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_第1页
古代中国经济-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_第2页
古代中国经济-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_第3页
古代中国经济-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_第4页
古代中国经济-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查补易混易错02古代中国经济

0[教材方位直击/

高考对古代中国经济考查侧重考察以下内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宋朝市的发展与明清工商业的发展)、古代小农经济、经济政策和土地政策、

货币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品[易混易错归纳/

易错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

【易错角度】自耕农、佃农、雇农未能准理解

【易错点拨】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农

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家庭经济。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缴纳地租,并服各

种劳役,遭受繁重剥削。佃农与地主之间存在着依附关系。以中国为例,战国时即已出现有

依附关系的佃农。雇农:一般全无土地和生产工具,有些只有极少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完全

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是农村中最穷最受压迫剥削的阶层。他们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

土地和生产工具,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生活的农民。与地主只是经济上的关系,没有人身依附

关系。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

民。自耕农发展好的时候,雇佣他人务农的话,身份有可能转换为地主。

【易错角度】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

【易错点拨】中国古代的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干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

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秦汉以后,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土地归根到底是受皇帝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不管是小土地私有制形式还是

大土地私有制形式,都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而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

【易错角度】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性

【易错点拨】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莫定了基础。中唐以后,经济重心

开始南移。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

到了巩固和发展。此外,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易错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易错角度】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并非与市场毫无关系

【易错点拨】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方式劳动力地位

政府直接经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

官营手工官府专用和皇帝私无偿调用

营、“工官”制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

业用;不在市场流通各类匠户

度、大作坊最高水平

私营手工民间私人自民间消费的产品;在私营主雇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

业主经营市场流通工位

家庭手工供自己消费和交纳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

农户的副业农民自身

业赋税;剩余部分出售活中

虽然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进入市场,但其并非与市场毫无关系,实际上

官营手工业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行业中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地积极作用。虽然官营手

工业的产品主要用来满足皇室、贵族和各级官更的需要,但是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

的不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

易错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易错角度】重农抑商政策之下商人的权益也能受到一定保护

【易错点拨】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

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人的权益不受保护,各级政府是不能随意向商人征收苛捐杂税的。

【易错角度】古代朝贡贸易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易错点拨】朝贡贸易是一种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朝贡贸易往往

不计经济效益,有时会耗货国家大量财力。但朝贡贸易为中国引进了许乡异城珍宝,开阔

了中国人的眼界,同时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

好关系。

好题演练/

a高考真题

I.(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明代,上海只是一个小城镇,人们以说嘉兴话为尚;清代属

苏州管辖,人们以会说苏州话为荣;到了现代,上海已成为著名大都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

上海话。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

A.追逐新潮的心理取向B.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

C.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D.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上海从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反映出不同时代社

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地位的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这

是时代变迁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与追求新潮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行政区

划,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在上海发展过程中语言的变化,经济发展与语言并没有必然

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全国•高考真题)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

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

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答案】D

【详解】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

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

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

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浙江•高考真题)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阚阑(街市),烟村混鼬船。吏征渔户税,

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孤。……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酷。”诗

作反映出()

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

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

【答案】A

【详解】根据“水市通阑阑(街市),烟村混轴胪。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

寅年足虎夔。……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货,春酒断瓶酷。”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民间草市的

发展情况,A项正确;会馆明清才出现,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

现国内航船的规模,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全国•高考真题)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

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

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

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

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

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

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

【详解】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

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

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

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

排除。故选C项。

【点睛】本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

6.(2022・广东•高考真题)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

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

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

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

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

流通的,是为官府、皇室及军队服务的,排除B项;“颇受欢迎”的说法夸张,排除C项;

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明显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1)城市功能相同点: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

教活动等功能。

城市布局不同点: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

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

(2)原因

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

帝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

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

经济发展: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商业发达。

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

地势地形: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

紧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

【详解】(1)城市功能相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二者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

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城市布局不同点: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

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结合图片的内容可

得出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

(2)原因,政治制度:根据所学可得出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

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

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

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根据所学可得出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商业

发达。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地

势地形:根据所学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结合所学君士坦丁堡坐

落于山丘之上,紧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

8.(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

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

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

面积等。

(2)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

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

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评分原则:能够阐述某一时段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2个有以上相关史

实说明该时段社会生活的状态)

【详解】(1)趋势:从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从人均的数

量可得出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根据所学,可从人

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角度概括。

(2)示例: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主题为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

的压力。根据所学,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可得出明清时期中

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

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

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

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1.(2023•海南・统考三模)汉唐时期无地农民往往是地主的私属,到了宋代,他们通常与地

主签订租佃契约,契约期满有退佃起移的自由,不少农民往往忙时耕作,闲时经商。这表明

宋代()

A.商业革命使官府放松了社会控制B.稻麦复种推动了契约制的发展

C.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D.商品经济比汉唐时期更加繁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宋代,他们通常与地主签订租佃契约,契约期满有退佃起移的自由”

可知,宋代租佃契约制使佃户拥有更多的自由,说明宋代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减弱,

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宋代商业革命对社会控制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稻麦复

种制与租佃契约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商品经济比汉唐时期更加繁荣的

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青海西宁•统考二模)下图所示为一份考古发现的公元701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籍

记录。据此可知,当时()

户主邯寿寿年五十六岁白丁课户见输

女娘子年十三岁小女

亡弟妻孙年三十六岁寡

计布二丈五尺

计麻三斤

计租二石

四十四亩已受二十亩水业

二十三亩口分

一亩居住园宅

合应受田一项三H■•一亩

八十七亩未受

A.小农经济大量破产B.中央政府的权力式微

C.国家严控土地交易D.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发现的公元701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籍记录”可知,户主邯寿寿合

应受田131亩,但现实却是有一半多的地未受,这表明当时的土地制度即均田制已存在危

机,其原因主要是大中小地主大量兼并国有土地,这反映出当时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D

项正确;材料描述乡籍相关信息,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破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的权力问题,排除B项;乡籍记录是做为征收赋税及徭役的主要依据,

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对土地交易的严控,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安徽•统考模拟预测)唐代开元年间,政府实行“和汆法”,即政府出钱向民间购买

粮食。但中央政府命令江南各州的租米折成布匹运输到长安,用作在关中“和汆”的本钱。据

此推知()

A.京杭运河成为运输干线B.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C.江南地区粮食严重歉收D.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供求关系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开元年间,政府实行,和汆法,,即政府出钱向民间购买粮食。但中

央政府命令江南各州的租米折成布匹运输到长安,用作在关中,和汆'的本钱。”可知,和汆

法就是政府在丰收的年头,除了收租之外,还向老百姓购买余粮,储备起来,等着荒年用。

这样,既可以解决荒年的粮食供应问题,又避免了丰收年景谷贱伤农的弊端,可谓两全其

美,一举两得,D项正确;材料未提到交通线路,不能得出“京杭运河成为运输干线”的结

论,排除A项;和汆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关中地区尤其是长安城的缺粮问题,并未形成粮食

安全保障体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江南地区的粮食收获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甘肃陇南・统考一模)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明会典》中作为“正

贡”的贡品记载,仅日本就有20种;而《皇明永乐志》的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的物品达

248种之多。据此可推知,明代()

A.官方严格奉行海禁政策B.朝贡体制促进民间贸易

C.朝贡贸易阻碍经济发展D.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

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

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与此相关联,明代对

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也即承认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与明朝开展朝贡贸易的国

家,与明朝的民间贸易也相对繁荣,反映朝贡体制促进民间贸易,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

朝贡贸易与民间贸易的关系,不涉及海禁政策,排除A项;“有贡就有市”意即朝贡贸易促

进民间贸易,不能体现阻碍经济发展和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排除C项、D项。故选B

项。

5.(2023•甘肃武威•统考一模)据《三辅黄图》记载:“(汉代)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

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

重屋,又日旗亭楼。“汉代“市井”图砖显示,汉代集市四周有围墙,东、西、南三方设门,

每门三开。这反映出汉代()

A.城市集市较为开放B.注重城市集市规划

C.重农抑商政策废弛D.市场经营管理规范

【答案】B

【详解】通过材料“(汉代)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和汉代“市井”图砖显示的汉代集市布局的情况,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相互印证了汉代的城

市布局规整,B项正确;汉代城市的集市有严格的限制,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历代沿

用,材料也没有重农抑商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城市的布局,未涉及市场经

营管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新疆乌鲁木齐•统考二模)据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

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此外还有家庭财产继承的相

关规定,“(家庭)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这些规定()

A.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B.导致了均田制遭到破坏

C.瓦解了封建经济基础D.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土地买卖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

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法律的这些规定目的在于限

制土地买卖,抑制土地兼并,体现了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D项正确;材料中唐代法律规定的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均田制遭到破坏主要

是土地兼并严重所致,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唐代的法律规定旨在保护自耕农

经济,不可能瓦解封建经济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福建•校联考三模)下表是宋明清时期江南苏州府市镇数量增长情况表。这一时期

市镇的发展得益于()

北宋元丰年间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

镇市镇市镇市

吴县1---62

长洲县0-44125

昆山县0-54123

常熟县3-59830

吴江县0-43710

A.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答案】A

【详解】由表格内容可知,北宋元丰间镇兴起,到明万历年间各市镇的数量均有增长,然

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城镇数量增长,A项正确;

题干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中是市镇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城市

经济功能的情况,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商品的生产分工和雇佣群体等,排除D项。故

选A项。

8.(2023•河南新乡•统考二模)如表为明清时期山东地区集市分府统计表。据表可知,明清

时期的山东地区()

明代清初清中叶

府别

州县集市数平均州县集市数平均州县集市数平均

兖州府611318.8915717.4512124.2

曹州府45112.81028528.559318.6

东昌府5357.06549.0813216.5

济南府36220.7712517.91334026.2

武定府23216.022613.0610217.0

泰安府25929.557915.8718326.1

沂州府511222.458817.6719828.3

青州府69515.8712918.4611118.5

莱州府712718.157915.8717725.3

登州府22010.0810413.01012312.3

合计4270616.864112617.674158021.4

A.经济控制逐渐放松B.经济发展呈均衡趋势

C.农本商末观念松弛D.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山东地区集市分府统计表”可知,从明代到清中叶,山东地区

各府县中大部分集市平均数量逐渐增加,集市的增加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

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数据中无法判断是否经济控制逐渐放松,排除A

项;根据材料中各府县的信息,各府县之间在数量及平均数量上是有差异的,而非均衡发

展,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集市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农本商末观念松弛,重农抑商

政策始终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江苏•统考一模)清朝时期,中国扇商察觉到西方人的审美偏好,专门制造出了一

种中西结合风格的扇子品种——外销扇,其制造基地设在广州十三行,制作工艺上追求极致

的奢华繁复,深受欧洲人喜爱。这表明,清朝时期()

A.官营手工业技艺领先民营B.政府积极支持对外贸易与交流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答案】D

【详解】清朝商人迎合西方人的审美偏好,制造出外销扇,最终赢得了市场,这说明清朝

时期,中国经济和世界市场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D项正确;材料中的中国扇商显然

属于民营手工业,排除A项;这一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支持对外贸易,排除

B项;材料内容是中外贸易,不属于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湖南郴州•统考三模)下表是唐初推行均田制的授田情况(部分),据此可推知()

类别授田依据永业田口分田

百姓中男、丁男20亩8()lil

勋官勋位30顷至60亩\

职事官官品60顷至2顷\

贵族等级100顷至5顷\

A.唐朝政府不抑兼并B.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相背离

C.税收原则有失公正D.推行均田制有利于扩大税面

【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了均田制下普通百姓的授田面积远远少于贵族及官僚,联系史实,与均

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征税标准主要是人丁的多少,赋税负担主要落到地少

的普通农民身上,故这样的征税原则就有失公正,C项正确;宋代统治者不抑兼并,唐朝

实行均田制就有抑制兼并的意图,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百姓授田比官僚贵族少,而官僚

贵族又依品级高低享有不同数量的授田,可见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是一致的,排除B项;

均田制的推行并未扩大纳税人员的范围,且官僚贵族还享有免税免役特权,排除D项。故

选C项。

11.(2023・广东揭阳・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能

事本而禁末者,富”,秦统一前夕,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说:“民农则朴,朴则易

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齐国多濒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

仲改革期间,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国之四民。战国时期,齐国没有实行

郡县制,地方行政偏向于分权,商业政策得以延续。

——摘编自周振鹤《假如齐国统一了中国》

材料二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但加起来不过十年时间,元朝大体奉行鼓励、支

持海外贸易的方针。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贡贸易走向

没落,私人海外走私贸易成为主要形式。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

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为消灭郑成功势力,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

民出海贸易的政策,随着台湾被纳入清廷统治,海禁开放,同时进行又先后颁布了各种管理

条例,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和齐国商业政策的不同,并概括导致两者差异的

因素。

(2)有观点认为,元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请表明你对此观点的态度,

并结合材料二和元明清相关史实作简要说明。

【答案】(1)秦国:采取抑商政策。

齐国:积极推动商业发展。

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商业发展水平;统治者治国理念;政治体制。

(2)示例1:持肯定态度。(具体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元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这是海禁政策的物质前提。从元到明清,随着小农

经济逐渐发展,海外贸易政策从大体鼓励、支持转为基本维持限制,后趋于闭关自守。该

观点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本质规律。

示例2:持否定态度。(具体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元代小农经济虽占据主导地位,但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的方针。(或明清小农经济

高度发展,但海禁多次松弛。)明清海禁政策与外交关系和政治局势(朝贡体系、倭寇问题、

台湾问题和维护统一)关系密切,并非经济形态的必然产物。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作为主流

思想,鼓吹重义轻利,不宜轻视文化因素的影响。(或小农经济高度发展有利于农产品商品

化,商品贸易发展要求松弛海禁。)

示例3:对该观点需辩证分析。(具体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元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为海禁政策提供了物质前提。明清的海禁政策与外

交关系和政治局势有密切关系,不完全是经济形态的产物。当时海禁政策强化了小农经济,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政治、政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形态发展。

【详解】(1)秦国:根据材料一“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

安,主位尊”可知采取抑商政策。

齐国:根据材料一“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国之四民”可知,积极推动商

业发展。

因素:根据材料一“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齐国多濒海之盐碱

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可知自然地理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商业发展水平;根

据材料秦国重农抑商、齐国管仲支持商业发展可知统治者治国理念,政治体制。

(2)首先,表明态度,如持肯定态度。说明时结合当时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展开即可,结

合所学可知,元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这是海禁政策的物质前提。从元到明

清,随着小农经济逐渐发展,海外贸易政策从大体鼓励、支持转为基本维持限制,后趋于

闭关自守。该观点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本质规律。如持其他态度,如否定或辩

证看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12.(20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