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

考生注意:

L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变动时期。思想的解放带来了文艺创作的繁荣、理论批评的自觉,成就了中

华文艺思想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在绘画方面,人物画空前兴盛,山水画异军突起,出现了曹不兴、顾恺

之、陆探微、张僧繇等画坛巨擘,产生了“鉴戒”“畅神”等代表性观点,成为我国文艺理论自觉时期绘画领

域的标志性成果,也为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画论史上,“鉴戒”一说虽系曹植首倡,但教化作为绘画的固有功能,其渊源几乎同绘画艺术本身

一样久远。据《史记•殷本纪》和《别录》的记载,殷商大贤伊尹曾图画“九主之形”,作为商汤治国理政的

镜鉴。两汉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画论著述传世,但从王延寿“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诚世,善以示后”

(《鲁灵光殿赋》)一类的文字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绘画的“鉴戒”功能已经有了理论自觉,这也为曹植的

首倡打下了基础。

在“鉴戒”思想的影响下,中古画论呈现出新的特质,与此前绘画注重教化相比,带有更加鲜明的时代印

记。

一是注重情感,尤为注重情感对于''鉴戒”的襄助作用。汉魏时期,王公贵族悬挂人物像于室内用以“鉴

戒”是社会的风气,而“鉴戒”功能的实现,多取决于观画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理性自觉,其

实际功效并不容易得到保证,因而王充说“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入之面,孰与观其言

行”(《论衡•别通》),一些抑画扬文之论,也并非全无道理。

二是凸显美感,尤为凸显美感对于“鉴戒”的深化作用。顾恺之的''虽美而不尽善也”(《魏晋胜流画赞》),

姚最的“赋彩鲜丽,观者悦情”(《续画品》)等,均强调了美感对于“鉴戒”的深化作用。只有观画者获得精

神境界的提升,这样的作品才被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审美因素的凸显,极大地丰富了中古画论的理论内

涵,使其向着“尽善尽美”的艺术至境前进了一大步。

(摘编自工聪《“鉴戒”与中古画论))

材料二:

曹植《画赞序》全文的功能可概括为“存乎鉴戒”而且这种“鉴戒”作用还不是简单的图解式的,而是由

绘画的艺术形象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共鸣所产生的,他谈道:“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

英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英不忘食……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仰戴”“悲惋”“切

齿”“忘食”等,这些都是不同的人物画像所引起的各不相同且丰富多变的情感反应,这就触及了绘画艺术功

能特征的本质之处。

曹植《画赞序》中所提及的情感反应这一问题在我国绘画史上应为首次触及。而这种“观后感”即情感反

应产生的原因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曹植当时所见的汉魏时期的壁画确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生动的形

象本身就让人“仰戴”“悲惋”“切齿”……形象的生动与造型的准确足以表现出三皇五帝、三季暴主、篡臣贼

嗣、高节妙士……各自特有的形神特征,观者看后即可触动到心灵深处而引发共鸣。其二,也许壁画绘制的人

物形象并未达到触动人心的程度,但由于壁画上的各种人物相关文学作品与传说在先前便已经广泛流布,其形

象早已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定式。绘画形象塑造得是否到位,是否传神,观后能否触动人心并不

重要,重要的是绘画中的内容早已通过其他方式深入人心。这正如“谈虎色变”的道理一样。由于我们无法见

到曹植所述壁画的形象,那么以上两种原因都有可能,只是我们无法给出肯定与准确的判断,故而也就无法提

出明确的结论,一切都只能是一种推断和假设。但无论如何,曹植提出的观壁画内容后即引起观画者的情感反

应,这在绘画理论史上还是第一次,表明绘画在那一时期已经开始倾向于使作品带有明确的情感内涵,从而引

导观者产生与画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绘画之所以能够通过人物描绘来表达“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其对人物的刻画也必然要求各具特色,

而不仅仅是依靠人物旁边的题榜去区分所绘人物的身份。由此可见,较之于更早时期的绘画作品,如战国时期

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以及西汉的轶侯妻墓帛画相比,曹植所见的作品更具备了充分的情感内涵与审美价值观

的导向作用。作者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的可能已经不仅仅是客观的人和景物,而是富含了作者情感的、更为深刻

的内容。

(摘编自胡泊《曹植〈画赘序>所蕴含的理论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古时期是中华文艺思想史上高度繁荣的时期,缘于思想的解放带来的文艺创作的繁荣以及理论批评的自

觉。

B.曹植的“鉴戒”思想促使中古画论呈现新的特质,即更加注重情感、凸显美感,这与此前的绘画理论截然不

同。

C.不同的人物画像能引起观画者各不相同的情感反应,曹植所提的这一问题在我国绘画史上是首次触及,意义

深远。

D.由于我们无法见到曹植所述壁画的形象,所以对于“鉴戒”理论的“情感反应”原因的分析只能是一种推断

和假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史记•殷本纪》和《别录》中的关于殷商大贤伊尹图画“九主之形”的记载,可知殷商时期,人物画

已经具有“鉴戒”君王的功用。

B.受到曹植“鉴戒”观念的影响,王充认为观看古代名人画像,无法与亲自观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相比。

C.材料二认为观画者若在观画之前已对画面人物有了憎恶或崇尚等情感,其观画时难以突破先人为主的情感定

式。

D.画家在绘画作品时既应表现客观事物,又应表达主观情感,后者较之前者能更主观地反映出绘画者的审美主

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姚最《续画品》)

B.“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C∙“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D.“使画可尽,则无事乎书矣。”(宋濂《画原》)

4.如何更好地实现绘画作品的“鉴戒”的教化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二在阐述曹植“鉴戒”这一理论时,主要采用哪些方法证明了“鉴戒”说产生的原因?请根据文本概括。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月食(节选)

李国文

伊汝有点后悔他这次鲁莽的旅行了,应该事先写封信或者拍封电报。可是,给谁呢?

现在,当他乘坐的这辆长途汽车,愈来愈接近他要去的目的地,他的后悔也越来越强烈。不该来的,胡闹、

任性、冒失,即使是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丢失了,能够找回来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何况伊汝回到这块老

根据地,来寻找那种纯属精神世界的东西呢?甚至当长途汽车到达S县城的时候,他也说不好,这种东西究竟

是什么?除了那失去的爱情犹可捉摸之外,其他还有些混沌的东西,他能感觉到,但说不出来。

他站在汽车站门前的广场上,峭厉的山风,带着一股寒意,朝他脖领和袖口里钻进来,山区就是要冷一点,

车把式都把老羊皮背心反穿上了,他朝他们走去,想问一问,有没有顺路去莲花池的,把他捎上。然而,伊汝

没曾想得到的是一阵哄堂大笑。这里的山民有他们独特的幽默感,和一种对于苦日子的柔初的耐力:①“挣不

上你的钱了,老哥,去打上一张八角钱的票,坐那四个牯辘的铁牲口去吧,不误你吃晌午饭。”

伊汝也笑了,最后一次离开S县城的时候,连这汽车站还没有,敢情公路都通到莲花池了,没准还通到羊

角培吧?那个小小的山村,才是他旅行的终点。

不过,当他在售票窗口付那八角钱的时候,心里还是像斗争着的,去呢,还是不去?最后,终于接过车票,

打定主意,不再改悔了②尽管他说不清回羊角②的具体目的是什么,会有个什么样的局面等待着他,能不能寻

找到那未免玄虚的东西,但这是一桩宿愿,要不作这一次旅行,大概心里永远要感到欠缺似的。他把汽车票掖

好,看看时间尚早,就沿着原来叫做西关,现在叫做四新路的一条狭窄的街道,朝城里走去。不要小瞧这条高

低不平的石板路,现在的那些将军们、部长们,当年他们的坐骑蹄铁,或者那老布洒鞋,都曾经在这条路上急

匆匆地走过的,S县城的小米捞饭——说实在的,并不十分容易吞咽;当年,他们也是香喷喷地嚼过的,伊汝

现在也想吃点东西,虽然肚皮并不饿,但考虑到还要坐几个钟头汽车,到莲花池万一赶不上饭,翻那座主峰到

羊角嫡,可是得费点力气的。

他蓦地里生出一个念头,西关这一带,有个回族馆,羊汤是挺出名的。一九四七年,他跟弼马温部长(想

到这里笑了)头回来到S县城时,毕竟同志拍拍他的肩膀:“伊汝,我做东,请你喝西关的羊汤!”他记得这位

部长把一卷羊毛纸印的边区票,拍在饭桌上,震得酱醋瓶子叮当直响:“来,大碗的,多加佐料!”那恐怕是伊

汝在记忆里,吃的一顿最味美的佳餐了。羊汤是那样的鲜美滋润,那样喷香开胃,那些煮得酥烂的羊杂碎,简

直来不及品味,自己抡着爬进喉咙里去。

毕部长有胃病,不敢多吃,而他,吃完了还在舔嘴唇。“小鬼,再给你来一碗!"那对眼睛乐得眯成一条缝,

笑得伊汝不好意思。跑堂的一阵风似的端来了,还喊了一声:“小八路同志,请——“他低着头,像风卷残云

一样,吃得满脑门子冒热汗。

因此,他决定再去尝试一下这种美味。伊汝从四新路走到改成兴无路的东关,两个来回,也没找到那家回

族馆。他向一个卖烤白薯的打听,③那位脸上密密皴纹里,有着永远洗不掉的煤渣的山民。

“回族馆?俺是国营买卖,是农工商,是队里的试什么点。”

伊汝明白他误会了,以为拿过去的私营饭馆来嘲笑他,连忙掏出买票找的两毛小票,买了两块烤白薯,这

才使他相信外乡人的诚意,叹了一口气说:“回族馆早合并了,这不是搞农工商给队里挣钱么!”对于“农工商”

这个新名词,竟然能在S县城一位烤白薯的老乡嘴里吐出来,使他感到兴奋。新鲜的事物仿佛初秋早晨和煦的

阳光,并不因为这个偏僻的、自惭形秽的小县城而躲到云层里去,不,照样明亮温暖地投射过来。④他思忖着,

休要小看这座烤炉,焉知不会是若干年后联合企业的前身呢?他捧着滚烫的烤白薯离开了。身后,这位山民用

沙哑苍劲的声音叫卖着:“热的,糖瓢赛蜜!”

他上了汽车,听那汽车引擎在力竭声嘶地哼哧着。

这辆老道奇改装的长途汽车,伊汝一眼就看出来了。这部老爷车像得了气管炎似的,时不时干咳两声。不

过,这个二十多岁的女司机,例是有股生龙活虎的劲头,那短扑扑的头发,那裹在脖子上的羊肚手巾,那被太

阳晒和汗水渍的褪色花布褂子,使他想起什么,又睁开眼定睛看她的背影。她没有那种职业女司机戴着墨镜洒

脱高傲的神态,更多的像一个农村姑娘;也许刚拿到一张拖拉机的驾驶执照,看她那架势,也好像开“东方红”

或者“铁牛55”似的。但是她那密实的,一剪子较不透的黑发,她那宽阔的骨架,那圆泄丰满的肩膀,使他想

起了一个在脑海里从未淡薄过的影子,那是他记忆里最美的一页,也是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是多么

有意义的羊角墙的妞妞啊!

伊汝是为她来的么?也许是,但不完全是,那确实是他心头一笔沉重的负担。那莲花池的主峰在朝他招手,

他认为自己回来对了。长途汽车哼哼唧唧地、催人欲睡地朝莲花池公社爬上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伊汝回到曾经战斗过的老根据地,可能是为了寻找曾经失去的爱情,同时也是为了找寻内心深处念念不忘而

又言说不清的某种精神世界的东西。

B.在伊汝的回忆中,他们曾香喷喷地嚼过那S县城不易吞咽的小米捞饭,这段回忆旨在突出那一时期物质生活

的匮乏。

C“来,大碗的,多加佐料!”“小鬼,再给你来一碗!”简短的语言可看出毕部长豪爽的性格和对伊汝的关爱。

D.长途汽车上女司机“生龙活虎”而质朴自然的模样,让伊汝不由想到了“羊角脑的妞妞”,突出了当时的爱

情在他内心留下浓重的一笔。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当地人把公共汽车说成是“四个钻辘的铁牲口”,在体现他们特有的幽默的同时,也能从中看出他

们的热心和质朴。

B.句子②用“说不清”“什么”“能不能”等表达不确定的词语,与后文伊汝“认为自己回来对了”的笃定形成

了矛盾冲突。

C.句子③中的“皱纹”里“洗不掉的煤渣”,抓住了当地百姓的典型特征,用近乎夸张的特写描绘出山民饱经

沧桑的形象。

D.句子④是伊汝由“农工商”一词作出的合理联想,体现了他对于S县城经济飞速发展的美好憧憬。

8.文中是如何展现伊汝的内心世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确定了一组关键词:重温•变迁•坚守。请你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

思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君之所审者三:一日德不©当其位,二日功不当其秣,三日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

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

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

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②;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③制威。如

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途无行禽④,疏远无蔽

狱⑤,孤寡无隐治。故日:坦省治寡,朝不合众。

(节选自《管子•立政》)

材料二: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日:“子

观我治秦,孰与五竣大夫⑥贤?”赵良日:“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去之谤谤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日:

“诺,”赵良曰:“五段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英敢望焉。相秦六七年

而东伐郑,三置晋君⑦,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率毒,不操干戈,五殁

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杵,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蛛公尊,

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短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

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骄胁者为修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

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

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⑥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注】①不:译文从“必”,下同。②求:指谋求高爵要职。③便辟:指靠阿谀奉承得宠于君主的佞臣。④禽:

犹囚也。⑤蔽狱:冤狱。和后面的“隐治”意思一样。⑥五段大夫:指百里奚,曾辅佐秦穆公。⑦三置晋君:

指泰国曾帮助拥立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⑧捐宾客:“死亡”的讳称。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I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千人之诺A诺B不如一C士之谬谬D仆请E终日F正言G而无诛H可乎?

IL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禄,指俸禄,与《孔雀东南飞》中“儿己薄禄相”的“禄”词义不同。

B.刑,指刑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中的“刑”词义相同。

C.车乘,古代乘车陪在左右的人,与下文出现的“修乘”同义。

D.公族,多指诸侯或君王的同族,为政治权力分配的核心群体。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子指出用人失当和用人错误的区别,他认为用人失当是令品德低劣的人地位尊贵,最终招来的怨恨浅;而

用人错误是令品德淳厚的人地位卑微,造成的祸患深。

B.管子认为一旦君主错用人才,就可能受到阿谀奉承的邪佞之徒的蒙蔽,使得朝廷政令不能推行,治国的正路

被抛弃,国中坏事日益滋长。

C商鞅在秦国为相时,执行法律极为严酷,但他却拿自己与五段大夫百里奚相比来询问赵良的看法,显然他对

自己的政绩和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过于自信。

D.赵良先引用《诗经》的话,指责商鞅残害百姓失了民心,又以其出行时的场面与百里奚进行对比,强调了“德”

的重要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淤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材料一提到的“德、功、能”在百里奚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衰疾

陆游

衰疾支离负圣时,犹能采菊傍东篱。

捉衿见肘贫无敌,耸膊成山瘦可知。

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

不妨举世无同志,会有方来可与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紧扣题目,写作者因衰疾而辜负了圣明的时代,流露出内心的遗憾。

B.诗人以“无故”“成山”戏言自己生活困窘、身体瘦弱不堪的现状。

C诗人对过去的时光进行了总结,发现大部分时光都在喝酒中度过,一事无成。

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与其《临安春雨初霁》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16.本诗虽以“衰疾”为题,却无衰飒之感,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I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I)''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伴随着人的一生,但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如《劝

学》中就写到",

(2)历代文人深受儒家进取参与精神的影响,强化了“骐骥”意象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如《离骚》

中“,"两句,表明自己自强不息、愿意一马当先作为引路人的伟大情怀。

(3)小乐来到公园散步,碧波里朵朵荷花映入眼帘,他心中分外喜悦,不禁吟诵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六王毕,四海一1974年,大秦帝国的辉煌历经两千年时光后,被人揭开了冰山一南,震撼世人……这样

巨大而又围绕一个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雕塑史上A。

7月10日,“从文物里读懂中国"全国媒体寻根溯源陕西行活动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这里,一起感

受秦王朝的霸气与荣耀,品读秦始皇留给后世的珍贵“信笺”

①恢宏霸气的兵马俑坑中,②排列着数以千计的陶俑③真人与他们大小无异,④还原了一支攻坚克敌的大

秦军队⑤陶俑平均身高达1.8米左右,⑥是历代帝王陵墓当中唯一按照1:1的比例为标准制作而成的,⑦三

个俑坑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

陶俑大到身体结构小到须发眉毛,都B仔细观察,每一件兵马俑的姿势、神态脸部表情、脸

型、胡须、手纹、指甲盖完全不同;服饰、五官、胡须、头发是以纯手工雕塑的,按照古人真实模样,一笔一

画地刻出来。

文物历经两千年,为我们“讲述”大秦故事为了让它们更完整,更“健康”,文物修复者们使出C,

让它们“重获新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分析最后一段的三个引号的作用是否相同,并加以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不知几多人心系着的来车居然到了,闷闷的一个车站一变而为扰扰的境界。潘先生当火车没有驶进月台之

先,早已安排得十分周妥:他领头,右手提着个黑漆皮包,左手牵着个七岁的孩子,①哥哥又

牵着他母亲。潘先生说人多照顾不齐,这么牵着,首尾一气,犹如一条蛇,什么地方都好钻了,他又屡次叮嘱,

教大家握得紧紧,切勿放手;尚恐大家万一忘了,又屡次摇荡他的左手,意思是教把这警告打电报一般一站一

站递过去。

首尾一气诚然不错,②o火车将停时,所有的客人和东西都要涌向车门,潘先生一家的那

条蛇就有点尾大不掉了。他用黑漆皮包做前锋,胸腹部用力向前抵,居然进展到距车门只两个窗洞的地位,但

是他的七岁的孩子还在距车门四个窗洞的地方,被挤在好些客人和坐椅之间,一动不能动,潘先生前进后退都

没有希望,只得自己失约,先放了手,随即惊惶地发命令道:“你们看着我!你们看着我!”

21.文中两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闷闷”与“扰扰”两个叠词,请结合句意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核舟记》有云:“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雕,是中国传统微型雕刻工艺,制作时,

右手执刻刀,左手握不足一寸果核,讲究因势象形,雕刻时,以刻刀微雕,既在毫厘间使千钧力,又讲究刀刀

精准。譬如,精雕人物神态时,刀法不能冗余,即鼻头一刀、眼晴两刀、耳朵两刀……拂去屑末,须眉毕现,

神态逼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L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的能力。C项歪曲原文逻辑

关系。根据材料一第④自然段中所述,“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

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这两个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2.A【解析】本题考查比较两个材料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的逻辑做出评价和判断其推论是否合理的能力。

A项中“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这一解说不正确,应是论证“所在地

域文化的差异”对两宋“宋韵”差异的影响。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的能力。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唯有

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而A、B、C三项分别列述

的宋代茶事、宋代山水画、宋人诗词都仅论及优点,而未涉及弊端,不符合材料二论旨内涵的一分为二、辩证

分析的思维观;D项举宋代香事之例,既肯定其“鼎盛”“完全日常化”等长处,又指出朝廷采取专制手段“坐

收其利”(实则是对国民财富的变相掠夺)这一弊端,符合客观分析、理性评价的原则,因此D项为最佳选项。

4.①全面理解“宋韵”文化的特点:艺术与生活的统一、雅与俗兼具。②深入认识“宋韵”的代际差异与共性:

北宋与南宋的“宋韵”各具特点又有相承沿袭的共性。③深入探究“宋韵”文化形成的内外原因:外部佛道等

文化的影响,内部各自特定地域文化圈的浸润。④要辩证看待“宋韵”文化的雅俗、刚柔,理性分析其长短、

利弊。(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多个文本信息并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从“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

角度来设问,解答“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这一问题,可从两则材料入手筛选信息,并加以重组、整合

概括。材料一着重从“宋韵”文化的内容、代际异同、形成的内外原因等角度展开阐述,材料二侧重从如何客

观分析、理性评价“宋韵”文化内容之精华与糟粕的角度来论析。通读两则材料,逐一归纳出有关正确对待“宋

韵”文化的要点即可。

5.①《千里江山图》可谓“宋韵”典范之作,雅俗兼具,它蕴含着当时的审美格调。②将具有“宋韵”特色的

山水画改编为舞蹈诗剧,通俗易懂,是富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表达。③传承、弘扬“宋韵”文化,贵在弃其糟

粕,取其精华,进行有创意的当代表达,以便更好传承、弘扬“宋韵”文化。(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文本中提供的观点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给出北宋名画《千里江

山图》被改编为舞蹈诗剧在春晚舞台上亮相这一时闻现象,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对之加以讲评。解答此题,可以

从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的画面内容(可从舞蹈诗剧内容推断得知),指出其不离世俗味又超越世俗

味的特点,或说“雅俗兼具”的特色,呈现了当时的审美格调;进而指出将《千里江山图》改编为舞蹈诗剧《只

此青绿》的好处;再从如何传承、弘扬“宋韵”文化的角度,指出“有创意的当代表达”“弃其糟粕,取其精

华”的必要性。

6.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环境、人物、情节、结构等相关内容的能力。B项“旨在突出当地的闭塞、落

后”这一理解属于过度解读,从上下文语境来看,并无突出当地闭塞、落后之意。C项"写出‘我‘孩童的幼

稚”这一理解不当,应是表现“我”回到南方老家爬上心心念念的竹山而产生的兴奋、欣悦之情。D项“因而

感到歉疚”这一分析,缺乏充分依据,属于过度解读。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修辞技巧、人物描写艺术等方面的能力。D项分析鉴赏不正确。不

是“对话描写”,而是“我”的心理描写;也不是为了突出作为女孩子的“我”的好幻想、懵懂无知,而是呼

应上文,强调“早已忘记了的生活”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记,同时也为下文伏笔,即篇末的“是从小您给我

说的您的故事,您给我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我的心里,渗在我的血液里了”。

8.①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幽深奇峭的意境。青山绿竹、淙淙流水、阳光明亮,突出竹山清幽深邃;叫天子欢鸣,

反衬竹山幽静;“我”在竹山中走仿佛被谁推着跑:这样写给读者以曲径通幽、如入奇境之感。②人物心理刻

画,着眼奇异幻觉的描写∙置身翠竹环绕的山谷中,“我”感觉阳光在做梦,看见有黑色东西在“盘旋”,恍惚

间林子或“我”裂了缝,闪现出过往的生活。这些心理描写富有梦幻色彩。③情节设计与众不同。没有按照事

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而是根据主人公思想发展的脉络,一步步推进情节发展。④形式新颖。小说以书信体

的形式,将回乡的所见所闻讲述给她的妈妈,展现当地当前的生活,新颖别致。(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表现特色的能力。题干引述相关评论指出林斤澜小说具有“尚奇求异”的审美

情趣,要求考生结合本文内容加以分析。从本文看,“尚奇求异”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描写讲究意境的“幽深

奇峭”与人物心理刻画凸显奇异幻觉,以及情节设计与众不同与小说形式新颖别致这几个方面。考生回答时须

先列述要点,再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9.①多用叠词,状物细腻,特征鲜明,增强语言韵律感。②多用短句、散句,参差错落,简洁明了,活泼灵动,

富有节奏感。③穿插整句,或对称,或反复,或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④多用口语,点缀方

言词,平易浅显,有乡土气息。(每点2分,答对三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论作品语言表达艺术与风格的能力。题干引用茅盾对林斤澜小说风格的评论,并设

定了文学短评写作的情境,要求考生从“炼字、造句”角度评析《竹》的语言风格。解答此题,可从字词选用

与句式选用两方面切入。通观全文,其语言特色(从炼字、造句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多用叠词,多用短句、散

句,穿插整句(对称、排比句),多用口语词,点缀方言词(如“齐簇簇”“丁步”“毛蓬蓬”等)诸方面。题

干要求列出评论提纲,应采用分论点式表述该文炼字、造句的特点及其作用。

10.BEG【解析】本题考查借助已有的文言知识和语感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王而

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计。

IL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孔雀东南飞并序》

“阿母谢媒人”中的“谢”意为“推辞,拒绝”,与文中“有厮养卒谢其舍中人日”中的“谢”含义不同。

12.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说法不正确,原文的意思

是伍子胥等人防患未然,不被重用,而烛之武是除患的,被重用,所以出谋划策的人大多倾向于除患。

13.(1)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2)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计”意为“打算”;“遇”意为“对”;

“意”意为“情谊第(2)小题的关键点:“左提右挈”意为“相互支持”;“直义”意为“正义”;“责”意

为“讨伐”。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1分。

14.乙。(1分)这段材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

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甲处,后文与上文衔接紧密,文字不能放在甲处;丙处,前文是以

胡人、越人为喻,后文是得出的结论,文字不能放在丙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国发生饥荒,赵国准备攻打燕国。楚国派一名将军到燕国去,途经魏国时,见到了赵恢。赵恢对楚将说:

”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比救灾要容易得多。历史上伍子胥和宫之奇的劝谏都不被君王采用,而烛之武和张孟

谈的谋略却受到君王的赏识。所以出谋划策的人都致力于除患的方法,而没有(致力于)防患未然的人。如今

我与其送您百金,不如送您几句话。您如果能听我的话就去劝说赵王:'过去吴国讨伐齐国,是因为齐国闹饥

荒,可是没有等到伐齐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国就趁吴国疲惫之机打败了吴国而称霸一方。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

也是因为他们闹饥荒,讨伐燕国未必能获胜,而且强大的秦国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机进攻赵国,这是让弱赵处在

当年强吴的不利地位,而让如今的强秦处于当年弱越的有利地位啊。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楚国的使者

于是就用赵恢的这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听后非常高兴,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乐毅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燕王就派人责备乐毅,又婉转地说:“将军误听别人的话,对我有了

意见,抛弃燕国去了赵国。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有人献书给燕昭王说:“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

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认为臣事强国不能奠定万世基业,那就不如联合弱国,为什么

弱国联合而不能团结一致,这是臣下为崂山以东各诸侯感到忧虑的事。(比目鱼,不能互相配合就不能游动,

古人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能合二如一。如今靖山以东各弱国联合却不能步调一致,这就看出靖山以东六

国人的才智赶不上比目鱼。)胡人和越国人言语不相通,思想观念也不同,可是他们却能同舟共济,彼此互助

有如一个人。如今靖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正像同舟共济一样,秦兵一旦到来,不能互相救助像

一个整体,智慧又赶不上胡人、越国人了。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燕国果然出兵向南和韩、魏、赵三国

结为军事同盟。

材料二:

赵地爆发混乱,武臣、张耳、陈余控制了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封张耳为丞相,封陈余为将军。赵王武臣

在微服出巡时,被燕国的军队俘获,燕国把他囚禁起来,想要三分之一的赵地,才释放赵王。张耳、陈余为这

件事非常忧虑。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我要替丞相和将军游说燕王,和赵王一

同乘车回来。”于是他沐浴后去见张耳、陈余,张耳、陈余派他出行。见了燕王。杂役兵问:“您知道张耳、陈

余是什么样的人吗?”燕王说:“贤明的人。”杂役兵继续问:“您知道他们的意图是什么?”燕王回答说:“想要

救他们的赵王。”赵国杂役兵笑着说:“大王您还是不知道这两个人的打算。这两个人名义上是为了救赵王,实

际上是想让燕军杀死他,这两个人就可以平分赵地自立为王。以一个赵国的力量尚且轻视燕国,何况两位贤王

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燕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

就释放了赵王,杂役兵驾着车子载着赵王回到了赵国,又立为赵王。

1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C项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

颈联是诗人感叹自己还乡已年老,无力耕田,衣食无着。开离,指弓箭久置不用而开裂离散。

16.①尾联用典。化用了三国吴将周泰为救主而身受重创,而后孙权亲为解衣探视委以重任的典故。(2分)②

诗人借此表达了归田之后唯余满身创伤的沧桑无奈之感,(2分)③同时表达了虽身处窘境,仍忠于朝廷,渴

望得到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