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初中物理弹性变形教案5篇
初中物理弹性变形教案篇1
【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
【设计思想】
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
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
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
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
三、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
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
四、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
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_。
五、总结全课
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习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板书设计】
主黑板:
第一版
问题1:什么是形变?
观察→思考→再观察→
归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形状改变。进一步思考→
归纳:
结论:见课本第14、15页。
第二版
问题2:什么是弹力?
观察→
归纳: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施力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结论:见课本第15页。
问题3:弹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归纳: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第三版
具体分析(压力、支持力)→
结论:见课本第16页。
具体分析(绳的拉力)→
结论:见课本第17页。
大小:
分析→
结论:胡克定律。
该定律适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副黑板:
初中物理弹性变形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物理(必修1)》(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第四章-相互作用,第2节-形变与弹力。
本节课围绕弹力的三个要素开展,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呼唤学生的前概念,然后通过体验性实验引出形变,特别是演示微小形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力的作用都要产生形变。通过演示实验归纳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得出胡克定律,在应用与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3)知道胡克定律,能用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体验性实验了解常见的形变,以及探究弹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体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演示微小形变;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各种效果的弹力方向的判断;
(2)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作为新课改对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
2.学习情况分析:高一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前概念的错误影响,对形变和弹力会造成错误的理解。随着探究实验的不断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问题的暴露过程也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入课题,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一小段录象或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1:蹦极
视频2:射箭
视频3:跳板跳水
视频4:撑秆跳高
问: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橡皮绳,跳板,弓弦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学生讨论后会给出是因为发生形变,有弹力作用。
设问: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力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入主题,唤起原有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问题。老师不要忙着解释,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今天学习内容。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的心理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明确概念,得出规律
1、通过小实验,探究形变概念
(1)体验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形变?
请7位同学演示一组实验,其他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变化。
体验性实验记录(物体如何变化?)体验性实验1:钢锯条一端用手按住,在另一手的作用下弯曲体验性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缩短体验性实验3:橡皮筋拉长体验性实验4:钢锯条被体验性实验5:纸张用手揉皱体验性实验6:用手压面包体验性实验7:用手压橡皮泥
引导学生观察并设问:上述实验中物体都什么共同特点?即物体怎么变?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弯曲了;伸长了;缩短了;扭曲了,被压扁了;体积变化了,形状改变了等。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物体的这些变化概括来说,共同特点不就是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发生改变了吗?
进一步问:如实验1,剧条的什么变化了,实验6,面包的什么变化了?
学生回答:实验1剧条的形状变了,实验6,形状和体积都变化了。
[其他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总结: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设问:那是不是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呢?
学生:不一定或者回答能。
[学生前概念问题暴露,产生问题冲突,进一步设疑问]
(2)、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引出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演示实验1:a、用手指压实验桌b、物体放在桌面上
问:上述两个实验中物体都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手指发生了,物体和桌面没有。
演示实验2(教材63页):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激光笔,平面镜,铁架台。用一激光器发出一束光经过面镜子反射后射到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亮点,再用手指压平面镜一侧的桌面,亮点在天花板上有明显的移动。
演示实验3(教材64页):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玻璃瓶,细管,红墨水。
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要想观察到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应采用何种方法?
学生:把微小“放大”的实验法。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些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①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②有的物体形变明显,有些物体形变不明显。
(3)、以实验为据,得出形变的种类。
设问:按照物体发生的形变形式分有哪些形式。
学生归纳出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设问:是不是当力撤去以后所有物体的形变都能够恢复?
学生回答:不是,体验性实验1、2、3、4能恢复,体验性实验5、6、7不能完全恢复。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按照形变效果分有哪些种类:
①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当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形变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②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时候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
(1)演示实验,探究什么是弹力?
回顾视频1:蹦极;
演示实验4:弯曲的锯条一头放上粉笔头,放手粉笔头弹起;
演示实验5:压缩弹簧一端放小球,放手小球弹起。
设问:锯条和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放手后为什么小球和粉笔头会被弹起?
学生回答:放手后由于锯条和弹簧要恢复形变,分别对小球和粉笔有弹力作用。
设问:实验4中粉笔受到的弹力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
学生回答:粉笔是受到弹力,锯条是施力物体。
设问:我们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锯条有没有受到粉笔对它的弹力呢?
学生回答:有。
设问:锯条受到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
学生:粉笔
设问:那么还没有弹出去时,粉笔有没有发生形变呢?
学生回答:有,因为任何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要发生形变,只是微小形变。
学生恍然大悟:研究某物体受到的弹力,必须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引出弹力的产生条件。
设问:粉笔被弹出去以后,即不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学生:否。
设问: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有弹力吗?
学生:有或不一定。
师:那么到底有没有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演示实验6:在桌面上挂一钩码,弹簧秤的挂钩轻轻的钩住钩码,而不产生示数,
设问:虽然弹簧秤有跟钩码接触,但是没有示数即就没有发生形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没有弹力的作用。
教师分析归纳众多实验得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a、直接接触;b、产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分析总结,得出弹力的方向。
以前面的实验为分析材料,师生一同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的相同。
分析常见物体的弹力方向:
实例1压缩的弹簧把小球弹起,分析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2.分析放在桌面的书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3.分析图中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4.分析电线上挂的灯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5,分析图中杆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弹簧弹力方向为恢复原长的方向。以前初中阶段学习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是按照弹力效果命名的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子拉力方向是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问:请同学们猜想弹簧弹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弹力大小跟长度,形变程度有关。
师:那么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高中阶段我们较常见的是弹簧的形变,那么我们用探究实验来探究弹簧形变(伸长量)或者长度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教材66)。
实验步骤:
1,记下弹簧未挂钩码时的原来长度;
2,挂上100g的钩码记下总长,和伸长量;
3,逐个增加钩码记下相应的总长和伸长量,填入表格;
4,以F为纵坐标,伸长量(或者伸长后的总长度)为横坐标。用图线各分析他们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弹簧的弹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随着伸长量的增加,弹簧弹力的大小也增大。图像表明成正比。而长度与弹力的大小不成关系,说明与长度无关,与形变量有关。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胡克定律:F=k_;该定律适用于弹性限度内,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知识连接:介绍胡克的生平事迹,以及对物理所做的贡献]
_: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k:弹簧的劲度系数(即图中的斜率)劲度系数由材料,形状,长度来决定;
F:弹簧的弹力;
结果外推:弹力大小跟形变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消失。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总结规律,简单应用,巩固提高
(1)例题(教材67)
(2)小结四,课后作业与研究性学习
课后探究,自主学习,敢于创新
(1)课后作业:完成教材70页第2.3.4.5题
(2)研究性学习
①通过调查研究,探究材料的劲度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混凝土中钢筋的作用,不同位置的钢筋应该如何放置?为什么?
②弹力在生活中很常见!探究弹力在生活有何应用?
分组各写两篇小论文,一、二组写第一题,三、四组写第二题,另安排时间一起交流。
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本部分内容设计力求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也尽可能多的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做实验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同时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章法,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教学为了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性设计和编排。设计的小实验同时也伴随问题产生,物理情景由定性分析到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定量分析,引发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不断纠正学生问题,使真正使学生明白了弹力这个物理概念。
胡克简介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胡克,英国实验物理学家,仪器发明家。1635年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清水村。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心灵手巧,酷爱摆弄机械,自制过木钟、可以开炮的小战舰等。1653年到牛津大学做工读生,166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655年成为玻意耳的助手,由于他的实验才能,1662年被任命为皇家学会的实验主持人,为每次聚会安排三、四个实验,166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正式会员,又兼任了学会陈列室管理员和图书管理员。1665年任格雷姆学院几何学教授,1667~1683年任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学会的工作条件使他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如机械仪器改制、弹性、重力、光学,乃至生物、建筑、化学、地质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03年在伦敦逝世。
初中物理弹性变形教案篇3
1、导入—情景引入,设计问题
首先我通过复习力的定义,以及重力的产生原因,引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涉及弹力的实例,通过大屏幕展示。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以上各种情况力在产生原因上的共同点。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由于问题设计难度较大,所以学生不可能把弹力产生原因一次概括全面,先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指出弹力产生的前提:接触、形变。
直接给出形变定义(初中已有介绍)。
通过演示手拉橡皮筋,手压橡皮泥区别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通过橡皮筋的形变介绍弹性限度。
通过图片的前三种情况,结合扭转海绵的演示,给出形变类型──弯曲形变、压缩性变、伸长形变、扭转形变,扩大学生知识面,对涉及形变的知识掌握的更全面。
在分析书和桌面作用过程时引出微小形变,通过微小形变的演示,明确形变的存在性,同时说明“放大”的方法是物理学中经常应用的方法。
在介绍完有关形变的知识后,再回到关于弹力产生原因问题的分析上,结合手压弹簧的实例引导学生找出弹力产生原因的第三个关键词—恢复原状。
说明弹力是从力的产生原因角度定义的,总结出弹力的定义。
让学生找出身边存在的弹力,使物理和生活联系紧密。
在分析弹力的方向时,仍然从弹力产生原因上找答案,由关键词──恢复原状,得到受力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通过随堂练习1,总结出常见弹力具体的判断方法──绳给物体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面面接触弹力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同时加深对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的理解。
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可引导学生直接找到与形变量的定性关系。
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强调表达式中_和k的物理含义。
3、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进行。
通过巩固练习2加深对主干知识和易错知识点的理解。
练习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C.胡克定律F=k_中_指的是弹簧的长度
D.绳对物体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课后作业及设计意图
课后作业:
(1)课本56页2、3、4题。(2)画出小球在以下三种情况中所受弹力的方向。
初中物理弹性变形教案篇4
初二物理弹力
一、弹力
弹力: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推力、绳子的拉力实质都是弹力。)
(1)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物体直接接触并产生形变
(2)弹力的方向又是指向什么方向?
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力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与弹性形变程度、物体的材料、长短、粗细等因素有关。
二、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越长。(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a)“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
(b)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c)测量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卡住。
(d)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避免因摩擦而产生的误差。(但不一定要竖直使用)
(e)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避免因摩擦而产生的误差。(但不一定要竖直使用)
练习一下
1.下列与塑性分类,与其它物质不同的是()
A.塑料尺B.橡皮筋C.撑杆D.面粉团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有压力,下列有关“茶杯对桌面压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就是重力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作用在茶杯上的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茶杯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答案:
1.D
2.C
学好初二物理的十个技巧
技巧一、物理是一个整体,刚刚接触,可能对某些概念、规律掌握不好,对知识无整体感,这是正常的。随着学习后面相关的知识,对原来不甚清楚的问题会逐渐理解透彻,初学时千万不要遇到困难就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技巧二、物理是很有趣的,但有些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描述。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对这一应该有思想准备。最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技巧三、中学阶段解决的问题多为“理论意义”上的实际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重问题本质,不要因细枝末节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技巧四、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不要等老师去“灌输”。课后,不要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复习、作业、小实验等任务,要主动针对自己的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技巧五、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每学完一章,都要试着用二三百字去概括其主要内容。
技巧六、从某种角度看,课本中的习题可以把正文不好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习题的形式体现出来,是课本正文的延续和补充,因此,要把它放在与正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许多物理试题包括中考试题就是对课后习题稍加改造而成的。对课本中的选学内容、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等,要认真对待千万马虎不得,因为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借用其物理背景或某一知识点命题的情况。
技巧七、学习新课时,应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对物理思想的把握上,而不应急于做大量的习题,绝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学习物理的核心。习题要做,但每做完一道习题,都要要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及产生的原因、有关条件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做习题,贵在精而不在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