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化石吟

方案A案

O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

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

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O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

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

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

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

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

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

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

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行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

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

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

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

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吗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

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

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

既引起了卜.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

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

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

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一遐思飞跃一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一人类伟大一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

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

白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XX有感》

点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

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狗时,你有何

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

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

艺术性。

方案B案

O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O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

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

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

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

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

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

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

诗歌——《化石吟》。

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儿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

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①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本珍贵的密码”•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鸡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狎的复原图片)

②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③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

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②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

思想感情?

17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

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解题

H: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

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点缀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

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一分一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

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一“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

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

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

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

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

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

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类云的“位置”•栏。

111

云种类1云的形状1位置1天气的情况1

1111

卷云1像羽毛像绫纱1最高1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1

11111

卷积云1像粼波1很高1它不会带来雨雪1

1111

1111

积云1像棉花团1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1--------------------H----------------1------------------------------------------------1

1高积云1像羊群|2000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1

1111I1

1卷层云1仿佛白色调幕1高1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1

111I1

1高层云1像毛玻璃1低1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1

11111I

1雨层云1布满天空1更低1雨雪就开始下降1

11111I

1积雨云1形成高大的云山1更低1马上就会下暴雨1

11।।1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共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

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向: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11111

1光名1产生和分布情况1光彩1天气征兆111

1111

1111

1晕1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1里红外紫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1

1111

1111

1华1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1里紫外红1华环由小变大,转晴1

111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1

1111

1111

1虹1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1彩色圆弧1东虹轰隆西虹雨1

1111

1111

1露1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1云层变红1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1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耍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

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

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18绿色帼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期蛔的一些习性,虽然

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

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

感知:“片段欣赏”、“独特感悟”这儿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式]

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一、导语: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有哪位同学阿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

师、同学们知道?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是我发现大家在讲到昆虫的声音时都是用一两句话带过了。可能声音

不好用文字表达。而且在讲到昆虫的习性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什么?因为大家没有深入地进行过研

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今天,我求将接触到厂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

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生都献给了昆虫事儿他就是法布尔。同学们知道法布尔吗?

(若有学生知道,可由学生发言,师进行补充。)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

事》。《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

青少年的喜爱。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

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蛔蝇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

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蛔蛔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

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蛔蛔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蛔蛔的叫声。)

方案一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蛔蜗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蛔蛔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蛔蜗和蝉的句子。蛔蜗蝉问题

进攻者被进攻者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蛔蛔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被活活咬、一跳蛔蜗很凶狠

一同从树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