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高二年级上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高二年级上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高二年级上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高二年级上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高二年级上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高二上学期

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

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

主要特征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独断性和随意性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其中避讳制度体现的皇帝

独尊,C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排除A项;中央权力高

度集中的说法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

C项。

2.古代希腊罗马神与人的契约构建了人与神的权利义务,也规制着人与人的关系处理的原

则,这些原则都是出自于神,不是人类的产品,不守法就是渎神。因此,由于对神的敬畏,

城市人们有着很强的守法意识。据此可知,古希腊罗马

A.蕴含人文精神B.人与神的契约体现了法治源头

C.实行法律至上D.对后世的法治观念产生了影响

【答案】B

【解析】

材料“古代希腊罗马神与人的契约构建了人与神的权利义务,也规制着人与人的关系处理的

原则”体现的是古希腊罗马的人与神的契约体现了法治源头,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

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

3.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

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

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

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

【答案】D

【解析】

巡抚、总督由临时派遣转变为地方一级专管军事行政事务的机关,凌驾于原有的三司之上,

体现了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的趋势,D正确;A中的“空前加强”表述绝对,排除;总督巡

抚不是监察官员,排除B;总督、巡抚将地方权力集中起来,相比于之前的三司制度,提高

了行政效率,排除C。

4.赵宣,东汉人。他在墓道里守丧二十多年,以此闻名天下。时任州官陈蕃问起大孝子守

孝期间的起居生活,却得知他在此期间生了五个子女,于是大怒:你个龌龊东西,给我治罪。

假孝子银铛人狱。这一事实说明

A.选官标准为其提供了机会B.赵宣做假孝子纯为博虚名

C.汉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完善D.汉代选官制度有其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汉代选官主要依靠察举制,而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举孝廉”,正是因为汉代“举孝廉”,

赵宣的事迹才“闻名天下”,故选A项;纯博虚名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C项说法不准

确,也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D说法本身没有错误,但与材料不相符,排除D项。

5.西周周懿王死后,懿王的叔父登上王位,是为周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才在诸

侯的拥立下即位,成为周夷王。《礼记》载:“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

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而下。”“夷王下堂”反映出

A.周礼进一步完备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

C.周王室地位下降D.西周宗法制度日趋巩固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诸侯朝见天子,按规矩天子不下堂迎接诸侯。下堂迎接诸侯,这

是天子的失礼,这是从周夷王以后才有的事,说明周王室地位下降,C项正确;材料反映周

礼遭到破坏,排除A项;原始民主是指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共同管理社会生活的形式,排除B

项;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

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

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料说明

A.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

B.部分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C.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十分推崇

D.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部分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考试的模式,说明这些学

者对中国的科举制持肯定立场,B正确;西方的文官制度不等于科举制,排除A;题干只能

说明部分学者对科举制较为肯定,不能认为整个西方肯定科举制,排除C;D脱离材料主旨,

过分肯定了科举制,排除。

7.宋代欧阳修在《礼部贡院阅进士试》中云:“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由此可见,在当时

A.乡举里选是选官的主要途径B.进士及第后按成绩授予爵位

C.政府选官仍然重视品德操行D.贵族势力依然垄断官僚体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是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时写的诗,“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的

意思是乡里郡县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参加考试的考生依据成绩分等授

予官职,全靠主考大臣慧眼识才。可见政府选官仍然重视品德操行,故选C;根据材料和所

学可知宋朝考试要到礼部参加考试,A错误;考中进士按照等次确定官职,不是爵位,B错

误;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8.《商君书》记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意即将百姓的

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上,由此可见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在当时的直接影响是

A.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B.扩大了土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C.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

D.从贵族控制人口转向国家控制人口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商君书》”“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上”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

实行分封制度,被分封的土地和人民归属于诸侯管理;而编户齐民制度的出现,将百姓的管

理权转移到了国家。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人口的控制权的变化,而不是政治形式的转化,

A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士阶层和农民身份等级的变化,B错误;编户齐民制度将百姓名字

登记在国家户籍上,有利于国家了解基层人口变化,不利于地主阶级隐匿人口,C错误。故

选D。

9.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遗使

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这项措施

A.打击了地主势力B.平均分配了土地

C.消除了民族隔阂D.保证了赋役需要

【答案】D

【解析】

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纳

赋税和服徭役,因此这项措施保证了赋役需要,故答案为D项;均田制没有触动地主阶级

的土地占有,没有起到打击地主势力的作用,排除A项;地主和官僚仍然占有大量土地,

这项措施没有做到平均分配土地,排除B项;这项措施只是调整了国家与地主、国家与农

民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

10.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

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堂,

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

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可知,存在传统考试方式和内容;依

据“政治及西学政治”、"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堂,学生毕

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可知,体现了学习西方的教育,由此可知,材料

反映了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排

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排除B项;1905年科

举制被废除,排除C项。故选D项。

11.仁宗时,国子监学生郑懈颇有才气,但在国子监解送优秀生员参加会试时只名列第五。

他为此大发牢骚,把自己比作麒麟,把主司比作鸳马。后来,郑懈参加殿试,这位主司又担

任考官,把一份卷子误认为郑懈所作而加以斥逐。拆封之后,郑懈却以第一名及第。由此可

以得出

A.科举改革断绝了考官徇私舞弊之路B.郑懈的及第得益于王安石变法

C.北宋在殿试时实行了糊名考试制度D.取解试时达官贵人可以“公荐”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把一份卷子误认为郑懈所作而加以斥逐。拆封之后,郑懈却以第一名及第”及所学

知识可知,宋朝实行糊名考试制度,即将考卷上填写的考生姓名、籍贯等基本信息用纸糊起

来,以保证阅卷的公平,正因实行糊名考试制度,才会出现考官认错考卷的现象,C项正确;

“断绝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王安石变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公荐”,

排除D项。故选C项。

12.许倬云先生认为,从三代经春秋战国,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

为属地的共同体”,商鞅变法措施中能够直接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奖励军功B.废井田开阡陌

C.推行县制D.什伍连坐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君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也促进了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C项正确;奖励军功的措施有利于提

高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军事力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有利于封

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十五连坐制有利于加强对人

民的控制,加强统治,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郡县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3.在清末,接受学堂教育的新知识分子无需再依靠皇家俸禄谋生,他们可运用自己的专业

知识从事各种新的社会经济职业,如梁启超指出的,“现在的学问和思维方法确已有了一条

大进步之路径,这里头最大关键,就是科举制度之扑灭。”这可用于说明清末

A.儒家正统思想地位遭到严重冲击B.知识分子的职业选择趋向多元化

C.新式知识分子群体日益发展壮大D.维新派主张对选官方式进行变革

【答案】B

【解析】

材料”接受学堂教育的新知识分子无需再依靠皇家俸禄谋生,他们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

事各种新的社会经济职业''体现的是清末知识分子职业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科举制发

展产生较大冲击,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与

新式知识分子群体日益壮大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维新派主张对选官方式的变革

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孙中山曾指出:“民国虽已十年,祸乱相寻,实际未达共和境界,不过将满洲统治权,

换入腐败官僚和复辟派手中,北方政府实在不是民国政府。”这反映了

A.民国政府与满清政府无异B.当时正值袁世凯独揽大权

C.共和政治的运行情况堪忧D.国民党已经开始训政时期

【答案】C

【解析】

材料“不过将满洲统治权,换入腐败官僚和复辟派手中,北方政府实在不是民国政府“体现的

是民国时期的共和政治遭到腐败官僚和复辟派的破坏,说明的是共和政治的运行情况堪忧,

C项正确;民国政府与满清政府有着本质的区别,排除A项;袁世凯去世于1916年,与材

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8年10月3日,国民政府宣告进入训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排除D项。故选C项。

15.明太祖时,上司对日照知县期满考语为“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有意荐其任职

交通运输部门,结果被皇帝痛批“弃本而务末”而将该知县降职,明太祖此举旨在()

A.关心百姓疾苦B.申饬官员勾结

C.整肃地方治理D.规范政绩考核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日照知县“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而被皇帝痛批“弃本而务末“,最后

被降职。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官员的首要责任是劝课农桑,明太祖此举旨在整肃地

方治理,教导人民要以农为本,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张,排除A项;材料中官员

没有勾结,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规范政绩考核,排除D项。故选C项。

16.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

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

“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

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

【答案】B

【解析】

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

“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由此可知,宋朝的这一传统会助推士人的参政热情,故B

正确;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

度,故C错误;”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说法错误,故D错误。

17.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

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

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

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实行不同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这是因为两国

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不同,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也不同,即两国的具体国情及文化和价值

理念的不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C选项两国阶级革命的结

果不同及D选项经济基础不同皆为B选项两国国情不同的具体阐述,因此B选项可以概括

A、C、D三个选项,更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

18.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

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

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

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

A.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D.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

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及所

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此时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小资产阶级、富农等其

他阶级,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C项正确;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发生于1924-1927年国共第

一次合作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联合不同阶级,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侵略,而不是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排除B项;材料为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

议内容,此时抗日战争还未全面爆发,还未建设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9.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

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

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答案】B

【解析】

题干反映康有为认为法国大革命带“杀戮”的严重后果,致使各国纷纷“行立宪之政“,说明康

有为主张改革,因此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属于表象,排除。

故选B。

20.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18名政府委员时,共产党员有7人,徐特立当即

声明表示退出。某班同学对他退出的原因做出了以下推断,其中最准确的解释应是()

A.共产党人具有强烈的高风亮节

B.共产党人抵制高官厚禄的诱惑

C.中国共产党善于发现和重用其他人才

D.退出是为了贯彻当时中共民主政治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从1941年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各解放区按照“三三制”原则改选或新建政权

机构,D项正确;A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三三制政权建设的

情况,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C项也是与材料主旨意图相违背,材料

没有体现重用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

21.“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

一与其臣民共之。……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

歇其志意,推究辨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中国近代外交家郭嵩煮

对此政体的描述准确的是()

A.政府首脑是国家权力中心B.国家元首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C.国家元首在参议院许可下可以解散众议院D.政府首脑对议会负责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

能,一与其臣民共之。……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可知,郭嵩煮所描述的是英国的

责任内阁制,政府首脑对议会负责,D项正确;英国下议院是权力核心,,排除A项;英国

国家元首为国王,世袭产生,排除B项;参议院和众议院是美国的立法机构,而材料描述

的是英国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2.(北宋)赵普历相太祖、太宗两朝,于厅中座屏后置两大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

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为人糊涂”的吕端为相,并勉励他“体黄老而行化,用志

乎无为";真宗问宰相李沆治道所先,沆答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为最先。”材

料反映了北宋初期

A.因循苟且的政治风气B.皇权强化,相权被架空

C.黄老思想治国成效显著D.“冗官”造成效率低下

【答案】A

【解析】

北宋初期,中央政府打压、焚烧“利害文字”即改革言论,重用倾向黄老无为思想的官员而

不是锐意进取之人,反映了当时官员甚至皇帝的怠政和不作为,体现了因循苟且的政治风气,

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宰相权力被架空和皇权得到了强化,B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及“无

为”思想,但并未说明其治国成效显著,C项错误:“冗官”即官僚机构恶性膨胀和效率低

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23.改革开放初期,从事个体商业活动的人绝大多数来自社会底层,他们往往是失业者、返

城“知青”、有刑事前科的人和低文化程度者。这些人被排挤在“温暖”的体制之外,为了

生活被迫走上经商创业的“不归路”。这反映出改革亟待()

A.解放思想观念B.增强企业活力

C.调整分配方式D.实行政企分开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他们往往是失业者、返城‘知青’、有刑事前科的人和低文化程度者。这些人被排

挤在‘温暖’的体制之外,为了生活被迫走上经商创业的‘不归路’”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从事

个体商业活动的人多为社会边缘群体,是被迫谋生而创业,这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仍然较为

保守,改革亟待解放思想观念,A项正确;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当时的分配方式是在体制内,从材料“这些人被排挤在‘温暖’的

体制之外“可知,与材料中涉及的人群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企分开,排除D项。

故选A项。

24.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

制度。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

别为55乐35%和10%。由此可见

A.明朝科举制度走向衰落B.地域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C.分卷制度相对公平合理D.经济水平决定录取比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分卷制度考虑了地域上录取人数的平衡,在全局上体现了公平合理,

C项正确;明朝分卷制度体现了公平合理,并不能反映科举制度走向衰落和地域间的矛盾得

到解决,排除AB项;“决定”一说太绝对,经济水平影响录取比例,排除D项。故选C项。

25.在二十四史记载的我国古代有籍贯可考的一千多位宰相中,河南籍、陕西籍、山东籍、

河北籍宰相总数占全国宰相总数一半以上,每10位宰相中至少有两个河南人、一个陕西人、

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在宰相人数居前10位的10省中,北方豫、陕、冀、鲁、晋五省

占666人,南方苏、浙、皖、赣、鄂五省占225人。这说明了我国古代

A.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B.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D.黄河流域的文明优势地位

【答案】D

【解析】

我国古代的宰相籍贯多为陕西、山东、河北等黄河流域诸省份,籍贯为苏、浙、皖等南方省

份的宰相相对较少,说明黄河流域在我国古代文明中居优势地位,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

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

项;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不能正确解释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北多南少,排除C项。

故选D项。

26.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

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

由从外迁入的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C.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D.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

可以得出,西周的分封制打破了部落分封的体制,使得不同部落的人杂居相处,促进了血缘

族体的瓦解,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政治势力矛盾问题,A不正确;材料做法有利

于文化的融合,但“一致”说法不正确,C错误;D与材料无关。

27.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

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

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

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

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答案】D

【解析】

根据“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

是民主派了”可知,“裸体竞技”的习俗有利于消除差别的目标,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无关,排除C。

28.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要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戈U)的大小,

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即能在“笼”中自由飞翔,,又不被“笼”困死。提出

“鸟笼经济”的目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C.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D.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计划模式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

调节的作用,才不至于把“鸟”困在笼子里,故C正确;改革开放之初并没有要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B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材料并没有强调计划与市场的辩

证关系,排除B;计划这个鸟笼还在,因此并没有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排除D。

29.1943年重庆出版社署名蒋介石所著《中国之命运》一书,书中指出:三民主义是“国民

革命不变之最高原则”,“民族复兴唯一正确之路线”。其主要目的是

A.强调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地位

B.用三民主义思想指导国军战略反攻

C.表明国民政府追随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D.弱化中共政治影响以维持独裁统治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表明了蒋介石不愿放开民主,顽固坚

持独裁统治的立场,意在弱化中共的政治影响力,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国民党在抗战

中的中流砥柱地位,排除A项;国军战略反攻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蒋介石提出三

民主义并不是要表明国民政府要追随孙中山的革命理想,而是要借强调三民主义来强调国民

党的政治影响力,排除C项。故选D项。

30.《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

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

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A.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D.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可知戊戌变法将科举考试的内容由八

股文改为经义策论,“以报纸为蓝本”,使士子们纷纷关注和阅读报刊,A项正确。“以报

纸为蓝本”的仅是时务策论,经义考试的内容仍以古文经典为主,排除Bo戊戌变法失败后,

科举改革随即被废止,所产生的影响有限,不足以“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排除C。题

干中士子对报刊和经义策论的关注仅仅是科举所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并未表明

他们对科举改革的认同,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二、论述部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民国的国

典——o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

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

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

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

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

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

助作用”。

(I)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民国国典的名称,颁布于何时,颁布的目的是什

么?为此,在政体的选择和建构中,有了怎样的创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教材说明目前阶段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在18届3中全会决议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认识。

【答案】(1)《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实行责任

内阁制。

(2)基本精神: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维护国家

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三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认识: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政治制度建设必

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

【解析】

(1)名称:根据所学可知为《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目的:根据所学可知限制袁世

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举措:根据所学可知实行责任内阁制。

(2)基本精神:根据材料“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材料''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

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

内的民主形式”可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根据材料“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

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可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根据

料“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可知坚

持改

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优势: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目标:根据所学可知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认识:根据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程和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成就,可知民主政

治建设是一个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

情;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选官似乎又回到了东汉混乱局势。北洋政府

时期颁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文官普通考试令势等700多种行政法规文件,初步形成了

科近学代与化社的会文科官学管知理识法取规代、四法书令五体经系等。。19南27京年国南民京政国府民公政务府员建考立选后制行度政不范仅围在和考行试政形规式模、日考益场

增加,急需一大批懂业务、有专长、技术娴熟的专业行政官队伍来有效执行中央号令,国民

政府考试院陆续颁布各种相关法规。应该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起了一整套以西方文官制

度为模板的近代文官制度。其考选机构独立化、事务官与政务官分离、按职位分类、用自然

管理、考官、应试资格、法规等方面都吸收了科举的环环相接、细密有序的特点,最重要的

是对科举公平竞争、平等开放、择优录用、机构公正等选才精神的继承使公务员考选制具有

了名副其实的科举特色。自1927—1937年录取各类行政人员、司法人员、外交人员及其他

专门技术人员等1072人,较大限度地网罗了一批高素质人才,许多没有背景的考生,因成

绩优异而得以入选,为各阶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

——据陈小锦《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整理

材料二民国文官制度以西方近代文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