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学设计(新课标)_第1页
1.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学设计(新课标)_第2页
1.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学设计(新课标)_第3页
1.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学设计(新课标)_第4页
1.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学设计(新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7课时设计和制作生态瓶课型制作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生物的生存需要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但对这种关系的认识还不清晰、不深刻。在学习能力方面,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制订计划、交流论证、完善计划、动手实验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生态瓶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科学思维*认识到动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探究实践*能观察池塘里的生物环境图片资料,分析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等因素。*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态度责任*表现出探究生态瓶奥秘的兴趣,能听取合理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能在课后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并进行管理观察。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难点:论述生态瓶的设计理由,完善设计图,制作生态瓶并坚持观察记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学生准备:大塑料瓶、若干种水生植物(水草、浮萍等)、小鱼、小虾、田螺、沙子、水槽和水、镊子、水桶、大玻璃箱、设计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绿豆苗丛的图片。谈话: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除了食物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2.小结:动物死后给植物提供肥料,蚯蚓给绿豆苗松土,绿豆苗给动物提供栖息地和氧气。我们把绿豆苗和这些生物种群的集合称为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通过回顾绿豆苗和其他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引导学生探讨生物间的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群落”概念。二、探索活动一:认识生态系统。1.观察绿豆苗周围有哪些非生物?这些非生物与植物、动物有什么联系?2.播放视频:动植物改变岩石模样,改变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3.引导学生讨论,形成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图。4.小结:生物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5.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像绿豆苗丛这样的生态系统?活动二:设计生态瓶。1.提出任务: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制作一个生态瓶。设计要求: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让生物很好地生存下去。2.小组讨论、交流(1)生态瓶中要放什么?分别放多少?为什么这么放?(2)生态瓶中的水,选择自来水还是池塘水?为什么?(3)为了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和谐地生存下去,我们应该注意什么?3.小组活动:设计制作生态瓶方案。4.交流讨论,完善设计方案。活动三:制作生态瓶。1.提出疑问:生态瓶设计方案确定了,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完成生态系统的建设?说说你的理由。讲解:先做好非生物环境建设,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生存需要,再放提供食物和氧气的植物,最后放动物。2.用课件展示课本上的制作步骤,适时讲解。3.小组活动: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4.思考:生态瓶制作完成后,接下来我们应该做什么呢?5.用课件展示观察记录表,指导学生填写。1.通过关系图帮助学生理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建构“生态系统”概念。2.方案的设计过程是学生进行单元学习回顾的过程。把问题进行分解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方案。3.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建设顺序,帮助学生思考生物以及非生物起到的作用。课堂上可以提前准备充分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让学生能根据设计方案完成制作。三、研讨回顾设计过程,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生态瓶?用到了哪些材料来制作?这些材料能够为在生态瓶里生活的生物提供哪些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回顾知识点,梳理并巩固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四、拓展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开展对比实验研究,观察生态瓶的变化引导学生逐步改变各种条件,进行对比实验。板书设计设计和制作生态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学反思制作生态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然后再实际操作。在讲授如何设计生态瓶时,教师应先提出生态瓶的设计要求和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基于生物生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设计生态瓶。在讨论设计环节,如果选择的实验材料丰富多样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查阅资料,了解水生植物的生长条件、动物吃什么、动物的生长周期以及繁殖等相关知识,为设计提供依据。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画生态瓶设计图时会花费较多时间,因此再教时,我打算选用不干胶贴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设计生态瓶的效率。第二单元船的研究第1课时船的历史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船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五年级学生能说出许多种船的名称,如竹筏、轮船、帆船等,知道一些常见船的用途。但是,他们对船的历史没有深入了解过,不清楚船在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对船在行驶中如何保持稳定、减少阻力的方法认识模糊。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造船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科学思维*感受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探究实践*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不同时期船的特点。*通过制作独木舟模型的活动,感受“最初的小船”的样子和船的载重量、稳定性和水阻特性。*通过“独木舟负载物体”“船型与阻力关系”的实验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态度责任*感受船的发展历程,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难点:通过实验认识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等。学生准备:圆木(直径5厘米左右)、独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状)、细线、垫圈、钩码、刻刀、水槽、记录表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船的图片,介绍:船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输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聚焦问题:关于船你知道什么?还想研究什么?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关于船的原有认知。二、探索活动一:交流关于船的知识。1.用课件展示班级记录表,小组内交流讨论“关于船的知识”,并记录。引导学生从船体形状、材料、构造、动力系统、功能等角度描述船。2.小组汇报。3.梳理学生还想研究的问题,并将信息整理记录。活动二:探索船的发展历史。1.用课件展示不同船的图片或播放视频资料,了解船的发展历史。2.提问:船在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引导学生从外形、体积、船体材料、动力等方面进行观察,感受传统船只与现代船只在技术上的变化和发展。3.交流讨论,完成关于“船的比较”记录表。4.组织汇报。活动三:研究独木舟。1.用课件展示独木舟图片,提问:这是什么船?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2.谈话:独木舟行驶在水中,首先要保证稳定、不侧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3.教师出示提前做好的独木舟。播放制作独木舟的教学视频,并提出制作要求:尝试让独木舟负载一个重物。4.学生根据材料和要求尝试制作。5.提出疑问:你的独木舟能负载重物吗?独木舟在负载重物时,有哪些不足?6.汇报交流:在独木舟中放置重物时,不稳定、容易侧翻,而且不能承载很多重物。7.思考:我们的独木舟船首是什么形状的?什么形状的船首受到水的阻力比较小?为什么?8.展示不同形状的船首,比一比哪种形状的船首受到的阻力小。9.小结:尖型船首受到的阻力更小,可以减小水对船的阻力。1.充分调动学生前概念,学生集体交流,相互补充关于船的知识,填补部分学生知识上的漏洞,提高学习效率,为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铺垫。2.让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思考“船在哪些方面发展了”,了解船在技术上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为推进单元后续学习作铺垫。3.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独木舟存在装载量小、不稳定、容易侧翻等缺点,尖型船首更有利于减小船在水中受到的阻力,让学生认识到不断改进和完善独木舟的必要性。三、研讨1.通过对船的发展历史的了解,你发现了船有哪些变化?2.怎样让独木舟保持稳定而不侧翻?3.怎样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内容。四、拓展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航空母舰的相关信息,并以小报的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