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_第1页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_第2页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_第3页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_第4页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本性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视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随着大批知识精英加入佛教传播行列,开始用中国的社会伦理思想和思维方式改铸印度佛教,佛教逐渐走向入世、注重伦常日用和清通简要的道路。在思想体系上,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和世界的实相。如铃木大拙所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王雷泉等译:《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这个奴役,是心灵自己设置的牢狱,即烦恼障和所知障,把完整的世界割裂成支离破碎,导致一叶障目、盲人摸象。这种心结、心狱,按阿部正雄的分析,即人的自我疏离和焦虑,是人的局限性所固有的,阻碍我们对世界的真实认识。《坛经·般若品》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菩提,是开悟的智慧。禅宗直指人心,将出世的理想和境界,统统收摄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本具的觉悟自性,通过般若智慧的修行而获得主体的自由。顿悟在禅宗里有“迅速地体悟”、“不依固定修行阶次的体悟”和“不拘时间场合任运于平常生活中顿悟”这三层涵义,而禅宗的重点是在悟后如何重新面对人生和世界。正如南泉普愿禅师所说“须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须向那边会了,即禅宗所说的顿悟,它解决宗教解脱的向上门问题。却来这里行履,则开拓了面向社会现实的道德实践的向下门。因此,超越的佛法必须落实在现实人生。禅宗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在现实生命中动态地把握住超越的佛心佛性和内在的本心本性的终极合一。由于禅宗的这一挑战,而深化了儒家的心性论,完成了沟通中国思想中的宗教解脱与哲学智慧的历史使命。只有把握住禅宗向上和向下两门,才能理解禅为何在现代依然焕发异彩。明心见性提升人生境界《坛经·行由品》开宗明义指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明心见性,是《坛经》的核心思想。这段总纲性的话语有四个关键词,涵盖了全部《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1.菩提自性。菩提,指觉悟的智慧;自性,指人人心中本来具有的佛性。《坛经》标举菩提自性,从终极根源上指出生命的本质,也为主体指出达到最高价值的能力。在终极意义上,我们凡夫生命的本质与至高无上的佛是统一的,并与终极存在的法界、真如融为一体。在《坛经》中,“自性”一语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意义,不是为中观学所否认的自性。中观学破斥的自性是指所谓恒一不变、实有独立、可以不依赖其它事物的关系而自在自有的事物。2.此心。即人的日常之心。心从本质上讲,指我人具足的佛性本来清净。但本自清净的真心恰恰处在士农工商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七情六欲、是非烦恼所纠缠。故心是烦恼与菩提、迷与悟、邪与正、妄与真、染与净的动态统一体。大乘唯识学分析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五位百法,光是讲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就有五十一种,而在五十一个心所法中,烦恼心所即占二十六个。凡夫由于迷失真性,处于无明状态,故需通过修行,用般若智慧除去妄心见真心。故学佛不向外求,只要直指本心,藉妄修真,也就是即烦恼而成菩提、即生死而成涅槃、即世间而出世间,显发本来具足的觉性,就能成佛。3.用。“但用此心”,用的是般若智慧。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关键在一切处所、一切时中,修般若行。“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般若品〉)用智慧明心,用智慧见性,用智慧藉妄修真,用智慧直达心的本源。“取”,是对现实世界的割裂和执着;“舍”,是对现实世界的逃离和放弃。执着有,或者执着无,都是“住法”,都是“染著”。用般若智慧,使心灵保持自由的通达状态,才能如实对应客观世界。具体言之,就是以无念法门为核心的禅宗修道三纲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定慧品〉)4.直了成佛。指彻见自心之佛性,即达到终极本源的方法顿悟法门。佛性与人的本性同一,本来清净,只因一向被妄念的浮云遮蔽,所以未能自悟。因此,直截了当地明了心是生命升堕的枢纽,由主体的心来决定选择人生的凡圣、世界的净秽。则现实生命的实践(途中)与生命最高价值的实现(家舍),当下就在“直了”中得到统一。首先,扣住佛之知见,把《法华经》的宗旨与禅宗的宗旨融会贯通,即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其次,区分佛之知见与众生知见。众生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此即是世间。佛之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此即是出世间。第三,提出“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的重要思想。凡夫处于迷时,借助善知识开导,以《法华经》帮助超凡入圣;悟道后则自度度人。一切经教皆是佛为人而置,若把经教及仪式对象化,则反成解脱的障碍。由此以《法华经》为喻,引申为“转物而不为物转”,道在流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此可见,禅的智慧就是开佛知见。“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卷一)正法眼藏,即《法华经》所谓之“佛知见”,也指依彻见真理之智慧眼(正法眼),透见万德秘藏之法(藏),亦即佛内心之悟境。拈花微笑的公案,表示禅宗不滞教门之文字语言,直接洞见心地了悟之意。由此概括代表禅宗成熟期的思想特点:“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的智慧在通达,也体现在宗门和教下兼通。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坛经·般若品》)“心通”也称“宗通”,指佛教修行悟道的根源性、神圣性的本原;“说通”也称“教通”,指藉助语言文字和经典,把佛所悟到的法在人间传播。无论是宗门还是教下,关键在于“通”,通就是通达、通透、流通。即运用般若智慧,彻底打通在凡夫与佛、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菩提、教与宗、渐与顿之间的壁垒,如慧日般照亮众生的迷暗。不离世间却来这边行履惠能用透彻的哲学智慧,指明理想的佛国世界,就在我们脚下的世界,要通过不懈的菩萨行实践,转变我们当下这个世界。《坛经·般若品》开演“欲求见佛,但识众生”的原理,指出三藏十二部一切大小乘佛经,都是为众生而建立。佛道必须在世间众生中流通,对此无相颂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论述: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既然佛性与本性同一,净土秽土亦在一心之转,西方净土在娑婆世界中成就,故“淤泥定生红莲”。既然成佛的依据和理想境界皆在现实的人世,故“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生活世界的日常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场,其自我修行的方法就是无念法门。什么是无念?“心不染著,是为无念”。心不为任何形象、外境和名相所执著,这是精神的完全解放,如此才能使我们的生命与法界、众生会通。大乘菩萨的精神,还在于深入世间度化一切众生。在《坛经·付嘱品》中,惠能付嘱门人以三十六对法教人:“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所谓“出没即离两边”,即在说法问答时,根据对象和环境,以圆融灵动的中道智慧,采取最适当的切入点,最忌执著于语言的陷阱而成理障。所以对待空与有、善与恶等相对性的概念,既不是执取任何一边,也不是折其两端而取其中值。要既能跳进去,又能跳出来;出出入入运用自如,如此才能对病施药。中道不是执其两端取其折中,它是超越了两边、两个极端的分别,同时又内在地包含了两边。如果用图像比喻的话,犹如三角形,构成圆融法界内在的纲架。既然不能执著于名相的任何一边,那么应该如何说法?惠能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