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夫人识有通塞,神有晦明,毁誉以少不同。爱憎由其各异。盖三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
擅名也,逢孔宣⑴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钱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
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踪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夫以丘
明躬为鲁史,赍经仲尼,语世则并生,论才则同耻。彼二家者,师孔氏之弟子,预达者之门人,才识本
弊,年代又隔,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加以二传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诸《左氏》,不可同
年。
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书,
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画大抵同风,可为连类。班氏式遵曩例,然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
于拙目也。
刘祥撰《宋书•序录》,历说雷家晋史,其略云:”法盛《中兴》,荒庄少气,王隐、徐广,沦溺罕华。”
夫史之叙事也,当辩画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必令同文举之含异,等公斡之
有逸,如子云之含章,类长卿之飞藻,此乃绮扬绣合,雕章缗彩,欲称实录,其可得乎?以此诋诃,知其
妄施弹射矣。
夫人废兴,时也。穷达,命也。而书之为用,亦复如是。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楚
年,遭文、景而始传,值嵇、阮而方贵。若斯流者,可胜纪哉!故曰"废兴,时也。穷达,命也”。适使时
无识宝,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喈,《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安有殁而
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
(取材于《史通•鉴识》)
注释:【1】孔宣:孔子。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神有晦咧明其善恶
B.值鲁连而获申值嵇、阮而方贵
C.欲求铃核得中其文直,其事核
D.才识本然然合事宜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毁誉以之不同乌足以辨其利害
B.某唯千载一遇乎知基妄施弹射矣
C.方语《左氏》历说语家晋史
D.画大抵同风辩W不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
怎么能拿那再传之说,来比这亲自受经而写成的《左传》呢
B.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难道说虽然是费尽神思创造出来的著作,反而要受见识浅薄的人讥笑
C.欲称实录,其可得乎
要想称作实录,难道可能吗
D.若斯流者,可胜纪哉
像这一类的人,可以记载得完吗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三王五霸的评价,引出对人毁誉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标准无法确定。
B.作者认为左丘明与孔子生于同时代且才识相当,故《左传》比二传更具优势。
C.刘祥批评各种晋书缺乏文采气势,作者认为这种批评违背史书的记事原则。
D.作者认为史书能否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和人的命运一样,也与机缘有关。
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观点,并说明作者得出这个观点的依据。
(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①,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如有物的然
以宰者。“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则异:跖、踽②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
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日: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
其用在是非。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
阴而攀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在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当其赏,虽
三旌之贵、万钟之禄,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W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
何也?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事邪?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法小弛,
则是非喙,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吸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修辱,时以不辜参焉。故其人
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福更可以诈取,W祸亦可以苟免。’‘人道
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
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故日: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
曰:“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人而己。’'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
焉。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
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
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
乎人尔。
(取材于刘禹锡《天论》)
【注】①拘于昭昭者:指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下文“泥于冥冥者”指那些认定天与
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人。②跖、踊:盗跖与庄踽,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强盗。下文“孔、渊''指孔子和颜渊。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爪獭的一项是()
A.天与人实利异剌:违背。
B.动物之尤者也尤:优异。
C.有贤尚功右:崇尚。
D.法小弛,则是非限驳:反驳。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是茫乎无有宰者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
B.为善顶然也画祸亦可以苟免
C.天何预乃事邪奚预乎天邪
D.更贤而尊显福更可以诈取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无硬的一项是()
A.拘于昭昭或泥于冥冥,容易就天道与人事作出简单对应。
B.天之所长是促进万物繁衍生长,并通过抑强济弱来调和。
C.法令得以普遍推行时,赏罚依法而定,能为民众所接受。
D.人世的治或乱,都会对当时的人如何认识天道产生影响。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
10.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文中所论述的“天”与“人”之间的关系。
(2023•北京海淀•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天下未尝无财也。昔周之兴,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军旅
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方此之时,关市无征,山泽不禁,取于民者不过什一川,而财
有余。及其衰也,内食千里之租,外取千八百国之贡,而不足于用。【甲】由此观之,夫财岂有多少哉!
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助: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是故广取以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
易也。
臣请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穷困时,所望不过十金之资,计其衣食之费,妻子之奉,出入于
十金之中,宽然顶有余。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则心意之欲,日以渐广,所入益众,而所欲益以
不给。不知罪其用之不节,而以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贪,求愈多而财愈不供,此其为惑,未可以知
其所终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向孝岂能寒而不衣、饥而不食乎?【乙】今天下汲汲乎以财之不足为
病,何以异此。
今天下之利,莫不尽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关有征,市有租,盐铁有榷,酒有课,茶有算,则凡
衰世苟且之法,莫不尽用矣。然天下之人,方且穷思竭虑,?广求利之门。且人W不思,则以为费用不可
复省。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臣有以知其不然也。天下之费,固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
之甚难而无益者矣。【丙】臣不能尽知,请举其所闻,而其余可以类求焉。
夫无益之费,名重而实轻,以不急之实,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天子有七庙,今又饰
老佛之宫,而为之祠,固已过矣。又使大臣以使领之,岁给以巨万计,此何为者也!天下之吏,为不少
矣,将患未得其人。苟得其人,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而其患莫不尽去。今河水为患,不使滨河州郡之
吏亲视其灾,而申之以救灾之术,徒为都水监⑵。夫四方之水患,岂其一人坐筹于京师而尽其利害?天下
有转运使足矣,今江淮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丁】今为政不求其
本,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无益之费,不为不多矣。
臣以为凡若此拿,日求而去之,自毫厘以往,莫不有益。惟无轻其毫厘而积之,则天下庶乎少息也。
(取材于苏轼《厚货财一》)
注释:【1】什一:十分取其一。【2】都水监与后文的转运使、发运(使)均为宋代官职。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功功:功绩
B.不知非其用之不节罪:归罪
C.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举:列举
D.而事之以救灾之术责:要求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O
A.广取以给用以广求利之门
B,宽然画有余且人也不思
C.夫向有岂能寒而不衣臣以为凡若此春
D.然天下之人臣有以知其不然也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F碘的一项是O
A.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
四面八方的诸侯王公纷纷来到朝廷
B.盍亦反其始而思之
为什么不回到事情的起初去思考呢
C.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
如果百姓不上交盐铁酒茶的赋税,就不能为国效力了吗
D.则天下庶乎少息也
那么天下百姓大概就能够稍得喘息了
1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F碘的一项是O
A.文章开篇用周初兴之时和衰败之时的财政状况作对比,引出节用廉取的主张。
B.第二段通过写小民之家因财用状况引发的心理变化,指出宋朝财用匮乏的现实。
C.三、四两段列举朝廷征税方式之多,历数应该节省的“无益之费”,直陈弊政。
D.文章既有对居上位者过度开支的批评,又有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情理并茂。
15.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请根据文意简
述理由。
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厩长立而马益痛。
(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艺之兴也,其由民心之有智乎?造艺者,将以有理乎民。生而心知物,知物画欲作,欲作而事繁,事
繁而莫之能理也。故圣人因智以造艺,因艺以立事,二者近在乎身,而远在乎物。艺者,所以旌智饰能、
统事御群也,圣人之所不能弓也。艺者,以事成德者也;德者,以道率身者也。艺者,德之枝叶也;德
者,人之根干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独立。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故谓之痛;人无艺则不能成其
德,故谓之野。若欲为夫君子,必兼之乎。
先王之欲人之为君子也,故立保氏⑴掌教六艺,一日礼,二曰乐,三曰射,四曰御,五曰书,六日
数。教六仪,一日祭祀之容,二日宾客之容,三日朝廷之容,四日丧纪之容,五日军旅之容,六日车马之
容。大胥学学士之版,春入学,舍采⑵,合万舞,秋班学,合声,讽诵讲习,不懈于时。故《诗》曰: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既修其质,且加其文,文质
蓍然后体全,体全然后可登乎清庙,而可奉乎王公。故君子非仁不立,非义不行,非艺不治,非容不庄,
四者无隼,而圣贤之器就矣。《易》曰:“富有之谓大业。”其斯之谓欤?君子者,表里称而本末度者也。故
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著。孔子曰:“君子耻有其服
W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行。“故宝玉之山土木必润,盛德之士文艺必众。
孔子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存乎六艺者,著其末节也。夫陈透豆、置尊俎、执羽
籥、击钟磬、升降趋翔、屈伸俯仰之数也,非礼乐之本也。礼乐之本也者,其德音乎?《诗》云:“我有
嘉宾,德音孔昭。示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宴以敖。”此礼乐之所贵也。故恭恪廉
让,艺之情也;中和平直,艺之实也;齐敏不匮,艺之华也;城仪孔时,艺之饰也。通乎群艺之情实者,
可与论道;识乎群艺之华饰者,可与讲事。事者,有司之职也;道者,君子之业也。君子兼之,则贵也。
艺者,心之使也,仁之声也,义之象也。故礼以考敬,乐以敦爱,射以平志,御以和心,书以缀事,数以
理烦。敬考则民不慢,爱敦则群生悦,志平则怨尤亡,心和则离德睦,事缀则法戒明,烦理则物不悖。六
者虽殊,塞致一也。其道则君子专之,其事则有司共之,此艺之大体也。
(取材于徐干《中论》)
注释:【1】保氏;古代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2】舍采:古代学子入学时祭祀先圣
先师的仪式。
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不能弓也已:完成
B.文质著然后体全著:显著
C.而可奉乎王公羞:推荐
D.四者无理愆:过失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知物W欲作
耻有其容顶无其辞
B.事繁而莫考能理也
盛德之士文艺必众
C.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
爱敦则群生悦
D.丹斯之谓欤
苏致一也
1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阐明了“艺”与“德”的关系。
B.“六艺”之学内容丰富,古代君主会设立专门的官员来教授。
C.作者认为礼器设置、舞蹈动作等都不属于“艺”的范畴。
D.文章多处引用典籍、名人名言,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1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识乎群艺之华饰者,可与讲事。
20.君子为何要学“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
(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议法
古者以仁义行法律,后世以法律行仁义。夫三代”之圣王,其教化之本出于学校,蔓延于天下,而形
见于礼乐。下民被其风化,务为仁义,以求避法律之所禁。故其法律虽不用,而其所禁亦不为不行于其
间。至于汉、唐,其教化不足以动民,而一于法律,故其民惧法律书及其身,亦或相勉为仁义。唐为《刑
统》,毫厘轻重,明辩别白,附以仁义,无所阿曲。但不能先使民务为仁义,使法律之所禁不用而自行如
三代时。然攀其终,亦能使民勉为仁义。而其所以不若三代者,则有由矣:政之失,非法之罪也。
是以宋有天下,因而循之,变其节目而存其大体。比闾⑵小吏奉々以公,则老奸大猾束手请死,不可
漏略。然而然讼常病多,盗贼常病众者,则亦有由矣:法之公而吏之私也。而况法律之间又不能无失,其
何以为治?
今夫天子之子弟,卿大夫与其子弟,皆天子之所优异者。有罪而使与氓隶并笞而偕戮,则大臣蒙耻而朝廷
轻,故有赎焉,所以自尊也,非与其有罪也。夫刑者,必痛之而后人畏焉;罚者不能捕之,必困之而后人普
焉。今也,大辟⑷之诛,输一石之金而免。贵人近戚之家,一石之金不可胜数,且不笞不戮,彼已幸矣,
而赎之又轻,是启奸也。
夫罪固有疑,今有人或诬以杀人而不能自明者「有诚杀人而官不能折以实者,是皆不可以诚杀人之法
坐。由是有减罪之律,当死而流。使彼为不能自明者邪,去死而得流,刑已酷矣;使彼为诚杀人者邪,流而
不死,刑已宽矣:是失实也。
今也贵人近戚皆赎,而疑罪不与,莫若皆重赎。彼贵人虽号为富强,苟数犯法而数重困于赎金之间,
则不能不敛手畏法。彼罪疑者,虽或非其事,而法亦不至残溃其肌体;若其有罪,则法虽不刑,而彼固亦已
困于赎金矣。夫使有罪者不免于困,而无辜者不至陷于笞戮,一举而两利。斯智者之为也。
(取材于《苏洵集》)
注释:【1】三代:夏商周三朝。【2】比闾:乡里。【3】大辟:死刑,古代五刑之一。
2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手理的一项是()
A.然攀其终要:总括
B.然而修讼常病多狱:案件
C.必困之而后人罐焉惩:惩处
D.虽或非其事辜:罪责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求避法律之所禁其何以为治
B.而一于法律而彼固亦已困于赎金矣
C.比闾小吏奉之以公故其民惧法律之及其身
D.则大臣蒙耻而朝廷轻则法虽不刑
2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Jp用的一项是()
A.变其节目而存其大体
改变了一些条目,保留了它的基本内容
B.必痛之而后人畏焉
一定要痛恨有罪者并使后世之人畏惧
C.是皆不可以诚杀人之法坐
这些都不可用制裁真正杀人者的法律定罪
D.而疑罪不与
而证据不足的疑犯却不在赎罪之列
2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F碘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教化突出,虽有法却可不用,说明仁义廉耻是其立法的价值内核。
B.唐代的法令细致明晰,所以虽然法律没有施行,也能使百姓尽力奉行仁义。
C.宋代虽然沿袭唐代法令,但官吏偏私,法有漏洞,致使违法事件常有发生。
D.古代对疑罪者施以减罪之律和现代的“疑罪从无”,都是司法人性化的体现。
25.苏洵主张“莫若皆重赎”,请结合第三、四段内容概述其提出这一主张的依据,并对这一主张作简要评
价。
(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
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
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里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
太宗召征及王珪,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
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
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吸,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
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
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第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
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
取信于人?”
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
征日:“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事条。秦府国司,亦非
官物。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①一年。百姓
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迄,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
工,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已征得物,便点入军,来年为
始,何以取信?又共理所寄,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税⑵,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望下诚
信,不亦难乎?”
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
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赐珪绢五十匹。
(取材于《贞观政要•直谏》)
注释:【I】给复:免除徭役。【2】貌税:清查户口,征收赋税。
2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下无砚的一项是()
A.若实大,亦可简取简:选拔,选取。
B.焚林而畋,非不获兽畋:打猎,捕猎。
C.今年白丁多已役迄讫:完毕,完成。
D.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版此事蔽:遮蔽,隐瞒。
2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里未十八其数西众
B.遇之H礼何以取信
C.我之为君散还Z后
D.乃人情不通不停中男
2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E㈣的一项是()
A.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哪里是因为年龄小,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
B.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过去欠下的租税债务,拖欠官府的财物,全部免除。
C.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若是已经开始服役或缴纳租税的,今年仍然收纳了结。
D.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处理事情常常像这样有过错失误,怎能治理好国家呢?
2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无硼的一项是()
A.简点中男入军如同“竭泽取鱼''"焚林而畋”,体现封德彝等人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B.太宗多次下敕文,魏征坚持不从,便是面对太宗怒火也不退缩,可见他刚直尽责。
C.不把秦王府所征的租税和债物算入官物,说明唐太宗施政随心,不遵守条例规定。
D.刺史、县令等官员身负治理天下的责任,君主应把事务交给他们,不能独断专行。
30.魏征犯颜直谏,让太宗由“怒”而“愕然”,最后慨叹纳谏。魏征是如何做到的?请简析。
(2023•北京顺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陆贽上苏轼,此三子者,迹相类也。贽与轼,每自比谊也,称之者亦以为然。贽盖承谊矣,
W不能为谊,然有愈于谊者也。轼亦希贽矣,而不能为贽,况乎其犹欲希谊也。
奚以知其然邪?谊之说:教太子以端本,奖廉隅以善俗,贽弗逮焉。而不但此,傅梁怀王,王堕马
毙,谊不食死,贽弗能也。所以知其不能者,与窦参②为难之情,胜于忧国也0顾谊之为学,粗而不纯,
儿与贽等;而任智任法,思以制匈奴、削诸侯,塞三表五饵®之术,是婴稚之巧也;其削吴、楚阿益齐,
私所亲而不虑贻他日莫大之忧,是仆妾之智也;贽之所勿道也。故辅少主、瞿孤城、仗节守义,以不丧其
贞者,贽不如谊;而出入纷错之中,调御轻重之势,斟酌张弛以出险而经远也,谊不如贽。是何也?谊年
少,愤盈之气,未履艰屯,而性之贞者略恒疏,则本有余而末不足。斯谊与贽轻重之衡,有相低昂者矣。
若夫轼者,恶足以戴建二子乎!酒肉也,佚游也,情夺耳性者久矣;宠禄也,祸福也,利胜其命者深矣。
志役于雕虫之技,以耸天下而矜其慧。学不出于揣摩之术,以荧天下而之其能。习于其父张仪、苏秦、商
鞅、李斯之邪说,遂欲以揽天下而生事于平康之世。文饰以经术,而自曰"吾谊矣“;诡测夫利害,而自日
“吾贽矣”;迷失其心而听其徒之推戴,且曰"吾孟子矣”;俄而取道于异端,抑曰"吾老聃矣”“吾瞿昙④矣
若此者,谊之所不屑,抑贽之所不屑也。
周勃、灌婴之非谊曰“擅权纷乱”,于谊为诬,于轼允当之矣。藉授以幼主危邦,恶足以知其所终哉!
乃欲推而上之,列于谊与贽之间,宋玉所云“相者举肥”也。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陆贽:唐德宗时期曾担任宰相,指陈弊政,废除苛税,后遭构陷后罢相。②窦参:曾任宰相,
恃权贪婪,与陆贽不和。③三表五饵:指贾谊向汉文帝陈献的防御匈奴之策。④瞿县,指佛。
3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氐碘的一项是()
A.贽盖希谊矣希:仰慕B.私所亲而不虑贻他日莫大之忧私:私下
C.辅少主、瞿孤城婴:坚守D.恶足以期顽二子乎颉顽:较量
3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画不能为谊其削吴、楚顶益齐
B.然有愈于谊者矣俄而取道千异端
C.奚以知其然邪以不丧其贞者
D.基三表五饵之术情夺基性者久矣
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无碘的一项是()
A.教太子以端本:教育太子来端正根本
B.是婴稚之巧也:这是小孩子一样的机巧
C.以荧天下而懒其能:以此来迷惑天下而仇视其他有才能的人
D.藉授以幼主危邦:假如交给他君主年幼、国家危难的局面
3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氐顾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贾谊、陆贽在为政、操守、为学等方面各有长短。
B.作者眼中贾谊年轻气盛,未经历过艰难险苦,故不能成功。
C.“擅权纷乱”“相者举肥”两句是作者引用来抬高苏轼的。
D.文中评论人物,论点精到,列举相应事实论证,逻辑清晰。
35.第三段是作者对苏轼的评价。在王夫之看来,苏轼有哪些不足?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至少写出三
条)。
(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汤旱七
年,甚也,野无青草,而民无饥色,道无乞人,岁复之后,犹禁陈耕古之为天下,诚有具也。王者之
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日国非其国也。
今汉兴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②,食至寡也,陛下不省邪?未获年,富人不贷,贫民且饥;天时不收,请
卖爵鬻子,既或闻耳。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一雨尔,虑若更生曳天下无蓄,若此甚极也。其在王法谓
之何?必须困至乃虑,穷至乃图,不亦晚乎!窃伏念之,愈使人悲。
然则所谓国无人者,何谓也?有天下而欲其安者,岂不在于陛下者哉?上弗自忧,将以谁偷?五岁小康
支十岁一凶,三十岁而一大康,盖曰大数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下何以相救?卒然边境有数
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中国失救,外敌必骇,-S
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为上者弗自忧,魄然⑤事困,乃惊而督下,曰:“此天也,可奈
何?”事既无如之何。及方今始秋时,可善为。陛下少闲,可使臣从丞相、御史计之。
(贾谊《新书•忧民》)
【注】①陈耕:古法,土地耕种若干年就需要休息,不得连续耕种。②屈:贫困。③更生:再次发生。④
小康:小的饥荒。⑤魄然:困窘的样子。
3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有:通"又”
②诚有县也具:方法
③贫民耳饥且:将要
④请卖爵季子鬻:卖
⑤穹至乃图穷:贫穷
⑥察伏念之窃:私下;私自
⑦盖日木数也大数:自然规律
⑧此天也,可奈何奈何:怎么办
A.①⑤B.②④C.⑥⑦D.③⑧
37.下列对文中句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禹水九年,汤旱七年:夏禹时连续有九年水涝,商汤时连续七年旱灾
B.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从前有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让百姓感到忧心忡忡
C.上弗自忧,将以谁偷: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国事),又能和谁一起苟且偷安呢
D.中国失救,外敌必骇:国家对这些情况无法制止,外敌就一定感到惊骇
3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则,一定要确保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蓄。
B.面对汉兴三十年来国家储蓄粮越来越少的局面,作者忧心至极。
C.国家储粮不充足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兵祸接至的结果。
D.作者委婉劝谏,请君王自省,为实现国富民安尽早谋划。
3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
40.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问题是国家重大安全问题。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
识。
(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尉佗称号南越,帝复其坟墓,
在贵其兄弟。佗去帝号,俯伏称臣。匈奴桀敖,陵驾中国。帝屈体遣书,厚以缙絮。虽未能调伏,然兵革
之祸,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吴王涛包藏祸心,称病不朝。帝蜴之几杖,源无所发怒,乱以不作。使文帝
尚在,不出十年,潺亦已老死,则东南之乱,无由起矣。至景帝不能忍,用晁错之计,削诸侯地。潺因之
号召七国,西向入关。汉遣三十六将军,竭天下之力,仅乃破之。
错言:诸侯强大,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疾而祸小,不削,反迟而祸大。世皆以其言为信,
吾以为不然•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潺必未反。迁延数岁之后,变故不一,徐因其变而为之备,所以制之
者,固多术矣。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幸则虎毙,不幸则人死,其为害亟矣。
晁错之计,何以异此!若能高其垣墙,深其陷阱,时伺而谨防之,虎安能必为害。此则文帝之所以备吴
也。
鸣呼!为天下虑患,而使好名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为晁错者鳏矣!
(取材于北宋苏辙《汉文帝论》)
三王以降,论君德者,必首汉文,非其治功有不可及者也;自魏、晋及五季,虽乱臣盗贼奸天位,
皆泰然自任W不疑,故用天下以恣睢而无所畏忌;文帝则幽隐之中,常若不足以事此,而惧于不终,此即
大禹“一夫胜予”、成汤"栗栗危惧”之心也。世徒见其奉身之俭,接下之恭,临民以简,以为黄、老之学则
然,不知正自视缺然之心之所发耳。
然文帝用此治术,亦安于浅近,荀可以为而止。其闻张季之论,犹曰“卑之毋高”,盖谓兴先王之道以
明民,非己所能任也。孔子曰:“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书》曰:“周公师保万民。”
若文帝者,能保之而不能如也。夫是,乃杂于黄、老之病矣夫!
(取材于清代方苞《汉文帝论》)
4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强者皆乘风而摩”中的“靡”与“求之摩途”中的"靡’’意思不同。
B.“其不为晁错者等矣”中的“鲜”与“终婚兄弟”中的“鲜''意思相同o
C.“论君德者,必苜汉文”中的“首”与“方草长胫”中的“首”意思相同。
D.“能保之而不能师也”中的“师”与“或项焉,或不焉"中的"师''意思不同.
4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潺冬之号召七国蒙故业,国遗策
B.削之,反疾而祸小顷之,持一象笏至
C.皆泰然自任加不疑人顾不仁,如礼何
D.盖谓兴先王之道以明民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4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复其坟墓,召贵其兄弟:文帝修复了尉佗在中原的祖坟,召唤并赐予他兄弟显贵的身份。
B.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潺必未反:如果像文帝那样采用隐忍怀柔的政策,刘潺不一定会发动叛乱。
C.接下之恭,临民以简:(文帝)对待大臣恭敬,用宽缓的政策治理百姓。
D.苟可以为而止:如果可以维持下去就行了。
4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对待匈奴显得很软弱,虽然没能让匈奴政权彻底归服,但基本保证了汉匈政权的和平相处。
B.面对诸侯割据势力的日渐强大,晁错认为中央政权“削藩”导致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早动手比晚动
手要好。
C.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虽然都是叛臣和外族阴谋篡夺的天子之位,但是都自信而专横地统治天下,没有
畏惧和顾忌。
D.汉文帝不让张季高谈阔论治国方略,只让他关注眼前能落实的事,是认为张季不具备复兴先王之道的
水平。
45.宋代文学家苏辙和清代文学家方苞各自在《汉文帝论》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论证的?
参考答案
1.B2.D3.D4.A5.观点:史家的鉴识会影响史书命运。
依据:
(1)《左传》是三传中最优者,但经历汉、魏不被列于学官,儒者也不尊崇。
(2)《汉书》继承《史记》的风格,二者却因评论者见识水平不一而褒贬不同。
(3)刘祥违背史书记事原则,对各种晋书进行了不恰当的评价。
(4)《老经》《庄子》《论衡》《太玄》都因为遇到合适的时代或知音,才得以扬名于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明”,清醒。句意:人的神智有昏睫有清醒。
“明”,分清。句意:分清其中的善恶是非。
B.“值”,碰到。句意:碰到鲁仲连才得以澄清。
“值”,碰到。句意:碰上嵇康、阮籍才受到重视。
C.“核”,研核。句意:要想评价研核恰如其分。
"核”,真实。句意:它的事情真实。
D.“殊”,不相同。句意:才能见识本不相同。
“殊”,非常。句意:非常合适恰当。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因此。句意:对事物的诋毁赞誉因此而不同。
“以“,用来。句意:怎么能够用来辨别它们的利害得失。
B.“其”,大概。句意:大概只有千年才能遇到一次吧!
“其”,这。句意:可见这是无的放矢地妄加批评了。
C.“诸”,兼词,相当于“之于”。句意:和《左传》相比。
“诸”,各个。句意:一一评说各家晋史。
D.“而“,但是。句意:但它们大抵上风格相同.
“而”,但是。句意:应当明辨而不浮华。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若斯流者,可胜纪哉”,“若”,像;“斯流”,这一类;“胜”,尽、完;“纪”,记载。句意:像这一类的遭
遇,能记载得完吗?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主要原因是标准无法确定”错误,根据原文“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可知,引出对人毁誉不同的主
要原因是事物有一定的标准,而鉴别却没有固定的认识。
故选Ao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原文“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铿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
苟不能探陵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可知,本文的观点是史家的鉴识会影响史书命
运。
根据原文“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可
知,《左传》是三传中最优者,但经历汉、魏不被列于学官,儒者也不尊崇。
根据原文“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
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可知,《汉书》继承《史记》的风格,二者却因评论
者见识水平不一而褒贬不同。
根据原文“刘祥撰《宋书・序录》,历说诸家晋史,其略云:’法盛《中兴》,荒庄少气,王隐、徐广,沦溺罕
华。’夫史之叙事也,当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可知,刘祥违背史书记事
原则,对各种晋书进行了不恰当的评价。
根据原文“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值嵇、阮而方贵”“若《论衡》之
未遇伯喈,《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安有殁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可知,《老
经》《庄子》《论衡》《太玄》都因为遇到合适的时代或知音,才得以扬名于世。
参考译文:
人的认识有畅通有滞塞,人的神智有昏耳贵有清醒,对事物的诋毁赞誉因此而不同,喜爱憎恨因此而各
异。三王受到诽谤,碰到鲁仲连才得以澄清;五霸享有名声,遇上孔子才受到诋毁。这就是事物有一定的
标准,而鉴别却没有固定的认识,要想评价研核恰如其分,大概只有千年才能遇到一次吧!何况史传作为文
献,精深博大,学者如果不能窥探求索它的幽深隐微之处,不能探寻其中深远的事理,怎么能够辨别它们
的利害得失,分清其中的善恶是非。
看看《左传》这部书,是三传中最好的,而在汉、魏两代,竟然不列入学官,儒学者都轻视《左传》一
家,而极力推崇《公羊传》《谷梁传》。左丘明身为鲁国史官,从孔子处接受了《春秋》经,论时代与孔子
出生于同一时代,论才德他们都以巧言伪善为可耻。另外两家,都师从于孔子的弟子,是最先显达者的门
人,才能见识本不相同,年代又相隔久远,怎么能拿那再传之说,来比这亲自受经而写成的《左传》呢!再
加上《公羊传》《谷梁传》的道理又有偏颇,言词多鄙俗粗野,和《左传》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到《史记》《汉书》相继著述,前后相承。王充著书,已经称班固第一司马迁第二;张辅立论,又贬低
班固而褒扬司马迁。然而这两部史书,虽然互有长短,不断听到有关它们得失的评价,但它们大抵上风格
相同,可以看作同类著作。班固遵循过去的惯例,非常合适恰当,难道说虽然是费尽神思创造出来的著
作,反而要受到见识浅薄的人讥笑。
刘祥撰写《宋书•序录》,一一评说各家晋史,他的观点概括地说是:“何法盛的《晋中兴书》,杂芜而缺
少气象,王隐的《晋书》、徐广的《晋纪》,沉沦而缺乏华彩。”史书的叙事,应当明辨而不浮华,质朴而
不俚俗,它的文辞正直,它的事情真实,像这样就可以了。如果一定要像孔文举的文章那样含有特异的气
质,像刘公韩的文章一样高爽飘逸,像扬子云的文章那样内含美质,像司马相如的文章那样文采飞扬,这
就成了拼凑汇集华丽的辞藻,雕琢描绘漂亮的文章,要想称作实录,难道可能吗?以此来诋毁指责史书,
可见是无的放矢地妄加批评了。
人的废弃兴起,是时机造成的。人的困窘显贵,是命运主宰的。而史书的命运,也正是如此。至于《老
经》撰著于周代,《庄子》成书于楚国时代,遇到汉文帝、汉景帝才开始流传,碰上嵇康、阮籍才受到重
视。像这一类的遭遇,能记载得完吗!所以说“废弃兴起,在于时机。困窘显贵,决定于命运假使当时没
有识宝的人,世上缺乏真正的知音,就像《论衡》没有遇到蔡伯嘴,《太玄》没有碰到张平子,这些书就
将会烟消火灭,湮没无闻,哪里还有埋没而不朽,扬名于后世的呢!
6.D7.C8.B9.现在凭借个人的困窘与显达,就想要评判天道是否存在,糊涂啊(太糊涂
了)!10.①天与人各有所胜:天道胜在化育万物保证生长,人道胜在制定法令治理万物;
②天与人互相影响:天为人类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人发挥才智弥补上天的不足;
③天与人互不主宰:天不会决定人世的治乱兴衰,人改变不了天时季节的轮转。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驳:反驳”解释错误,应解释为“混淆”,句子意思是:如果法令稍微废弛,那么是非就会混淆。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形容词后缀,……的样子。/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对象。句意:这说明天道昏昧模糊,并不存在一个
发挥主宰作用的天。/天常常凭借它的能力来俯视人间。
B.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并列。句意:因为是做了善事所以这样。/祸患也能够凭借侥幸而得以避
免。
C.均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句意:天怎么能干预人们的事呢?/跟天有什么关系呢?
D.代词,有人。/副词,或许。句意:有人因为贤德而尊贵显赫。/福禄或许能够凭借奸诈的方式获取。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并通过抑强济弱来调和”说法错误,原文“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说的是天的规律是生养培育万
物,它的作用是使万物或强或弱,并不是“抑强济弱
故选B0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以”,凭借;“穷通”,困窘与显达;“质”,评判;“惑”,糊涂。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日:天之道在生植,其
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可知,天与人各有所胜:天道胜在化育万物保证生长,人道胜在
制定法令治理万物。
依据原文“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
而攀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可知,天为人类
生活提供物质基础:阳气升腾,万物旺盛生长,阴气弥漫,万物肃杀萧条:而人可以发挥才智弥补上天的
不足:阳气升腾时种植培育,阴气弥漫时聚敛收藏;防治水害,也用水灌溉;杜绝火灾,也用火取暖。所
以天与人互相影响。
依据原文“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可
知,天与人互不主宰:天不会决定人世的治乱兴衰,人改变不了天时季节的轮转。
参考译文:
世人谈论天道的认识有两种。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会说:“天和人其实是形体与
影子、原声与回声的关系:灾祸一定是因为罪行而降临,幸福一定是因为善举而招致,就跟的确有一个事
物每天在发挥主宰作用的情形一样。”那些认定天与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人,会说:“天和人其实是相违背不
相同的关系:盗跖、庄踽这样的人一生顺遂,孔子、颜渊这样的人却一生困厄,这说明天道昏昧模糊,并
不存在一个发挥主宰作用的天。”
大凡有形的东西,都存在能或不能这样不同的情形。天,是有形体的事物中庞大的一种;人,是动物
之中优异的一类。天能做到的,人一定做不到;人能做到的,天也有做不到的。所以我说:天和人的关系
是各有所长。我的主张如下:天的规律是生养培育万物,它的作用是使万物或强或弱;人的规律在于制定
法令制度,作用在于明辨是非0阳气升腾,万物旺盛生长,阴气弥漫,万物肃杀萧条;水和火可以损伤物
体,木质坚硬,金属锋利;精气雄健者、体力强健者争相为主宰:这是天的作用。阳气升腾时种植培育,
阴气弥漫时聚敛收藏;防治水害,也用水灌溉;杜绝火灾,也用火取暖;用正义来制止强暴和攻讦,用礼
制来区分长幼尊卑;尊重贤德崇尚功绩,设立准则防止邪恶:这是人的作用。
人道能胜过天道的地方,是法令。法令得到普遍推行时,法令认定为正确的就是大家共同认为正确
的,法令认定为错误的也就是大家共同认为错误的。天下的民众如果践行正道一定会得到奖赏,违反正道
一定要接受惩罚。一个人得到奖赏,即使是被授予三公的尊位、超乎寻常的优厚俸禄,大家对待这样的情
形时也都认为合适。为什么呢?因为是做了善事所以这样。一个人接受惩罚,即使是遭受亲属族人被害、
身受刀锯的酷刑,大家对待这样的情形时也都认为合适。为什么呢?因为是做了坏事所以这样。所以人们
说:“天怎么能干预人们的事呢?福禄能够因为善举取得,祸患也就能够因为恶行招致,跟天有什么关系
呢?”如果法令稍微废弛,那么是非就会混淆,受奖赏的不一定都是好人,受惩罚的不一定都是坏人。有
人因为贤德而尊贵显赫,有时也会有品性不好的人位列其中;有人因为犯错而受到羞辱,有时也会有无罪
的人置身其中。所以人们会说:“那些理所应当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是合理的;那些不应发生的事情也发
生了,难道合理吗?这是天命啊。福禄或许能够凭借奸诈的方式获取,祸患也能够凭借侥幸而得以避
免。”人间的道义出现混乱,所以对天命的认识也就混乱了。如果法令完全废弛,那么是非颠倒,奖赏常
常落在奸佞之辈,而惩罚常常落在正直人身上,道义不足以制服强暴,刑罚不足以战胜错误,人能够超出
天的才能就完全丧失了。所以说,天能做的,是生养万物,人能做的,是治理万物。法令得以普遍推行,
人们就会说:“天怎么会干预人事呢?我践行正道就行了。”法令完全废弛时,人们就会说:“天道究竟有什
么作用呢?不过是任人摆布罢了。”法令稍微废弛时,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就出现混乱了。现在凭借个
人的困窘或显达,就想要评判天道是否存在,糊涂啊!
我说:天常常凭借它的能力来俯视人间,并不会干预人间治乱;人们常常凭借自身能力仰望天,也不
能干预寒暑季节的轮转;生于太平之世的人,(因为)法令清明,都知道赏罚源于何处,所以不会去感激
或怨恨天;生于乱世的人,(因为)法令废弛,赏罚的依据不可知,所以把人为的过失归结于天,这并不
是天在干预人事。
11.C12.A13.C14.B15.应放在丁处。
这段文字写养马人已有“牧人”又设置“厩长”的职位,可是马匹却更瘦的事例,与该段丁处之前各地有“转
运使”又设“发运”致使耗费钱财过多的现象相类似,也可以用来证明本段因冗官而产生过多毫无意义支出
的观点。
16.A17.C18.C19.通晓各种技艺的外在表现的人,可以和他讲习六艺之事。20.①学“艺”以
修身:君子通过学“艺''丰富技能,修饰仪态,培养德行,充实内在,以成为文质兼美的盛德之士。
②学“艺”以理民治世:君子学"艺''既要知晓"艺”的外在形式,也要通晓“艺”的内在实质,将内在品德充分
表现出来。这样的君子治世,可使百姓尊卑有序、和睦友爱,进而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已,止。句意:圣人也不能停止(学艺)。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句意:解外物就会生发欲念/君子以只穿上君子服装而无君子仪容为耻。
B.代词,代繁多的事/助词,的。句意:事繁多就无法有条理地处理好了/品德高尚的人学问技艺必定丰
≡。
C.均为连词,那么。句意:树木没有枝叶就不能使根干壮大/仁爱之心具备了,那么百姓就会愉悦。
D.语气词,大概/代词,六艺的。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但六艺的目的是一样的。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属于,艺,的范畴”错误。原文是说并不是礼乐的根本。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识”,通晓;“华饰”,外在表现;“可与讲事”,省略句。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第二段“先王之欲人之为君子也,故立保氏掌教六艺……教六仪……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
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著……故宝玉之山土木必润,盛德之士文艺必众''可概括为:学“艺''以修身:君
子通过学“艺''丰富技能,修饰仪态,培养德行,充实内在,以成为文质兼美的盛德之士。
结合第三段“故恭恪廉让,艺之情也;中和平直,艺之实也;齐敏不匮,艺之华也;威仪孔时,艺之饰
也。通乎群艺之情实者,可与论道;识乎群艺之华饰者,可与讲事。事者,有司之职也;道者,君子之业
也。君子兼之,则贵也。艺者,心之使也,仁之声也,义之象也。故礼以考敬,乐以敦爱,射以平志,御
以和心,书以缀事,数以理烦。敬考则民不慢,爱敦则群生悦,志平则怨尤亡,心和则离德睦,事缀则法
戒明,烦理则物不悖。六者虽殊,其致一也。其道则君子专之,其事则有司共之,此艺之大体也”可概括
为:学“艺”以理民治世:君子学"艺''既要知晓"艺''的外在形式,也要通晓“艺”的内在实质,将内在品德充
分表现出来。这样的君子治世,可使百姓尊卑有序、和睡友爱,进而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参考译文:
艺的产生,大概是因为人心有智慧吧?创造艺的人,是想要用它教化百姓。(人)生在世就要了解外
物,了解外物就会生发欲念,欲念起事就繁多,事繁多就无法有条理地处理好了。所以圣人凭借智慧而创
造艺,凭借艺来成事,二者近则关乎自身,远则关乎外物。艺是用来彰显智慧、发挥能力控制事情和治理
百姓的,圣人也不能停止(学艺)。艺是通过行事培养德行的,德是通过道义引导自身的。艺是德行的枝
叶,德行是人的根本。这二者不能偏重其一,不能离开彼此而存在。树木没有枝叶就不能使根干壮大,所
以称它为病树;人不学艺就不能成就德行,所以称他为粗鄙的人。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血液成份输血装置项目合作计划书
- 全新租房合同范本
- 单位出售土地合同范本
- 水务宣传推广方案计划
- 2024年节能技术服务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4年化学药品制剂项目合作计划书
- 新疆省直辖行政单位(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阶段练习(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新疆吐鲁番地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能力评测((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建筑架子工安全合同范本
- 校服采购合同范本
- 2024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北师大版数学一上 3.1《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岗位竞聘课件(完美版)
- “以德育心,以心育德”
- 封条模板A4直接打印版
- 多层工业厂房施工组织设计#现浇框架结构
- 消防控制室值班记录(制式表格).doc
- 艰辛与快乐并存-压力与收获同在——我的课题研究故事
- 中国钢材与国际钢材材质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