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系统如何认识一个系统物质组成系统各部分中的过程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一、地球系统概念形成的历史二、地球系统的圈层结构、物质组成 及其基本性质三、人类圈的概念及其发展四、地球系统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一、 地球系统概念形成的历史1.古代自然哲学对地球系统的认识2.地球系统概念的发展1.古代自然哲学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古代希腊的贡献基本的生存和社会需要:农牧业和航海重视自然、重视现实、追求理性从整体上对自然现象作直观的观察,以自然界的统一性为前提。在对大量自然现象继续分析和分类的基础上,力图对整个世界进行总结和概括,为自然科学的形成提供了原型和方法。方法论:观察、思辨,缺少实验。亚里士多德<<逸周书>>: 24节气72候的自然历。<<吕氏春秋.十二纪>>: 孟春纪第一;仲春纪第二;季春纪第三; 孟夏纪第四;仲夏纪第五;季夏纪第六; 孟秋纪第七;仲秋纪第八;季秋纪第九; 孟冬纪第十;仲冬纪第十一;季冬纪第十二
<<史记.货殖列转>>: ……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 至午,旱;明岁美。 至酉,穰;明岁衰恶。 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 至卯,积著率岁倍……逐月概括了各月可能出现的异常和灾害。描述了黄河流域一带的年景变化,反映了气候变化周期。墨子沈括:现在已知的第一个从古生物化石推断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天人合一:人类活动与自然相协调阴阳矛盾及其转化的朴素辩证思想:自然界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古代中国的贡献2.地球系统概念的发展文艺复兴:打破思想的桎梏,强调自然界各部分的不同质,如同生物机体各器官有不同的 分工和地位一样。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一方面打破了地球中心的概念,更重要的 是,他暗含了自然界并无所谓中心,只是从数学简单性角度把太阳作为中心。科学方法论:归纳法和演绎法现代基础学科的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 牛顿发表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社会需求和发展的推动:矿藏、远程贸易、新产品开发……战争的需要探险活动现代科学分支的产生: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植物学、天文学……学科分支间的交叉: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技术的对科学发展的支撑和相互促进:观测仪器、实/试验仪器、通信设备和网络……(1)近代和现代地球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产生科学发展的需要:学科发展带动交叉和综合,并带动新学科 的产生。科学方法论的准备: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社会发展中面临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增暖、臭氧洞、土地 利用等,单一学科的知识无法解决。技术发展的支撑:计算机、卫星、高精仪器、观测网络…… (FGGE,EOS,GCM,GIS)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59年: 地球物理年
第一次把地球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对它的各个部分 进行多学科、多现象的同时科学观测 初步认识到地球上的种种现象是相互关联的 国际合作1960s-1970s: 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遥相关研究1970s末期: “气候系统”概念和研究体系的形成
平均-变率-多时空尺度-系统
五圈 更加强调物理系统及其过程1980s: “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
五圈 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 人类活动的地位、作用和与其他部分的相互关系二、 地球系统的圈层结构、 物质组成及其基本性质1.大气圈2.水圈3.生物圈4.冰雪圈5.岩石圈1.大气圈地球被大气包裹着。大气本身的可压缩性、太阳辐射、地球的形状与重力、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与地形起伏、地球的演化和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是形成地球大气特定成分、特定结构和特定运动状态的主要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及其对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是影响地球组成、结构和运动的人为条件。大气成分及其占大气总体积的比例三种主要气体:氮70.08%、氧20.95%、氩0.93%,共占99.96%。水汽:随时空及温度等变化,占0-3%。微量气体:含量少,但非常重要。液态、固态微粒:水滴、尘埃、花粉等。
气溶胶:除水滴外的一切液态和气态的悬浮物。水汽和一些微量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地质时期地球大气成分的演变地球大气的密度、温度、压力、成分和电磁特性等都随高度发生变化,具有多层次的变化特征。大气的密度和压力一般按照指数率随高度变化;温度、成分和电磁特性等随高度的变化分别具有不同特征,可按照各自特征分成若干层次。地球大气质量分布地心引力99.9%90%15
km48
km2000km地心引力大气总质量约有克,约占大气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加热地球大气按照温度分层:中层平流层对流层8-10-12
km50km500km热层外逸层85
km极地中纬度赤道地球大气按照电磁性质分层:磁层电离层中性层60km500km1000km标准大气大气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形成风和风的系统。大气中的物质被风带往各处。风系中对天气和气候起主要作用的首先是对流层的风系,其次是平流层的风系。印度和东亚季风区5、6、7月风向、风速(NCEP)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反之亦然。2.水圈水体:天然或人工聚集的水成为水体。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 水圈中的水以三相存在,分布于地表、地下和大气中。 水圈中的水的总体积是13.86亿立方公里。 水圈中的淡水占2.53%。水的更新:如果一个独立的、水量固定的水体与外界进行水的交换,则 称该水体在进行更新。通过水的更新过程,水圈的各个部分相 互交换,联系在一起,构成地球环境水循环的主要过程。水的循环海洋海洋是最大的水体,总面积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总容积13.7亿立方公里,占水圈总水量的97%。纯水占96.5%,其它为溶解盐类和矿物,以及大气中的O2、CO2等气体。存在化学元素80多种,决大部分以离子态存在。溶解盐类、矿物和大气中的O2、CO2等气体影响着海水的理化性质,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生存环境。海洋是巨大的碳汇和碳库。海洋的表面积和体积、较高的比热、稳定的热力垂直结构,以及通过湍流和其它形式的海水运动实现的表层热量向深层的转移,使海洋成为的巨大的热贮存基地,进入地球系统的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中的约85%贮存在海洋。海洋的流体性质,使海洋环流成为热量输送的主要介质之一。海洋中的能量和化学物质对地球系统其它部分的驱动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陆地相互作用海洋表层环流海洋及其垂直结构垂直速度温度和盐度深海环流全球温盐环流构成的输送带千年尺度生物圈和岩石圈中的水地球系统的生物圈和岩石圈的土壤中含有少量的水,其中,生物圈的水量约为1120立方公里,小于这总水量的0.0001%。两部分水一般不作为水圈的组成部分。生物圈和岩石圈土壤中的水量虽少,但对动植物的生存和各种生物过程是至关重要的。3.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及其活动空间的总称。生物圈占据了包括大气圈对流层下部、几乎整个水圈以及岩石圈表层的薄层范围。其核心部分,即地表面以上100米至水面200以下米之间,集中了绝大部分生物。迄今为止,生物圈是地球环境特有的组成部分。生物圈的两个重要部分:植被和海洋浮游生物生物圈产生的“泵”的作用:以生物过程推动能量、水、物质、动量的输送植被-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各圈存在紧密联系通过植物生长过程,土壤、植被和大气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吸收大气中CO2,固定在植物体内。植物是人类和动物生存的主要食物供应者和能量供应者。植被的分布对地面反射率和粗糙度产生极大影响,进而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和动量传地。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植被生态系统对CO2增加的响应物理气候系统中的植被全球植被分布受温度、降水、日照等的控制,表现出随经向、纬向和高度的分布特征。ndvi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状况人类文明开始后,农业植被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成为全球植被的主要组成之一。公元前1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种植区域的扩张同中国天然植被的被破坏过程同步11CE.B.C.1CE..A.D.6-8CE.A.D..14-19CE.A.D.敖汉旗:历史上曾“平地松林800里”长白山开启山禁11
CE.B.C..1CE.A.D.全球平均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浮游生物,特别是海洋浮游植物,是生物圈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水中溶解的CO2气体,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海洋浮游植物体内。浮游生物是其它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浮游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的死亡,可以形成含碳物质的沉积。以上过程,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4.冰雪圈冰雪圈的5个组成部分:
海冰、大陆冰原、季节性雪盖、永动土和高山冰川。前两者是最重要部分。相对于液态和气态的水而言,冰和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冰雪圈覆盖全球海洋的7%,多年冰覆盖陆地表面的11%,但其覆盖范围可变。冰雪圈的分布范围对地球表面温度非常敏感。
水的冰点恰好位于地球表面最高和最低温度之间约一半之处。冰、雪和冻土分为常年(多年)性和季节性。
季节性冰、雪和冻土产生的季节影响和年际影响非常显著。 因常年性冰、雪和冻土的分布稳定少变,在十到百年尺度以上,可以产生比较固定的影 响过程和影响趋势。冰雪圈的重要性
稳定的对太阳辐射的高反射率,影响地表能量收支。 极地大气-冰-开放海洋的能量交换过程。 约占总水量的2%,占有地球上近80%的淡水资源。(海平面)卫星观测到的北半球雪盖和海冰月平均分布卫星观测到的北半球海冰月平均分布频率卫星观测到的北半球雪盖月平均分布频率5.岩石圈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加。经检测,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而地球生成到现在大约已有46亿年了,这说明构成地壳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地壳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形成的。地壳中八种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的含量占地壳总量的97.13%,其中氧元素的含量占地壳总量的49.13%,硅元素的含量占地壳总量的26%。固体地球分层莫霍界面在地下的平均深度 约33千米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的深度 约2900千米地壳平均厚度 17千米大陆部分地壳的平均厚度 33千米海洋部分地壳的平均厚度 6千米地幔的范围 5-70千米以下到2900千米上、下地幔的分界 980千米地核的范围 地下2900千米至地心一般把地壳和上地幔合称为岩石圈土壤-岩石圈中对人类和动植物以及其它生命最有意义的部分土壤是地球陆地能够为作物提供生长发育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是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地表与大气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土壤肥力是土壤的主要特征,是土壤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和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的能力。
各种大小不同的土粒含量的百分组成或搭配的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也叫土壤机械组成。
植物生长必需的五个生态因子中,除光能外,热量、空气、水分和营养成分都与土壤有关。水分和营养成分主要由土壤供给,土壤的通气状况和温度变化直接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中国土壤图三、 人类圈的概念及其发展人类圈人类纪有序人类活动近万年的人类文明史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有了不断深化的认识对人类在地球系统中的位置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自20世纪80年代起,科学家开始认识到人类已经有能力影响大范围的, 甚至全球的环境-地球系统。在当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可以调整自身的行为,使地球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观测、模拟、行动)人类几代之间正在耗尽化石燃料储存,这些储存是通过几亿年的时间形成的。将近50%的陆地表面被人类活动所改变,对生物多样性、养分循环、土壤结构、生物和气候带来显著影响。与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固氮相比,更多的氮被以合成的方式制成化肥用于农业。人类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利用了一半以上的可接触到的淡水。在一些地区,地下水资源被非常快地用尽。除CO2和CH4外,具有重要气候意义的几种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在显著增长。沿海和海洋生物栖息地正在遭遇极大的改变,50%的红树林被砍伐,一半左右的湿地被排干。22%左右的已知海洋鱼类被过度捕捞或已几乎被捕尽,超过44%在此边缘。全球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灭绝率陡然上升。地球正处于由于单生物种(人类)活动引发的第一次大灭绝过程之中。
Schellnhuber(1999)人类活动的范围、作用和影响首次把人类从生物圈中分离出来,称为“人类圈”(Anthroposphere),确立了人类在地球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代
纪
世
Ma显
生
宙新生代
第
四
纪全新世
1.65
23.5
65
135
205
245
295
360
410
435
500
540
1000
1600
2500
3800
更新世
晚
中
早第三纪新第三纪上新世中新世老第三纪渐新世始新世古新世中生代
白
垩
纪晚白垩世早白垩世
侏
罗
纪晚侏罗世中侏罗世早侏罗世
三
叠
纪晚三叠世中三叠世早三叠世古
生
代
二叠纪晚二叠世早二叠世
石炭纪晚石炭世早石炭世
泥盆纪晚泥盆世中泥盆世早泥盆世
志留纪晚志留世中志留世早志留世
奥陶纪晚奥陶世中奥陶世早奥陶世
寒武纪晚寒武世中寒武世早寒武世元古宙新元古代NeoproterozoicⅢCryogenianTonian中元古代StanianEctasianCalymmian古元古代StaitherianOrosirianRhyacianSiderian太古宙Archean冥古宙资料来源:GillesS.OdinandChantalOdin(1990)地质年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的温暖期根据地层和古生物划分地球系统的变化的原因自然变率人类活动特别是18世纪末以后的人类活动人类纪
(Crutzen)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根据地层和古生物划分地质年代的格局。自全新世这个地质时期以来,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愈来愈大。为强调人类的核心作用,应把现在这个地质时期称为“人类纪”,可从18世纪后期开始。在“人类圈”的基础上1860-2000年全球温度的异常20世纪是14世纪以来最暖的世纪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1860-2000年全球温度的异常20世纪90年代是这个世纪中最暖的十年观测到的二十世纪全球气候变化温度全球地面平均气温升高0.6oC±0.2oC(比1995年评估报告大了0.15oC)。原因:加上1995-2000年,暖的更厉害,全球平均温度的数据 处理有变化,即城市热岛效应.新的分析表明,二十世纪(1900年开始)是过去的1000年间最暖的世纪,90年代又是最暖的十年,98年是最暖的年份.发生20世纪初的增暖的区域格局同发生在其后的增暖的区域格局不同。最近50年来,海洋热容量增加显著,主要体现在海洋上层300米,增长率约0.04oC/十年。最近50年来,大陆上白天日较差缩小,最低温度比最高温度升高的大,增暖主要体现在低温升高.地面、卫星和气球的测量表面,对流层有增暖趋势,平流层有变冷趋势,地面8公里的平均温度也在增暖(近地层按0.1oC/10年的 速率增长).1979年以来卫星观测资料证明,底层大气的温度增加为0.05oC/10年(60年代有卫星观测资料)。降水和大气湿度第二次IPCC评估以来,北半球中高纬度(除东亚)大陆降水以0.5%-1%/10年速度增加副热带(北纬10-30度)百年降水以0.3%/10年速度减少,虽然近年来表现出回复信号。热带(南北纬10度之间)百年降水以0.2%-0.3%/10年速度增加,但近几十年变化不显著,北半球许多地区的整层大气水汽似以百分之几/十年的速度增加。自20世纪初以来,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地区总云量增加了2%,同日较差缩小正相关。雪盖和海、陆冰雪盖和陆冰的减少与温度升高正相关,卫星观测表明雪盖范围自1960年代末减少了10%。北半球海冰量减少显著(50年代以来,北半球春夏的海冰范围后退10-15%),但南半球海冰量无显著变化趋势。海平面潮验观测表明,20世纪海平面以每年1.0-2.0mm的速度升高。大气和海洋环流型与过去百年相比,ENSO的行为自1970年代中期起出现异常,温暖位相相对频繁、持久和增强。气候变率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新分析表明,在总降水增加的地区,强降水和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反之亦然。没有并行证据表明热带和副热带的雷暴特征发生变化。引起气候变化的强迫项观测到的全球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含量及其辐射强迫的变化
CO2: 大气中CO2浓度从1750年的280ppm增加到1999年的367ppm,增加了31%,但尚未超过过去42万年和似乎过去2000万 年的变化范围。本世纪的大气中CO2浓度增长率是前所未有的,至少在过去2万年中未出现过。 过去40年的观测表明,大气中CO2浓度增长率在年与年之间存在较大变动。在1990年代,年增长率变动在每年0.9- 2.8ppm之间,相当于每年1.9-6.0PgC。
从大气观测中,现在已能够计算出人类排放的CO2对大气CO2浓度增加的贡献和被陆地与海洋吸收的部分。CH4: 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CH4
浓度增长了150%,现在的浓度达到过去42万年以来最高值。近期,大气CH4
浓度从1983 年的1610ppb增加到了1998年的1745ppb,但这段时间里年增长率下降。N2O: 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N2O浓度以稳定增长了16%,达到46ppb。观测到的其它有辐射重要性的气体的变化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O3都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过去二十年平流层O3减少导致的平流层系统负辐射强迫量为0.15W/M2。另外,据 有限的观测和模拟估计,1750年以来对流层的O3含量增加了约35%,导致的全球平均辐射强迫增加0.35±0.2W/M2。一些气体只产生间接辐射强迫作用,包括NOx、CO和各种有机物等。观测和模拟的气溶胶的变化对确定更广泛的气溶胶的直接效应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次IPCC评估时只考虑了硫酸盐气溶胶、生物物质燃烧产生的气溶胶和化 石燃料碳黑。这次,观测表明生物物质燃烧和化石燃料碳黑中的有机物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气溶胶在暖云中产生负的间接强迫,但对此类气溶胶导致的间接辐射强迫的估计,仍然存在问题。气溶胶的间接强迫对冰云和冰水混合相的云产生似乎是正的总体效应,但数值尚不清楚。观测到的其它人类强迫项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变化和毁林对反照率的影响构成主要因素,产生0.2±0.2W/M2的负辐射强迫量。观测到的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自1750年至今,太阳辐射变化导致的辐射强迫约为0.3±0.2W/M2,据估计主要发生在20世纪的前50年中。1970年代以来,卫星观 测到的太阳辐射没有大的变化。由于强烈火山喷发产生的平流层气溶胶在过去几年造成了负的辐射强迫效应。大的火山喷发发生在1880-1920年和1960-1991年 期间,近期无强烈火山活动。在过去20年甚至40年间,火山活动导致的平流层气溶胶含量增加,与很小的太阳辐射变化一起,导致自然辐射强迫的净的负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环境发生的变化但是,目前的变化仍在地质时间尺度(冰期-间冰期)的自然变率范围内南极冰层气泡CO2、CH4和温度在过去40万年的变化“人类纪”的涵义: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的核心。同组成地球的其他部分相比,人类具有不可比拟的能动作用。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地球未来的命运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纪”的概念和内涵确立了“人类圈”在地球系统中的位置,使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有序人类活动目标:可持续发展强调:制订科学可行的目 标,在实施过程中 与自然友好相处协 调发展,最大可能 地获得并兼顾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 环境效益。特点:相对性、系统性、 规模性人类可以调整自身的行为,使地球环境变化遵循自然规律,向着有利人类的方向发展,从而明确了人类在抑制地球环境恶化中的能动作用。从“人类圈”到“人类纪”再到“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是对人类在地球环境中的作用在认识上的深化。四、 地球系统各部分的相互作用1.海洋-大气相互作用2.陆地-大气相互作用3.气候-生态系统相互作用4.海洋-陆地相互作用5.人与地球的关系1.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海洋作为热源,通过海洋表面温度(SST)加热大气,SST及其变化成为调控气候,并进而导致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物理量。海洋和大气作为流体,为实现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共同承担全球能量输送。由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差别,海水的运动速度(千公里尺度水平运动速度为10-2
米/秒量级)比大气(10-1
-100米/秒量级)要慢得多。快速的大气运动驱动缓慢的海洋运动。由于海洋的密度、体积、慢速和稳定的垂直结构,只有强大而持久的大气运动过程才能驱动海洋运动过程。通过这种驱动关系(滤波),大气的快变过程转变成海洋的慢变过程。海洋的慢变过程持久地“记异常忆”大气过程的异常,并逐渐表现为海洋过程的异常,特别是SST异常,并把这些异常施加给大气以致整个气候,对以后的大气过程发挥调节作用。海洋是全球最大的水汽源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气体和其它物质交换。海洋碳循环是大气CO2的主要控制因子。
人类活动产生的CO2有近一半被海洋吸收。 中高纬度地区海洋从大气中吸收CO2,南北纬15度之间海洋向大气释放CO2。大 气密度 运动 水汽海 洋密度 盐度 运动热量动量水汽交换辐射能量海洋对大气的驱动作用主要表现是热力驱动大气对海洋的驱动作用主要表现是动力驱动海洋表层环流的形成:风应力赤道Walker环流ElNino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期间的降水异常和干旱ElNino大气涛动2.陆地-大气相互作用陆地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是指那些
受到气候和其它环境因素控制的、 并可以引起气候和环境变化的、 发生在地表(包括生物圈)和土壤中的、 控制地面和大气直接热量、动量、水分和其它物质交换 的过程。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植被,在陆地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具体过程:
大气-植被-土壤中间的辐射传输过程 感热和潜热交换 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 物质交换,特别是通过植被进行的物质交换 地面粗糙度和陆气之间的动量传递过程 一些陆面水文过程植被与水循环SiB框图地球生物物理反馈(Charney,1975)3.气候-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气候是生态系统的生存环境之一。生态系统与气候的关系首先是适应,即按照气候状况及变化确定其生长和分布特征;同时,生态系统对气候也产生反向的影响,从而构成双向的气候-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小尺度:沙漠-绿洲大尺度植被分布对气候的响应植被分布对气候的响应NDVIEOF1温度EOF1降水EOF1中国东部植被季节生长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植被改变对气候的可能影响南部季风低压加深,夏季风增强;北部有反气旋差值环流发展,且位置偏东,有水汽自南向北和自东向西向内陆输送。850hPa风场4.海洋-陆地相互作用海岸带:从陆地沿海平原到大陆架边缘的地带,河口地区和大陆架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占地区表面的8%,生物产量达23%,整个海洋捕捞量的90%。海岸带对一些重要化学元素(如碳、氮、硫、磷等)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有重要贡献。 (富营养化和赤潮)河口地区和沿海地带沉积了大量的有机碳化合物,是碳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的汇。其氧化可成为CO2的重要来源。河口地区和大陆架,海水浅而温暖,营养物质丰富,对海洋动植物发育非常有利海洋资源丰富。海岸带文明发达,工农业集中。人类活动排放物对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源、汇、过程、通量)的影响。全球平均初级生产力分布河口和近岸的大渔场5.人与地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大气成分土地利用/覆盖生物多样性水体……不同地点采样表现的大气CO2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MontrealProtocol限制的气体在过去50年的增长工业时代以来,大气CO2同人口增长的比较Source: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WorldEnergyOutlook1996,(OECD,Paris,1996),pp.237-285;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EnergyStatisticsandBalances,ondiskette(OECD,Paris,199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全人事管理篇十篇
-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024年公务员考试尤溪县临考冲刺试卷含解析
- 八下期末考拔高测试卷(5)(解析版)
- 寒假自习课 25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第五课 第2课时 基本政治制度
- 《皮外骨伤科病证》课件
- 铁路线路设计合同三篇
- 服装店卫生消毒指南
- 幼儿园工作总结携手陪伴成长无忧
- 餐饮行业助理工作总结
- 感恩父母演讲稿锦集八篇
- 明细账(三栏式)模板
- 正大天虹方矩管镀锌方矩管材质书
- 2024年山东鲁商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妊娠剧吐伴酮症护理查房课件
- 200#溶剂油安全技术说明书
- 单位洗车房管理制度
-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
- 动力学全套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6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
- 河南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申请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