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快题设计规范样本_第1页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规范样本_第2页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规范样本_第3页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规范样本_第4页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规范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都市规划快题惯用规范商店建筑设计规范第一节选址和布置第2.1.1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基地宜选取在都市商业地区或重要道路适当位置。

大中型菜市场类建筑基地,通路出口距都市干道交叉路口红线转弯起点处不应不大于70m。

社区内商店建筑服务半径不适当超过300m。

第2.1.2条商店建筑不适当设在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厂房、仓库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附近;如因用地条件所限,其安全距离应符合防火规范关于规定。

第2.1.3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应有不少于两个面出入口与都市道路相邻接;或基地应有不不大于1/4周边总长度和建筑物不少于两个出入口与一边都市道路相邻接。

第2.1.4条大中型商店基地内,在建筑物背面或侧面,应设立净宽度不不大于4m运送道路。基地内消防车道也可与运送道路结合设立。

第2.1.5条新建大中型商店建筑重要出入口前,按本地规划部门规定,应留有恰当集散场地。

第2.1.6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如附近无公共停车场地时,按本地规划部门规定,应在基地内设停车场地或在建筑物内设停车库。

第二节步行商业街第2.2.1条步行商业街内应禁止车辆通行,并应符合都市规划和消防、交通部门关于规定。

第2.2.2条原有都市道路改为步行商业街时,必要具备邻近道路能承担该区段车流量条件。

第2.2.3条步行商业街宽度,依照不同状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改、扩建两边建筑与道路成为步行商业街红线宽度不适当不大于10m;

二、新建步行商业街可按街内有无设施和人行流量拟定其宽度,并应留出不不大于5m宽度供消防车通行。

第2.2.4条步行商业街长度不适当不不大于500m并在每间距不不不大于160m处,宜设横穿该街区消防车道。

第2.2.5条步行商业街上空如设有顶盖时,净高不适当不大于5.50m,其构造应符合防火规范规定,并采用安全采光材料。

第2.2.6条步行商业街两侧如为多层建筑,因交通功能而设立外廊、天桥和梯道时,应符合防火规范规定。

第2.2.7条步行商业街各个出入口附近应设立停车场地。5.3商业步行区5.3.1商业步行区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不不大于160m。区内道路网密度可采用13-18km/km2。5.3.2商业步行区道路应满足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通行规定。道路宽度可采用10~15m,共其间可配备小型广场。5.3.3商业步行区内步行道路和广场面积,可按每平方米容纳0.8-1.0人计算。5.3.4商业步行区距都市次干路距离不适当不不大于200m;步行区进出口距公共交通停靠站距离不适当不不大于100m。5.3.5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距离不适当不不大于100m,并不得不不大于200m。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第一节校址选取

第2.1.1条

学校校址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校址应选取在阳光充分、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畅通、地势较高地段。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场地和提供设立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地段。学校与各类污染源距离应符合国家关于防护距离规定。

三、学校重要教学用房外墙面与铁路距离不应不大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道路同侧路边距离不应不大于80m,当不大于80m时,必要采用有效隔声办法。

四、学校不适当与市场、公共娱乐场合,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场合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适当不不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适当不不大于500m。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乡干道、公路及铁路。有学生宿舍学校,不受此限制。第二节学校用地

第2.2.1条

学校用地应涉及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某些。各某些用地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沿;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涉及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边通道、房前屋后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三、学校运动场地应涉及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整片运动场地。

四、学校绿化用地应涉及成片绿地和室外自然科学园地。

第2.2.2条

学校建筑用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学校建筑容积率可依照其性质、建筑用地和建筑面积多少拟定。小学不适当不不大于0.8;中学不适当不不大于0.9;中师、幼师不适当不不大于0.7。

二、中师、幼师应有供全体学生住宿宿舍用地。有住宿生中学宜有某些学生住宿用地。

三、学校自行车棚用地应依照城乡交通状况决定。

四、在采暖地区,当学校建在无城乡集中供热地段时,应留有锅炉房、燃料、灰渣堆放用地。

第2.2.3条

学校运动场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步作课间操之用。小学每学生不适当不大于2.3m2,中学每学生不适当不大于3.3m2。

二、学校田径运动场应符合表2.2.3规定:

三、每六个班应有一种篮球场或排球场。

四、运动场地长轴宜南北向布置,场地应为弹性地面。

五、有条件学校宜设游泳池。第2.2.4条

学校绿化用地:中师、幼师不应不大于每学生2m2;中学不应不大于每学生1m2;小学不应不大于每学生0.5m2。第三节总平面布局第2.3.1条

学校应有总平面设计,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建筑设计。

第2.3.2条

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管理用房、服务用房、运动场地、自然科学园地及生活区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以便、互不干扰。

第2.3.3条

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区、接近室外运动场地布置。

第2.3.4条

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其他教学用房位置。

第2.3.5条

学校校门不适当开向城乡干道或机动车流量每小时超过300辆道路。校门处应留出一定缓冲距离。

第2.3.6条

建筑物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教学用房应有良好自然通风。

二、南向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不大于2h。

三、两排教室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不大于25m。教室长边与运动场地间距不应不大于25m。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第一节基地选取

第2.1.1条

四个班以上托儿所、幼儿园应有独立建筑基地,并应依照城乡及工矿区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布点。托儿所、幼儿园规模在三个班如下时,也可设于居住建筑物底层,但应有独立出入口和相应室外游戏场地及安全防护设施。

第2.1.2条

托儿所、幼儿园基地选取应满足下列规定:

一、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关于卫生防护原则规定。

二、以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

三、日照充分,场地干燥,排水畅通,环境优美或接近都市绿化地带。

四、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室外游戏场地布置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节总平面设计

第2.2.1条

托儿所、幼儿园应依照设计任务书规定对建筑物、室外游戏场地、绿化用地及杂物院等进行总体布置,做到功能分区合理,以便管理,朝向适当,游戏场地日照充分,创造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环境空间。

第2.2.2条

总用地面积应按照国家现行关于规定执行。

第2.2.3条

托儿所、幼儿园室外游戏场地应满足下列规定:

一、必要设立各班专用室外游戏场地。每班游戏场地面积不应不大于60m2。各游戏场地之间宜采用分隔办法。

二、应有全园共用室外游戏场地,其面积不适当不大于下式计算值:

室外共用游戏场地面积(m2)=180+20(N-1)

注:1、180、20、1为常数、N为班数(乳儿班不计)。

2、室外共用游戏场地应考虑设立游戏器具、30m跑道、沙坑、洗手池和贮水深度不超过0.3m戏水池等。

第2.2.4条

托儿所、幼儿园宜有集中绿化用地面积,并禁止种植有毒、带刺植物。

第2.2.5条

托儿所、幼儿园宜在供应区内设立杂物院,并单独设立对外出入口。基地边界、游戏场地、绿化等用围护、遮拦设施,应安全、美观、通透。办公建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保证办公建筑设计在合用、安全、卫生等方面基本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合用于全国城乡机关、团队、企事业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办公建筑设计。其他建筑中办公用房某些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1.0.3条办公建筑按高度划分应符合如下规定:

一、建筑高度24m如下为低层或多层办公建筑;

二、建筑高度超过24m而未超过100m为高层办公建筑;

三、建筑高度超过100m为超高层办公建筑。

第1.0.4条办公建筑设计除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关于设计原则、规范和规定.第一节基地第2.1.1条办公建筑基地应选在交通和通讯以便地段,并应避开产生粉尘、煤烟、散发有害物质场合和贮存有易爆、易燃品等地段.

第2.1.2条位于都市办公建筑基地,应符合都市规划布局规定,并应选在市政设施比较完善地段。

第2.1.3条工业公司办公建筑,可在公司基地内选取联系以便,污染影响最小地段建造,并应符合安全、卫生和环保等法规关于规定。第二节总平面第2.2.1条总平面布置宜进行环境及绿化设计。

第2.2.2条在同一基地内办公楼与其他建筑共建,或建造以办公用房为主综合性建筑,应依照使用功能不同,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互不干扰。

第2.2.3条建筑基地内应设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场(库)。条件不容许时,可由关于部门就近统筹建设停车空间。停车场地面积由本地规划部门拟定。

第2.2.4条总平面布置应合理安排好设备机房、附属设施和地下建筑物。如设有锅炉房、食堂宜设运送燃料、货品和清除垃圾等单独出入口。采用原煤作燃料锅炉房,应留有堆放场地。旅馆建筑设计规范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第2.0.1条基地。

一、基地选取应符合本地都市规划规定,并应选在交通以便、环境良好地区。

二、在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区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基地选取及建筑布局,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关于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规定。

三、在城乡基地应至少一面临接城乡道路,其长度应满足基地内组织各功能区出入口、客货运送、防火疏散及环境卫生等规定。

第2.0.2条总平面。

一、总平面布置应结合本地气候特性、详细环境,妥善解决与市政设施关系。

二、重要出入口必要明显,并能引导旅客直接到达门厅。重要出入口应依照使用规定设立单车道或多车道,入口车道上方宜设雨棚。

三、无论采用何种建筑形式,均应合理划分旅馆建筑功能分区,组织各种出入口,使人流、货流、车流互不交叉。

四、在综合性建筑中,旅馆某些应有单独分区,并有独立出入口;对外营业商店、餐厅等不应影响旅馆自身使用功能。

五、总平面布置应解决好主体建筑与辅助建筑关系。对各种设备所产生噪声和废气应采用办法,避免干扰客房区和邻近建筑。

六、总平面布置应合理安排各种管道,做好管道综合,并便于维护和检修。

七、应依照所需停放车辆车型及辆数在基地内或建筑物内设立停车空间,或按都市规划部门规定设立公用停车场地。

八、基地内应依照所处地点布置一定绿化,做好绿化设计。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第2.0.1条新建文化馆宜有独立建筑基地,并应符合文化事业和都市规划布点规定。

第2.0.2条文化馆基地选址应满足下列规定:

一、位置适中、交通便利、便于群众活动地段;

二、环境优美、远离污染源。

第2.0.3条文化馆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组织人流和车辆交通路线,对喧闹与安静用房应有合理分区与恰当分隔;

二、基地按使用需要,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当重要出入口紧临重要交通干道时,应按规划部门规定留出缓冲距离;

三、在基地内应设立自行车和机动车停放场地,并考虑设立画廊、橱窗等宣传设施。

第2.0.4条文化馆庭院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及建筑功能分区需要,布置室外休息活动场地、绿化、建筑小品等,创造优美空间环境。

第2.0.5条当文化馆基地距医院、住宅及托幼等建筑较近时,馆内噪声较大观演厅、排练室、游艺室等,应布置在离开上述建筑一定距离恰当位置,并采用必要防止干扰办法。

第2.0.6条文化馆建筑覆盖率、建筑容积率,应符合本地规划部门制定规定。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3站址和总平面

3.1.1汽车客运站站址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都市规划总体交通规定;

2与都市干道联系密切,流向合理及出入以便;

3地点适中,以便旅客集散和换乘其她交通;

4具备必要水源、电源、消防、通信、疏散及排污等条件。3.2总平面设计3.2.1汽车客运站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总平面布置应涉及站前广场、站房、停车场、附属建筑、车辆进出口及绿化等内容;

2布局合理,分区明确,使用以便,流线简捷,应避免旅客、车辆及行包流线交叉;

3布置紧凑,合理运用地形,节约用地,并留有发展余地,与周边建筑关系应协调;

4应解决好站区内排水坡度,防止积水。3.2.2汽车进站口、出站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二级汽车站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别独立设立,三、四级站宜分别设立;汽车进站口、出站口宽度均不应不大于4m;

2汽车进站口、出站口与旅客重要出入口应设不不大于5m安全距离,并应有隔离办法;

3汽车进站口、出站口距公园、学校、托幼建筑及人员密集场合重要出入口距离不应不大于20m;

4汽车进站口、出站口应保证驾驶员行车安全视距。3.2.3汽车客运站站内道路应按人行道路、车行道路分别设立。双车道宽度不应不大于6m;单车道宽度不应不大于4m;重要人行道路宽度不应不大于2.5m。4.0.1站前广场应与都市交通干道相连。

4.0.2站前广场应明确划分车流路线、客流路线、停车区域、活动区域及服务区域。

4.0.3旅客进出站路线应短捷流畅;应设残疾人通道,其设立应符合现行行业原则《以便残疾人使用都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规定。

4.0.4站前广场位于都市干道尽端时,宜增设通往站前广场道路;位于干道一侧时,宜恰当加大站前广场进深。公园设计规范第一节与都市规划关系第2.1.1条公园用地范畴和性质,应以批准都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根据。

第2.1.2条市、区级公园范畴线应与都市道路红线重叠,条件不容许时,必要设通道使重要出入口与都市道路衔接。

第2.1.3条公园沿都市道路某些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用办法,避免地面迳流冲刷、污染都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第2.1.4条沿都市主、次干道市、区级公园重要出入口位置,必要与都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依照规划和交通需要设立游人集散广场。

第2.1.5条公园沿都市道路、水系某些景观,应与该地段都市风貌相协调。

第2.1.6条都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用地不应按公园设计。公园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第2.1.7条都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其她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适当通过公园,特殊状况时过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选线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规定;

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地下管线与树木水平距离符合附录二规定;

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不不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不不大于3m。依照上部荷载,对管线采用必要保护办法;

四、通过乔木林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办法。第二节内容和规模第2.2.1条公园设计必要以创造优美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依照公园类型拟定其特有内容。

第2.2.2条综合性公园内容应涉及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小朋友游戏场和安静休憩区,也可设游戏型体育设施。在已有动物园都市,其综合性公园内不适当设大型或猛兽类动物展区。全园面积不适当不大于10hm2。

第2.2.3条小朋友公园应有小朋友科普教诲内容和游戏设施,全园面积宜不不大于2hm2。

第2.2.4条动物园应有适合动物生活环境;游人参观、休息、科普设施;安全、卫生隔离设施和绿带;饲料加工场以及兽医院。检疫站、隔离场和饲料基地不适当设在园内。全园面积宜不不大于2hm2。

专类动物园应以展出具备地区或类型特点动物为重要内容。全园面积宜在5~20hm2。

第2.2.5条植物园应创造适于各种植物生长立地环境,应有体现本园特点科普展览区和相应科研实验区。全园面积宜不不大于40hm2。

专类植物园应以展出具备明显特性或重要意义植物为重要内容,全园面积宜不不大于2hm2。

盆景园应以展出各种盆景为重要内容。独立盆景园面积宜不不大于2hm2。

第2.2.6条风景名胜公园应在保护好自然和人文景观基本上,设立适量游览路、休憩、服务和公用等设施。

第2.2.7条历史名园修复设计必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为保护或参观使用而设立防火设施、值班室、厕所及水电等工程管线,也不得变化文物原状。

第2.2.8条其她专类公园,应有名副其实主题内容。全园面积宜不不大于2hm2。

第2.2.9条居住区公园和居住社区游园,必要设立小朋友游戏设施,同步应照顾老人游憩需要。居住区公园陆地面积随居住区人口数量而定,宜在5~10hm2之间。居住社区游园面积宜不不大于0.5hm2。

第2.2.10条带状公园,应具备隔离、装饰街道和供短暂休憩作用。园内应设立简朴休憩设施,植物配备应考虑与都市环境关系及园外行人、乘车人对公园外貌观赏效果。

第2.2.11条街旁游园,应以配备精美园林植物为主,讲究街景艺术效果并应设有供短暂休憩设施。第四节常规设施第2.4.2条公园内不得修建与其性质无关、单纯以营利为目餐厅、旅馆和舞厅等建筑。公园中以便游人使用餐厅、小卖店等服务设施规模应与游人容量相适应。

第2.4.3条游人使用厕所面积不不大于10hm2公园,应按游人容量2%设立厕所蹲位(涉及小便斗位数),不大于10hm2者按游人容量1.5%设立;男女蹲位比例为1~1.5∶1;厕所服务半径不适当超过250m;各厕所内蹲位数应与公园内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在小朋友游戏场附近,应设立以便小朋友使用厕所;公园宜设以便残疾人使用厕所。

第2.4.4条公用条凳、坐椅、美人靠(涉及一切游览建筑和构筑物中在内)等,其数量应按游人容量20%~30%设立,但平均每1hm2陆地面积上座位数最低不得少于20,最高不得超过150。分布应合理。

第2.4.5条停车场和自行车存车处位置应设于各游人出入口附近,不得占用出入口内外广场,其用地面积应依照公园性质和游人使用交通工具拟定。

第2.4.6条园路、园桥、铺装场地、出入口及游览服务建筑周边照明原则,可参照关于原则执行。都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0.1居住区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构造、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内在联系,构成一种完善、相对独立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4.0.1.1以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4.0.1.2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相应公共活动中心,以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4.0.1.3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以便居住环境;4.0.2

居住区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4.0.2.1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4.0.2.2合理设立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嗓场对居民污染和干扰;

4.0.2.3精心设立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4.0.2.4注重景观和空间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4.0.2.5公共活动空间环境设计,应解决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活动之间互有关系.4.0.3便于寻访、辨认和街道命名。4.0.4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畴内进行住宅建设,其规划设计必要遵循保护规划指引;居住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要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环境风貌。5住宅5.0.2.3

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适当不大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适当不大于13m;

(2)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素,恰当加大间距。

5.0.3

住宅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0.3.1

选用环境条件优越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应合理紧凑;

5.0.3.2

面街布置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都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

5.0.3.3

在I、II、IV、VII建筑气候区,重要应利于住宅冬季日照、防寒、保温与防风沙侵袭;在III、IV建筑气候区,重要应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规定;

5.0.3.4

在丘陵和山区,除考虑住宅布置与主导风向关系外,尚应注重因地形变化而产生地方风对住宅建筑防寒、保温或自然通风影响;

5.0.3.5老年人居住建筑宜接近有关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5.0.4住宅设计原则,应符合现行国标《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99规定,宜采用各种户型和各种面积原则。

5.0.5住宅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5.0.5.1依照都市规划规定和综合经济效益,拟定经济住宅层数与合理层数构造;

5.0.5.2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进入住宅后单程上或下层数计算。

5.0.6住宅净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6公共服务设施6.0.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涉及:教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

6.0.2

居住区配套公建配建水平,必要与居住人口规模相相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投入使用。

6.0.3

居住区配套公建项目,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规定。配建指标,应以表6.0.3规定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并应遵循下列原则: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千人)表6.0.3居住区社区组团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总指标1668~3293

(2228~4213)2172~5559

(2762~6329)968~2397

(1338~2977)1091~3835

(1491~4585)362~856

(703~1356)488~1058

(868~1578)其

中教诲600~12001000~2400330~1200700~2400160~400300~500医疗卫生(含医院)78~198

(178~398)138~378

(298~548)38~9878~2286~2012~40文体125~245225~64545~7565~10518~2440~60商业服务700~910600~940450~570100~600150~370100~400社区服务59~46476~66859~29276~32819~3216~28金融邮电(含银行、邮电局)20~30

(60~80)25~5016~2222~34----市政公用(含居民存车处)40~150

(460~820)70~360

(500~960)30~140

(400~720)50~140

(450~760)9~10

(350~510)20~30

(400~550)行政管理及其他46~9637~72--------注:①居住区级指标含社区和组团级指标,社区级含组团级指标;

②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

③总指标未含其他类,使用时应依照规划设计规定拟定本类面积指标;

④社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

⑤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在采暖地区应自行拟定。6.0.3.1

各地应按表6.0.3中规定所拟定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中关于项目及其详细指标控制;

6.0.3.2

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和表6.0.3在使用时可依照规划布局开式和规划用地四周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归并、调节,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相应千人总指标;

6.0.3.3

当规划用地内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社区之间或社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项目外,还应依照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边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关于项目及增长关于指标;

6.0.3.6

旧区改建和都市边沿居住区,其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可酌情增减,但应符合本地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关于规定;

6.0.3.7

凡国家拟定一、二类人防重点都市均应按国家人防部门关于规定配建防空地下室,并应遵循平战结合原则,与都市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将居住区使用某些面积,按其使用性质纳入配套公建;

6.0.3.8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设立规定,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7条规定。对其中服务内容可酌情选用。

6.0.4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6.0.4.1依照不同项目使用性质和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应采用相对集中与恰当分散相结合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以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6.0.4.2

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关于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

6.0.4.3

基层服务设施设立应以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规定。

6.0.4.4

配套公建规划布局和设计应考虑发展需要。

6.0.5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公共建筑,必要相应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并就符合下列规定:

6.0.5.1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停车位控制指标,应符合表6.0.5规定。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停车位控制指标表6.0.5名称单位自行车机动车公共中心车位/100㎡建筑面积不不大于或等于7.5不不大于或等于0.45商业中心车位/100㎡营业面积不不大于或等于7.5不不大于或等于0.45集贸市场车位/100㎡营业场地不不大于或等于7.5不不大于或等于0.30饮食店车位/100㎡营业面积不不大于或等于3.6不不大于或等于0.30医院、门诊所车位/100㎡建筑面积不不大于或等于1.5不不大于或等于0.30注:①本表机动车停车车位以小型汽车为原则当量表达:

②其他各型车辆停车位换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关于规定。

6.0.5.2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立,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7绿地7.0.1

居住区内绿地,应涉及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涉及了满足本地植树绿化覆土规定,以便居民出入地上或半地下建筑屋顶绿地。

7.0.2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7.0.2.1一切可绿化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

7.0.2.2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宅间绿地面积计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关于规定;

7.0.2.3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适当低于25%。

7.0.3居住区内绿地规划,应依照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环境特点及用地详细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绿地系统。并宜保存和运用规划范畴内已有树木和绿地。

7.0.4居住区内公共绿地,应依照居住区不同规划布局形式,设立相应中心绿地,以及老年人、小朋友活动场地和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7.0.4.1中心绿地设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表7.0.4-1规定,表内“设立内容”可视详细条件选用;(2)至少应有一种边与相应级别道路相邻;(3)绿化面积(含水面)不适当不大于70%;

(4)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他通透式院墙栏杆作分隔;

(5)组团绿地设立应满足有不少于1/3绿地面积在原则建筑日照阴影线范畴之外规定,并便于设立小朋友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设立还应同步满足表7.0.4-2中各项规定,其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关于规定;8道路8.0.1居住区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8.0.1.1依照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环境条件、都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出行方式,应选取经济,便捷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8.0.1.2社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来回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通行;

8.0.1.3有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多样化;

8.0.1.4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干扰;

8.0.1.5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规定;

8.0.1.6满足居住区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埋设规定;

8.0.1.7都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存和运用有历史文化价值街道;

8.0.1.8应便于居民汽车通行;同步保证行人、骑车人安全便利。

8.0.2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社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列规定:8.0.2.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适当不大于20m;

8.0.2.2社区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不适当不大于14m;无供热管线不适当不大于10m;

8.0.2.3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不适当不大于10m;无供热管线不适当不大于8m;8.0.2.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适当不大于2.5m;8.0.5

居住区内道路设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1

社区内重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人口;居住区内重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不大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不大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适当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

居住区内道路与都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适当不大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都市道路相接;

8.0.5.3

进入组团道路,既应以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通行,又应维护院落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8.0.5.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立为残疾人通行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坡道宽度不应不大于2.5m,纵坡不应不不大于2.5%;

8.0.5.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适当不不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不大于12m×12m回车场地;8.0.6居住区内必要配套设立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8.0.6.1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不大于10%;

8.0.6.2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比率)不适当超过10%;

8.0.6.3居民停车场、库布置应以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适当不不大于150m第十一章广场与停车场第一节都市广场第11.1.1条都市广场按其性质、用途及在道路网中地位分为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纪念性广场与商业广场等五类。有些广场兼有各种功能。第11.1.2条应按照都市总体规划拟定性质、功能和用地范畴,结合交通特性、地形、自然环境等进行广场设计,并解决好与毗连道路及重要建筑物出入口衔接,以及和四周建筑物协调,注意广场艺术风貌。广场应按人流、车流分离原则,布置分隔、导流等设施,并采用交通标志与标线批示行车方向、停车场地、步行活动区。第11.1.3条各类广场功能与设计规定如下:一、公共活动广场重要供居民文化休息活动。有集会功能时,应按集会人数计算需用场地,并对大量人流迅速集散交通组织以及与其相适应各类车辆停放场地进行合理布置和设计。二、集散广场应依照高峰时间人流和车辆多少、公共建筑物重要出入口位置,结合地形,合理布置车辆与人群进出通道、停车场地、步行活动地带等。飞机场、港口码头、铁路车站与长途汽车站等站前广场应与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下铁道站点布置统一规划,组织交通,使人流、客货运车流通路分开,行人活动区与车辆通行区别开,离站、到站车流分开。必要时,设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大型体育馆(场)、展览馆、博物馆、公园及大型影(剧)院门前广场应结合周边道路进出口,采用恰当办法引导车辆、行人集散。三、交通广场涉及桥头广场、环形交通广场等,应解决好广场与所衔接道路交通,合理拟定交通组织方式和广场平面布置,减少不同流向人车互相干扰,必要时设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四、纪念性广场应以纪念性建筑物为主体,结合地形布置绿化与供瞻仰、游览活动铺装场地。为保持环境安静,应另辟停车场地,避免导入车流。五、商业广场应以人行活动为主,合理布置商业贸易建筑、人流活动区。广场人流进出口应与周边公共交通站协调,合理解决人流与车流干扰。第11.1.4条在广场通道与道路衔接出入口处,应满足行车视距规定。第11.1.5条广场竖向设计应依照平面布置、地形、土方工程、地下管线、广场上重要建筑物标高、周边道路标高与排水规定等进行,并考虑广场整体布置美观。广场排水应考虑广场地形坡向、面积大小、相连接道路排水设施,采用单向或多向排水。广场设计坡度,平原地区应不大于或等于1%,最小为0.3%;丘陵和山区应不大于或等于3%。地形困难时,可建成阶梯式广场。与广场相连接道路纵坡度以0.5~2%为宜。困难时最大纵坡度不应不不大于7%,积雪及寒冷地区不应不不大于6%,但在出入口处应设立纵坡度不大于或等于2%缓坡段。第二节停车场第11.2.1条机动车停车场分为公用停车场和专用停车场两类。本节规定合用于公用停车场设计。专用停车场设计可参照使用。第11.2.2条停车场设立应结合都市规划布局和道路交通组织需要,合理分布。在大型公共建筑、重要机关单位门前以及公共汽车首、末站等处均应布置恰当容量停车场。大型建筑物停车场应与建筑物位于主干路同侧。人流、车流量大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宜按分区就近原则,恰当分散安排停车场。对于商业文化街和商业步行街,可恰当集中安排停车场。第11.2.3条公用停车场规模应按照服务对象规定、车辆到达与拜别交通特性、高峰日平均吸引车次总量、停车场地日有效周转次数,以及平均停放时间和车位停放不均匀性等因素,结合都市交通发展规划拟定。第11.2.4条公用停车场停车区距所服务公共建筑出入口距离宜采用50~100m。对于风景名胜区,当考虑到环保需要或受用地限制时,距重要入口可达150~200m;对于医院、疗养院、学校、公共图书馆与居住区,为保持环境宁静,减少交通噪声或废气污染影响,应使停车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