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外国小说精练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外国小说精练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外国小说精练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外国小说精练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外国小说精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激情

爱丽丝•门罗

那年夏天,格雷斯在小塞博湖北边伯莱瀑布旁边的一家旅馆里找了个活儿。她在铺

设干净餐具准备接待下一拨客人时,感觉到有人想和她说话。那是莫里。他说:“我不

知道,你是不是愿意有空的时候跟我一起出去走走?”

格雷斯在摆银餐具,几乎连眼皮都没抬。她说:“被人激将来的吧?”因为他的声

音既高又紧张,站在那里直僵僵的,好像来得挺勉强似的。这儿的姑娘都知道,有时一

伙从度假村来的年轻人会互相激将,看谁有本事把一位女招待约出去。

“什么?”他显然受到了伤害,这时格雷斯停下手里的活儿,抬眼看他。她似乎在

一瞬间就把莫里整个人都看了个透。这个真正的莫里,胆怯却很热诚,天真但是很有决

心。

“好吧。”她快快地说道。她的意思可能是说,好吧,别生气,我知道这不是激将,

我知道你不会那样干的。也可以理解为,好吧,我答应一起出去就是了。她自己也不太

清楚究竟是哪一种意思。可是他把话理解成同意了,当下便安排起来一一连声音都没有

压低,也没有注意到周围的用餐者朝他投来的目光一一说是第二天下班以后就来接她。

他真的带她去看电影了。他们看的片子是《新娘的父亲》。格雷斯一点也不喜欢这

部影片。她讨厌里面的那些像伊丽莎白•泰勒的女孩子,她讨厌被宠坏的富家小姐,她

们什么负担都没有,只会撒娇发喽、索钱要物。莫里说那不过是一出逗趣的喜剧罢了,

但她说问题不在这里。她也分析不清楚问题关键到底在什么地方。换了别人都会认为,

那是因为她当女招待,穷得上不起大学,如果她结婚也想摆这样的排场,那真得节衣缩

食省上好多年,自己来负担这笔费用才行。(莫里也是这么想的,不过他对于她能这样

想却没一点看不起的意思,相反倒几乎是怀着敬意呢。)

她无法解释,自己也不太明白,她所感觉到的并不完全是妒忌,而是一种愤怒。并

非因为她不能那样散漫地花钱购物,那样穿衣打扮。而是因为人们都认为女孩子就应该

这样。那就是男人般人,所有的人——认为她们应该是的样子。漂亮、当成宝贝

似的供着哄着宠着,自私而又蠢笨。女孩子似乎就应该这样,那才有人为之神魂颠倒。

这以后呢,又会当上母亲,一心都扑在孩子们的身上。自私倒不自私了,但还是一样无

知。永远都是如此。

她正为此而怒气冲冲,但是身边却坐着一个爱上了她的男孩,因为他相信——顷刻

之间就相信一一她在思想与心灵上都是既成熟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而且还把她的贫

穷视为一圈有思想性的浪漫光环。(他自然知道她穷,不仅是因为她在干着的活儿,而

且也因为她说话有很重的渥太华峡谷的乡音,这一点当时连她自己都还未能察觉到。)

他尊重她对影片的看法。现在既然听了她结结巴巴、充满火气的分析,他倒也打算

试着讲讲自己的想法了。他说,他现在认识到,人性中,再没有比妒忌更为幼稚、更为

女人气的了。这一点他算是明白了。他反对妒忌,就跟她不能容忍轻浮、不满足于像一

般的女孩子一样。她是不同凡俗的呀。

格雷斯一直记得那天晚上自己穿的是什么衣服。一条深蓝色的舞裙,一件白上衣。

显然,在表现出来的她与希望别人认定的她之间,是存在着差别的。但她身上绝无那会

儿时兴的那种小巧精致或是精心修饰的痕迹。衣裙边上有些破损,事实上,还使她带点

儿吉卜赛风格呢,何况还有最不值钱的镀银手镯,以及那一头又长又卷、野性十足的深

色头发,若是上班端盘子,她是得把头发用网罩套起来的。

不同凡俗呀。

格雷斯是由她的舅舅舅妈带大的,严格地说应该是舅公舅婆。她母亲在她三岁时就

去世了,她父亲另行建立起了家庭。带大她的那对老夫妻对她很好,甚至很以她为骄傲,

只是不太清楚应该怎么管她,因为他们不善于与别人交流。舅公以编结藤椅为生,他教

会了格雷斯该怎么编,以便自己眼力不济时最终有人把这门手艺接过去。

她二十岁,中学刚毕业。照说她应该早一年毕业的,可是她做了个奇怪的选择。她

住着的是个很小的镇子,可那里却有一所能让学生受五年教育的中学,使你够资格去参

加政府规定的一种考试,当时是称作高级注册考试的。这样,学生就不必去学所有的中

学科目。她在该校念的一年学期结束时一一那应该是她最后的一年,也就是十三年级一

—格雷斯试着去参加了历史、植物学、动物学、英语、拉丁语和法语的考试,得到了本

来无此需要的好成绩。可是到九月份她又回来,说她还想学物理、化学、三角、几何与

代数,虽然这些科目一般认为都是女学生最不易学好的。那一学年结束时,她已经学了

十三年级所有的科目,除了希腊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德语,但她在的那所学校里

都没有教这些科目的老师。她在三门数学课与自然科学课程上成绩也都不错,虽然不如

上一年那么突出。她也曾想过,那么,是不是可以自学希腊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

德语呢,这样,就可以试着参加明年的相关考试了。可是学校的校长跟她谈了一次话,

告诉她这样做达不到什么目的,因为她反正也没有可能上大学,更何况大学课程也是不

需要如此完备的一份“拼盘”的。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有什么计划吗?

没有,格雷斯说,她只是想把义务教育能免费提供的东西全都学到手罢了。以后仍

然是去干她编藤椅的手艺活。

(有删改)

材料二:

门罗,1931年生于加拿大,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在爱丽丝・门

罗的作品中,外部世界的宁静总是显而易见的,它打开了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而内心

世界恰恰相反。门罗写的是真正的救赎——因为她展示了有多少不同寻常的东西可以融

入到被称为'平凡'的拥挤的空虚之中。……爱丽丝•门罗以一种毫不妥协的方式证明,

爱很少能拯救我们,也很少能带来可靠的幸福,而且很少有事情能像我们自己的梦想一

样毁灭我们。”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雷斯和莫里的相遇在平淡中有一丝浪漫色彩,让读者对二人后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和好奇。

B.格雷斯看完电影后认为社会对女孩子形象的规训和固化,是一种“自私而又蠢笨”

的行为。

C.格雷斯面对莫里的搭讪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戒备心,这与她的家庭组成和成长环境息

息相关。

D.格雷斯以后仍然去编藤椅,可以看出她虽然对自己的命运有思考,当时却并没办法

去改变。

7.下列对原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描写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本文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将格雷斯的形象塑造

得生动形象。

B.本文描摹的对象都是小镇、小人物,和汪曾祺的作品相似,用对生活的敏感捕捉幽

微的瞬间。

C.作者在对格雷斯成长的叙述中表达了对女主人公的温情,比如校长关心询问格雷斯

未来的计划。

D.本文语言简朴传神,不在表层给人以冲击力,而靠语言的质地和韵味带给读者无限

的回味思考。

8.文中两个画线处反复表述“不同凡俗”,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内涵。

9.本文题为“激情”,却被收录进作者的短篇小说集《逃离》,请结合材料分析作者

的意图。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战争

[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

天蒙蒙亮,在五位旅客刚刚过了一宿的一节令人窒息、烟雾弥漫的二等车厢里,推

推操操地拥上来一个大块头女人一一她那模样儿看上去简直就像一件鼓鼓囊囊的行李

包裹。跟在她背后气喘吁吁的,是她的丈夫个瘦弱不堪的小男人。

那个小男人最后落了座,彬彬有礼地向那些给他妻子帮过忙、让过座的旅客道了谢。

随后,他转过身来,朝着正在把自己的大衣领子拉下来的那个女人,彬彬有礼地问道:

“你一切都好,亲爱的?”妻子并没有搭理他,却把大衣领子又往上拉到眼边,遮住自

己的脸孔。“这个世道可糟透了。”那个丈夫喃喃自语,苦笑了一下。他觉得自己责无

旁贷,应该向他的同行旅伴讲一讲,那个可怜的女人确实值得人们同情,因为这场战争

要把他们辛苦了一辈子养大的那个年方二十的独子从她身边夺走。他突然接到了一份电

报,说他三天之内就要开拔了,要求爸爸妈妈即速赶来给他送行。

①至于那个身穿外套的女人呢,她的身子一直在歪歪扭扭地蠕动着,不时还发出野

兽一般的咆哮声。她深信,尽管刚才她的丈夫对种种情况都做了说明,也是无济于事,

因为从那些十之八九跟她一样身陷困境的人们那里,就连一点儿同情的影子都引不起来

的。他们中间有一个人在全神贯注地听了以后,就说:“你好歹还得要感谢上帝,因为

你的儿子毕竟是现在才开拔到前线去。我的那个儿子,打从战争爆发的头一天,就叫他

上了前线。”

“那么我呢?我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外甥都上了前线。”另一个旅客接下去说。

“你说的也许不错,可是,就我们来说,那是我们的独子哪。”那个丈夫竟然放胆

地说。

“胡扯淡。”另一个旅客插话说,他是一个红脸膛的大胖子,暗淡无光的蓝眼睛里

布满血丝。他心里一直在扑扑地跳动着。②他一面拼命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别让人们

发现他早就掉落了的那两颗大门牙,“胡扯淡。难道说我们生儿育女,就是给自己图好

处吗?”

在座的其他旅客都十分难堪,瞪起两眼直瞅着他。那个战争一爆发、儿子就上了前

线的父亲,叹了一口气说:“你这话可说对啦。原来我们的孩子不是属于我们的,他们

是属于国家的……”

“胡说八道。"那个大胖子旅客立刻反驳说,“试问我们生儿商女时,可曾想到过

国家没有?他们一生下来,就把我们自己的生命跟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了。说穿了,就

是这么回事。要知道我们是属于他们的,可他们从来都不是属于我们的。他们一到了二

十岁,就像我们当年二十岁时一模一样。如今,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我们对国家的爱,

当然啦,还是不减当年,可现在我们对孩子的爱却总比它更强烈。在座各位中间不是有

人乐于顶替儿子上前线去吗?”

这时四周一片沉默,每个人都点头表示赞同。

“那么,我说,”那个大胖子继续说道,“我们的那些孩子一到了二十岁时,他们

认为自己对国家的爱甚至应该超过对我们的爱,难道说这就不自然吗?如果说国家是一

种天然的必需品,就像我们每人为了不饿死都得要吃的面包一样,那就非得要有人去保

卫它不可。而我们的儿子,他们一到二十岁,果然就去了,而且,他们也都是乐于以身

殉国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停止哭泣,每一个人都应该放声大笑,就像我现在这样——因

为我的儿子在临死以前给我发来一个电报,说他也死得其所了。正如你们看到的,我之

所以连丧服都不肯穿……原因就在这里。”

他抖一抖自己身上的浅黄色外套给众人看。这时,他那缺了两颗大门牙的上嘴唇正

在颤抖着,两眼泪汪汪而又凝止不动。他的这篇宏论也就在一阵尖笑声(这本该是一阵

呜咽声)中马上结束了。

③“确实如此……确实如此……”人们众口一词地说。

挤在角落里、用外套遮住自己的那个女人,一直都在正襟危坐地倾听着。要知道最

近三个月来,她在深切的悲痛中千方百计地从她丈夫和朋友们的言谈里去找一些宽心话,

既可以安慰她,又可以指点她,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如何心甘情愿地把她的儿子送出去,

那里说不上是死路也许只不过是一种危险的营生罢了。不过,她从他们滔滔不绝的言谈

之中,哪怕是片言只语都没有找到……于是她心中的悲痛也就越发沉重了,因为她暗自

琢磨,恐怕谁都不能替她分忧解愁。

可是刚才那位旅客所说的那些话,却使她为之愕然,几欲晕倒。她突然察觉到,问

题不能归咎于别人理解不了她,而是偏偏怪她自己,达不到别人家父母那么高的思想境

界,他们不仅在送别自己的儿子,甚至在获悉他们不幸阵亡的时候,也都是甘之如饴,

从不号啕大哭。

她抬起头来,从她那个角落里探出身子,聚精会神地听看那个大胖子絮絮叨叨地给

旅伴们讲他的儿子如何激昂慷慨,乐于为国家杀身成仁的具体过程。她恍惚觉得自己磕

磕绊绊地走进了一个她从来都没有梦见过的陌生世界,在那里,她满心喜悦地听到:每

一个人都在向那个一谈到儿子之死时还能如此以苦为乐的父亲表示祝贺。

蓦然间,她仿佛一点儿都没有听到刚才大家的谈话,几乎就像大梦初醒似的,转过

身来向大胖子旅客问道:

④“那么……你儿子是真的死了吗?”

每个人都用眼光上下打量着她。那个胖旅客也转过身来瞅着她,他瞪起那双凸出的、

极度泪汪汪的浅蓝色大眼睛,讳莫如深地端详着她的脸孔。他花了好半天时间想回答,

可他总是说不出话来。他一个劲儿瞅着她,简直好像是一一直到此刻听到了那个愚蠢的、

自相矛盾的问题一一他这才突然一下子觉察到:他的儿子是真的死了——永远——永远

------去不复返了。他的脸孔一下子收缩,变成怪样;随后,他连忙从口袋里抓出一块

手绢来,猛地发出一阵催人泪下、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声,不由得使四座为

之一惊。

(选自[美]克林斯•布鲁克斯[美]罗伯特•沃•潘伦《小说鉴赏》,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人的丈夫虽然瘦弱,但是对自己的妻子十分关心,想让同行旅伴理解他妻子的悲

伤。

B.从旅客们接二连三的插话中不难看出当时战事的艰难与惨烈,有很多年轻人上了前

线。

C.失去儿子的胖旅客在长篇的独白中,对伤亡和悲痛的意义作了激动人心又富有哲理

的论述。

D.女人无法从丈夫与朋友们的言谈中找到安慰,却被同样儿子阵亡的胖旅客所说的话

吸引。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发出野兽一般的咆哮声”,表明女人的悲痛程度极其剧烈,已经无法使

用正常的语言来表达。

B.阅读完整篇小说以后再回过头看句子②,可以认为那个胖旅客捂住自己的嘴巴似乎

也是想掩饰悲伤。

C.句子③中人们重复说“确实如此”,表明其他旅客都已被胖旅客的发言感动,十分

认同他所说的话。

D.句子④单独成段,是为了突出女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写胖旅客对待儿子

死亡的真实情感。

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语如果删去,表达效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请

简要分析。(4分)

那个胖旅客也转过身来瞅着她,他瞪起那双凸出的、极度泪汪汪的浅蓝色大眼晴,讳莫

如深地端详着她的脸孔。

9.若将小说全文这样改写:胖旅客仅有的一个儿子上了前线,他用本篇小说中的话语

跟同车厢的旅客们进行争辩,劝说他们要笑着面对孩子们以身殉国。到了某个车站,他

接到一份告知儿子阵亡消息的电报,立刻迸发出一阵“心肝欲裂,而又难以抑制的啜泣

声”,而大家都大吃一惊地瞅着他。为什么这样的写法同原小说一比,就要大为逊色呢?

请从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效果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6分)

【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阶段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灾难

星新一[日本]

有个人养了几只老鼠,这几只老鼠是老鼠中的精品,犹如精灵一般。

这个人每天喂给老鼠美味的食物,并且精心地给他们擦洗身体。老鼠一生病,他就

异常担心,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关心,老鼠跟他也非常亲密。天晴时他们在院子里愉快

地玩耍,下雨天就在家里捉迷藏。他们还经常一起去旅行。他感到跟老鼠生活在一起非

常快乐,但这并不是他喜欢老鼠的主要原因。他常常抚摸着老鼠的脊背,口中嘟嘎:“如

果没有你们,不知道我会遇到多少灾难呢!”

原来,老鼠有预知危险的本领。他正是注意利用了这一点,并且深入研究,发挥了

作用。

很久以前的一天,老鼠突然都从家里逃走了。他弄不清是怎么回事,也就没命地在

后面追。朋友们也紧紧跟着他。这时,大地震发生了。真是幸运,因为是在外面,所以

他幸免于难。要是呆在家里,肯定会被压在建筑物下。即使不死,也会受重伤。

还有一次,在他外出要上船的时候,老鼠在他的提袋里骚动起来,他立即收住步子,

老鼠随之也安静下来。结果,出航的船遇上了风暴,沉没在大海里。

他像这样托老鼠的福而幸免于难的事还有好几回。他想着这些,对老鼠说:“不管

怎样,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界。今后可要多多关照啊!”

他喂食给他们吃。这时,吃食的老鼠显得惶恐不安。这是危险的预兆。

“啊?将要发生什么事?是火灾?还是水灾?不管它,赶快搬家吧。”

由于事出突然,他也就顾不得价钱的贵贱,胡乱卖掉房子,匆忙搬走了。当然,受

些损失也是没办法的。要是磨磨蹭蹭,碰上灾难岂不是更糟!

乔迁新居后,老鼠恢复了常态。他稍事休息,就想弄清自己搬走后旧居到底发生了

什么灾难。于是,他往旧居挂了电话。

“喂,喂,我是以前的老住户,想打听一下……”

“什么事?忘了什么东西?”

“不是,我是想知道在我搬走后,您那里有什么变化?”

“唔,好像没什么。”

“不会的,请您仔细想一下。”

“要说嘛,就是您走后不久,住您隔壁的人也搬了。就这样。”

“是吗!新搬来的是什么人?一定是位可怕的人物。”

他热心地问着。他想,灾难这时恐怕已降临到隔壁,自己要是不搬,无疑会被卷入

事变中。但是,对方的回答很让他意外:

“不,是位很和善的人。”

“真的吗?”

“是的。他非常爱猫,养了很多。”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意深远。预知灾难是动物的本能,主人公却因此把老鼠看成“精灵”,困境中过分

依赖外物是比天灾更大的灾难。

B.叙事精巧。小说写了老鼠预言灾难的三个故事,叙事中详略得当、快慢有致、尺幅生

波。

C.形象生动。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

形象。

D.虚中见实。小说不追求人物的真实和故事的细节,带有寓言色彩,直击人性的盲点和

社会问题。

7.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你们,不知道我会遇到多少灾难呢!”交代了主人公喜欢老鼠的主要原因,

呼应了标题,引出了下文。

B.“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界。”映射了灾难频发的当今世界,体现了作品对时代的关

照与担忧。

C.“啊?将要发生什么事?是火灾?还是水灾?不管它,赶快搬家吧。”渲染主人公面

对灾难时的慌乱。

D.“他稍事休息,就想弄清自己搬走后旧居到底发生了什么灾难。”表现了主人公的热

L'和善良。

8.有人说文章结尾显得有些平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4分)

9.小说以“灾难”为题,意味深长。结合文本,分析“灾难”的丰富意蕴。(6分)

【江苏省五市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联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U(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个长翅膀的老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雨下到第三天,佩拉约两口子在屋里打死了成堆的螃蟹。佩拉约只好穿过被雨水淹

没的院子把它们扔到海里去,因为他刚刚出世的孩子发了一夜烧,他寻思都是这些螃蟹

招来的晦气。中午,光线十分微弱,佩拉约扔完螃蟹回到家里,模模糊糊地看见院子当

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蠕动和呻吟。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

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

佩拉约被眼前可怕的情景吓坏了,赶紧跑去找他的女人埃利森达。他女人当时正把

凉毛巾敷在生病孩子的头上,被佩拉约一把拉到院子中间。两个人惊愣地望着倒在地上

的人。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

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他们叫来了

一位能掐会算的邻居来看看他。

“他是一个天使,”她告诉他们说,“我可以肯定,他是为你们的孩子来的。只是

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太老了,结果被雨打落在地上。”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佩拉约家里捉到一个活脱脱的天使。整整一下午,佩拉约拿

着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

的鸡笼里。半夜,孩子醒了,烧退了,想吃东西了。于是两口子大发慈悲,决计把天使

放走。但是,当他们趁着晨曦走到院子里的时候,看到左邻右舍全都聚集在鸡笼前逗天

使玩儿。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

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

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传开,惊动了贡萨加神父,他七点前赶到时,首先重温了一遍

教义。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言行的老者几乎

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这证实了那东西并不懂得上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

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他那副可怜的模样与高贵的天使毫无共

同之处。于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

捉住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小时后,院子里便像熙熙攘攘的市场一般。于是埃

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

好奇的人们从老远的地方赶到这里。佩拉约和埃利森达甭提多高兴了,因为不到一

个星期,家里所有的房间都堆满了钱,而等着朝圣的香客已经排得一眼望不到边了。

这时,有人在村里搞了一个巡回展出,展出的是一个由于违背父母之命而变成蜘蛛

的少女。看蜘蛛的门票不仅比看天使的门票便宜,而且允许观众就她的痛苦遭遇提出任

何问题,还允许颠来倒去地观察她,好让所有的人都不怀疑这桩可怕的事实的真实性。

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忧伤的少女的脑袋。最叫

人揪心的还不是她那离奇的外表,而是她原原本本地讲述她不幸的经历时那种痛心疾首

的表情。当她几乎还是一个小姑娘时,有一次她偷偷地溜出家门去参加一场舞会,当她

跳了一宿舞从森林里回来的时候,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缝中迸出一道可怕的闪

电将她变成了蜘蛛。当那个变成蜘蛛的少女名声大噪的时候,佩拉约家的院子就又变得

像连下三天暴雨时那么冷清,空无一人,只有螃蟹在屋里到处爬。房东两口子对此毫不

惋惜。他们用收的门票钱造了一幢两层的住宅,有阳台花园,门槛修得高高的。偶尔佩

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天使,而是

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

天使不仅熬过了那个严酷的冬天,而且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恢复起来,在十二月份,

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又渐渐地变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

一天早上,埃利森达正在切洋葱片准备午饭,似乎觉得一阵海风吹开了阳台门的插

销,刮进屋里。于是她从窗口探出头去,惊讶地看到天使正展翅欲飞。他十分笨拙,结

果把菜地弄得一塌糊涂,那翅膀在阳光下一阵乱扑腾,差点儿没把棚子打翻。最后总算

飞了起来。在看见他颤巍巍地扇动着老兀鹫翅膀飞过最后几家的房顶后,埃利森达为自

己也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因为

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翅膀的老人是在佩拉约家的院子里被发现的,老人的到来完全出乎佩拉约的意料,

佩拉约夫妇对此感到惊愕。

B.小镇居民最初对长翅膀的老人充满好奇,后来戏弄、参观,最后将他遗忘,这是他们

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的表现。

C.贡萨加神父到场后要先温习教义,认为不懂拉丁语便是“不懂上帝的语言”,这突出

了作为神父的他对教会的虔诚。

D.小说的内容虽然荒诞,但是给人一种真实感,这得益于文章细节之处的描写逼真详尽,

场景具体,情感表达真实。

7.关于文中蜘蛛少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女变成蜘蛛,是由于违背父母之命,当时她参加完一场舞会,刚刚回来。

B.展出蜘蛛少女的人为了牟利而不顾少女的感受,他与佩拉约是同一类人。

C.“忧伤”一词反映出少女内心的痛苦,名声大噪并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D.人们转而去关注蜘蛛少女是因为少女来自人间,她的讲述更具真实性。

8.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谈自己作品的共性时,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分

析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4分)

9.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作品采用“魔幻”“神

奇”等手段达到一种荒诞、讽刺的效果,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家,其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请以本篇小说为例简要分析。(6分)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2023-2024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乞丐

【英】毛姆

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

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

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套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

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

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

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

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着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地抽

上一鞭子。

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

烂不堪,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

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

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

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

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

来没见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

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

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

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

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

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

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

情的状况。他不见了。

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

怪的感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

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

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

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

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

离我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

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

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

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

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

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桌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

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

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

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

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

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

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

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

染。

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

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

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

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

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

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

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

“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

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

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

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

没看它一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

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

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

那个人已经走掉了。

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

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

B.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

丐,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

C.20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

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

D.“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

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7.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查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

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

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

处乞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

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

节推向高潮,意味深长。

D.“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表现了兀鹰贪婪的特

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8.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4

分)

9.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小说从“我”的视角叙

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重庆市盘石中学2024届高三上期12月月测(语文)]

2.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文本一:

良心

(意大利)卡尔维诺

来了一场战争,一个叫吕基的小伙子去问他是否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战.

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

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

他们问他阿尔伯托是谁。

“一个敌人。”他回答,“我的一个敌人。”

他们跟他解释说他应该去杀某一类敌人,而不是他自己随便想杀就杀谁。

“怎么?”吕基说:“你们以为我是笨蛋吗?这个阿尔伯托正是那类敌人,是他们

中的一个,当我听说你们要和那么多人打仗,我就想我也得去,这样我就能把阿尔伯托

杀了。这就是我来这儿的原因,我了解这个阿尔伯托,他是个恶棍。他背叛了我,几乎

没个由头,他让我在一个女人那儿成了小丑。这是旧话了。如果你们不相信我,那我可

以把整个经过跟你们讲一下。”

他们说行了,这已经够了。

“那么,”吕基说:“告诉我阿尔伯托在哪儿,我这就去那儿和他干一场。”

他们说他们不知道。

“不要紧。”吕基说,“我会找到人告诉我的。迟早我要逮住他。”

他们说他不能那样做,他得去他们叫他去的地方打仗,杀恰好在那里的人。关于阿

尔伯托,他们是一无所知。“你们看,”吕基坚持说:“我真是应该跟你们讲一下那件

事,因为这个家伙是个真正的恶棍,你们去打他是完全应该的。”

但是其他人不想知道。

吕基看不出这是什么原因:“抱歉,也许我杀这个或那个敌人对你们而言是一样的,

可是如果我杀了一个和阿尔伯托没关系的人,我会难受的。”

其他人不耐烦了。其中一个人颇费了番口舌,跟他解释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

不可以认定自己要杀的某人是敌人。

吕基耸了耸肩。“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他说,“你们就别把我算上了。”

“你已经来了,你就得呆下去。”他们吼道。

“向前走,一、二,一、二!”这样他们就把他送上战场了。

吕基闷闷不乐。他可以随手杀人,但那不过是为了看看他是否可以找到阿尔伯托,

或者阿尔伯托的家人。他每杀一个人,他们就给他一个奖章,但他闷闷不乐。“如果我

杀不了阿尔伯托,”他想,“那我杀那么一大堆人是一点都不值得的。”他感觉很糟。

同时他们仍在不断地给他颁发奖章,银的,金的,各种各样的.

吕基想:“今天杀一点,明天杀一点,他们就会越来越少,然后就会轮到那恶棍了。”

但是在吕基可以找到阿尔伯托前,敌人投降了。他感觉糟透了,自己杀了那么多的

人,却毫无意义。现在,因为和平了,他就把他的奖章都装在一个袋子里,去敌国到处

转悠,把奖章分给死者的妻子和孩子。

这样转悠的时候,他遇上了阿尔伯托.

“好,”他说,“迟来总比不来好.”他就把他杀了。

那样他就被捕了,被指控为谋杀并判处绞刑,在审判中,他不停地说他这样做是为

了自己的良心,但没人听他的。

文本二: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法国)哈巴特•霍利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

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

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一■我找我的情人。”他回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

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

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

把女人抱了起来。

文本三: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

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这样一个定义,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关于那本无所不包的书的想法,马拉梅梦寐以求

的那种书,但是一部经典作品也同样可以建立一种不是认同而是反对或对立的强有力关

系。卢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动对我来说都十分亲切,但是它们在我身上催发一种要抗拒他、

要批评他、要与他辩论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当然,这跟我觉得他的人格与我的性情难

以相容这一事实有关,但是,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则我避免读他就行了;事实是,我不

能不把他看成我的作者之一。所以,我要说: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

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

自己。

我不相信需要为我使用“经典”这个名称辩解,我这里不用古代、风格和权威等字

眼来区分。基于我这个看法,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

古代还是现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呜。

我们可以说: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

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至此,我再也不能搁置一

个关键问题,也即如何协调阅读经典与阅读其他一切不是经典的文本之间的关系。

(节选自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基不是作为百姓去杀阿尔伯托,而是选择参战去复仇,他狡黠地把泄私愤合法化了。

B.“他们”对吕基的诉求“不想知道”甚至“不耐烦”,反映了战争群体对个体的漠视。

C.“他们的眼睛闪着光”这一细节表现了昔日恋人重逢忘我的激动,侧面反映战争残酷。

D.文本一、二都以战争为主题,前者反映战争本身的荒诞性,而后者反映战争的悲剧性。

(7)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情节设计荒谬而又严谨,有现代主义风格,文本二细节刻画丰富而动人,有传

统的现实主义风格。

B.文本一、二都是小故事大主题,文本一将严肃思考放到轻灵诙谐的故事中,而文本二

则将宏大主题放到细节里。

C.文本一是关于杀人的悲剧,文本二是关于爱人的悲剧,无论杀人还是爱人,都因错位

而使故事产生强大张力。

D.文本一、二都为主人公设置了双重身份,双重身份的冲突与转换,深化了主题,表现

人无法主宰命运的悲剧。

(8)文本一、二反映的都是战争主题,两位作家对战争有哪些相同的思考?请结合文

本简要说明。

(9)根据文本三中卡尔维诺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你认为文本一和二是否算经典作品?

请结合三个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毛利先生

[日]芥川龙之介

初见毛利先生,是在他就任当日下午。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前所未有的肃静。开门

进来的是个矮个子;古怪的晨礼服名副其实古色苍然,几乎令人忘却曾经是黑色的,竟

郑重其事地系着一条极其鲜艳的紫色领带。

从各个角落发出强忍住笑的声音。然而,先生和善而苍白的圆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

“诸位!”

我们从未享受过“诸位”的待遇,屏息等待长篇大论。然而毛利先生环顾了一下教

室,什么也没说,那有点像家畜的兴奋的目光不时流露出烦躁不安的神情,似乎有所恳

求。

“今后由我来教诸位选读课。”

开场白结束得如此突然,令我们非常失望。先生点了一个同学的名字,并称他为“君”。

那学生站起来,就连发音上的一些细微毛病先生都仔细加以纠正。他的发音格外做作,

可大致正确清晰。

然而,当先生开始译读时,失笑声此起彼伏。他的日语词汇竟少得令人难以相信他

是日本人:“鲁滨孙终于决定饲养……什么呢?就是……动物园多得很……对,是猴子。”

连猴子都这样,碰到稍复杂些的句子,不兜几个圈子,迷惘地抬起头,慌慌张张地

瞥我们一眼,把脸深深地埋在桌子上。本就矮小的身子,犹如一只泄了气的气球,连最

前排的学生也公然哄笑起来。

课间号起,我们哄堂大笑,故意模仿先生的姿态和声调,也由五六名同学簇拥着,

扬扬得意地指点先生的误译之处。

“今早我坐电车,看见先生坐在正中间。可是临近换车的地方,他却高声叫唤'售

票员,我觉得又好笑又难为情。”

“听说他一到雨天就身着西装,脚穿木屐来上班。”

“老是挂在腰下的白手绢包儿,八成是盒饭吧?”

“听说有人在电车上看见他抓住把手时,毛线手套上全是窟窿。”

有天早晨,毛利先生像往常一样,扯起尖嗓子热情地讲授《人生颂》。没有人认真

听讲,先生忽然大谈起人生问题来了:“诸位还不了解人生,唯其如此,对人生洞若观

火,但苦恼的事也多。就拿我来说,于是就得送他们上学。一上学……嗯……学费怎么

力、……”大家又窃笑起来。邻座的柔道选手突然摆下小说,气势汹汹地起身质问:“先

生,如果您还继续这样讲下去,我立刻到操场上去。”说完,怒不可遏地坐回座位上。

我从未见过那般难堪的表情,像遭了雷击,半张着嘴,家畜般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低

三下四的神情。他用手正了正紫色领带:

“是我错了,郑重道歉。的确,诸位是为学英语来上课的。我错了,好吗?”

似哭的笑容,再三重复着同样的话,上衣的肩部和腰部的磨损处,他的秃脑袋越发

像鸵鸟蛋。柔道选手回头瞥了我一眼,露出狡黠的微笑,即刻又读起藏在下面的小说来

了。

先生比平日更加语无伦次地专心翻译那朗费罗的诗句。“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

挚的。”气色很坏的圆脸上冒着虚汗,像是不停地哀求着什么。然而,声嘶力竭地喊道:

“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

一学期过去,再未见到毛利先生的身影,我们甚至连高兴的意思都没有,都忘记得

一干二净。

大学毕业的那年秋天,我不经意地走进一家咖啡馆品尝着咖啡,漫不经心地打量眼

前那面镜子。

镜中一位顾客让我吃了一惊。虽只是侧脸,但那鸵鸟蛋似的秃头,古色古香的晨礼

服,是紫色的领带……

尖嗓门依然如故,忙不迭地给服务员们讲解着什么。

“这个形容词管着这个名词,知道了吧?”

桌上摊放着一本书。毛利先生不停地用手指戳着那一页,不厌其烦地讲解着。服务

员们挤在一起,个个聚精会神。

“什么?关系名词?没有所谓的关系名词。是关系代词吗?对,对”

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温情,悄然起身,那气色很坏的圆脸向这边转过来,先生的目

光里未浮现故旧相遇的表情,有的只是那恳求什么似的可怜神情。我默默走到账房去付

款。

“那边有人在教英语,是咖啡馆请来的吧?”

“哪里是请来的,不过是每天晚上过来教教。听说是个老朽的英语先生,哪儿也不

聘他,就在这儿耗一晚,我们并不欢迎他呢。”

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刹那间,不知该哭还是笑。我竖起大衣领子,匆匆离开咖

啡馆。先生在亮得使人心寒的灯光下

“因为这个词代替名词,所以叫代词。代词,懂了吗?”

(刘光宇译,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端出去,放在门槛

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便

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摘自鲁迅《孔乙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毛利先生衣着外貌的描写贯穿始终且没有变化,这凸显了毛利先生生存状况的

窘迫和对教育的坚守。

B.毛利先生课上以自己的人生为例,想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人生颂》。

C.“柔道选手”指责毛利先生时怒不可遏的样子只是恶劣的伪装,他有此行为并不是因

为担忧学业。

D.《毛利先生》与鲁迅《孔乙己》都以人物为标题,但与“毛利先生”不一样,“孔乙

己”是别人随意给他取的绰号。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对毛利先生的描写,主要从叙述者自身眼光直接观察,同时

加入周围人物的反应、见闻等间接刻画,主人公形象丰富饱满。

B.小说抓住典型细节,并以复现的方式突出人物个性,“家畜般的眼神”在不同场景下

反映出兴奋、乞求、悲伤的情绪,但都突出了目光的呆滞无神。

C.小说将笔墨集中在初识先生、讲授《人生颂》、咖啡馆重逢三个场景上,这既是作品

的重要节点,又是“我”认识人物的节点,要言不烦。

D.学生的嘲弄是毛利先生悲惨命运的原因之一,“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也

暗含了先生的自我剖白。

(3)小说结尾说“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我”之前与现在对毛利先生的认识有

哪些不同?请简要加以概括。

(4)有研究者考证,鲁迅《孔乙己》的创作曾受到本文启发。试比较两部作品的结尾,

同为年轻人的“我”,对主人公-----个底层知识分子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

6.B7,C

8.①第一处“不同凡俗”是莫里内心对格雷斯与一般女孩子的轻浮和不满足截然不同

的赞美。②第二处“不同凡俗”是格雷斯对自己当天晚上的穿着打扮与时兴不同的自得

和欣喜。③两处“不同凡俗”都意在表明格雷斯与世俗不同,与后文作者回溯她曾经的

人生选择相呼应,同时暗示她与莫里情感的后续发展不寻常。

9.①人物形象:从格雷斯在看完电影后的思考及对自己学业上的要求可以看出,她是

一个不安于现状、不安于平淡生活、内心有激情的人。②环境:从格雷斯的舅公和校长

身上可以看出小镇的封闭,宁静平淡的生活下是对自我意识的压抑,让格雷斯想逃离。

③情节:莫里喜欢格雷斯却并不了解她的内心,两个人的相遇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激情,

无法给格雷斯带来真正的救赎,带她逃离。④主题:作者用“激情”让读者思考自我意

识的重要性和生活的意义,以及当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面对,是否逃

离。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格雷斯看完电影后认为……”错,由“而是因为人们都认为女孩子就应该这样。那

就是男人般人,所有的人一一认为她们应该是的样子。漂亮、当成宝贝似的供着

哄着宠着,自私而又蠢笨”可知,并不是格雷斯这样认为。

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比如校长关心询问格雷斯未来的计划”错,由原文“可是学校的校长跟她谈了一次

话,告诉她这样做达不到什么目的,因为她反正也没有可能上大学,更何况大学课程也

是不需要如此完备的一份‘拼盘'的"可知,校长建议格雷斯终止学习,认为她不会上

大学,这不是关心询问,也并不是温情的体现,而是说明了世俗对女性的态度。

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由前文“他反对妒忌,就跟她不能容忍轻浮、不满足于像一般的女孩子一样”可知,

第一处的“不同凡俗”是莫里内心对格雷斯与一般女孩子的轻浮和不满足截然不同的赞

美。

由“但她身上绝无那会儿时兴的那种小巧精致或是精心修饰的痕迹……”可知,第

二处的“不同凡俗”是格雷斯对自己当天晚上的穿着打扮与时兴不同的自得和欣喜。

两处“不同凡俗”都意在表明格雷斯与世俗不同,与后文作者回溯她曾经的人生选

择相呼应,如后文中写道“她二十岁,中学刚毕业。照说她应该早一年毕业的,可是她

做了个奇怪的选择……”,同时暗示她与莫里情感的后续发展不寻常。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首先,人物形象上,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