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校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校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校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校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校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8月份)(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校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8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高尔基指出:“文学的第三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

系。”情节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不能分为四个等份,

发展是重场戏,高潮是次重场戏,开端和结局又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节奏,才能有美

的价值,这是作家们所共同遵守的创作原则。正如福斯特所说:“美感是小说家无心以求却必须

臻及的东西。”结构是大于情节的,叙述性文学的结构包括情节与非情节两个因素,它们一道构

成了叙述性文学的节奏,决定着故事的向前发展和发展的速度。我们可以将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

分为对话型(包括旁白,心理活动)、行动型、抒情型、叙述型,非情节分为静态型(环境描写,

肖像描写)、评论型(有诗为证,有诗赞日)等。

对话型,即依靠人物间的对话推进情节的发展,一般是依据人物言语节奏的快慢来区分的。比如

诸葛亮舌战群儒,虽无刀光剑影,却也有弓张弩发之势。旁白与心理描写,则可说是对话的补充

形式。中国古典小说的心理描写受戏曲的旁白影响较深。蒋干盗书,周瑜故作不知,故意旁白数

语,用笔简练,既强调了情节的发展,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而行动型的情节因素往往是把动作

行为和言语的描写掺杂在一起。

抒情型的情节因素既不是指景物的描写,也不是指借助万物抒发壮志,而是指作品中抒情气息浓

厚的场面穿插。它们是情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对调节情节、加强人物间的联系、丰富复杂

的人物性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赤壁之战中的抒情场面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独到之处,群

英会周瑜醉里舞剑,高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

发狂吟!”孔明草船借箭,性命系于一旦,却拉着鲁肃谈笑,只顾饮酒取乐。凡此种种,它们把

情节拉长了,同时又把情节丰富了;既使情节舒缓了,同时又使情节更有韵味了。

叙述型的情节因素是情节发展的最基本模式,也是赤壁之战发展的最基本模式。

再来看非情节因素。中国古典小说,人物肖像的描写一般是漫画性勾勒,通常是用画脸谱的方法

以突出人物性格;环境的描写没有大段的景物描写,却长于抒情,对环境作简洁的交代。评论型

是用前人的诗词,或作者假托一人,大都用韵文的形式。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描写的成功,就在于情节内部的节奏严谨和非情节因素对内部节奏的补充,

所有这些造就了赤壁之战独特的节奏。

(摘编自张强《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

材料二:

如果叙事人在叙述历史人事时有意变换叙事时间和历史时间之间的比例尺度,那么叙述就会出现

疏密张弛,呈现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叙事节奏。明清时的演义评点家们则常爱用急与缓、浓与淡

等方面的对比效应来形容演义小说的叙事节奏。如毛宗岗即借用绘画色彩的浓淡来作譬喻:“《三

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读三国志法》)可以说,绝大多数演义小说的叙

事节奏基本上都是由轻描淡写的概述和浓墨重彩的场景反复交替构成的。

与概述相对,场景在演义中一般多用于一些能见出作者叙事旨趣的戏剧性情节关目,但是就现存

演义对“热闹处”敷演的效果来看,却多半令人生厌。其所以如此,盖因叙事者为了突出其心目

中的英雄,或为了以戏剧性取悦读者,过于频繁地描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场面,诸如攻城劫寨、

出奇设伏、争锋厮杀、布阵斗法等,但都大同小异。所以毛宗岗说:“每见他书所记劫寨之事,

不过‘杀入寨中,并无一人,情知中计,望后便走’等语耳。层层叠叠,数见不鲜。”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总评)

因此,高明一点的作家就比较注意省俭笔墨,将之留供一些重要场合使用。如《三国演义》所写

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场,但真正浓墨重彩、肆笔渲染的却只有官渡、赤壁、彝陵等几个大战役和一

些相对次要的战役,于是全书便显得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当然,如果叙事人仅将浓墨重彩涂染

在一些重要的战争场面之上,而不追求内容、节奏的变换,那么这样的节奏有时也仍然会让人觉

得单调和腻烦。所以,精明的叙事人在龙争虎斗、雷轰电激的战争场景之间又别出心裁地穿插了

一些花明草媚、温柔旖旎的场景,以“舒其气而杀其势”。毛宗岗说:“《三国》一书,有笙箫

夹鼓、琴瑟间钟之妙。如正叙黄巾扰乱,忽有何后、董后两宫争论一段文字……令人于干戈队里

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

(《读三国志法》)

不过,从根本上讲,叙述事件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制于叙事人的主观因素。以《三国》中的“当阳

之战”为例:历史记载,这场战斗的胜利者是曹操。作为演义小说的叙事人,是不能随意变更或

掩盖其真相的,但是又不愿正视、实叙之。于是,叙事人便在叙事的时间节奏上巧做文章:一方

面只是匆匆勾勒刘备败走新野等大败,另一方面则描绘了“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

桥”等大败中的“小胜”;他以高度同情的笔调虚写了大败,同时又以热烈兴奋的心情实写了“小

胜”.

(摘编自纪德君、洪哲雄《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时间处理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情节中发展是重场戏、高潮是次重场戏,而开端和结局在小说节奏方面的作用比发

展和高潮小,小说家往往通过把握节奏来表现小说美的价值。

B.毛宗岗评论《三国》“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是通过绘画艺术中近处景色浓、远

处景色淡产生的对比效应来论述小说《三国》的叙事特点。

C.如果场面描写只为了突出叙事者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或使情节具有戏剧性等,就会出现概述

的特征,描写出诸如攻城劫寨、出奇设伏等大同小异的战争场面。

D.材料列举《三国》“当阳之战”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叙事者叙述的事件隐藏有叙事者的主

观因素,即演义小说的叙事者会根据自己的看法改写史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结构大于情节,小说叙述情节能够完善小说结构。高尔基认为情节是文学的第三要

素,体现的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

B.中国古典小说中,对话型和行动型情节中的人物语言描写有差异,前者除了人物对话,还

包括人物的旁白和心理活动,而后者会把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进行描写。

C.叙述型的情节因素是情节发展的最基本模式,《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情节就是叙述型

情节,具体特点是景物描写具有抒情性、情节概述和丰富场景反复交替。

D.小说在描写战争场景时为了避免让人觉得单调、腻烦,有时会注重内容、节奏的变化,如

《三国演义》在叙述赤壁廛战时,加入了曹操欲取二乔的内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诸葛亮舌战东吴主降派,一口气驳倒七名文士,为孙权、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奠定了基础。

B.孙刘和曹操双方积极准备战事,战争即将爆发,但庞统挑灯夜读、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

C.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进攻江东,把战船连锁,以求渡过长江天险与孙刘联军决一死战。

D.周瑜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引发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交战。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三国演义》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控制小说的叙事节奏。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使用了哪些具体的手法来推动情节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吴老爹

台静农

羊镇的十字街,还是以前那样扰攘着。

这是好几年以前的事了,十字街右边一家油盐店的吴老爹,现在谁也不知道他了。他十四岁的时

候,便来到这油盐店家。据他自己说,他的双亲死得非常早,没有姊妹兄弟,只是独自一人在这

人世间。

他的主人和主母见他谨慎而且忠实,对他也非常好,几十年来,从没有向他发过怒,或向他斥责

过。不幸主母死后的二年,主人便跟着死了。主人就将刚十八岁已经结过婚的少主人,托吴老爹

好好地同着少主人一起过活。

可是少主人的性格,并不能像主人那样安分守己地生活。主人的遗产只是他一生辛勤经营的油盐

店,主人生前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地坐在柜台里,守着一两油五文盐的生涯,但是少主人竟没有这

样的耐性子,有时候愤然地说:“这生意真不是人做的。”吴老爹起初以为这是少年免不了的毛

病,曾委婉地劝他,他也倒听话。

主人死后第二年,少主母生了一个儿子。吴老爹几乎比少主人还高兴,觉得主人毕竟是有德的。

至于少主人的行为,可渐渐地不规矩起来了,下午或晚间总是不在家的日子多。

吴老爹时常在少主人面前说比方想开导他,但是少主人却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有时还遭主人的

斥责,轻则说“老晕了晓得什么”,重则便说“你是俺老子么”,往往使吴老爹面子下不去,哑

口无言地低下头去。

少主人越闹越不成样子了,成天是不在家的,到了晚上虽然回来一次,但与家事不相关的,却是

将钱筒里的钱倒了。少主母几乎天天暗地里哭,吴老爹遇见的时候,总劝她不要过于伤心,少主

人一定是这几年走混沌运,命里带的,也没有法子,什么时候运气转了就好了。其实他心里时常

盘算,少主人究竟什么时候才交好运呢?

少主母的儿子却一天长得好似一天,两颊微微红,两手臂同嫩藕一样,非常活泼爱笑。吴老爹更

是爱他,几乎成天将他抱在怀里。就是平常少主人给他气受,甚至辱骂他,他见了他的小少爷这

闷气便烟一般地消散了。

有时候他还这样地想:再过几年,少主人转了运,好好地兴家立业。小少爷也渐渐长大了,叫他

念书识字,他这样的聪敏,自然就成了出色的人物了。老天再叫我多活几岁,能够看见小少爷受

人家尊敬,受人家夸奖,然后死了去,见了主人和主母,他老两口一定很欢喜的。也许主人会笑

着说:“老吴到底是有用,难为他带了儿孙都成人了。”

自从少主人不在家以后,他天天抱了小少爷坐在柜台里面,替少主人支持生意,入款都被少主人

掠去赌博,因之也无法添置货物,门面渐渐地艰窘,也渐渐地冷落起来。

之后,少主母说她有些首饰,想私自变卖了,在生意上添补,吴老爹听了,想了一想,叹了口气,

惨然地说:“好罢,那么今晚上就办妥,明天好买油。”

第三天一个暴风雨的晚间,好久没有回家的少主人忽然回来了。吴老爹一见非常的惊异,因为少

主人完全变了相貌了。少主人的脸色好像一张白纸,两眼深陷,下颁瘦削,再也看不出来以前肥

红的面庞了。头上戴一破斗笠,披了一件破小袄,下面赤着脚,裤子提在膝盖上,他从也没有梦

想到他的少主人居然有了这样的模样。

少主人一进屋,将斗笠放在门口,很疲乏地坐在一个矮椅上,看看屋里,什么也没有问。少顷,

哑声地说:“我还没弄到饭吃呢。”

这时候吴老爹站在灯的旁边,忽然听少主人这样地说,全身顿时发抖。没吃饭就是了,为什么要

用这样的话头呢,这分明是街上行乞的口吻。

“我已经将房子卖了。就是这,还不够还账,明日还要将家具卖掉。我的女人同孩子,我叫他们

回娘家过活去。跟着我,我也没有法子。不过……”少主人的声音有些呜咽了,“不过,吴老爹

我对不住你,我没有好处给你,反累你老人家受罪!家业丢了,我倒不在乎。只是吴老爹你,我

真有些良心不安!”少主人哭了,再也说不下去了。吴老爹也放声哭了。少主母早已晕了。

“少主人将来怎样呢?”吴老爹哭着问。

“我么?”少主人已经忍住了眼泪,“我要当兵去!你不要太伤心了,我就要走,他们在那里等

着我分账!“说了,戴上了斗笠,开了门匆匆地走了。

当晚吴老爹迷离地倒在床上,心中空洞,并不觉得如何的悲伤。不过思想异常纷乱,使他不能安

静。他知道了他平常的一切的梦,现在是完全破碎了,而且破碎得了无痕迹。他悔恨,他不该信

任命运,命运所给予的希望,直是扯谎和欺骗,结果是这样的惨报。

他不愿再活下去了,生是这样无聊和空虚。转而既要是当下死去,岂不是使活着的人,更难忍受

吗?还是活着罢,为着那尚活着的人,为着那尚有未尽的忧苦和劳瘁!

第二天清早晨,镇北首,大路上,有一个老人戴着破斗笠,穿着草鞋,背了小小的包袱,独自在

春雨纷纷的大路上缓缓地走着。

从这老人迎面走过的三四个穿蕤衣的少年工人,这里面忽然有一个叫着说:“这不是十字街油盐

店的吴老爹么?这老头背着包袱上哪里去呢?”

吴老爹好像没有听着后面有人招呼他,仍旧在大路上缓缓地走着。痴立在路旁的这一阵少年,于

是都目送着这老人向那不可知的地方走去。

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九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吴老爹在羊镇生活了几十年,离开还没几年就被羊镇的人彻底忘掉了,这足以看出羊镇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B.吴老爹守护的是一家油盐店,老主人对他很好,他也很关心少主人一家,但是他最终选择

了放弃油盐店。

C.少主人开始是听吴老爹的话的,但吴老爹的话总是那么几句,少主人就不再听了,而且有

时还训斥他。

D.少主人最后一次回家显得很匆忙,交代了家里的事情后就离开了,他逃离了这个家,不愿

再担负起家庭的责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吴老爹少年时的状况和老主人对待他的态度,展现出吴老爹的悲惨境遇和老

主人对他的关爱,为后文吴老爹的做法奠定了情感基础。

B.小说通过老主人和少主人对待油盐店的态度和做法的对比,表现了社会的变化给人们心灵

带来变化的本质,也侧面表明少主人、吴老爹的悲剧是时代悲剧。

C.面对小少爷时,吴老爹能忘记生活中的烦恼,原因除了小少爷长相喜人、充满童趣外,更

重要的是吴老爹在小少爷的身上播种了希望。

D.小说结尾处用路旁的少年“痴立”“目送”等神态描写来衬托吴老爹的形象,让读者更能

深切体会吴老爹此时的孤独寂寞,为文章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8.文中画横线处是如何展现少主人“落魄”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台静农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鲁迅语),书写

乡村悲惨的故事,形成自己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请结合小说《吴老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其事乃不成。天因人,圣人因天。天时不作勿为客气人事不

起勿为始。人先生之,天地刑之,圣人成之,则与天同极。未得天极,则隐于德;已得天极,则

致其力。既成其功,顺守其从,人不能代。

成功之道,赢缩为宝。毋亡®天极,究数而止。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静民观时,待令

而起。故曰:修阳阴之从,而道天地之常。赢赢缩缩,因而为当;死死生生©,因天地之形。天地

之形,圣人成之。小取者小利,大取者大利,尽行之者有天下。

贤者诚信以仁之,其所处者,柔安静乐,行德而不争。故贤者柔节先定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守弱

节而坚处之。故不犯天时,不乱民功,事时养人,先德后刑,顺于天,微度人。

(节选自《管子•势》)

材料二: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

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预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

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

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违之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

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道至。华推秤③

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

之。预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时诸将会议,或曰:“今大暑,水潦方

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

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①政:通“征”,征伐、征讨。②客:起兵伐人者谓之客。③亡:通“忘”。④死生:犹

隐显也。⑤秤:棋盘。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贤者柔A节先定B行于不敢C而立D于不能E守F弱C节而坚日处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或指星相、占卜的方术等。

B.秉,文中指秉顺、遵循,与成语“秉烛夜游”中的“秉”意思相同。

C.适,文中指适逢、恰逢,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的“适”意思不同。

D.敛手,指拱手、两手抱拳,表态度恭敬,也可用于指缩手,表不敢妄动。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如果不合天的准则,就应当退隐而修德,一旦合乎了天的准则,也就成功了,

这时候要顺着事理情势而持守业绩。

B.取得成功,需遵循天地间的规律,能伸能屈并掌握适当的度;如果不成功,未必是最初的

常态或基础的问题,可待天命起事。

C.对于伐吴一事,杜预认为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结

局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

D.杜预在指挥作战时注意出击敌人要害之地,瓦解敌人的斗志,而且坚持利用有利态势,一

鼓作气击破敌人,平定了吴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违之耳。

②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

14.从吴国角度看,晋武帝答应提前实施灭吴行动的原因有哪些?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鼓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

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

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退居故乡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开头交代了菊花开、霜降来的深秋季节和词人所住小屋环境的幽雅。

B.词人以问句的形式,从时间的流逝和外貌的变化等角度写他的现实状况。

C.“念平昔”三句,节奏紧凑、情感急促,用回忆的手法表现过去的生活。

D.“边马”和“胡笳”具有地域特征,展现了边地的壮阔和词人视野的开阔。

16.“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句,请结合本词和《归去来兮辞》的内容,简要概括词人和陶渊明借助“三径”“松、竹、

菊”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异同。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从用人和从谏方面提出了治国方略,

认为这样做治理国家就很轻松了。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通过侧面烘托突出演奏虽已结束,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的

两句是:“,。”

(3)“春风”意象的含意是多重的,其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有:“。”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俗语

人生不是一场比赛,而是时时刻刻的体验。

----施一公

以上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人生的经验。作为当代青年,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

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短短10分钟,被骗430万元”“换脸冒充当红女星带货,赚得盆满钵溢”……这种“换脸”术

和拟声术,让人①。如此种种,无不说明换脸术的滥用已经对公共利益构成威胁。

整治Al换脸,当用“法”打败“魔法”。这个法,是方法、办法的法。除了“不听不信不转账”,

最关键的是优化“打法”,升级高招,用更有效的方法“破防”。“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面

对骗子的新招数,我们的反诈术、防骗方法更要优化,并做好宣传普及,构筑反诈防骗的全民阵

缓。这个法,也是法规、法律的法。用法律监督,依法行事。而且,随着制度设计更精准,相关

立法更健全,Al换脸空间将越来越逼仄。

Al换脸术滥用,也促使大家思考一个深层次问题。新技术不断面世,带给了人们便利,但可能被

②之徒非法利用。人们固然不能③,但也不能忽略它的双刃剑效应。如果缺乏应有规束,AI换

脸则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因势利导,使其趋利避害,这是我们要全力做到的。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义终将压倒邪恶,面对骗子的新招数,我们的反诈

术、防骗方法更要优化,并做好宣传普及,大家一起反诈防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科学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糖友普遍比较关心能吃什么,不能吃什

么,但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①。糖友在注意进食顺序的同时.,也要选择合适食物,只

要这样控糖才能事半功倍。回想一下自己的进食顺序,很多人都是混合进食,一口饭一口菜混合

吃;或者是先吃饭,吃肉,最后再吃青菜,饭后再来一碗汤。其实这些进餐顺序对于糖友来说都

是不对的。正确的进餐顺序是吃饭前,喝一小碗汤,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的摄入量。这里说的

汤,一定要清淡,少油少盐。不喜欢喝汤或高尿酸患者可以喝水代替。②,尽量吃绿叶蔬菜,蔬

菜的热量比较低,吃得多也不会让血糖升得太快。加上青菜的纤维素多,会有饱腹感。吃青菜的

时候可以搭配肉类,肉类的量控制在一个巴掌大小,即150〜200克左右,③,不然会增加总热

量,不利于血糖控制。最后吃主食,由于已经进食了蔬菜跟肉类,胃容量被占据了一大半,所以

主食的量肯定会相应减少。

21.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回想一下自己的进食顺序"中的“自己”,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别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人,我才这么着。

B.我记着这样的话:为了人类,牺牲自己。

C.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

D.“乘早不必多那个事,我告诉你句好话!”他很“自己”地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K)个字。

2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B、C、B、、

【解析】(I)A.“而开端和结局在小说节奏方面的作用比发展和高潮小”错误,无中生有。C.

逻辑关系错误,结合“其所以如此,盖因叙事者为了突出其心目中的英雄,或为了以戏剧性取悦

读者,过于频繁地描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场面,诸如攻城劫寨、出奇设伏、争锋厮杀、布阵斗

法等,但都大同小异”可知。D.“即演义小说的叙事者会根据自己的看法改写史实”错误,曲解

文意,结合“不过,从根本上讲,叙述事件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制于叙事人的主观因素。以《三国》

中的‘当阳之战’为例:历史记载,这场战斗的胜利者是曹操。作为演义小说的叙事人,是不能

随意变更或掩盖其真相的,但是又不愿正视、实叙之。于是,叙事人便在叙事的时间节奏上巧做

文章”可知。

故选B0

(2)C.“具体特点是景物描写具有抒情性、情节概述和丰富场景反复交替”错误,无中生有。

故选C。

(3)B.材料一第三段观点是“抒情型的情节因素既不是指景物的描写,也不是指借助万物抒发壮

志,而是指作品中抒情气息浓厚的场面穿插。它们是情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对调节情节、

加强人物间的联系、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项符合,其它项都是叙事。

故选B。

(4)①结合"《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描写的成功,就在于情节内部的节奏严谨和非情节因素对内

部节奏的补充,所有这些造就了赤壁之战独特的节奏”可知,采用情节和非情节两个因素的巧妙

结合来控制叙事节奏。②结合“如果叙事人在叙述历史人事时有意变换叙事时间和历史时间之间

的比例尺度,那么叙述就会出现疏密张弛,呈现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叙事节奏”可知,采用变换

叙事时间和历史时间的比例尺度控制叙事节奏。

(5)①结合“对话型,即依靠人物间的对话推进情节的发展,一般是依据人物言语节奏的快慢来

区分的”可知,人物对话。店小二和林冲的对话,差拨、陆虞候、富安三人的对话等都推动了故

事情节的发展。②结合“我们可以将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分为对话型(包括旁白,心理活动)、

行动型、抒情型、叙述型,非情节分为静态型(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评论型(有诗为证,有

诗赞曰)等”可知,人物行动。如林冲怒杀陆虞候等人推动了情节发展。③结合“叙述型的情节

因素是情节发展的最基本模式,也是赤壁之战发展的最基本模式”可知,情节本身的叙述。如林

冲遇到李小二时的相关内容是情节发展的基本模式。④结合“我们可以将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分

为对话型(包括旁白,心理活动)、行动型、抒情型、叙述型,非情节分为静态型(环境描写,

肖像描写)、评论型(有诗为证,有诗赞曰)等"可知,环境描写。描写风雪和草料场、古庙等,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案:

(1)B

(2)C

(3)B

(4)①采用情节和非情节两个因素的巧妙结合来控制叙事节奏。②采用变换叙事时间和历史时间

的比例尺度控制叙事节奏。(如果回答“由轻描淡写的概述和浓墨重彩的场景反复交替来控制叙

事节奏“亦可)

(5)①人物对话。店小二和林冲的对话,差拨、陆虞候、富安三人的对话等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

发展•②人物行动。如林冲怒杀陆虞候等人推动了情节发展。③情节本身的叙述。如林冲遇到李

小二时的相关内容是情节发展的基本模式。④环境描写。描写风雪和草料场、古庙等,推动了故

事情节的发展。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

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

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

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

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

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

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

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

观点。

6~9.【答案】D、B、、

【解析】(1)A.“这足以看出羊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推断没有依据。

B.“但是他最终选择了放弃油盐店",理解错误,原文“不过,吴老爹我对不住你,我没有好处

给你,反累你老人家受罪!家业丢了,我倒不在乎。只是吴老爹你,我真有些良心不安!”,是

少主人败了家业,老人没有去处,所以吴老爹离开了油盐店。

C.”但吴老爹的话总是那么几句",理解错误,少主人不务正业,整日在外赌博,即使被吴老爹

批评,也不再听了,甚至训斥他。

D.正确。

故选:D。

(2)B.”表现了社会的变化给人们心灵带来变化的本质”,于原文没有依据。少主人的变化原因

文中只是提及嫌生意不好做,以及游手好闲,好赌博;没有提及社会原因。

故选:Bo

(3)“好久没有回家的少主人忽然回来了。吴老爹一见非常的惊异,因为少主人完全变了相貌了。

少主人的脸色好像一张白纸,两眼深陷,下须瘦削,再也看不出来以前肥红的面庞了。头上戴一

破斗笠,披了一件破小袄,下面赤着脚,裤子提在膝盖上,他从也没有梦想到他的少主人居然有

了这样的模样”,句中对少主人形象的刻画,首先是进行正面描写。“少主人的脸色好像一张白

纸,两眼深陷,下领瘦削,再也看不出来以前肥红的面庞了。头上戴一破斗笠,披了一件破小袄,

下面赤着脚,裤子提在膝盖上”等语句描写了少主人的外貌、神态等,表现他的落魄。其次是侧

面描写。“吴老爹一见非常的惊异”“他从也没有梦想到他的少主人居然有了这样的模样",从

吴老爹的“惊异”“没有梦想到”等侧面表现少主人的落魄。

(4)“台静农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鲁迅语),书写

乡村悲惨的故事,形成自己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本文体现这一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本文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时代景象,以批判现实的眼光观照黑暗的社会。小说反映了20世

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那时社会不安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没有美好的未来,即使如吴老爹这

样的本分、勤劳、善良、对未来有规划,怀揣美好希望等,也是没有出路,希望完全破碎,可见

社会的黑暗和无望了.其次,“乡间的”悲惨的人物命运表现在人物命运上。无论是少主人一家,

还是吴老爹,命运都很悲惨,少主人败完家业过着悲惨的日子、少主母和孩子最终要回娘家、吴

老爹辛苦一辈子但不得不在老年离开羊镇等,每一个人物都要面对更困难的未来,悲剧氛围笼罩

整部小说。第三,“泥土气息”体现在人物语言具有乡土气息,比如少主人说的“老晕了”“俺

老子”等;还表现在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乡村等,设定在底层人民生活的环境。

答案:

(1)D

(2)B

(3)①正面描写。描写了少主人的外貌、神态等,表现他的落魄。②侧面描写。从吴老爹的“惊

异”“没有梦想到”等表现少主人的落魄。

(4)①现实主义风格/黑暗的社会现实。小说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那时社会不安定,

人们没有美好的未来等。②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语言具有乡土气息,比如少主人说的“老晕

了”“俺老子”等;故事的背景就设定在乡村等。③悲惨的人物命运。无论是少主人一家,还是

吴老爹,命运都很悲惨,少主人败完家业过着悲惨的日子、少主母和孩子最终要回娘家、吴老爹

辛苦一辈子但不得不在老年离开羊镇等。

(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

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

答题需要联系原文语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抓准题干中的问题,要结合文章

相应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文学作品鉴赏人物形象,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根据人物描写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

描写、行为描写),二是联系情节背景(即将某段人物描写放到情节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联系

人生经验(只有调动自己已有生活储备才能从人物描写中抽象出人物形象特征)。

10~14.【答案】B、A、、、

【解析】(1)“行于不敢"和'‘立于不能”句式对称,应在“行”前和“敢”“能”后断句,综

上需要断句的三处为BCE。译文:所以贤者都柔和克制而率先保持镇定,行事立足于不敢,建功

立足于不能,奉守谦弱的品格而始终坚持着。

(2)B.“意思相同”有误,“秉烛夜游”大意是“拿着蜡烛,夜里游玩”,“秉”解释为

“拿”“执”。所以意思并不相同。

故选:B0

(3)A.“一旦合乎了天的准则,也就成功了,这时候要顺着事理情势而持守业绩”有误,原文为

“己得天极,则致其力。既成其功,顺守其从,人不能代”,意思是“已合于天的准则,则发挥

自己的实力。功成以后,就顺守其功业,没有人能取而代之”。

故选:Ao

(4)①直:只是;身:本身;失;错误;违:违背。译文:只是因为灭吴之计不是出于他们的谋

划,胜利后的功绩也不能归于他们本身,且又都羞于承认自己原来意见的错误,所以他们的主张

与帝意相违背。

②大暑:酷暑;水潦:大雨;方:刚刚;宜:应当;伺:等待;更:再;大举:大举进攻。译文:

如今正值酷暑,大雨刚开始降下,疫病将要流行,我们应当等到冬季到来,再大举进攻。

(5)从原文“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来

看,伐吴之事已逐渐外露,吴国如果想出对策,会使伐吴局面被动;从原文“吴王淫虐,诛杀贤

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来看,吴王荒淫暴虐,滥杀贤能之人,对其立即征讨,将不会花费

很多代价。

答案:

(1)BCE

(2)B

(3)A

(4)①只是因为灭吴之计不是出于他们的谋划,胜利后的功绩也不能归于他们本身,且又都羞于

承认自己原来意见的错误,所以他们的主张与帝意相违背。

②如今正值酷暑,大雨刚开始降下,疫病将要流行,我们应当等到冬季到来,再大举进攻。

(5)①伐吴之事已逐渐外露,吴国如果想出对策,会使伐吴局面被动。②吴王荒淫暴虐,滥杀贤

能之人,对其立即征讨,将不会花费很多代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叛逆的念头或行为开始发生,天地都没有什么征兆,就先去征讨,事情就不会成功。天根据人

的善恶予以祸福,圣人根据天的征兆而采取行动。敌方没有天时之灾,不可轻易进攻,没有人事

之祸也不可开始宣战。首先是人事的祸乱发生,然后天地表现出惩罚的征兆,最后由圣人通过征

伐来完成,这就与天的准则一致。不合于天的准则,就应当退隐而修德;已合于天的准则,则发

挥自己的实力。功成以后,就顺守其功业,没有人能取而代之。

成功之道,贵在能伸能屈。不可忘记天的准则,尽天数就应停止。举事如果不成,既不要改变

常态,也无须毁弃最初的基础,休养民力观测时机,等待天命起事.所以说,要遵循阴阳运行规

律,而履行天地的常规。伸伸屈屈,要根据时机运用恰当;隐隐显显,要根据天地的征兆行事。

天地显示征兆,圣人完成征伐之事,这样就谋取小事有小利,谋取大事有大利,全面谋取者则据

有天下。

贤者对人总是诚信仁爱,他平时自处,总是柔安静乐,实行德政而不与人争。所以贤者都柔和

克制而率先保持镇定,行事立足于不敢,建功立足于不能,奉守谦弱的品格而始终坚持着。所以,

他能做到不违背天时,不打乱民功,行时政顺养国人,先用恩德后用刑杀,既顺于天道,又揣度

人心行事。

材料二:

大凡作战,所说的“势”,就是乘势而上。晋武帝司马炎秘密制定了一个灭亡吴国的计划,但

朝臣讨论时,多数人的主张与帝意相违,唯有羊祜、杜预和张华的看法与武帝意图相合。羊祜病

重时,曾向武帝举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等到羊祜死后,晋武帝便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杜

预向晋武帝请示大举伐吴的日期。武帝回复说等到明年再考虑大举攻吴之事。杜预再次上表说:

“凡事都应该分析比较它的利害得失,现在攻吴之举,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

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结局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朝臣们说吴国败亡的形势还没有到来,只是因

为灭吴之计不是出于他们的谋划,胜利后的功绩也不能归于他们本身,且又都羞于承认自己原来

意见的错误,所以他们的主张与帝意相违背。自入秋以来,伐吴之事已经逐渐外露。倘若中途停

止,吴国皇帝孙皓因担心被伐而想出对策,那么明年伐吴的计划或许就落空了。”当时晋武帝与

张华在下围棋,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张华立即推开棋盘拱手向武帝说:”陛下英明伟大,国家

富饶,兵力强大。吴王孙皓荒淫暴虑,滥杀贤能之人,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将不费多大代价就

可以平定吴国。”晋武帝听后,就批准了杜预的建议。杜预沿途多插旗帜,点火于巴山之上,出

击其要害之地,从心理上瓦解敌人的斗志。在晋军众将举行会议时,有人提出说:“如今正值酷

暑,大雨刚开始降下,疫病将要流行,我们应当等到冬季到来,再大举进攻。”杜预回答说:“现

在我军已经声威大震,对敌进攻如同刀劈长什一样,数节劈开之后,其余的就会迎刃而解,再也

用不着费力了。”于是,杜预指挥众将率军直趋吴国京都,沿途所过城镇的吴军,无不束手投降,

结果活捉了孙皓,平定了吴国。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

息,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

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

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

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D、

【解析】(1)D.“展现了边地的壮阔和词人视野的开阔”分析有误,作者用眼前悲风、新雁、战

地边马、胡茄组接的凄清图景,烘托边地悲凉的战争景象。

故选:D。

(2)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意思是“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

是我的家”,这写的是闲居生活的无聊小事,作者写自己:每天在庭院中扫扫荒芜的小路,观赏

观赏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闲自在,实则这绝不是他心甘情愿的。再看陶诗,“三径就荒,松

菊犹存”,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这两首诗歌中都流露出

山林隐居贞洁自持的意愿,借助高洁的意象“松”“竹”“菊”表达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不同之

处在于:本词中还流露出作者身在深山、心存国事,为敌人的入侵骚扰而忧心忡忡的心绪,且词

作最后两句“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既是说,在当今时代,没有人能像谢安那样,指挥若定

地歼灭敌人,也是说自己不能像谢安那样,作者运用反洁语气,长声仰叹,既是精忠报国的宣言,

也是对腐朽朝廷的愤怒控告;而陶诗中,诗人的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词作是他回归田

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答案:

(1)D

(2)相同点:都借助“三径”表现归隐后的闲适生活,借助“松竹”“菊”体现他们对葆有高洁

品格的追求。

不同点:①本词词人表达的更多是壮志难酬的悲凉,词人归隐后还有忧国忧民之思。②陶渊明则

表达了对误入仕途的后悔之情,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快乐。

译文:

秋色日渐变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盘山而上,

曲折倾斜。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在太湖

边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

追忆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却毫无建树。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

我的家。却恨悲凉的秋风不时吹起,南归的大雁缓缓地飞行在云间,哀怨的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

声交织在一起。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扑灭了胡人军马扬起的尘沙。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退居卞山所作。它是一首自叙平生、抒写情怀的词。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悲愤

之情和对国事担忧。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以写景为主,兼寓流年虚度的慨叹。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词的第一个字“秋”,点明时序,是泛指。然后再具体写秋色。

“晚”字是形象的说法,它既不是“来得晚”的意思,也不是确指“晚上”,而是由“老”引伸

出来的含意。意思是说,暮秋的景物渐渐地呈现出苍老深暗的颜色了。伴随深秋而来的,自然是

凛冽的冰霜,以及那“颜色只从霜后好,不知人世有春风”性本高洁的菊花,即词里所说的黄花。

黄花开,霜降至。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敲斜。”“小窗低户”形容房屋简陋,鼓斜即倾斜的意思。这两句是说,

简陋的小屋掩映于秋色黄花之中,屋前是曲折倾斜的小路。这里既写出了环境的幽清孤寂,也由

门前的曲折小路折射出作者的九曲愁肠。

“为间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为”在这里作助词用,没有实在意义。山

翁指晋代山简,”这里作者以山简自比。拚却是甘愿的意思。这里有反洁意,是说“难道甘愿”。

双鬓华:指年事已高,两鬓生霜。它与上边的“霜信报黄花”有着巧妙的内在联系。前者写秋色

将晚,后者写人近晚年。作者以山翁自比。前加“问”字,说明他不甘寂寞,时时在反躬自省。

言外之意是我每天干些什么呢?白白地看着年华轻易逝去,这是何等痛心的事情!国难当头,我

能甘心服老吗?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这一句真实地记录了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后此刻的开阔心境。徙

倚是留连徘徊的意思。沧海即大海,作者以谢安自比,明显地表达了他对谢安不甘示芜的小路,

观赏观赏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弱、泛海东还的退隐之志的仰慕与追求。“天净水明霞”则是

眼前美景的写照,以此衬托出他一旦有了明确的人生追求之后的开阔心胸:如秋天长空那样纯净,

如霞映水中那样明丽。这短短的几个字,看似平平淡淡,内容却实实在在。既写了体现诗词形象

的人,又写了水天明净的景;既写了流连徘徊的貌,又写了泛滥于内心深处的情。情中见景,景

中含情,可谓浑然一体了。

下片直抒胸怀。写虽然在家闲居,却对国事深怀忡忡忧心,自恨不能为国建功立业。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三字一句,短促有力,如响板敲来,铿然有声,抒发了作者回

想往事,空在四方飘游而无所成就的自责自罪、自怨自艾的怅惘心情。“空飘荡,遍天涯”既显

示了他的谦谨胸怀,又委婉地传达出他企望重操旧业、再立新功的心声。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写的是闲居生活的无聊小事。作者写自己:每天在庭院中扫

扫荒芜的小路,观赏观赏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闲自在,实则这绝不是他心甘情愿的。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茄。”悲风指凄厉的寒风。却恨是更恨的意思。“悲

风”之前加上“却恨”,强化了词人的情感波澜,即由怅惘不安进而愤愤不平了。为什么?因为

冉冉飞翔于白云之间的新雁带来了敌人侵扰的消息,边境很不安宁啊!胡茄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

西域一带的管乐器,其音悲凉。作者用眼前悲风、新雁、战地边马、胡茄组接的凄清图景,烘托

边地悲凉的战争景象。而作者身在深山、心存国事,为敌人的入侵骚扰而忧心忡忡的心绪便于这

“眼前景、身外事”的看似平淡的记叙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展示。

“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这一句大笔淋漓,一语见雄杰。东山在浙江上虞县西南,谢安

早年隐居在这里。又临安、金陵均有东山,也是谢安游憩之地。所以后人称谢安为东山老。胡沙

即胡人。因胡人多居风沙时起的塞外。静胡沙是使边塞安宁的意思,这里指的是消灭敌人。这里

借用李白《永王东巡歌》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诗意抒写自己的报国情怀。

“谁似东山老”两句,既是说,在当今时代,没有人能像谢安那样,指挥若定地歼灭敌人,也是

说自己不能像谢安那样,“谈笑静胡沙”作者运用反洁语气,长声仰叹,既是精忠报国的宣言,

也是对腐朽朝廷的愤怒控告!读来气势磅礴,声情并壮,足可泣鬼神、撼日月、振山河。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

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

题是借助比较的方式来考查情感,考生在答题时先要理解诗句,然后分析概括其中蕴含的思想情

感。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

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答案】【小题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小题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小题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故答案为: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重点字:择)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唯)

(3)示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重点字:羌)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

(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

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

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18.【答案】有多少“起跑线上的恐慌”是教育谎言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念影响,

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巨婴”,他们跑不动、跳不高、走不赢,把对人生更重要的大学问忘得一

干二净。

常言道:“没有伞的孩子,要学会努力奔跑。”放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在很多“爱子心

切”“爱女如命”的家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类似'‘笨鸟先飞”“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等口号,不仅见于各类培训机构的传单上,在很多家庭的教育观念中,都可谓是根深蒂固。然而,

这种所谓“起跑线上的恐慌”,更像是一种焦虑症。

说它是一种焦虑,原因在于很多家长都担心自家孩子跟不上别人,这种情绪极易在家长群体中

传递,甚至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一个孩子一旦降临人世,其家庭就要承受更多压力,竞争也在这

个时候开始。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在第一梯队的人,就是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但他们依

然会向往更好的名次,队伍稍后一点的,会担心自己落后别人太多,而处于最末端的,则会陷入

一种“总是被别人甩在身后”的恐慌。

孩子之间的竞争,其实是每个家庭之间的博弈。很多家庭把子女教育视为一笔投资,然而,教

育不仅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艺术活”。父母节衣缩食,却让孩子参加各种高价培训班,

逼孩子学各种技能,这样的爱不可谓不深,可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还是说,这仅仅是家长们

的意愿?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热衷于“晒孩子”,很多不是晒孩子有多么可爱,而是晒他们有多么

厉害,今天背了多少单词,明天又掌握了多少技能……表面上看,家长们为孩子提供了优质的教

育环境,实际上,这种“优质”并不全然合适。很多孩子参加的学前班、奥数培训班之类,无外

乎是家长们的想法,说好听一点是“铺路”,说难听一点就是“下赌注”。这种观念很大一部分

又源于现实因素影响。比如,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当中,渲染比较多的是孔融让梨、司马光砸

缸、曹冲称象等早慧故事,在这种观念的潜移默化之下,中国的父母普遍迷信早培、速成和提前

教育;另一层原因在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大到一些地方对GDP

的追求、官员对政绩的迷恋,小到一个商贩对销售额的渴望、学生对成绩的追求,无不体现这种

“起跑线上的恐慌”。

那么你问过孩子,这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吗?正如施一公先生所说“人生不是一场比赛,而是时

时刻刻的体验。”每个人沿途的风景都不相同,终点也不一样。所以,与其说“不要输在起跑线

上”,不如先想想自己期待的终点在何方,以及想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径。

所以,与其说“起跑线上的恐慌”是一个家庭的焦虑,还不如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教育

谎言,在其背后,仍然有着深厚的现实因素和价值追求背景。正因如此,才应该将这种观念从单

一个体抽离出来,放到一个社会大环境来审视。或许每对父母都会担心孩子淋雨,担心他们输在

起跑线上,而每个家庭都会面对“起跑线上的恐慌”,但必须强调的是,想要让孩子奔跑起来,

就不要让他们总是模仿你的姿态,按照你的设定去生活。

人生处处有风景,时时都处在奔跑的状态,难免会很累,有时慢下来,去用心体验生活,然后

再上路,我相信会事半功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考查材料作文写作。俗语中“起跑线”指赛跑时起跑的

标志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要求在起跑时要抓住机会,赢在开始。用在青年身上,就是

要求青年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抓住初始的机会。施一公认为人生不是比赛,而是时时刻刻的

体验。“时时刻刻的体验”指人生中,要注重每一个阶段,要朝着自己期待的终点坚守自我、不

断努力。

将两者相结合,写作思路建议:

中心论点:注重人生开始,更享受人生过程。

分论点1:注重人生开始,抓住初始机会。

分论点2:享受人生过程,持续砥砺奋进。

分论点3: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批驳社会上“携苗助长”的行为,指出人生不是马拉松,无须抢

跑,初始机会要把握,更要持续砥砺奋进。

参考立意:

①尊重成长规律,莫要携苗助长。

②人生不是比赛,重在坚守前行。

③注重开始,抓住机遇。

④既要注重开始,又要享受过程。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

出关键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