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旅数字化发展报告_第1页
中国文旅数字化发展报告_第2页
中国文旅数字化发展报告_第3页
中国文旅数字化发展报告_第4页
中国文旅数字化发展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旅数字化发展报告2021年中国文旅数字化发展分析报告目录一引言二2020年世界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发展趋势(一)新输出:数字文化创作向“集成式创新”发展(二)新融合:数字技术导向到内容与技术融合导向(三)新产业:数字技术助力“平白经济”(四)新消费:数字文化消费向深度沉浸式体验演进(五)新市场:数字科技唤醒下沉市场活力(六)新政策:数字政策助力智慧国家未来三中国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发展形势(一)中国文化数字化发展形势(二)旅游数字化发展形势四问题与挑战(一)文化数字化的问题与挑战(二)旅游数字化的问题与挑战五对中国应对全球数字化的思考平台上保持文化联系”列为优先事项。事实上,在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使用数字技术,比如著名艺术家在家进行免费的在线表演;地方文化团体将舞蹈、音乐、手工艺等活遗产搬上线上舞台;各大机构还通过流媒体播放音乐厅和剧院的内容;世界上人气最火爆的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在疫情期间其网站的点击量增加了10倍。此外,DataReportal发布的报告《数字化2021:全球数字化概览》显示,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已成为全世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止到2021年1月,全球共有52?2亿人使用手机,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66?6%;而全球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共有46?6亿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6亿人(增长7?3%),目前全球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9?5%;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的社交媒体用户达到了42亿人,同比增长了13%,现如今社交媒体用户的数量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53%。站在2021年展望未来,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数字文化产业所展现出的文化输出能力及其所带来的产业辐射能力已经被各国深刻认知,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大力扶持本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和文化二元共生,双向进化。数字科技加速了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革新,是原动力[2];但文化仍为其生长的灵魂,赋予产业生命力。随着文化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加速了数字化发展。在2020年4月召开的UNESCO会议上,约有130名文化部部长将“在数字一引言以实现价值创新,在文化生产、消费体验、产业市场三大方向都将迎来“变量”革新和“增量”释放。二2020年世界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发展趋势(一)新输出:数字文化创作向“集成式创新”发展数字科技推动文化输出创新,由共享与协作所带来的“集成式创新”将成为重要的趋势。在数字文化的发展中形成了新兴的集体主义,它兼顾个体自主性和群体协同性,最大化实现个体自由与协同共享的融合统一,具有“共享、协作、开放、透明”四大特征。在数字文化时代,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文化产生了“文明的共存”,即数字生存环境下的“多元共生”;全球的新兴文化诞生于基于文化差异化的共鸣与共情,例如在疫情期间上演的世界各国的社区大合唱,它以互联网传播个体行为的形式输出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集成式文化创新模式,体现个体的自由与群体的协同。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开放透明、实时在线、多屏共享、价值联动的数字文化特点,让文化的多元集成创新成为可能。(二)新融合:数字技术导向到内容与技术融合导向近年来,随着一些技术的数字文化产品市场反馈愈冷,行业供给逐渐呈现以内容和技术融合为导向的态势。面对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趋于同质化的市场供给,只有基于内容与科技融合的双重视角下的文化创作才能突出重围,兼顾与科技融合的“化学反应”逐渐加剧,数字技术正持续推动文化消费和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文化作为生产要素被注入行业内容的独创性与科技巧妙介入的体验性是行业未来重点的突破方向。与此同时,在数字文化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将为数字科技注入更多的人文向度,超越技术的“工具性”而更加重视“价值性”,文化科技积极向善,为人类塑造更多向善力量。(三)新产业:数字技术助力“平白经济”数字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催生了年轻一代的“平白经济”,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思考方式促使科技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要素的数字化转化,塑造了依托文化要素、借助科技力量的全新业态。文化和科技作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驱动力,其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化产业的范畴。数字技术有助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从而打破文化产业边界。文化IP是文化要素的典型形式,在数字经济时代,借助数字科技实现文化资源的IP化开发已成为常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数据提取和对文化资源原创性改编等数字化开发,形成IP化的文化要素,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此外,数字技术将促进IP化的文化要素与实体经济共融,通过IP周边衍生授权、空间场景授权和品牌合作推广的多种方式,助力文化和旅游消费人气和体验升级,实现数字文化IP反哺线下文旅文创等“平白经济”。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资源IP化开发,将形成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实体产业融合的产业链条,增加相关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激活新消费潜力,形成实体经济新的价值空间。(四)新消费:数字文化消费向深度沉浸式体验演进数字文化经济时代,随着人工智能、VR、AR、5G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消费将进一步迎来“虚拟现实化”和“现实虚拟化”的双重感知力重构。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三维空间走向融合,新业态和新消费模式也将由此产生,将为线下的沉浸式业态与线上的电商业态的融合空间带来更多的可能,形成以O2O为导向的业态融合机制。在此机制下,互联网将成为线下体验的入口。例如,2020年10月亚马逊推出的虚拟旅游服务AmazonExplore,可为用户提供由当地专家支持的实时虚拟体验服务,包括技能学习、远程虚拟旅行、环游世界,甚至购买当地特产等,这不同于以往单向的视频输出形式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亚马逊虚拟旅游通过一对一的服务形式、单向视频和双向音频的实时交流互动,为用户打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这种虚实共生的消费感知融合,正推动沉浸式体验感向虚实难辨的到场感升级。(五)新市场:数字科技唤醒下沉市场活力互联网的广泛触达使得下沉市场的文化活力被持续唤醒。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5G步伐持续加快,下沉市场的在线化渗透所需的基础设施有更多支撑,使得难以触达的下沉市场变得容易触达,并显现出了高速发展的态势。此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在线旅游对下沉市场的渗透速度,在疫情倒逼整个社会加快数字化进程的大前提下,三线以下城市消费者被迫接触并习惯扫码、线上预订等数字化操作,使得OTA平台迎来了将触角向三线以下城市进一步延展的好机会。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民族文化都在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不断被挖掘、传播与活化,数字化技术正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活化,这将为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丰富营养。(六)新政策:数字政策助力智慧国家未来当前,数字科技在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正在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数字创新应用已经触及治理的肌理,唤醒国际国内各层次的关注。有鉴于此,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从数字基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来布局科技与经济发展,以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在数字政府方面,新加坡政府在“智慧国家2025”国家战略的引导下[3],在2020年推出“数字政务平台”(LifeSG)和“创业援助平台”(GoBusinessGovAssist)为市民和创业人士提供一站式和个性化的政府服务;日本在2020年设立数字化办公厅,牵引行政数字化转型发展[4],还颁布了《调整移动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行动计划》,实行移动通信资费降价政策[5];韩国发布《2020年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内容包括提供数字化的政府服务、创建数字友好型产业、建立电子政务平台等具体措施。在数字基建方面,2020年5月,欧盟复兴计划明确提出82亿欧元的数字欧洲项目(DigitalEuropeProgramme),以促进欧盟的网络防御建设,实现千兆社会;英国在2020年年初宣布推动光纤网络普及的新提案;西班牙发布2021年全光计划[6]。在数字经济方面,数字货币政策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政策性试点,2019年,国际清算银行和PMIC对66个国家的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全球80%的国家已经就法定数字货币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2020年3月,法国为推动数字欧元研发,加快法定数字货币的测试进程[7];同期,美国发布了数字美元项目(DigitalDollarProject)白皮书[8];此外,2020年中国已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9]。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2021年3月新加坡在Facebook发起“数字化技能提升计划”;英国方面斥资1000万英镑打造了“英国未来故事学院”(StoryFuturesAcademy),培养沉浸式领域人才。由此可见,数字化政府、千兆化网络社会、数字货币等是未来智慧国家的发展重点,大国博弈中数字科技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三中国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发展形势(一)中国文化数字化发展形势1?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在2020年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疫情防控的有力推进和经济社会生活的逐步恢复下,文化及其相关产业营业逐季恢复,从负增长逐步增加到第四季度的正增长,文化及其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四季度累计值分别为16889亿元、40196亿元、66119亿元和98514亿元,累计增长率分别为-13?9%、-6?2%、-0?6%和2?2%。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按行业分规模以上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如图1所示[10]。2020年第四季度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的增速达到18%和11?1%。四个子行业第四季度转为正增长,包括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内容创作生产、文化投资运营、文化装备生产,增长率分别为5?1%、4?7%、2?8%和1?1%。2020年整年都呈下降趋势的文化企业有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等3个行业,但负增长趋势在逐季降低,第4季度增长率分别为-30?2%、-11?8%和-6?9%。图1按行业分规模以上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文化线下相关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2020年中国国内影院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关闭、取消、延期上线或转为线上播放,如电影业在疫情期间因取消上映或影院关闭,全年只有202?74亿元的票房,不到2019年411?75亿元的一半。2020年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由2019年的17795个减少到2027个,博物馆机构数由2019年的5132个减少到3510个。文化线上相关产业关注度和热度持续上升,以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直播等为代表的文化线上产业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强有力的推动力。相比2019年,网络视频的播放量增长较快,全网排名前20名的连续剧总播放量达668?13亿次。苹果AppStore2020年游戏下载比2019年增长四成以上,国产游戏公司的《原神》创下了AppStore有史以来最成功发行周的新纪录。2020年第一季度网络用户规模保持较快增长,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用户规模由2019年6月的60789人、45454人、49356人、75877人、43322人增长为63513人、45538人、53182人、85044人、55982人。2?文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2020年,线下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电影院、博物馆、图书馆等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开放时间,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地向网络空间扩展,线上文化活动的涌现加速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新兴文化业态的产生,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1)疫情加速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业态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疫情对消费方式的改变,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逐渐成为主流。2020年,线上办公、云办公方式帮助人们提早复工。博物馆利用现有数字资源开展的云上展览、文化会展行业举办的线上会展、云上音乐会和演奏会等,都是文化产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向前推进一大步的体现。现阶段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在管理上提升效率、智能化工作流程上进一步深入。利用大数据、工作流历史信息、资源等实现工作流程重塑,将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在日常事务、业务流程、综合管理和调度等方面实现统筹规划,提高工作效率和灵活性。考虑将文化产业的传统和技术相融合,以实现线上线下兼容,齐头并进,共同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传统的展览、展会、音乐会等基础上,利用科技实现资源数字化,推动云展览、云上音乐会、云演出等方式的常态化。(2)数字技术促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亮点一定是以内容为核心、以创意为原动力、以科技为支撑,常常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各个流程和节点上涌现。数字技术带来的更迭快、易于个性化设计、传播网络化等特点,使得文化创意相较于传统方式,变得更加易于传播、推广,更便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其自身价值,更快速地转换和落地。“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以推动经典和优势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为基础,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5G、无人机、文化智慧终端等在文化领域的落地,推进以全息互动投影、沉浸式体验等为主的数字展馆、虚拟景区、沉浸式演艺和娱乐体验项目的开发。(3)以新基建为契机,推动建立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往往受限于场地、时间和面对面需求等各种因素,服务效率较低。智慧经济时代的新基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硬件基础,推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升级,实现服务资源的数字化、服务场所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端的扩展、服务方式多元化,从而建立“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服务体系。新基建打造的公共性、基础性设施,为提高和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方式、场所环境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和地域建立了基础。在传统博物馆、图书馆等现场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利用资源数字化、服务上网等方式推进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在云展览、云讲座、云演艺、沉浸式街区体验等方面开展建设,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潜移默化地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4)解决“过剩”与不足并存问题,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存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过剩”与不足并存的现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剩”是指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往往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造成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过剩的假象,其本质是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在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优化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背景下,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在市场规律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引领下,文化产业供给端的调整和升级必然需要朝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优质化方向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如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的科技创新成果,快速在文化领域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便利化,利用数字经济环境下的大数据,挖掘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陶冶情操的高层次文化产品和服务,淘汰跟风、模仿和剽窃的文化产品生产和供应商,突出原创和中国文化元素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中的核心地位。(5)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2020年12月“2020中国旅游集团发展论坛”公布了2020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十大创新项目,包括2020“故宫以东,一见如故”旅游产品、山西文化和旅游数字体验馆、夜上黄鹤楼等十个项目。这些项目最重要的特色是利用科技寻求传统文化的新方向,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旅游+科技”的发展新模式。以山西文旅数字体验馆为例,使用科技技术,以山西民俗风情为核心,打造场景化展演,打破了时空、传统旅游体验,将景观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融于一体,在宣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通过数字化技术,文化资源、文创作品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资源,也能充分实现对旅游的内容支撑、价值挖掘和创新利用。近年来尤其是疫情期间,抖音直播和短视频等的影响力在推进文化传播、旅游宣传、地区特产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20年11月,借助抖音短视频四川甘孜藏族男孩丁真迅速成为流量、热点,他作为理塘旅游形象大使使得理塘热度在11月最后两周猛增6倍多,对当地的文化输出和农产品输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丁真热潮不仅为理塘的旅游发展、文化宣传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丁真的康巴汉子形象也是一种文化输出,将中国藏民族文化推向中国和全世界。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在数字经济格局下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迎来新契机和新动力。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文化和旅游如何有效深度融合,技术成为一种关键手段。挖掘地方优势文化资源、民俗民风和风土人情,借助数字技术使得文化向旅游领域的延伸变得更便捷、更高效。旅游目的地借助文创作品、文化沉浸式体验、数字体验项目等推广、传播民族文化。(6)数字技术促进中国文化输出,提升中华文化自信抖音带来了全球的短视频热潮,是中国当代文化输出海外成为热潮的一次成功。抖音是以中国价值观为基础的短视频平台,尤其是在2020年,抖音及时、有效地向美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抗疫的成果、疫情下人民的生活,让世界人民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文化领域的传播方式,文化的生产、存储、传播和消费的数字化正在促使跨领域合作、融合发展、全民参与的数字文化生态圈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国门提供了更好的路径。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数字经济大趋势下,文化产业正在打破原来的壁垒,数据整合、网络分享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发展前途。数字故宫、数字敦煌、“中文善本古籍”数字典籍都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优秀资源。近年来中国古风IP输出在东南亚、韩国、日本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我们应挖掘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催生文化输出内容,创新文化输出方式,将传统文化、数字文化和新兴文化热点相结合,在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学、媒体艺术等方面创造“走出去”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二)旅游数字化发展形势1?在线旅游市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旅游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疫情发生前,自2015年至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呈现持续稳步增长态势。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由2015年的412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059亿元,实现了在线市场交易额的成倍增长,虽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整体呈现稳健增长的趋势。然而,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额仅为7950亿元,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降低20?97%(见图2)。图2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资料来源:网经社电商大数据库监测数据。疫情防控期间,在居家办公、避免聚集等政策的倡导下,人们的居家和闲暇时间增多,上线率也明显增长,在此背景下,中国在线旅游用户的规模仍然保持着增长趋势。自2015年至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用户规模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在线用户数量更是由2?75亿人增长到4?13亿人,增速有所下降,从2015年的20?08%下滑到2020年的4?6%。2020年在线旅游用户规模依旧保持稳定增长趋势。2020年中国在线旅游用户规模约为4?32亿人,比2019年同期增长4?6%(见图3)。图3中国在线旅游用户规模注:E代表估值。资料来源:网经社电商大数据库监测数据。2020年2月,中国在线旅游月活用户规模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由2020年1月的1?47亿人,下降到0?6亿人,这可能是受到疫情影响。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线旅游月活用户规模逐渐恢复到疫前水平,直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旅游月活用户数量为1?32亿人(见图4)。在线OTA平台,如携程、途牛、同程艺龙等的业绩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疫情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携程的营业收入为79图4中国在线旅游月活用户规模资料来源:网经社电商大数据库监测数据。亿元,同比下降53%;途牛的营业收入为3?06亿元,同比下降68?69%;同程旅行的营业收入为22?051亿元,同比下降34?64%。与此同时,线上OTA平台如携程、飞猪等的定位正在发生转变,从以前的注重旅游资源对接向注重旅游产品挖掘方向转型,以更好地实现旅游资源的线上营销和线下产品分销渠道扩展。携程、美团旅行等OTA平台凭借自身的客户基础,以网络直播的方式拓展营销渠道。同程艺龙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利用VR、人工智能等技术,上线了VR机场服务。OTA平台的这些创新性的转变,都是在不断适应日益丰富的社会需求,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2?催生新业态新冠肺炎疫情使旅游业备受打击,为适应常态化防疫条件下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旅游新业态,如云旅游、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等更多地应用到旅游业当中。云旅游通过互联网传递各地实景,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云游大江南北,领略世间万种风情,既提高了旅游的效率,又满足了特殊时期人们旅游观景体验的需求。2020年清明节期间,故宫就举办了三场在线直播,在故宫专业研究馆员的带领下,观众得以云游故宫,直播关注量高达2?4亿次。敦煌莫高窟也通过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支持对敦煌莫高窟的全景遨游,通过调整手机角度,身临其境地欣赏洞窟全景。武汉在疫情过后,在东湖风景区、户部巷、黄鹤楼等著名景区也开展了直播,以带领人们游览春日风光。2020年4月15日至30日,去哪儿网在婺源江岭、百里杜鹃、西溪湿地等11个景区,推出了无人机航拍创意视频,使得游客能尽情地穿梭在花海之间。沉浸式体验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VR、AR、全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视觉体验由平面转为立体,给人更加真实、身临其境的全景体验。VR、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突破原有旅游体验的局限,构造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重叠的虚实结合的效果,还可以为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古迹复原等提供前沿的技术支持,增强旅游者的体验和场景展示效果。以沉浸式体验为主题的元素体现在旅游业的方方面面,如全息主题餐厅、全息数字展厅、AR导览、VR酒店、沉浸式购物、沉浸式娱乐等,都带给人们独具特色的场景体验。3?需求转变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1)旅游营销模式的变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国旅游业也进入了消费升级阶段,消费者获得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再是单纯依赖亲朋好友推荐、旅行社营销,更多的是依赖于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递和基于互联网的旅游营销。人们的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在浏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产生出游意愿,因此,相应的旅游营销模式也应随之变化。以往消费者的旅游决策模式倾向于已定旅游需求,然后通过OTA平台进行票务预订、酒店预订、路线规划等,OTA起到旅游消费引导的作用。现今,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和社区平台,更加注重内容建设,以人为核心,通过内容营销,引发不同人群在内容场景下的消费需求和兴趣,从而引导消费,使得旅游由计划决定模式向触发型消费模式转变。数字化产业结构转型表现得更加明显。新冠肺炎疫情促使游客对安全和卫生条件更加重视,在此背景下,精品小团游、自驾游、高端近郊游悄然流行,新的行业形势使得商家和投资者重新审视旅游市场,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游客的旅游新需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国内用户的出国游意愿占52?3%,然而疫情期间,用户的出国游意愿仅占0?7%,中短途旅游意愿大幅提高,由疫情前的20?8%,提高到疫后的75?9%。目前,在国内中短途旅游是大多数人的出行首选(见图5)。图5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出游意愿分析资料来源:BigData-ResearchCenter。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驾游热度上升,出于安全考虑,人们更多的选择私家车和租车自驾游,自驾游占52?5%,同比增长近50%。亲子游、小团游更受追捧。2020年上半年,私人团和小型旅游团出游计划占17?2%,同比增长8?8%,大型旅游团占14?1%,邮轮出游计划仅占2?2%。在旅游主题的选择倾向方面,亲子游出游计划最高,达27?7%,处于第二位的是主题游,占18?4%,深度探险游和休闲旅游仅占13?6%和9?9%。(2)数字化小镇旅游经济盛行随着AI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全国各地纷纷建设以数字化为主题的小镇,主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致力打造集人工智能设备研发设计、产业孵化、生产制造、终端应用、会议论坛、展示展览、休闲娱乐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数字化特色小镇。杭州机器人小镇、临安国漫数字化景区小镇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提供AI识景、人脸识别、智慧导游导览等智慧化管理服务,通过3Dmapping、楼体投影、全息互动、机械互动等技术,在夜间将动漫元素进行实景虚拟呈现,打造行浸式夜游体验项目,将彻底改变以往游览型的旅游模式,增加游客的互动感、体验感。(3)新基建与文化和旅游发展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保证新基建的高效建设。新基建为旅游业向更高层次的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5G、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为旅游业数字化产业结构改革提供了技术和设备支撑。新基建秉承创新发展的理念,以建设信息网络为基础,通过深化技术创新,为新时代产业发展提供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等服务。就文化和旅游产业而言,新基建将进一步改善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环境,从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突破。新基建还将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从而引导网络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服务模式升级,从而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四问题与挑战(一)文化数字化的问题与挑战1?人才体系的建设和跨领域、创新性人才储备目前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具备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高效的执行力的人才,对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具有重大的意义,跨领域、创新型人才储备能够为文化产业的持续性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科学决策,保证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文化领域是一个开放性和包容性产业,与工业、农业、旅游等行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眼光和跨领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数字文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具备策划、开发、设计、运营、销售和售后等方面能力的数字化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育出数字文化产业所需的跨领域、创新型人才,而不是仅仅关注学历,对于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数字文化为我国文化输出提供了更有利的工具和手段,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大量输入国外文化,逐渐发展成输出形式多样的中国文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慢慢凸显出发展潜力和优势。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下,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引导和促进数字文化相关产业和企业参与境内外的国际合作,推动教育合作和学术交流,挖掘数字文化服务出口的新业态、新模式,是我们需要重点把握的方向。3?文化产业数字化实现制度体系化随着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新业态监管和数字内容产权保护等是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已有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和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了实现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放管服”改革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支持数字文化企业的人才引进、技术落地、融资等。(二)旅游数字化的问题与挑战1?数字化对传统旅游产业的冲击数字化为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传统旅游产业运作模式产生巨大挑战和转型考验。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现代数字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