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历史知识清单-专题1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原卷+解析版)_第1页
历年高考历史知识清单-专题1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原卷+解析版)_第2页
历年高考历史知识清单-专题1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原卷+解析版)_第3页
历年高考历史知识清单-专题1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原卷+解析版)_第4页
历年高考历史知识清单-专题1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原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1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1.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计划生育工作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C.为三大改造做准备D.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依据2.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建立我们国家的法制。”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A.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B.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增多C.经济建设任务提前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承包责任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前两次调整把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B.前两次调整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C.后两次调整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改变D.四次调整都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4.1973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价值43亿美元。在当时被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A.属于“文化大革命”促进经济的体现B.说明领导人有了对外开放的初步设想C.是各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的结果D.说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5.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6.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为此()A.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B.中共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C.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7.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C.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D.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8.2005年12月24日,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中国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1993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领导人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汪辜会谈”促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B.“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C.“九二会谈”使海峡两岸对“一国两制”形成广泛认同D.“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实现9.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1988年1月抵达北京,此现象反映了当时()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C.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10.20世纪60年代末,美军在越南的数量逐渐减少,苏联加紧在亚洲部署常规部队和核力量,美国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上述现象导致()3A.国际局势趋于紧张B.美苏激烈争夺亚洲C.国际格局重大变化D.中美关系逐步改善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一“原则”后来发展成为()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2.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的看法。为了适应新的世界形势,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关于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不能自拔B.美国国内的各种危机在逐渐加深C.中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13.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当年英国就首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1954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1964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些表明()A.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真正形成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C.英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接受14.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全世界,特别在亚太地区煽动反华,指责中国“输出革命”。中国政府最能戳穿这一言论的是()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组织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C.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以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15.关于下列两幅图的历史信息叙述完全错误的一组是()4①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召开②都有亚非拉国家参加③都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精神④都主张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⑤中国在会议上都与更多的国家增进了了解,发展了关系16.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ℼ←→”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17.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就20世纪70年代来看,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双方()A.合作发展经济B.合作遏制欧洲C.合作对抗苏联D.合作牵制日本18.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由“一边倒”转变为“一条线”战略。在这个战略上应团结的国家是()A.与中国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B.与中国相邻近的新兴发展中国家C.与中国大致处于同一纬度的国家D.与中国有着共同遭遇的亚非国家19.学者杨奎松在论述某项政策时指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属于此项政策出台背景的是()A.三大改造完成B.中苏关系恶化C.经济形势不容乐观D.国际局势相对缓和20.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教科书里的西方人,以侵略者、压迫者的形象居多;20世纪80年代,比较友善的形象明显增多。这一转变()A.折射出中国的外交形势开始趋向缓和B.表明中国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完全认同C.体现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D.标志着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全面接轨21.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22.下图为2015年2月新华社主办的《国际先驱导报》上发表的一幅漫画,该漫画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抵制日本的文化输出B.嘲笑日本闭门造车C.警示日本文化侵略的危害D.敦促日本正视历史23.1955年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A.去殖民化B.政治中立C.经济独立D.区域集团化24.“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D.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25.下图是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图标。下列对西藏自治区成立的解读正确的是()①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②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③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享有高度自治权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①③26.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有“一国两制”,也有“九二共识”。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有()①均以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基础②均由中国中央政府提出,发展为法律文件③均以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④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7.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下。……但这不可能。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材料中“香港的独特性”是指()A.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B.保留英国对香港的治权C.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D.保持香港既有的社会制度28.1986年4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上文中大陆对台政策调整体现在()A.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B.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大陆放弃武力统一D.大陆成立了“海协会”29.1954年6月24日至28日,周恩来在与印度尼赫鲁总理就西藏问题进行会谈中提出:“我们应该以7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尼赫鲁欣然赞同。周恩来所说的“原则”()①首先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②违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实际体现了“求同存异”方针④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已经走向成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0.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郑和在海外从未仰仗“天威”,欺负小国弱国……带领近三万人的武装,在海外没侵占别国的一寸土地,没掠夺别国的一草一木,更没在海外派驻一兵一卒。所经之地,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邻邦,以德服人,宣扬中华文化,其所表现的是“和平海权”,而非武力侵略行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古代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范例。——《中国历史》材料二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材料三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郑和下西洋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活动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10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国外交活动的认识。(3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主要法律法规(节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宪法颁布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前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前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召开前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专题1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高考押题1.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计划生育工作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C.为三大改造做准备D.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依据【答案】B【解析】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在筹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全国人口的普查是在为各个地区的人大代表数目提供依据,故B项正确。2.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建立我们国家的法制。”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A.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B.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增多C.经济建设任务提前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答案】A【解析】因为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尚不健全,所以在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才提出了要建立系统的法律体制,故A项正确。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承包责任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前两次调整把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B.前两次调整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C.后两次调整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改变D.四次调整都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答案】C【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公有化的程度提高,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也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故C项正确。4.1973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价值43亿美元。在当时被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A.属于“文化大革命”促进经济的体现B.说明领导人有了对外开放的初步设想C.是各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的结果D.说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73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可知,出现这种现象有原因是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抵制文革出现的错误,故C项正确。5.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了通过宪法与其他重要法律一起,构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故C项正确。6.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为此()A.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B.中共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C.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答案】D【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加强法制建设,故D项正确。7.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C.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D.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答案】D【解析】香港问题是主权问题,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双边会谈,中国政府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故D项正确。8.2005年12月24日,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中国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1993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领导人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汪辜会谈”促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B.“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C.“九二会谈”使海峡两岸对“一国两制”形成广泛认同D.“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实现【答案】B【解析】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与材料中“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相符,故B项正确。9.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1988年1月抵达北京,此现象反映了当时()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C.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答案】A【解析】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是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民众回大陆探亲,因此才有1988年台湾返乡探亲团到达北京,故A项正确。10.20世纪60年代末,美军在越南的数量逐渐减少,苏联加紧在亚洲部署常规部队和核力量,美国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上述现象导致()A.国际局势趋于紧张B.美苏激烈争夺亚洲C.国际格局重大变化D.中美关系逐步改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不难得出,中美关系在逐渐改善,故D项正确。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一“原则”后来发展成为()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到“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后来发展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国与国交往的基本准则,故C项正确。12.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的看法。为了适应新的世界形势,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关于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不能自拔B.美国国内的各种危机在逐渐加深C.中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答案】C【解析】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引发国内人民的反战运动,为缓解统治危机改变政策,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国内出现强烈的人民反战运动,各种危机不断加深,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的国际作用日益增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3.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当年英国就首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1954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1964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些表明()A.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真正形成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C.英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接受【答案】B【解析】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英法两国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使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故B项正确;英国承认新中国是受到均势外交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国际上仍然依靠美国,故C项错误;由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冲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可能被各国接受,故D项错误。14.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全世界,特别在亚太地区煽动反华,指责中国“输出革命”。中国政府最能戳穿这一言论的是()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组织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C.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以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答案】C【解析】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错误;组织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抗击美国入侵社会主义的朝鲜,故B项错误;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是“互不干涉内政”,足以表明中国并未“输出革命”,故C项正确;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故D项错误。15.关于下列两幅图的历史信息叙述完全错误的一组是()①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召开②都有亚非拉国家参加③都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精神④都主张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⑤中国在会议上都与更多的国家增进了了解,发展了关系【答案】C【解析】万隆会议于1955年召开,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于1961年召开,这两次会议均在两极格局时期,故①正确,不符合题意;万隆会议只有亚非国家参加,故②错误,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③错误;两次会议都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④正确,不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中国并没有参加,故⑤错误,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16.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ℼ←→”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答案】C【解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英法同属资本主义阵营,不存在对抗关系,故A项错误。战后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来一直追随美国,两者不存在对抗关系,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面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外交形势相对恶劣;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故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一边倒”的政策,而日本追随美国敌视中国,故D项错误。17.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就20世纪70年代来看,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双方()A.合作发展经济B.合作遏制欧洲C.合作对抗苏联D.合作牵制日本【答案】C【解析】中美关系的改善,更多的是从政治利益出发,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改善与欧洲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美国需要借助中国来遏制苏联的扩张,中苏关系紧张,中国也需要拉拢美国,因此两国关系改善可以合作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两国关系改善与日本无关,故D项错误。18.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由“一边倒”转变为“一条线”战略。在这个战略上应团结的国家是()A.与中国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B.与中国相邻近的新兴发展中国家C.与中国大致处于同一纬度的国家D.与中国有着共同遭遇的亚非国家【答案】C【解析】同为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一边倒”,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相邻近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但不是“70年代初”,也不能连成“一条(直)线”,故B项错误;70年代初,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美、日与中国大致处于同一纬度,故C项正确;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不是“70年代初”,故D项错误。19.学者杨奎松在论述某项政策时指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属于此项政策出台背景的是()A.三大改造完成B.中苏关系恶化C.经济形势不容乐观D.国际局势相对缓和【答案】D【解析】从“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可知,是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大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底,故A项错误;中苏关系紧张是在1958年后,故B项错误;1952年底中国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经济形势好转,故C项错误;1953年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国际局势相对缓和,故D项正确。20.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教科书里的西方人,以侵略者、压迫者的形象居多;20世纪80年代,比较友善的形象明显增多。这一转变()A.折射出中国的外交形势开始趋向缓和B.表明中国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完全认同C.体现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D.标志着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全面接轨【答案】A【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列强长期对华侵略、“左”倾错误和国际形势紧张影响了教科书中对西方人的看法。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20世纪80年代中外关系日益缓和,教科书中对西方人的看法有所改善,故A项正确。中西方价值观念始终存在差异,排除B项。近代时期,中国人已对西方有较深入的认识,题干时间属于现代时期,排除C项。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可能与西方经济全面接轨,排除D项。21.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答案】A【解析】题干三幅图片体现了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即中国积极参与不同层面的合作活动,故A项正确;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B项错误;第一幅图没有反映C项、D项内容,故C、D两项错22.下图为2015年2月新华社主办的《国际先驱导报》上发表的一幅漫画,该漫画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抵制日本的文化输出B.嘲笑日本闭门造车C.警示日本文化侵略的危害D.敦促日本正视历史【答案】D【解析】应注意提炼漫画中的有效信息:历史观、用日本的历史观来进行文化生产、用日本的历史观做车轮进行文化输出。这反映了日本仍然用错误的历史观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输出,漫画没有体现号召抵制日本的文化输出的内容,故A项错误;日本闭门造车和日本文化侵略都是依据其错误的历史观,说明其意图是希望日本反思自己的历史,同时敦促日本正视历史,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23.1955年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A.去殖民化B.政治中立C.经济独立D.区域集团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得出,A项正确。24.“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D.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答案】C【解析】材料关键词“印度支那”,可见不是新中国成立时,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无关,故B项错误;日内瓦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印度支那问题,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这一国际会议,周恩来出席了此次会议,故C项正确;万隆会议不是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故D项错误。25.下图是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图标。下列对西藏自治区成立的解读正确的是()①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②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③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享有高度自治权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①③【答案】C【解析】由图标上的文字“1965~2015”“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可判断出①正确;藏族人民当家作主,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②正确;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仍然要坚持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没有高度自治权,③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映出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④正确。答案选C。26.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有“一国两制”,也有“九二共识”。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有()①均以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基础②均由中国中央政府提出,发展为法律文件③均以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④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历史上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现实中两岸还未实现统一,“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都尊重这一历史和现实,故①正确;“九二共识”是两岸民间组织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的,故②错误;它们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故③正确;它们提出的一个中国的原则已经在两岸达成共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27.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下。……但这不可能。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材料中“香港的独特性”是指()A.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B.保留英国对香港的治权C.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D.保持香港既有的社会制度【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一国两制”“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由此判断,“香港的独特性”是指香港保持既有的社会制度不变,故应选D项。28.1986年4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上文中大陆对台政策调整体现在()A.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B.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大陆放弃武力统一D.大陆成立了“海协会”【答案】A【解析】从题干时间“1986年”以及材料中“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的信息可知中央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故A项符合题意。29.1954年6月24日至28日,周恩来在与印度尼赫鲁总理就西藏问题进行会谈中提出:“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尼赫鲁欣然赞同。周恩来所说的“原则”()①首先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②违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实际体现了“求同存异”方针④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已经走向成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回忆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所说的“原则”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是中国邻国,①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没有违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错误。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国家可以交往,实际上体现了“求同存异”方针,③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④正确。故选C项。30.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答案】C【解析】A项与“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改善的信息,B项排除;“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完全保障”表明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C项正确;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排除。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郑和在海外从未仰仗“天威”,欺负小国弱国……带领近三万人的武装,在海外没侵占别国的一寸土地,没掠夺别国的一草一木,更没在海外派驻一兵一卒。所经之地,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邻邦,以德服人,宣扬中华文化,其所表现的是“和平海权”,而非武力侵略行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古代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范例。——《中国历史》材料二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材料三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郑和下西洋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活动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10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国外交活动的认识。(3分)【答案】(1)同:和平友好;互相尊重;敦睦邻邦;以政治目的为主;反对霸权。(四点即可)(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