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下科学1.6《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_第1页
新教科版五下科学1.6《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_第2页
新教科版五下科学1.6《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_第3页
新教科版五下科学1.6《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_第4页
新教科版五下科学1.6《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6课时食物链和食物网课型资料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植物、动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在学生的认知中,这些环境主要为非生物环境,很少有学生能系统地认识到生物生存还需要生物环境。本课将促使学生初步建构“生物群落”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分)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科学思维*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保护一种动植物就是保护很多种动植物。探究实践*能够通过“模型”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态度责任*能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讨论、分析,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科学概念。难点:认识到在建构食物链时要从植物开始,明白箭头指向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表面贴有动物卡片的圆环。学生准备:生物套筒(分别打印有落叶、瓢虫、蜘蛛、蜗牛、蟋蟀、蚯蚓、蚜虫、绿豆苗、小草、小鸟图案)、不同颜色的棉绳5条(长4~6米)、塑料套圈6个、生物头环(绿豆苗、蚜虫、蜗牛、瓢虫、青蛙、小鸟)。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绿豆苗植株周围环境图(绿豆苗的叶子上有虫咬的痕迹)。提出问题: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绿豆苗丛中可能有哪些生物?3.在自然环境中,绿豆苗与周围的生物会有什么联系呢?引导学生感受绿豆苗与周围的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探索活动一: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1.谈话: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绿豆苗周围有许多不同的生物,如蚜虫、蚯蚓、瓢虫、蜗牛、蜘蛛、小鸟、小草、落叶等。引导学生研讨绿豆苗与周围生物之间的关系。思考以下问题:(1)绿豆苗与周围的生物有什么关系?试着举例说明。(2)这些动物中,哪些动物会吃绿豆苗?它们又会被谁吃掉?2.小结:食物是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通过食物获得能量。有些动物既吃别的生物,自己也会被别的动物吃掉活动二:借助套筒游戏,建构“食物链”。1.讲授“食物链”: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我们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吃与被吃”的关系:2.讲解如何借用套筒游戏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3.学生小组活动。4.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用套筒表示这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的?理由是什么?谁吃谁:蜘蛛吃瓢虫,瓢虫吃蚜虫,蚜虫吃绿豆苗。谁被谁吃:绿豆苗被蚜虫吃,蚜虫被瓢虫吃,瓢虫被蜘蛛吃。5.提问:上面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符合食物关系的本质?6.提出疑问,引发思考:在这片绿豆苗丛中还生活着蚯蚓、青蛙、小鸟、小草等其他生物。它们之间又存在哪些食物关系呢?7.用箭头表示各种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画出食物链。8.请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画出的食物链,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如果有不一样的,等他汇报完毕后再进行补充。9.观察这些食物链,思考:各条食物链之间是否有相似的地方?10.小结食物链的特点: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吃掉,就相当于给这种生物提供了能量,能量依次传递。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食肉动物结束。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开始于植物,流向较凶猛的动物。1.小组活动:画“食物网”。出示要求:(1)从绿豆苗与周围生物的食物关系中找出更多的食物链。(2)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单上用箭头表示绿豆苗与周围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提示:如果两种生物间已有箭头连接,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用重复画箭头了。2.学生展示活动成果,集体修正。3.小结:仅仅这么几种生物之间竟然存在着这么复杂的食物关系。像这样,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我们把这样的食物关系网叫作食物网。1.引导学生用“吃与被吃”讨论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加深学生对自然界动物为生存而吃其他生物的理解,避免学生对不同动物产生好恶心理。2.通过套筒游戏,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铺垫。3.循序渐进,通过寻找更多食物链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食物链的纵横交错,从而对食物网有更具体、更直观的认识。三、研讨1.绿豆苗和生活在它周围的生物间有哪些食物关系?2.提问:绿豆苗生长所需的条件是怎样获得的?绿豆苗又为它周围的生物提供了哪些条件?3.举例说说自然界的生物之间还有着哪些食物关系。4.以绿豆苗丛中的“食物网”为例,思考:如果一种生物数量减少了或者消失了,会发生什么情况?提示:如果瓢虫数量减少,蚜虫因天敌减少会大量繁殖,绿豆苗会大量减少。以瓢虫为食的动物在短时间内不会减少,毕竟它们的食物来源比较多。5.小结:在食物网内,一种生物的状况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最终影响整个食物网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当前对食物链、食物网的认识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四、拓展1.游戏:模拟食物网,体验生物间的依存关系。2.用课件展示游戏规则,并适时讲解。3.若时间足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毛线、塑料圆环与其他同学构建食物网模型。若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实践活动作业。4.用课件展示活动记录表,并讲解如何填写。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亲身体验,感受到在食物网内一种生物的生存状况将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最终影响整个食物网的稳定性。板书设计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绿豆苗→蚜虫→瓢虫→蜘蛛教学反思《食物链和食物网》是本单元的第6课,在本课教学中,如何在学生脑海中建立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建立食物链、食物网概念的基础在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即“谁吃谁,谁被谁吃”。明确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是学习食物链并进一步连接食物网的关键。同时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进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认识。在拓展环节,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进而从中渗透关于生态平衡的学习,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更切身地体验到缺少了某种动物,整个食物网中的其他生物会怎么样,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2.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3.实验: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1)准备两个玻璃皿。(2)在其中一个玻璃皿里铺上土壤,另一个不铺。(3)在两个玻璃皿里各放3粒绿豆。(4)定期给两个玻璃皿里浇同样多的水。说明土壤不是绿豆发芽必需的条件如果两组种子都发芽说明土壤不是绿豆发芽必需的条件如果两组种子都发芽无土壤无土壤说明土壤是绿豆发芽必需的条件如果有土壤组的种子发芽了,而无土壤组的种子未发芽有土壤说明土壤是绿豆发芽必需的条件如果有土壤组的种子发芽了,而无土壤组的种子未发芽有土壤4.在实验中,设置两组进行对比,是为了通过对比实验效果来分析改变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5.在实验中,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一粒种子可能会因自身原因不能发芽,影响实验结果。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两组种子都发芽了,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项目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常温组18162低温组18117(1)常温组有两粒种子未发芽,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验中的偶然现象。(2)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温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3.绿豆种子发芽和光照的关系项目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有光组24240无光组24240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4.比较种子发芽实验说明:(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2)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1.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1)改变的条件:光照。(2)不变的条件:水、温度、土壤、空气等。(3)实验记录项目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阳光下的绿豆苗短而直茎是暗红色、叶是翠绿色粗壮黑暗处的绿豆苗长而弯茎是白色,叶是黄色很细(4)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2.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场所:绿叶场所:绿叶养料+氧气条件:光照二氧化碳+水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植物能适应环境,降水量大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蕉),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小(如松树),有的甚至会退化成刺(如仙人掌)。4.植物具有向阳性、向水性等特性。第4课蚯蚓的选择1.蚯蚓生活在地下,可以推测它喜欢黑暗的环境。2.干土里很难发现蚯蚓,推测它不喜欢干燥的环境。3.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4.在“了解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的实验中,反复进行多次实验,可以避免偶然因素干扰实验结果,使实验结论更准确。5.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动物在长期生活繁行的过程中也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动物生活环境适应环境的特征(身体结构)天鹅湖泊、沼泽喙坚硬,利于捕食青蛙池塘、稻田保护色,不易被发现企鹅南极翅膀特化为鳍,善于游泳;有大量脂肪,能御寒狼草原、森林等换毛,适应季节的温度变化蜥蜴草原、森林等保护色,不易被发现第5课当环境改变了1.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2.青蛙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行为:春:孵化夏:捕食秋:挖洞冬:冬眠3.四季的田野季节气候草木蝴蝶青蛙春温暖发芽由卵孵化成幼虫由卵孵化成蝌蚪夏炎热茂盛幼虫→蛹→成虫蝌蚪→青蛙秋凉爽枯落产卵、死亡挖洞冬寒冷凋零以卵的形式越冬冬眠4.青蛙具有冬眠行为,青蛙冬眠主要是为了适应冬季寒冷、缺少食物等恶劣环境。蛇、熊等也会冬眠。5.丹顶鹤具有迁徙行为,丹顶鹤迁徙主要是为了适应气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变化。大雁、燕子等也会迁徙。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第6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2.食物链:绿豆苗→蚜虫→瓢虫→蜘蛛(1)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2)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箭头方向也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3)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4)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相互联系在一起呈现出的网状结构,叫食物网。第7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1.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2.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