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东周时代中原式青铜剑的分布。这表明东周时期()A.中原式青铜剑是各国的主要武器 B.诸侯兼并战争加强了各地的联系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特色明显 D.生产力的进步加速了文明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时期(中国)。据东周时代中原式青铜剑的分布图和所学可知,各地都有中原式青铜剑,但款式还是略有差异,表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特色明显,C项正确。据分布图无法判断是否是各国的主要武器,排除A项;中原式青铜剑的分布并不代表诸侯兼并战争,排除B项;未有不同时期的对比,无法得出加速了文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史学家顾颉刚在提及汉武帝的某一措施时指出:“学术的道路从此限定只有经学一条了,这比之始皇的高压手段统一思想还要厉害。”这一措施指的是()A.颁行“推恩令” B.任用酷吏C.实行中外朝制 D.尊崇儒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从此以后“学术的道路只有经学一条了”,D项正确;颁行“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任用酷吏属于加强法治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不属于思想文化方面,排除C项;实行中外朝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不属于思想文化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3.钱穆指出:“进入隋朝,古代之贵族封建,以及魏、晋以来之门第特权,至此皆已消失。全社会走上一平等线,而隶属于一政权之下。”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B.科举制的推行C.官僚政治的确立 D.封建制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全社会走上一平等线,而隶属于一政权之下”可知,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公平,且都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科举制推动“全社会走上一平等线”,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但其与整个社会走上平等线关系不大,排除A项;官僚政治确立于秦朝,排除C项;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成熟时期,走向瓦解看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4.敦煌莫高窟中保留了大量绚丽多彩的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偏重佛本生及说法图,情调阴森悲惨;唐代的壁画则围绕着经变内容的描绘,穿插了宴饮、阅兵、行医、商旅、农耕等生活场景,简练真实而富有生活情趣。壁画风格的变化反映出()A.社会环境影响艺术创作 B.佛教的影响力逐步下降C.唐朝壁画绘制水平提升 D.儒释道的融合不断深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至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莫高窟壁画风格与魏晋时期风格有所不同,依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多战乱而唐朝相对安稳繁荣,故社会环境影响艺术创作,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魏晋至唐朝佛教影响力并未逐渐下降,排除B项;材料主要表明不同时期绘画风格不同,与绘制水平提升无关,排除C项;唐朝时期儒释道融合确实不断深化,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元朝时期,蒙古、色目人逐渐使用汉文字、汉姓、汉名,一部分人逐渐受汉族礼俗影响,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这表明,元朝时期()A.蒙古族全面向汉族学习 B.民族交往融合加强C.国家疆域面积不断拓展 D.汉族典章制度先进〖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元朝时期,汉字逐渐在蒙古、色目人中流行,同时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礼俗影响,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这说明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扩大,表明民族交往融合加强,B项正确;A项错在“全面”,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疆域扩大无关,排除C项;少数民族使用汉字、汉姓,并不能证明汉族的典章制度先进,排除D项。故选B项。6.明英宗时期,内阁成为朝堂政务运作最为中心的一环,阁臣全面参与朝政,甚至六部官员也要前往文渊阁与阁臣议政。这表明()A.阁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B.君主专制受到威胁C.内阁中枢地位得到强化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出明英宗时期内阁地位进一步提升,阁臣全面参与朝政,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阁臣,而是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内阁的出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排除B项;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内阁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7.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不再以“夷”字来称呼外国,而是以“瀛寰”一词表明了中国与世界的共存关系;在书中他动辄将外国比拟为“三代毫岐雒邑”,将华盛顿说成是“寰宇第一流人”,称赞英国“雄富强大”。这表明()A.开明士大夫开眼看世界 B.国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近代知识分子拔高西方 D.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徐继畲编写《瀛寰志略》介绍西方,徐继畲、林则徐、魏源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一批名士,A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近代知识分子拔高西方,说法错误,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抛弃天朝上国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8.1894年,郑观应还只是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要求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中日战争加剧民族危机 B.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加深C.西方学说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D.中国的近代化进入到新阶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年后是指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加深,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直接呼唤“救亡”,反映了当时民族危机加深,A项正确;维新变法强调学习西方制度,但此时维新变法尚未开始,且通过材料信息看不出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排除B项;西方学说的进一步传播会加深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识,但并不会直接推动知识分子高呼“救亡”,排除C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但此时维新变法尚未开始,学习制度尚不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9.下图为谭延闿对起义新军攻入长沙场景的描述。这可从侧面印证()息一仆至,称报告大人,新军攻城!巡抚余诚格云:“没有的事,再打听罢!”我们刚欲下楼梯,又一仆至,云“报告大人,新军进了城!”余抚又云:“没有的事再打听罢。"新军到抚署时,抚署卫队立刻投诚。余诚格见势不妙,从抚署后墙挖了一个洞逃走。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C.新军势力迅速崛起 D.辛亥革命达到了高潮〖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巡抚余诚格面对革命形势,全然无能,这既说明革命形势的成熟,也说明清朝的地方政府已经腐烂到何等地步,可见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革命党与清政府之间的阶级矛盾,不是民族危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军攻入长沙,未涉及新军势力的崛起,排除C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达到高潮的事件,排除D项。故选B项。10.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遵义会议开始的这个根本变化和它产生的深远影响,很难想象能领导全国人民在此后的几十年岁月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里的“根本变化”是()A.中央领导机构的改组 B.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纠正C.正确思想路线的确立 D.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实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红军长征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了从教条主义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转变,遵义会议是思想路线转变的重要转折点,C项正确。中央领导机构的改组只是表面的现象,并非根本变化,排除A项;纠正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排除B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完成了战略大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11.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大会通过《战时土地政策草案》,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要求及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扶持和组织农业合作社等。这一做法()A.利于保障战时的物资供给 B.优化了国家的产业结构C.促进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D.确保了农业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3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大会通过《战时土地政策草案》,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要求及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及所学可知,这一政策的颁布是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土地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充实抗日物资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国民党调整土地政策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国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的结论,排除B项;发展农业合作社的目的是促进农业的发展,不符合描述的信息,排除C项;《战时土地政策草案》并不能确保农业得到迅速发展,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12.《三毛流浪记》是张乐平在1947年创作的连环漫画,通过主角“三毛”的种种遭遇,画家不仅描绘出当时贫苦儿童的生活境遇,还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当局的腐朽,勾勒了不平等社会中的人生百态。这一漫画()A.顺应了战略决战阶段的局势 B.展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C.成为了反蒋斗争最有力武器 D.有利于激发民众反蒋的热情〖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三毛流浪记》创作的时间是1947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漫画中“描绘出当时贫苦儿童的生活境遇,还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当局的腐朽,勾勒了不平等社会中的人生百态”形象的体现了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问题和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有利于加深对国民党政权的认识,进而激发民众反蒋的热情,D项正确;战略决战阶段是1948年三大战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毛流浪记》作为艺术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并没有完全真实展现社会生活场景,排除B项;反对蒋介石斗争最有力的武器是军事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13.1952年,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可使文盲和识字不多的人,通过约150个小时的学习,能认识1500—2000个汉字。这一做法()A.改变了新中国的社会面貌 B.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求C.完善了新中国教育体系 D.适应了政权巩固时期的社会需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5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52年,……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可使文盲和识字不多的人,通过约150个小时的学习,能认识1500—2000个汉字。”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开展了扫盲运动,“速成识字法”的推广使很多战士、工人在短时期内脱盲,降低了文盲率,为巩固新政权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新中国社会面貌改变的相关信息,夸大了扫盲运动的作用,排除A项;扫盲运动是一场群众性文化教育运动,“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求”的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扫盲运动,与新中国教育体系完善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为1959年的宣传画《勤俭持家,厉行节约,支援建设,利国利民》。该宣传画的主要意图是()A.颂扬过渡时期社会精神风貌 B.彰显男女平等的社会气象C.激发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D.号召民众支援“三线建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中国)。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1959年,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宣传画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宣传勤俭持家、厉行节约和支援建设等理念,激发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鼓励人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C项正确;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图片中的内容是一个小朋友看着母亲在劳作,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排除B项;“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1985年,国家改粮食统购制度为合同收购,合同之外,由政府议购改为市场收购;派购的132种农产品,只留桑丝、药材、烟草3种,其余均通过市场交易,由市场形成价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适应对外开放的新需求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粮食统购制度为合同收购,合同之外,由政府议购改为市场收购;派购的132种农产品,只留桑丝、药材、烟草3种,其余均通过市场交易,由市场形成价格”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政策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加快了农村经济商品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有利于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改革,并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对外开放主要是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农民生产自主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1992年中国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1979年到1999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300多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800多部行政法规,地方政权机关制定了6000多部地方法规。这反映了()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走向完善 B.新时期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迅速发展 D.法治建设成为国家中心任务〖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79年到199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机构和人民政府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规,这体现了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坚持依法治国,B项正确;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是在2010年,因此在1999年并未走向完善,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我国的法制建设,而非民主建设,排除C项;1979年到1999年,我国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以前,绝大多数的城市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它们的政治意义远远超过商业意义,其商业活动只能局限在“市”这个特定的区域中进行,作为居民生活区的“坊”与“市”是相分离的。到宋代,城市一般沿街开店,商人只要纳税,都可在城中任择地点开设店铺,同时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中,又出现了夜市、早市和鬼市。为了加强管理,政府或构筑新的城墙,把近郊之地围入城中,把郊区变成城区,或在城外设厢,将其视同城区一样来管理。在此同时,在交通干线或人口聚集的地方也出现了由草市发展而来的市镇,两宋时期大约有6000-7000个墟集市镇,作为新型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摘编自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材料二唐朝政治保留着“贵族共和”的特点,宋朝则形成了“君主独裁”的制度。所谓“君主独裁”,从官制上来说,就是尽可能多地将国家机构置于君主的直接指挥之下,方方面面的国家运作,均由君主一个人来统辖。——摘编自吴钩《新民说·宋仁宗:共治时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指出变化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实现“君主独裁”的具体措施。〖答案〗(1)新变化:城市的空间界限和时间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市镇不断发展数量增加。(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根本原因:工商业的发展繁荣。(言之成理即可)(2)具体措施: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崇文抑武。〖解析〗【小问1】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其商业活动只能局限在“市”这个特定区域中进行,作为居民生活区的“坊”与“市”是相分离的。”可得出城市的空间界限和时间界限被打破;据材料“到宋代,城市一般沿街开店,商人只要纳税,都可在城中任择地点开设店铺,同时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中,又出现了夜市、早市和鬼市。”可得出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据材料“政府或构筑新的城墙,把近郊之地围入城中,把郊区变成城区,或在城外设厢,将其视同城区一样来管理。”可得出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据材料“两宋时期大约有6000-7000个墟集市镇”可得出市镇不断发展数量增加。(任答点,言之成理即可)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可得出根本原因是工商业的发展繁荣。(言之成理即可)【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本身加强皇权的措施,可得出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崇文抑武。(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不同时期“中国”的基本内涵商周时期中国指的是万国的中心、最重要的一个国,周朝的首都——宗周和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为“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做中国秦汉时期秦朝建立后,整个统治区域都成了中国;汉朝时期,对外而言,“中国”成为汉朝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在汉朝疆域内一些尚未设置郡县的区域和非华夏的部族聚居区,往往被认为不属于中国东汉以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国的名称始终延续;在分裂时期,分裂各方为了取得政权的合法性,都会以中国自居;非华夏族一旦建立政权,统治了华夏或者入主中原,都必定以中国自居——摘编自葛剑雄《何以中国》阅读材料,根据“中国”的内涵变化过程得出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要求:结论明确,史实充分准确,逻辑严密)〖答案〗示例:结论:“中国”的内涵不断丰富。阐述: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但是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得以强化,所以“中国”仅指代天子所在的都城,其地位高于万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中国”这一称谓不再是天子的专属,诸侯也开始将自己的都城或诸侯国称之为中国,“中国”的概念有所拓展:秦统一六国,开疆拓土并推广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此外,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措施将广阔的疆域纳于统一政令的管理之下,汉朝则通过--系列措施进--步强化了国家的统一,所以这一时期,王朝的所有区域都成为了中国,但此时由于民族之间交融的程度较低,所以一些尚未设置郡县的区域和非华夏族的聚居区,被认为是不属于中国;东汉以后,伴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不断增强,此时的中国成为正统的象征,所以这一时期无论是华夏族还是非华夏族,为了彰显自身的正统性取得政权,都以中国自居。(言之成理即可)综上可知,在疆域拓展、政权变迁、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中国”的内涵不断丰富。(“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中国古代。首先根据材料“中国”一词内涵的不断丰富,可以确定结论:“中国”的内涵不断丰富。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四个时期的“中国”内涵的变化,分时期进行说明其内涵的变化,如: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但是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得以强化,所以“中国”仅指代天子所在的都城,其地位高于万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中国”这一称谓不再是天子的专属,诸侯也开始将自己的都城或诸侯国称之为中国,“中国”的概念有所拓展:秦统一六国,开疆拓土并推广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此外,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措施将广阔的疆域纳于统一政令的管理之下,汉朝则通过--系列措施进--步强化了国家的统一,所以这一时期,王朝的所有区域都成为了中国,但此时由于民族之间交融的程度较低,所以一些尚未设置郡县的区域和非华夏族的聚居区,被认为是不属于中国;东汉以后,伴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不断增强,此时的中国成为正统的象征,所以这一时期无论是华夏族还是非华夏族,为了彰显自身的正统性取得政权,都以中国自居。最后进行总结提升,在疆域拓展、政权变迁、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中国”的内涵不断丰富。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相关数据年份191819191920192119221923192419251926总数实际罢工次数256646499147563185351233由“爱国运动”引起的罢工次数0350011114119198有报道的参加罢工工人总数6455915204614010802513905035835618607848215395851813291材料二五四运动应看作历史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事实上,自19世纪西方势力开始撞击古老的中国,中国就开始了她的蜕变,她调整了脚步,走了相当远的一段路程来适应现代文明,而五四运动实是这段旅程中要事频繁、最富于决定性的一个阶段。——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运动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是这段旅程中要事频繁、最富于决定性一个阶段”。〖答案〗(1)趋势:次数显著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爱国斗争成为罢工的重要主题。(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原因:民族危机加剧;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国家民族意识的不断强化;政治运动的推进。(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2)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转折点。(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918—1926年(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表格“实际罢工次数”数据可知,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明显增加;据材料一表格可知,1918年至1926年,有报道的中国罢工工人人数由6455增加到1813291,可见罢工规模不断扩大;据材料一表格可知,由“爱国运动”引起的罢工次数占有一定比例,可见爱国斗争成为罢工的重要主题。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可知,1918—1926年处在近代,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因此工人阶级通过罢工形式挽救民族危亡;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罢工次数和罢工规模的增加是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的缩影;五四运动促进了民族觉醒,工人阶级罢工则是其民族觉醒的体现;还有工人阶级是近代先进阶级的代表,工人罢工是工人阶级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说明,据材料二“自19世纪西方势力开始撞击古老的中国,中国就开始了她的蜕变,”结合所学可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虽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但同时中华民族开始觉醒,材料二中“五四运动是这段旅程中要事频繁、最富于决定性的一个阶段”强调的是五四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转折点。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自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革在小岗村取得成功之后,在1979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允许当时农村最贫困的“三靠队(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从1980年开始首先实行“大包干”的决议。1980年年底进行清点时,发现全国有14%的生产队采用了“大包干”的形式,不管这些生产队原来的生产情况如何,在采取了包干到户的这一年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1981年开始政府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推广到全国,在当年年底实行的生产队就达到了45%,第二年提高到80%,到1984年全国农村99%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摘编自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材料二1998年以来,为解决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收听不到广播、收看不到电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