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2分,共72分)1.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A“为政以德”即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要求统治者关注民众的愿望和要求;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意思是说为官者讲究礼节百姓中就没有不敢不尊敬的,说明孔子要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名师点睛】孔子地位随着儒家思想不断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孔子主张仁和礼,强调要关心和爱护他人,主张社会和谐。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但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为了批判的对象。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2.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规范。A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不属于“外部”的“他律”。故选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3.老子在《道德经》中抨击社会现实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对此,他主张统治者A.实行仁政轻徭薄赋 B.实行法治树立权威 C.小国寡民淡泊自然 D.无为而治任民自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意思的理解能力,结合史实分析可知,老子本段话实际上就是其思想主张,即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故D项正确;A项是儒家思想;B项是法家思想;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这体现了()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柔弱、坚强、柔、刚等均是相对而言的,均是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而非“人定胜天”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而非“兼爱、非攻”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而非严刑峻法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5.《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奕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氏,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为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古代文献中关于人、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句子,可知中国古代思想中蕴含人文精神,A项正确;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并不是《老子》等引用部分的内容,B项错误;四个重视人的句子不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C项错误;四个资料不是同一时期,不是统治者或政府的命令,不能说明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D项错误。6.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反映出孟子的治国主张是A.实行霸道 B.以霸道为主,王道为辅 C.实行王道 D.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对霸道和王道做了对比,最终的目的是肯定了以德服人,即实行王道,故C项正确。霸道为法家主张,与孟子强调王道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以霸道为主,王道为辅,而是强调孟子主张王道,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而是强调孟子主张王道,排除D。7.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据此可知A.荀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向于合流 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阐明了礼和法的关系,认为礼是法制的前提,是各种条例的总纲,没有礼就没有法。A项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排除;B项很好的阐释了荀子礼法并举的思想,故B项正确;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表述错误,排除。8.在诸子百家某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热词”(即出现频率较高词汇)有“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恻隐之心”。据此你认为下列哪句引言很有可能出自该部经典著作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天下之本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D.“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答案】C【解析】材料中“民为贵”论述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应该出自孟子的著作,“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是孟子治国思想,故C正确;A是老子思想;B是法家韩非思想;D是荀子性恶论思想。9.冯天瑜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道家、儒家D.儒家、法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诸子百家从所代表的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变革主张,儒家积极倡导民本思潮,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法家学派倡导君主专制和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B、D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0.“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该典故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不必死守教条,这鲜明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故选D。11.司马炎《论六家要旨》:“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怜悯)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材料认为六家共同的目标是A.达到天下太平治世 B.维护等级秩序 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D.实现君民共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予以分析。‘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意思是六家思想各不相同,但为了达到“天下一致”,即达到天下太平治世,故A项正确;法家主张君主专制,故D不正确。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反对等级差别,故B、C不正确。12.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D.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是善的,所以答案选D。AB与人性善恶无关,排除;荀子人性是恶的,排除C。13.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A.“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B.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以“礼”确定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刘邦借助儒家的“礼”维护封建统治,稳定汉朝的政治秩序,故刘邦以“太牢大礼”祭拜孔子,古代帝王进行祭祀时,牛、羊、猪三牲齐全为“太牢”,A项正确。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除B。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排除C。宋明理学使儒学信仰体系得以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与材料不符,排除D。14.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15.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C.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D.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不符合史实,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B项错误,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C项错误,法家是有益于国家的治理的;由题干“法能诛杀不孝之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法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成为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可以分析出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秦汉时期的儒学·质疑法家思想1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杯》中说:“《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其本质意图是()A.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为封建统治制造理论依据C.论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D.劝导统治者顺应天意,实行仁政【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董仲舒提出人要听从君主的,君主要听从上天的,其本质意图是,为封建统治制造理论依据,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提出人要听从君主的,君主要听从上天的,其本质意图是,为封建统治制造理论依据,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确立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提出人要听从君主的,君主要听从上天的,而不是论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提出人要听从君主的,君主要听从上天的,其本质意图是,为封建统治制造理论依据,而不是劝导统治者顺应天意实行仁政,故D选项错误。17.“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为了适应加强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D。A材料没有体现;B是孔子的思想,C是宋明理学思想。考点:汉代儒学点评: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接受天的统治,诸侯接受君主的统治,遵守三纲五常,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就是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18.“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家衰败在所难免,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故B排除。材料信息的重点也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19.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孝经注》”“《御注道德经》”以及“《金刚经》”等信息说明唐玄宗注重儒家思想的建设,故本题选择C。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与材料没有联系;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背景20.“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不假外求”。□内所填入的词应该是A.纲常 B.太极 C.良知 D.仁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认为心是万物本源,理在心中,可知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心学认为寻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致良知即可明理。所以C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21.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a处:秦朝结束了分裂,实现了思想统一B.b处:西汉改造了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隋唐时期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家思想受到了影响,C正确;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打压儒学的发展,所以a处处于下降的状况,A错误;西汉时期改造了儒学,将法家、道家思想融合为一体,并没有墨家思想,B错误;对儒家学说批判出现在明末清初,时间不符,D错误。故选C。22.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的这些著作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与题干中“颠倒千万之是非”“与世不相入”相符。故选A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李贽的反正统意识23.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在儒学发展过程中,其思想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为:A.战国时期,蔚然大宗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宋明时期,理学形成D.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明理学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故C正确;战国时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展了儒家思想,不是儒家思想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排除AB;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不是儒家思想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排除D。24.“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A.工商皆本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来分析,不改变愚昧、奢侈的风俗,不能使人民富裕,即要摆脱贫困,必须改变落后的习俗,故C项正确;AB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25.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比较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也吸收了儒学的成分,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题干材料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所以应选B。A项题意没有显示,题意展示了儒佛的融合,所以C项说法错误,D项没有显示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为儒家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背景【名师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且渐趋本土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大力支持和扶持(政治需要)。其次,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社会矛盾的尖锐,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社会基础)。再次,佛教宣传来世说,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符合统治需要(思想基础)。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与儒学相融合。2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答案】A【解析】浓缩题中材料信息,“天生万物,生即仁”,即选A项;BCD三项在题中材料没有体现。【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27.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正君心”才能天下平C.通过“格物”获得知识D.“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格物”获得知识,可以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的思想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热点之一。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他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28.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说明儒学具有盲目自大和具有一定封闭的特性,当然儒学本身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博大精深的特性,故B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C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9.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A.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B.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C.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D.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各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不用向人问求或从书中获得,只要加强自己内心修养,致良知就可成德业,这反映了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主张,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D正确;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是理学求学方式,A错误;心学主张内心反映,不是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也不是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B和C项错误。30.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答案】B【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说明了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是解题的关键。31.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末思想家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挑战宋明理学权威,故D正确。李贽没有彻底否定孔孟之道,故A排除。李贽也没有倡导君民共主思想,故B排除。李贽不是批判道家学说,而是批判道学家,故C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32.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有①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②矛头直指君主制度,具有近代民主启蒙色彩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④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黄宗羲的思想相关所学可知,黄宗羲的思想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因此①项正确;黄宗羲的思想将斗争矛头直指君主专制制度,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因此②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因此③项正确;黄宗羲的思想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因此④项正确。故正确项为①③④,B选项正确。33.“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A.工商皆本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来分析,不改变愚昧、奢侈的风俗,不能使人民富裕,即要摆脱贫困,必须改变落后的习俗,故C项正确;AB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34.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材料A.认为理学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B.认为理学导致了中原地区沦丧C.认为理学空谈误国D.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文中指出的“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可知材料的主旨是要说明理学空谈性心,终会误国,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理学产生的必要性,A项错误;材料中指出的是理学的弊端,而不是说因为理学导致了中原遭受侵略,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分析了理学的于时无益,没有对其内容、实质等进行揭露,D项“全面”错误。3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旨在说明封建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回答此题关键要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当粮食价格较高或较低的时候,封建统治者利用行政命令强行平抑粮价结果是适得其反,不如让市场来自动调节粮价,王夫之的主张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在经济思想上的反映,故A正确,C错误;BD材料未体现,故排除。36.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这一观点表面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从而进一步提出了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并不是强调改朝换代,排除B;三大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而不是反对君主专制,同时没有提出民主思想,排除C;材料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排斥夷狄的思想,并非反对排斥夷狄,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共同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二、非选择题(26分)另加2分卷面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欲善,而民善矣。”“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材料二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