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历史与生物发展讲解_第1页
地质历史与生物发展讲解_第2页
地质历史与生物发展讲解_第3页
地质历史与生物发展讲解_第4页
地质历史与生物发展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历史与生物发展生物化石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它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古生物化石不同于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质遗迹。太古代最古的地质时代。一般指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到25亿年前“太古代”一词1872年由美国地质学家达纳所创用,出现了数量比较多的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太古界地层元古代代表符号为“Pt”。"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时代。从距今25.0亿~6.0亿年的漫长时期内,生物界由原核生物演变为真核生物,占主导地位的是菌类、藻类,因此元古代也称作菌藻时代。元古代与太古代相比,岩浆作用明显减少,硅铝质陆壳的范围扩大,地壳的厚度增加,说明地壳活动性明显减弱,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的原型-----原地台莒县浮来山震旦系地层叠层石是是由藻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海水中的钙、镁碳酸盐及其碎屑颗粒粘结、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石。随着季节的变化、生长沉淀的快慢,形成深浅相间的复杂色层构造,叠层石的色层构造,有纹层状、球状、半球状、柱状、锥状及枝状等。中国叠层石十分丰富,北方元古界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岩中普遍产出;在南方元古界震且系上部白云质灰岩及桂质内云岩中亦有出产寒武纪:是显生宙的开始,距今约5.42亿年前—4.88亿年。寒武纪可再分为早寒武纪、中寒武纪、晚寒武纪。“寒武纪”一词是英国地质学家塞奇威克于1835年首次引进地质文献的。在罗马人统治的时代,北威尔士山曾称寒武山,因此赛德维克便将这个时期称为寒武纪。通过铀铅测年法测量其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中文名称源自旧时日本人使用日语汉字音读的音译名“寒武纪”。三叶虫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寒武纪特征化石三叶虫三叶虫“奥陶”一词由英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于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于英国阿雷尼格山脉向东穿过北威尔士的岩层,因该地区是古奥陶部族的居住地,故得名。奥陶纪的命名于1960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2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正式通过。其中文名称源自旧时日本使用日语汉字音读的音译名“奥陶纪”。奥陶纪在地质学上,是古生代中4.85亿年~4.43亿年前这段时间,可分为三个时期——奥陶纪早期(早奥陶世,4.85亿年~4.70亿年前),奥陶纪中期(中奥陶世,4.70亿年~4.58亿年前)和奥陶纪晚期(晚奥陶世,4.58亿年~4.43亿年前)。奥陶纪是历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世界许多地区都广泛分布有海相地层。笔石动物古无脊椎动物。一般生活在平静的海洋里。多数种属营漂浮生活,有些营固着生活。寒武纪出现,至石炭纪后期绝灭。笔石演化快,分布广,树笔石是划分奥陶纪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笔石化石鹦鹉螺化石也是划分奥陶纪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单笔石是划分志留纪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笔石化石志留纪一名源于威尔士地区一个古老部族,1835年,英国R.I.莫企逊,在威尔士地区建立了广义的志留系,对岩系作了划分,用笔石与壳相化石进行对比。中文名源自旧时日本人使用日语汉字音读的音译名“志留纪”。志留纪可分早、中、晚三个世。志留系三分性质比较显著。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大陆面积显著扩大。始石燕化石也是划分志留纪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床板珊瑚化石也是划分志留纪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现代珊瑚“泥盆”(Devon)来自日语,是英国英格兰西南半岛上的一个郡名的日语音译(现称德文郡),日本人就用汉字“泥盆”翻译英文Devon。泥盆纪是英国地质学家塞奇威克和默奇森研究了该郡的“老红砂岩”后,于1839年命名的,代表符号为“D”。从泥盆纪开始,地球又开始发生了海西运动。因此,泥盆纪时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在泥盆纪里蕨类植物繁盛,昆虫和两栖类兴起。在泥盆纪与石炭纪中间隔着一次大规模物种大灭绝——超级地幔柱。主要灭绝动物有:盾皮鱼类、艾登堡母鱼。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鱼形动物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盾皮鱼化石是划分泥盆纪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全褶鱼化石是泥盆纪地层的重要化石弓石燕化石是泥盆纪地层的重要化石原始鳞木化石是泥盆纪地层的重要化石石炭纪是植物世界大繁盛的代表时期。石炭纪开始于距今3.5亿年,延续了约6500万年。由于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因而得名“石炭纪”。据统计,属于这一时期的煤炭储量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50%以上。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石炭纪有个别名叫“巨虫时代”,因为当时大气含氧量很高,虫子长得特别大。巨型蜘蛛属于中突蛛亚目。有人头般大小。它住在自己的洞穴里,用蜘蛛丝探测外面的动静。巨型马陆属于多足纲,有大约3米长,身披坚硬的盔甲,长有锋利的大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节肢动物。巨型蜻蜓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翼展将近一米。大长身贝是体型最大的腕足动物之一,为早石炭世地层中的一类标准化石,在野外通常聚集成层,壳体宽达10厘米以上贵州珊瑚化石为石炭世地层中的标准化石卢木化石为石炭世地层中的标准化石巨型蜘蛛巨型马陆石炭纪巨型蜻蜓化石二叠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1841年英国地质学家在乌拉尔山脉西坡发现一套发育完整含有化石较多的地层,作为二叠纪标准剖面,二叠纪的英文为Permian,二叠系是根据二分性明显的德国地方性名称Dyas的意译而来。德国二叠纪地层下部为红色砂岩(陆相),上部为镁质灰(海相)。二叠纪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脊椎动物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兽孔类二叠纪中、晚期世界各地皆有发现。植物界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

二叠纪末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带羊齿化石为二叠纪地层中的标准化石格子蜓化石为二叠纪地层中的标准化石菊石化石为二叠纪地层中的化石苏铁是一类具有块状茎或矮柱状茎的乔木植物。茎表面粗糙,羽状叶聚生于茎的顶端,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的苏铁纲或苏铁植物门。二叠纪开始出现,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时非常繁盛,种类极多,分布世界各地,以后逐渐衰退,目前生存的有10属约100种,分布较狭且限于东亚、澳洲、中美和南非等热带地区裸子植物中的银杏目最早出现于早二叠世,在侏罗纪和早白垩世最为繁盛,广布于北半球,属种繁多。到第三纪仅有2种。浮来山银杏树二叠纪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软骨鱼硬骨鱼化石本内苏铁目在早二叠世已有出现,但中生代早期为其极盛时代,至早白垩世绝灭。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日本首先将希腊文“Trias”译为三叠纪,中国地质界沿用了这一名称。三叠纪时的气候炎热干燥,形成了典型的红色沙石。当时季节分明,有强烈的雨季,在两极比较潮湿温和。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的植物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三叠纪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乌龟——原颚龟也出现在三叠纪晚期。第一批鱼龙出现了。六放珊瑚翼龙原颚龟鱼龙

/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18607&ss_c=ssc.citiao.link侏罗纪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菊石、双壳类、箭石仍为重要成员。棘皮动物的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据了重要地位。侏罗纪时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恐龙的鸟臀类两个类型繁盛于侏罗纪,鸟类首次出现。恐龙的蜥臀类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食肉的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恐龙。海生的爬行类中主要是鱼龙及蛇颈龙,早侏罗世新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多瘤齿兽类。软骨硬鳞鱼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始祖鸟化石翼龙飞龙四川龙是一属中华盗龙科恐龙。它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亚洲。体重约100-150公斤,身长约8米。鱼龙多瘤齿兽被称为“中生代的啮齿类”,像老鼠但与老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支系,因其牙齿上有许多用于咀嚼的小瘤状隆起而得名,是历史上生存时间最长的哺乳动物。它们约出现于1.7亿年前,绝灭于3500万年前。白垩纪符号K,是德文的白垩纪(Kreidezeit)缩写。白垩纪地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类型,主要由方解石组成,颗粒均匀细小。白垩纪的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4摄氏度。白垩纪

中生代最后一个纪,始于1.455亿年前,结束于6550万年前,历经7950万年。这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开花植物,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沧龙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顶级掠食者之一。从陆地上的崖蜥进化而来,在白垩纪中晚期才出现并且迅速繁衍,随后和恐龙一起灭绝霸王龙即雷克斯暴龙,生存于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体长约11.5-14.7米。头高最高近6米。平均体重约9吨,最重14.85吨,头部长度最大约1.55米。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诸城暴龙是兽脚亚目暴龙科恐龙中的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生存在白垩纪晚期的东亚,距今7350-6500万年前,长达12米,臀高高约4.1米,重8.5吨,是第2大的暴龙科恐龙诸城暴龙馆山东诸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又称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主要展示世界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长廊、世界品种最多的恐龙化石集群、世界个体最高的鸭嘴龙化石骨架等多个世界之最,其中恐龙化石骨架展示将达100多具。鸭嘴龙(诸城)为一类较大型的鸟臀类恐龙,最大的有15米多长。是白垩纪后期鸟盘目草食性恐龙家族的其中一员。它们的腿部有三根趾头,后腿长而有力,前腿则较小且无力。诸城恐龙涧刚孵化出的恐龙刚破壳的恐龙第三纪,新生代的最老的一个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180万年),第三纪的重要生物类别是被子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类、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等,这与中生代的生物界面貌迥异,标志着“现代生物时代”的来临。第三纪划分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早第三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晚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晚第三纪的分界线约在2330万年前。古新世6千5百万年前):除恐龙外,一些在白垩纪集群灭绝中幸存下来的爬行动物类群仍继续生活下去,哺乳动物和鸟类保留一定的古老特色,并进一步发展,在哺乳动物中出现早期的马、大象和熊类。植物界中菊科植物开始出现。始新世(5千3百万年前):草本(科)植物出现并与豆科植物、菊科植物一起继续繁荣。古老动物群逐渐被现代动物群的祖先替代,在4千万年前,开始出现草食性动物和猴子,部分哺乳动物类群(鲸鱼、海豚)重返海洋生活。有孔虫发展并繁盛渐新世(3千6百万年前):最早的猿类出现,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如犀类中出现古今陆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巨犀。大量陆地被草原覆盖。中新世(2千3百万年前):灵长类在中新世占有重要地位,如森林古猿分布较广,到中新世末,类人猿与大型猿类分开演化,类人猿辐射演化并达到演化的顶点,出现西瓦古猿——具有现代猿类和人类特征的类人猿。上新世(5百万年前):出现最早的人类--南方古猿。第四纪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其下限年代多采用距今260万年。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