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一分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单元核心: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前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古代两河流域王国的更替:①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②大约BC3500年至BC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③更替原因:两河流域对周边原始牧民吸引力极强;开放的地理位置。④更替影响:战争带来灾难;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国家形成。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①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②《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被刻在泥版上。③文字的诞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解读古代文明的珍贵史料。《汉穆拉比法典》:①古巴比伦第六任君主汉穆拉比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历史遗产,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得益于楔形文字而保留下来的古代宝贵文献。②背景:两河流域统一国家的建立。③地位: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用楔形文字写成。④制定条件:楔形文字的成熟。⑤来源隐喻:君权神授。⑥时代特征:奴隶制。⑦制定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⑧历史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古代埃及法老专制统治:①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位置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自南向北流经埃及全境。农业生产(尼罗河定期泛滥)与相对封闭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古代埃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发祥地。②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2.金字塔与来世信仰:①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②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③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④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⑤著名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最大)、哈夫拉金字塔(塔前有狮身人面像)和门卡乌拉金字塔3.象形文字:①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②失传原因:文字本身缺乏普及性;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③书写工具:最初以刻刀和石头,发明了笔和墨水以后,纸草、木片、石头和陶片都成了书写材料,其中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古代印度1.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①恒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约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主要为雅利安人。②等级:婆罗门(精神统治)、刹帝利(世俗统治)、吠舍(平民)和首陀罗(奴隶)③特征: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④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障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佛教的创立和发展:①创始人:悉达多(释迦牟尼)。②时代背景及影响: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③教义:四谛(苦集灭道);众生平等;反对杀生祭祀和仪式主义,反对婆罗门特权地位;提倡忍耐、顺从,有利于社会安定。④著作:《大藏经》(经藏、律藏和论藏),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3.《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由民众口传逐渐定型。拥有史学价值,这两部史诗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瑰宝。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单元核心:在15世纪欧洲殖民势力入侵以前,古代美洲和黑非洲的历史大致上是独立发展的、古代美洲文明的创造者是印第安人,他们利用丰饶的自然财富,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美洲印第安文明区域范围存在时间主要成果玛雅(美洲的希腊)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公元前2500年发端15世纪中叶衰落16世纪毁灭农业、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制订了精确的太阳历;发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金字塔式神庙阿兹特克今墨西哥一带12世纪迁至墨西哥15世纪强盛特诺奇蒂特兰城;金字塔式神庙印加安第斯高原15世纪向外扩张16世纪30年代消亡结绳记事;印第安文明集大成者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单元核心: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相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六、古代希腊城邦制度1.希腊城邦的形成:①地理环境:海岸线长;多山多岛土地少、缺乏淡水;靠近埃及和两河流域。②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推动了希腊对外贸易与航海业的发展,使希腊人思想开放和民主;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大规模海外殖民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便于从亚非文明吸取营养。③形成与特征: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形成。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④两大城邦:雅典(奴隶制多数统治,民主政治,贸易发达)和斯巴达(奴隶制寡头,奴隶制,农业为主,军事力量强大)⑤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2.雅典民主政治:①民主政治: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历史渊源,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历史借鉴(积极)。②简况: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③历史影响: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在战争中取胜;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④时代局限性: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且存在被滥用的危险。⑤三大改革:下表所示:内容作用梭伦改革(BC594)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8)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会议;设立十将军委员会;制定陶片放逐法;打破血缘关系削弱贵族氏族的势力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利改革(BC443-429)扩大公民权利;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利;提高陪审法庭地位;发放工资和津贴(如观剧津贴)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使雅典进入古代民主的黄金时代(伯利克利时代)希腊古典文化史诗与戏剧:①史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②《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③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④喜剧之父(讽刺):阿里斯托芬《蛙》等。2.建筑艺术:①基本特点: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典型代表帕特农神庙)。②柱式风格:多利亚式(朴素)、爱奥尼亚式(典雅)、科林斯式(华贵)。③意义:记录历史的直接史料,展现了大量历史细节,有很高的史料价值。3.哲学与史学:①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②希罗多德:西方史学奠基人(史学之父),代表作《历史》,“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④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4.古代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①政治:希腊城邦制度尤其是雅典民主制的充分发展与完善,在民主氛围中,人们思想活跃,重视个性。②经济:生产力进步,社会分化阶层,推进文化和学术事业的发展。③外部环境:良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吸取外来文化。古代罗马政治制度1.地理环境: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山林牧场丰饶,适宜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罗马文明由此起步。2.罗马共和国:①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②内部情况:早期罗马共和国实行贵族寡头统治;最高行政长官为执政官,共有2人,权利相等,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元老院为最高决策机构,共有议员300名,掌握统治实权;公民大会是民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③对外情况:统一意大利半岛,掌握西地中海霸权(三次布匿战争),掌握东地中海霸权(四次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④撤离运动: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初期开始,罗马平民为了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力,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⑤罗马不断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原因:优越的军事组织,军纪严明;内在的社会动因;实施灵活有效的外交政策和政治谋略;⑥共和国后期危机: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奴隶主义);贵族内部出现矛盾(民主派和元老贵族派);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广大小农破产);罗马国家和被征服者的矛盾(朱古达战争)。3.罗马帝国:①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②前三头同盟:庞培、恺撒、克拉劳。③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④分裂: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成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⑤灭亡:公元476年,由于帝国的衰落、下层民众的起义、日耳曼人的入侵等多方因素,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4.基督教的兴起:①公元1世纪上半叶,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相传创立者为耶稣。②背景:犹太下层人民寻求精神解脱,基督教即为犹太教分支。③经典:《圣经》(《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④发展:广泛传播,通过上层化使教义蜕变;公元313年,《米兰赦令》颁布,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罗马法体系1.实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以法律保护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压迫和奴役。2.核心:涉及有关债务的规定。体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3.精神:是古代最完备的法律体系;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罗马国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所体现的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体现罗马人对证据、公正、思想自由和契约精神的肯定。4.局限性: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5.完善过程:见下表:内容适用范围颁布时间颁布者起源《十二铜表法》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罗马境内贵族和富裕平民BC5世纪中叶(共和国初期)共和国政府发展《公民法》发展《万民法》法律、决议、行政命令等罗马公民内部非奴隶BC5世纪中期至AC3世纪初期境内各民族完备《民法大全》同上境内各族(非奴)AC6世纪中叶查士丁尼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单元核心: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对阿拉伯半岛及其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向外扩张,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曾先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称雄一时,影响深远。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1.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产生:①产生原因:自然条件恶劣;阿拉伯人穷困;商路改变;外族侵扰;部落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各阶层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渴望统一。②时间:公元7世纪前后,穆罕默德在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创建了伊斯兰教。③公元622年,穆罕默德逃离麦加,前往雅特利布(麦地那—先知之城);并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作为宗教领袖和国家首脑,集各种权利与一身。④宗教经典:《古兰经》,由其弟子整理抄录而成。2.阿拉伯帝国:①公元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版图西起大西洋、东抵印度河流域、北临锡尔河、南及尼罗河流域。②伊斯兰教的创立为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扩张奠定了基础,阿拉伯国家的扩张使伊斯兰教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强盛: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时期。④灭亡: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①贡献:天文(拥有专门研究机构);数学(整合了阿拉伯数字);建筑(清真寺);医学(外科手术;眼科);文学(《天方夜谭》)。②传播时间:公元8世纪后。③传播条件:统一的阿拉伯语言环境。④意义: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沟通东西、承上启下。十一、奥斯曼帝国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①对外扩张的原因:立国前后,奥斯曼人在周边地区先进生产关系的影响下,氏族公社制度开始解体,封建生产关系逐渐萌芽,随之而来的社会分化加剧了内部矛盾。为了摆脱困境而扩张。②扩张方式:与同种同教的诸突厥邻国保持友好关系;对蒙古汗国称臣纳贡;对拜占庭帝国集中全力,软硬兼施,不断兼并其领土。2.攻占君士坦丁堡:①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5月末,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②16世纪后,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国力臻于极盛,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3.帝国的统治: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严重阻碍被侵占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使欧洲局势复杂化(负面);迫使欧洲商人开辟新航路(正面)。4.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第五单元中世纪西欧单元核心: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形成了等级君主制。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相互依存,又互相争斗,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的由盛转衰。中世纪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影响。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产生:①中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时期(近1000年)。②产生的三大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兴起,神学至上;日耳曼的入侵。③三大统一:封建制度、基督教、拉丁文。④法兰克王国:创建者克洛维,建立了墨洛温王朝。⑤克洛维洗礼:对法兰克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决定,这以后基督教也成为封建机器的一部分,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⑥两大制度:隶农制(罗马因素)、氏族制(日耳曼因素)。⑦采邑改革:8世纪上半叶,改革者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封君封赐土地,提供保护;封臣负担兵役;这次改革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层层分封,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并促进中世纪庄园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主要特征的封建经济制度;其实质为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⑧封建等级:国王→封君→骑士→农奴(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以土地为纽带。⑨时间: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⑩衰落:14世纪以后,生产水平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复兴。中世纪庄园:①耕地类别:领主自营、农奴份地、自由民份地。②剥削方式:劳役地租为主兼有实物地租。③阶级关系:领主(国王、教会、世俗贵族)和农奴。④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实体。城市的复兴城市的复兴与自治:①原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有剩余;各类商人应运而生,商品交换日趋活跃。②地点:交通便利之处。③特征:建立在交通便利之处,形成了市民和城市贫民阶层;城市规模小、环境脏乱;人口少,公共设施落后。④斗争原因:维护市民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⑤目的:从领主手中夺取城市司法权和行政权。⑥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⑦结果:完全自治、部分自治、仍处于领主控制。⑧城市的重新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西欧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封建等级制与等级君主制的区别: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时代背景形成于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过程中;8世纪上半叶采邑改革促进其发展形成于西欧封建制度确立以后;12世纪以后,城市复兴,商品经济活跃政权形式国王与各级封建主组成的统治秩序和政权形式;各级封建主只服从于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无依附关系;国王是名义最高统治者,但实际权力有限。王权借助教权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组成的等级代表大会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统治基础各级封建贵族贵族和市民共同参政,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作用影响封建领主势力坐大有利于整治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使王权得到加强,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受到重视,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等级划分国王-公侯伯-子男-骑士-农奴国王-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市民十四、王权与教权王权与教权关系时间背景重大事件影响互相利用互相依存5-11世纪王权期望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强化王权;教会为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势力。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丕平篡位;丕平献土;查理加冕称帝。教权开始干预世俗君主的废立;奠定教皇国基础;使罗马教会掌握世俗权力。互相斗争教权高于王权11-13世纪教会势力膨胀;王权的衰弱。卡诺莎觐见教皇当时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互相斗争王权上升教权衰微公元13世纪末以后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失败导致教会衰弱;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支持,王权加强。阿维尼翁之囚教权由盛转衰各地教会依附于世俗政权注: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十五、中世纪文化1.经院哲学:①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服务神学。②目的:使基督教信条系统化,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统治。③代表: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④影响:初兴于9世纪,13世纪趋于全盛。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神学信条,这种思维方式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哲学思想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基本体裁(内容)代表作意义骑士文学抒情、叙事诗《罗兰之歌》对近代文学产生影响挑战教会禁欲主义激发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市民文学市民家庭和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列那狐的故事》晚期文学开近代资产阶级文学之先河,反封建反教会意识产生3.大学的兴起:①背景:城市复兴,商品经济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教会支持创办。②世俗教育性质的意义: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自由探索;为日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一虎门销烟1领导人:林则徐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二《南京条约》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2内容: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⑥片面最惠国待遇3影响: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2中国社会的变化: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一“修约”交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1时间:1856年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北京条约》的主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1\*GB3①内容:《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2\*GB3②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洪秀全,规模最大农民起义)天京陷落1天京变乱:1856年,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太平天国由强盛转向衰弱。2《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资政新篇》,主张改革内政,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新式学校、医馆,与外国通商,进行文化交流。《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未能付诸实施。第4课洋务运动一总理衙门的设立: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朝廷(奕诉、文祥);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2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译署”,由奕诉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3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二从“自强”到“求富”:1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口号:自强)第一个: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安庆最大:江南制造局,李鸿章,1865,上海2创办一批民用工业(口号:求富)原因:资金,原料,能源,运输问题,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代表:轮船招商局,李鸿章,1873,上海开平矿物局:李鸿章,1877,形式: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有更多资本主义色彩3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4培养人才:①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②1872曾国藩派容闳带3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4年福州船政学堂派留学生赴英法学海军三京师同文馆:1新式学堂:在奕诉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20多所新式学堂。2派遣留学生: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阂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此后,又连续派遣了三批幼童赴美。福州船政学堂也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成了北洋水师的骨干。3洋务运动的评价:积极:中国近代化的开端①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军事人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一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1869,方举赞,发昌机器厂(规模最大)1872,陈启源,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第一家缫丝厂)二西学传播:1西学:西方学术文化2途径:①办学兴教: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②翻译西书:江南制造局,译书局③海归介绍3评价:①带来了新知识、新学问②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③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风气三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王韬《弢国文录外编》薛福成《筹洋邹议》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郑观应《盛世危言》2观点:①经济:主张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商战)②政治:建立君主立宪制,设议院③文教:废八股,办学堂,广植人才3评价:①先导作用:为戊戌变法做了思想和舆论准备②局限性:不能完全拜托传统伦理的束缚,不能形成完成的理论体系第6课甲午战争(1894-1895)与《马关条约》一黄海海战:1甲午战争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日本以“大陆政策”为国策,想谋求侵略朝、中,蓄谋已久②借口: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2主要战役1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2平壤战役,左宝贵以身殉国;李鸿章避战自保3黄海大东沟海战:1894年,近代规模最大海战,中国主力尚存,日本获治海权(黄渤海)邓世昌(致远号),林永升(经远号)4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屠杀5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二《马关条约》: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①承认②割让③赔偿④增开⑤允许①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③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⑤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2《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第7课戊戌变法一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作用: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二《时务报》(1896)与《天演论》创办报刊: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严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天演论》,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三百日维新(1898.6.11—9.21)百日维新的概况戊戌变法的影响1概况: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康有为又一次上书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仓皇逃亡国外。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2影响:①思想启蒙: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②爱国:③启示:和平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瓜分狂潮:1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攫取侵略权益的主要方式: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资本输出的五种形式:①开银行②政治性贷款③开工厂④修铁路⑤开矿山)2“门户开放”政策(1899)1背景:美西战争2目的:维护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3内容:①承认列强的既得利益②要求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关键词:利益均沾,机会均等4实质: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5影响:①扩大美国在华权益②列强共同控制中国,避免了被任何一个国家独占二八国联军入侵(1900-1901,英法美俄德日意奥)三《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赔,划,惩办,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①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②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③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人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2《辛丑条约》的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第9课清末新政(1901-1911)变法上谕的颁布:1新政的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2评价: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国民国的建立(民主共和制)一中国同盟会:1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秋,孙中山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2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鞋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刊物《民报》,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3同盟会成立的意义:①使中国资产者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②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③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二武昌起义(1911.10.10)“辛亥革命”: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胜利。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2《临时约法》:1912孙中山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3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①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②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一列强支配下的世界:20世纪初欧美列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的表现:经济——各国间经济联系加强;世界范围内地区分工初步显现(表现?)政治——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特点:西欧列强支配各地区、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格局不稳定表现:美日崛起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三国同盟:德奥(匈)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法俄:1907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①该地区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②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③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④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第1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过程一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1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2第一次世界大战面爆发:1914年,奥匈帝国最终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二战争过程:1三条战线:东线:德奥联军——俄军西线(主战场):英法联军——德军南线:奥军——俄军、塞尔维亚军2三个阶段中的重大事件①第一阶段:1914----1915A、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西线):1914年9月,第一次大会战,宣告“史里芬计划”破产,打破德军速决战坦能堡战役:德军大败俄军B、1915年德军战略重心东移C、意大利对奥宣战②第二阶段:1916年,西线大战A、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德军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一战转折点B、索姆河战役:英军动用新式武器坦克(规模最大)C、英德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海战③第三阶段:1917——1918年A、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参战美国参战实质原因:争夺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影响:大大增强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一战结束B、俄国发生十月革命,退出战争C、协约国全线出击,德军战败三战争结果与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影响:1结束:1918年奥地利投降,德皇退位。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2影响:造成重大损失与世界格局的变化①损失:战争遍及欧、亚、非三大洲,正式参战国31个,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②世界格局发生变化:摧毁了欧洲四大帝国(德意志,奥匈,奥斯曼,俄国),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一去不返;美日崛起参与世界霸权的争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1巴黎和会的召开:①时间:1919年初②地点: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③操纵国:美、英、法的政府首脑操纵了和会一战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点原则,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2结果一:签订《凡尔赛和约》
①内容:国际联盟盟约和对德和约②评价:凡尔赛和约把所有的战争责任都推给了德国及其盟国,这是不公平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划分世界的产物,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对德国实行严惩,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二战的到来埋下了祸根。③影响:形成凡尔赛体系:暂时稳定欧洲政治秩序3结果二:国际联盟成立:(时间;主要机构;主要使命;缺陷)实质:是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二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1原因:①亚太②军备竞赛2时间: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参加国家: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主要议题:解决两个问题3〈四国条约〉美英法日终止英日同盟〈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4山东问题是如何解决的?5影响和评价: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6华盛顿体系隐含的矛盾:①美日矛盾加剧②英日分歧扩大③中国与列强间的矛盾尖锐三战后世界:1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总体特征: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支配下,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欧洲大陆政治版图变动,世界局势暂时稳定。具体国家英国:债务国;英联邦形成。欧洲大陆:四大帝国崩溃;德国由严重削弱走向恢复与稳定;法国牵头《洛迦诺公约》。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①实质: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②影响:积极方面:国际联盟适应了世界整体化进程需要;奠定了国际新格局,为20世纪世界的相对稳定创造了条件。消极方面:强权政治;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夺的机制;继续维护殖民体系;排斥苏俄。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十月革命:1917年10月1领导人:列宁2背景3经过: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冬宫4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5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三个法令:《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6伟大意义: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一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及内容:1时间:1921年;人物:列宁2背景:1921年初,内战结束3内容:①实行粮食税②采用租让制与租赁制③恢复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④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4实质:有限度地发展资本主义5影响评价: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以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22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一社会习俗的变革:内容: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二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1二次革命:1913①导火线:刺宋(教仁)案,善后借款②结果:失败2护国运动:1915①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表现:卖国,1915.5.9,灭亡中国二十一条;1916:洪宪)②过程:蔡锷,云南护国运动③结果:胜利,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3军阀割据:1912—1917段祺瑞(皖系),冯国璋(直系),张作霖(奉系)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5一《新青年》: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1915年2主要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3主要阵地:《新青年》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1917年前:民主,科学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1917年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兴起: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主要人物:李大钊2主要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的时间:1919年5月2简单经过:①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②中心:北京→上海③斗争主力:学生→工人④斗争方式变化:罢课游街→三罢(罢课,罢工,罢市)3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国贼,条约上拒绝签字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标志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①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②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巨大力量③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④为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2意义: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中共“二大”的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中共“三大”(1923)召开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2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召开的内容(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①提出新三民主义,加反帝反封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②确定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二北伐战争:1北伐战争的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2成果: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四一二”政变;背景:(1)1927年国民革命军相继占领上海、南京。(2)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时间:1927年4月12日地点:上海内容:(1)屠杀共产党人(2)镇压工农运动。2“七一五”政变:背景: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当时还保持着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处于对峙状态。时间:1927年7月15日,地点:武汉过程:(1)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2)制造了“七一五”政变。“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的影响: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3宁汉合流:“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武汉→南京)4东北易帜背景:(1)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人北京,改北京为北平。(2)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回关外时,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时间:1928年12月29日人物:张学良(张作霖之子)宣布东北易帜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二、币制改革:1“废两改元”: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紊乱,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时间: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内容:规定所有款项收付及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使用银两。影响:(1)废两改元的实施,确立了银本位制,银元成为单一的主币,(2)为后来的法币改革奠定了基础。2法币改革背景:正当中国实行“废两改元”之际,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银价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导致金融恐慌。时间:1935年11月。内容:(1)国民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2)法币政策:①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1936年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②所有粮税完纳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金属货币。影响:法币改革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三、改订新约运动:改订新约的内容:(1)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2)但后者没有实际执行。作用:(1)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2)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一南昌起义1时间:1927年8月1日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3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③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二井冈山会师: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秋收起义,毛泽东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块农村根据地);中心:宁冈意义:中国革命从城市到农村进军,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①建立:10月,毛泽东率部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②扩大:井冈山会师:时间:1928年4月人物: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结果: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朱德任军长。意义:这次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③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三农村革命根据地与苏维埃政权:中华苏维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11,瑞金,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第25课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一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年9月18日晚2后果:东北三省沦陷,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二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1时间:1935年12月92主张:反对“华北自治”,要求“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3标志: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第26课红军长征(1934.10瑞金,1936.10陕北)一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2内容:①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②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③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委员,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④成立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3历史意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二三大红军主力会师:1时间:1936年10月2地点:甘肃会宁地区第八单元“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第27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黑色星期四1“柯立芝繁荣”:美国经济繁荣、发挥迅速时间:20世纪20年代在位总统:柯立芝总统表现:(1)1929年,在世界贸易中,美国的份额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2)资本输出额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2危机爆发的时间: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证交所的股价暴跌。特点:①波及范围特别广②破坏力特别大③持续时间特别长第28课罗斯福新政一、背景:1、1929一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2、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开始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二、时间:1933一1941年三、实质:国家干预调控经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与完善四内容:1国家调控经济2社会保障措施3R:Recovery(复兴);Reform(改革);Relief(救济)1、国家调控经济(一)规范金融秩序、整顿金融业:(1)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银行,强令州银行加人联邦储备银行(2)公布《存款保险法》,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存款提供信用保障,同时吸收存款,提高货币流通率,增强资金流通;(3)放弃金本位制,增发新钞,宣布美元贬值。(二)解决失业: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三)调整工农业生产:(1)复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新政的核心),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2)调整农业:先后颁布两个《农业经济调整法》,设立农业经济调整署,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并调整农业信贷机构。2、社会保障措施:目的:(1)为了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2)为了协调劳资关系措施:(1)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2)协调劳资关系: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国偏芯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线上家政课堂课程设计
- 给药护理课程设计
- 画室展示墙课程设计
- 激光淬火课程设计
- 煤油换热器课程设计前言
- 算法课程设计题答案大全
- 2025至2030年中国可卸式垃圾车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班课课程设计
- 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计
- 2023工业热泵发展白皮书
- 幼儿园健康体检活动方案及流程
- 小班幼儿洗手观察记录分析
- 冰箱结构原理与维修
- 2024年济南市二模地理试题解析
- 2024年马原试题及完整答案(历年真题)
- 2024年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 有礼同行伴礼一生-大学生礼仪修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贵州民族大学
- MOOC 审计学-西南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线路施工测量-弧垂观测
- 2024年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