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

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

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

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

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

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

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审选项](2021•全国卷I,T3-B)远读(前提)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

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结论)。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错误。“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结论与原文隐含的观点相悖。原文集

合信息“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及“对文本集

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而不仅仅是“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另外,文中“所

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说明进行远读的目的正是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解答筛选信息客观题

考点1对文本论题的理解

考点精讲判定技巧

第一步,阅读选项,结合文本内容,确定全

论题就是文章要议论的主要问题,或者说是文或局部(作者提出论题的)区域;

议论的主要矛盾;提出问题,就是确立论题,第二步,根据文本内容,划分层次,明确论

无论文本议论的是具体的事物还是抽象的事题方向、内涵、包含范围等;

物,论题在文章中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精准分析选项内涵,

读懂概念语句,与原文论题比对,确定答案。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消失的古建筑是否可以重建,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1964年《威尼斯宪

章》通过,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中,“真实性”这条核心原则就是来源于《威尼斯宪章》。

因此,随着我国签署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禁止重建”开始出现在我国的

法律法规中。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进一步深入,文化遗产的重建已成为

国际热点话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司库及以色列文物考古局原局长乔拉•索拉先生甚至

提出他要发展一种新的关于重建的理论,以取代《威尼斯宪章》第十五条只同意原物原位归

安的原则。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已有的古建筑重建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保护、研究、展示三个类

型。

下列不属于“古建筑重建”范围的一项是()

A.那些石构建筑的残垣断壁。

B.保留经过战火洗礼而留下的城市遗迹。

C.由于现实发展需要而被搬迁建造的旅游资源。

D.为保障建筑群的完整性对少量被毁的建筑进行恢复。

A[A项,“那些石构建筑的残垣断壁”不属于“古建筑重建”范围。根据材料“目前

国际和国内的已有的古建筑重建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保护、研究、展示三个类型”可知,并非

所有的古建筑都需要重建,只有那些具有“保护、研究、展示”功能的古建筑才有重建的价

值。]

特别提醒:

论点与论题的差异

1.定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证明的命题,

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前者如“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后者如“说谦虚”。

2.要求不同。论点的提出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真

理,观点明确,赞成或是反对,态度鲜明,不含糊其词。论题的确立却没有作者的观点和主

张,可以是某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或现象。

3.形式不同。论点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如“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论题常

是以一个短语的形式出现,如“想和做

4.位置不同。论点的位置灵活,可以在标题、文首,也可以在文中,还可以在结尾;

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

考点2论点论据类

考点精讲判定技巧

第一步:把握选项观点

把握选项对原文的再分析运用或所陈述现象或事件背后隐含的

选项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

观点。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

本身的文字,有的选项是

应区域。

对文本观点或结论的再分

第二步:吃透文本观点

析论证,需要根据文意来

吃透文本观点,学生要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每段的首句

推断;有的选项是跳出文

或尾句,这些语句中蕴含着的观点或结论;学生还要区分文本

本,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

中的观点句与论据句;当然还要区分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有

让学生根据文意来判断。

时文本中常常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有的赞同,有的否定,要

注意区分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观点是作者的。

选项本身都与学生的现实第三步:进行题文比对

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具根据原文对观点的论证分析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分

有亲切感和现实感,同时析论证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文外所设论据所要证明的观点)是否与

又与文本观点紧密结合。原文的观点匹配,进而推断选项的正误。

题干中一般有“论这类题具体比对时,多侧重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

点”“论证”等字眼推断是否成立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的突出特点是“超级老龄化”,即超大规模、超快

速度、超早阶段和超稳结构。中国老龄化的另一个特点与数字化进程几乎同步,不可避免地

出现了老龄化与数字化的“共振”,这就引发了新的挑战,即老龄化和老龄社会背景下的代

际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在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和群体之间,

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

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代际数字鸿沟”是数字鸿沟的一种,即横亘于上一代人与下一

代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指老龄群体与年轻群体之间由于数字化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

差、行为阻隔和代际进一步隔阂的趋势。

代际数字鸿沟的本质是老年人数字化能力与技术应用和社会规制之间的不适应,涉及面

非常之广,如技术、商业、教育、公共政策、社会伦理、文化心理等。要解决与代际数字鸿

沟相关的各种不适应,一是要提高老年人的数字化能力;二是要创新和改善数字化产品和应

用,倡导科技向善、科技普惠和科技适老;三是要以新的社会规制抑制或矫正代际数字鸿沟。

要将社会需求转化为制度层面的创新,转化为抑制或矫正代际数字鸿沟的创新性社会规制,

加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互动,推动构建与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相适应的公共政策,让制度、

社会规制或公共政策成为新的数字红利、数字普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代际新数字鸿沟,

应倡导建立以全龄包容为导向的设计、评估与服务体系。从设计者角度看,在物理或数字化

产品和界面的设计中,应充分注重面向老龄人群的设计、评估和服务理念,充分考虑老龄人

群的身体机能行动特点和日常生活习惯。从使用者角度看,应鼓励并帮助老龄人群接触各类

新技术产品,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

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是前所未有的超级大事。面向未来,对老龄化、老龄社会的准备与应

对,正在成为企业、城市、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既是挑战,更是机

遇——不可估量的超级机遇。

(摘编自《代际数字鸿沟,在老龄化与数字化

“共振”中扩大》,《中国日报》2021年3月2日)

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截至2021年3月,,互联网普及率达64.5%,60岁以上网民仅占6.7%。

B.互联网企业在研发时大多以年轻人的市场需要为导向,界面设置、操作指令等对老

年人不够友好。

C.某市借助社区、公益组织、养老机构、老年大学等,定期举办培训讲座帮助老年人

掌握数字技术。

D.北上广一些老年人聚集地正在从广场、菜场和卖场“老三场”转移到淘商、微商和

播商“新三商”。

D[材料论述了老龄社会背景下的代际数字鸿沟问题。A项,“60岁以上网民仅占

6.7%”,证明了“代际数字鸿沟,在老龄化与数字化'共振’中扩大”的观点,指出消除

代际数字鸿沟的必要性。B项,“界面设置、操作指令等对老年人不够友好”是形成“代际

数字鸿沟,在老龄化与数字化'共振'中扩大”的一个原因。C项,“定期举办培训讲座帮

助老年人掌握数字技术”,是消除代际数字鸿沟的重要举措。D项,其内容既没有述及中国

老龄化的特点及其与代际数字鸿沟的关系,也没有述及如何消除代际数字鸿沟。]

考点过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

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

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

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

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

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

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

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

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

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

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

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

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

韵味和舞蹈语汇。

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

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

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

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

绿》首演3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

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年12

月31日,作品以舞段形式亮相哗哩哗哩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

亿。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

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

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

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

体宣传,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巡演期间,一共以9

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

一一摘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