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病因病机教材_第1页
第六章 病因病机教材_第2页
第六章 病因病机教材_第3页
第六章 病因病机教材_第4页
第六章 病因病机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病因病机Etiology

概念凡是能破坏机体相对平衡,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也称作致病因素

病因1.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疫疬2.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劳逸3.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烫伤、冻伤、虫兽伤4.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和内生五邪病因分类1.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区别六气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①外感性:由肌表、口鼻而入②季节性: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

秋多燥病;冬多寒病③地区性:与环境有关:潮湿与高温;西北与东南④相兼性:可单独、两种或多种同时致病⑤转化性:寒邪入里化热、暑湿日久化燥①风邪(2)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性质

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轻场

开泄风性轻浮,向上向外,易袭阳位,属阳邪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易侵头面、肌表、腰背和阳经:如头项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善行数变善行走窜,行无定处

发病急,变化快,变化多端病变部位不固定,如行痹,风疹,荨麻疹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中风、惊风主动动摇不定,“风胜主动”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为百病长风邪致病极为广泛,易与他邪相合,且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发病最多,病种最多,且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浮越多变善动多兼邪②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寒性清澈性质

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寒为阴邪其性寒凉易伤伤阳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伤寒:(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中寒: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直中少阴:恶寒倦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寒性凝滞气血津液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寒性凝滞主痛”

客于关节:痛痹/寒痹客于太阳经脉:一身尽痛犯于中焦下焦:脘腹冷痛甚绞痛寒则气收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挛急寒袭肌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恶寒无汗寒袭关节,筋脉收缩挛急:关节屈伸不利拘急作痛寒入厥阴经脉,经络收缩拘急:少腹拘急不仁寒凉凝滞收引寒证寒象各种疼痛症状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③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暑气多挟湿

暑邪性质

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热亢盛实热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为特征暑性升散最易耗气伤津暑为阳邪主上升主发散故易上犯头目,内扰心神,耗气伤津上犯头目:头昏,目眩“暑邪易入心经”: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热胜则津伤阴病:身热汗多,口渴喜饮,尿少短赤,舌红少津等。气随津泄:气短,倦怠,甚气随津脱暑多夹湿暑湿(湿热)夹杂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下部)④湿邪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湿性粘滞,留注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表现为身困胸闷脘痞泄泻等粘滞日久,损伤阳气“湿胜则阳微”湿伤人体,常先困脾,久则损伤脾阳。湿困脾胃寒湿困脾湿性重浊沉重重着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湿性粘滞粘腻性:症状的粘滞性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停滞性: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湿性趋下湿邪致病,具有伤及人的下部的特点。“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水湿所致浮肿以下肢明显,又如淋浊、泄利、妇女带下、下肢溃疡。粘滞1粘滞2重浊趋下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⑤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燥邪性质

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其性干燥,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燥胜则干”初起干燥症状:以口唇燥裂、鼻干咽燥,皮肤干燥粗糙甚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等甚阴损,阴虚生内热。燥易伤肺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而入,而最易伤及于肺,清肃失司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痰中带血,喘息作痛,大便秘结等。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⑥火(热)邪(火热并称)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扰心神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⒋火邪性质

致病特征致病临床表现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表现阳热之象易伤津耗气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迫津外泄消灼煎熬阴津壮火食气(如气随津耗)实热证:高热、恶热、面赤、脉数伴有:口喝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热太甚必耗气太多:体倦乏力少气火性炎上火热蒸腾上炎,致病后症状每见头面五官等人体上部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糜烂,齿龈肿痛,吐血,衄血等热邪易生风

动血“热极生风”:燔灼肝经,损伤阴液,筋脉失濡养而生风热入血分灼伤脉络迫血妄行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出各种出血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热邪易扰心神火热性燥动,与心相应血入营分,扰乱心神高热,心神不宁,心烦失眠高热,狂躁妄动,神昏谵语易致肿疡热邪热毒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热胜则肿”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概念是一类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病邪,可通过空气、饮食、接触、蚊虫叮咬及其他途径侵入而致病2.疫疠(疠气)①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发病急,病情重

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不同发病各异,致病专一(1)疠气的致病特点①气候因素:旱涝

②环境和饮食因素:污物处理不当、不洁饮食

③预防措施因素

④社会因素:战乱

(2)疠气的影响因素

概念指人的情志活动或生活起居饮食有违常度,直接伤及脏腑气血而发病的因素包括:七情、过劳过逸、饮食失宜等二

内伤致病因素

概念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

1.七情(1)七情致病的条件

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①直接损伤五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其中以心、肝、脾三脏多见(2)七情致病的特点②影响脏腑气机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③影响病情变化七情致病的特点饮食是人体摄取食物,使之化生为水谷精微、气血津液,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础条件,饮食失宜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故饮食所伤首先累及脾胃,而后波及他脏

2.

饮食常见饮食失宜

过饥: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亏虚过饱:损伤脾胃,导致食滞、化热、聚湿生痰食无定时: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以及六腑传化秩序,气滞血瘀、生湿酿痰(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污染、变质有毒食物(3)饮食偏嗜:五味或寒热偏嗜导致营养的过剩或不足、阴阳失调常见饮食失宜

过劳①劳力过度:劳则气耗,主要耗伤元气

②劳神过度:耗伤心血、损伤脾气

③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过逸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

3.劳逸

三、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痰饮、瘀血结石、内生五邪

1.痰饮概念痰饮为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各种原因导致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津停滞所致(1)痰饮的形成

①阻滞气机、气血

②致病广泛多端

③重浊粘滞缠绵(2)痰饮的致病特点概念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脏腑之内,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2.瘀血①气虚、气滞、血热、血寒导致血液运行不畅②外伤、气不摄血、血热迫血妄行---血离经脉(1)瘀血的形成①病位不一,病证各异瘀阻于心---心悸、胸痛、胸闷瘀阻于肺---咳血、胸痛瘀阻肠胃---呕血、黑便瘀阻胞宫---月经不调、痛经、闭经(2)瘀血的致病特点②病证虽多,特点共同疼痛肿块出血肌肤爪甲失荣舌象:舌质紫暗瘀点瘀斑脉象:细涩沉弦或结或代瘀血的致病特点概念指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多存在于肾、膀胱、胆3.结石⑴结石的形成

脏腑本虚,湿热浊邪乘虚而入,蕴郁积聚不散或湿热煎熬日久而成

①病位不同,病证不一肾:腰痛、血尿胆:胁痛、黄疸②易致疼痛,易惹湿热

③病程较长,时起时伏(2)结石的致病特点概念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五种内生邪气。其性质分别与风、火、湿、燥、寒类似,故分别称为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寒等4.内生五邪①肝阳化风(1)内风的形成②热极生风③阴虚风动④血虚生风

①阳盛化火

②邪郁化火

③五志化火

④阴虚生热(2)内火的形成(3)内湿的形成:脾失健运、肾阳虚衰内生五邪(5)内寒的形成:脾肾阳虚,温煦失职(4)内燥的形成:各种原因导致津亏液少病机

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基本过程各种病邪作用于机体→机体阴阳失衡→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各种不同的病理改变基本规律包括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等一、正邪相争

概念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之争,即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的相互斗争

正邪相争的结果决定发病与否正胜邪则不病,正衰邪胜则发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正邪相争与发病(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1)机体抵抗力不足,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均可导致表邪入里(2)治疗及时、正气渐复或邪气日衰,则驱邪外出而里邪出表

(三)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正邪消长盛衰与病情进退有关正衰邪盛,正不胜邪,病情加重正盛邪衰,正胜驱邪,病情好转邪盛为主为实证,正虚为主为虚证正虚邪盛则为虚实夹杂

邪盛致正气日虚→实证转虚证正气日虚致邪气日盛→虚证转实证(四)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虚证与实证症状特点病程面色体质形态疼痛

二便

象脉象虚证久病苍白虚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隐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嫩少苔细弱实证新病潮红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厚腻实而有力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阴阳失衡,出现阴阳偏盛、偏衰、互损、转化、格拒或亡失的病理状态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失调与发病阴阳平衡→健康阴阳失衡→发病

阳胜则热——实热阴虚则热——虚热阴胜则寒——实寒阳虚则寒——虚寒(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1.寒热错杂

上下或表里阴阳盛衰不一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热里寒、表寒里热阴阳互损阴阳两虚虚寒与虚热并存,阴损及阳,偏重虚热;阳损及阴,偏重虚寒

2.寒热转化由阳转阴——由阳热转阴寒

高热病人,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度,而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弱由阴转阳——由阴寒转阳热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为表寒证,入里化热则出现发热心烦口渴苔黄等热证

3.寒热真假真热假寒

内热过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出现一些假寒现象,四肢厥冷、脉沉真寒假热

阴寒内盛迫阳于外,可见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热象(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盛衰失衡→疾病恶化阴阳盛衰趋衡→疾病向愈阴耗至亡→亡阴阴阳离决阳衰至亡→亡阳精气乃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