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木兰诗》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9课《木兰诗》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9课《木兰诗》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七下《木兰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木兰诗》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的家国情怀,单元的语文素养是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把握作品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怀,继续学习做批注。《木兰诗》描绘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立功勋、回家团聚的传奇故事。通过本文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学习精读文本读方法、调动体验和想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本。学情分析《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篇幅较长但诗歌的语言朗朗上口,质朴自然,学生乐于背诵。对于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双重形象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本诗与学生之前所学诗歌相比,篇幅较长,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畏难情绪。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融入相应活动,在具体任务中分析人物形象,获得阅读体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读语言,体会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涵泳诗歌,圈点批注,分析木兰人物形象。3.结合材料,体会木兰的家国情怀及乐府诗歌反映的社会现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奇人”,历来为文人们津津乐道。大诗人杜牧称赞: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李商隐写到: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乾隆皇帝也曾称赞她“克敌垂成不受勋,凛然巾帼是将军。那么花木兰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走进她的精彩传奇人生。任务一:诵读诗文,品味音韵1.北朝民歌,由劳动人民创作,以口头的形式相传,诗歌中那些语言更加有助于代代传唱呢?小组合作,每组派1-2名同学发言。明确:本诗句式整齐中有变,长句与短句错落。韵脚变化,极具音韵美。叠词使用,读起来朗朗上口。此外采用反复铺陈的手法营造气氛,使得诗歌富有情境之美。2.小组合作,理解句子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④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3.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随后屏幕出示: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明确:本文采用了大量互文的手法,这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其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就是一件事。以上句子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或渲染战争前紧张的气氛;或体现战争之残酷;或渲染人物欢快之心情。4.请同学们再次朗读,感受文中的语言之美。任务二:精读涵泳,品读形象1.再次阅读文本,圈点批注,运用“从中,我读到了的木兰”的句式说话。预设一: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我读到了一位爱国孝顺的木兰。预设二: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中,我读到了一位善于骑射、果敢坚决的木兰。预设三: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中,我读到了一奋勇杀敌、浴血奋战木兰。预设四: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中,我读到了一位不慕名利、孝顺勇敢的木兰。预设五: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中,我读到了一位爱生活、爱红装、爱和平的木兰。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木兰集勤劳、孝顺、忠义、勇敢、机智、活泼、柔情、淳朴等特点为一身,她是一名坚定勇敢的英雄,是一名勤劳淳朴的姑娘,她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千古奇女子。任务三:合作探究,品析情感1.了解对象——木兰名字:木兰性别:女朝代:北朝英雄事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辞官归家人物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诗》追问:木兰的性别是女,“女”字在文章反复出现了几次?明确:9次。2.结合文本,从文章对木兰的描写来看,假如你遇到木兰,你愿意用“她”来称呼木兰,还是用“他”来称呼木兰?明确:花木兰在军队是一名男儿打扮,他英勇善战、建立功勋。归乡后,卸去戎装,其柔情的女子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从文章详略的安排上分析,对木兰征战过程描写篇幅较少,而对其归乡后的场景描写用了较多文字。以此,看出作者似乎对女儿身的木兰更加喜爱。3.《汉书·艺文志》说到: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民歌可以反映风俗和社会现状。通过塑造木兰的形象,诗歌想反应怎样的社会现实呢?结合《乐府诗集》中的其他诗歌谈谈你的理解。屏幕出示:《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在这成熟的过程中,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地描写战场上残酷的厮杀?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明确:夸张,行军速度之快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明确:对偶,战场环境的苦寒恶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明确:互文手法,描绘出战场的残酷。原因:明确:这是一首民歌,它要反应广大人民的情感倾向——对惨烈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团圆的渴望。结合诗歌,不难看出战争给当时北方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兵役制度的极度不合理。木兰替父出征,老兵孤独归乡。我们看到了木兰的家国情怀,也看到了老兵的悲伤至极。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深恶痛觉,是古今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课堂小结《木兰诗》是我国北方民歌中不朽之杰作,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依旧熠熠生辉。本节课,我们在读文章,涵泳诗歌,感受木兰的伟大人格,也深刻体会到了民歌所反应的社会现状。《木兰诗》,一曲女性主义的颂歌木兰拥有女性的细腻柔美更在命运抉择时,突破了性别的束缚替父从军,征战沙场——是她刚健豪迈的风姿更在急流时勇退——辞官归家保持当初做决定时的初心——守护家庭。原有的平民生活,比高官厚禄后的生活更高贵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云鬓花环,楚楚动人,这就是木兰;“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绕女儿情”,这也是木兰。《木兰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的画册上唯一有这样美好形象的文学形象,但在我们当代中国却出现了千千万万花木兰的身影,从屠呦呦到陈薇再到王亚平,无数位巾帼英雄在她们的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