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1023年的时候,宋朝的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织布,有钱人家则是教男孩读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三从四德。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到了1060年还是很重要。
相较之下,对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到2060年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我们却一无所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但到那个时候,现在孩子学的各种技能,绝大多数可能没有什么用了。随着改变的步伐加速,除了经济会改变,就连“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
想跟上2060年的世界,我们该教什么呢?被大量信息淹没的21世纪,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信息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点滴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尤其是要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人类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你在第一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起稳定的身份认同。人生的第二阶段,你依靠累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
但到2060年,由于改变速度的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人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的问题。而这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改变总是会造成压力。15岁的时候,你忙着自我重塑,人生的变化,有点儿吓人,但也令人兴奋。但到50岁,你就不想改变了,大多数50多岁的人,并没有准备好随时改变自己的身份认同及性格的深层架构。
然而在21世纪,“稳定"注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还想死守稳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从你身边嗖的一声飞过,把你远远抛在后面。有可能你有很长的时间,只能活得像一个无知的化石。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儿用,就需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
如果“不确定性”已经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态,又要怎么过下去?
想在这样的世界过得顺风顺水,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人类将不得不一再放弃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学会与改变和平相处。但麻烦的是,教孩子拥抱未知、保持心态平衡,比教他们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要困难许多。而且现在的教师多半也是旧教育系统下的产物,通常他们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够灵活。
到底你可以依赖什么呢?也许是技术?这个选项更冒险。技术可以带来许多帮助,但如果技术在你的生活里掌握太多权力,它就可能把你当作人质,走向它想达到的目标。几千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技术,但这只让一小群精英富了起来,大多数人反而沦为奴隶。大多数人发现自己得顶着炎炎烈日拔草、浇水和收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也可能是未来你的命运。
技术本身并不坏。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技术能帮助你达成目标。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就很容易为你塑造目标,控制你的生活。特别是随着技术越来越了解人类,你可能会发现,好像是自己在为技术服务,而不是技术在服务你。有没有看过街上的行人像僵尸一样在游荡,脸几乎贴在手机屏幕上?你觉得是他们控制了技术,还是技术控制了他们呢?
那么,你该依赖自己吗?
面对这项令人生畏的任务,你必须下定决心,了解自己这套操作系统,要知道自己是什么、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么目标。你要认识你自己。现在已经不是老子或苏格拉底的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可口可乐、亚马逊、百度争先恐后,都想非法侵入你。不是侵入你的手机、你的计算机,也不是侵入你的银行账户,它们想黑进的就是“你",以及你的生物操作系统。
算法现在正看着你,看着你去了哪里、买了什么、遇见了谁。再过不久,算法就会监视你走的每一步、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凭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你的了解只会越来越深。而等到这些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就能控制你、操纵你,而且你无力抵抗。到头来,这就是个简单的经验问题:如果算法确实比你更了解你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决定权就会转到它们手上。
当然,也有可能你很高兴能把所有决定权都交给算法,相信它们会为你和世界做出最好的决定。如果真是这样,你只要轻轻松松享受安排好的旅程,什么事都不用做,交给算法就好。但是,如果你还想为自己的存在、为人生的未来保留一点儿控制权,就得跑得比算法、亚马逊和百度快,在它们之前就认识你自己。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林俊宏译,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变速度的加快,让人类对未来的变化难以预测,老师需要教给学生更多的信息。
B.从远古时代开始,人在走向社会之前就要累积信息、发展技能、建构世界观,同时建立身份认同。
C.作者认为技术本身并不坏,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可能会沦为技术的奴隶。
D.凭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人类的了解越来越深,一旦算法比你更了解自己,人类就将失去对自己的决定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提到中国宋朝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还提到中国当代互联网公司百度等,可见作者对中国的相关问题有过研究。
B.现在的教师多半是旧教育系统下的产物,通常他们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够灵活,说明教师不再是教育的必需。
C.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人对改变的适应性会越来越差,但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未来世界,人必须适应改变。
D.未来世界,人们能真正认识自己、不断重塑自己,那么被算法操控则不必太忧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表达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王大妈喜欢刷小视频,尤其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短剧,时间一长,她发现网站每次会自动推送类似的视频。
B.小陈计划去苏州旅游,选择某平台推荐的省心攻略,后来她发现网上好多游客跟着推荐走的旅游路线相似,拍摄角度也相似。
C.学校借助大数据跟踪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D.小林借了网贷,还没到协议规定的还款期限,平台就提醒及时还贷,因为平台借助大数据监测到她近期收入能力太低。
4.作者是怎样阐明人要不断重塑自己的原因的?请简要概括。(4分)
5.未来的“不连续性"时代,“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的问题。面对无法认清“我是谁"的危险,我们该怎样认识真正的自己、不被技术控制?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天明的时候,春儿她们到了滹沱河边。她们很兴奋:她们前来慰问的部队,就是那传说和盼望了很久的,贺龙将军带领的一二○师。
更巧了,司令部就驻在春儿的家乡子午镇。她们在村东头一家贫农的北屋里见到了贺龙将军。突然见到他,她只顾得浑身打量,好像在这位将军身上,每一个地方都带着红军时代的灿烂的传说,都是那些出奇制胜的英雄故事。
慰问了自己的部队,见到了红军时代的人物,是春儿生平很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她想:她出生的这个村庄,有机会驻扎了这一支革命劲旅的首脑机关,它一定也感觉着光荣。
春儿和变吉哥都到家里看望了一下。春儿家里也住着一班战士,他们看见自己部队上的客人,和这家房东这样熟识,最初还有些奇怪哩,后来才知道是春儿的家,战士们笑着说:“好呀!这么一来,你这个女同志,就不是我们的客人,快来招待我们吧!”
乡亲们偷偷地问春儿:她会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司令?春儿保守军事秘密,只是笑着说:这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一位很能打胜仗的将军。乡亲们虽然闹不清将军到底是谁,可是他们知道:这一准是真正老牌的八路过来了。
一开始就是紧张的行军。春儿她们编列在一支队伍的后面,一走起来,就得紧跟着跑。队伍走开了,真像一条龙,它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有时,使得春儿她们这些本地人,也闹不清方向,只是紧跟着转。只有在第二天驻下的时候,一打听村庄的名字,才知道又出来了一百几十里。
最初几天夜里,春儿是累,是腿痛,是害怕掉队。后来,也就习惯了。每天黄昏出发的时候,她觉得很有精力,脚步跟得上,也就用不着那样紧追紧赶了。行军到了黎明,才是最困最乏的时候,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
到了宿营地,太阳升起来,坐到大场边上就不再愿意动弹。可是她们的任务,正是要在这个时候完成。部队上的口音,老乡们听不清,有些风俗习惯又不相同。她要帮助管理员去找房子,借东西,要粮要草。她要向老乡们动员解释。等大家都进了房子,伙房里把米下了锅,她才能去休息。
敌人从东西两线向根据地压迫,调集了很大的兵力,跟在一二○师的后面。
一二○师好像并没有和它一决胜负的意思。这支部队只是在敌人的空隙里穿过,攻击敌人的弱点,在根据地的边缘打着回旋。这支部队也不是单纯的行军,它有很大的政治影响,有很强的吸引力量。它刚刚进入冀中的时候,听说只有两个主力团,现在它一路行军,一路扩大,谁也不知道它已经增加了多少倍的人马。
跟着这支部队,春儿走遍了冀中区。在平汉路一带,村庄很大很密,水车园子很多。定县境内,小小的清凉的水沟在村边绕过,用手就可以捕捉那潜藏在芦苇根底下的小鱼。在津浦线附近,地形宽阔,村庄很稀,农民们住在那零散的黄土筑成的小屋里,村外大洼里是一丛丛的红荆,天空里盘旋着大鹰。
她渡过了家乡的不同姿态的河流,她无数次在奔腾的河流上,小心地走过颤动的浮桥,她的身影和天上的星月,一同映进碧绿的水流。
春儿经过号称金的束鹿和号称银的蠢县,这里丰产棉花;她到过叫作小苏州的胜芳,那里著名的是荷菱鱼稻。农民们用秋收的新粮,供给过往的部队。
她望见过城里的不安的灯火,听到过人民在那里受难的呻吟。
深夜里,春儿看见过那骑在马上的将军。他们有时停在村庄的边缘,从马上跳下来,掩遮着一个微小的光亮,察看地图和指示向导。他们骑马走在队伍中间,春儿不知道在他们前边走着的有多少人,在他们后边走着的又有多少。有时他们闪在一旁,让队伍通过,轻声安慰和鼓励着每一个人。到了宿营地点,战士们都睡下的时候,他们又研究敌情,决定行程。
仍旧是长距离的方向不定的急行军。春儿跟着部队,每天夜里,就又要经过无数的村庄。各个村庄的民兵都在集合,深夜里,区村的干部们还在工作。所有根据地的人民,站在门口,兴奋地欢迎他们,把必胜的信念,寄托在自己的主力部队身上。
她听到铁锤叮当的声音。在一处背静的街道里,她看见一座打铁炉燃烧着,火苗闪在油黑的大风箱上。在火光里,那系着破油布围裙的,来自冀南或是山东的铁匠们,正在给农民打制破路的铁铲小镐,给民兵们修制枪支地雷。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夜里,炉火也不会熄灭,铁锤的声音也不会停止。
当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一二○师用一个团吸引住敌人的主力,往死里拖,然后用全部力量包围上来,坚决、猛烈地歼灭了它。敌人有生以来还没见过这样严重的阵势,他们着急地施放毒气,也没能逃过死亡。
战斗结束以后,虽然敌人还占据着一些县城据点,但是冀中区的局面和人民的心情已经稳定下来。地方部队经过这一次战争的学习和考验,也逐渐在各方面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地壮大自己,保卫根据地。
(有删改)
文本二: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再现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风云初记》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刊载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尽管当年的报纸已发黄、变脆,但那仍发散着的淡淡墨香有着让人动情的力量,让人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当年只有30多岁的孙犁,他满怀对家乡人民的挚爱深情,在作品中写出了故乡亲人的爱与恨,把他们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反映了那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斗争。
孙犁曾在《为外文版〈风云初记〉写的序言》中说:“当我的家乡,遭遇到外敌侵略的时刻,我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质,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农民勤劳、勇敢的性格,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低下头来,他们是充满胜利信心的。"孙犁想要表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信心,被他用小说的笔法写进了《风云初记》中。小说中,他深情地描绘了滹沱河水的涛声,塑造出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勤劳、善良、勇敢的农村女孩春儿在革命时期迅速成长,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摘编自《读《风云初记》忆孙犁》)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叙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二○师在冀中区的行军、抗战生活,反映了时代风貌。
B.司令部队驻扎在春儿的家乡,春儿故作神秘,没有向乡亲们透露大司令的真实身份。
C.孙犁把“家乡情缘”融入笔端,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他的家乡的人民的生活和情绪。
D.《风云初记》描写了鲜活的人物,表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信心。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对冀中地区人情风貌的描写,喷放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让人神往,表现了孙犁小说对美的一种特殊的追求。
B.作者把春儿的形象放在革命队伍这个大集体中、放在对一二○师的军旅生活的叙述中进行塑造,让春儿的形象鲜明。
C.春儿跟着那传说和盼望了很久的部队行军,“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这一细节表明她对部队生活充满憧憬。
D.孙犁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文本一深入描写了春儿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她的故事反映了时代的风云。
8.《风云初记》被奉为“诗化小说”的经典,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具体体现在哪里。(4分)
9.春儿历经了战争的洗礼蜕变成战士,文本二中也说“春儿在革命时期迅速成长",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立政大言曰:“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动之。陵墨不应,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陵字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今何语之亲也!”因罢去。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材料二: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这三处对应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3分)
陵虽孤A恩B汉亦负C德D陵E诚能安F而主G岂复能眷眷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族陵家"与《五石之》中的“聚族而谋之”的“族"意思相同,都是“家族”之意。
B.“素与陵善"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两句中的“善"意思相同,都是“友好、亲善”之意。
C.“捐妻子"与成语“功不唐捐”,两处的“捐"意思相同,都是“舍弃”之意。
D.“诚以虚死不如立节"与《六国论》中“诚不得己”中的“诚"含义相同,都是“确实、的确”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就借口李陵在帮助单于练兵,所以没接到。
B.李陵的旧友任立政等三人一起前往匈奴,他们一见到李陵,就私下用言语劝李陵归汉。
C.一开始任立政的话让李陵有所动摇,最后李陵说“丈夫不能再辱",表示决意留在匈奴。
D.李陵认为自己并非贪生怕死之人,投降匈奴实在迫不得已,有苦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
(2)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14.材料二中,李陵向苏武剖析了自己投降匈奴的心理活动,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①
顾炎武
弱冠诗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
何期绝塞千山外,幸有清樽十日留。
独漉②泥深苍隼没,五羊③天远白云秋。
谁怜函谷东来后,班马萧萧一敞裘。
[注]①屈大均,明末清初广东文学家,一生投身抗清斗争,多次从南方北上,联络志士,力图匡复。康熙五年(1666年)六月,顾炎武与屈大均在雁门相遇,两人志趣相投,引为知己。②独漉,即涿鹿,位于河北境内,有涿水出。③五羊,广州别称。
15.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用“纫兰”“餐菊"的典故,是为赞扬屈原高洁的品行,表达对屈原的仰慕之情。
B.颔联中“千山外”突出两人相隔遥远,相遇不易;“十日留"写两人一见如故,畅饮长谈。
C.颈联描述北方的水深泥浊与南方的天高云淡,两种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D.尾联点题,写屈大均从函谷关远道而来,为匡复大业奔波辛苦,令人感慨。
16.诗歌尾联情感丰富,寄寓深远,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运用对比手法来阐明君子与小人不同义利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______,______",认为知己知彼才是聪明人。
(3)李白在《将进酒》中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①(脱颖而出),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②(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③(宠辱不惊)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④(不计其数)。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18.下列关于文中四个画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时机而显露本领,超越众人,此处可填“脱颖而出"。
B.②处,指使人非常向往,此处用来形容人们对苏东坡文化人格的赞美,若替换为“神往心醉”,也是符合语境的。
C.③处,强调的是苏东坡在深受恩宠和遭受贬谪时能够超然物外,乐观洒脱,故此处可填“宠辱不惊"。
D.④处,结合“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可知,追随他的人很多,故此处可填“不计其数"。替换为“数不胜数”亦可。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是一种人造光,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和“奇异的激光"。
激光的方向性特别好。太阳、蜡烛、电灯发的光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的;手电筒、探照灯①,但是距离一长,还是会散开来。激光却能集中成平行的光束向一个方向发散,而且几乎不衰减。
由于方向集中,②,最亮时,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我们的眼睛对着电灯看,会感到刺眼;看太阳,会瞬间目眩;如果对着激光看,眼睛就会严重受损!
21.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
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深受广大观众好评。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深挖“新"与“常”,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以守正创新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22.优秀的纪录片的命名往往也很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从“‘字’从遇见你"“大运河之歌”“鲜生史"三个片名中任选两个,谈谈你的理解。(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些人身陷困境,还在为他人的不幸悲伤;有些人即使平凡,仍为身处困境的人送去希望;有些人与他人素不相识,也会为他人遭受的不公挺起道义的脊梁。虽然普通,却在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下,用信仰和由此产生的勇气守护着人间;虽然平凡,却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奋力向前,建设着我们立身的世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途中,这些普通人的精神品质对宏伟蓝图的实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1023年的时候,宋朝的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织布,有钱人家则是教男孩读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三从四德。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到了1060年还是很重要。
相较之下,对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到2060年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我们却一无所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但到那个时候,现在孩子学的各种技能,绝大多数可能没有什么用了。随着改变的步伐加速,除了经济会改变,就连“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
想跟上2060年的世界,我们该教什么呢?被大量信息淹没的21世纪,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信息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点滴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尤其是要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人类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你在第一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起稳定的身份认同。人生的第二阶段,你依靠累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
但到2060年,由于改变速度的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人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的问题。而这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改变总是会造成压力。15岁的时候,你忙着自我重塑,人生的变化,有点儿吓人,但也令人兴奋。但到50岁,你就不想改变了,大多数50多岁的人,并没有准备好随时改变自己的身份认同及性格的深层架构。
然而在21世纪,“稳定”注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还想死守稳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从你身边嗖的一声飞过,把你远远抛在后面。有可能你有很长的时间,只能活得像一个无知的化石。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儿用,就需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
如果“不确定性"已经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态,又要怎么过下去?
想在这样的世界过得顺风顺水,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人类将不得不一再放弃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学会与改变和平相处。但麻烦的是,教孩子拥抱未知、保持心态平衡,比教他们物理公式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要困难许多。而且现在的教师多半也是旧教育系统下的产物,通常他们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够灵活。
到底你可以依赖什么呢?也许是技术?这个选项更冒险。技术可以带来许多帮助,但如果技术在你的生活里掌握太多权力,它就可能把你当作人质,走向它想达到的目标。几千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技术,但这只让一小群精英富了起来,大多数人反而沦为奴隶。大多数人发现自己得顶着炎炎烈日拔草、浇水和收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也可能是未来你的命运。
技术本身并不坏。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技术能帮助你达成目标。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就很容易为你塑造目标,控制你的生活。特别是随着技术越来越了解人类,你可能会发现,好像是自己在为技术服务,而不是技术在服务你。有没有看过街上的行人像僵尸一样在游荡,脸几乎贴在手机屏幕上?你觉得是他们控制了技术,还是技术控制了他们呢?
那么,你该依赖自己吗?
面对这项令人生畏的任务,你必须下定决心,了解自己这套操作系统,要知道自己是什么、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么目标。你要认识你自己。现在已经不是老子或苏格拉底的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可口可乐、亚马逊、百度争先恐后,都想非法侵入你。不是侵入你的手机、你的计算机,也不是侵入你的银行账户,它们想黑进的就是“你”,以及你的生物操作系统。
算法现在正看着你,看着你去了哪里、买了什么、遇见了谁。再过不久,算法就会监视你走的每一步、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凭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你的了解只会越来越深。而等到这些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就能控制你、操纵你,而且你无力抵抗。到头来,这就是个简单的经验问题:如果算法确实比你更了解你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决定权就会转到它们手上。
当然,也有可能你很高兴能把所有决定权都交给算法,相信它们会为你和世界做出最好的决定。如果真是这样,你只要轻轻松松享受安排好的旅程,什么事都不用做,交给算法就好。但是,如果你还想为自己的存在、为人生的未来保留一点儿控制权,就得跑得比算法、亚马逊和百度快,在它们之前就认识你自己。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林俊宏译,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变速度的加快,让人类对未来的变化难以预测,老师需要教给学生更多的信息。
B.从远古时代开始,人在走向社会之前就要累积信息、发展技能、建构世界观,同时建立身份认同。
C.作者认为技术本身并不坏,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可能会沦为技术的奴隶。
D.凭借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人类的了解越来越深,一旦算法比你更了解自己,人类就将失去对自己的决定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中国宋朝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还提到中国当代互联网公司百度等,可见作者对中国的相关问题有过研究。
B.现在的教师多半是旧教育系统下的产物,通常他们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够灵活,说明教师不再是教育的必需。
C.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人对改变的适应性会越来越差,但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未来世界,人必须适应改变。
D.未来世界,人们能真正认识自己、不断重塑自己,那么被算法操控则不必太忧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表达观点的一项是()
A.王大妈喜欢刷小视频,尤其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短剧,时间一长,她发现网站每次会自动推送类似的视频。
B.小陈计划去苏州旅游,选择某平台推荐的省心攻略,后来她发现网上好多游客跟着推荐走的旅游路线相似,拍摄角度也相似。
C.学校借助大数据跟踪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D.小林借了网贷,还没到协议规定的还款期限,平台就提醒及时还贷,因为平台借助大数据监测到她近期收入能力太低。
4.作者是怎样阐明人要不断重塑自己的原因的?请简要概括。
5.未来的“不连续性”时代,“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的问题。面对无法认清“我是谁”的危险,我们该怎样认识真正的自己、不被技术控制?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A2.B3.B
4.①作者首先用1023年宋朝的例子和今天的人们做对照,指出信息时代的未来一切都会改变,由此引出人类需要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重塑自己的观点。②作者进一步阐明,未来世界很难保持稳定不变,从远古开始的一生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的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这就要求人们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
5.①能整合利用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么目标。②随机应变,不断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不断重塑自己。③与未知和改变和平相处,保持灵活的心态和极度平衡的情感。④除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否则不依赖技术和算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老师需要教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有误,原文“被大量信息淹没的21世纪,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说明教师不再是教育的必需"推理有误,原表述是“而且现在的教师多半也是旧教育系统下的产物,通常他们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够灵活”,只能说明教师的工作在21世纪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不能说明教师不再是教育的必需,推理于文无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画线句所表达的观点是:算法会借助数据控制你,让你失去自主权。
A.能证明大数据会监测并分析你的喜好。
B.体现的就是平台借助算法控制了人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C.能证明大数据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有益的帮助。
D.能证明大数据会侵入你的财物状况。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在1023年的时候,宋朝的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织布……这些技能到了1060年还是很重要"“相较之下,对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到2060年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我们却一无所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学生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信息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点滴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尤其是要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可知,作者首先用1023年宋朝的例子和今天的人们做对照,指出信息时代的未来一切都会改变,由此引出人类需要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重塑自己的观点。
从“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但到2060年,由于改变速度的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在21世纪,‘稳定’注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儿用,就需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可知,作者进一步阐明,未来世界很难保持稳定不变,从远古开始的一生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的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这就要求人们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从“你必须下定决心,了解自己这套操作系统,要知道自己是什么、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么目标"“如果你还想为自己的存在、为人生的未来保留一点儿控制权,就得跑得比算法、亚马逊和百度快,在它们之前就认识你自己”可知,要能整合利用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么目标。
从“在21世纪,“稳定"注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儿用,就需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可知,要随机应变,不断学习新事物,不断重塑自己。
从“想在这样的世界过得顺风顺水,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学会与改变和平相处"可知,要与未知和改变和平相处,保持灵活的心态和极度平衡的情感。
从“技术本身并不坏。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技术能帮助你达成目标。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就很容易为你塑造目标,控制你的生活”可知,除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否则不依赖技术和算法,以免被技术控制,失去自我控制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天明的时候,春儿她们到了滹沱河边。她们很兴奋:她们前来慰问的部队,就是那传说和盼望了很久的,贺龙将军带领的一二○师。
更巧了,司令部就驻在春儿的家乡子午镇。她们在村东头一家贫农的北屋里见到了贺龙将军。突然见到他,她只顾得浑身打量,好像在这位将军身上,每一个地方都带着红军时代的灿烂的传说,都是那些出奇制胜的英雄故事。
慰问了自己的部队,见到了红军时代的人物,是春儿生平很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她想:她出生的这个村庄,有机会驻扎了这一支革命劲旅的首脑机关,它一定也感觉着光荣。
春儿和变吉哥都到家里看望了一下。春儿家里也住着一班战士,他们看见自己部队上的客人,和这家房东这样熟识,最初还有些奇怪哩,后来才知道是春儿的家,战士们笑着说:“好呀!这么一来,你这个女同志,就不是我们的客人,快来招待我们吧!"
乡亲们偷偷地问春儿:她会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司令?春儿保守军事秘密,只是笑着说:这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一位很能打胜仗的将军。乡亲们虽然闹不清将军到底是谁,可是他们知道:这一准是真正老牌的八路过来了。
一开始就是紧张的行军。春儿她们编列在一支队伍的后面,一走起来,就得紧跟着跑。队伍走开了,真像一条龙,它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有时,使得春儿她们这些本地人,也闹不清方向,只是紧跟着转。只有在第二天驻下的时候,一打听村庄的名字,才知道又出来了一百几十里。
最初几天夜里,春儿是累,是腿痛,是害怕掉队。后来,也就习惯了。每天黄昏出发的时候,她觉得很有精力,脚步跟得上,也就用不着那样紧追紧赶了。行军到了黎明,才是最困最乏的时候,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
到了宿营地,太阳升起来,坐到大场边上就不再愿意动弹。可是她们的任务,正是要在这个时候完成。部队上的口音,老乡们听不清,有些风俗习惯又不相同。她要帮助管理员去找房子,借东西,要粮要草。她要向老乡们动员解释。等大家都进了房子,伙房里把米下了锅,她才能去休息。
敌人从东西两线向根据地压迫,调集了很大的兵力,跟在一二○师的后面。
一二○师好像并没有和它一决胜负的意思。这支部队只是在敌人的空隙里穿过,攻击敌人的弱点,在根据地的边缘打着回旋。这支部队也不是单纯的行军,它有很大的政治影响,有很强的吸引力量。它刚刚进入冀中的时候,听说只有两个主力团,现在它一路行军,一路扩大,谁也不知道它已经增加了多少倍的人马。
跟着这支部队,春儿走遍了冀中区。在平汉路一带,村庄很大很密,水车园子很多。定县境内,小小的清凉的水沟在村边绕过,用手就可以捕捉那潜藏在芦苇根底下的小鱼。在津浦线附近,地形宽阔,村庄很稀,农民们住在那零散的黄土筑成的小屋里,村外大洼里是一丛丛的红荆,天空里盘旋着大鹰。
她渡过了家乡的不同姿态的河流,她无数次在奔腾的河流上,小心地走过颤动的浮桥,她的身影和天上的星月,一同映进碧绿的水流。
春儿经过号称金的束鹿和号称银的蠡县,这里丰产棉花;她到过叫作小苏州的胜芳,那里著名的是荷菱鱼稻。农民们用秋收的新粮,供给过往的部队。
她望见过城里的不安的灯火,听到过人民在那里受难的呻吟。
深夜里,春儿看见过那骑在马上的将军。他们有时停在村庄的边缘,从马上跳下来,掩遮着一个微小的光亮,察看地图和指示向导。他们骑马走在队伍中间,春儿不知道在他们前边走着的有多少人,在他们后边走着的又有多少。有时他们闪在一旁,让队伍通过,轻声安慰和鼓励着每一个人。到了宿营地点,战士们都睡下的时候,他们又研究敌情,决定行程。
仍旧是长距离的方向不定的急行军。春儿跟着部队,每天夜里,就又要经过无数的村庄。各个村庄的民兵都在集合,深夜里,区村的干部们还在工作。所有根据地的人民,站在门口,兴奋地欢迎他们,把必胜的信念,寄托在自己的主力部队身上。
她听到铁锤叮当的声音。在一处背静的街道里,她看见一座打铁炉燃烧着,火苗闪在油黑的大风箱上。在火光里,那系着破油布围裙的,来自冀南或是山东的铁匠们,正在给农民打制破路的铁铲小镐,给民兵们修制枪支地雷。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夜里,炉火也不会熄灭,铁锤的声音也不会停止。
当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一二○师用一个团吸引住敌人的主力,往死里拖,然后用全部力量包围上来,坚决、猛烈地歼灭了它。敌人有生以来还没见过这样严重的阵势,他们着急地施放毒气,也没能逃过死亡。
战斗结束以后,虽然敌人还占据着一些县城据点,但是冀中区的局面和人民的心情已经稳定下来。地方部队经过这一次战争的学习和考验,也逐渐在各方面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地壮大自己,保卫根据地。
(有删改)
文本二: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再现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风云初记》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刊载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尽管当年的报纸已发黄、变脆,但那仍发散着的淡淡墨香有着让人动情的力量,让人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当年只有30多岁的孙犁,他满怀对家乡人民的挚爱深情,在作品中写出了故乡亲人的爱与恨,把他们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反映了那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斗争。
孙犁曾在《为外文版〈风云初记〉写的序言》中说:“当我的家乡,遭遇到外敌侵略的时刻,我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质,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农民勤劳、勇敢的性格,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低下头来,他们是充满胜利信心的。”孙犁想要表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信心,被他用小说的笔法写进了《风云初记》中。小说中,他深情地描绘了滹沱河水的涛声,塑造出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勤劳、善良、勇敢的农村女孩春儿在革命时期迅速成长,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摘编自《读忆孙犁》)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叙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二○师在冀中区的行军、抗战生活,反映了时代风貌。
B.司令部队驻扎在春儿的家乡,春儿故作神秘,没有向乡亲们透露大司令的真实身份。
C.孙犁把“家乡情缘"融入笔端,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他的家乡的人民的生活和情绪。
D.《风云初记》描写了鲜活的人物,表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信心。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对冀中地区人情风貌的描写,喷放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让人神往,表现了孙犁小说对美的一种特殊的追求。
B.作者把春儿的形象放在革命队伍这个大集体中、放在对一二○师的军旅生活的叙述中进行塑造,让春儿的形象鲜明。
C.春儿跟着那传说和盼望了很久的部队行军,“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这一细节表明她对部队生活充满憧憬。
D.孙犁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文本一深入描写了春儿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她的故事反映了时代的风云。
8.《风云初记》被奉为“诗化小说"的经典,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具体体现在哪里。
9.春儿历经了战争的洗礼蜕变成战士,文本二中也说“春儿在革命时期迅速成长”,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6.B7.C
8.①语言美:用抒情诗似的语言,描写人物,如“她的身影和天上的星月,一同映进碧绿的水流",尽管在写紧张的行军,但文笔行云流水,明丽天然,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②人情美:春儿她们慰问部队、部队借住在百姓家里,体现了深厚的军民情,铁匠们给农民打制破路的铁铲小镐,给民兵们修制枪支地雷,炉火不熄,这些都充满着人性之美和心灵之光。
③环境美:清凉的水沟、芦苇根下的小鱼、黄土小屋、河流浮桥等共同营造了冀中区秀美的风光。
9.①开始:只是心里佩服红军英雄,在行军中害怕掉队;
②然后:出色完成部队交给的任务,跟着部队走遍冀中区;
③最终:热爱家乡,理解将军的情怀,精神品质升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春儿故作神秘”错误,原文说的是“春儿保守军事秘密"。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这一细节表明她对部队生活充满憧憬”错误。文中写春儿“行军到了黎明,才是最困最乏的时候,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是为了表明行军的辛苦和疲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队伍走开了,真像一条龙,它忽东忽西,忽南忽北”“行军到了黎明,才是最困最乏的时候,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村外大洼里是一丛丛的红荆,天空里盘旋着大鹰”“她的身影和天上的星月,一同映进碧绿的水流"可知,语言美:用抒情诗似的语言,描写人物,尽管在写紧张的行军,但文笔行云流水,明丽天然,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由原文“慰问了自己的部队,见到了红军时代的人物,是春儿生平很值得纪念的一件事”“春儿家里也住着一班战士,他们看见自己部队上的客人,和这家房东这样熟识,最初还有些奇怪哩,后来才知道是春儿的家,战士们笑着说:‘好呀!这么一来,你这个女同志,就不是我们的客人,快来招待我们吧!’"“在火光里,那系着破油布围裙的,来自冀南或是山东的铁匠们,正在给农民打制破路的铁铲小镐,给民兵们修制枪支地雷”可知,人情美:春儿她们慰问部队、部队借住在百姓家里,体现了深厚的军民情,铁匠们给农民打制破路的铁铲小镐,给民兵们修制枪支地雷,炉火不熄,这些都充满着人性之美和心灵之光。
由原文“小小的清凉的水沟在村边绕过,用手就可以捕捉那潜藏在芦苇根底下的小鱼"“在津浦线附近,地形宽阔,村庄很稀,农民们住在那零散的黄土筑成的小屋里”“她无数次在奔腾的河流上,小心地走过颤动的浮桥"可知,环境美:清凉的水沟、芦苇根下的小鱼、黄土小屋、河流浮桥等共同营造了冀中区秀美的风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能力。
由原文“突然见到他,她只顾得浑身打量,好像在这位将军身上,每一个地方都带着红军时代的灿烂的传说,都是那些出奇制胜的英雄故事”和“最初几天夜里,春儿是累,是腿痛,是害怕掉队"可知,只是心里佩服红军英雄,在行军中害怕掉队。
由原文“她要帮助管理员去找房子,借东西,要粮要草。她要向老乡们动员解释。等大家都进了房子,伙房里把米下了锅,她才能去休息”和“跟着这支部队,春儿走遍了冀中区"可知,出色完成部队交给的任务,跟着部队走遍冀中区。
由原文“她渡过了家乡的不同姿态的河流,她无数次在奔腾的河流上,小心地走过颤动的浮桥,她的身影和天上的星月,一同映进碧绿的水流”和“春儿看见过那骑在马上的将军。他们有时停在村庄的边缘,……轻声安慰和鼓励着每一个人。到了宿营地点,战士们都睡下的时候,他们又研究敌情,决定行程"可知,热爱家乡,理解将军的情怀,精神品质升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立政大言曰:“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动之。陵墨不应,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陵字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今何语之亲也!”因罢去。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材料二: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这三处对应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
陵虽孤A恩B汉亦负C德D陵E诚能安F而主G岂复能眷眷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陵家"与《五石之》中的“聚族而谋之”的“族"意思相同,都是“家族”之意。
B.“素与陵善"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两句中的“善"意思相同,都是“友好、亲善”之意。
C.“捐妻子"与成语“功不唐捐”,两处的“捐"意思相同,都是“舍弃”之意。
D.“诚以虚死不如立节"与《六国论》中“诚不得已”中的“诚"含义相同,都是“确实、的确”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就借口李陵在帮助单于练兵,所以没接到。
B.李陵的旧友任立政等三人一起前往匈奴,他们一见到李陵,就私下用言语劝李陵归汉。
C.一开始任立政的话让李陵有所动摇,最后李陵说“丈夫不能再辱",表示决意留在匈奴。
D.李陵认为自己并非贪生怕死之人,投降匈奴实在迫不得已,有苦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
(2)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14.材料二中,李陵向苏武剖析了自己投降匈奴的心理活动,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DF
11.A12.D
13.(1)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封他为右校王,封卫律为丁灵王,两人都显贵,掌权执政。
(2)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
14.①忍辱偷生,想有所作为报效汉朝;②家族受诛,对汉朝失望寒心;③拒绝返汉,不愿再受屈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但如果我能够安心死节,皇上难道就能对我有眷顾之情吗?
“汉亦负德”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BD处断开;
“陵诚能安"中,“陵”是主语,“能安"是谓语,谓语“能安”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灭族;家族。句意: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召集全家人一起商量。
B.正确。句意:他们一向与李陵很好。/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C.正确。句意: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呢?/功夫不会白白地抛弃。
D.正确。句意: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确实是不可以不做(不得已)的事。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就借口李陵在帮助单于练兵"错误,由原文“捕得生口,言李陵……”可知,是俘虏说李陵在帮助单于练兵。
B.“就私下用言语劝李陵归汉"错误,由原文“未得私语……阴谕之”可知,没能用言语劝李陵归汉。
C.“有所动摇"错误,李陵一开始未动摇,由原文“陵墨不应,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可知,一开始李陵只是沉默不语,“让李陵有所动摇"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壮”,认为豪壮,看重;“妻",嫁;“用事”,掌权执政。
(2)“厚诛陵以不死",状语后置,应为“以不死厚诛陵”;“诛",责求,惩罚;“望风”,闻风,听到风声;“驰命",急切地投奔效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然陵不死,有所为也。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可知,忍辱偷生,想有所作为报效汉朝;
②由原文“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可知,家族受诛,对汉朝失望寒心;
③由原文“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可知,拒绝返汉,不愿再受屈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迎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说:“捕到的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用兵以防备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儿女都被诛杀。
此后,汉朝派汉使到匈奴,李陵责问使者说:“我为汉朝率领步兵五千人在匈奴境内纵横驰骋,因为没有救兵支援而失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而要杀我全家?”使者说:“皇上听说李少卿在为匈奴练兵。"李陵说:“那是李绪,不是我。”李绪本来担任汉军塞外都尉,居住在奚侯城,匈奴攻城,李绪投降,单于对他优礼有加,坐次在李陵之上。李陵恨他为匈奴练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诛,派人刺杀李绪。
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封他为右校王,封卫律为丁灵王,两人都显贵,掌权执政。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一向与李陵很好,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归汉。他们虽见到了李陵,但不能私下讲话,便用目光向李陵示意,又多次抚摸佩刀上的环,并握住李陵的脚,暗示他可以回汉朝去。此后李陵、卫律备牛酒慰问汉使,任立政大声说:“汉朝已宣布大赦天下,中原地区太平安乐,皇上年富力强,由霍子孟、上官少叔(霍光、上官桀)当权执政。"想用这些话隐约委婉地劝李陵动心。李陵沉默不语,仔细看向对方又摸着自己的头发说:“我已成匈奴人啦!”过了一会儿,卫律起身上厕所,任立政说:“少卿,你确实受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向你问好。"李陵小声对任立政说:“少公,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耻辱,该怎么办呢!”话未说完,卫律回来了,好像听到了他们最后的话,说:“李少卿贤能之人,大可不必只在一国居住。从前范蠡遍游天下,由余从西戎到秦国,今天还谈什么故国之类!"于是就告辞离开了。任立政接着对李陵说:“你也有这个意思吗?”李陵说:“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汉元平元年病死。
材料二:
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哪里会有背离君主父母、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呢?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谋尚未实施而骨肉已经受刑,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每次回想起来我也不后悔。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但如果我能够安心死节,皇上难道就能对我有眷顾之情吗?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让他埋葬在异族之中吧。谁还能再弯腰下拜,回到汉廷,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随意发落呢?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①
顾炎武
弱冠诗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
何期绝塞千山外,幸有清樽十日留。
独漉②泥深苍隼没,五羊③天远白云秋。
谁怜函谷东来后,班马萧萧一敞裘。
[注]①屈大均,明末清初广东文学家,一生投身抗清斗争,多次从南方北上,联络志士,力图匡复。康熙五年(1666年)六月,顾炎武与屈大均在雁门相遇,两人志趣相投,引为知己。②独漉,即涿鹿,位于河北境内,有涿水出。③五羊,广州别称。
15.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用“纫兰”“餐菊"的典故,是为赞扬屈原高洁的品行,表达对屈原的仰慕之情。
B.颔联中“千山外”突出两人相隔遥远,相遇不易;“十日留"写两人一见如故,畅饮长谈。
C.颈联描述北方的水深泥浊与南方的天高云淡,两种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D.尾联点题,写屈大均从函谷关远道而来,为匡复大业奔波辛苦,令人感慨。
16.诗歌尾联情感丰富,寄寓深远,请简要分析。
【答案】15.A16.①尾联写出了屈大均从函谷关一路坎坷东来,仅独马破裘伴身落拓失意形象,暗示他四处奔波求索却无人理解,寥落孤独的处境;②“谁怜”二字既有诗人对屈大均困窘境遇以及壮志难酬的同情与怜惜,也饱含了作为志同道合者的知音相许之意,共为匡复之志而不懈追求的支持与慰藉,以及即将离别的不舍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是为赞扬屈原高洁的品行,表达对屈原的仰慕之情"错,首联用典是为了塑造屈大均年轻有才、品行高洁的人物形象。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谁怜函谷东来后,班马萧萧一敞裘”写屈大均从函谷关远道而来,为匡复大业奔波辛苦。“班马萧萧一敞裘"描写了屈大均独马破裘伴身落拓失意形象,暗示他四处奔波求索却无人理解,寥落孤独的处境。
“谁怜”暗指屈大均投身抗清斗争,联络志士,力图匡复,却无人理解的苦闷与无奈。结合注释“一生投身抗清斗争,多次从南方北上,联络志士,力图匡复"“顾炎武与屈大均在雁门相遇,两人志趣相投,引为知己”,也蕴含着作者对同道志士的同情与支持,以及即将离别的不舍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运用对比手法来阐明君子与小人不同义利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______,______”,认为知己知彼才是聪明人。
(3)李白在《将进酒》中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知人者智④.自知者明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喻、智、堂、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①(脱颖而出),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②(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③(宠辱不惊)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④(不计其数)。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18.下列关于文中四个画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时机而显露本领,超越众人,此处可填“脱颖而出”。
B.②处,指使人非常向往,此处用来形容人们对苏东坡文化人格的赞美,若替换为“神往心醉",也是符合语境的。
C.③处,强调的是苏东坡在深受恩宠和遭受贬谪时能够超然物外,乐观洒脱,故此处可填“宠辱不惊”。
D.④处,结合“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可知,追随他的人很多,故此处可填“不计其数”。替换为“数不胜数"亦可。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在论述苏东坡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B19.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
20.①“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
②这些现代化的口语用来描写苏轼,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富有时代气息,也使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B.“若替换为‘神往心醉’,也是符合语境的"错。“神往心醉”的意思是欣喜若狂或神不自主的状态。而语境是形容人们对苏东坡文化人格的赞美和向往,要修饰“人格",可见不符合语境。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
一是语序不当,“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关联词位置不当,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改为“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是成分残缺,“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后缺与谓语“秉持"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普通员工劳动合同书模板
- 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
- 工厂机器设备购销合同
- 工伤赔偿协议书样式参考
- 广东省果园租赁合同范本
- 过控课程设计送风机
-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个人银行贷款居间合同
- 正规借贷合同模板
- 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参考
- 期中模拟检测(1-3单元)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苏教版一年级数学
- 四川省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员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机织服装生产中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考核试卷
- 期中考试(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 2024年广西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财政学-第16章-政府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 期末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至2030年中国手机配件产业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
- 时间介词in,on,at的区别 教学课件
- 强度计算.常用材料的强度特性:陶瓷材料:陶瓷材料的抗弯强度计算
- 形势与政策24秋-专题测验1-5-国开-参考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