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意在通过单元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这一理念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有以文言诗文为主体的单元所共有,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教材中的具体落实。《烛之武退秦师》描写了烛之武在郑国面临秦晋两相夹击之计,不顾个人安危,利用出色的说服能力促使秦国退兵,拯救了国家的故事。这篇文章从字数上来说非常少,不过寥寥数百字,但短小精悍,完整的表现了整个故事,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烛之武,他不顾年迈,临危受命,夜缒而出,不避险阻,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因势利导,妙语退秦师。烛之武以个人之力,挽救了国家的危亡。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通过表演和分析烛之武的说辞,把握烛之武的形象。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将自我的成长成才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的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思考分析出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以及情节进展,并能通过必要的资料分析出烛之武的游说技巧和语言艺术。2.解读烛之武高超的技巧,学习说话的艺术,提高思维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危难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说得就是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体会烛之武的说辞,把握烛之武的形象。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政目标:通过对烛之武形象的把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担当意识二、历史背景:(1)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其中,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被称为战国七雄。(2)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援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立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了。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原文没有题目,题目是编者加的。烛之武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退”,使动用法,“退秦师”即使秦军撤退。本文主要记述了公元前630年,在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危急形势下,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之间的利害冲突、说服秦穆公退兵,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的故事。三.生字词大过关①氾(fan)南佚(yi)名夜缒(chui)而出若不阙(que)秦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zhi)②重点字解释晋军函陵军:驻军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以乱易整易:替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③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3)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四、我来演——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时空之旅——穿成先秦外交家。在《春秋》所记载“鲁僖公三十年”的史事中,有关《烛之武退秦师》史事,只记录了一句话,其原文为:“晋人、秦人围郑。”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呢?宋代的吕祖谦在《东莱左传博议》中说“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烛之武正是抓住了“利益”二字成功离间了秦晋,保全了郑国。下面让我们跟随13班的同学穿越到鲁僖公三十年一同去见证历史上的外交名场面。五、问题探究思考交流: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更是一个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人物刻画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我们这里主要是语言描写。侧面烘托有他人的评价、特定的情节、有关的环境描写。找学生从文中找到有关他人的评价、特定的情节、有关的环境描写的句子。下面交流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你认为烛之武是什么样的形象?①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难免心怀牢骚与委屈,但郑伯的一番诚意与对国家形式和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打动了他。烛之武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②是一个迎难而上、直入敌营的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③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烛之武到秦营之后,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对郑国的利益只字未提,却成功说退秦军,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风采。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烛之武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分析烛之武见秦伯的说辞。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展现了烛之武优秀的外交才华。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一番善辩情荡衷肠罢干戈。六、1.我来读诵读烛之武的说辞,进一步把握烛之武的形象。第1层:郑既知亡。(语气沉着真挚。)第2层:亡郑利晋。(语气平稳、严正。)第3层:存郑利秦。(语气高亢、诚恳。)第4层:回顾过去,晋不讲信用。(语气慷慨激烈。)第5层:展望未来,晋必将攻秦。(语气慷慨激烈。)小结烛之武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满腹才华,虽不被重用,仍然关注国事,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①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②是一个迎难而上、直入敌营的勇士。③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七、文化传承与理解“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民间对他的评价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身上体现出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少年爱国热血,风华万里不能息。遥想当年青年毛主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还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青年鲁迅先生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再看看钱学森教授,不惧时局动荡,不惧他人非语,面对华夏风雨之际,一句“我是中国人”,奔赴中国,一生奉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