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人民教育事业的人发展课件人民版必修_第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人民教育事业的人发展课件人民版必修_第2页
高中历史专题人民教育事业的人发展课件人民版必修_第3页
高中历史专题人民教育事业的人发展课件人民版必修_第4页
高中历史专题人民教育事业的人发展课件人民版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一、社会主义教育的举办1.人民教育的奠基(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教育的发展。(2)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门”建立人民教育。2.制定教育方针(1)提出:1957年2月毛泽东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提出。《共同纲领》工农和工农子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2)内容:“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实践:刘少奇从实际出发倡导两种______________和两种劳动制度。在办学体制上,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4成果:到1956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共和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5.历史意义: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德育智育体育教育制度国民教育体系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应用思考答案:(1)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4)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1.背景:“文革”爆发,全国各地一片混乱,严重冲击了我国的教育事业。2.破坏的表现(1)学校秩序混乱: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到各地进行大串连。(2)“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12月,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上山下乡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3)教育革命:“工宣队”进驻学校,农村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管理,实行“开门办学”、缩短学制。(4)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的废除。3.影响:使我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____________________”,全国的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才断层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教育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应用思考答案:“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三、教育事业新的春天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1)教育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_______________制度。(2)提出新时期教育方针: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____________、面向_______________、面向__________________”。(3)科教兴国战略提出: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____________”战略。(4)意义:是应对时代挑战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考现代化世界未来科教兴国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5)科教兴国战略含义:“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2.教育事业突飞猛进(1)教育立法取得很大的进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2)基本完成“两基”,即基本普及__________________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3)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成人教育成绩显著。(4)高校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九年义务教育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应用思考答案:(1)“文革”结束,教育界拨乱反正,高考制度恢复及教师地位的提高。(2)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3)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教育兴办具有哪些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3.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重点。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1.扫盲运动中比较流行的是“识字记工课本”,农民从自己的姓名学起,然后,学土地名称,各种农活、农具和牲畜名称及记账格式,仅用两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就可使农民初步掌握记账、记工的本领。这说明(

)A.当时扫盲工作和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紧密结合B.限于条件,扫盲工作进展缓慢C.农民的基础知识差,给扫盲工作带来困难D.当时缺乏师资力量,但农民积极性高应用示例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内容“农民从自己的姓名学起,然后,学土地名称,各种农活、农具和牲畜名称及记账格式”可知扫盲教育是和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答案:A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二、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摆脱落后的文化教育状态,采取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开始起步了。“十年文革”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的破坏,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文革”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欣欣向荣的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1)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2)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较低,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2.将教育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B.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召开C.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D.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公布应用示例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解析:把教育作为战略目标来看就是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而这正是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公布的。答案:D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三、“科教兴国”战略与毛泽东教育方针的区别1.背景: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在中国三大改造完成,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内容不同: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中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基础教育;“科教兴国”战略则是把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3.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应用示例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解析:新中国教育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不会出现工农业者脱产入学。答案:D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四、“文革”前后两个时期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1.从目的上看:“文革”前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彻底改造旧教育体制,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新型的人民教育制度,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文革”后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发展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科技人才。2.从内容上看:“文革”前教育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属于起步阶段。“文革”后教育的发展纳入法制轨道,更为科学合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显示当前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文革”后教育发展方针的日趋成熟。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4.2001年,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具有(

)A.先导性、全局性作用B.历史性作用C.统筹性作用D.阶段性作用应用示例解析:从当前的国际形势看,当今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和经济实力的较量,这一切都取决于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因而教育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答案:A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学习思考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答案提示: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时期,1957年由毛泽东提出。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2.查找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答案提示:这是一道开放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老照片或“文革”时期相关的图书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采访“上山下乡”的当事人,帮助同学整理分析所搜集的信息,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言之有理的要给予肯定。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课堂导学

问题解答栏目链接3.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什么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反响? 答案提示:恢复高考是在“文革”结束后不久的1977年开始的,它是彻底否定“文革”、进行拨乱反正的重要举措之一;它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旗帜;它对个人的成长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课标点击

基础预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