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三年级下册第五次综合素养测评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三年级下册第五次综合素养测评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三年级下册第五次综合素养测评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三年级下册第五次综合素养测评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三年级下册第五次综合素养测评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三年级第五次综合素养测评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微软小冰出版诗集给诸多领域带来新挑战,挑战之一就是将“作者是什么”的困惑再次带到文学理论

面前,使之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

小冰在某种程度上似乎验证了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作者不过是一个现代神话,他/她只是一种功能

性的存在。在文学批评中,一劳永逸的思维懈怠就是将文学的意义、价值与作者的生平、感情、心理和趣

味关联起来,这就不再需要思考文学的复杂性、多样性。

作者作为文本的过去,并非文学价值的根源所在。我们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就能发现,《俄狄浦

斯王》的价值、意义、美感并非根源于那个叫索福克勒斯的作者,也并非根源于作者和解释者所处的历史

时代,而是源自作品自身结构、语言和各种辅助手法。文学面向未来,那里作者已死,文本的意义犹在。

即使在面向现实的写作中,作者的意义也是可疑的。巴尔扎克被誉为最伟大的小说家,而他只不过是

历史的书记。文学就是记录现实、摹写现实,文学的意义就是现实的意义,巴尔扎克越过了他自己,越过

了作者,将文学的意义与现实勾连起来。作为书记员的作者,也就只剩下诚恳、忠实的美德。

罗兰•巴特借助巴尔扎克的《萨拉辛》宣布作者已死,这显然并非随机的选择。恰恰是巴尔扎克这样

的现实主义作家,而非那些前卫的现代与后现代作家证明了,“写作是中性、组合和间接的空间,我们的

主体已经从中溜走;写作也是一个否定性的空间,那里以身体书写的确定身份开始,却又以所有身份的消

失告终”。读者、批评家只是在书本的符号交织物中寻找写作安放于其中又在其中被不断否定的意义。作

者作为文本意义的终极指定者,在书写的始发处就是存疑的。回到文学的原始出发点,从来就不是回到作

者动笔写下文本第一字符的时刻。福柯在《作者是什么?》中恰如其分地举出了两个例证:马克思和弗洛

伊德。当我们借助马克思的理论分析文本时,我们回到了比作者更加久远、更加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当我们借助弗洛伊德的理论窥探文本的内在心理时,我们追述的是作者不能自我主宰的无意识童年。批评

的目的也就不在于重建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作者的内心经验也渺不可寻,剩下的只是一个功能性存在,

将诸多文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互文性观照。在“作者之死”留下的巨大空间中,话语才在这个空间中

敞开它的不确定意义。文本只是话语表演的舞台,而不是作者留下的痕迹。

巴特和福柯在理论结构上杀死了作者作为文本创始者的意义。正是“作者之死”,留给了人工智能展

开其创作的可能。文本的书写不再是作者的专有特权,而是话语结构方式的无穷可能。人工智能在巴特和

福柯之后,在最后的生物学意义上给了作者最为致命的一击。罗兰•巴特的躯体书写也不再成为必要,作

者不再是一个将一系列相关文本聚集在一起的名字,而是一个代码:AL

福柯在他的理论中,区分了作为独特个人的实际作者和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建构起来的理论性符号作者,

依然保有了作者生物学意义上的主体存在。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使得作者的生物学价值也受到巨大冲击。对

于人工智能文本的阅读与分析,读者和批评家们不再需要追寻作者是谁,出生于什么样的时代和什么样的

社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情感遭遇,有什么样的趣味;甚至更不需要去追寻它的童年经历和无意识

创伤。一言以蔽之,作者的身份彻底消解之后,它提供了一个我们去重新认识那些作者渺不可寻、时空不

甚清晰的文本的另一种可能。诗可以言,诗即言。无论是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是我们的孔子,都没有借

助作者来说诗,但诗依然有它的价值。

——(摘编自徐晓军《文本的中性:人工智能对作者文学的挑战》)

材料二:

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最早表现为对于文学和艺术上的反介入的零度主张,后来表现为对于一

种无意指活动性特征、中性、客观性的认识,再后来它被从结构论符号学上定义为对由二元对立的词项构

成的聚合体的破除以及在此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片段式写作风格与审美追求,最后它甚至可以被我们理解为

是他的人生态度。巴特对于“中性”的“欲望”如此之持久,研究如此之深入,我们不禁要问,他的用意

何在呢?他说,“对于中性的思考是一种办法,为的是无拘无束地-----显示在时代抗争中的自身

风格”,而在摆脱冲突性的二元思维模式以避开非此即彼的意指的同时,“我希望依循这种细微的差异去

生活”。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态,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他的这种努力

无异于一种修炼。这一点似乎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巴特在学术上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考和谦恭、向别人学

习的原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化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的一部分观念为其坚持和不断完善“中性”

思考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印证作用,他的中国之行也为他实践自己的这种思考提供了契机。

——(摘编自张智庭《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与中国》)

I.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是什么”的困惑早已存在,运用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使这一问题再次摆到文学理论面前,而且必

须直面问题。

B.如果将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与作者的经历、情感、趣味等关联起来理解,就无法理解作品的复杂性、

多样性。

C.罗兰•巴特有意选择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萨拉辛》来论证作者已死的观点,是为否定前卫的现代

与后现代作家。

D.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最终可以理解为他的人生态度:摆脱二元思维模式,遵循无拘无束的风格去

生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事项的一项是()

A.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与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福柯的“作者是什么”观点相同。

B.《作者是什么?》中举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事例,否定作者作为文本主体的存在这一观点.

C.亚里士多德没有追述索福克勒斯,而是借助文本发掘文学的意义,展现《诗学》的意义。

D.正是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理论,让如微软小冰样的人工智能创作有了理论支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讲授屈原的楚辞《离骚》,教师先展示屈原的生平介绍。

B.交流《红楼梦》的阅读感受,同学们讨论王熙凤的出场语言。

C.观看曹禺的话剧《雷雨》,主持人开场介绍曹禺的创作背景。

D.翻开鲁迅的小说《药》,同桌就告诉说夏瑜的原型是秋瑾。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人工智能创作与“作者之死”理论之间有何关联?请结合材料一分析。

【答案】1.A2.C3.B

4.首先阐述了“中性”思想的内涵和发展过程;然后用问答的形式阐明罗兰•巴特追求“中性”的用意;

最后补充中国文化和他的中国之行对“中性”思想的作用。

5.①“作者之死”理论给了人工智能创作以理论支撑,人工智能创作和“作者之死”理论都认为作者只是

功能性存在,并非文学价值的根源所在;②“作者之死”理论依然保有作者的生物学意义;③人工智能

创作的作者是AL连生物学意义都不存在,作者身份彻底消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B.“就无法理解作品的复杂性、多样性”错,原文为“在文学批评中,一劳永逸的思维懈怠就是将文学的

意义、价值与作者的生平、感情、心理和趣味关联起来,这就不再需要思考文学的复杂性、多样性”,说

的是“不再需要思考”,而不是“无法理解”。

C.“是为否定前卫的现代与后现代作家”错,原文为“罗兰•巴特借助巴尔扎克的《萨拉辛》宣布作者已死,

这显然并非随机的选择。恰恰是巴尔扎克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家,而非那些前卫的现代与后现代作家证明了,

'写作是中性、组合和间接的空间,我们的主体已经从中溜走;写作也是一个否定性的空间,那里以身体

书写的确定身份开始,却又以所有身份的消失告终’”,原文并不是为了否定前卫的现代与后现代作家,

主要是为了论证“罗兰•巴特借助巴尔扎克的《萨拉辛》宣布作者已死,这显然并非随机的选择”的观点。

D.“遵循无拘无束的风格去生活”错,原文为“而在摆脱冲突性的二元思维模式以避开非此即彼的意指的

同时,'我希望依循这种细微的差异去生活’。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态,不论是在理论研

究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他的这种努力无异于一种修炼”,可见并不是无拘无束,而是“需要不断地调整

自己的行为与心态”。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展现《诗学》的意义”错,原文为“我们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就能发现,《俄狄浦斯王》的价值、

意义、美感……而是源自作品自身结构、语言和各种辅助手法。文学面向未来,那里作者已死,文本的意

义犹在”,并没有说亚里士多德借助文本展现《诗学》的意义,展现的是《俄狄浦斯王》的价值、意义、

美感。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谈论的是文本的中性:人工智能对作者文学的挑战。对于人工智能文本的阅读与分析,读者和

批评家们不再需要追寻作者是谁,出生于什么样的时代和什么样的社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情感遭

遇,有什么样的趣味;甚至更不需要去追寻它的童年经历和无意识创伤。

A.追寻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材料一观点冲突。

B.直面文本,并没有去追寻作者的经历与写作背景等,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C追寻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材料一观点冲突。

D.追寻了作者的创作过程,与材料一观点冲突。

故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六句话。

第一句“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最早表现为……再后来……最后它甚至可以被我们理解为是他的人生

态度”首先阐述了“中性”思想的内涵和发展过程。

第二句“我们不禁要问,他的用意何在呢”第三句“他说……而在摆脱冲突性的二元思维模式以避开非此

即彼的意指的同时.,'我希望依循这种细微的差异去生活’"第四句"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

心态,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他的这种努力无异于一种修炼”第五句“这一点似乎也可

以帮助我们理解巴特在学术上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考和谦恭、向别人学习的原因”用问答的形式阐明罗兰

•巴特追求“中性”的用意。

第六句"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化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的一部分观念为其坚持和不断完善‘中性’思

考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印证作用,他的中国之行也为他实践自己的这种思考提供了契机”补充中国文化和

他的中国之行对“中性”思想的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六段“巴特和福柯在理论结构上杀死了作者作为文本创始者的意义。正是‘作者之死‘,留

给了人工智能展开其创作的可能”第二段“小冰在某种程度上似乎验证了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作者不过

是一个现代神话,他/她只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第三段“作者作为文本的过去,并非文学价值的根源所

在”可知“作者之死”理论给了人工智能创作以理论支撑,人工智能创作和“作者之死”理论都认为作者

只是功能性存在,并非文学价值的根源所在。

结合材料一第七段“福柯在他的理论中,区分了作为独特个人的实际作者和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建构起来的

理论性符号作者,依然保有了作者生物学意义上的主体存在”可知“作者之死”理论依然保有作者的生物

学意义。

结合材料一第六段“人工智能在巴特和福柯之后,在最后的生物学意义上给了作者最为致命的一击……作

者不再是一个将一系列相关文本聚集在一起的名字,而是一个代码:AI”可知人工智能创作的作者是Ab

连生物学意义都不存在,作者身份彻底消失。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日三秋

刘震云

老景是安阳汤阴人,汤阴离殷墟近,贩卖古董方便,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转眼二十年

过去,老景贩卖古董赚了钱,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汤阴古衙一带,是县城最

繁华的地段。院落三进三出。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

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

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闻知塔铺的木匠老范,当年买了

一棵两百多年的大枣树,枣树被解成板,打成了桌椅板凳,但有一块树心,还留在家里,便到老范家查看;

一看这树心不俗,有年头,又坚硬似铁,便花了二百块钱,从老范手里,买走了这块树心。安阳林州,有

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

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景把老晋请到家,让老晋查看这块树心。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

去查看半天,点点头:“不错,是块好木头。”

“当得起门头?”

“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

“到底想雕啥?”

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

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

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

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

的笔画;笔画稠的字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

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两者各四个字,其

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

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问:“这院

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

“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

“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

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

“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

“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

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

说完,便向院外走。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

脚步:“这是要干吗?”

“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要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

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

“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又问,“客人,你

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

“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

“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

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

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

“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

“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

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

老晋拊着学说:“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

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

看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

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

愣在那里:“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

“那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

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

'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事先,你

咋不告诉我呢?”

“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

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

“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

“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

说起来也不是坏词。”

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景花大价钱买匾板,却将门匾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老晋,可见老景对门匾内容并不计较。

B.老晋将刻字笔画少作为选择的标准,既是为了保证雕刻质量,又表现出手艺人的精益求精。

C.从老景对门匾的态度来看,客人说老景院落“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的话是不可信的。

D.字典中“一日三秋”并无“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之意,是客人的新解。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近碗的一项是()

A.开头交代老景靠贩卖古董赚钱发财,说明老景并不是胸无点墨的,和下文老景的俗形成反差,使人物形

象更为立体。

B.客人的出现既为老晋解决了选择难题,又从侧面塑造了老景的形象,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有了

波澜。

C.小说重在刻画老晋的语言和心理,没有具体描写他刻字的过程,可见作者侧重刻画老晋这个人物的品质

而不是手艺。

D.老晋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全篇围绕他帮老景雕匾的情节展开,着墨也比较多,老景在文中起到衬托主人

公的作用。

8.结尾部分老景两次说到“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请从人物的角度分析各自的作用。

9.小说中人物围绕“俗”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俗”的内涵。

【答案】6.D7.D

8.第一处:指老晋把“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刻成了“一日三秋”,词义不易解释。表明老景是一个

追求简约通俗的人。

第二处:指找块板子,重新雕刻;老景决定不重刻,表明他是个随遇而安的人。

9.①从众是俗,老景准备雕刻“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就是从众心理;②模仿是俗,老景的院落是

安阳马家大院的仿造;③缺少文化内涵是俗,“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虽表达了美好的愿望,但不如

“一日三秋”新解更具文化内涵。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可见老景对门匾内容并不计较”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老景哭笑不得:

'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可知,老景对门匾内容并

不是不计较。

B."又表现出手艺人的精益求精”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

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可知,文中没有体现“精益求精”的特点。

C.”客人说老景院落‘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的话是不可信的”分析错误,“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

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老景热衷于仿制门匾,老景的院落是

安阳马家大院的仿造,客人的话可信。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老晋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老景在文中起到衬托主人公的作用”分析错误,这篇小说讲述了老景请人

刻门匾的故事,所以主人公应是老景。

故选D。

【8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是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之后,老景认为这个“一日三秋”是不俗,

但是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所以感觉现在等于把简单的

事情搞复杂了。由此分析可知老晋建房只是图个吉利,匾额应为大众所理解,换成了“一日三秋”反而带

来了麻烦,所以表明老景是一个本身追求简单,追求通俗的一个人,他不喜欢把事情搞得复杂。

第二处:是老晋想再找块板子,重新雕,二老景则认为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

杂了。可见老景是一个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随遇而安,没有主见的一个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依据原文“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

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可知,老景想要模仿清朝和民国留下

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并写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字样,可见这是一种盲目从众的表现,

没有自己的主见。

(2)依据原文“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可知,老景富裕后盖房制匾,但只是简单模

仿,可见模仿是一种“俗”,没有自己的艺术创新。

(3)依据原文“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和“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

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可知,老

景想使用传统的“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说明缺少文化内涵是俗,他缺乏对文化创意的追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

难。韩U"之战,秦之斗士倍于晋,而出穆公于淖者,赦食马者也。

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

顾,简则士易以察。不然,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

以众入险阻,必分军而疏行。夫险阻必有伏,伏必有约。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

疏行以纾士气。

兵莫危于攻,莫难于守,客主之势然也。故城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实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

贤将能以寡为众,以小为大。当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日此无人,彼不信也。

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便辱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

时令老弱登埒示怯,乘■懈突击,其众可走矣,何患城小?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

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故攻敌所不守,守敌所不攻。

背城而战,阵欲方,欲踞,欲密,欲缓。夫方而踞,密而缓,则土心固,固而不慑。背城而战,欲其

不慑。面城而战,阵欲直,欲锐,欲疏,欲速。夫直而锐,疏而速,则士心危,危则致死。面城而战,欲

其致死。

平居与人言,一语不循故,犹在愕而忌。敌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视敌有无故

之形,必谨察之,勿动。疑形二:可疑于心,则疑而为之谋,心固得其实也;可疑于目,勿疑,彼敌疑我

也。是故,心疑以谋应,目疑以静应。彼诚欲有所为邪,不使吾得之目矣。

(节选自苏洵《权书》)

[注]韩,韩原,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万泉两县交界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

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B,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

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C.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

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D.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

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善军者”与“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两句中的“军”字含义不同。

B.“治寡者法欲简”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两句中的“简”字含义不同。

C.“当敌之冲”与“一夫当关”(《蜀道难》)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D.“偃旗”,文中是放倒旗子,隐秘军情的做法,与《曹刿论战》中齐师“旗靡”状况不同。

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领人数众多的军队进入艰险环境,要分散兵力并缓慢行进,分散兵力可以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缓慢

前行的目的则是扰乱敌军计划。

B.城堡有两种情况不易防守:一是士兵太少;二是城堡太小。但贤能的将领善用疑兵等也能出奇制胜,《三

国演义》中“空城计”就有此描写。

C.在背靠城墙进行防御作战时,要让士兵认为阵形牢不可破,以此坚定信心;在进攻时,要使士兵觉得有

危险,这样他们更会拼死作战。

D.在战场上,敌人会故意用一些行为迷惑我们,这时我们需要冷静观察,切勿盲动,因为敌人真要有所行

动,是不会让我们轻易发现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O

(2)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

14.国际时局风云变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如期实现百年强军的奋斗目标。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实现这一

目标的现实意义,以及有何借鉴启示.

【答案】10.AH.C12.A

13.(1)军队如果人数太少就容易遇到危险,如果人数太多就容易发生叛乱;没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多的军

队更困难,没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少的军队更危险。

(2)推测敌人袭击我军的地点,暗中部署兵力进行防备,敌人想不到我们的部署,就会以为我们还有富余

的兵力,那为什么还要担心军队人数少呢?

14.现实意义:时局风云变幻,实现强军目标能有效防备国家危难。

借鉴启示:强军治军,要坚守正义,打造正义之师;要严于法纪,打造严明之师。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古时候善于进攻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善于防守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于

守备敌人出击的地方。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就会挫伤锐气浪费粮食而延缓取胜的时期;

把全部兵力用于防守敌人出击的地方,那样士兵就不能再分开作战,敌人就会秘密行动,偷袭我们没有设

防的地方。

“古之善攻者”“善守者”,为陈述对象,放在句首作主语,后面都要断开,“不尽兵以攻坚城”“不尽

兵以守敌冲”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BD;

“尽兵以守敌冲”和前面“尽兵以攻坚城”句式对称,句意相关,要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C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正确。治军;驻军,驻扎。两句中的“军”字含义不同。句意:古时善于治军的人。/沛公驻军在霸上。

B.正确。简明;选拔。句意:治理人数少的军队,军法要简明。/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

C.“含义相同”错误。面对;把守。句意:面对着敌人的进攻。/一个人把着关口。

D.正确。放倒旗子,隐秘军情的做法;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状况不同。句意:收卷军旗,停止

击鼓。/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分散兵力可以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缓慢前行的目的则是扰乱敌军计划”错。原文为“军分则伏不知

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应是分散兵力是扰乱敌军计划,缓慢前行的目的则可以

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或”,如果;“叛”,发生叛乱:“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状语后置句,有什么比指挥人数

多的军队更困难,没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少的军队更危险。

(2)“度”,推测;“潜”,暗中;“彼不我测”,宾语前置句,敌人想不到我们的部署;“谓”,以为;

“患”,担心。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

备急难”可知,现实意义:时局风云变幻,实现强军目标能有效防备国家危难。

由原文“韩之战,秦之斗士倍于晋,而出穆公于淖者,赦食马者也”“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

寡者法欲简,简则士易以察。不然,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可知,借鉴启示:强军治

军,要坚守正义,打造正义之师;要严于法纪,打造严明之师。

参考译文:

古时善于治军的人,用处罚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赏赐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激发愤怒的方法使士兵

效命。但其中一定都正义在里面。不是让他们发动战争,不是要他们去掠夺,而是要让他们应付国家的危

难。在韩原大战中,秦国的勇士比晋国多一倍,然而把秦穆公从泥沼中解救出来的,却是当年他赦免的吃

他的马肉的普通百姓。

军队如果人数太少就容易遇到危险,如果人数太多就容易发生叛乱;没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多的军队更

困难,没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少的军队更危险。所以治理人数多的军队,军法要详细,军法详细,士兵就难

以随便行动;治理人数少的军队,军法要简明,军法简明,士兵就容易明了。不这样,士兵就不能担当起

作战的任务。人数众多而军法详尽的军队,即使任务繁重,也仍然不失为一支强大的军队。

率领人数多的军队进入艰险阻塞的环境,一定要分兵而缓慢行进。艰险阻塞之地必会有敌人的伏兵,

伏兵一定事先有约定。我军分兵前进,那么敌人的伏兵就不知道攻击我军哪里,这样敌人约定好的计划也

就被瓦解了。在艰险阻塞的环境中行军,士兵易产生恐惧心理,军队缓慢行进,来消除士兵的恐惧。

用兵没有比进攻更危险的,没有比防守更困难的,进攻与防守的态势本来就是这样。因此城堡有两种

情况是不便防守的:一种是士兵太少,满足不了守城的需要,一种是城堡太小,不能够隐蔽防守的士兵。

只有贤能的将领才能运用少数兵力来取得多数兵力的效果,运用小城来取得大城。面对着敌人的进攻,没

有人会不知道固守的,但我们若运用疑兵,敌人就会惊愕不敢前进,即使告诉他们说这里没有人,他们也

不会相信。推测敌人袭击我军的地点,暗中部署兵力进行防备,敌人想不到我们的部署,就会以为我们还

有富余的兵力,那为什么还要担心军队人数少呢?收卷军旗,停止击鼓,军队没有一点声音,严令约束士

兵,敢大声说话的斩首,不时让老人和儿童登上城墙表示胆怯,然后乘敌人松懈突然攻击,敌人就会被打

得逃散,又为什么忧虑城小呢?

古时候善于进攻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善于防守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于守

备敌人出击的地方。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就会挫伤锐气浪费粮食而延缓取胜的时期;把

全部兵力用于防守敌人出击的地方,那样士兵就不能再分开作战,敌人就会秘密行动,偷袭我们没有设防

的地方。所以说进攻时应该攻击敌人不设防的地方,防守时也应该防守敌人所不攻打的地方。

背靠城墙打仗,军队适合用方的阵形、横列展开的阵形、密集的阵形和利于缓慢前进的阵形。这样的

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牢不可破;觉得军阵牢不可破,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背城而战的时候,就是要让士

兵不感到恐惧才行。面向城墙打进攻战时,军队要用直的阵形、前尖后宽的阵形、稀疏的阵形和利于迅速

前进的阵形。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面临危境;觉得面临危境,就会拼死作战。面城而战的时候,就

是要让士兵拼死作战才行。

平时同人谈话,有一句话不符合常理,会引起惊愕猜忌;敌人用可疑的表现迷惑我们,反而安然处之

不觉得奇怪,这就太鄙陋了。所以,聪明人看到敌人有不合常理的表现,一定谨慎观察,切勿盲动。可疑

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使我们内心产生疑问,有疑问,就应进行谋划分析,这样就可以得知敌人的真实情

况;一种是故意用虚假的行动使我们看到从而产生疑问,这时切不可被迷惑,那是敌人迷惑我们。因此,

心里有疑问,要用分析谋划的方法来对付,看到敌人的可疑行动,要冷静观察来对付。敌人果真要有所行

动,就不会让我们看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二首(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气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头,不屈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处可诉,只好凭借天地来明鉴。

B.颔联运用苏武牧羊张巡捐躯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含蓄深刻耐嚼。

C.颈联中的景物描写,详尽且形象,语言朴素,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极其丰富。

D.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之法,自然流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艺术特色鲜明。

16.“愤”是陆游诗中常见的情感。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有何相同内容?请结合两

诗简要概括。

【答案】15.C16.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③收复难期,壮志难酬。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详尽且形象”错。颈联“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用六种名词意象“细雨”“春芜”“上

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加以组合,运用白描手法,可看出不“详尽”。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的相同内容:

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本诗写“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意思是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

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体现出家国的破败;《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

北望气如山”,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既有对

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

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本诗写“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意思是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

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

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体现出对英雄的仰慕之

情;《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

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

诸葛亮,施展抱负。

③收复难期,壮志难酬:本诗写“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意思是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

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感;《书愤》中“塞上长城空

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意思是说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

恢复都城已成空谈。体现出诗人感到岁月不居,壮岁己逝,志未酬而鬓先斑的郁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论语•泰伯》里的一句话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和广大海外中华青年说道

“,。”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

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意在讽

喻唐朝统治者如果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可看出王

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5)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到,如果六国

“,"秦国人必定寝食难安。

(6)《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句子是:“

【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亦使后人而复哀

后人也⑤.至于怨诽之多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⑦.鸣琴垂拱⑧.不言而化⑨.以赂

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⑩.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⑪.盈虚者如彼⑫.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弘、鉴、诽、垂、赂、盈、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大二时,李得天得知有一位学长考取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的研究生,感到非常振奋。有这样

一条路可以进入自己感兴趣的航天事业,这让他怦然心动。此刻.立志进入航天领域的种子在李得天心中

深深扎根。李律天大学毕业后顺利被510所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之后的几年,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专业领

域。

20世纪90年代,我国亟须拥有自己的极高真空计量标准,但前提是获得极高真空。这项任务落在了刚

刚回国的李得天身上。

为了这项必须拿下的任务,李得天和团队成员遍访各个国家,但在日本吃了“闭门羹”,这让他很无

奈。李得天只能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与条件,跑遍周围大大小小的研究所,翻阅了无数资料。他经过

多次试脸终于创新性地提出磁悬浮涡轮分子泵级联与非蒸散型吸气剂选择性抽气相结合的室温抽气方法。

利用该方法,李得天及其团队在常温条件下获得了极高真空,这是世界首创。这个技术方案让李得天及其

团队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赞誉。

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材料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吕氏春秋》有名句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B.一场精彩的“宋潮国风体验活动”在古镇启动。

C.农业生产,要稳面积提单产,夯实粮食“压舱石”。

D.该区政府秉持“企业家至上”的理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两个较短的语句。要求:提取句子主干,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18.C19.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创新性地提出室温抽气方法,这就是磁悬浮涡轮分子泵级联

与非蒸散型吸气剂选择性抽气相结合。

20.以李得天“立志进入航天领域的理想”为本体,以“种子”为喻体构成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李得天

对航天领域的浓厚兴趣和坚定信念,也点明了李得天在航天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原因。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闭门羹”中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A.表示引用;

B.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强调。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句子的主干是“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创新性地提出室温抽气方法”,其它内容是对“室温抽气方法”的阐

释,变成主谓句即为:室温抽气方法就是磁悬浮涡轮分子泵级联与非蒸散型吸气剂选择性抽气相结合的方

法。表述时可适当增删词语、改变语序。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刻,立志进入航天领域的种子在李得天心中深深扎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李得天立志进入

航天领域的理想”,喻体是“种子”。以种子在泥土中扎根,形象地写出了进入航天领域的理想在李得天

的心中的坚定,从而突出了李得天对航天领域的浓厚兴趣和坚定信念;“扎根”是生长的原因,这句话也

点明了李得天在航天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原因。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