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单元卷】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测试卷期末考试第2单元·B提升测试_第1页
【分层单元卷】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测试卷期末考试第2单元·B提升测试_第2页
【分层单元卷】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测试卷期末考试第2单元·B提升测试_第3页
【分层单元卷】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测试卷期末考试第2单元·B提升测试_第4页
【分层单元卷】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测试卷期末考试第2单元·B提升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层单元卷】部编版语文7年级下册

第2单元•B提升测试

一、选择题(共6分)

1.(本题1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人流(zhud)朔气(shuo)呜咽(yan)山巅(dian)

B.峭壁(qiao)诧异(cha)愣悔(ao)咀嚼(jue)

C.期然(han)艘步(dud)耳古(geng)篦头(gao)

D.污秽(hui)山涧(jian)机杼(shu)睁鸣(hao)

2.(本题1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狂斓田垄阿姊污秽

B.紫藤丰饶山颠云鬓

C.祈祷斑斓气魄辔头

D.怪诞泛烂诧异鞍鞫

3.(本题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它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四连孙。

B.他们二人配合燃罢,终于赢得了这场双打比赛的冠军。

C.看到造造落落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D.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如迹谓的。

4.(本题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想不起把钥匙放在哪儿了,在抽屉里蒯米覆寺地寻找,也没有找到。

B.雾霾天气里,能见度低,司机要小手小型地开车。

C.我们不能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药》洋气。

D.美并不是要打扮得蒋枚早展作为中学生,朴素大方就是美。

5.(本题1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A.随着宜宾大学城的初步建成,对临港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B.川航执飞的3U8633航班迫降成功,机长刘传健被称为中国现实版的“萨利机长”。

C.闪送是目前同城速递行业的佼佼者。据统计,今年闪送服务已覆盖全国逾157座城市以上。

D.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本题1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2018年6月6日是第23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防控近视,关注孩子眼健康”。

B.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枇杷啊,樱桃啊,桃子啊……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C.“最主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D.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二、句子默写(共6分)

7.(本题6分)默写。

(1)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不慕高官厚禄的高尚品质的诗句是:

(3)王翰的《凉州词》中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与《木兰诗》中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综合性学习(共14分)

8.(本题6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chizha时代的风云;;你是点燃文明的星火---人类智

慧的起源。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爱你黄河的波涛,是它把13亿人民啰育抚养;我爱你长江的碧波,是它把56个民族的心曲弹唱成

一首pengpai的歌。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拂晓()哺育()chizha()pengpai()

(2)仿照文段中的画线句,在后面横线处再续写一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3)文中有一处语序不当,请指出并修改。

9.(本题4分)综合性学习。

班上准备组织一次“讲黄河故事,听黄河诉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为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

(2)活动中,大家交流与黄河有关的故事,请写出你讲的故事的名称。(至少写三个)

10.(本题4分)“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在讨论。孟子说:“人

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

乎本能的,无论外国民族、中华民族。

(1)请写出一句关于爱国的名言或诗句。

(2)如果想将同学们所写的名言或诗句在班内展示,可以采用什么形式?(任写两种)

四、语言表达(共2分)

11.(本题2分)请把下面已经打乱顺序的6句话进行正确的排序(只写序号)。

①其实,爱国是一种崇高神圣的情感,并不都表现为辉煌而壮烈的行为。

②在我国,似乎自古以来人们就崇尚“扫天下”而不屑“扫一屋”。

③当然更不是喊口号,唱高调,做美梦,梦想一觉醒来就建立起惊天动地、永垂史册的丰功伟绩。

④因此,我们每个有爱国之志者,都应乐于做利国利民的平凡小事。

⑤时至今日,仍有些青少年一讲爱国,总以为“洒水扫地捡纸屑”不过区区小事,大丈夫何须伸手。

⑥况且,辉煌壮丽行为的机会比平凡小事的机会要少得多,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际遇。

正确的排序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34分)

(本题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装

周海亮

①1937年。南京。

②天空不见一丝蓝色,废墟般的城市里,烧焦的残肢断臂随处可见。子弹和炮弹编织成密集的网,城

在网中,毫无还手之力。

③第一波日本人很快扑进了城。他们就像在丛林里狩猎,动作越来越熟练,神色越来越悠闲。突然一

排轻飘飘的子弹从一栋摇摇欲坠的楼房里射出,几个日本兵猛然栽倒。

④躲在楼房里的,是最后一支战斗着的守军,只有三十多个人,只有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命令。(A)

三十多个人挤在狭小的建筑物里,就像被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他的左边挤着强子,右边挤着死去的连长0

强子的手里紧攥着一挺机枪,那机枪严重变形,弯弯扭扭,好像一根天津麻花。机枪“哒哒哒”地响起来,

子弹激起远处的尘烟,切断日本人的喊叫。他认为强子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一名合格的士兵。

⑤可是他呢?他是兵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他参军没几天,他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军装。他跟连长

说过,连长说,哦,寻一杆枪给他,就指挥士兵摞沙袋去了。那些沙袋摞得很高,摆成了怪异的阵式。连

长说他们的防线坚不可摧。可是当战斗打响,那些沙袋,霎时同兵的尸体一起飞上了天。

⑥他跟连长说过三次。他说他得有一身军装,有军装,才有兵的样子。连长终于恼了,他说那你随便

从哪个死人身上扒下一套!他试了试,终于没敢。他想那样的话,那些死去的战友,就不再是兵了。他们

战死了,却不再是兵,他不能这么干。他在死人的缝隙里坚守,就像坚守在隆隆战车前的螳螂。后来

他们撤进了城,躲进那栋随时可能坍塌的小楼。连长说,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咱们就可以散了——追上队

伍,或者回家。然后弹片划过,他的脑袋仅剩一半了。他用仅剩一半的脑袋冲他微笑,他的笑容凄惨并且

绝望。

⑦日本人迅速将他们包围,他们腹背受敌。甚至有日本士兵冲进屋子,他的枪筒几乎捅进日本人的嘴

巴。子弹清脆地击穿日本人的后脑,那是他的最后一颗子弹。拖着血丝的子弹飞向天空,天空与天空之间,

尸体,尸体,尸体……他们跑向广场,他们知道战斗结束了。突围的过程异常惨烈,三十多个人,也许仅

剩他一个。

⑧广场上挤满了人,老人,女人,医生,孩子,学生,士兵……士兵们慌慌张张将枪扔掉,又慌慌张

张地脱掉自己的军装。有人将军装埋进花坛,那些花儿全都失去了头颅;(B)有人将军装投向烈焰,它们

很快燃烧,如同一面面战败的旗子,却裹起阵阵腥风。脱掉军装的士兵马上挤进人群,缩着脖子,眼睛死

死地盯着地面他们试图用参军以前的职业来救回自己的性命。

⑨军装染上鲜血。军装熠熠生辉。军装五彩斑斓。军装坚硬如铁。军装躺在地上,缩在火焰里,沦为

尘土,或者化为青烟。一座城沦陷了,一起沦陷的,还有军装。

⑩他跑过去,泪飞如雨。他从火焰里抢出一套军装,动作迅疾滑稽。那是一套几乎全新的军装,没有

枪眼,没有鲜血,没有褶皱,甚至没有灰尘。他将军装抖开,浓重的草绿色刺伤他的眼睛。他向火焰跪下,

向城跪下,向废墟跪下,向军装跪下。他说,我还是兵。

⑪仍然有人胡乱地脱着自己的军装。他却胡乱地往身上套着陌生的军装。一模一样的军装,几个小时

以前,它们还在战壕里并肩作战。连日本人都愣住了,他们赶过来,端起枪,眯起眼,却忘记扣动扳机。

终于他穿戴整齐,他甚至有时间整理一下衣襟,然后他“啪”的一声立正,向火焰和废墟行一个并不标准

的军礼。

⑫枪响,军装上多出两个圆圆的小洞。他号叫着伸手去捂,牙齿将舌头咬断。

⑬他想捂住的不是鲜血,而是军装上的洞。

12.(4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情节。

开端:南京失守,日军扑进了城,射杀每一个活动的目标。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广场上的士兵将军装脱掉,他却从火中抢出一套穿在身上。

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分)第⑤⑥段属于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14.(2分)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我选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分)文章第⑧〜⑪段运用了对比与衬托的写法,请选择其一,结合文意表述作用。

(本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解读黄河

陈世旭

①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

②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混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流域每年每平方公里有4000吨土壤被侵

蚀,一年毁灭耕地550万亩,却又每年给河口输送泥沙10亿吨,净造国土几十平方公里。

③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桀警不驯。河道任意摆动,宽窄差异几十里;河床或层层掀起,深揭数文,

或无限淤高,悬于城市半空;洪水决口泛滥,纵横几十万平方公里,使百万黎庶化为鱼虫,只在昼夜之间。

④黄河之于中国,是终年的哭泣流成的河。

⑤无数灾难无数忍耐无数期冀无数挫败,无数莫名的暴躁无数难以诉说的痛苦与忧炀、惊悸与困惑,

一直伴着这条河在流淌。掀开阴云密布的眉睫,仰望一次次卷土重来的怒吼。北斗斟满了雷声,绿草和黄

金在梦里汹涌。

⑥走向黄河,是一种惊世的悲壮。

⑦豪饮北风,伫立在高岸。倾听大漠荒原,倾听古战场铁马金戈的长啸,倾听五千年祸福相生从不静

息的声威。苍凉夕阳抚摩傲岸峡谷,抚摩黄河子民青铜质地的肤色。

⑧黄河百折不回,黄河不废万古流。

⑨空中的寒星,是谁的眼睛?水面浮动神秘的灯影,地平线撤退到时间与意识的外围,万种声音在裸

原的深处悄无声息。黄河钩沉,流星划过。河水击响!节拍,一种不可违背的预约。温柔与雄浑弯曲成一

个民族不屈的灵魂。

⑩谁主持了秋天的全部收获?谁把千秋的史话传诸无穷的后世?黄皮肤的古老民族,站在迸溅喧嚣.的

激流上,站在粗粉蛮野的船歌里,站在烈烈烽火锻造的旋律中。能割舍一切,不能割舍黄河的品格。那是

生命的赞歌,生命的光辉。

⑪一代代黄河人,把血脉喷涌成黄河的血脉,把骨肉凝结成黄河的骨肉。不由分说的狂飙,翻卷出无

尽的悲歌。就只为多年以后,几女们能够如此美丽地在大地上行走:纺织棉花,种植水稻,收割麦子,拉

网打鱼,早晨读唐诗,黄昏背宋词,在宣纸上泼墨,在流:器上绘画,在江南的雨巷徘徊,在塞北的草原

纵马,用醇酒招待客人,用香茶浸泡温情,和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相爱。有一天老死,就埋在河岸随便哪一

座山峦。

⑫走向黄河,是一种庄重的礼拜。

⑬黄河引导了华夏文明的走向。黄河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性格。

⑭当北京猿人出现在周口店时,这条从世界屋脊出发的河,已经走过千里万里,奔流到海不复回。女

娟泥绳,先民石器,炎帝百草,黄帝内经,秦汉长城,唐宋诗文……滚滚的波涛圣迹起伏,先哲的薪火源

远流长。

⑮黄河是把西部高原到东部丘陵的无数河流连;接起来的伟大生命,黄河是黄了天黄了地黄了子民肌!

肤的伟大圣河,黄河是一路吟唱一路滋润一路养育的伟大母亲!

⑯千百年来无数人竭尽才情地奉献给它以诗文、舞乐绘画、雕塑、建筑。它惊心动魄的急流和宽广安

详的波涛,它的凶猛无忌的冲击和漫泛,它的两岸峻拔而多姿多彩的群山,堆积成山的黄土,无边无际的

高原,以及同这一切相联系着的爱情和仇怨,生育与死亡,耕耘与荒芜,荣华与枯凋,收获与灾害,和平

与战伐,兴盛与衰败,福祉与苦难,创造与毁灭的颂歌和叹息....所有那些肯定将永世不朽的艺术无论多

么辉煌,同它比较起来,也只能是一■片苍白。

⑰黄河是一个民族的象征。黄河是一个民族的史诗。黄河就是一个民族自身。它的生存、成长、繁衍、

变迁,它的命运、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同一个民族的生存、成长、繁衍、变迁,一个民族的命运、性

格、特征精神品质连接得如此紧密,互为一体。

(有删改)

16.(6分)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黄河,请按要求补充下面的表格。

解读“结果”原因

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1)

倾听古战场铁马金戈的长啸,倾听五千年祸福相生从不静

(2)

息的声威;黄河百折不回,黄河不废万古流

走向黄河,是一种庄重的礼拜(3)

17.(4分)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河道任意摆动,宽窄差异几十里;河床或层层掀起,深揭数丈,或无限淤高,悬于城市半空;洪水

决口泛滥,纵横几十万平方公里,使百万,黎庶化为鱼虫,只在昼夜之间。(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

(2)黄皮肤的古老民族,站在迸溅喧器的激流上,站在粗糊蛮野的船歌里,站在烈烈烽火锻造的旋律中。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8.(2分)本文描写的对象是黄河,而第段写的却是“无数人竭尽才情地奉献给它以诗文、舞乐、绘画、雕

塑建筑”,有什么作用?

19.(2分)联系《黄河颂》一文中的句子,结合文意,谈谈文中的黄河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链接材料】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

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20.(本题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那时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王安忆

①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

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看上去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凹的地方。这老太对那老太说,不

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楼。新型

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剧的天幕。这两位老人则是生动

的,她们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②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丛£号外。夏末秋初,豆工豆老了,价格也跟着下来了。

于是,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虹豆,捡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虹豆一条一条穿起来,

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收好,来年晒打豆时再用。缝被子的线,也是横的竖的量准

再剪断,缝到头正好。拆洗被子时,一针一针抽出来,理顺,洗净,晒干,再缝上。农人插秧拉秧行的线,

就更要收好了,是可传几代人的。这种生活养育着人生的希望,今年过了有明年,明年过了还有后年。丕

像令水,四处是一次性的用县,用过了蔓。逑样的短期后为,挥霍资源丕说,还挥霍生适的兴致,多少帝

着些“混”,。

③梅雨季节时,满目的花尼龙伞,却大多是残败的。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

花样。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

啪、啪。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

久越结实。伞面倘若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

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

有本事对上磋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

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梦坏了,是找熊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

废品堆积成山。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

④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

要吃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带有隆重的气氛。现在鸡是多了,从传送带上啄食人工饲料,

味同嚼蜡。那时候,一块豆腐,都是用卤水点的。绿豆茅吃起来很费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绿豆

茅却没有根须,而且肥胖,吃起来口感也不错,就是不像绿豆茅。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都会繁殖,

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释了。

⑤这晚,去一家常去的饭店吃晚饭,因有事,只要了两碗冷面。其时,生意正旺。老板和伙计上上下

下地跑,就是不给你上冷面,生生打发走人。现在的生意做的是一锤子买卖。不像更远的过去,客人来一

回,就面熟了,下一回,已经与你拉起了家常。店家靠的是回头客,这才是天长日久的生意之道。不像现

在,今天做过了,明天就关门,后天,连个影子都不见了。生活,变得没什么指望。

(1)(2分)第②段中哪些具体事例,体现那时的生活是“从长计议”的?

(2)(2分)以“那时的生活,是细嚼慢咽”为题,有何妙处?

(3)(2分)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划线句子,并分析作者把“她们(两位老太)”置身于这样的高楼中有何

意图?

(4)(2分)请结合第⑤段划线句子的情境,以第一人称“我”,写一句心理描写。

(5)(2分)请分析第②段结尾划波浪线的句子的行为和链接材料中鲁迅先生的行为有何区别?

链接材料:

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半道,鲁迅先生回身去

拿来校样给大家分着,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这怎么可以?鲁迅先生说:“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

——摘自《回忆鲁迅先生》

(6)文章的结尾让人怅惘。其实,现在的生活也有许多过去的生活不具备的便利和优势,请在作者王安忆的

博客空间写一则留言,谈谈现在的生活比过去的生活优越的地方。

六、文言文阅读(共20分)

(本题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

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节选自《木兰诗》)

【乙】

英烈夫人者,韩薪王妾梁氏也。梁氏祖池州,父祖皆行伍。梁氏多力通技击能开强弓射二百步无不中

的。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梁氏日:“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流寓京口为伎,有侠气,以角抵技闻。

梁氏数战金军于山阳,宿迁,皆胜。于是意少懈。八月丁卯,率轻骑袭金人粮道,遇伏。金以精兵铁

浮图十倍围之。梁氏身被数创,腰腹为敌刃割裂,肠流三尺,忍痛纳回,以汗巾裹腹。知不免,乃顾左右

日:“今日报国。”语毕再突敌阵。敌矢如雨,猬集甲上。梁氏血透重甲,入敌阵复斩十数人,力尽落马而

死。金人相蹂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后得其首者进两阶,得其四肢者进一阶。

(节选自《英烈夫人祠记》)

21.(2分)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愿驰千里足(驰:赶马快跑)B.出郭相扶将(将:将军,指木兰)

C.恨身不为男儿(恨:遗憾)D.于是意少懈(意:心情)

2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

A.屠惧,投以骨B.以汗巾裹腹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金以精兵铁浮图十倍围之

23.(2分)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红玉因意识松懈而遭遇敌军伏击,后被敌军残忍斩杀,说明沙场征战须知己知彼,随时保持警惕。

B.两文均刻画了为国奉献的“女英雄”形象,打破传统认知中“男英雄”的形象定式,纤弱柔美的女性亦可

有作为。

C.【甲】文侧重写木兰战后归来及与家人团聚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厌恶战争的思想;【乙】文侧重写梁红

玉与金人作战的激烈画面,刻画了梁红玉向往和平的形象。

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描写了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得胜归来却辞官回乡

的故事,刻画了一位普通农家的巾帼女英雄形象。

24.(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5.(2分)用7”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二处。

梁氏多力通技击能开强弓射二百步无不中的。

(本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俱手熟尔。”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

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倏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

不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26.(2分)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陈康肃公/尧咨善射B.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C.陈康肃公尧咨善/射D.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27.(2分)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但()(2)徐()

28.(2分)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尔安敢轻吾射!

29.(2分)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0.(2分)联系你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七、诗歌鉴赏(共8分)

(本题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财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尺,

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郢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

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浮我是雄雌?

31.(2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赏赐百千强

(2)出郭相扶将

(3)安能手我是雄雌

32.(2分)最后一段包含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作用?

33.(2分)说说“开”“坐”“脱”“著”“理”“帖”六个动词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34.(2分)联系全文来看,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有哪些?

八、作文(共30分)

35.(本题30分)请以“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如“高兴”“觉得温暖”“遗憾”“后悔”等;(2)不少于600字;(3)字迹工整,

不写错别字。

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B

6.C

7.(1)归雁洛阳边(2)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3)将军百战死壮

士十年归

8.(l)fubu叱咤澎湃

(2)示例: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挣脱千年的羁绊

(3)“你是点燃文明的星火——人类智慧的起源”应该为“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9.(1)示例: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

烂的中华文明。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讲一讲黄河的故事,听一听黄河的诉说。

(2)示例:大禹治水的故事、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李闯王渡黄河的故事。

10.(1)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2)办黑板报,制作幻灯片,创作书法作品等。

11.②⑤①③⑥④

12.发展:最后一支战斗着的三十多个守军顽强地阻击日军,突围后只剩下了他一个。结局:日军

枪响,他临牺牲还号叫着伸手去捂军装上的枪洞。13.插叙。交代了这支守军的经历,突出了他们的英

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也表明了他对拥有一身军装的渴望,为下文他从火中抢出一套军装穿在身上的情节埋

下伏笔。14.示例:A将挤在一起的三十多个人比作“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生动形象地表明了

他们处境的危险,突出了他们不怕牺牲、精诚团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