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教案 高中下学期主题班会_第1页
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教案 高中下学期主题班会_第2页
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教案 高中下学期主题班会_第3页
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教案 高中下学期主题班会_第4页
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教案 高中下学期主题班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定义、形式和危害,提高他们对校园欺凌的警觉性。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尊重他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欺凌、勇于求助和举报的勇气,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校园欺凌的识别与防范,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欺凌,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校园欺凌的相关视频和展示图片,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案例一:河北邯郸三名初中生杀害并掩埋其同学案。案例二:湖南常德湘南实验中学校门前发生打架事件。案例三:广东梅州五华县一名13岁男生猥亵小女孩事件。案例四:山东临沂多名男生往一男生嘴里塞垃圾并对其拳打脚踢,用树枝抽打以及辱骂。案例五:广东揭阳一名女孩被一群同龄男生围堵在墙角,用绳子抽打和用脚踢踹。案例七:广西钦州灵山百香果女孩被性侵和杀害案。案例八:建龙岩市侨育中学一名男生被逼吃粪便案。.提问引导:你们知道什么是校园欺凌吗?你们有没有亲身经历过或看到过这样的现象?(二)认识校园欺凌.讲解校园欺凌的定义、形式和危害,让学生了解欺凌行为的严重性和普遍性。校园欺凌的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校园欺凌主要形式:1.

肢体欺凌: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2.

言语欺凌: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3.

社交欺凌: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4.

网络欺凌: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校园欺凌的参与者:欺凌者:欺凌者是指在校园内外实施欺凌行为的一方,其中包括主要欺凌者和欺凌协助者/支持者。主要欺凌者指欺凌事件的“主犯”,即在欺凌事件中起主要作用或组织、领导作用的人,这样的欺凌事件参与者在三人以上;欺凌协助/支持者不是欺凌行为的发起人,但在欺凌开始后加入或协助欺凌。部分欺凌协助者受欺凌者的恐吓、威胁,属于被迫参与欺凌。欺凌者往往受其自身的挫败感、羞辱感和愤怒情绪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而个人心理疾病与社交障碍、家庭问题、社会压力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欺凌者的产生。欺凌者的欺凌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欺凌者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则,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施造成极大破坏和恶劣影响。被欺凌者:即受欺凌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最大受害者,在校园欺凌行为中是处于弱势的一方。被欺凌者遭受欺凌的诱因众多,既包括外界欺凌者的挑衅与攻击,也包括被欺凌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例如:年龄、性别、体质、外貌形象、健康状况、性倾向等)、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校园环境、同伴关系等主客观因素。被欺凌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孤独感、自杀信念等内化问题行为,也可能产生违反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外化问题行为,例如逃学、盗窃、攻击等,被欺凌者可能因此被迫在同伴群体中被边缘化。旁观者:旁观者既不是欺凌者,也不是被欺凌者。他们不是校园欺凌事件的参与者,但目睹或听闻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在校园欺凌行为中处于旁观的位置。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旁观者可能采取三种行为:“作为”、“不作为”、对欺凌行为起哄。“作为”是指及时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帮助和保护;“不作为”是指拒绝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帮助和保护;对欺凌行为起哄是指该旁观者并未表现出欺凌行为,但他的行为可能增强欺凌者的攻击行为。旁观者的行为会产生旁观者效应:旁观者的“作为”效应能遏制欺凌行为,进一步减轻或缓解被欺凌者所受的心理伤害,并增强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旁观者的“不作为”效应或欺凌起哄行为则会助长欺凌行为,降低欺凌者的自责与内疚感,加剧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以及催生他们的反社会行为。也有研究者将采取“作为”的旁观者称为“保护被害者”,即能改善欺凌事件的角色;将“不作为”的旁观者称为“局外人/旁观者”,他们的不介入和冷漠态度通常会使欺凌事件恶化。校园欺凌的危害包括:1.

身体伤害:可能导致受害者身体受伤,甚至造成长期的健康问题。2.

心理健康问题:受害者可能经历焦虑、抑郁、自卑、恐惧等心理问题。3.

学业影响:欺凌会影响受害者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导致学习困难。4.

社交问题:受害者可能会受到社交排斥,难以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5.

安全隐患:校园欺凌会破坏学校的安全氛围,对其他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构成威胁。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加强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心理支持等。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遇到校园欺凌问题,应及时寻求帮助。.分享真实的校园欺凌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欺凌行为的后果和影响。案例:被告人张某某,与被害人葛某某系同班同学。葛某某到张某某的宿舍时,碰撞张某某一下,二人因此发生争执并厮打。厮打中,张某某持刀将葛某某捅伤。经鉴定,葛某某的损伤构成重伤。裁判结果:法院认为,被告人张某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鉴于被告人犯罪时未满十六周岁,系未成年人,投案自首,且已与被害人和解,对其减轻处罚,并适用缓刑。据此,认定张某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典型意义:本案中,被告人和被害人系同班同学,二人本应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却因一点琐事大打出手,甚至持刀捅刺,致使一人受重伤,一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两人均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校园欺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尚未触犯刑法但造成伤害后果: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校园暴力致被害人受侵害,侵权人及其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侵权责任,承担的主要方式有: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构成刑事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三)自我保护与求助.教授学生实用的自我保护技巧和方法,如如何避免冲突、如何寻求帮助等。.强调在遇到欺凌时要勇敢站出来,及时向老师、家长或社会工作者求助。电影《第二十条》中,有老师描述校园欺凌时说:“被欺凌的孩子不愿意承认,看见的孩子不敢站出来指认”。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校园欺凌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被欺凌的孩子选择沉默,看见的孩子选择回避,这不仅是对欺凌行为的纵容,更是对被欺凌者的二次伤害。如果在校园生活中,遭遇校园欺凌时我们应当怎么办?保护“少年的你”,这些我们都要了解。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自己?◎让自己变得自信。身体语言会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自信是欺凌者最大的敌人。昂首挺胸,双肩自然垂下,走路时往前看,与人沟通保持目光交流,不要俯身看地,要全心投入,充满阳光,要勇敢的向霸凌者说“不”。◎懂的求救。以暴制暴不可取,尽可能拖延时间,争取有机会求救,可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保证人身安全。人身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遇到欺凌要冷静判断危险性,尽可能拖延或先满足其要求,事后再向老师或家长报告。注意不要去激怒对方,不向一群欺凌者挑战,发现欺凌者有凶器,应立即远离并告诉最近的大人。◎及时报告。不要害怕告诉老师或者家长是懦夫的表现。就像遇到坏人要报警一样,遭遇校园欺凌也要报告给大人,不要自己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先表态度,再立规矩:对于欺凌行为,班主任强硬且明确的表态非常重要。对于发生在班级的欺凌行为,绝对零容忍,不依不饶、严惩不贷。-制定明确的反欺凌班级制度:-一旦感觉自己受到恶意威胁,请立即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百分之百站在受威胁的同学一边。-课间、放学期间,不要在厕所、楼梯口以及校园隐蔽角落逗留。-班主任针对欺凌行为进行私访时,被访同学必须实情以报,不可包庇遮掩。-举报欺凌行为并非告密,而是值得提倡的正义行为。-一旦欺凌行为属实,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惩戒制度执行,决不姑息。-加强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他们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和后果,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这对校园欺凌的影响能产生缓冲作用。-加强监督:加强对学校和周边环境的监督,确保学生的安全。预防校园欺凌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四)培养勇气与自信心.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享自己面对欺凌的经历和感受。.鼓励学生相互支持、鼓励,培养他们的勇气和自信心。(五)创建和谐校园.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和权利。.倡议学生一起参与到创建和谐校园的活动中,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友善的学习环境。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2.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拒绝校园欺凌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主题的图画,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结果,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利用PPT课件、校园欺凌视频资料、案例分析材料等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提高教学效果。七、总结通过本次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