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探究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1页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探究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2页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探究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3页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探究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4页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探究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

36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探究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中,个体结合为社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未分化状态下的同质性个体,以机

械整合的方式结合为社会;二是高度分化的异质性个体,以有机整合的方式结合为社会。机械整合和有机

整合本质上都是一种以面对面接触为基础的在场整合。二者的差别在于,机械整合局限于身体可及范围内

的面对面接触;有机整合表现为不同职业群体之间不断传递的面对面接触。尽管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塑造

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但是个体结合为社会的空间基础都是共同在场。然而,互联网技术不仅改变

了社会生活的时空结构和个体结合方式,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整合状态。从宏观秩序的角度看,人类

社会从由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构成的在场整合,进入以缺场为基本特征的虚拟整合,也就是通过互联网的

技术粘性或数字化机制,使虚拟空间中基于特定需求而发生的非面对面接触,形成一种稳定联系和团结状

态。相对于在场整合而言,虚拟整合的革命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虚拟整合是一种建构性社会事实。按照涂尔干的理论逻辑,个体一旦结合起来,将会突生出某

种超越个体层面的社会事实。在场整合所产生的超越性社会事实,就是一种内生性规范,也就是按照特定

方式结合起来的个体,受“在场机制”的约束而生发出来的群体道德或社会规范。但是,个体在虚拟空间

中的结合,由于缺乏“在场维持机制”对彼此的约束,本身无法产生内生性规范。虚拟空间的规范仅仅是

一种网络空间的技术设定,也就是内嵌于代码的网络技术规则。这种虚拟空间中的技术设定或技术规则,

并不是结合的产物。而是结合的前提。同时,来自现实世界的道德、习俗和法律被个体所内化之后,也会

投射到网络空间。这种被个体携带进入的规范容易被误识为虚拟世界自身的规范。如果按照涂尔干的理论

推演,虚拟整合同样会产生一种超越性社会事实,但这种超越性社会事实并不表现为一种规范性力量,而

是一种建构性力量,一种跨越时空的建构性力量。

其二,虚拟整合未能形成相应的道德匹配。在涂尔干的经典理论中,在场整合的两种方式分别形成了

两种不同的集体意识和道德形态。其中,机械整合的集体意识表现为至高无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从价值

上抽象为一种维护共同生活的集体道德。面对集体至上的情感压力和精神氛围,个人完全被集体情感所支

配,个体人格被塑造成一种激情四射和不计个人得失的集体人格。有机整合的集体情感是一种理性的职业

共同体意识,它表现为职业共同体的制度化要求。并从价值上抽象化为一种维护独立生活的职业道德。职

业共同体中的个体人格被职业道德塑造成由敬业主义和职业精神所表征的职业人格。总体上看,农业社会

和工业社会都发展出一套与两种整合方式相匹配的道德形态。但是,在网络生活中,由于虚拟整合未能像

在场整合一样创造规范,因而也不存在维持规范的集体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社会是一个没有集体

意识的社会、也就无法从价值上抽象出维护虚拟生活的道德形态。

由于缺乏相应的道德匹配,虚拟整合中的实践关系只能依靠两种途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是虚拟空间

的技术设定或技术规则;二是个体在线下实践所内化的道德规范。对于前者来说,技术设定确实能够发挥

或替代社会规范的作用,但是,这些技术设定主要是由虚拟生活的操纵者(平台)所主导的技术规则,是

一种不对称的技术设定,技术本身没有价值倾向和道德属性,但是不对称的技术设定很容易在规则的掩盖

下被操纵者变成服务于自我的技术设定,甚至充当其技术作恶的工具和渠道。对于后者来说,用户在线下

实践所内化的道德规范则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线下所内化的道德规范,要么是与有机整合相匹配的职业

道德,要么是与机械整合相匹配的集体道德,在道德属性上与虚拟整合并不区配;二是由于在场机制缺失,

线下所内化的道德规范进入虚拟空间后将会弱化。虚拟空间这样一种非常态环境对(传统)道德规范效力

的发挥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比如,在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进行的网络教学中,线下课堂上

被高度规训的中小学生普遍变成了线上教学的“神兽”,就是这种弱化的具体表现。总之,虚拟整合惊人

的技术建构力,在面对用户在线下实践所内化的道德规范时,要么因规范错位而互不相及,要么因规范弱

化而无济于事。

(摘编自张兆曙《虚拟整合与平台社会的来临》)

I.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整合状态,人类社会进入虚拟整合阶段而不再采用在场整合方式。

B.虚拟空间中个体之间的非面对面接触的特定需求,通过互联网的技术粘性或数字化机制得以实现。

C.虚拟整合虽以内嵌于代码的网络技术规则为前提,但与在场整合一样会产生超越个体层面的社会事实。

D.个体在线下所内化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面临着规范错位和规范弱化两个问题,后者的挑战更为严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世界的道德、习俗和法律不是虚拟世界自身的规范,但依然会在虚拟世界起调节和规范作用。

B.虚拟整合未能形成与之相应的道德匹配,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社会是一个完全没有集体意识的社会。

C.虚拟整合是一种建构性力量而并不是一种规范性力量,这意味着它将个体结合为社会的能力更强大。

D.要防止技术设定被平台用于服务自我甚至技术作恶,就必须加强个体在线下实践中道德规范的内化。

3.下列各项中,所述网络行为属于虚拟整合中“技术作恶”的一项是()

A.网络商品经营者规定忽不退货或者退换货须向其提出申请,审核通过后方可接受退换货。

B.网站和APP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强制捆绑、隐藏等方式将功能软件安装在用户系统中收集用户

信息。

C.移动应用商店、移动智能终端等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预置应用软件和内置信息内容服务首屏、推荐区。

D.网络直播平台利用冬奥会的话题热度,未经许可将体育赛事节目中的片段以短视频形式播出。

4.请简要说明文章的论证方法。

5.在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进行的线上教学中,暴露出了不少的弊端,请根据文章,谈谈

你对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是要求真正的君子必须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而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也就是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君子之道的培养,是孔子诗教之重要内容。所以,“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是君子之道的一体两面。

“尊德性”的"德性”,具体体现为圣人之性,是君子必须遵守的。简单地说,"尊德性''就是肯定人的德性

是本来就有的,但由于为物欲所蔽导致“人之本心不明”,因此必须通过“诗教”(或整个六艺之教)时时“去

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孔子“诗教”所谓的"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而所谓"正''者,体现在《诗》

中便是“仁”“礼"和谐。

“仁''是君子的本质特征,“仁爱”是君子的主要情感,孔子“诗教”的目的是让君子注重道德礼法,并让君

子在遵循礼法规范上由外在的强制升华为内在的自觉和良知。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其主张以礼教

化和以德教化都是要求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借助《诗》把诗对人的性情熏陶引向“温柔敦厚''和"文质

彬彬而“温柔敦厚''和“文质彬彬”的底蕴便是“仁”的德性:“仁''滋养着人的自然和质朴的性情。孔子“诗教”

不仅倚重于《诗》,同样倚重于“礼''与''乐",所以他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兴于诗''在于以诗

的感发涵养人的性情之真,“立于礼”是使这真性情得以由“礼'’而导之以正。但“礼”是一种有制约作用的规范,

在“礼''的制约下“真性情”的发展会受到限制,这样就需要“乐'’来涵养。在“礼’这里,“情”(“诗”之根)涵纳

了“理”(“礼也者,理也”),“礼”内蕴了“诗”,“仁”在这个时候才会在葆有天真而趋向高尚的意趣上得到圆

融的提升。孔子的“仁”孕育了人的“德性”“性情”,使孔门开始从“修德立身”的立场来读《诗》与用《诗》,

由《论语》所开启的“诗教”,第一次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通过“诗教”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存心养

性因此,“尊德性”作为“诗教”的核心价值之一,实质是将审美道德化,使审美成为沟通内在之"仁'’与外

在之“礼''的桥梁。

“道问学''则是指君子通过问学、求知的途径而达到实现至诚的德性境界。实现道德境界的途径只有读书

致知,这个书就是以《诗》为首的“六艺”道问学”是孔子对弟子实施《诗经》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孔

子很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是在他具体“引诗”“论诗”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论语》中明确提出三处“教''之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思,信”(《述而》):“有教无类''(《卫灵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有教无类”是孔子"诗教”的教学原则;《学而》是对入学弟

子的要求,最有价值的是《述而》的“四教这四教,文是文献典籍,行是德行或实践,忠是忠义,信是信

用。"四教''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因材施教的不同方法。文、行是外在的,忠、信是内在的。可以看出,孔子

教育一个人是从诗书礼乐(文)、社会实践(行)、忠诚守信(思)、思想情操(信)等方面去实行的。孔子

对弟子所问“仁'“'孝”"礼"“政德""君子”等儒家义理进行随机指点,或评说尧、舜、禹、泰伯、文王、伯夷、

叔齐以及颜渊、子路等,不管是评点义理还是评点人物,都称《诗》引《诗》来启发弟子领悟“一以贯之”

的“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为政”方略等。可以说,孔子“诗教”

的主要任务就成为推广和阐释《诗经》的政教功能,阐释《诗》具有合“礼''性和"贵中合''的价值观,表现出

重实用而轻审美的倾向。

在孔子看来,“诗教”之真正目的是个体精神和永恒本性的形成,“诗教”之真正目标是培养“为政以德”

的君子。就“尊德性”而言,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就“道问学”而言,它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践履性,是形

而下的技术。孔子的“诗教”思想,从"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方面发掘了《诗经》陶冶性情、培育伦理道德

的教育功能,通过“人文化成''最终到达"内圣外王”,体现出一种“合内外之道”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智慧。

(摘编自刘恒《孔子"诗教”的核心观念》)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通过“诗教”(或整个六艺之教)时时“去此心之蔽”,才能保持德性的不堕落。

B.孔子“诗教”说的“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而所谓"正”,便是"仁'"‘礼"和谐。

C.孔子《述而》中的四教指:文、行、忠、信。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D.“诗教”思想中的“道问学”是指通过读《诗》来问学、求知,从而达到至诚的德性境界。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培养君子之道是孔子诗教的重要内容,真正的君子必须兼有“尊德性”和“道问学

B.孔子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可见他在“诗教”中更为倚重"礼''与"乐”。

C.孔子评点义理和人物,其目的在于启发弟子领悟“道”、"教”以及“为政”的方略。

D.孔子“诗教”的主要任务,使其在推广和阐释《诗经》时,表现出重实用轻审美的倾向。

8.下列各项中,不能同时体现儒家“尊德性”和“道问学''的一项是()

A.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B.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C.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D.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9.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10.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仁、礼、乐'’三者关系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被认为是一首诗最重要的元素,诗人写诗,都是要追求一个诗意。作家废名在强调旧体诗与新诗

的区别时说:旧体诗因为形式是新的,怎么写都可以,都是诗。而新诗,因为形式是散文的,所以必须有

一个诗意,再将文字组织串联起来。

那么,什么是诗意?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阐述,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其实,诗的

表达,就是一种修辞技巧。《现代汉语大词典》又补充解释: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诗,说到底,就

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

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情境”的强调。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修辞

手法,所谓“寓情于景”,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比如“人

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还有“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

鹭惊复下”,都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含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境,可以理解为古代常说的“景”,也可理解为现

代诗学中的“现场感”,即具体场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湎于安闲适意之境,心中

惬意溢于言表,而其“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目睹万物之欣欣向荣,内心亦欣喜复欣然;杜甫的《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耶景耶,难以细分,情景皆哀,浓郁而

深沉。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

中情。”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现代诗对情的理解,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除了情感,还有情绪、情形、情况。

现代诗里的情绪有时是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的,铺张到甚至铺天盖地。情绪不同于情感,情绪更加

个人化,是对当下现时的行为过程的具体体脸。现代诗多侧重写情绪,写个体情绪的即时发散、渗透和蔓

延,因此修辞也呈现出个人独特性。

比如,同是写现代人的孤寂之静,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所阿的写法是,“世界上所有人迹罕至的

寂静,此刻都跑来跟我坐在了一起”,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璃典诗人托马斯•特朗

斯特罗姆则如此写,飞机在降落时,“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很有现代感,突出飞机降落时的

轰鸣与人内心渴望回到安稳大地以求安心的对比;特立尼达岛的诗人德揣克•沃尔科特的诗句,“暮色中

划船回家的渔民,意识不到他们正在穿越的寂静”,既肃穆又迷蒙,还有某种梦幻感,仿佛一幅印象派的

画……这些诗,都将各自感受到的情绪渲染到极致,突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这是一种现代诗的诗意。

无论情感和情绪,都有情的要素与元素,“情境”这一概念完全可以借用于当代诗歌创作。在全球化

背景下,在时空急速运转变化的时代,截取诗意和保存诗意更显必要。

上述对诗的认识和理解,是我理解和创作诗歌的一个基础。当代生活由于移动区域扩大,空间感和时

间感都改变了,细节、具体场景、瞬间感受,都可以作为一个个情境单元,成为诗的主题和关照对象。

比如我有一首短诗《抒怀》,是和一位友人谈论各自理想的,我只是在一个具体语境中把眼前所见和心

中所想表达出来,但因使用了一些特别的修辞手法,就呈现了独特的诗意。全诗如下: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这首诗完全是白描手法,把和友人的谈话和情景还原,把此时此景、此情此感加以固定。其中,“间

以一两声鸟鸣”使用了旁白手法,使这首诗显得鲜活,有人,有景,还有声,不只是一幅画,还成为一出

小小的情景剧。

以诗的方式保存情感、感受和意义,截取一个个“境”,以诗的方式做现实的切片,来储存一切,并

使之永远保留。诗的方式,就是修辞方式。

(摘编自《通过修辞构造诗意》)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旧体诗的诗意来自体式优势,造境只是加强诗意,新诗需要修辞来弥补体式的不足。

B.新诗的形式是散文的形式,只有摆脱这种形式的影响,新诗的诗意才能够得到保证。

C.中国古典诗歌通过情景关系的建立来完成对“情境”的强调,以此呈现独特的诗意。

D.现代诗需要诗人使用富于个性的修辞手段,因此面对相同母题,诗人情绪也会不同。

12.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把某些细节、场景和瞬间作为一个情境单元来加以关照,这与古典诗歌中对情境的认识存在相通

之处。

B.作者截取与友人谈理想这一情境并写入诗中,既指出了二人理想的不同,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日常生活的

珍视。

C.现代诗表达的情绪比古诗表达的情感更加个性化,因此诗人写作时可能用到一些传统诗歌中没有的修辞

手法。

D.《抒怀》中,作者使用白描和旁白的手法,把生活中具体的见闻感受作为情境单元加以固定,表现出独

特的诗意。

13.下列诗句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本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B.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C.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D.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4.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15.当今有的诗人故意使用低俗意象来彰显个性,并宣称这就是诗意。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

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这里,我们仅以其对历法、农业和气候学方面的影响为例。

2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深刻印记到中国历史长河中。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

理论之一,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

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

大方便。《太初历》还以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比此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

3节气对农业的影响就更大了,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

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原地区有

区别。古代著名典籍《教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推气治历”

题:“问太史测验无道。庆元四年戊午岁冬至三十九日九十二刻四十五分,绍定三年庚寅岁冬至三十二日

九十四刻一十二分。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

4其他的节气也是如此。农业史学者曾雄生指出,秦九韶的书中对冬至等节气有详细计算。在“揆日究

微”中讲到这点,题目是“问历代测景,惟唐大衍历最密。本朝崇天历,阳城冬至景一丈二尺七寸一分五

十秒,夏至景一尺四寸七分七十九秒,系与大衍历同。今开禧历,临安府冬至景一丈八寸二分二十五秒,

夏至景九寸一分,欲求临安府夏至后,差几日而景与阳城夏至日等,较以大衍历著景所差尺寸,各几何?”

这就是需要算出当时的临安府,就是今天杭州市,在夏至后多少日的日影长度与阳城(今河南登封)的夏

至日的日影长度相等——两个地方在地球上的纬度不一样,日影长度就会不一样。

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农业气象科学较早萌芽并快速发展。在二十四节气逐渐出

现后,更加具体的七十二候与之对应,主要通过综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业生产——五天一候,

一年365天为七十二候,三候为一节气。几千年前出现的反映季节和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对

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至今各种描述、预测天气的谚语还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挥

影响。

6二十四节气同时也反映了物候变化。唐高祖时代,令狐德在编撰著作《周书》中记载了“惊蛰……桃

始华”等节气与物候现象。正是根据这个记载,再辅以其他文献,许多气象学家和气候学家认为,唐朝时

黄河流域的气候比较暖和。而这样的发现,让今天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有了更深远的历史坐标——古代节

气与物候知识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当代大气科学重要的分支学科,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7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四千多年历史的气象科学发展

至今天,形成枝繁叶茂的学科群。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研究、农业气象、气象科普等学科

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比如中国民众喜爱的二十四番花信,就直接

和二十四节气知识相关。各地花信有所差异,同一地方每年也略有差异,对与此相关的旅游和经济活动,

准确预报就显得非常重要。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应用其中科技知识及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发挥其现

代价值。

8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挖掘二十四节气在内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对实现气象现代

化和气象科技创新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气象强国建设。同时,深

入认识二十四节气,可以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气象科技发展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为世

界气象科技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构建中华气象科技文化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丰富全社

会历史文化滋养和气象科技文化内涵,服务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强国的需要。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属于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对农业发展影响最大。

C.编入二十四节气的《太初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给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D.古代著名的历法著作《数书九章》中的“推气治历”题涉及了冬至时刻的推算。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的《太初历》诞生之前采用年终置闰,不如《太初历》以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合理。

B.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地二十四节气的时刻不同,需要细致推算,才能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C.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七十二候更加具体,因此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起的作用也更大。

D.如果更深入地挖掘二十四节气在内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将更有助于坚定文化和科技自信。

18.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也有深远的影

响和启示。

B.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社会多方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挖掘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有

重要的意义。

C.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历书制作、农业和气候学等方面影响很大,对于今天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

研究也有启示。

D.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科技与文化的遗产,

我们要正确认识。

19.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20.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属于过去,是老古董了,现在有高科手段监测气候、气象等,它除了能增强我们

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外,没有其它意义了。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对此予以反驳。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以当时的甲骨文刻划,该甲骨文记录的意思是

有新的大星出现于大蝎座旁。我国古人习惯于把这类突然极明亮地在天空出现一段时间然后又慢慢消失的

星体形象地称为“客星”。

超新星爆发是银河系里最壮观的天象,是恒星演化到晚期所发生的最后一次爆发。近二十多年来,在

多次的国际会议中,各国学者相当频繁地提到了著名的中国超新星AD1054以及它的遗迹——蟹状星云,

AD1054就是我国史籍中所记载出现于宋代的“天关客星”:

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7月4日),(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宋史•天文志》

嘉佑元年三月辛未(1056年4月11日),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

《宋史•仁宗本纪》

天关客星可见期共达22个月。1731年,英国贝维斯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云状物,后被命名为“蟹状星

云”,因为其外形象蟹。1921年,瑞典天文学家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1054年天关客星的位置相近,估

计它们可能有联系。之后,邓肯和哈勃等测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

度,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证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1968年蟹状星云脉冲星

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论证,因为利用该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变化率的测定值,根据快速自

转中子星的磁偶极模型,可以成功地解释蟹状星云和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能量来源,同时算出该脉冲星的年

龄与天关客星爆发至今的时间间隔相近,有力地说明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因此,

1054年我国天关客星的发现,为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宝贵资料。

(摘编自汪珍如《中国的古客星记录与现代天文学》

材料二:

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这一方法有其必要性,是由现代天文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

的。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现代天文学是一门对天体进行观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

研究的学科;其二,现代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对象大都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要更精确地了解天体运行的

规律,或者提出一种理论往往要在长时段的观测积累的基础上,而理论之正确与否也有赖于观测资料来加

以验证。人类的观测能力是有限的,而对古代天象记录进行现代天文学意义下的研究,则尽可能地化解这

一矛盾。

古代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天象记录,这构成了应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由于天象的重要星占价值,历代

官修史书均有专门的部分(“天文志”“五行志”“灾异志”等)来记载象征着天命转移的天象,尤其是特

殊天象更是受到历代史官的重视。客星记录也不例外。

欧洲、阿拉伯等文明中世纪乃至之前时期的天文记录的缺失,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古代记录具有

唯一性。对此,英国天文学家克拉克与斯梯芬森曾专门讨论过。正像中国古代拥有大量丰富的天象记录在

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文化的原因,其他文明天象记录的缺失之原因也大抵如是。

上述必要性、可行性与唯一性使得古代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天象记录在现代天文学视野下具有特殊的

应用价值,也使得古代天象记录作为观测数据而成为现代天文学的一部分。

(摘编自吴燕《中国的古客星记录的现代研究》)

材料三:

古代的科学思想方法或理论能被用为现今理论形成的一部分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现代的”。我国

汉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创造了一种有别于古希腊逻辑演绎体系的算法,这种算法比较机械,却正符

合计算机的程序化。吴文俊先生利用增乘开方法与正负开方法在HP25型袖珍计算器上编制程序,竟可以解

高达5次的方程,而且可以达到任意预定的精度。他说:“继续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机械化特色,建

立机械化的教学,是本世纪以至绵亘整个21世纪才能大体趋于完善的事。”

科学史斫究还可以为现代科学提供研究资料。1955年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看到我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超

新星纪录和射电源关系的论证之后,兴奋地说:“建立在无线电物理学、电子学、天体物理学的‘超时代'

的最新科学——无线电天文学——的成就,和伟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纪录联系起来了。”王元等3

位院士指出:“通过我国古天文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现代所得的一些天文现象的研究得以大幅度'向后'

延伸。这种'古为今用'的方法应受到广泛重视。”近几十年来,利用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来研究超新星

遗迹、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等问题,已成为各国的热门课题。

除以思想方法和资料运用与现代科学相交叉外,科学史还以本身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

影响提供借鉴。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以有很具体的应用科学史是20世纪才建立起来

的一门现代学科,与数理化地生相比,只是一个后生小辈,但它发展很快,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充,研究方

法在不断地现代化,如计算机手段、量化分析等只要我们思想清楚,方向正确,不懈努力,相信我国的科

学史事业的发展一定会更快更好。

(摘编自席泽宗《科学史与现代科学》)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史中关于“天关客星''的记载,因罕见而引起中外学者关注,对现代天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B.尽管中国古人对“天关客星”的观测目的与现代天文学家并不相同,但古今观测的结果大体相同。

C.古代天象记录是现代天文学学科建立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验证相关理论。

D.阿拉伯等文明中世纪乃至之前时期的天文记录之所以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因素影响。

2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述“天关客星''的史料时,在古代纪年日期后标注公元纪年日期,体现了作者严谨细致的写作态

度。

B.材料一附上关于客星记录的甲骨文图片,既佐证了文本相关内容,又让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文章更加通俗

易懂。

C.在阐述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应用价值时,材料一具有从古到今的纵向视野,材料二则进行了中西方的横

向比较。

D.我国古代天文、算术等诸多领域有丰富成果,但在现代仍未得到充分发掘利用,说明我国科学史研究大

有可为。

2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李约瑟认为,不能轻视中国从汉到元、明制作星图的传统,欧洲文艺复兴以前没有能与中国星图传统相

提并论的东西。

B.中国保留了世界上最悠久完整的地震记录,既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材料,也为地震预报研究提

供了详实的材料。

C.中国古代丰富的太阳黑子记录,填补了世界相关领域的空白,成为现代天文学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

规律的有力佐证。

D.《左传》中对月食有系统的记载始于公元前720年,这一时间与古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首次记录月

食的时间相一致。

24.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假说和验证的过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5.学校开展“学史增信”系列活动,若以“我看中国古代科学史料'’为题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

“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

白、黑也;言施于缙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

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

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

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

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

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

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

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

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

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

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

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

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

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

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

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

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

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

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

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

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

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

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

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

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

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

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

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

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

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

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

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

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

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

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

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

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

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

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2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道家传统的哲学色彩观,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2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服务于社会礼制,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

色彩文化。

B.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

的规范。

C.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

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2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

A.《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B.《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C.《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

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

29.色彩观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30.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

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

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

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

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

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

以鹫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

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

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

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

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

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

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

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

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迂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

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

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

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

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

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

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

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

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

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

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

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

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

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

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

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

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

“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

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

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

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

奇倾向。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

精神。

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

作。

32.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