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4年3月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代以来,自由和平等作为西方的重要价值观而在我国广为流行。也有学者认定中国古代哲学中早已具备自由平等思想。这种比附最早出现在章太炎的著作中。章太炎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撰写文章,把孔子描绘成托古改制的祖师爷,试图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章太炎则选择了佛教和老庄学说,首次提出庄子思想就是自由平等的思想,有新人耳目的效果,也让国人在哲学上提高了民族自信心。不过,我们认为现代的自由平等观与庄子精神并不契合。罗祥相认为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家的哲学理论,在概念内涵、思想重点以及思想的时代背景乃至对世界的经验和思考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不仅“逍遥”无法对应“自由”,“齐物”也无法对应现代的“平等”。今天我们所说的平等是一种社会价值,它认定一个社会中的全部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庄子的齐物思想与现代平等观之间的区别甚为明显。首先,二者包含的范围不同:庄子的“齐物”就是平齐万物或者万物齐一,而现代的平等主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其次,二者的受众不同:庄子的“齐物”所面对的是个体,主要针对士阶层,以隐士为中心,而现代平等观面向社会上的一切公民。再次,二者的目的不同:庄子的“逍遥”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无待”的精神世界。庄子的“齐物”意在指出进入“逍遥”境界的途径。平等则是公民为之奋斗的终极的价值追求。笔者以为类似于“道”“命”“逍遥”“齐物”这样的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无法也没有必要硬译为现代汉语。“逍遥”“齐物”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平等或许有若干的相似之处,但它们绝对不能等同,等同起来就容易引起误解和混淆。章太炎当年以西方自由平等观念解读《庄子》,虽然有其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但与庄子思想的实际并不相符。这样的解读表面上提升了庄子哲学的理论高度,增强了庄子思想的现代性,其实是一种对庄子学说的曲解。为了救世而拔高《庄子》,其心可鉴,其情可感,然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判断,其理却值得商兑。(摘编自孙明君《“齐物”并非“平等”》)材料二:近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有记者发现,“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曾刊发文章提到,较早的苏轼手书墨迹本作“渺浮海之一粟”“与子之所共食”,而非我们语文课本上熟悉的“渺沧海之一粟”“与子之所共适”。若真如上所说,“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谬误”,可能是后人传抄错误,也可能是苏轼自己看心情任意使用了不同的词语,如今暂时无从考证。去看看古时作者自书两遍以上的作品,往往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字句,可能是作者本人记忆偏差,或者临时修改语意来符合当下一刻的心境,我们也要正视这种“阴差阳错”的可能。当然,为了保持历史的真实性,至少在官方的课本或史料中,我们总是希望以作者最初的版本为准,只是目前所拥有的物料、史料还不足以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只能暂时认为这两种写法都正确。那么现在不去苦苦纠结原作到底用的哪个字,而单论一下“沧海一粟”这个词需要改变与否。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从教育部颁布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正确读音还是大众读音,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如果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那么重读这首《前赤壁赋》,也许你可以体会到两种不同的心境:“沧海”与“一粟”的对比,突显出个人在这浩瀚世界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浮海”上的“一粟”,却更显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有一种漂泊无依之感。两种用法,其实各有各的味道。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从的语境较少,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不足为奇。当然,此事被热议有其积极意义,会让人们更深入了解《前赤壁赋》的创作历史,体会苏轼当时的不同心境,了解到那些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有一些传抄错误其实很常见。懂得了这些,也许我们就能重新看待名篇佳句的流传过程,以及常用成语的形成历史,还能感受一下作者创作时的小巧思。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词语之境中,我们不必拘泥于既定的,也不必怕寻找和创造新的。所以说“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既然争论不下,索性都理解和接受吧。(节选自小亢《“沧海一粟”“浮海一粟”,两种念法都无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认定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早已具备自由平等思想,这种观点是从章太炎开始的。B.在康有为托古改制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同时,章太炎提出庄子思想就是自由平等的思想。C.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在多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所以现代的自由平等观与庄子精神并不契合。D.或者本人记忆偏差,或者临时修改语意来符合当下一刻的心境,我们应该理解作者这种“阴差阳错”的可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章太炎提出庄子思想就是自由平等的思想是和他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有关联的。B.庄子“齐物”平等观所面对的是个体,而现代平等观面向一切公民,所以在今天看来庄子的平等观是不合理的。C.章太炎以西方自由平等观念解读《庄子》,曲解了庄子学说,这在学术论述和现实写作中是不被接受的。D.苏轼的《前赤壁赋》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由于后人抄写笔误,造成错误的“沧海一粟”广为流传。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章太炎由于时代的情境和其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以西方自由平等观念解读《庄子》,增强了庄子思想的现代性。B.材料二拿现在生活中纠正异读字的读音的事实对比《前赤壁赋》疑字争议的情况,例证有力,论证准确。C.对于暂时无法确指或存在疑义的情况,材料一进行比较,推论严密,材料二大胆设想,合情合理。D.同样严密论证观点,材料一更注重逻辑推证,材料二则偏于体味作者写作时的心境。4.材料二认为官方课本是否应该对《前赤壁赋》做出修改?请简析其原因。(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今天对待古代思想以及典籍的态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竹林的故事废名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那时我们是专门请一位先生在祠堂里讲《了凡纲鉴》,为得拣到这菜园来割菜,因而结识了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阿三。一天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流水潺潺,爸爸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而妈妈也沿坝走来,说盐钵里的盐怕还够不了一餐饭。老程由街转头,茅屋顶上正在冒烟,叱咤一声,躲在园里吃菜的猪飞奔的跑,——三姑娘也就出来了,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留到端午扎艾蒿,别糟蹋了!”妈妈这样答应着,随即把酒壶伸到灶孔烫。三姑娘到房里去了一会又出来,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然而老程终于还是要亲自朝中间挪一挪,然后又取出壶来。“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现在不过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然而一回也没有看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河里没有水,平沙一片,显得这坝从远远看来是蜿蜒着一条蛇,站在上面的人,更小到同一颗黑子了。由这里望过去,半圆形的城门,也低斜得快要同地面合成了一起;木桥俨然是画中见过的,而往来蠕动都在沙滩;在坝上分明数得清楚,及至到了沙滩,一转眼就失了心目中的标记,只觉得一簇簇的仿佛是远山上的树林罢了。至于聒聒的喧声,却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妈妈不作声,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突然来了这埋怨,刚才的事倒好像给一阵风赶跑了,增长了一番力气娇恼着:“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这时节难为的是妈妈了,皱着眉头不转眼的望,而三姑娘老不抬头!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妈妈正在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三姑娘实在是站起来了,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三姑娘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我们都高兴的了不得,有的说买鲫鱼,有的说鲫鱼还不及鳊鱼。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1924年10月(节选自1925年2月16日《语丝》杂志第14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听先生讲《了凡纲鉴》,却能够到菜园割菜,结识老程一家人,为学习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B.老程在作品中出场不多,但是他对女儿的疼爱,依然深深的留在了女儿的记忆和情感中。C.三姑娘深得父母的宠爱,在家境艰难中又很懂得体谅家人,是一个聪明伶俐而又乖巧的女儿。D.竹林郁郁葱葱,竹林中有喧闹的鸟叫声,但在忧伤的人听来,反而增加了心中的静寂。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三姑娘穿的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暗示了人物的纯净美好,为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B.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是竹林,竹林既是人物的活动空间,又促成了小说淡淡的氛围。C.小说就像一则三姑娘的传记,但只是选择了三姑娘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就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和风貌。D.我国的许多小说因为别具特色的地方风味,比如鲁迅沈从文等,在质朴中透出乡土气息,这篇小说就具有这个特征。8.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是怎样讲述三姑娘的故事的。(4分)9.废名在回忆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曾经说:“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到了中国诗词的影响。”请结合文本分析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节选自《国语·鲁语》)材料二: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超然客公众号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客曰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摘编自《庄子·杂篇·渔父》)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3分)客曰□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彻俎而宴,撤去礼器开始宴饮,与《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的“俎”意思相同。B.持颐以听,托着下颏倾听琴声,此处是描写渔父品味孔子音乐中的韵味时认真入神的神态。C.化于齐民,文中指孔子的行为,其中的“齐”与《礼记》中“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中的“齐”意思不同。D.还乡而立,描写渔父看到孔子时的情状,“还”与《荆轲刺秦王》中“秦王还柱而走”的“还”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王派使者去鲁国,顺便让使者向孔子询问骨骼的事情,但告诉使者不要说是他的命令。B.吴国使者向孔子请教关于神的事情,孔子用防风氏的历史向他做了详细的解说,说明神总是以利天下的。C.孔子在缁帷之林的杏坛休息时,趁弟子读书而弦歌鼓琴,琴声引起了渔父的注意,才引出了他与孔子的对话。D.渔父正要撑船篙离去,回头看到了孔子,态度恭谨,就和孔子进行了关于孔子所为的讨论,并表示不认可孔子的做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4分)(2)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4分)14.根据材料分析孔子和渔父对于作为的不同观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令人唏嘘。B.首联简洁地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为下文事件的跌宕推进做了铺垫,行文周密。C.颔联写久别重逢,同司空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不尽相同。D.诗歌以朴素自然见长,诗中的情景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使人读来如在目前。16.古人说:“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宋·范晞文《对床夜语》)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因与人聊天心生向往,渐入梦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3)高适《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描写了边塞黄昏时衰草连天、孤城落日的景象,令人不禁想起古人描写边塞苍凉壮阔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京口瓜洲一水间,即使站在北固山下,也可以有这样的视角。京口就是脚下的镇江,瓜洲是对岸的扬州。两座城市,隔着这一条江水,遥遥眺望。扬州林立的高楼①,一个巨大的电厂的烟囱赫然挺立着。当地的一位作家指着斜对岸的江岸说,那儿,就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地方。看着那云烟模糊的景象,令人有②的恍惚之感。斜对岸的瓜洲古渡口,也早已没有漕运的船只停泊,被改造成一个景区,只有寻找历史的有心人,才能从寂寞的江面上看到舳舻千里的昔日辉煌。而岸这边,京口的古渡口也早因水位变迁而废弃。它被挖出来,封在厚厚的玻璃下面展示着,供过往游人凭吊和感慨。元朝诗人行端攀上当年的北固山形势尚依然,而今天,东西两侧水面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翠绿的树,是行道的地砖,是脚步轻快的二十一世纪的行人。北固山还是那座山,山头的北固楼,已经重建了多回。不绝的游人吟咏着辛弃疾的怀古词,登临斯楼,看满眼风光,看滚滚长江,斯人斯景斯怀,在时间的流逝里,被悄悄地埋进过往,成为新的历史。18.请在文中横线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只有寻找历史的有心人,才能从浩淼的江面上看到过尽千帆的昔日辉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最近,几位青年作家考编一事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和反感。他们考取的是武汉市文联下属的事业单位,武汉市文学艺术理论研究所的文学创作岗,两位作家分别以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这几位青年作家考编惹人厌,主要是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空运中介货物合同
- 2024建设项目监管与服务协议一
- 专业仿真绿植订购协议2024版版B版
- 2025年度全国重点工程安全员专项聘用合同3篇
- 2025采矿权转让合同示范文本:矿业权整合项目3篇
- 2024建设工程合同讲义
- 专业婚介机构服务合同2024版版B版
- 2024年食品原材料长期供应合同3篇
- 2025年玻璃幕墙工程劳务分包及售后服务协议3篇
- 2024摄影工作室产品摄影及电商平台推广合作合同3篇
- 教育管理学课件-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之概述
- 酒店住宿投标书
- 东方电影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某27层高层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护理教学基本方法与技巧
- 铭心集团校企合作订单班实施方案
- 名师工作室考核评价表.doc
- 长廊工程施工计划方案
- 大地构造分区重点讲义
- 课程衔接理论的研究梳理与应用前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