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_第1页
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_第2页
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_第3页
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_第4页
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这就是(C)A.淞沪铁路 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 D.青藏铁路解析:淞沪铁路是1876年外国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故A项错误;京张铁路建成于1909年,故B项错误;唐胥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行修建的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故C项正确;青藏铁路是2006年通车,故D项错误。2.下面是近代中国部分商办铁路公司及其修筑铁路统计表。由此材料可推知当时(B)时间名称线路1903年夏滇蜀铁路总公司昆明—泸州1903年夏安徽铁路总公司芜湖—南京1903年山西同蒲铁路公司大同—太原—蒲州1906年四川川汉铁路宜昌—重庆—成都1907年黑龙江齐昂铁路总公司齐齐哈尔—昂昂溪1907年河南洛潼铁路公司洛阳—潼关A.中西部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民间投资环境和渠道放宽C.交通发展推动了民主进程D.东部地区交通现代化更快解析:材料反映商办铁路较多,说明民间投资环境和渠道放宽,故答案为B项。从表格中的线路看,不全在中西部地区,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能反映交通发展与民主进程的关系,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3.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D)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交通工具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889~1926年间,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以畜力、人力为动力的传统交通工具逐渐消失,以内燃机、电力为动力的近代交通工具增加,表明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这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密切相关。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增加表明公共交通有一定发展,故①②③④都正确,选D项。4.1876年,由于机车撞倒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被愤怒的群众扒掉了路基。两年后,两江总督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毁。这反映了(A)A.近代化道路的艰难 B.民众的爱国热情C.洋务运动亟待开展 D.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政府和民众对于火车和铁路的偏激认识,体现出中国发展近代化的道路十分艰难,故A项正确。5.周积明在《最初的世纪》中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D)①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由“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得出①正确;列强在中国争相筑路,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资本输出,②正确;铁路的修筑改变了中国人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交通状况,便利了商品的运输,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④正确。6.有人说,中国近代新式交通的发展虽然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性质,但它毕竟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D)A.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B.新式交通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新式交通使中国与世界联系增强D.新式交通使中国的经济实现独立解析:新式交通虽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未能使中国经济实现独立。7.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B)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解析:从材料看,“双轮驰”“车舟载离别”表明近代汽车、轮船出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意指送行之人未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可见近代交通工具对于人们生活影响之深,本题选B项。8.学习了《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B)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后,它才能健康发展解析:中国近代的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受到帝国主义的限制和排挤,而且帝国主义利用它们延伸自己的侵略势力,A、C、D三项正确。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与愚昧,一开始并不支持铁路建设,故选B项。9.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D)时间事件1909年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1912年北京至上海的火车邮路开通1917年上海邮政开始用汽车取代马拉邮车1919年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A.邮政事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B.近代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解析:依据表格中的“使用自行车”“火车邮路开通”“汽车取代马拉邮车”“邮艇”可知,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故D项正确。10.“……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材料描述的技术领域是(D)A.铁路运输 B.航运C.航空 D.电讯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这种发明使用方便,不用学习,手里拿着就能用,不用见面就能听到对方声音,从这些要点可以判断是。技术不属于铁路运输领域、航运领域、航空领域,故A、B、C三项错误;技术属于电讯领域,故D项正确。11.1879年盛宣怀指出: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由此可见盛宣怀兴办电报事业的重要目的在于(A)A.提升军事调动的效率B.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C.传播民主平等的思想D.壮大洋务企业的实力解析:根据题目中“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可知,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盛宣怀兴办电报是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和壮大洋务企业的实力,故B、C、D三项错误。12.近代中国,在英美等国提出要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后,“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视电报为洪水猛兽,说铜线与中国毫无所益,更有甚者则认为电报等西洋奇器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这表明(C)A.西方铺设电报线的行为带有侵略性质B.农业文明对外来侵略具有顽强的抵抗力C.封建士大夫仍然具有浓重的落后意识D.清政府把抵制电报作为抵制侵略的手段解析:“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变乱风俗”表明封建士大夫仍然具有浓重的落后意识,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30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帖。材料二:1878年,英国一家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材料三:1898年,袁世凯为向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实在有伤“体制”。(1)对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你是如何认识的?(8分)(2)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当时大多数官员反对修建铁路的合理性有哪些?(8分)(3)材料二、三的“马车铁路”“奔驰打入冷宫”这些“昨天的故事”说明了哪些问题?(6分)答案:(1)一方面,毁铁路反映了义和团运动鲜明的爱国性质;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民阶级对西方先进文明的盲目排斥的落后性。(2)列强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还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地方,把它们的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这些都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3)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性、落后性,说明了其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铁路修建的过程及意义的认识。第(1)问结合材料,义和团运动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注意从两方面分析。第(2)问分析铁路修建存在的弊端,结合材料分析,注意语言的概括性。第(3)问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充分体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14.近代运输格局成为反映时代变迁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铁路和轮船运输因极大的载运量而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1830年到1870年,英国实业家修筑了两万公里铁路,连接了工业中心、铁矿、港口等。……为了便于交通和货运,美国政府开凿运河,私人投资者建立起轮船航线和铁路网络。到1860年,东北部的工业区、南部农业区、以及中西部城市之间已有铁路相连。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也造就了铁路和轮船;而后者因为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方式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近程。——[英]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开办年国别公司船只(艘)吨位1875中国招商局458601887英国太谷、怡和7139221898日本大阪465811899德国瑞记、美最时55743材料三: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地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1)据材料一,概括英美近代运输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影响。(10分)(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2分)(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这说明了什么?(8分)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促进;政府倡导;实业家的推动。影响: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2)特点:列强在中国轮船航运业占据优势;英国居于首位;中国近代航运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成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大门;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沿海沿江交通;洋务运动的推动。(3)变化:远洋航运有所发展;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工业化是历史的重要趋势;社会转型艰难。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英国实业家修筑了两万公里铁路”“美国政府开凿运河”“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概括;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