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地理人教版练习与检测综合检测_第1页
新教材地理人教版练习与检测综合检测_第2页
新教材地理人教版练习与检测综合检测_第3页
新教材地理人教版练习与检测综合检测_第4页
新教材地理人教版练习与检测综合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书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地球上的极光是太阳风被磁场捕获,轰击大气层,使大气电离产生的发光现象。金星是我们观测到的除日、月之外的最亮天体,金星大气层比地球大气层浓密,导致只有少量的太阳辐射能到达金星地表。据此完成1~2题。1.金星上没有极光现象,其最合理的解释是()A.距太阳近B.大气浓密C.几乎没有磁场D.昼长夜短2.关于金星亮度大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身能够发光B.大气逆辐射作用强C.大气反射作用强D.金星表面反射作用强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地面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下图示意某地连续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3.该地一天中太阳辐射强度()A.从日出到日落变化不大B.日出后逐渐增强C.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D.日落前达到最大值4.第二天太阳辐射强度明显低于第一天,可能是因为第二天出现()A.晴朗天气B.多云天气C.大风天气D.空气污染较轻5.与第二天相比,第一天日最高气温特点及原因是()A.高吸收的地面辐射多B.高吸收的太阳辐射多C.低吸收的地面辐射少D.低吸收的太阳辐射少2018年11月底我国中东部地区遭遇了大雾天气,一些地方能见度还不足50米。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6.与“高处不胜寒”直接相关的环节是()A.①B.④C.③D.②7.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③增强B.②减弱C.①增强D.④增强某气象团队研究河北崇礼山区气象观测资料时发现,在观测到山谷风的时日,昼夜长短对崇礼山区不同季节山风与谷风时长差异有重要影响。据此完成8~9题。8.谷风持续时间最长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9.谷风盛行时()A.暖空气沿坡面下沉B.冷空气沿坡面上升C.谷底常可形成云雨D.山坡或山顶常形成云雨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10.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的地貌是()A.甲—河口三角洲B.乙—沟谷纵横C.丙—冲积扇D.丁—冲积平原11.若图示流域内大面积退耕还林,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A.地表径流减少B.地下径流减少C.蒸发蒸腾减少D.大气降水减少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据此完成12~13题。材料两个相同的木板(模拟土坡)、沙土、草皮、自来水、两个水壶、两个水槽。步骤①在坡度一致的两木板铺上等量的沙土,其中一个再铺上草皮。②用装有同等水量的水壶分别在两沙坡上以相同高度、速度持续浇水,水流最终分别流入下方的甲、乙水槽中。③观察坡面的形态变化和水槽中沉积物的数量差异。12.从该实验中可知,沙子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A.流水侵蚀作用B.流水沉积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13.若某区域正经历从乙图到甲图的演变过程,则该区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A.降水变化率减少B.土壤肥力增加C.河流含沙量增大D.风力堆积明显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4~16题。14.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板块张裂D.流水侵蚀15.该地地表可能发育的地貌有()①洼地②峰林③石幔④石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6.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①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②地表水源丰富,生产生活供水充足③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④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2019年暑期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到我国南方某区域考察,甲图示意学习小组绘制的该区域等高线分布,乙图为学习小组考察途中拍摄的某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7~19题。17.甲图中陡崖的最小高差可能是()A.300米B.350米C.490米D.500米18.学习小组拍摄的照片最可能位于甲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19.甲图中最不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柽柳是一种多年生落叶灌木,为典型的荒漠植被,根系发达。在干旱地区,柽柳存在区常形成落叶层与风沙层相间的柽柳沙包。下图示意柽柳沙包的形成过程。据此回答20~21题。20.从沙包形成过程看,柽柳与其他荒漠植物相比更加()A.耐掩埋B.耐盐碱C.耐干旱D.耐贫瘠21.柽柳沙包中M沉积层较其他沉积层厚,说明M沉积层形成时()A.气温偏髙B.气温偏低C.降水偏多D.降水偏少下图为某自然灾害侵入我国的路径示意及甲地某种常见植物图片。读图回答22~24题。22.影响我国的上述自然灾害,主要发源地是()A.北冰洋沿岸地区B.蒙古、西伯利亚地区C.印度洋沿岸地区D.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23.图中自然灾害若发生在1月初,对辽宁省的影响可能有()A.缓解伏旱旱情B.造成能源匮乏C.农作物大面积受冻D.影响交通安全24.植物图片反映出甲地地理环境具有的特点是()A.气温较低B.降水稀少C.地势平坦D.土壤肥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云台山雄踞于太行山脉南端。其海拔1381米的顶峰上,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溶洞;但在山脚下,却分布着大规模的峡谷地貌。既有壮观的峡谷又有奇特的溶洞,峡谷和溶洞发育于同一座山上,这种地貌被科学家们称为云台地貌。从山脚到山顶,云台山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地貌特点,是云台地貌与众不同的特点。材料二我国部分区域的地貌景观图片(见下图)。(1)云台山顶峰大小不一的溶洞,属于__________地貌,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形区)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除溶洞以外,这类地貌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态。(5分)(2)材料二中的B、C图片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地貌,B图片所属地貌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哪些?(6分)(3)说明A图所属地貌类型对土壤或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任选一个角度作答)。(5分)2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下图为华北传统民居示意图。(1)读图和材料,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6分)材料二下图所示区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当地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树”。(2)简单说明当地出现“小树”的环境条件。(4分)(3)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4分)(4)说明“小树”现象对于人们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的启示。(4分)27.下图为亚洲局部地区2015年5月某日1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此时菲律宾东部恰逢落潮。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8分)(1)图中甲地风向为________,乙地风向为________。甲、乙两地相比,________地风力更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受台风影响,菲律宾东部海域此时风浪较大,但乙地东部沿海地区风暴潮的势力较弱,推测其自然原因可能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受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影响,菲律宾北部山区易发生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简述发生该类地质灾害对当地的主要危害。(4分)(4)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________;乙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________。与甲地相比,乙地植被垂直结构更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数量更________。(4分)(5)(双项选择题)珊瑚的美丽颜色来自于体内的共生海藻,如果共生海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变白。图中丙海区珊瑚白化现象严重,其主要影响因素是(2分)()A.海水温度B.海水密度C.海水颜色D.海水盐度(6)台湾岛西部沿海的布袋盐场为台湾省最大盐场。与位于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场相比,其主要优势条件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全书综合检测(必修一)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极光是太阳日冕层发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受地球磁场的吸引,与两极附近稀薄大气摩擦产生的发光现象;金星上没有极光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几乎没有磁场。故选C。答案:C2.解析:金星属于行星,自身不能发光,A错误;金星上大气层比地球大气层浓厚,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强,地面温度高,但与金星亮度大无关,B错误;金星上大气层比地球大气层浓密,导致只有少量太阳辐射能到达金星地表,说明大气反射作用强,所以亮度大,C正确,D错误。故选C。答案:C3.解析:读图可知,该地一天中太阳辐射强度从日出到日落变化较大,A错误;日出后到正午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增大,从正午到日落太阳辐射强度逐渐缩小,B错误;正午前后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C正确,D错误。故选C。答案:C4.解析:第二天太阳辐射明显低于第一天,说明第二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可能出现多云天气或空气污染较严重,B正确,A、D错误;大风天气对太阳辐射强度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B。答案:B5.解析:与第二天相比,第一天最高气温偏高,C、D错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气温高的原因是吸收的地面辐射多,A正确,B错误。故选A。答案:A6.解析: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与“高处不胜寒”直接相关的环节是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D正确。故选D。答案:D7.解析: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①减弱。故选C。答案:C8.解析:山谷风是因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引起的,属于局地日变化的风系。白天,同一高度山坡的温度高于山谷,风由山谷吹向山坡,为谷风。因此,谷风主要发生在白天(即山坡温度高于山谷的时间段)。具体的时间段是:谷风大约开始于日出后2至3小时,谷风在日落后2~3小时消失转换为山风。夏季河北白昼时间为四季中最长,因此,谷风时间也最长,B正确。故选B。答案:B9.解析: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增温,与其接触的空气比其他周围同高度的空气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沿坡面上升,因此沿坡面上升气流为暖空气,A、B错误;白天谷风沿山坡爬升,山坡、山顶为上升气流,易在山坡或山顶形成云雨,谷底位置为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天气晴朗,C错误,D正确。故选D。答案:D10.解析:读图可知,甲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形成的地貌是冲积扇,A错误;乙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形成的地貌是河口三角洲,B错误;丙处位于山坡,且植被覆盖较少,水土流失严重,可能沟谷纵横,C错误;丁处位于河流下游地区,形成的地貌是冲积平原,D正确。故选D。答案:D11.解析:若图示流域内大面积退耕还林,则会增大下渗量,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A正确,B错误;植被增加,地下水增加,该地蒸发蒸腾量增加,大气降水增加,C、D错误。故选A。答案:A12.解析:从实验可以得知,流水在木板上发生侵蚀作用,然后把泥沙等碎屑物搬运至水槽底部,受重力沉积在水槽底部,因此沙子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流水沉积作用。故选B。答案:B13.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木板上只有沙子,图乙木板上有草皮。因此从乙到甲的过程中植被遭到破坏,将影响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降水变化率增大,A错误;水土流失加剧,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B错误;土壤侵蚀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多,C正确;此时流水侵蚀作用明显,不是风力堆积作用明显,D错误。故选C。答案:C14.解析:根据图中信息此处有钟乳石,钟乳石为典型的喀斯特景观,而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此天窗的形成过程: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侵蚀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成此景观中的天窗,D正确,故选D。答案:D15.解析: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景观主要有:石芽、溶沟、石林、溶丘、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溶蚀平原等;地下喀斯特景观主要有: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石笋、石幔属于地下喀斯特景观,③④错误,洼地、峰林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①②正确。故选A。答案:A16.解析:该地貌地区处于石灰岩地区,地形起伏大,土层薄且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①错误;石灰岩分布区岩石裂隙发育,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易下渗,因此地表水缺乏,②错误;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③正确;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④正确。故选C。答案:C17.解析:根据陡崖高度计算公式(n-1)d≤ΔH<(n+1)d,此陡崖n=4,d=100,陡崖相对高度300≤ΔH<500,A正确。故选A。答案:A18.解析:根据照片判断拍摄者在河谷中,根据区域等高线图,③地等高线凸向高处,位于谷地且有河流发育,C正确;①为陡崖,②为山脊,④为陡坡,均无河流的分布,A、B、D错误。故选C。答案:C19.解析:在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根据它们的发生条件,结合各处等高线特征,判断出②地位于地势较高的山脊,且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坦,最不易发生地质灾害,B正确;①为陡崖,易发生崩塌,A错误;③为河谷,易发生泥石流,C错误;④为陡坡,易发生滑坡,D错误。故选B。答案:B20.解析:据图可知,在柽柳的发育过程中,落叶层和风沙层相互叠加,导致柽柳不断被掩埋,从而推断出柽柳与其他荒漠植物相比更加耐掩埋,A正确。故选A。答案:A21.解析:据图可知,M层为落叶层,落叶层厚,意味着该时期的树木比较茂盛,此地是干旱地区,由此可以推断出该时期的气候比较湿润,降水偏多,气温不是主要因素,C正确。故选C。答案:C22.解析:读图根据该气象灾害侵入我国的路径可知,图示气象灾害是寒潮,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地是蒙古、西伯利亚地区,B正确。故选B。答案:B23.解析:图中自然灾害发生在1月初,可能给辽宁省带来大雪,影响交通安全,D正确;辽宁不会出现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8月份出现伏旱,A项错误;对能源没有影响,不会造成能源匮乏,B错误;1月初农作物早已收割,农田中已无农作物分布,对农作物不会造成冻害,C错误。答案:D24.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我国新疆,图片中植物植株矮小、根系发达,适合在干旱环境中生长,故反映出甲地地理环境具有降水少的特点,B正确。故选B。答案:B25.解析:第(1)题,云台山顶峰大小不一的溶洞,溶洞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除溶洞以外,这类地貌还有峰林、峰丛、孤峰、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石柱、石笋、石钟乳等形态。第(2)题,材料二中的B图片是风蚀地貌,C图片属于冰川(冰蚀)地貌,B图片所属地貌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气候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荒漠广布;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多风沙地貌;土壤贫瘠。第(3)题,A图所属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对土壤侵蚀作用强,导致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土壤贫瘠,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地表裂隙多,多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短缺。答案:(1)喀斯特(岩溶)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峰林、峰丛、孤峰、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石柱、石笋、石钟乳(任填两个)(2)风蚀(风沙、雅丹)冰川(冰蚀)风力侵蚀自然环境特征:气候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荒漠广布;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多风沙地貌;土壤贫瘠。(3)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水资源: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短缺。26.解析:第(1)题,本题要结合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落叶树、常绿树的特点进行分析。华北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与常绿针叶树的松柏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比常绿针叶树的松柏透光性好,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以提高室内的温度。第(2)题,将“小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可知因当地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因而出现“小树”。第(3)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4)题,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以保护自然植被。答案:(1)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2)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