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诊)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诊)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诊)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诊)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诊)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并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自殷周之际的巫史传统确立以后,天文历法知识与权力逐渐发生了密切关联。历代王朝出于统治需要,大都致力于编纂和修订天文历法,设置专门机构,配备天文学家和历法计算人员,进行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这些机构和人员所承担的,既是天文学研究任务,也是为王朝提供符合天象的历法,以维护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天文历法知识被纳入官方知识体系,成为王朝统治的重要工具。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使得中国古代天文学具有突出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首先,天文观测和政治活动密切相关。古代王朝通常通过观测天象来预测人事吉凶和政治命运,以制定相应的施政措施。其次,天文历法也是调整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颁行历法,可以宣示王朝的正朔和年号,强化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同时,天文历法知识也为王朝制定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历代王朝在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等神祇时,都要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确定祭祀的日期和仪式,以彰显王朝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和尊重。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还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代王朝都重视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也推动了天文学理论的发展。同时,官方对天文历法知识的垄断和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间天文学研究的热情。一些民间天文学家通过自学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官方对天文历法知识的垄断和控制,限制了天文学研究的自由和发展。民间天文学家往往难以获得官方资料和支持,其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另一方面,天文历法知识被过度政治化和社会化,导致天文学研究偏离了科学轨道。一些王朝出于政治需要,对天文观测结果进行篡改或歪曲,使得天文学研究失去了科学性和客观性。综上所述,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既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在认识到天文历法知识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以促进天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摘编自《天文历法知识与权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政治与社会功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殷周之际,天文历法知识与权力发生了密切关联,成为了王朝统治的重要工具。B.历代王朝大都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观测天文、编制符合天象的历法。C.一些王朝将天文历法知识过度政治化,导致天文学研究失去了科学性和客观性。D.民间天文学家难以获得官方资料和支持,其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天文历法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入手,分析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功用及研究情况。B.文章通过对比民间天文学研究和官方天文学研究,突出了官方天文学研究的优势。C.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运用具体的例子来论证天文历法知识的重要性。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利大于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文历法知识被纳入官方知识体系后,成为王朝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制定施政措施、礼仪制度的重要依据。B.通过颁行历法,可宣示王朝的正朔和年号,强化王朝统治的合法性。这体现了天文历法知识的政治功能。C.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对天文历法知识的垄断和控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资料,推动了天文学理论的发展。D.既充分肯定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成绩,又不忽视它的一些负面影响,才能促进天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材料一:美国科学家莫里纳(Molina)和罗兰德(Rowland)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氯氟烃类化合物和含溴化合物哈龙,氯氟烃类化合物和含溴化合物哈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总是要泄漏的,泄漏后首先进入大气的对流层中。而这些物质在对流层中是化学惰性的,即它们在对流层中十分稳定,可以存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发生变化。但这些物质不可能总是存在于对流层中,通过极地的大气环流以及赤道地。带的热气流上升,最终使这些物质进入平流层6—如氯氟烃类化合物进入平流层后,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下,释放出一个氯原子(Cl),这个氯原子在数月时间里通过催化反应,就可以使10万个臭氧分子消失。首先,氯与臭氧(O₃)反应,生成氧化氯自由基(ClO)和稳定的氧分子(O₂),氧化氯自由基(ClO)非常活泼,与同样活泼的氧原子(O)反应,生成氯和稳定的氧分子。释放出的氯原子又和臭氧产生反应,因此,氯原子一方面不断消耗臭氧,另一方面却又能在反应中不断再生,形成催化反应。(摘编自《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有删改)材料二:2023年1月9日,联合国专家组在美国气象学会2023年会议上表示,臭氧层有望在40年内得到修复。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首次确定氯氟烃正在消耗大气中的臭氧层。到8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引发国际社会开展紧急修复行动。自1989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生效以来,超过100种消耗臭氧层的化合物最终遭到禁止并被逐步淘汰,其中氯氟烃的使用量减少了99%。氯氟烃通常存在于冰箱、气溶胶和溶剂中。2000年以来,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和深度一直在缓慢改善,如果维持当前政策不变,预计南极上空、北极上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臭氧层将分别于2066年2045年、2040年恢复到1980臭氧空洞显现之前的水平。《自然》杂志202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消耗臭氧层的气体同时也是强效温室气体,如果不禁止使用消耗臭氧层的化学品,全球温度可额外升高1℃。科学家警告,应将升温限制在1.5℃以内,以防止气候危机造成最严重后果,包括极端干旱、野火、洪水和粮食短缺的风险。(摘编自《联合国鸟臭氧层开始缓慢“愈合”,有望在四十年内修复》,有删改)材料三:臭氧有“两张面孔”。特殊环境、特殊区域的“臭氧”不但不是破坏者,还是保护伞。比如雷雨之后,空气会变得清新,这是因为少部分氧气在遭雷击后转变为臭氧,而臭氧具有很强的消毒及灭菌功能。位于平流层内的臭氧层集中了全球大气90%的臭氧,这里的臭氧对人类是有利的。它们吸收掉了太阳放射出的大量有害的紫外线辐射,成为地球的重要屏障。臭氧中的“坏分子”主要集中在人们生活的地表及对流层,这里尽管只有地球表面臭氧量的1k%,却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高浓度持续性的臭氧污染可能导致流泪、头痛,甚至影响到呼吸道、心血管系统。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其在植物表面通过气孔扩散入里,会导致植物叶片枯黄,影响光合作用。此外,如果一个区域经常出现高浓度臭氧,在强氧化剂作用下,有些材料会提前老化、报废,带来经济损失。与雾霾一样,臭氧也是近地面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不同的是,雾霾来自直接颗粒物排放,并与其他气态物转化为气溶胶,既有一次污染也有二次污染;而臭氧污染是光化学反应产物,属于二次污染。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吸收太阳光的能量,使原有化学链遭到破坏,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二次污染物。从“天时”而言,降雨有利于清除臭氧等污染物,因而我国臭氧污染日出现规律与雨带移动位置有关:雨带移走,臭氧浓度就会上升。从“人事”来讲,人类不能呼风唤雨,但可以控制形成臭氧的“帮凶”,即氨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这些物质大部分来自人类排放。如果每个人能身体力行,努力减排,就能为减少臭氧污染贡献力量。但臭氧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控制难度大。我国已经部署了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出台了相关治理政策标准,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开展排查整治。(摘编自《臭氧:拥有双重“面孔”的人类伙伴》,有删改)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一中氯破坏臭氧层原理的一项是(3分)A.

B.C.

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联合国专家组的预测,如果维持当前政策不变,全球臭氧层有望在2066年完全恢复到1980年之前的水平。B.臭氧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如果不禁止使用消耗臭氧层的化学品,全球温度可能会额外升高1℃。C.臭氧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其在雷雨之后的消毒及灭菌功能和在平流层中对紫外线的吸收都属于正面作用。D.与雾霾相比,臭氧污染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但同样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6.结合材料,分析臭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提出减少臭氧污染的有效措施。(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泥墙小院记梁衡在大城市里住了50年高楼,我忽然怀念起当年在县城里住过的那个平房小院了。自那时,我来到县城工作,住在机关宿舍。但也不过是在城边空地上修几排平房,不像北京的那种机关大院、部队大院。其善后的细节还得靠住户自己去完成,而我分到的房子又是最西边的一间,紧靠大路,总得有个短墙来遮挡一下吧。怎么修院墙,这倒难不住我们。朋友圈子里有一位叫杜逵,比我大八岁,早分配到这儿几年,人地两熟,是我们这几个城市学生娃“荒野求生”的主心骨,大家都叫他老杜。老杜很热心,新房善后这样的事自然是不请自到。我们从河边拉回了一车土,七手八脚浇水、和泥,自制了一批土坯,晒干后垒了墙,还留出一个缺口,用废木条钉了一个篱笆门。晨昏出入,鸟鸣雀噪,居然也有了家的味道。我虽然有了工作,却专业不对口,不免胸中郁闷,人闲岁月长。垒墙的成功倒勾起了我对泥瓦活的兴趣。碰巧,我看到一本推广农村节柴灶的小册子,便又动了改灶的念头。传统老灶,火苗一着就被吸入炕洞,热利用率很低。我就参照小册子找来一个废脸盆,去底坐于火上,成夹层炉膛。兵法云:“围三缺一。”在盆的左、右、后三处各开一个洞,逼着火苗反向舔锅底一圈后再从夹层里抽走。这即小学自然课上学过的水管锅炉原理。新灶盘成后,加一铲煤,火焰呼呼作响,烧开一锅水节省一小半时间,一炮打响。我不禁大喜,就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在那个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学非所用的年代,这点新玩意足以让人快乐好几天。当然,小日子的全部绝不止于垒墙盘灶,最重要的还是学会怎么吃。塞外冬长,土豆、白菜吃半年。冬储菜的品种很单调,主要是土豆、白菜。地上挖一深窖,放入其中,窖口覆以厚稻草和棉门帘。而腌菜则主要用白菜、雪里蕻。秋风送爽,挖窖腌菜真忙,颇有点“深挖洞,广积粮”的气派。转眼冬去春来,院子里残雪渐存无几,柳梢也染上了一抹新绿。一天,我正隔着玻璃窗伏案写稿,突然院子里传来一声呼叫:“小梁,不好了,你的院墙要倒!”我赶忙掷笔出门,说话的正是老杜,只见他沿着墙来回走动。在两墙相接的直角处,西墙向外倾斜,裂开一条上宽下窄的大缝,犬牙交错,足可探进一个拳头。我头皮发麻,惊出一身冷汗,这要是倒塌了,不但前功尽弃,还可能砸着行人。老杜直摸着脑袋说:“咋就给爷出了这档子事?”满脸的遗憾。一会儿他又安慰我:“不咋,大不了到秋天推倒重来。”我说:“先看几天,实在不行,又得辛苦你。”这样大约有一周时间,我每天一起床就抬头看窗外,外出回来也先摸摸这墙,裂缝却还在加大。终于我有了一个大发现,罪魁就是这日光。我房子的前面还有一排房,挡着短墙的东面,晒不上太阳,而西边是一条空阔的大道,西晒的阳光可以照到短墙西面的墙根,冻土渐渐变软,墙就向西倾斜了。我立即跑去找老杜他们,报告这个重大发现。大家即刻来到现场会诊,多数人认为应立即拆掉,以绝隐患。我却认为既然是受热不均惹的祸,何不吃点偏饭,沿东面的墙基开一道沟挖去冻土,让热气直接软化墙根。众人哄笑:“快不要给爷瞎想了,这是一堵上千斤重的墙,又不是一根随风摆的墙头草。”我说:“试试看,也许它还能自己摆回来。你们先留着力气,试验失败,秋天干活不迟。”我找来一把铁镐,沿东面的墙根小心地开了一条一尺宽的浅沟,又在墙头立了一根垂直的木棍,好作参照观测墙倾角的变化。大约过了半个月,那斜墙不但回归正位,连直角处龇咧着的土坷垃,竟也一块一块严丝合缝地重新咬合在一起。我大奇,谁道命运不由己?门口斜墙尚能直!墙歪自正,一时成了我们这个小区的新闻,常有人驻足或专门跑来观看。在那些穷而平淡的日子里,难得抓住这个快乐的小尾巴,常作为茶余闲话,当然也少不了起哄。有的说:“你这个文科生,无师自通,投错了胎,该去学工。”有的说:“你京城修道,又沙漠里练功。你这身武功可以出国去承包比萨斜塔的扶正工程了。”若干年后,我有机会出国到意大利,还真的专门去看了一回比萨斜塔。塔图太斜,已不许游人靠近,我在暮色苍茫中遥望塔影,想现代科技已经能平移一座大楼,能定向爆破一百多米高的烟囱,就不能定向注水,扳回这位固执的斜塔老人?现在想起来,当年我们走西口,塞外安家,修墙改灶,就像小孩子过家家。教育学上说,童年的游戏就是学习,而游戏是无所谓目的的。我们在塞外六年,正好度过了一个社会人的童年,正是这些不经意的游戏,给我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多年后,我这个文科生真的写了一本畅销书《数理化通俗演义》。难道这本书的胚芽早已埋在那堵斜墙和那个新灶的火苗里?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塞外平房院子比不上北京的机关大院,新改灶优于传统灶,分别凸显出当时居住之陋和创新之喜。B.“我”当年在塞外工作,生活条件差,但这锻炼了“我”,将“我”打磨成一个高级泥瓦工匠,多年后,还写出了畅销科普作品。C.文章语言洗练,富有生活气息,故事娓娓道来,不乏幽默,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塞外生活的深挚情感,也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D.结尾“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视野洞开,境界陡升,将个人遭际与特定地域群体乃至一个时代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8.文章叙写斜墙扶正及设想扶正比萨斜塔的故事,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9.平房小院的生活“穷而平淡”,但其中的“乐趣”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这种“乐趣”的由来。(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辞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蜀将关羽北伐,擒魏将于禁,围曹仁于樊。吴将吕蒙在陆口称疾,诣建业,陆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凌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某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之。闻徐晃等步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材料二: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①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选自《三国志》,有删改)[注]①孟起:马超,字孟起。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羽闻A马超B来降C旧非D故人E羽书F与诸葛亮G问超人H才可谁比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骄,意思是“使其骄惰”,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字,两者用法相同。B.“羽矜其骁气”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中的“矜”字意义不同。C.至尊,意为“极尊贵、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可用于借指皇帝,文中指孙权。D.故,意为“因此”,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当关羽活捉魏将又把曹仁围困于樊城之时,吴将吕蒙声称有病,返回建业,陆逊对此非常担忧,希望吕蒙留下来。B.陆逊对吕蒙建议说关羽一心只图北进,在听到吕蒙生病的后必定不会做防备,希望吴军趁机出击,活捉并制服关羽。C.吕蒙建议孙权用陆逊代替自己,因为陆逊眼光远大,有军事才能,且关羽也不会有所顾忌,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D.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让他代替吕蒙,陆逊赴任后把陆口的情况向孙权做了汇报,于是孙权秘密派兵而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4分)(2)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4分)14.材料中陆逊和诸葛亮都给关羽写过信,两人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西塞山①下回舟作陶岘②匡庐③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生。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注】①西塞山:在湖北黄石之东,三国时为吴国要塞。②陶岘(xiàn):陶渊明后裔,开元末移居昆山。③匡庐:指江西九江庐山,九江为陶渊明故乡,据传其隐居在庐山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在首联自明其陶渊明后裔身份,“吴越”句有安于此地的意味。B.颔联表明诗人暮年尚未能回到故乡,眺望青山,心中涌起思归之意。C.颈联与《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景物相似但意境不同。D.尾联表明了诗人无处可去的心酸悲苦,只能在歌舞饮酒中度过余生16.颈联“诗中有画”,请结合诗句简析诗人是怎样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的。(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每空1分,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但早晨进谏晚上被贬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赤壁赋》中苏轼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云”是古典诗文的常见意象,多姿多彩的云,营造了诗意的天空。不同诗人笔下的庄“云”,有不同的姿态和内涵,如《望岳》中的“____________”,如《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来形容宫女的秀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数字藏品可以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助力优质文化内容以轻盈姿态示人。今年4月,中国青年报推出了一套“中华民族读书典故”数字藏品。藏品以电子书签的形式呈现,通过使用国潮、插画等青少年_

_的现代光素,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风格。“囊萤映雪”“高山流水”等文化典故,今天的青少年可能并不熟悉。当它们由史书上枯燥的文字变成________,

_的藏品,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传播推广传统文化,(

)。如果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挖掘,而忽视对用户深层心理和情感的满足,传统文化很可能陷入________的尴尬。数字藏品同时具有收藏属性、观赏属性和社交属性,为传统文化搭建起一条进入数字空间的桥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无论是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鹗尊”数字藏品、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数字藏品,还是凤翔木版年画《天河配》数字藏品、舞剧《只此青绿》数字藏品,推出后都受到普遍欢迎。这些数字藏品既像放大器一样,又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大大增强了文物和文艺作品的知名度。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思想引领”比“双向奔赴”更重要B.“双向奔赴”比“思想引领”更重要C.不仅要做到“双向奔赴”,还应追求“思想引领”D.既要重视“思想引领”,又要讲求“双向奔赴”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人有年龄,血管也有年龄,就像树的年轮。血管年龄决定人的健康与寿命。

①_

?首先,不用检查任何指标,也能大致推测你的血管年龄。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向上的心态,良好的人际交往,_

_。反之,血管则容易老化。因此,临床上先对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重点是通过病史和相关检查,确定是否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如果都有病了,不管你生理年龄多大,_

_。其次,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检测血管内中膜厚度和是否有斑块,以及评估斑块的大小和范围,是硬斑块(强回声)还是软斑块(低回声)。如果是软斑块,往往提示为易损斑块,容易破裂,需要积极干预。检查颈动脉而不是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主要是因为颈动脉非常表浅,超声容易探及和评估。颈动脉其实就是一个窗口,就像调查森林病虫害一样,我们不可能对树木逐棵进行检查,其中某一片树林甚至某棵树上有了虫害,意味着其他树也可能已经有了或者即将发生病虫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让血管保持年轻状态的最好方法。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调查森林中某一片树林甚至某棵树即可推测森林是否发生病虫害。与其类似,“解剖麻雀”法是指通过对个别典型的科学剖析,求得对普遍情况的真正了解,并从中找出事物规律的方法。请简要说明“解剖麻雀”法包含的逻辑推理思维规律。(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数字化时代,随着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发展,我们通过各类数字平台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符合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导致信息环境封闭、信息视野受限,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茧房”。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你对“信息茧房”现象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南充市高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诊)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A【解析】原文中说的是“自殷周之际的巫史传统”确立以后,天文历法知识与权力逐渐发生了密切关联,少了限制语“逐渐”,原文表明的是一个过程,不是直接就有了联系。2.A【解析】B项中文章并没有通过对比民间天文学研究与官方天文学研究来突出官方知识体系的优势;C项中文章的举例论证并不全是在论证天文学知识的重要性;D项中文章最后一段并没有明确指出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是利大于弊的,而是指出它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3.C【解析】推动天文学理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历代王朝重视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而不是对天文历法知识的垄断和控制。4.D【解析】从材料一“首先,氯与臭氧(O₃)反应,生成氧化氯自由基(ClO)和稳定的氧分子(O₂),氧化氯自由基(ClO)非常活泼,与同样活泼的氧原子(O)反应,生成氯和稳定的氧分子。释放出的氯原子又和臭氧产生反应,因此,氯原子一方面不断消耗臭氧,另一方面却又能在反应中不断再生”可知,A、B、C三项对氯破坏臭氧层原理的图解都不完整,只有D项图示完整地图解了氯破坏臭氧层原理。5.C【解析】A项,“全球臭氧层有望在2066年完全恢复到1980年之前的水平”错误,材料一原文是“预计南极上空、北极上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臭氧层将分别于2066年、2045年、2040年恢复到1980臭氧空洞显现之前的水平”,选项扩大了范围。B项,“臭氧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错误,材料一原文是“消耗臭氧层的气体同时也是强效温室气体”,选项张冠李戴。D项,“同样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错误,材料三原文是“高浓度持续性的臭氧污染可能导致流泪、头痛,甚至影响到呼吸道、心血管系统。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其在植物表面通过气孔扩散入里,会导致植物叶片枯黄,影响光合作用。此外,如果一个区域经常出现高浓度臭氧,在强氧化剂作用下,有些材料会提前老化、报废,带来经济损失”,选项扩大了范围。因此选择C。6.【答案示例】(1)影响:臭氧对人类社会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毒及灭菌功能和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生物方面。然而,臭氧也有负面影响,高浓度的臭氧污染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让有些材料提前老化、报废,带来经济损失。(2)措施:①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②健全相关政策和标准,并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影响正面1分,负面1分;措施答对一条2分,答对两条4分)【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臭氧对人类社会的正反两面影响,并提出减少臭氧污染的有效措施。根据材料三,我们可以总结出臭氧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毒及灭菌功能和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生物方面。而臭氧的负面影响则表现为高浓度的臭氧污染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让有些材料提前老化、报废,带来经济损失。为了减少臭氧污染,我们可以从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以及健全相关政策和标准,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等方面入手。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臭氧的形成,从而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减少经济损失。7.B【解析】“我”运用科学技术成功改灶和将斜墙扶正,可以说在泥瓦活上有巨大的潜力,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已成为“高级泥瓦工匠”,文中“垒墙的成功倒勾起了我对泥瓦活的兴趣”,“修墙改灶,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也可佐证。8.【答案示例】①“我”发现墙斜之因是日光照射使墙体受热不均,于是挖浅沟让墙体受热均衡,斜墙自正。写这件事的用意是:凸显“我”用科学办法巧解问题的尝试探索。②“我”将闲话放在心上,多年后趁机专门看塔,顿生斜塔扶正设想。其用意是:表达“我”用科学解决问题的执着较真和不懈追求。③两个故事启示我们遇事要开动脑筋,并尝试运用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解析】本题就文章的后半部分内容设题,涉及文章的主旨。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锁定两个故事的所在文段,结合文章的主旨,弄清叙写这两个故事的用意的异同点。作答时,先概述故事,然后紧扣异同点针对性地分析并分条表述。文章第六至八段叙写斜墙扶正的故事,第九段重点叙写扶正比萨斜塔的设想。叙写斜墙扶正的故事,旨在凸显“我”用科学巧解问题的尝试探索。叙写扶正比萨斜塔的设想,闲话评价,促使“我”作出斜塔扶正的简单朴素又不乏科学的设想,旨在表达“我”用科学解决问题的执着较真和不懈追求。通过以上分析,不难概括出叙写两个故事的共同用意,就是我们遇事要开动脑筋,并尝试运用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用意每答出一点给2分,启示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答案示例】①修墙,因陋就简、自力更生,通过朋友之助以安居;②改灶,运用科学原理实现节能高效;③挖窖腌菜,因地制宜地储菜以足食用;④斜墙扶正,尝试运用科学原理成功解决问题。【解析】本题就文章的主要内容、主体部分设题,涉及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情感。“穷而平淡”的生活中,“乐趣”的由来指的就是“乐趣”来自哪里。就文章而言,“乐趣”来自文章讲述的几个感人故事:修墙,改灶,挖窖腌菜,斜墙扶正。“乐趣”来自物质生活问题的解决,同时来自精神生活的自足。作答时,要写出每个故事所带来的具体“乐趣”。修墙故事的“乐趣”重在因陋就简、自力更生,通过朋友之助以安居;改灶故事的“乐趣”重在运用科学原理实现节能高效;挖窖腌菜故事的“乐趣”重在因地制宜地储菜以足食;斜墙扶正故事的“乐趣”重在尝试运用科学原理成功解决问题。(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CEG11.A【解析】两者用法不同,“骄”是使动用法,“异”是意动用法。12.A【解析】“希望吕蒙留下来”于文无据。13.【答案示例】(1)(他)刚立大功,志意骄傲放纵,(现在他一心)只图北进,对我吴国没有怀疑。(“始”“但”“嫌”各1分,句意1分。)(2)于禁等已被阁下擒获,远近的人们都欢欣赞叹,认为将军的功勋足可以万古流芳。(“见获”“遐迩”“勋”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示例】①陆逊给关羽写信是为了让关羽放松警惕,不再对其有疑忌;②诸葛亮给关羽写信是为了满足其争强好胜之心。(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在敌人力量强大,我军没有必胜把握的情况下作战,应当用卑恭的言词和厚重的礼物,麻痹敌人使其志骄意惰;待到敌人有隙可乘时,便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攻破。诚如兵法所说:“对于卑视我方之敌,要设法使其更加骄躁。”三国蜀将关羽率军北伐,活捉了魏左将军于禁,又把曹仁围困在樊城。而此时镇守陆口的吴大将吕蒙声称有病回京都建业修养,(途经芜湖时)陆逊前去看望他,对他说:“关羽驻地同我们边境接邻,为什么你这时却回到长江下游的建业来?你走后如果部署不当,就令人担忧啊!”吕蒙说:“的确像您所说,但是我病得很厉害。”陆逊接着分析说:“关羽自恃骁勇无敌,经常侵凌别人,刚立大功,更加骄傲放纵,现在一心只图北进,对我们吴国没有怀疑,他听到你生病的消息,必然更加不作防备。倘若现在出其不意地袭击他,自然可以将他擒获或者打败。您回京都见了主公(孙权),应该就此好生谋划。”吕蒙说:“关羽向来勇猛,既难以对付,且又久据荆州,威望和信义更加增大,加之刚刚打了胜仗,胆量气势更盛,是不容易图谋他的。”吕蒙回到建业,孙权问他:“您病了,谁可以接替您的职务?”吕蒙回答说:“陆逊谋深虑远,具有堪当重任的才能,从其对局势的分析筹划所显示出的器识来看,他最终是可以担当大任的。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并不为关羽所畏忌,(要找接替我的人)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如果任用他,应当指令他对外要隐藏自己的才能行迹,而在暗中观察形势变化,寻找有利时机,然后方可战胜关羽。”孙权于是召见陆逊,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都督,接替吕蒙的防务。陆逊奉命来到陆口后,立即写信给关羽极尽恭维之辞,说:“前不久蒙您观察敌人衅隙而适时出兵北伐,按照法制治军用兵,因而以较小的举动而获得大胜,这是何等崇高伟大啊!敌国遭到失败,有利于我们两国同盟互助。因此,听到这一胜利消息后,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击节庆贺,盼望您乘胜前进,席卷中原,以实现我们共扶汉室的心愿。我陆逊才思不敏,受命西来驻防,引颈仰慕您光照尘世的业绩,渴望接受您对我的良好教诲。”又说:“于禁等人被擒,远近的人们都欢欣赞叹,认为将军的功勋足以与世长存,即使是当年晋文公城濮败楚之用兵,淮阴侯韩信攻克赵国之谋略,也都没有超过您的功绩。听说魏将徐晃等人率步骑兵进驻樊城附近,窥探您的动静。曹操是个狡猾的敌人,他出于对您的忿恨,将不顾处境困难,而暗中增派部队,以求实现其南进的野心。他的部队虽说已经久战疲惫,但还有猛将悍卒可用。况且打了胜仗之后,往往患在骄傲轻敌。古人用兵之法是,胜仗之后更加警惕。因此,希望您能广为筹划,制定周密方略,以确保全胜不败的战绩。我本一介书生,粗疏迟钝,愧居自己不堪胜任的职务,幸喜与您这位威德崇高的将军为邻,因此乐于向您尽抒愚见,虽然不能合乎您的谋策,但我的心情还是可以理解的。倘能明了我对您的仰慕之情,以上所言则供您考察。”关羽看了陆逊的信后,觉得他有谦恭敬仰和请求依托的意思,于是大为放心,对吴国不再有疑忌了。陆逊及时地把这些情况报告给孙权,陈述其可以擒获关羽的主要理由。于是孙权秘密派兵而来,委任陆逊和吕蒙为先锋。大军一到,立刻攻克公安和南郡。材料二:关羽听说马超前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有谁可以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好强护短,于是答复他说:“孟起兼有文武天赋,雄健刚烈超过一般人,是一代豪杰,与黥布、彭越是同类的人,可与张飞并驾齐驱争个高下,然而还是不如你美髯公无与伦比地超群出众。”关羽胡须漂亮,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收到书信后很高兴,拿出来给他的宾客们看。15.D【解析】“从此舍舟何所诣”是在说诗人打算舍弃船只,不再浪迹于江湖,但不知去往何处,但并无“心酸悲苦”之意,因为后面紧接着又说看到“酒旗歌扇”正在迎接自己,这是一种放达的心绪。此题C项需回到课本《琵琶行》,联系上下句分析“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